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概论课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41.50 KB
- 文档页数:11
关于信息安全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保护个人信息和数据的安全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信息安全的概念、意义和重要性。
2.掌握个人信息和数据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学会识别和防范常见的信息安全风险和威胁。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提高信息安全防范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信息安全概述:介绍信息安全的概念、意义和重要性,以及个人信息和数据保护的基本原则。
2.信息安全风险与威胁:介绍常见的信息安全风险和威胁,如黑客攻击、病毒感染、信息泄露等,并分析其危害和防范方法。
3.个人信息与数据保护:介绍保护个人信息和数据的方法和技巧,如密码保护、数据备份、避免泄露个人信息等。
4.信息安全工具与技术:介绍常用的信息安全工具和技术,如防火墙、杀毒软件、加密技术等,并演示其使用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使学生掌握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
2.讨论法:学生就信息安全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的信息安全案例,使学生了解信息安全风险和威胁,提高防范意识。
4.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信息安全实验,掌握信息安全工具和技术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信息安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信息安全相关的参考书籍,扩大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和收集信息安全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PPT、视频、动画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计算机、网络设备等实验器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九年级信息技术下册信息安全概论教案青岛版3、4信息安全概论本课学习目标:知识目标:①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实例,了解信息安全的现状和内涵,了解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防护措施;②理解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
技能目标①掌握计算机病毒防范和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②能初步判断计算机系统常见的硬件或软件故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树立信息安全意识;②关注信息安全的应用;③体验信息安全的内涵。
教学过程:【阅读与思考】相传3000多年前,在一次希腊战争中,麦尼劳斯派兵讨伐特洛伊,但久久无法攻下。
有人献计制造一只大木马假装作战马神,进攻数天后仍然无功,遂留下木马拔营而去。
城中得到解围的消息,又得到“木马”这个奇异的战利品,全城饮酒狂欢。
到了午夜时分,全城军民尽入梦乡,藏匿于木马中的将士打开密门顺绳而下,开启城门,并四处纵火,城外伏兵涌入,焚屠特洛伊城。
后来称这只大木马为“特洛伊木马”。
如今黑客程序借用其名,有“一经潜入,后患无穷”之意【学习与探究】“中国邮”、信息安全概述案例一:中国邮与上海人才网被黑xx年4月16日,“上海人才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等大型网站被黑客挂马,用户访问时需要注意。
用户访问这些被挂马网站后,会被下载机器狗木马最新变种攻击,导致电脑中的杀毒软件被关闭,账号密码被盗,导致成千上万用户无法访问网站。
案例二:“极虎"病毒爆发xx年2月,“极虎’’病毒全面爆发,仅2月7日一天,就有台电脑感染该病毒,几天后被袭击的用户电脑超过50万台,并导致大部分安全软件失效。
案例三:手机诈骗xx年3月22日10时,王某接到一个自称是香港凤凰卫视下属星太集团员工的电话,称王的手机号在该集团的活动中中奖,得奖金19、8万,但需先交纳2000元的税金,王某汇款2000元后发现被骗。
以上案例都涉及到了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指防止信息被非法授权泄漏、更改、破坏或被非法系统辨识、控制,即确保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
课程设计信息安全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掌握信息加密、身份验证、网络安全等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技术。
(2)掌握信息加密算法、身份验证方法、网络安全协议等。
(3)了解常见信息安全威胁和攻击手段,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2.技能目标:(1)能够使用常见信息安全工具,如加密软件、防火墙、杀毒软件等。
(2)具备基本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如设置无线网络密码、修改系统密码等。
(3)能够分析简单的信息安全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培养学生对国家网络安全的关注,增强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安全基本概念: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安全技术分类等。
2.信息加密与身份验证:加密算法、哈希函数、数字签名、身份验证方法等。
3.网络安全:网络攻击手段、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虚拟专用网络等。
4.操作系统安全:操作系统漏洞、病毒与恶意代码、系统安全防护策略等。
5.数据安全:数据备份与恢复、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隐私保护等。
6.实践操作:使用加密软件、防火墙、杀毒软件等工具进行实际操作。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案例分析法:分析真实的信息安全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信息安全知识的理解。
