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评价分析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评价分析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评价分析作者:郭雨萱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6期

摘要:农业是我国的弱势产业,“三农问题”制约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农业现代化是指将

传统农业转化成现代农业的过程和手段。加大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是扭转农业弱质低效局

面的根本出路。本文利用2017年统计年鉴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得出我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相应的结论,我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存在着地区内部不协调与地区之

间不协调的状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9-0-01

一、引言

我国成功加入WTO后,农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冲击和挑战。由于农业现代化有利于解决农业

的社会效益较高与经济效益较低之间的矛盾,提高农业比较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弱化

生产总量与市场需求成反比的矛盾,带领广大农民参与市场活动,循序渐进的实现农业产销市

场化、现代化;农业经营的时代化有利于减少农业与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差别和农村、城镇

与大中城市的差别加速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特别是向中、小城市的转移,加速城乡

体制机制改革、成功落实城乡总体一体化的战略布局。因此,加大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是扭

转农业弱质低效局面的根本出路。

二、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评价分析

(一)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

本文根据农业现代化的定义为基本原则构建指标体系,选取十七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以充

分反映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程。运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三个公共因子,如表1。

表1 指标分类统计表

高载荷指标意义

f1 化肥施用量农业投入水平因子

农作物播种面积

农业机械总动力

有效灌溉面积

农村农户投资总额

农业水事务财政投入

除涝面积

f2 农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因子

农村人均消费支出

农村人口比重

f3 土地生产率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水平因子

湿地占辖域面积比重

森林覆盖率

为了进一步研究全国31个省市在每个因子上的具体表现情况,运用回归的方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并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分别计算出31组数据在以上三个公共因子上的得分情况。然后将提取的公共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再结合各个公共因子得分,建立综合得

分评价模型:

Wi=0.42938f1+0.30541f2+0.10977f3。

根据结果可得出,山西、湖南、辽宁在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做的比较好,这与它们所处的

地理位置是息息相关的,相对靠海,雨水充足,而对外贸易相对频繁,经济发达反过来促进农

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后几名的是宁夏、青海、西藏。它们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它

们的地理环境并不适应农业的发展,因此对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关注度偏低。

在综合排名中,第一个因子所占的比重最大,对最后的排名影响最大。在表中不仅能看到

各个地区农业现代化在各个因子上的表现情况,还能看出各地区的整体状况。为进一步分析各

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足和改进方面提供了参考。如综合排名第一的山西省,在农业投入水

平指标中分较高,其他的公共指标得分处于偏上或中等水平,所以需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

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等。

(二)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分类分析

为了对各省城市建设作系统考察,本文运用系统聚类的方法,按类间平均距离,对31个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将数据分成4类:第一类:北京、天津、湖北、四川;第二类:内蒙古、江苏、安徽、湖南、河北、吉林、福建、江西、重庆;第三类:上海、山西、辽宁;第四类:浙江、黑龙江、山东、河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陕西、

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根据最终聚类中心表,四类地区相比较可知,第一类地区投入产出水平均很低,但土地生

产率相对较高,说明这类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很高,自身农业现代化基础较好,且农村居民生活

质量水平和生活环境水平相对较好,说明该地区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最高;第二类地区,虽然

农业投入相对较少,但是产出效率处于中等水平,第三类地区投入水平最高,土地生产率却相

较一般,且这两类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和生活环境一般,综合来说该两类地区农业现代

化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第四类地区农业投入较少,且土地生产率较低,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水

平和生活环境水平相对最差,该类地区农业现代化处于较低水平。

三、建议

各地区应增加农业基础设施与科技等方面投入。其一,加大对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的投入

力度。加大对其资金支持,加强对农业专项建设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与审查,保证资金能够做

到专款专用。其二,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提高区域性农业科

研中心创新能力。其三,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现代化经营主体的培养。

第二类地区应发展技术与劳动集约型农业。应继续强化国家粮食生产、主要大宗农产品生

产与加工中心的地位,强化粮棉油生产,切实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用高效的科

学技术手段改造我国大部分地区传统的耕作和养殖方式,提高这些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

第三类地区应发展技术与资金集约型农业。该类地区具有区位优势、技术优势、劳动力素

质优势、资金优势、资源优势,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向资金集约

型和技术集约型转变;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走农业高效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园区化道路。

