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河苗族水鼓舞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苗族水鼓舞的生产性保护初探刘忠培;龙叶先【摘要】苗族水鼓舞是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荣获多项殊誉,但其濒危步伐仍然在加速.因此,采用生产性保护方式是苗族水鼓舞保护的重要选择.生产性保护,就是通过“生产”而将苗族水鼓舞以“产品”形式供给人们,使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参与“苗族水鼓舞”活动.【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10)002【总页数】5页(P41-45)【关键词】苗族水鼓舞;生产性方式;保护与传承【作者】刘忠培;龙叶先【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湖北宜昌443002;贵阳学院马列部,贵州贵阳55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722.22“216”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民俗文化在民居、服饰、历法、语言、饮食、婚恋、节日、丧葬、民间体育、禁忌、历史源流等方面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水鼓舞是其中较为独特的传统文化事象之一。
水鼓舞,苗语称“suk niel eb”,是苗族的一个传统性祭祀舞蹈。
苗族水鼓舞是一种在水中跳的由“水、鼓、舞”三者相结合的传统性祭祀舞蹈,苗族群众以此来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平安,流传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农耕历史的民族,因而对于水、雨具有十分深厚的感情。
种植水稻自然离不开水,而水则来源于雨,因而,苗族民众对于风调雨顺的诉求尤为强烈。
水稻种植对水的需要在水稻打苞时尤为关键,因此,每到农历六月时分,当水稻处于打苞灌浆的关键时期,民众便抬出木鼓,在水田或沼泽地中踩鼓而舞,以祭祀祖先的仪式祈求天神降足雨水,保证水稻的顺利成长,久而久之,这种祈求活动就逐渐固态化为有名的“suk niel eb”,即“水鼓舞节”,使得水、鼓、舞融合为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舞蹈样式。
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苗族水鼓舞是中国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也是农耕文明最为精美的舞蹈之一。
目前,苗族水鼓舞保存最为完好的地方是贵州剑河县革东镇的大稿午村。
苗族“水鼓舞”泥与水的狂欢
作者:
来源:《儿童大世界》2015年第11期
激昂的鼓乐、欢快的节奏、四溅的水花以及优美的舞姿,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村苗族村民,用这种方式演绎着原生态苗族“水鼓舞”。
“水鼓舞”是苗族人民一种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与村寨平安的群众舞蹈。
作为一种在水中跳的独特民族原生态舞蹈,它以其奔放的舞姿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于2005年被列入了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水鼓舞”表演时集声、水、泥为一体,演绎出振奋人心的舞风和鼓韵。
杨文斌摄
火眼金睛
刚刚下过雨,小鸭子还打着小花伞走在回家的路上。
请你对比右边上下两幅图,找出4处不同。
下图六个表情分别表示六个不同的成语或词语,试试看你能猜对几个?一起走进当下正流行的疯狂猜词语游戏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苗族鼓舞校本教材开发与利用——以黔东南苗族侗族州为个案作者:吴萍,柳志勇,沈桃淑来源:《武术研究》 2017年第11期摘要: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是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有着丰富的苗族鼓舞文化资源。
在民族文化进校的背景下,学校将本地的鼓舞进行创编成为校本教材,充实丰富了教学内容。
但由于水平差异较大,建议将黔东南鼓舞再度创编,形成系列教材,成为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校本教材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11—0085—031 前言黔东南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2 项,68 个保护点。
反排木鼓舞、铜鼓舞、水鼓舞、锦鸡舞、踩鼓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具地方民族特色的苗族鼓舞文化。