4.讨论法:分组讨论信息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信息安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知识学习。
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信息安全相关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信息安全概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Information Security课程性质:学科教育(必修)总学时:41(授课学时32,实验学时9)学分:2适用专业:“信息安全概论”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信息安全概论”是学科教育平台必修课,适用所有理工科专业。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了解信息安全的相关技术及知识体系,掌握加密、认证、访问控制、防火墙、入侵检测、虚拟专用网、网络攻击等信息安全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培养学生用信息安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为毕业后从事信息化密码保障工作做准备。
二、教学说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概述、网络与系统攻击技术、密码与加密技术、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网络安全协议与虚拟专用网技术、信息安全管理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涉及知识面较广,与应用联系密切以及知识更新较快等特点,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使用翻转课堂、慕课等学习方式扩充课堂教学内容,使用案例分析与讨论、项目研究等方式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结合信息安全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研究成果和解决方案,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应用下的信息安全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和讨论。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网络攻击技术以及常见信息安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计算机网络”。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信息安全概述(一)教学内容1.信息安全基本概念;2.OSI安全体系结构;3.信息安全保障;4.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内容。
(二)教学要求了解信息技术与产业繁荣与信息安全威胁的挑战;了解产生信息安全问题的技术原因;掌握信息安全及信息系统安全的概念;掌握OSI安全体系结构;掌握信息安全保障思想;了解我国信息安全事业的发展概况;了解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内容。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计算机系本科教学实验室信息及实验教学大纲(实验)课程名称:信息安全概论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计算机系制表第一部分实验室基本信息计算机安全实验室位于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实验大楼,是一个面向我院学生开放的专业实验室,计算机安全实验室提供了进行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应用技术的实验环境、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所需的数据加密、数字签名、认证、安全配置和攻防演示环境。
实验室内部局域网100M数据带宽,每台机器均可与Internet联网,有专职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实验条件优越,可供学生进行网络信息安全学方面的学习、实践和研究。
第二部分实验教学大纲一、本课程实验总体介绍1、本课程实验的教学要求(按要求学生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阐述):通过上机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网络安全技术中的网络攻防技术,理解网络安全设备工作原理,了解最新的网络安全动向,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编写网络安全工具。
2、本课程实验内容简介(50字左右):认识保密性和认证性相关工具,理解安全协议(SSL)工作原理及应用,能够配置常见的网络安全设备,如防火墙,IDS,安全扫描,病毒和木马防范等。
3、本课程上机实验涉及核心知识点:保密性和认证性工具的操作使用;配置防火墙,IDS,安全扫描,病毒和木马防范工具。
4、本课程实验所包含设计性实验名称:(如果没有设计性实验此项可以省略)无5、本课程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6、考核方式:实验成果和实验报告7、总学时:88、教材名称及教材性质(自编、统编、临时):《信息安全概论》(第二版), 牛少彰等编著,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临时.9、参考资料:CISCO网络工程相关教材二、实验项目基本信息实验项目11.实验项目名称:保密性和认证性工具2.实验项目的目的和要求:学生使用常见的保密性和认证性工具。
3.实验内容:(1)SSE工具加密信息;(2)ECsign工具签名文件;(3)利用上面两个工具实现签密(既签名又加密)。
《信息安全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信息安全概论(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Security)2.课程管理:信息科学学院3.教学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4.教学时数:总时数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实验实训0学时。
