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
- 格式:doc
- 大小:88.57 KB
- 文档页数:3
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南方地区《3.2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听课记录一、导入(3.2.1)1.教师行为:教师简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经济发展情况,强调了该地区作为“鱼米之乡”的重要地位。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什么被称为‘鱼米之乡’吗?这里有哪些特点使其成为我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引导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2.学生活动:聆听教师的介绍,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产生兴趣。
思考并回答教师关于“鱼米之乡”的问题,分享自己的理解。
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3.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提出问题,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为后续的课文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3.2.2)1.地图解读:教师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该地区的地理位置、河流分布和农田布局。
解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特点、水系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课文解析:分段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难句。
引导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技术和农业发展现状。
3.实例分析:教师分享一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实例,如水稻种植、淡水渔业等,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农业生产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涉及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产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5.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地图,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河流分布。
积极参与课文解析,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
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6.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地图解读、课文解析、实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
同时,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围绕这一主题,学生将通过课堂学习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貌特征、经济基础及其在整个国家经济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长江三角洲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工业及服务业发展区,故其也被称为“鱼米之乡”。
二、学习目标1. 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形特征,包括长江、运河等重要水系;2. 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农业资源及特色产业,包括主要农作物及渔业资源;3. 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及产业结构特点;4. 认识长江三角洲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三、评价任务1. 课堂互动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掌握情况;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地理知识填空题或简答题,检测学生对农业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程度;3. 实践活动评价: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长江三角洲经济与发展的数据和信息,评价学生的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4. 综合项目评价:安排小组进行关于长江三角洲某一方面(如产业或城市发展)的研究报告编写,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长江三角洲的美景和繁华,引出本课主题;2. 地理特征讲解:介绍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水系分布;3. 农业资源分析:讲述长江三角洲的农业发展历史和特色产业,如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等;4. 经济发展分析: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中的优势;5.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现状和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分享各自的看法。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本课重要地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关于“我眼中的长江三角洲”的短文,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思考;3. 数据收集作业:学生收集有关长江三角洲经济数据的资料,并整理成表格或图表形式,以备后续课堂展示和交流。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地理特征,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针对长江三角洲这一特定的地理区域,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通过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水系等特征。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和产业,让学生分析其发展特点和优势。
3.讨论法:学生就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4.归纳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我国哪个地区是鱼米之乡?”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长江三角洲地区。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课,主要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一特定区域,学生可能存在地域差异,对当地的特点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地的特点。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好课件,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关注长江三角洲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等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当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情况。
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考点一】江海交汇之地(一)位置与范围1、位置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2、范围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地处江海交汇之地;①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②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③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3、(简答)位置的重要性:位于江海交汇之地,(1)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2)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3)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二)自然环境1、长江三角洲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原因(1)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2)气候优越: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3)河湖众多—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2、(简答)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提供灌溉水源,利于发展农业;(2)提供便利的水路运输,利于对外联系;(3)河流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土壤肥沃;(4)为城市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及水产品。
【考点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一)地位: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二)核心城市——上海特点:1、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2、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3、同城效应:借助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是生活在同一座城市,这种现象被称为“ 同城效应”。
(三)文化特色1、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杭州西湖等;2、水乡风貌,如江苏的周庄、同里,浙江的乌镇、西塘等;3、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等。
4、(简答)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①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②便捷的交通;③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
冷水中学八年级年级地理学科导学案
主备人:程喜玲审核人:薛延明使用学生:时间:2016年3月26 日累计:课时
课题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课型新课
教材分析目标
1.掌握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
2.了解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状况及旅游文化。
重点
1. 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
2.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状况。
难点。
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导学过程】:课前
一、问题导学:【自主学习】【长江三角洲的自然特征】
1.范围:主要包括、南部和省北部地区。
2.位置:位于的下游地区,濒临和。
3.地形、地势、河流:地形以为主。
地势,河网,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
成都平原被称为“”
4.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里可以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5.气候:属于气候,气候特征是,。
6.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来赞美______________这块富庶之地。
7.京杭运河沟通了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经济联系,而且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沿岸城市的发展。
8.沿江沿海_______众多,依托长江干支流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___________;同时这里又是我国________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_______________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9.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就是我国富庶繁华之地,这里著名的古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目前,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我国最_____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_________________城市。
11.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
12.. 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
的。
其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作用。
课中
二、依标再学(5分钟):
(教师再次呈现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对学案中学习目标作简略快速的浏览,根据学习目标,再次阅读课本,并批注出重点和疑点。
)
三、自学展示(5分钟):
【合作探究(15分钟):【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8.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哪些著名的旅游景点。
(在书中做标注)
9.了解长江三角洲有哪些传统的文化。
(在书中做标注)
五、精讲点拨(10分钟)【课堂检测】
1.下列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是()
A:江苏省 B:上海市 C:安徽省 D:浙江省
2.下列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产品的是()
A:水稻 B:棉花 C:淡水鱼 D :甜菜
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也是我国最大城市的是()
A:北京 B:上海 C:杭州 D :深圳
4 .下列属于长江三角洲旅游景区的是()
A .苏州园林 B.明十三陵 C.秦始皇兵马俑 D.布达拉宫 5. 有关长江三角洲的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能源丰富
B 海陆空交通运输业发达
C 劳动力充足
D 科技力量雄厚
6.读“长江三角洲”图完成。
(1)填出字母所代表的地
理事物:
范围:主要包括B 、
A 南部和C
北部地区; (2)河流、海域:
D ,有“ ”和“ ”之称;
E ,
F ;岛屿:
G ,面积仅次于台湾岛和海南岛,为我国第三大岛。
(3)这里以 (地形)为主,是我国重要的 产区;这里湖泊众多,图中湖泊H ,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
(4)本区是全国最重要的 工业基地。
6.读“长江三角洲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所示,填写地理事物名称,甲省是_____,河流乙是 ,丙湖泊是_________。
2)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江三中下游平原的组成部分,容易出现 _____ 灾害
3)长江三角洲地区克服不利条件,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该地区发展工业不利的自然条件是
记一记”
位置范围:_______市,_______省南部,_________省北部地区; 地形特征:地势________,河网_____,湖泊_______;
气候特征:_________气候,冬季_____,夏季_____,降水_______; 美誉:___________;
核心城市__________,省会城市_______、________; 城市分布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铁路线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
濒临的海洋
是________、_________;
、
1.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 )
A .旱地
B .草地
C .林地
D .水田
2.能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优势的有:( )
①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沟通沿海与内陆地区的联系; 地理位置 ②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
③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各地。
④历史上京杭运河沟通了长江三角洲与北方地区的经济联系。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3.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 ①这里有著名的古都——南京、杭州、西安等
A B
C
D E F
G H
②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③这里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④有很多旅游景点,如西湖、都江堰、苏州园林等。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长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是()
A.毗邻港澳 B.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的区位优势于一体
C.矿产资源丰富 D.扼长江出海口,濒临南海.
5.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四个工业基地,共同的有利条件是()
A.便利的交通条件 B.科技力量雄厚 C.工业基础雄厚、历史悠 D.很多地方是侨乡.
2、课堂作业:A、教材18页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