虽然当地中小学校已作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教学内容,但笔者认为应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苗族鼓舞进行二度开发,可形成系列校本体育教材,成为黔东南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亮点。
这样,学生不再仅局限于只了解本地鼓舞文化,同时也能更多地了解黔东南丰富多彩的鼓舞文化。
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探究苗族鼓舞体育校本教材的再度开发,着力提升其教材的质量。
2 苗族鼓舞的起源及特点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广阔的大地上,繁衍了一个古老、淳朴、独具特色的民族, 一个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盛行巫术,被赋予神秘、野蛮色彩的民族,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繁衍生息了五千多年,他们是蚩尤的后代——苗族。
苗族是一个民族文化底蕴浓厚的民族,由于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居住在不同地区的苗族各具特色,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
虽然同是黔东南的苗族,但因地域的不同,也存在着差异,包括语言、服饰、鼓舞也各具特色。
2.1 台江反排苗族木鼓舞反排木鼓舞源于每十三年一次的“吃牯脏”祭祀活动,又称祭鼓节,是反排村苗族最隆重的传统祭祖舞蹈。
水鼓舞串词主持人开场白主持词水鼓舞串词主持人开场白主持词水鼓舞是贵州省剑河革东镇大稿午村苗族同胞传统祭祀节日活动中独特的舞蹈,水鼓舞串词有哪些呢?下面是的水鼓舞串词资料,欢迎阅读。
盛世九牧鼓舞09—相聚泉州·九牧集团经销商·供应商·员工联谊晚会节目串词画外音:九牧盛世,鼓舞世界。
掌声有请九牧集团董事长林声雁先生为晚会致辞。
钟声、画外音:盛世九牧鼓舞09—相聚泉州·九牧集团经销商·供应商·员工联谊晚会现在开始!主持人:梁永斌、女主持甲、女主持乙片头1、开扯九牧鼓舞》表演:师范学院鼓队■主持人开场词梁永斌:尊敬的领导、各位来宾、九牧集团的新老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今晚的主持人梁永斌。
女主持甲:相聚泉州•相约九牧,我是主持人()很高兴来到美丽的古城泉州,与九牧的朋友们共享盛世、共贺新年。
梁永斌:今年是改革开放整三十年,08年的夏天我国胜利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我国的奥运健儿更是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08年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年度,09年,我们更加期待着我们新的辉煌,期待我们九牧集团的辉煌。
女主持乙:在这里要和大家分享一个好消息,那就是占地面积600亩——九牧集团首个属于自己的陶瓷工业园,在不久前已经点火开始生产了。
女主持甲:在新年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听到这个鼓舞人心的消息,真是又给了我们今天到会的九牧集团的好朋友们一个意外的惊喜。
梁永斌:是的,九牧人用拼搏和汗水成就了自己的奇迹,构筑了自己的卫浴帝国,这是九牧人的传奇。
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个优秀的演唱组合带给我们的传奇。
合:掌声有请《凤凰传奇》《自由飞翔》画外音:现在请九牧幼儿园的小朋友为我们表演舞蹈《中华好儿郎》3、舞蹈《中华好儿郎》表演:九牧幼儿园儿童■主持人台上采访经销商现在有请九牧杰出的经销商代表上台与大家共同分享他们的创业历程。
掌声有请!主持人采访经销商,引出合唱《真心英雄》主持人问题一:欢迎各位营销精英!请大家介绍一下是来自哪里的朋友。
黔东南苗族水鼓舞的现状与发展研究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文化的发展逐渐有了趋同。
传统文化在新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中,该如何应对现代文化的挑战而保持自己的活力?这是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需现实面对的一个问题。
苗族水鼓舞不仅是当地人们的历史文化记忆,更是他们当下的现实生活,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黔东南苗族水鼓舞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之路?这又值得我们去探究思考。
一、黔东南苗族水鼓舞简述苗族水鼓舞是苗族人民于干旱之年向天求雨的一种传统舞蹈,现主要流传于黔东南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村,其主要目的是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村寨平安。
水鼓舞依存于当地的民俗,是大稿午村水鼓节中的主要活动之一。