5.课程学分:26.课程性质:专业必修7.课程衔接:(1)先修课程一:计算机网络技术重要知识点:计算机组成原理,TCP/IP协议,路由和交换设备,网络编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2)先修课程二:软件工程重要知识点:网络编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开发,数据库技术(3)后续课程:1)网络安全技术涉及本课程的知识点:信息安全技术理论,信息系统安全设计原理。
二、课程简介《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的前置课程,本课程着力使学生理解信息完全保障方法和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使学生掌握信息安全策略的制定与实现手段的关系,为学生后续学习信息防御系统的工程和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信息安全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政府和企业对专业人员的需求量巨大。
信息安全也是一个在过去十年中从基于理论的学科转变为基于经验的学科的领域。
针对信息安全领域的快速发展,本课程采用的案例教学的方法并启发诱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身边学起,由浅入深,融会贯通。
有鉴于此,本课程将围绕以下三方面内容开展教学:1)讲解信息安全领域的方法和技术原理。
2)讲解信息安全策略的制定依据和技术实现手段,防御的逻辑、层级、费效比。
3)讲解新兴信息安全实践标准、技术和案例。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讲:课程导论(一)教学目标通过介绍课程内容、课程地位和作用、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了解数字信息安全领域涉及的诸多知识要点,以及学习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的方法等。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节课程的基本信息和简介要点:课程的简介,课程的地位,信息安全的概念,技术发展的特点;第二节课程的教学体系要点: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教学安排。
信息安全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掌握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技术,如加密、认证、访问控制等。
3. 帮助学生了解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安全技术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能力,如识别网络风险、防范网络攻击等。
3.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操作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对信息安全领域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维护信息安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素养。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对信息安全有初步的了解,但缺乏深入的认识。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信息安全基础知识- 信息安全概念与重要性- 信息安全威胁与风险-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简介2. 信息安全技术- 加密技术: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混合加密- 认证技术:数字签名、身份认证- 访问控制技术:自主访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3. 信息安全实践操作- 使用加密工具进行数据加密与解密- 设置防火墙和杀毒软件,防范网络攻击- 应用数字签名进行身份认证和文件签名4. 信息安全案例分析- 分析典型的信息安全事件,如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 探讨信息安全事件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学习信息安全防护策略和最佳实践5. 信息安全意识培养- 培养良好的信息安全操作习惯- 提高网络素养,防范网络诈骗- 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信息安全基础知识第二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第三周:加密技术与认证技术第四周:访问控制技术与实践操作第五周:信息安全案例分析及防护策略第六周:信息安全意识培养与总结教学内容与课本关联性:教学内容依据课本章节进行组织,涵盖课本基础知识、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郑州轻工业学院课程设计报告名称:信息安全概论指导教师:吉星、程立辉姓名:符豪学号:541307030112班级:网络工程13-011.目的数据加密技术要求只有在指定的用户或网络下,才能解除密码而获得原来的数据,这就需要给数据发送方和接受方以一些特殊的信息用于加解密,这就是所谓的密钥。
其密钥的值是从大量的随机数中选取的。
按加密算法分为专用密钥和公开密钥两种。
数据加密技术是网络中最基本的安全技术,主要是通过对网络中传输的信息进行数据加密来保障其安全性,这是一种主动安全防御策略,用很小的代价即可为信息提供相当大的安全保护。
2.题目使用C#编程语言,进行数据的加密与解密。
系统基本功能描述如下:1、实现DES算法加密与解密功能。
2、实现TripleDES算法加密与解密功能。
3、实现MD5算法加密功能。
4、实现RC2算法加密与解密功能。
5、实现TripleDES算法加密与解密功能。
6、实现RSA算法加密与解密功能。
3.功能描述使用该软件在相应的文本框中输入明文,然后点击加密就会立即转化成相应的密文,非常迅速和方便,而且操作简单加流畅,非常好用。
4.需求分析加密软件发展很快,目前最常见的是透明加密,透明加密是一种根据要求在操作系统层自动地对写入存储介质的数据进行加密的技术。
透明加密软件作为一种新的数据保密手段,自2005年上市以来,得到许多软件公司特别是制造业软件公司和传统安全软件公司的热捧,也为广大需要对敏感数据进行保密的客户带来了希望。
加密软件上市以来,市场份额逐年上升,同时,经过几年的实践,客户对软件开发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与加密软件产品刚上市时前一两年各软件厂商各持一词不同,经过市场的几番磨炼,客户和厂商对透明加密软件有了更加统一的认识。
