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
- 格式:pdf
- 大小:166.78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第六单元唱歌打花巴掌》(1)一. 教材分析《唱歌打花巴掌》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第六单元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节奏欢快,旋律简单,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歌曲内容描绘了孩子们在玩耍中打花巴掌的情景,通过歌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和活力。
歌曲的歌词中融入了简单的打击乐节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旋律和节奏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歌词中的打击乐节奏把握不够准确,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指导和练习。
此外,学生对歌曲的表现力也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演唱歌曲《唱歌打花巴掌》。
2.培养学生对打击乐节奏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3.通过歌曲学习,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打击乐节奏的准确表现。
2.歌曲高潮部分的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为学生示范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模仿。
2.练习法: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打击乐节奏和歌曲演唱。
3.激励法:通过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的歌词、图片、打击乐节奏等。
2.打击乐器:如拍手板、铃鼓等。
3.教学录音机:用于播放歌曲和录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唱歌打花巴掌》,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氛围。
引导学生谈论歌曲中的打击乐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歌曲的歌词,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歌词,感受打击乐节奏。
然后教授歌曲的旋律,让学生跟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配备打击乐器。
教师分别指导各组学生进行打击乐节奏练习,并要求学生在演唱歌曲时准确表现打击乐节奏。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歌曲演唱比赛,鼓励学生积极表现。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打击乐节奏,并尝试将创作节奏融入歌曲演唱中。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第六单元唱歌打花巴掌》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六单元的主题是“唱歌打花巴掌”。
这一单元通过歌曲和打花巴掌的游戏,让学生在唱歌的过程中感受节奏的变化,体验音乐带来的乐趣。
教材中包含了两首歌曲,分别是《小星星》和《小燕子》,以及一个打花巴掌的游戏。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唱歌和游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节奏的感知和控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地唱出《小星星》和《小燕子》两首歌曲。
2.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感知和控制能力。
3.通过打花巴掌的游戏,让学生在唱歌的过程中感受节奏的变化,增强音乐表现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小星星》和《小燕子》的演唱。
2.打花巴掌游戏的节奏感知和控制。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演唱歌曲和进行打花巴掌游戏,引导学生模仿。
2.互动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进行唱歌和游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3.练习法:让学生反复练习唱歌和打花巴掌游戏,提高技能。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和打花巴掌游戏的图片、文字等。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
3.教学乐器:如拍手鼓、小星星挂饰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歌曲《小星星》和《小燕子》,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堂。
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歌曲《小星星》和《小燕子》,展示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跟唱,注意歌曲中的音高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打花巴掌的游戏,讲解游戏规则。
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注意节奏的准确性。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教师再次演唱歌曲《小星星》和《小燕子》,学生跟唱。
强调歌曲中的节奏变化,让学生在唱歌的过程中感受节奏的变化。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表演,如自编歌词、动作等,展示自己对歌曲的理解。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六单元唱歌打花巴掌》人教版(2)一. 教材分析《第六单元唱歌打花巴掌》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歌曲《打花巴掌》的学习,让学生感受音乐与打击乐相结合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节奏感。
歌曲《打花巴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旋律简单优美,节奏明快,易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课程充满兴趣。
他们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喜欢通过唱歌、跳舞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打击乐的演奏技巧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给予个别指导和耐心辅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打花巴掌》的曲调和歌词,能够独立演唱。
2.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3.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引导学生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丰富音乐表现形式。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打花巴掌》中的节奏变化和音符时值。
2.打击乐器的演奏技巧和与歌曲的协调配合。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演唱和演奏榜样。
2.互动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4.游戏教学法: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歌曲《打花巴掌》的乐谱和歌词。
2.准备打击乐器,如拍手鼓、铃鼓等。
3.准备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4.准备教学场地,确保空间宽敞,便于学生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打花巴掌》。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歌曲《打花巴掌》的背景、曲调和歌词,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魅力。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教师学唱。
