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现代定义
- 格式:doc
- 大小:11.99 KB
- 文档页数:1
海德格尔阐释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当代哲学界。
其中,阐释学是海德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
阐释学强调理解的重要性,提倡对存在的深刻思考和解释。
海德格尔认为,理解和解释不仅是思维活动,也是存在本身的一种表现。
因此,阐释学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海德格尔的生平以及阐释学的概念,探讨阐释学在哲学中的地位,并展望阐释学的发展前景。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呈现海德格尔的阐释学。
第一部分将是引言部分,主要概述海德格尔的阐释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并介绍文章的结构。
第二部分将深入探讨海德格尔的生平,介绍他的思想背景和哲学观点,以及他对阐释学的理解和贡献。
第三部分将着重讨论阐释学的概念,探讨其在哲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在结论部分,将对海德格尔的阐释学思想进行总结,探讨阐释学在当代哲学中的启示,并展望阐释学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这样的结构,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海德格尔的阐释学,以及其对哲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海德格尔的阐释学思想,通过对其生平、阐释学的概念以及在哲学领域中的地位进行全面分析和阐释,希望能够呈现出海德格尔阐释学的核心理念和哲学思想。
同时,通过对海德格尔阐释学的研究,探讨其对当代哲学的启示,以及展望阐释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对阐释学的深入理解和思考,促进阐释学在哲学领域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2.正文2.1 海德格尔的生平: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生于1889年,逝世于1976年。
他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小村庄,并在弗赖堡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
他后来前往弗赖堡大学任教,并在那里开始发展出他独特的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他曾在一战中服役于军队,并受到这段经历的深刻影响。
现代诠释学类型阐论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摘要:德国学者舒尔茨将现代诠释学划分为三种类型:技艺诠释学、诠释哲学和哲学诠释学。
舒尔茨的划分富有洞见,但却证明不力,缺乏哲学根据。
从存在论上说,现代诠释学从方法论诠释学转型发展为存在论诠释学,同时伴随着其哲学基础从传统实体存在论向着现象学存在论的转换,存在论立场上的差异是导致现代诠释学分化出不同类型的源发根据。
从理解功能的规范解释上说,不同类型诠释学有着不同的认知取向,并随之生成不同的自我理解。
技艺诠释学关注“正确理解”,诠释哲学关注“理解何为”,而哲学诠释学则致力探究“理解的条件”,回答理解如何可能这个更为根本的哲学问题。
对现代诠释学进行类型研究,有助于澄清诠释学概念,了解现代诠释学家族的复杂性,把握现代诠释学的意义,推动中国诠释学研究的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现代诠释学类型技艺诠释学诠释哲学哲学诠释学作者傅永军,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济南250100)。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在现代诠释学发展中,对系统有序的诠释学史的研究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诠释学类型的研究则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现代诠释学的发祥地德国,流行着这样一种看法,“诠释学领域是一片不折不扣的泥沼”,“其中充斥着典型的德国式模棱两可和对诠释学‘类神学’般崇拜”。
学者们频繁地使用“诠释学”字眼,但几乎没有多少学者对自己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诠释学”,以及使用的是何种类型的“诠释学”作出过说明。
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者语焉不详,往往是不加区别地混合使用着不同类型的诠释学。
有鉴于此,为了更为准确地理解诠释学,了解诠释学家族的复杂性,正确把握现代诠释学的意义,我们有必要去追问:现代诠释学家族内部是统一的吗?现代诠释学存在着类型区别吗?不同类型的诠释学是否指称着同一种事物?如果不是,那么,又如何在它们之间作出判分?本文意在回答这些问题,目的是在学术界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析毫剖厘,追溯现代诠释学类型划分的哲学基础,寻绎现代诠释学类型判分的认知根据。
现代解释学美学现代解释学美学是本世纪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流派。
解释学源于古希腊,“按照最初的定义,解释学是通过我们自己说明的努力,弄清和传达在我们所继承的传统中人们说了些什么的艺术”。
解释学是从希腊神话中上帝的信使赫尔墨斯(Hermes)的名字得名的。