5.设计说明传统的周边防御,比如防火墙、入侵检测和防病毒软件,已经不再能够解决很多今天的数据保护问题。
为了加强这些防御措施并且满足短期相关规范的要求,许多公司对于数据安全纷纷采取了执行多点产品的战术性措施。
信息安全概论教学设计引言信息安全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对于保护个人和组织的敏感信息,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以及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培养具备信息安全意识和技能的人才,开设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成为了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介绍一种信息安全概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技能,具体内容如下:单元一:信息安全基础本单元将介绍信息安全的概念、意义、特点、影响等基础知识。
通过讲解案例分析,介绍信息安全漏洞的类型及危害,以及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组成和要素。
单元二:密码学基础本单元将从应用层面入手介绍密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对称型加密、非对称型加密、哈希算法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实例演示,讲述其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单元三:网络安全技术本单元将介绍网络安全技术的相关知识,包括防火墙、VPN、入侵检测等技术。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讲述其工作原理及应用场景。
单元四: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本单元将介绍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的概念、应用和最佳实践,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技术在真实场景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主要采用授课、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具体措施如下:授课通过讲解教材和资料,介绍信息安全概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和技术。
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典型的信息安全案例,通过深入分析案例中的信息安全漏洞及其影响,让学生能够更具体地理解信息安全知识的应用。
课堂讨论针对某些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并促进他们的互动和合作意识。
教学策略信息安全概论教学设计应该注重以下几个策略:开放性教师应该建立一个开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以激发他们对信息安全学科的兴趣。
基于问题的教学信息安全概论的教学应该结合实际问题展开,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和方法。
实践性和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熟练掌握信息安全相关技术。
信息安全技术概论第二版课程设计简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信息安全技术成为了一个热门的领域。
《信息安全技术概论》是一门介绍信息安全技术基础的课程,本文档旨在对该课程进行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安全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应用。
课程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1.信息安全技术的基础概念和应用。
2.常见的信息安全攻击和防御技术。
3.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和应用安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4.数据安全和加密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应用。
5.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在信息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课程主体第一章:信息安全技术概述该章主要介绍信息安全技术的概念、目标、原则、和安全问题的分类,是后面各章的基础。
第二章:信息安全攻击与防御该章介绍常见的信息安全攻击类型(如黑客攻击、恶意软件、网络钓鱼等),以及对应的防御技术(如防火墙、入侵检测、反病毒软件等)。
第三章:网络安全该章介绍网络安全的定义、网络安全威胁、网络安全工具和技术,以及网络安全的管理和法律。
第四章:系统安全和应用安全该章介绍本地计算机的安全和应用程序的安全,包括操作系统安全、安全配置、基础设施和服务器应用的安全、Web 应用程序的安全等。
第五章:数据安全和加密技术该章介绍数据安全和加密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包括对称加密算法、非对称加密算法、数字签名和证书等。
第六章: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该章介绍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的基本概念,包括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个人信息保护法、伦理道德和信息安全意识等。
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1.作业:学生需要提供一系列针对每章内容的作业,以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和帮助学生理解更深层次的知识。
2.期中测试:期中测试为闭卷考试,对前 3 章内容进行测验。
3.期末考试: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对全课程内容进行测验。
4.课程设计:每位学生需要根据本课程的知识内容,独立完成一份课程设计,然后进行答辩。
《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信息安全课程总时数:48总学分:2.5课程简介:信息安全概论是信息安全专业的必修课。