在水鼓节中,水鼓舞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起鼓仪式,在六月份的第一个卯日之后的第一个丑日举行,舞者以男性为主,身穿破衣旧裤、倒披蓑衣,在水泥中围鼓狂欢而舞,是“水、鼓、舞”三者相结合的一种形式;第二部分是踩水鼓舞,在第二个丑日举行,男女老少皆可参加,大家身穿盛装,在踩鼓场围鼓而舞,当地人又称“踩水鼓舞”。
苗族水鼓舞根植于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于2006年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二、黔东南苗族水鼓舞的现状大稿午村原隶属台江县,因国家“十五规划”重点水电工程——三板溪电站建设,于2003年经省政府同意划归剑河县管辖,剑河县城在革东复建,大稿午村也因此历经了由“乡中村”到“城中村”的时空跨越,成了一个城市中的乡村苗寨。
随着剑河县城在革东镇的重建,大稿午村村民的田地大多被政府征用。
人们也由此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其农耕稻作的生活方式自然不复存在。
而依赖于人以及人们生活之中的文化艺术虽然不可能突然消失,但也不可能保持原初的样式及状态,必定会发生改变。
时过境迁,如今的水鼓舞已呈现出一片新的景象。
2016年(第6卷)第23期民族传统体育水鼓舞是大稿午社区所独有的节日文化活动,是苗族同胞的一种以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平安的水、鼓、舞相结合的民族民间舞,是全国最为独特的一种在水中跳的舞蹈,至少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被专家、学者誉为苗族原生态舞蹈的“活化石”,列入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
目前,据大稿午籍民族学专家吴涤平研究员研究料料结合历史文献考证介绍,大稿午水鼓舞具有全国唯一性、文化多样性、活动连续性、群众参与性等特点,它反映了当地苗族社区农耕、原始宗教、服饰和历法等方面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了当地人民开朗向上、幽默风趣的精神风貌,因此,对促进社区团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使水鼓舞的文化活动流传是当前主要任务,剖析原因,找出一条有益的发展道路势在必行。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该文以剑河县水鼓舞的传承与发展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剑河县大稿午村苗族水鼓舞的起源以及水鼓舞在节日中的作用。
1.2.2 访谈法访问剑河民族中学陈光武、杨福等多位老师,了解到水鼓舞引进校园及推广情况,就传承方式、学生对水鼓舞的接受与喜爱程度等方面进行访谈。
2 研究结果与分析2.1 剑河苗族水鼓舞跳法及动作技术特点“剑河苗族水鼓舞”是中国最为独特的民间舞蹈,流传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村,是在水中跳的一种以水、鼓、舞相结合的传统舞蹈。
舞蹈分为祭祀、起鼓、踩鼓、狂欢四部分[1]。
水鼓舞表现的动作是一种狂野不羁、激情四射的景象,表演者通过全身的肢体配合,给观众展示了狂野的美感,并且配合着跳跃、扭转、追逐打闹等肢体动作,也向观众传达了对宗教的信仰以及热爱生活的一种生活状态,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聪慧的苗族人民逐渐对这些原始的动作进行反复模仿与改造,逐渐形成了今天水鼓舞的原始雏形[2]。
2.2 水鼓舞在剑河县当地中小学的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提出了“积极倡导,加强领导,改革提高,稳步前进”的民族体育发展方针[4]。
贵州苗族体育舞蹈“水鼓舞”的文化内涵与发展对策研究作者:徐宏来源:《体育时空》2017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3-000-02摘要“水鼓舞”是贵州省剑河县苗族同胞传统祭祀节日活动中独特的舞蹈,这种具有苗族民间鼓舞形式,将体育与文艺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民俗文化中的体育资源,具有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应大力推进“水鼓舞”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苗族水鼓舞发展“水鼓舞”是贵州省剑河革东镇大稿午村苗族同胞传统祭祀节日活动中独特的舞蹈,现流行于剑河、台江、镇远、施秉等县。
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是全国最为独特的一种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