重点讲解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音符时值,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掌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到郊外去》教案对老师的提问和讲解能做出积极的反应,并通过音乐小知识,让学生自己找歌曲中的衬词及民歌的小特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在学唱过程中,虽然能较快的找我歌曲演唱,但在个别字所表现的民歌韵味上还是欠火候,经过教师指导和多次范唱,大多数学生能掌握这首歌曲的情绪。
第三课时《山谷回音真好听》一、教学目标:1、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按照歌曲要求表现强弱。
2、引导学生积极创编回音游戏,培养学生创造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学会演唱歌曲。
2、难点是能用强、弱对比表现歌曲。
三、教具:数码视频展示台、风琴、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排成一列纵队,随着教师的琴声,进行开火车的律动。
师问:同学们,你们开着火车,想到哪里去啊?(学生自由谈)师导:好了,同学们,不说了,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到一个神奇的地方,让我们仔细听,这是什么地方,又有怎样有趣的自然现象?(教师课件播放回音的音乐)听后,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师:你们听的真认真!这首歌曲还表现了山谷里一种非常有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呢?师:回音好听吗?(生答:好听)这首歌曲的名字就叫做《山谷回音真好听》。
要怎么样才能唱出这么好听的声音呢,现在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
(二)回音游戏:1、把教室当做一个大山谷,对着山谷说话,一个同学说话,另一个同学做回音。
2、再请两位同学表演一下,看有没有不同。
3、请同学评价哪个组的同学表演的好?教师小结:是啊,回音应该比原声要弱一些,而且还是不只一次的重复。
4、老师当原声,学生当回音,一起来做回音游戏。
5、老师唱原声带有旋律的,学生做回音带旋律的。
(三)学唱歌曲:1、教师范唱歌曲,请同学演唱带回音一段的旋律。
2、分句教唱,指出学生的不足,并改进。
3、会唱后,找两位同学到前面为大家演唱。
(四)歌曲创编:1、师:同学们,我们除了在山谷里能听到回音,还能在哪里听到回音呢?(同学自由畅谈)2、分组讨论,让学生试着把自己刚刚想的这些编到歌曲里去,重新创编段新歌词,唱一唱。
小学二年级下册全册音乐教案(人教版)1、学会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并理解歌曲表达的意境。
2、通过回音游戏,感受声音在山谷间回荡的自然现象。
教材分析: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简洁、朴实,描绘了孩子们眼中的大自然景象,刻画了孩童的好奇心理,生动地模仿了声音在山谷间回荡的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教学难点:通过回音游戏,感受声音在山谷间回荡的自然现象。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欣赏管弦乐合奏《出发》,认识小节、小节线。
教学目标:1、欣赏管弦乐合奏《出发》,感受音乐的美妙。
2、认识小节、小节线,理解乐曲的结构。
教材分析:管弦乐合奏《出发》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通过欣赏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同时,通过认识小节、小节线,可以更好地理解乐曲的结构。
教学重点:认识小节、小节线。
教学难点:理解乐曲的结构。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认识小节、小节线。
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并理解歌曲表达的意境。
2、认识小节、小节线,理解歌曲的结构。
教材分析: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是一首优美的民歌,通过学唱可以理解歌曲表达的意境。
同时,通过认识小节、小节线,可以更好地理解歌曲的结构。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认识小节、小节线。
教学难点:理解歌曲的结构。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郊游》,表现郊游的情景。
教学目标:学唱歌曲《郊游》并表现出郊游的情景。
教材分析:歌曲《郊游》是一首生动的歌曲,通过学唱可以表现出郊游的情景。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郊游》。
教学难点:表现出郊游的情景。
在本节课开始前,师生互相问候并交流寒假的见闻,引入春天的话题。
接着,学生们听了一首与春天到郊外去郊游相关的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教师引导学生倾听歌词,关注歌曲中模仿回音的两句旋律,并启发学生思考歌曲运用什么方法再现大自然中的回音现象。
教师随后即兴呼唤,让学生用稍弱的力度模仿教师的声音,表现回音效果。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模仿歌曲中的一句,由一句模仿,引入整首歌曲的模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六单元唱歌打花巴掌》一. 教材分析《第六单元唱歌打花巴掌》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课程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歌曲《打花巴掌》,通过这首歌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歌曲《打花巴掌》节奏欢快,旋律简单,易于学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音乐的基本节奏和音高,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唱歌、跳舞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喜爱。
在学习《打花巴掌》这首歌曲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如音高、节奏等。
但部分学生在唱歌时,音准和节奏把握还不够准确,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歌曲《打花巴掌》,并能熟练地演唱。
2.通过学习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打花巴掌》的节奏和音高的掌握。
2.部分学生唱歌时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老师通过示范演唱,让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和音高。
2.互动法: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行合唱、对唱等形式的互动。
3.练习法:老师学生进行唱歌练习,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针对性指导。
4.游戏法:老师设计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歌曲《打花巴掌》的乐谱。
2.准备录音机、音响等音响设备。
3.准备钢琴,以便于老师进行示范演唱。
4.准备音乐教材和练习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用钢琴弹奏《打花巴掌》的旋律,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魅力。
然后,老师简要介绍歌曲《打花巴掌》的背景和特点。
2.呈现(5分钟)老师展示歌曲《打花巴掌》的乐谱,让学生初步认识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老师讲解歌曲的基本节奏和音高,引导学生进行合唱。
3.操练(10分钟)老师学生进行合唱练习,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针对性指导。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第六单元唱歌幸福拍手歌》教案一. 教材分析《幸福拍手歌》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第六单元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旋律欢快,节奏感强,歌词富有童趣,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音乐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唱歌、跳舞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简单的音乐基础,能够跟随音乐节奏进行演唱。
但是,部分学生可能对歌曲中的节奏和音高把握不够准确,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幸福拍手歌》的演唱技巧,能够熟练地唱出歌曲。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3.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节奏和音高把握。
2.歌曲的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老师通过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学习。