第四类地区应发展节能农业与特色农业。必须将自然环境保护和农业现代化作为根本任务,将保护自然资源、提高农副产业资源配置能力和畜牧业产能水平作为主要目的,充分发现我国

中西部生态美好、生物多样性的潜力,提高富有地区特色产品经营加大相关发展力度、提供必

要的政策支持,着重完善节水灌溉体系、农副产品深加工体系。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评价分析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评价分析作者:郭雨萱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6期 摘要:农业是我国的弱势产业,“三农问题”制约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农业现代化是指将 传统农业转化成现代农业的过程和手段。加大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是扭转农业弱质低效局 面的根本出路。本文利用2017年统计年鉴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得出我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相应的结论,我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存在着地区内部不协调与地区之 间不协调的状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9-0-01 一、引言 我国成功加入WTO后,农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冲击和挑战。由于农业现代化有利于解决农业 的社会效益较高与经济效益较低之间的矛盾,提高农业比较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弱化 生产总量与市场需求成反比的矛盾,带领广大农民参与市场活动,循序渐进的实现农业产销市 场化、现代化;农业经营的时代化有利于减少农业与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差别和农村、城镇 与大中城市的差别加速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特别是向中、小城市的转移,加速城乡 体制机制改革、成功落实城乡总体一体化的战略布局。因此,加大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是扭 转农业弱质低效局面的根本出路。 二、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评价分析 (一)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 本文根据农业现代化的定义为基本原则构建指标体系,选取十七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以充 分反映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程。运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三个公共因子,如表1。 表1 指标分类统计表 高载荷指标意义 f1 化肥施用量农业投入水平因子 农作物播种面积 农业机械总动力 有效灌溉面积 农村农户投资总额 农业水事务财政投入 除涝面积

[10]成都市农业经济发展分析-1

成都市农业经济发展分析 成都市是四川省的经济中心,地处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西部,总面积约1.24万km2,全市辖9个区、1个县级市、8个县,常住人口1260万人,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456.39亿元。成都市是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农业是成都市的特色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很强的竞争力,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结合成都市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为成都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提供理论依据及决策参考。 1 绪论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关键环节。作为国家战 略定位的"都市农业",既是都市农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 部分。加快推进成都都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 体系,全面提升成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成都市正处在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空间战略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本文 通过分析成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成都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成都市推进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 业农村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成都市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成都市农林牧 渔业总产值为7456.39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2.56倍;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了3656.83 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近4倍;实现农产品出口额52.03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了5.88倍。 1.2 研究目标 根据《成都市统计年鉴(2020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 《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3-2019年)》等统计资料,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方法对成都市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具体而言,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成都市农业经济 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计算综合得分并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影 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通过计算权重将各因素对综合得分的影响程 度进行排序,同时找出影响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最后针对如何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 经济发展水平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农业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开始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进 行研究,如美国政府、农业经济发展协会等部门,从政策法规、资金、科技、信息等方面,对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指导。中国对农业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的宏观 调控、政策和规划方面,如黄祖辉[1]等人提出了"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观点; 杨洪强等人提出了"加强政策扶持和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观点;谢庆明等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近一半,农业发 展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之一。而在当前世界科技创新日新 月异的大环境下,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地转变和 推进。 一、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趋势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由于传统农业机械化设备的配置思想相对落后,导致了机 械化、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其实均发展较缓。了解到这样的问题,中国农业机械科技研究院正在着手建设一种打破传统农机设备和 作业模式的“农业装备智能化发展体系”。这意味着全国农机化发 展的重点将愈来愈多地向智慧化、高效化发展。 同时,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还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 行一定量的科学规划,整合重点发展区域,并推动机械化、电气化、智能化、生产绿色化和农民的精神文明的有机融合。 二、农业信息化趋势 信息化技术代表了现代社会的进步,农业行业也不例外。我国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性能够在农业系统中开辟出数据元素,为土地、气候、作物和病虫草害防治这一流程,事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数 学建模和数据计算,制定出科学规划。

