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876.50 KB
- 文档页数:15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1.XXX认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那么他是如何运用这些“镜子”的呢?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注重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劳役。
同时,他也注意XXX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他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以减轻人民负担。
XXX也“以人为镜”,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听取忠言。
他重用敢于直言的XXX,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
2.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到行省的重要性。
在元代之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都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
而元代行省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空当,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行省的权力很大,地方军政大权基本都掌握在行省手中。
虽然这种措施与隋唐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不协调,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是适应形势的较为有效的措施。
元代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巩固地方统治成为比加强中央集权更为迫切的任务。
为此,各地军政两方面必须密切合作,以便能够迅速作出决策。
在这样的背景下,行省就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
3)16世纪末期;倭寇骚扰给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伤亡,影响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稳定。
4)福建水师;主帅是XXX;他成功地抵御了倭寇的入侵,保卫了沿海地区的安全。
5)应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政治互信,加强各领域的合作,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唐朝先进的文化;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建筑技术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一,鉴真东渡发生在XXX统治时期;他东渡日本后,传播了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3)根据材料二,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是在16世纪末期;倭寇的骚扰给沿海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伤亡,影响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稳定。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析经济格局的变化)材料一:秦汉时期。
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两宋时期。
“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看南方经济的发展)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设夜市,通晓不绝。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从秦汉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2)材料一、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由材料分析导致这一重大变化的原因。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北宋东京的商业繁荣有何特点?(4)读材料三,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专门设置了什么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答案】(1)北宋时政府财政收入仰仗南方,手工业、商业集中在南方;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南方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北方。
(2)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转移;南方政治相对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
(3)人口稠密,是最大的都市,买卖区与居民区分不清,商品交易时间长等。
(4)市舶司;原因:统治者重视和鼓励、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发达(或指南针的应用,造船技术的提高)、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等、陆上丝绸之路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占据。
【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神童诗》云: “天子重英豪, 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宋朝有谚语曰: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有宋一代, 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 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 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
提倡读书, 重用文人, 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 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
因此, 历宋一朝, 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 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权及军令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的一种社会风气, 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什么政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及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宋代注重文教, 改革和发展了科举, 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重文轻武的政策。
(2)目的: 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 更重要的是抑制武将权势。
积极作用: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可知, 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 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可知, 目的是, 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 更重要的是抑制武将权势。
积极作用有,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有宋一代, 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可知, 改革和发展了科举, 对宋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仔细观察下图后回答问题。
(1)此图人物是谁?(2)你怎样评价他的事迹?【答案】(1)郑成功。
(2)评价: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解析】【详解】(1)依据图片关键信息:“旗帜上的郑字”并结合所学可知,此图人物是郑成功。
(2)依据所学可知,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跨海作战,打败荷兰殖民者。
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至此,被荷兰殖民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了保护作用。
郑成功对台湾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发展。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科举制经宋明两代不断完善,逐渐定型,日趋规范。
通过这项制度,不仅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向心力。
据不完全统计,在实行科举制的一千三百多年中,进士总数接近十万人,举人、秀才以百万计。
事实证明,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科举考试,极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十万进士、百万举人,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底层。
这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公正。
科举体制为唐宋以来输送了大批名臣能相、国之栋梁。
至少从宋代以后,中国政治基本上就是文人而非武人的舞台,士大夫阶层的重要职业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治,掌控政治。