课程全面介绍了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信息保密技术、信息认证技术、PKI与PMI认证技术、密钥管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网络的攻击与防范、系统安全、网络安全技术和信息安全管理等内容。
授课教材:信息安全概论(第2版),牛少彰等编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4.4 参考书目:(1)信息安全概论,唐晓波,邱均平,科学出版社,2010,9(2)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第三版),袁津生、齐建东、曹佳,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计算机网络安全教程(修订本),石志国、薛为民、尹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二、课程教育目标信息安全概论课程以导论的形式对信息安全学科中的主要领域进行了全面而适度的介绍,有助于这些专业的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对信息安全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的概貌认识。
应侧重于对主流信息安全技术的全面介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将来进一步查阅或学习信息安全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应坚持实用的原则,侧重于培养他们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普及常用的信息安全技术。
这部分学生的信息安全教育目标应该确定为培养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人才。
相应地,在教学内容上应以信息安全基本概念、信息安全风险教育、以及常见信息安全问题的基本机理和防范手段、信息安全相关法规等为重点,不宜过多地纠缠理论细节。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第1章概述(1)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为信息安全威胁、信息安全的实现。
难点为信息安全威胁、信息安全的实现(2)教学时数:2学时。
(3)教学内容:信息的定义、性质和分类、信息技术、信息安全概述、信息安全威胁、信息安全的实现(4)教学方式:讲授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多媒体课件演示。
(5)教学要求:了解信息的定义、性质和分类、信息技术、信息安全概述;深刻理解和掌握信息安全威胁、信息安全的实现第2章信息保密技术(1)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为分组加密技术、公钥加密技术。
《信息安全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信息安全概论》是一门介绍信息安全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的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安全的基本认识和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技术,能够识别和预防常见的安全威胁,并具备常见安全问题的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建立正确的信息安全意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信息安全。
二、教学目标1.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技术;3.能够识别和预防常见的安全威胁;4.具备常见安全问题的解决能力;5.建立正确的信息安全意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信息安全。
三、教学内容1.信息安全概述1.1信息安全的定义1.2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1.3信息安全的目标和基本原则2.信息安全基础知识2.1密码学基础2.1.1对称密码与非对称密码2.1.2常见加密算法和协议2.2认证与访问控制2.2.1身份认证技术2.2.2访问控制模型和机制2.3安全通信和网络安全2.3.1安全通信的基本原理2.3.2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技术2.4安全存储和安全操作系统2.4.1安全存储的基本原理2.4.2安全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3.常见安全威胁与防护3.1计算机病毒和蠕虫3.1.1计算机病毒和蠕虫的定义和特征3.1.2常见计算机病毒和蠕虫的防范措施3.2网络攻击与防范3.2.1木马和僵尸网络3.2.2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3.2.3网络攻击的防范措施3.3数据泄露与隐私保护3.3.1数据泄露的风险和危害3.3.2隐私保护的基本方法和原则4.信息安全管理4.1信息安全评估与风险管理4.1.1信息安全评估的基本流程和方法4.1.2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2信息安全政策与法规4.2.1信息安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4.2.2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知识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安全问题和解决方法。
3.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和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题目网络安全的发展一、引言研究背景当前流行的各大邮件客户端软件的除了最主要的收发信件之外,功能越来越复杂,但是人们平常真正用到的功能很少,很多功能尤其对于那些计算机知识相对缺乏的人来说,更加显得太过于华丽而不太实用。
有鉴于此,在了解RFC底层协议的基础上,我们开发了这个各种功能相对简单实用的邮件客户端程序,简化了很多不必要的功能。
开发环境及运行环境开发环境Intel Core Duo T2050,2G内存,320G硬盘;Microsoft® Windows™ 2003 企业版;IIS6.0(SMTP)+POP3服务器,IP地址为192.168.1.26;Macromedia Dreamweaver 8;Apache+PHP。