另外,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农业信息化将更好的作为当代化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发展替代,农业信息化技术应该朝着智慧化、专业化、多元化、科技化化的方向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如此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当代化的社会。 三、农业科技化趋势 农业科技中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应该是推动农业科技化的重中之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可缓解当前我国面临的核心农业技术问题。与此相应地,科技的专业化和先进化也成了关键,是一项需要密切关注的重大竞争概要与方向。 现代农产品科技的研究与应用,以及需求增长也是农业科技化的重要转机。在农业食品、大宗商品、药材等领域,日益成长采取起诸如绿色发展、科技支撑、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加强农业基础技术以及扩大中药材的种植及加工质量等方向的需求。这说明,要实现现代化的农业产品的高科技和高品质产出,实战检测技术和实用技术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需要意识到,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除了依靠技术和资本的支持之外,需有广大农民的支持、社会各界对农业的关注。同时,各地政府也需要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让这个黄金产业越来越壮大。

杨陵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与路径研究

杨陵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与路径研 究 杨陵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与路径研究摘要:杨陵区位于中国陕西省咸阳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地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杨陵区面临着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重大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杨陵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发展情况,评价了其协调发展的程度,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的背景和意义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指农业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形式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面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城镇化是城市化与乡村现代化的统称,是一种人口聚集和资源配置的空间集中形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杨陵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的现状评价 1.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情况评价 从农业生产技术、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科技水平等方面来看,杨陵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农民的生产方式不断更新,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2. 城镇化的发展情况评价 杨陵区的城镇化进程相对较慢。虽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乡村地区发展滞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高。

三、杨陵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问题分析 1. 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 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过程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是重要的问题。在杨陵区,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严重污染。同时,城市扩张也带来了土地的大量开发和污染。 2.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杨陵区的农村产业结构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较弱,难以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应该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培育农村新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 农村公共服务不足问题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相对滞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差距。应该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四、杨陵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路径探讨 1. 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创新 加强农业科研力量,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引导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通过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形式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农村新的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解决农民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 结论:杨陵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2022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2022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农业包括的许多粮食,有小麦、玉米、花生等。中国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国,粮食的消费量也占全球第一,以下是2022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我国是人口第一大国,占世界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数据显示,2021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4.13亿人,世界总人口约78亿人,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9.4%。解决我国人口的吃饭问题,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一直是农业面临的第一要务,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2021年我国主粮产量是1.37万亿斤。粮食主要产区:小麦集中于华北和东北平原;水稻集中于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四川等省份;玉米集中于山东、吉林、河北、黑龙江、辽宁、河南、四川七省。 稻谷种植面积300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8万公顷,同比增长1.31%;小麦种植面积2338万公顷,比上年减少35万公顷,同比下降1.47%。根据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数据,玉米种植面积4126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万公顷,同比下降0.05%。 粮产量14286万吨,比上年增加126万吨,增产0.9%;早稻产量2729万吨,比上年增加102万吨,增产3.9%;秋粮产量49934万吨,比上年增加337万吨,增产0.7%。 全国县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约9万家,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221.8万家,家庭农场名录系统填报数量超过100万家,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正在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有生力量。 截止2022年6月,徐州共有家庭农场超过2万余家,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万余家,其他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6155个。以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数据核算,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去年比前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发展趋势,如传统型农企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业务、扩张版图、提升生产效率,创新型企业扎根"智慧农业"、发展信息化技术,以及农业电商渗透度不断提升等。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的投资呈现"二元对立"的格局。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传统农业服务等领域进入兼并收购阶段。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农业部决定支持各地培育打造和创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以下简称融合发展先导区),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和融合发展各类经营主体。多元化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新经验,有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的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综合来看,农业的指标能够看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情况。农业的存储量是可以看出国家农业的发展程度。我国农业一直发展的很好,每年都是丰收的状态。

中国农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农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农业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农化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将对中国农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一、农化发展现状 1.1 产业规模扩大 近年来,中国农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需求了大量的农化产品。农化企业规模逐渐壮大,行业整体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 1.2 技术水平提高 中国农化行业在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科学研究机构及企业不断加大对农化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强创新能力,不断推出更高效、环保的农化产品。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农化产品的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1.3 环保意识增强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中国农化行业也在逐步转型升级。传统的农化产品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因此,新一代的农化产品更偏向于环保型,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农化发展趋势 2.1 绿色化发展 未来,中国农化行业将更加注重绿色化发展。环保要求的提高将推动农化产品的研发,促进替代传统农化产品的环保型产品的广泛应用。绿色农化将成为农业生产的主流趋势,推动农业生产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2 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农化行业中的应用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农田精准施肥、病虫害的早期预警等。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提高农化产品的使用效率和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程度。 2.3 国际合作加强 中国农化行业将加强与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中国拥有庞大的农业市场,吸引了众多外资企业的目光。同时,中国企业也需要与国际接轨,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4 农化供应链的整合 未来,农化企业将进一步整合农化供应链,实现上下游协同发展。整合后的供应链可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同时,农化企业也需要加强与农民合作,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和解决方案,实现共赢。 2.5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化行业将与农业生产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通过科学施肥、病虫害的防控等手段,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还需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其科学种植的能力。 三、结论 中国农化行业在发展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但整体上呈现积极向好的态势。未来,农化行业将更加注重绿色化发展,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与国际的合作,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化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提高技术水平,以适应市场和农业的需求。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化的支持,中国农化行业将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为农业的繁荣和农民的收入增加做出贡献。