所谓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十八世纪之前西方人对中国政治秩序的赞美,主要的都是因为科举制为输送了取之不尽的有教养有学识的人才。
——摘自马勇《科举: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2016—09—08国家人文历史(1)科举制创立于什么时候?(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答案】(1)隋朝。
(2)观点:科举制的创立是历史的进步。
论述: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人不受门第限制,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积极性(材料摘抄),使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人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地方上的门阀势力受到抑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1.《英国大百科全书》记载,最早的考试制度是制度和定期举行的考试。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被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然而,___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在___的时代,他去视察御史府时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根据这段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知___描述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而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标志是___确立了进士科。
3.在___统治时期,她大力发展了科举制度,并且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4.___评价科举制度“唯秉至公,以为取舍”。
___认为这个制度是“平民政治”,并且优于“民主政治”,是“极端平等政治”。
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知,该制度的确立对隋唐社会产生了许多影响,例如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陶活字版是中国古代印刷术的重要成就之一,它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
罗盘针是指南针的前身,它的发明为中国的航海和探险开辟了新的道路。
火炮是中国古代火药武器的代表,它的广泛使用增加了战争的杀伤力,也推动了火药技术的进步。
第三步:评说宋元科技,宋元时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使用都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这些科技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也对世界科技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___的评价是有道理的。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广泛使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因此,___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___之世。
”材料二: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
——文莹《湘山野录》材料二:“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
“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材料三: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宋高宗材料四: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1)材料一体现了北宋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2)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商业较唐朝有哪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3)结合所学,材料三反映了宋时外贸主要通路是什么?为此,宋朝朝廷设置哪一机构负责管理?(4)结合所学,材料四“仰给东南”体现了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说一说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答案】(1)统治者的重视引进新的品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2)地点不受限制(打破坊市界限),时间不受限制(3)海上丝绸之路市舶司(4)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政府重视。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信息“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分析概括可知,材料一体现了北宋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是统治者的重视,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依据材料二信息“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
“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分析概括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商业较唐朝有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是地点不受限制(打破坊市界限),时间不受限制。
(3)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宋时外贸主要通路是海上丝绸之路,为此,宋朝朝廷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清朝闭关锁国图:请回答;谈谈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答案】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逐渐落伍了。
【解析】【详解】据所学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逐渐落伍了,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2.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年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东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一一《资治通鉴》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有室。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一《资治通鉴》(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描述的是谁统治时期的景象?(2)历史上把他们统治的时期分别称为什么?(3)根据材料概括他们统治时期的共同特征。
【答案】(1)唐太宗、唐玄宗(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重用人才、勤于政事【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贞观年间)”可知是指唐太宗时期,其年号为贞观;依据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可知是指唐玄宗时期,其统治前期年号为开元。
(2)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时期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开创了“开元盛世”,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统治者个人等角度概括他们统治时期的共同特征: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重用人才、勤于政事。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
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 000多首。
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等著《中国审美文化史》材料二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评价一“贼臣杨镐、袁崇焕先后卖国。
”—(明)朱舜水《朱舜水集》评价二“袁崇焕……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
彼时主昏政暗(君主昏庸政治黑暗)……深可悯恻(哀怜)。
”—《清高宗(乾隆帝)实录》(1)根据材料一,概括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
(3)请以“袁崇焕之我见”为主题写一篇小议论文。
(要求: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答案】(1)原因: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评价: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
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信息“力挫后金军,解围京师”“率军抵抗后金屡获大捷”,可以看出,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是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依据材料二评价一“袁崇焕先后卖国”,评价二“尚能忠于所事”,可以看出,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有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