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也就是从一门解释本文的技术到一种哲学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直到了近代,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才使关于解释的特殊规则从属于有关理解的一般问题,从而使解释学最终形成为一门哲学。
从此,解释学美学的诞生也就获得了哲学方面的基础。
一现代解释学美学的形成和发展概况解释学美学本质上是哲学解释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运用哲学解释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审美现象以及其他美学问题的一今美学流派。
它的诞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现代解释学美学是在传统解释学的基础上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右开始酝酿,而在六十年代正式形成的。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
一方面,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突飞猛进,创造古以电子工业、核工业为标志的巨大的生产力,是过去任何时代都无法现代解释学吴学的形成和发展概况比拟的。
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充满着危机和重大变革的时代。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的激化而产生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世界性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精神危机,从而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冲击和反叛。
现代解释学美学的诞生地是德国。
其奠基人海德格尔和主要代表伽达默尔都是德国人。
德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同样都面临着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同时它又蒙受了两次世界大战战败的打击,这对德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使其文化传统受到了严重破坏。
正是在这样始背景下,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美学思想难免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他们都企图从历史和传统中寻找出路,但又不是单纯回到过去,而是立足现在,以现在的目光审视历史和传统。
这是德国社会各阶层普遍要求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种种矛盾的迫切愿望在他们的哲学和美学中的曲折反映。
阐释学、接受美学影响下的翻译观•I. 阐释学,又称解释学,或诠释学(hermene utics)•广义:指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
涉及哲学、语言学、文学、文献学、历史学、宗教、艺术、神话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法学等问题。
既是—门边缘学科和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又是一种哲学思潮。
•狭义:指局部解释学、一般解释学、哲学解释学等分支、学派。
•现代解释学的开创者是20世纪的德国哲学家M.海德格尔•50年代末德国哲学家H.-G.加达默尔把海德格尔的本体论与古典解释学结合起来,使哲学解释学成为一个专门的哲学学派•另外两位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宗教解释学者R.K.B.鲍尔特曼(1884~1976)和意大利"解释学理论"的研究者E.贝蒂••1. 海德格尔的“前理解”:•由―先有‖(Vorhabe)、―先见‖(Vorsich t) 、―先识‖(有的译为―先设‖,Vorgrif f)三部分构成。
•―先有‖是指预先已有的文化习惯,包括理解主体所处的风俗、传统等。
对于译者:指译者特有的社会和思想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心理结构,这些会对译者理解原文产生影响。
•―先见‖指的是预先已有的概念系统,大体包括理解主体所具有的知识结构。
•―先识‖指的是对理解对象预先的假设、构想。
•汉斯一格奥尔格·伽达默尔:•1)“前见”:被特定的历史、文化、语言所浸染, 根本无法自由选择或摆脱历史文化通过语言对自身的预先占有。
(与海德格尔的―前理解‖一致)•通俗地讲,就是理解者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融有个人在此之前所形成的知识、观点、情趣等要素,每个理解者自身所具有的前见不同, 造成他们理解对象时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展现出不同的风格,暗示了文本意义多元化理解的可能。
••2)“合法偏见”:他从海德格尔的前结构观念出发,认为―我的前见出自我的偏颇‖,没有―偏颇‖,没有理解的前结构,理解是不可能发生的。
名词解释阐释学
阐释学是一门研究文本和语言解释的学科。
它关注如何理解和解释文本中的意义、概念和观点。
阐释学的目标是揭示文本的深层含义,并探索语言和文化背后的理论和哲学基础。
阐释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语义学、修辞学、符号学和语境分析等。
研究者通过分析语言的结构、词义、隐喻和上下文等因素,来理解文本中的含义和解释。
他们还会考虑作者的意图、读者的理解和文化背景等因素,以获得更全面的解释。
阐释学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法律、哲学、宗教研究等。