本文通过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对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舞蹈“水鼓舞”的文化内涵和未来发展对策进行研究,进而探讨“水鼓舞”的发展对策,以丰富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理论,又对民族民间体育的实践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水鼓舞”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水鼓舞”是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村独有的舞蹈,根据口碑资料并结合文献研究,水鼓舞节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它誉为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据说一年久旱不雨,某夜村中告翌仲老祖公在今天起鼓的地方挖井,不幸被倒塌的泥土掩埋,他托梦给子女说:“这个地方很好,就让我在此长眠。
”子女们便带上香纸前去“坟”上祭奠,随后便普降甘露,日后相沿成俗。
还有一个传说是:某年大旱,河水断流,只有村寨边今天起鼓的地方有一水潭不干,小孩们便到那里拊水嬉戏,但见潭中两龙相斗,顿降大雨,方解燃眉之急,此后即变成节日,每年举行仪式祭祀。
据苗族创世史诗《苗族史诗》记述和专家考证,在苗族传统哲学中,水是世界的本源。
苗族先民原居地在临近江河湖海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深厚的水崇拜。
近年来,每次大稿午水鼓舞活动期间,村行政组织或有名望的老人都要号召,各家各户都会积极主动贡献出香纸、酒、肉等公共的祭品在河边共同祭祀,而且家家户户都要派人参与,节日期间,周边群众也会云集参加踩鼓等活动,有时少则万人,多则两三万人,有效地促进了各村寨之间的交流与团结。
美丽剑河——仰阿莎的故乡——山雨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美丽剑河——仰阿莎的故乡》。
在巍巍青山的环抱之中,在微波粼粼的清水江畔——这就是美丽的剑河,仰阿莎的故乡。
不管你是剑河人还是从外地来的陌生人,只要你步入剑河一抬头就会看到在城后面的高山上一个醒目的标志性建筑——仰阿莎故乡.剑河。
为什么剑河叫仰阿莎的故乡呢?这还得从一段动人的故事说起。
相传仰阿莎是太阳的妻子,可是太阳并没有把妻子放在心上,为名利而整天在外面奔跑,一连六年都不归家,仰阿莎寂寞又痛苦地生活了六年。
在太阳家里,惟一和她相处的人就是月亮。
月亮勤劳而诚实,很同情仰阿莎。
后来,仰阿莎与月亮相爱,两人逃到很远的地方结为夫妻。
事后经过理老的评理,仰阿莎与月亮终于名正言顺的走在一起。
在剑河县城的这个标志性建筑,就是一弯明月下立着一尊动人的身影。
剑河是美丽的。
美在这里的山。
这里有着以太拥镇昂英村片区为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古树参天、葱郁蔽日、溪流清澈、苗寨匍匐,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动植物40多种、野生动物50多种,有巫密河、太拥河、朗洞河、南哨河、老山界、八万山和18平方公里的鹅掌楸自然保护区、全国最大的秃杉群保护源地、基佑、返召、昂英民族村以及久脸苗族分迁遗址等景点,是一片远离尘世喧嚣的神秘净土,是一个静谧凉爽的天然氧吧,是生态旅游、探险、避暑的绝佳胜地。
剑河是美丽的,美在这里的水,一条如碧绿玉带的河从县城旁边阿娜的流过,这就是清水江,清水江的美我就不说了,最要说的是清水江的鱼,这里产的鱼品种多,肉质感鲜嫩,配上苗家特制的酸汤就成了名扬中外,让人一听到名字就不由得垂涎欲滴的美食——酸汤鱼。
剑河是美丽的,美在县城后面八郎苗寨后北坡一带,是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革东园区古生物化石景区的核心区,古生物化石门类众多数量丰富,标本精美,排在加拿大布尔吉斯动物群和云南澄江动物群之后,居世界第三。
为考古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们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浅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传承作者:杨梅花来源:《体育风尚》2019年第05期摘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部分。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分析贵州省黔东南州大稿午村水鼓舞的发展实例,简单探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问题。
研究结果指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自身价值,少数民族自身思维观念、政府扶持以及学校教育等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创造与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中建立、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但隨着时间的推移,民族传统体育植根的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这变迁。