2.互动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歌词、图片等。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
3.拍手道具:用于引导学生拍手节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歌曲《幸福拍手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歌曲的名字。
然后老师提问:“你们知道拍手可以带来什么吗?”让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5分钟)老师播放《幸福拍手歌》的歌曲,让学生边听边拍手。
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节奏和音高,感受歌曲的魅力。
3.操练(10分钟)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演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节奏和音高。
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改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演唱,互相评价,老师巡回指导。
让学生在演唱中不断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老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歌曲带来的幸福感受。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故事,也可以描述身边人的幸福时刻。
人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二年级下册总共10课,分别是《春天来了》、《难忘的歌》、《童趣》、《快乐的舞蹈》、《兽王》、《愉快的劳动》、《小音乐家》、《静静的》、《飞呀飞》、《跳起舞》,其中表演唱的歌曲让学生了解几首中国优秀的儿童歌曲和几首优秀的外国歌曲,并配以群体的音乐活动,如:齐唱、独唱等,这是一种以音乐为纽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与学生养成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
欣赏歌曲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音乐必要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2、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适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采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利用教具,培养兴趣。
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
如:利用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声去看、去听,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
教师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
三、精选教法,快乐学习,提高音乐教学实效1、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是非常、本文、由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重要的。
2、趣味游戏,快乐学习。
无论是什么样的游戏对学生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三单元唱歌螃蟹歌》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螃蟹歌》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螃蟹的形象为主题,歌词生动有趣,旋律简单易学,节奏欢快。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螃蟹的特点,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音乐具有较强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唱歌、跳舞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学习《螃蟹歌》这首歌曲时,学生可以通过模仿螃蟹的形象,感受音乐的韵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螃蟹歌》的歌词和旋律。
2.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韵律感。
3.通过学习螃蟹的形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演唱任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歌曲《螃蟹歌》的歌词和旋律。
2.难点:螃蟹形象的动作和表情。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2.互动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完成演唱任务。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歌曲的魅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歌曲《螃蟹歌》的音频、视频资料。
2.教学道具:螃蟹玩具或图片。
3.教学乐器:钢琴或其他打击乐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螃蟹歌》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节奏和韵律。
同时,展示螃蟹的图片或玩具,引导学生关注螃蟹的特点。
2.呈现(5分钟)教师再次播放歌曲《螃蟹歌》,让学生边听边模仿螃蟹的动作和表情。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验歌曲的趣味性。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螃蟹歌》,注意纠正发音和节奏。
分组进行演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让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增强音乐的韵律感。
4.巩固(5分钟)教师挑选几名学生上台表演歌曲《螃蟹歌》,其余学生观看并给予掌声。
通过表演,巩固学生对歌曲的掌握。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关于螃蟹的其他歌曲或舞蹈。
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展示自己的才华。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音乐教案第一单元到郊外去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做回音游戏。
教学目标:1.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按照歌曲要求表现强弱。
2.引导学生积极创编回音游戏。
教学重点: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声音强弱的体会。
教学过程:(一)聆听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1.引入春天话题。
2.引导倾听。
3.师生即兴呼唤,模仿回音效果。
4.发声练习,用回音体会声音的强弱。
(二)重难点解决:1.师演唱歌曲第二句(难点),生做回音跟唱。
2.听唱法学唱全曲。
3.有表情地演唱,分组练习。
(三)回音游戏。
分组:两组,领头的学生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创编声音,另一组模仿,比一比哪组模仿得像。
1.呼唤。
2.节奏。
3.唱名音高。
4.旋律片段。
5.歌曲片段。
讨论:游戏还可怎样进行?(四)评价、小结。
各组互评本节课表现,师总结大自然的有趣现象,激励探索。
教学内容:欣赏管弦乐合奏《出发》、河北民歌《放风筝》。
教学目标:1.听辨并感受乐曲《出发》中火车行驶的节奏,并随音乐律动。
2.感受河北民歌《放风筝》的情绪,了解歌曲的内容和一般特点。
3.听辨和感受《出发》与《放风筝》在音乐表现手法和音乐情绪方面的差异。
4.参与多声部节奏组合活动:《春天交响曲》。
教学重难点:听辫并感受不同乐曲的音乐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听音乐,初步感受《出发》的节奏。
2.介绍定音鼓和小鼓对火车均匀行驶节奏的模仿,小号对火车汽笛声的模仿。
3.听音乐,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
4.随音乐哼唱乐曲的两个主题。
(二)聆听《出发》,随音乐律动。
1.学生列队,做火车车厢状,随音乐有节奏地律动,表现火车出站、进站时,渐快与渐慢的节奏变化。
2.介绍作曲家和乐曲创作背景。
(三)聆听《放风筝》1.初听:鼓励学生从音乐情绪、风格、音乐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
2.细听歌词,体会内容:三月——姐妹穿着——放风筝——风筝飞翔——回家。
3.简介歌曲的民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