在文学研究中,阐释学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和象征意义。
在社会科学中,阐释学可以帮助研究者解释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意义和动机。
阐释学(Hermeneutics)源自德国,基本意义是“解释的艺术”,是一种探究如何理解和解释文本意义的理论。
现代阐释学由海德格尔(Heidegger)在20世纪开创。
海德格尔将阐释学由传统的人文科学的方法论进一步升华为哲学解释学,并提出著名的“解释学循环”,被认为是奠定了现代阐释学的基础。
解释学循环认为,在对文本的解释中存在这样一种过程:解释者首先是利用被解释文本的各种细节来理解整体,而后解释者又会通过对整体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对细节的理解,形成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虽然阐释不一定非经过翻译, 不过翻译却不可避免地会借助阐释。
翻译者是原著的读者、阐释者, 而且还是至关重要的阐释者。
由于翻译中的阐释主要是心理上的、是溶汇于公认的“理解—表达”这两个环节之中的,译者不会经常自觉地感觉到其存在。
直观地看,阐释过程的确是不易同理解和表达过程截然分开的。
翻译中的阐释即是译者对出发语本文在理解基础之上做出的评判、解释, 是他在用归宿语诉诸书面表达之前所经历的心理历程, 是附着于理解和表达这两个环节的。
理解( +阐释)——( 阐释+ ) 表达。
美国著名学者乔治·斯坦纳于1975年发表代表作《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书中斯坦纳认为“解释即翻译”,语言永远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语言的产生及理解都是翻译的过程。
他的阐释学翻译理论最为核心的观点在于将翻译过程按顺序分为四个步骤,分别为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
它们分别代表了在全部翻译过程中译者从选择翻译对象、理解翻译文本、输出翻译信息再到完善翻译成果四个必不可少的步骤,而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这四个步骤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信任是翻译活动中的第一步,是译者对原作的表达方式和表达质量的信赖。
在选择文本的过程中,译者会根据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外部条件来进行选择,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得以显现。
译者认为所选文本本身具有价值且值得翻译,相信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理解将原文本阐释出来,于是信任便建立起来了。
近现代中国阐释学
近现代中国阐释学的发展主要受到西方诠释学的影响,同时也与中国传统阐释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近现代中国,阐释学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西方诠释学的传入: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西方诠释学开始传入中国。
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西方诠释学理论,并将其与中国传统阐释学进行比较研究。
2.中国自主的文论知识体系建构:在中西文论互鉴的视域中,中国学者开始探讨如何建构自主的文论知识体系。
他们意识到,中国传统阐释学与西方诠释学存在异质性,因此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阐释学理论。
3.清理中国古代阐释传统:为了构建中国阐释学,学者们开始清理中国古代的阐释传统。
他们认为,中国古代阐释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应该得到重视和发掘。
4.跨学科性质和跨文化意义:阐释学不仅在人文学科中具有重要地位,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
学者们认为,阐释学的跨学科性质和跨文化意义使得它能够成为一种具有
普遍意义的理论方法。
5.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在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阐释学被认为是进行这种建构的方法论根基之一,因为它关注主体间性的问题,强调跨学科和跨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总之,近现代中国阐释学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到中国传统和西方理论的交织与碰撞。
在这个过程中,阐释学逐渐成为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
阐释学现代定义
阐释学是指对一段特定的话语或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的一种学说。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现代阐释学的定义则较为广泛和复杂。
现代阐释学强调语言和文本的多义性,认为理解一个文本需要考虑到其历史背景、作者意图、读者的观点和文化差异等多种因素。
此外,现代阐释学也关注文本的社会和政治功能,认为文本不仅是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工具,也是一种权力和控制的手段。
现代阐释学涉及的范畴非常广泛,包括文学、哲学、社会学、法学等多个领域。
阐释学的主要方法包括文本分析、批评和解读等。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