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一、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 苏州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村社会文明进步,构建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评价指标的重要性 评价指标是衡量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依据,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准确评估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为政府制定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推动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面推进。 三、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 构建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综合反映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指标: 1. 农业生产指标:粮食产量、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机械化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等。 2. 农村经济指标:农村工业增加值、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农民收入增长率等。 3. 农村基础设施指标: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

设水平。 4. 农村社会事务指标: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 5. 农村环境指标: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水土保持、生态农业发展等。 6. 农民生活品质指标:住房条件、生活水平、社会保障等。 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需要充分考虑每个指标的权重和相互关系。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等方法,通过专家评分、问卷调查等方式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四、总结 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推动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工作,对于科学评估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指导农村发展规划、推动苏州农村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全面反映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面发展。同时,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指标体系,适应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形势,推动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

四川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四川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四川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以其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农业资源而闻名。随着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要求,四川农业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将对四川农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四川农业发展的现状。四川拥有广阔的农田面积,农业资源丰富,生产条件较好。在农作物方面,水稻、玉米、小麦等谷物种植面积居全国前列,高梁、大豆、土豆等经济作物亦有良好的生产水平。此外,四川市场广阔,农产品供应充足,农产品出口也持续增加。四川的农业产业结构多样化,涵盖了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渔业养殖等多个领域。 然而,尽管四川农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是土地利用问题,四川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城市化的进程导致了部分农田变成了建设用地,这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压力。其次是农业技术问题,尽管四川在农业科技领域有一定的投入,但仍然存在滞后的问题。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至关重要。此外,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化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在未来,四川农业发展将面临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流动将加快,劳动力短缺将成为问题。这将促使四川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和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消费升级和对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将增加。四川农业可以通过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改善农产品加工能力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此外,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提高农产品质量也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在推动四川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资金的投入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技术创新至关重要,可以用于农业科研、农业设施建设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同时,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是促进四川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四川农业可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东北农村的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东北农村的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发展区域之一,在经济转型和城镇化进程中,农 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备受关注。本文将就东北农村的农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农业的发展情况和对策。 现状分析 1. 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经历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 在政府的引导下,传统的种植业向经济效益更高、市场需求更大的养殖业转变,如养猪、养鸡等。这一调整使得农村经济效益明显提升,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 2. 农业现代化进程:东北农村的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较快。政府加大了对农业 科技的投入和支持,推动了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如温室种植、水稻机插等。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手段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农民增加了收入,同时也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 3. 人口流动和劳动力短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东北农村面临着人口流动 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年轻一代的农民更倾向于在城市就业,导致农村留守人口比例增加和农田废弃。劳动力短缺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和发展。 未来趋势分析 1. 农业科技创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将成为东北农村农业发 展的重要动力。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技术,农业生产将更加精细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同时,农业科技创新还将促进农业的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 产业链延伸和农产品加工: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东北 农村将进一步拓展农业产业链,加强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的附加值将得到提升,农民收益将得到增加。同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农村电商发展: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普及,农村电商将成为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通过电商平台,农产品可以更加直接地销售到城市,消费者也可以直接购买到优质的农产品。农村电商还可以帮助解决农产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市场透明度,促进生产和消费的有效对接。 4. 农业产业化发展:未来东北农村将进一步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加强农业产业组织和农业合作社建设。农业产业化可以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减少中间环节,优化资源配置。农业产业化还可以帮助解决农民的土地流转问题,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结语 东北农村的农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农民的主动创新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未来,农业科技创新、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等因素将推动东北农村农业的发展。同时,人口流动和劳动力短缺仍然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解决。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东北农村的农业发展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引言概述: 中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本文将从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农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生产水平提升 中国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程度逐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不断增加。大规模农业生产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1.2 农产品供给结构调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供给结构逐渐向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转变,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 1.3 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在推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二、农业发展趋势 2.1 绿色农业发展 为了保护环境和人民的健康,中国农业将朝着绿色发展的方向努力。绿色农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2.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调整农业供给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满足人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2.3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通过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将农业与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相结合,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农业扶贫和农民收入增加 3.1 农业扶贫政策的实施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农业扶贫工作,通过提供财政支持和技术指导,匡助贫困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3.2 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服务业发展 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3.3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和管理,农民可以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实现规模化经营和效益的提高。 四、农业现代化建设 4.1 农业信息化发展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将提高农业生产的管理和决策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4.2 农业机械化推广

