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课件12-第十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4.93 MB
- 文档页数:46
外国教育史重点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学校:泥板书舍(巴比伦)法国考古学家帕拉在幼发拉底河畔南部一个叫马里城的地方挖掘出一所约公元前2100年的学校遗址。
在公元前2100年,学校已开始成为一种世俗教育机构。
2、古代埃及学校的类型:宫廷学校、僧侣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3、公元前8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1、斯巴达教育的特点:1、目的是培养勇猛善战的军人,2、国家控制教育,实行严格的体检制度3、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4、注重道德训练,不重视智商5、重视女子教育2、雅典教育的特点:1、教育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这一阶段有文法学校,音乐学校和体操学校)2、私人办学3、全面和谐的教育(对后世影响最大)3、智者:指某种精神方面有能力和技巧的人;各行各业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艺的人以及有治国能力的人;后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4、智者的贡献:1、智者云游各地授徒讲学,这既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2、智者抱着实用的目的研究文法、修辞哲学等科目,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
3、智者把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教育内容,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
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方法: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苏格拉底方法(产婆术)2、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观:①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育与政治结合;②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塑造中的作用;③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四门课程列入教学科目;④第一次提出以考试做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⑤强调身心协调发展、男女教育平等,注意早期教育;⑥主张课程学习与实际锻炼结合、净化教育内容,反对强迫学习;⑦以理性指导欲望作为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
消极:①《理想国》的教育过于强调一致性,忽视个性发展。
②它拒绝变革,柏拉图认为音乐的翻新会给国家带来危害。
第一编古代教育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美国桑代克,英国沛西·能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苏联米定斯基从恩格斯的观点中推导出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代表人物:杨贤江P8在原始社会末期,教育开始分化,性质开始变化,并产生文字及学校的萌芽。
P14古代埃及的学校类型:宫廷学校,僧侣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
P19公元前8世纪后,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
在此类学校中,教师被称为“古儒”。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P43智者:在荷马时代,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
教育史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这些人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逐渐形成一个阶层。
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罗塔格拉,普罗狄克斯,智者派产生于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制度的鼎盛时期。
它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当时在希腊世界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七艺中的前三艺: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P55智慧即德行由苏格拉底提出P57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法,也称为问答法,这是苏格拉底探讨伦理哲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他的教学方法。
P61公元前387,柏拉图在雅典近郊的体育馆创建阿加德米学园,讲授哲学和科学。
P63柏拉图四艺: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P71亚里士多德是最早依据人的“自然”,即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划分教育年龄时期的教育家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P81罗马各个时期的教育特征(共和早期、共和后期、帝国时代)见讲义p13:古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教育目标:培养既能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又会打仗的农民—军人,教育形式:家庭教育,以道德—公民教育为核心古罗马后期的教育:即保留了罗马民族自身文化特点,又吸收了古希腊文化教育的成就,存在着几乎是平行的两种学校体系,希腊式学校,拉丁语学校。
第十一章 现代教育的起源【新教育运动概述】第一节 新教育运动一、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新教育运动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的英国,以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主要内容是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新学校。
在实践上表现为“新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在理论上则表现为具有深厚自由主义色彩的理论的出现。
新教育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特征;“一战”后,在教育实践不断推广的基础上,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二战”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
1.新教育运动的社会背景19世纪末欧洲社会改革运动的组成部分,教育成为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重建的重要手段;传统教育的弊端不能适应工业化社会和民主社会所需要的培养新的人才的新形势。
如教育与社会以及儿童日常生活实际脱节,教育忽视儿童的个性、自主和自由,阻碍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等;儿童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等实验科学的诞生为教育革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论基础。
2.新教育运动的发展历程(1)兴起时期(1889-1914)乡村寄宿学校的建立: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阿博茨霍尔姆创办了一所学校,标志着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兴起。
此后,在比利时、瑞典、意大利都相继开办了各种形式的新学校,在欧洲逐渐形成广泛的“新学校运动”。
雷迪对英国现行学校教育、特别是公学的教育状况极为不满,致力于建立一种提供“一种完全现代而又合乎情理特点的适应社会‘领导阶级’需要的全面教育”的新型的学校,强调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重视儿童德个性特点和创造性活动,改造旧学校脱离社会生活、偏重古典语文课程、忽视社会关系及个人关系的传统精英教育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完人。
雷迪被誉为“新教育运动之父”。
1893年,英国的巴德利在英国南部苏塞克斯郡建立了贝达尔斯学校;1898年,德国的利茨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寄宿学校;德国教育家利茨也在同年开办了同类学校,称为“乡村教育之家”。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巴比伦的教育1.巴比伦的学校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
大约在公元前3500 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
考古家断定这一时期,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
最初是图画文字,以后又演进为楔形文字。
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
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由于泥板是主要的书写工具,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已有两级: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元3世纪后,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逐渐衰落。
后人了解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主要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究。
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从考古的材料来看,这一时期的学校主要是培养文士为主的学校。
文士教育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是将志向不同的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1.古代埃及的学校与巴比伦一样,古代埃及很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
(1)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
(2)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
(3)僧侣学校,也称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机构,主要设在寺庙。
(4)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
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在埃及的学校教育中,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
(2)练习书写。
(3)练习词令。
(4)重视数学和计算。
在教学方法上,古埃及的学校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1)以机械教学为主。
(2)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但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重视体罚。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印度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逐步形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课件一、古代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巴比伦的教育――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
1. 巴比伦的学校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
宫廷学校(培育高级官僚)、神庙学校(僧侣、寺庙接班人)、书吏学校(低级人才,例如书函文学创作)。
2. 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取;高等教育,除此之外,还研习文法、苏美尔文学、祷告文学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
学校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1. 古代埃及的学校(1)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成立。
(2)职官学校(书吏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
(3)僧侣学校(寺庙学校),就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机构,主要设于寺庙。
(4)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
2. 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1)普通文化课程,即读写、计算,尤重书写;(2)专门职业课程,即为书函、律令等;(3)高级科学知识,如天文、数学、建筑学、水力学、医学等。
教学方法:以机械教学居多。
灌输和体罚。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1. 婆罗门教育核心任务: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
“古儒学校”(12年)。
《吠陀经》(梵文学习内容)。
体罚。
教育对象:婆罗门、刹帝利高级种姓,以家庭教育(梵文《吠陀经》) 为主。
教学方法主要是背诵。
2. 佛教教育教育主张: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性平等”。
主要场所:寺院。
教育目的:培育僧侣。
自学内容:佛教经典。
教学语言:地方语言。
教学方法:初级阶段,以教师口授和学生熟读居多;高级阶段,争论和议论。
简评:优: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对印度乃至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中国书院、思辨哲学等);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教育对象。
劣:悲观厌世。
(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首先,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和教育;其次,教育具备阶级性及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丰富,包括德、智、体及宗教教育;既有统治阶级的需要,也有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