运行环境Intel® Pentium® 2及以上处理器,32M以上内存,4G以上硬盘;Microsoft® Windows™ X P/NT 操作系统;800*600或以上的屏幕分辨率;IE6.0或者其他浏览器。
二、安全需求系统可能受到的安全攻击无意威胁:健身房管理系统可能受到的无意威胁有软、硬件的失常,管理不善造成的信息丢失,安全设置不当而留下的安全漏洞,信息资源共享不当而被非法用户访问等。
故意威胁:故意威胁也就是“人为攻击”,常见的攻击行为有:通过端口扫描来判断目标计算机哪些TCP或UDP端口是开放的;SYN和FIN同时设置,操作系统在收到这样的报文后处理方式也不同,攻击者利用这个特征来判断目标主机的操作系统类型,进行进一步的攻击;IP地址欺骗;路由协议攻击等。
人为攻击:社会工程、盗窃行为• 物理攻击• 数据攻击:信息获取、非法获取数据、篡改数据• 身份冒充:IP欺骗、会话重放、会话劫持• 非法使用:利用系统、网络的漏洞• 拒绝服务网络安全隐患的分析传统的安全防护方法是:对网络进行风险分析,制订相应的安全策略,采取一种或多种安全技术作为防护措施。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
(一次性口令设计)
课程名称:信息安全概论
任课老师:熊万安
专业:信息对抗技术
小组成员:
张基恒学号: 800 14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口令机制在系统安全中的重要意义。
(2)掌握动态生成一次性口令的程序设计方法。
二、【实验要求】
(1)编写一个一次性口令程序
(2)运行该口令程序,屏幕上弹出一个仿Windows窗口,提示用户输入口令,
并给出提示模式。
(3)用户输入口令,按照一次性算法计算比较,符合,给出合法用户提示;否
则给出非法用户提示。
(4)再一次运行口令程序,如果输入与第一次同样的口令,系统应当拒绝,提
示非法用户。
每次提示和输入的口令都是不一样的。
(5)写出设计说明(含公式、算法,随机数产生法,函数调用和参数传递方式)。
三、【实验设备与环境】
(1)MSWindows系统平台
(2)设计语言:C语言
四、【实验方法步骤】
(1)选择一个一次性口令的算法
(2)选择随机数产生器
(3)给出口令输入(密码)提示
(4)用户输入口令(密码)
(5)给出用户确认提示信息
(6)调试、运行、验证。
五、【程序流程和功能】
密码系统设计为两个部分:一个服务器上的密码系统和一个用户手持的密码器。
程序使用两重认证,分别在于认证密码系统用户的真伪和认证密码生成器的真
伪。
使用方法为:a )用户分别登陆服务器和密码器,这分别需要两个用户自己掌握
的密码。
b )登陆服务器后,服务器自动生成一个 9位数随机码。
c) 用户将随机码输入手持的密码器,由密码器生成一次性密码;同时,服务器用相同的算法
生成该一次性密码。
d) 用户在服务器上输入一次性密码,如果密码吻合,则可
以进入功能性页面操作。
系统的优点在于:a )将两种密码按网络和物理分开,两者由相同的一次性密码
算法相关,但是密码器本身没有能力生成关键的 9位随机码。
b )用户只能通过
密码器获得最终的一次性密码,而密码器本身和密码器的密码由用户自己掌握,
从物理上隔绝了密码攻击的风险。
由于能力问题和演示方便,我将系统简化,并且把两个密码部分放在一个程序
里模拟。
设计流程为:
程序流程为:
六、【实验结果截图】
1 、用户登录
2 、密码验证
3 、生成 9 9 位随机码
4 、随机码输入验证
5 、生成一次性密码
七、【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对密码算法特别是一次性密码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密码安全的实现有了新的体会。
通过结合课上知识和生活实际设计密码系统并用 C C 程序实现,我对这么课的理解有了进一步加深。
同时通过课程设计加强了我运用用C 语言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由于个人能力问题,我设计的系统不能真正实现,我编写的程序和密码算法也相对简单,密码的保密性还不够。
但相信随着能力提高,我最终可以实现这一设计。
附源程序: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
#include <>
void INI()
{
inta;
intp=920323;
printf("USERNAM:LNJLNJ\n");
printf("PASSWORD:");
scanf("%d",&a);
if (a==p)
{
printf("验证正确\n");
printf("\n");
}
else
{
printf("输入错误,还有两次机会\n"); printf("PASSWORD:");
scanf("%d",&a);
if(a==p)
{
printf("验证正确\n");
printf("\n");
}
else
{
printf("输入错误,还有一次机会\n"); printf("PASSWORD: ");
scanf("%d",&a);
if(a==p)
{
printf("验证正确\n");
printf("\n");
}
else
{
printf("输入错误");
exit(0);
}
}
}
return 0;
}
randam1(unsigned int r )
{
srand((unsigned)time(NULL));
r = rand()%0+0;
printf("随机码为:%d\n",r); printf("\n");
returnr;
}
randam2(unsigned int q )
{
time_t nowtime;
struct tm*timeinfo;
time(&nowtime );
timeinfo = localtime(&nowtime ); inta, b,c,d,ra;
a=timeinfo->tm_sec;
b=timeinfo->tm_min;
c=timeinfo->tm_hour;
d=10000*a+100*b+c;
srand((unsigned)time(NULL));
q = rand()%900000+100000;
ra=d+q;
printf("一次密码为:%d\n",ra); returnra;
}
void main()
{
unsignedintr;
unsignedintq;
int code;
int Icode;
INI();
randam1(r);
code= randam1(r);
printf("输入随机码: ");
scanf("%d",&Icode);
if (Icode==code)
{
printf("\n");
randam2(q);
}
else
{
printf("输入错误,还有两次机会\n"); printf("\n");
printf("输入随机码:");
scanf("%d",&Icode);
if(Icode==code)
{
printf("\n");
randam2(q);
}
else
{
printf("输入错误,还有一次机会\n"); printf("\n");
printf("输入随机码: ");
scanf("%d",&Icode);
if(Icode==code)
{
printf("\n");
randam2(q);
}
else
{
printf("\n");
printf("输入错误");
exit(0);
}
}
}
getch();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