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按照要求写作,注意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标题可以是:我眼中的袁崇焕。
袁崇焕抗金有功,保卫边疆安全,是忠君爱国的英雄。
袁崇焕没有卖国,是被冤枉的。
【点睛】(1)(2)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依据材料回答。
解答时,就紧扣材料,找到关键语句,译为现代汉语,概括回答即去掉不必要的字句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
解答时,按照要求写作,做到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注意有理有据,提出观点,给出证明。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材料二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摘编自《简明宋史》材料三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上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唐代的中兴君主,睿宗的第三子。
因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明皇。
英武有才略,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开创了唐朝的鼎盛之世。
天宝后,宠爱杨杨玉环,封为贵妃,杨玉环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
及安禄山反,玄宗出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谓杨国忠通于胡人,而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乃令杀国忠。
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
玄宗避难奔蜀,后肃宗即位于灵武,尊为太上皇。
在位四十三年。
玄宗喜爱歌舞音乐,曾于梨园教歌舞,所以后世尊其为伶人之祖师爷。
死后庙号玄宗。
(1)材料中唐玄宗开创了什么治世?(2)根据材料提炼一个有关统治者的观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
【答案】(1)开元盛世(2)观点:统治者对国家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
论述:纵观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如果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则国家很快就会被推翻。
【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2)依据材料的“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开创了唐朝的鼎盛之世。
天宝后,宠爱杨杨玉环,封为贵妃,杨玉环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
”可以提炼的观点是:统治者对国家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
论述:纵观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如果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则国家很快就会被推翻。
例如,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出现“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
唐玄宗统治后期,由于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材料二:唐太宗说:“凡事皆需务本。
国以民为本,民以依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弋履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平!”材料三:唐太宗的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唐太宗为体现上述思想采取了哪些措施?(2)材料二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唐太宗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民族政策?他采取了哪些办法来改善民族关系?(4)唐太宗的这些治国思想收到了什么效果?【答案】(1)要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服务。
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重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重用善断大事的杜如晦等具体事例也可)完善科举制。
(2)以民为本;重视农业。
(3)民族平等,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
用和亲、封赏等办法笼络顺从唐朝的少数民族贵族,加强和他们的联系。
(4)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解析】(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要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服务。
唐太宗为体现上述思想采取的措施有: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重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重用善断大事的杜如晦等具体事例也可)完善科举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以民为本;唐太宗为此采取的措施是重视农业。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民族平等,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
他采取改善民族关系的办法是:用和亲、封赏等办法笼络顺从唐朝的少数民族贵族,加强和他们的联系。
(4)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的这些治国思想收到的效果是: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将隋唐科举制度考试与当今学校考试(学业考试、升学考试等)进行对比,说说古今考试的联系、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对考试制度改革提出建议。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材料二、“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材料三、“四大皆空修道义,六根清净解禅缘。
万里崎岖不辞苦,求取真经为人间。
”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日本在唐时曾和中国往来密切,你能说出当时日本派哪些人到中国来学习?(2)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请你试举两例说明。
(3)材料二说的是谁?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4)材料三和唐朝的哪位历史人物有关?请说出他的主要事迹和著作。
【答案】(1)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
(2)文字、建筑、生活习俗、节日、茶道等。
(3)人物:鉴真;事迹: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4)人物:玄奘;事迹:西游天竺学习佛法;著作:《大唐西域记》。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日本在唐时曾和中国往来密切,当时日本派遣到中国来学习的有留学生、学问僧、以及遣唐使。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文字、建筑、生活习俗、节日、茶道等都受到唐朝的影响。
(3)依据材料二“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分析可知,材料二说的是唐代僧人鉴真。
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的传播唐朝文化。
(4)依据材料三“万里崎岖不辞苦,求取真经为人间”可以判断与唐朝的僧人玄奘有关。
他的主要事迹是西游天竺学习佛法,第一个把天竺的地理、历史、佛教、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
回国后,根据西行的见闻由弟子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材料三:下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材料四: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旧唐书•吐蕃传》(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句话主要阐述了什么关系?他为处理这一关系采取了什么措施?(2)材料二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3)材料三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吐蕃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4)材料四中,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有何重要意义?【答案】(1)君和人民的关系;措施: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中华:汉族,夷狄:少数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3)和亲、会盟;藏族(4)促进了吐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汉藏两族间的友好关系。