甘肃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度分析

甘肃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度分析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 振兴战略的关键。甘肃省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农业大省,加快农业农村 现代化是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将对甘肃省农业农村现代 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障碍度。 首先,从农业农村生产力方面来看,甘肃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了较 大进展。甘肃省农村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提高了农田灌溉 水平;大力推行农机化,在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在农作物品种改良、绿色种植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 成果。此外,甘肃省还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发展农产品 加工业、特色农业等新兴产业,提高了农业附加值。 其次,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来看,甘肃省农村现代化发展也取得 了一定成绩。甘肃省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进行政村通硬 化路、安全饮水工程、农村电网改造等工作,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此外,甘肃省还致力于发展农村信息化,推行“互联网+农业”模式,提 高了农民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和农业管理的科学性。 然而,甘肃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仍存在一些障碍。首先是自然条件 和资源限制。甘肃省位于西北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水资源缺乏、气 候极端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其次是农业保护观念和传统观念的 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失、青年农民工外出务工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 力的提升。此外,农村金融服务不完善,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是 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一大障碍。

综上所述,甘肃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相对较高,但仍存在一些障碍。为进一步推动甘肃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从加强科技创新、优化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提高农村生产力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推动甘肃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更大进展。

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评价

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评价 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的内主要 包括现代材料装备、科学技术、经营管理。发展现代农业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评价,措施 前言 现代农业的内涵包含现代物质装备、科学技术、经营管理及资源环境四方面,实现从传统的农业方式向集约化、机械化、高效化、生态化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水平的提高,以此设定农业生产水平、农业设施水平、农业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 生态水平作为评价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的基本点。 1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评价 1.1自然禀赋优越 黑龙江是全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土地总面积居全国第6位,农业 资源富集,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一是耕地面积大。现有耕地2.39亿亩,占全国 1/9强,居全国首位,其中国有耕地9395.1万亩、集体耕地14521.3万亩;是世 界三大黑土带之一,黑土面积占全国黑土面积67%,耕地平坦,集中连片,耕层 深厚,地力肥沃,有机质平均含量3.62%,是全国平均含量的1.5倍。全省一半 以上的耕地开垦年限在50年左右,仅有1.6%的耕地开垦年限在200年以上。二 是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众多,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绥芬河五 大水系和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三大湖泊,流域面积50km2以上河流2881条,界江、界湖过境水量2710亿m3,全省水资源总量达810亿m3,居东北、 华北和西北各省(市、区)之首,是全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三是气 候条件适宜。在农作物生长关键时段和产量形成重要期,全省光、热、水同季, 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常年有效积温1600~2800℃,划分为六个积温带,年平均 气温为4℃左右,无霜期100~150天。随着近些年全球气候变暖,我省处于变暖 中心,有效积温增加,成为全国粮食生产成本最低、投入边际效益最高和粮食增 产潜力最大的省份。 1.2农业生产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5634.2万kw,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保有量达3.3万台,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5.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多个百分点,连续多 年保持全国第一。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三江平原大型灌区等一批大型农田 水利控制工程、水源工程和田间配套工程基本建成并发挥作用。全省农业标准化 程度达90%,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集成示范基地450个,辐射面积5368万亩,种业水平全国领先。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5%,位居全国前列。黑龙 江垦区是全国最大的垦区,耕地面积4363.4万亩,占全省近1/5,已实现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现代农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3农业综合改革领先全国 作为全国唯一的涉及现代农业改革的省级试验区,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 业经营主体、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和农产 品价格形成机制“五大创新”改革。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现 有农民合作社8.9万个,家庭农场(专业大户)10.9万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50个,特别是现代农机合作社达到1359个,带动200亩以上土地规模经营1.2亿多亩,不仅数量全国第一,而且创造出以克山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土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基于2015—2019年全国31个省市数据的分析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基于2015—2019年全国31个省市数据的分析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基于2015—2019年全国31个省市数据的分析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之一,旨在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数字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5年至2019年全国31个省市数据为基础,分析中国 数字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数字农业的定义与发展背景 数字农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效率的农业发展模式。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普及的背景下,数字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农民的关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在数字农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三、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 衡量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指标包括农业信息化程度、数字技术应用水平、数字农业产业规模和效益、数字农业创新能力等。本文将综合运用这些指标对全国31个省市的数字农 业发展情况进行测度和分析。 四、农业信息化程度的测度 农业信息化程度是衡量农业数字化发展的基础指标之一。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的农业信息化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