一、苗族水鼓舞简述苗族水鼓舞是苗族人民于在干旱之年向天求雨的一种传统舞蹈,现主要流传于黔东南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村,其原始的目的是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村寨平安。
水鼓舞既是一项少数民族民俗活动,又是一项少数民族体育活动。
在水鼓舞活动中,历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起鼓仪式,在六月份的第一个卯日之后的第一个丑日举行,舞者以男性为主,身穿破衣旧裤、倒披蓑衣,在水泥中围鼓狂欢而舞,是“水、鼓、舞”三者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二是踩水鼓舞,在第二个丑日举行,男女老少皆可参加,大家身穿盛装,在踩鼓场围鼓而舞,当地人又称“踩水鼓舞”。
水鼓舞具有很深厚的历史,据考据现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基于水鼓舞独特的舞蹈风格和渊源的文化,水鼓舞在2006年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至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水鼓舞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发展状况得到稍微改善。
然而仍旧面临一些问题。
二、为继承和保护水鼓舞的方法和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
不仅是在当地青少年学生培育水鼓舞的活动能力上,而且该区域内有关高校研究机构等也引入进去。
大班音乐领域活动《水鼓舞》一.活动目标1.情感目标:感受跳苗族水鼓舞的快乐,进而产生对身边民族文化的喜爱之情。
2.技能目标:通过老师讲解“水鼓舞”舞蹈动作会跳。
3.知识目标:掌握敲鼓的节奏,学会跟鼓声节奏进行走停、转圈基本舞步。
二.活动重难点重点:学习“水鼓舞”木鼓的敲法。
难点:能结合节奏谱进行敲打,并能跟节奏跳出水鼓舞。
三.活动准备经验准备:之前有跳过苗族踩鼓舞的经验。
物质准备:《水鼓舞》PPT四.活动过程(一)跳踩鼓舞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带领幼儿一起跳踩鼓舞。
师:小朋友们,舞蹈跳完了开不开心呀?幼:开心。
师:老师也很开心,你们猜老师今天为什么要穿苗族的服装和盘苗族发饰呀?幼儿:去踩鼓。
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老师今天就是去踩鼓,可是去的地方和你们平时去的踩鼓场可不一样,(教师挽裤脚)今天我去的地方还要把裤脚挽起来呢,你们猜是去哪里?幼儿:水里。
师: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观看“水鼓舞”视频,讲述“水鼓舞”寓意。
播放“水鼓舞”视频。
师:小朋们,是在哪里跳呀?你们有见过这样的舞蹈吗?师:它个好听的名字叫“水鼓舞”,这个舞蹈是剑河特有的节日舞蹈,因为是在水上跳的舞蹈,所以叫做水鼓舞,他的意思是祈求降雨,让庄家获得丰收。
你们觉得她们跳得好看吗?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
(三)观看视频,学一学动作,老师为幼儿打节奏。
鼓励并尝试让幼儿来学一学。
(四)配合鼓声学习“水鼓舞”基本舞步1.老师示范,幼儿寻找舞步特征。
师:小朋友们你们有观察到这个舞蹈有几个动作吗?分别是哪两个动作呢?幼:两个动作。
走停、转圈。
师:先出哪只脚?往哪里转圈呢?教师动作分解,引导幼儿跟着学。
2.师生共同制作图谱师:水鼓舞的鼓声有几个声音呢?哪两个声音?幼:两个,咚和哒。
师:小朋友们,我们的咚和哒如果画成一副画,你们觉得咚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哒又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幼:小花小草.......老师出示黑板,画出对应的简谱。
师:请小朋友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拍打节奏。
贵州黔东南苗族“水鼓舞”的文化内涵、特征与当代价值张巧巧;吴燕;何春感;代琳
【期刊名称】《武术研究》
【年(卷),期】2022(7)8
【摘要】“水鼓舞”是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而成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的一张名片。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对剑河县大稿午村苗族“水鼓舞”开展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对剑河县苗族水鼓舞精神文化,自然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特征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探讨苗族“水鼓舞”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总页数】4页(P113-116)