【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唐太宗用“舟”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君主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民的巨大力量。
为了处理好君主与人民的关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注意戒奢从简,合并州县、割除民少吏多的弊政,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等。
(2)材料二“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是唐太宗说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以中原汉族为贵,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
其中的“中华”指汉族,“夷狄”指的是少数民族。
(3)根据材料三“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正式会盟”可知,材料三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和亲、会盟。
吐蕃是我国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
(4)根据材料四“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促进了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发展,维护了和平,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奸邪共济为内患,深可惧也”。
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
——钱穆《国史大纲》(1)材料一中的“宋太祖”指的是谁?(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初统治者为什么要“移换屯驻”。
(3)材料二、三体现宋代哪一个治国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积极影响?【答案】(1)赵匡胤(2)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控制军队,以此达到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3)重文轻武的政策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以来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宋太祖”是赵匡胤。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了北宋,取代后周,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据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定期换防),不使常在一处。
”结合所学知识,宋初统治者“移换屯驻”,让军队定期调动,是为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控制军队,以此达到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3)根据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材料三“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
”可知,材料二、三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即重视文臣、抑制武将,这一政策的积极影响体现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点睛】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4.阅读清朝闭关锁国图:请回答;谈谈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答案】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逐渐落伍了。
【解析】【详解】据所学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逐渐落伍了,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材料一所示的大运河的开凿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材料二科举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定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考生几乎没有身份、阶层、职业等限制……广大下层民众有了入仕机会。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并简要指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单评价一下隋炀帝。
【答案】(1)积极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取士。
作用: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他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统治残暴,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片和所学可知,大运河的积极影响是,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根据材料二“……政府出面招生……自由报考原则,考生……没有……限制……广大下层民众有了入仕机会”和所学可知,它的特点是,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取士。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可知,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他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统治残暴,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6.编报学史某校初一学生为编辑主题为“宋元科技成就”的历史小报,收集了下列图片资料,请你帮助他们完成编辑任务。
陶活字版《金刚经》(部分)罗盘针(模型)火炮司南(模型)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第一步:整理图片资料上述图片符合小报主题,可以作为素材编入小报的有:第二步:说明图片内容小报讲究图文并茂,请参照范例,任选一幅符合主题的图片,为其配上说明文字。
范例:赵州桥便利交通第三步:评说宋元科技在小报结尾部分,同学们引用了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的一段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结合所学,你认为陈先生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答案】第一步:整理图片资料陶活字版罗盘针火炮第二步:说明图片内容陶活字版(活字印刷术)促进文化传播火炮(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增加了杀伤力罗盘针(指南针)为远航创造条件(注:对不符合主题的图片进行说明,不得分。
)第三步:评说宋元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广泛使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详解】第一步:整理图片资料,小报的主题是宋元科技成就,故《金刚经》、司南(模型)和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不能选,因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战国时期人们制成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是清朝制造的。
故可以作为素材编入小报的有陶活字版、罗盘针、火炮。
第二步:说明图片内容选择一幅图片,写出其作用即可,如:图片:陶活字版;说明文字:促进文化传播。
图片:火炮(火药武器);说明文字:广泛用于战争,增加了杀伤力。
图片:罗盘针(指南针);说明文字:为远航创造条件。
第三步:评说宋元科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广泛使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重要标志,所以陈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来到长安,此后长期生活在中国。
他精通中国文化,在唐朝做官,还取汉名晁衡。
他与大诗人李白、王维是亲密的朋友,至今仍流传着他们之间唱和的诗句。
晁衡归国途中,误传他遇难,李白为此写了《哭晁卿衡》的悼念诗:“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材料二:鉴真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
鉴真年轻时在长安、洛阳游学,后来主持扬州大明寺,是唐朝著名高僧。
由于受航海技术等条件的限制,鉴真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自己也因患眼疾双目失明。
但他矢志不渝,终于第六次东渡成功。
这一年,鉴真已经66岁。
材料三:玄奘从天竺带回佛经657部,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共翻译出75部1335卷,约1300多万字。
玄奘还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遣唐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遣唐使”?“遣唐使”的出现有什么影响?(2)材料二中鉴真东渡的目的地是哪里?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鉴真拥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鉴真的东渡有什么影响?(3)材料三中的“天竺”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其弟子整理而成的是哪一部著作?【答案】(1)“遣唐使”指的是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是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