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农业信息化程度较高,湖南、贵州、河南等地则相对较低。这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关。 五、数字技术应用水平的测度 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水平是衡量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全国各地在数字农业技术应用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省市的数字技术应用水平较高,如北京、上海等地,而一些省份则存在数字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的情况,如广西、江西等地。 六、数字农业产业规模和效益的测度 数字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提升。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的数字农业产业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 以看出数字农业产业规模和效益的差距较大,一些省市的数字农业产业规模较小且效益偏低,一些地区则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七、数字农业创新能力的测度 数字农业的创新能力是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一些省市在数字农业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江苏、浙江等地;而在创新能力方面有待提升的地区也不少,如河南、湖南等。 八、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问题与对策 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数 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的不均衡、政策支持的不充分等。为了推动数字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政府应加大对数字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九、结论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基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三个维度,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2007-2015年中国30省(直辖市、自治区,剔除西藏、港澳台)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研究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形势总体向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跃升,地区间差异有所缩小但仍然比较明显,特别是东、中、西部差异依然较大,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标签:农业现代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1引言及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21世纪以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目标越来越明确,新型农业现代化逐步在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互动中走向全面发展、同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但是“三农”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尤其重视补足农业现代化在“四化”同步发展中的短板,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滞后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人们生活水平的需要(王亚男,2012)。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战略举措延伸到农业领域,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农业发展奠定方向,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实施,围绕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主要内核,逐渐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指向转向主要包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绿三个层面,我国农业现代化将呈现崭新的发展面貌和格局。 农业现代化发展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内涵界定和向相关研究,也不能从单一视角、内容、层次加以理解(牛若峰等,2014)。尽管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相关研究依然火热,但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和实践,在实际探索中越来越需要重新关注农业现代化的新内涵、新目标、新路径,农业现代化的评价体系、影响因素分析也需因经济发展新的特征、新的问题而有所调整和侧重。1954年,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60年代到改革开放之前,农业现代化进程从“合作化+机械化”转变为“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电气化” 四化,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现代化一般被定义为生产手段、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现代要素的投入以及综合服务体系的支撑等全方位、多层次地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黄祖辉等,2003;康芸等,2000)。随着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重视和反思,21世纪以来,“新型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等新概念相继出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战略,赋予农业现代化以新的内涵。2004年到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强调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到提出“有效供给”,从提出强化农业基础建设要“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到强调农业农村发展“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从强调“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分析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分析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描述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开展状况,然后构建了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再根据统计年鉴2021全国31个地区的农业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对各个地区的得分情况进行判别分类,得出了现今我国农业现代化开展根本情况,经济兴旺地区、开展中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农业出现不同的开展情况,沿海等经济兴旺地区,农业现代化开展迅速,中部、东北这些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而西部等经济落后地区农业现代化那么开展缓慢。最后得出不同地区的经济、技术、信息、人才、区位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有着不同的农业开展模式。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区域;因子分析 1.引言 1.1研究背景 我国参加WTO已经有10多年的时间,但是我国农业是准备最不充分的一块,受到的冲击和压力也最大。我国的农业无法与国际上的现代化大农业相接轨和竞争。农业现代化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根底,在现今国际竞争日益剧烈的背景下,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就更加的紧迫了。 1.2研究意义 通过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区域开展状况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现有的区域开展模式,更能使得我国各地区的特色农业得到有效的开展。从而能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我国农业现代化开展现状 随着农机事业的开展,农机动力装备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渐提高。2021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77亿千瓦,2021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到达54.8%,比2002年增加22.5个百分点,我国跃居成为世界农机制造大国。农业机械动力水平的提高,使我国农业生产动力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农副产品加工发面根本实现机械化,在种植、植保和收获等农业作业方面机械化程度也开展迅速。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我国参加WTO的新形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统分结合经营体制已不能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需求,矛盾逐渐显现并且日益的突出农业现代化建设又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 3.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研究和分析 3.1 确定测评指标 一个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农业实力的反映。研究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不仅仅是在于客观的描述农业开展状况,而且更重要的是发现影响和决定农业开展的各种因素,寻找各地区农业开展的结果和趋势。因此,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本文考虑了指标的重点性、可比性和代表性,构建了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得到综合得分。 3.4结果分析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2018-01-09 10:16 来源: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 3、荷兰