【作者】张巧巧;吴燕;何春感;代琳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5
【相关文献】
1.探六盘水市苗族支系服饰特征及文化内涵
2.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贵州苗族体育舞蹈“水鼓舞”的渊源、价值与传承发展研究
3.浅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传承——以黔东南州苗族水鼓舞为例
4.黔东南苗族芦笙音乐的文化内涵——以贵州从江县污耶村为例
5.黔东南苗族服饰文化的核心内涵及当代创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贵州苗族水鼓舞引入中学体育课堂的可行性研究摘要:随着课程改革深入,中学体育教学应得到进一步优化。
在授课时,教师可将民族传统体育苗族水鼓舞引入到体育课堂中,借助其表演性、娱乐性、健身性等功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其形成坚韧不拔、勇于挑战的精神品质。
此外,水鼓舞具有较强的民族及地域特色,简单易学,能有效扩充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形式,可在无形中促使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苗族水鼓舞;中学体育课堂;可行性研究在以素质教育为办学理念的现代教学中,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大学校的关注。
但在我国的现代教学中,大多强调吸收西方教学的长处,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不足,特别是在体育教学方面,大部分学校不会涉及到民族传统体育。
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彰显我国各民族风情、符合国民身心素质的体育项目,与现代学校教育相融合成为必然趋势。
一、苗族水鼓舞的历史由来及开展现状苗族水鼓舞发源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仰阿莎街道大稿午村,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相传六百年前,久旱不雨,为了寻找水源,吴家寨的老祖公告翌仲(苗语音译)独自一人来到寨旁干旱的河道边挖井,但不慎被倒塌的泥土所掩埋,献出了生命。
翌日,全寨村民按照习俗来到告翌仲被埋的井口边举行祭奠、踩鼓仪式。
过程中,天空突降大雨,田里顿时积满了雨水,寨人们欢声雀跃,大家认为这是告翌仲的行为感动了上天,从此以后,便逐渐将“水中踩鼓”这一行为相沿成俗。
2009年,剑河县将水鼓舞从田间搬上舞台,获第五届CCTV舞蹈大赛群文组金奖,一经播出便惊艳全国,并于2010年受邀赴加拿大国家博览会展演,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其特有的水与鼓结合这一表现形式在我国绝无仅有,被誉为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二、苗族水鼓舞引入中学体育课堂的有利条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其他各种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
苗族水鼓舞也不例外,它与苗族宗教信仰、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剑河苗族水鼓舞
剑河苗族水鼓舞"是中国最为独特的民间舞蹈,流传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村,是在水中跳的一种"水、鼓、舞"相结合的传统舞蹈。
当地苗族群众以此来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平安,至今约有500多年的历史。
舞蹈分为祭祀、起鼓、踩鼓、狂欢四个部分。
“起鼓”仪式庄重而神圣,是水鼓舞的核心。
首先是一老人右手拿刀,左手提鸭,一边吟颂祭词,一边杀死鸭子,并把鸭血洒向四周,以祭先人,同时众人焚香烧纸,顿时整个田野人声鼎沸,烟雾缭绕。
然后两名男人抬着木鼓置于小河中央,或找几砣石头架在水中,大家就在河中一边依着鼓点踩鼓,一边拊水掷泥嬉戏。
“起鼓”仪式过去只有男子参加,现在妇女也参加拊水打泥巴仗或在河岸上唱歌助兴。
" 水"与"鼓"结合这一特色在中国苗族中绝无仅有,在其他民族中也不多见,被专家、学者誉为"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2005年,大稿午苗族水鼓节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剑河水鼓舞"起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多年前,因久旱不雨,大稿午村中有位老祖公在今天起鼓的地方挖井,不慎被泥土掩埋。
后来,他托梦给子女说,这个地方很好,让他在此长眠;子女们带上香纸前去"坟"上祭奠,随后便普降甘露,村民们于是在水沟里踩鼓庆贺,相沿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