中部六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能力的评价与比较分析

中部六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能力的评价与比较分析 摘要:各地区农业现代化的综合能力是衡量该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基于农业现代化内涵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农业现代化的综合能力指标体系,借助SPSS 17.0统计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选取中部6省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中部六省;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下,农业现代化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基础方向,在中部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制度与技术变动的过程[1],具有动态性、区域性、时代性等特征,其进程是判断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顾焕章等[2]的《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以技术因素为主线,论述了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商品化、农业技术进步相关因素,以及农业体制、农业投资等与现代化的相关关系。柯炳生[3]对推进中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行了研究。杨万江等[4]通过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业保障二个子系统,对农业现代化的整个系统进行测评,并将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划分为农业现代化的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发达阶段。目前,中国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定性研究比较常见,但定量研究却相对有限。 农业现代化的定量测评研究对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5],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工作的前提条件[6]。因此,建立一套较为科学且易于操作的农业现代化综合能力指标体系,对评价农业现代化水平、监测和准确地判断农业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1 农业现代化综合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影响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因素繁多且复杂,对其进行研究时,首先要构建其指标体系。基于系统性、可比性、综合性、易操作性和代表性等原则,借鉴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先从农业现代化基础、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质量3个方面进行分析,建立了一级指标,随后参照数据的可获得性,根据一级指标所反映的内容,查阅了大量统计数据,通过层层筛选,选取了反映中国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的6项二级指标和21项三级指标,用其评价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2 中部6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能力评价与结果分析 2.1 数据整理 一份研究报告的价值大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所选数据的准确性和前瞻性,本研究的数据均为2011年中部6省数据,取自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https://www.doczj.com/doc/2919380117.html,/tjsj/)和中部6省各省2012年的统计年鉴,数据较新并且真实

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报告实证分析

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与实证分析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既老又新的话题。说它老,是因为多年来国人普遍关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问题;说它新,是因为现在学界、业界和政界都想知道我国离跨入农业现代化的门槛还有多远.但至今仍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答案。本研究报告中,我们将给出自己的答案,并将该研究成果献给所有关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人们。 本项研究的目标是给出农业现代化的定义,建立一套中国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测算方法,对我国及分地区的农业开展水平进展定量分析、监测和评价,并在此根底上提出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研究结果说明,截止2001年,中国农业现代化目标值尚未完成1/3;东、中、西部地区开展差异显著;与兴旺国家相比,中国人均农产品占有量还相当低。总之,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一、农业现代化定义 我们在对农业现代化理论进展研究的根底上,给出了农业现代化的定义。农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所谓传统农业是指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所谓现代农业是指:与传统农业相对应,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现代科技的应用,使农业的内涵、构造、体系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生物技术的开展和应用使农业成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农业逐步成为可控性行业,材料、能源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应用使农业生产领域不断扩展,与其他行业相互融合。现代农业彻底改变了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的大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注:引自?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2002年11月第一版。〕。 由此可见,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代化,是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具有现代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手段,生产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农产品。所谓具有现代素质的农业劳动力,是指能够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手段的农业劳动力;所谓现代农业生产手段,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生产工具。 不难看出,农业现代化包括4要素:农业生产手段、农业劳动力、农业产出能力和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其中,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根底和根本标志,农业劳动力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农业产出能力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心是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笔者紧紧围绕着农业现代化的定义,以农业生产手段、农业劳动力、农业产出能力和农业生产条件4要素为一级系统,在每个一级系统中又分别选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共16种指数作为二级子系统,由此构建了一套理论指标体系。然后,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