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安全观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2
“新安全观”又称“非传统安全观”,是对“冷战”后期开始出现的一些不同于“旧安全观”即“传统安全观”的新安全观念的统称,指与“旧安全观”即“传统安全观”相对的各种新型的安全观。
安全观的由来由于长期以来从属于“国际政治学”或“国际关系学”的“安全研究”把“国家”作为安全的唯一主体,因而现在人们说到“安全观”时所指的通常都是“国家安全观”。
因此,所谓的“新安全观”指是也就是“新的国家安全观”,“非传统安全观”基本上也就是指“非传统的国家安全观”。
当然,由于人们在“冷战”结束前后对“安全主体”认识的扩展,“安全观”现成不能说是完全等同于“国家安全观”,因为现在人们开始关注以国际区域为主体的“地区安全”问题,开始关注“人类安全”问题,甚至开始关注“个人安全”和“国民安全”问题。
与“旧国家安全观”一样,“新国家安全观”也不是一个具有统一思想体系甚至不是一个具有相同观点的国家安全观,而是对新近时期出现的各种国家安全观的总称,主要指在冷战末期或冷战结束后新近出现或者受到重视和广泛关注的各种国家安全观。
编辑本段世界新安全观目前,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新安全观包括“综合安全观”、“共同安全观”、“合作安全观”三种。
综合安全观“综合安全观”并不是冷战后出现的,而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由日本政府提出,80年代逐步得到一些东盟国家认同,冷战结束后得到更多国家和研究人员支持,并在全球范围内(包括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政府在《国家综合安全报告》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综合安全观,后又于80年代初提出了“综合安全保障战略”,认为要防止和对付诸如战争、能源危机、资源危机、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威胁,必须将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发挥其综合作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安全战略的实施更加突出了这一点,其中在对外战略的实施中继续坚持以日美同盟为“基轴”,同时争取逐步完成由被动型向主动型的转变,充分发挥经济、科技、金融优势,并将它们转化为政治影响力,以实现其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树立()的新安全观
当今世界各国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
新安全观是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国际安全理论。
中国在维护其安全的实践中形成的关于自身安全利益、安全目标、安全环境和安全手段乃至维护人类共同安全等问题的系统化、理论化认识。
新安全观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对国际安全环境的判断,对国家安全利益和国家安全目标的认识,对维护国家安全的实力、手段和措施的认识以及寻求国家安全的政策、方针和原则。
我国新的国家安全观是什么
我国新的国家安全观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
2002年7月31日,参加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向大会提交了《中方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对中国在新形势下的新安全观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
根据该文件,中国新安全观的核心内容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新安全观的实质是超越单方面安全范畴,以互利合作寻求共同安全。
新安全观的实质是“超越单方面安全范畴,以互利合作寻求共同安全”。
中国新安全观之“新”,首先在于超越冷战思维,摒弃以对抗求安全的思想。
中国主张在互利、互信的基础上,建立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合作关系,以合作的方式谋求共同利益和解决冲突。
这种新观念的提出,是适应国际形势发展和变化的产物。
冷战后中国新安全观论析摘要:冷战后安全环境的变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安全形势呈现多样化的局面,为了有效应对这种多样化的安全挑战,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内容的中国新安全观吸收了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世界各种新安全观研究成果的精华,对国家安全的内涵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在安全实现的前提、特征、目标及其有效途径上进行了创新性的阐释,从而使中国的新安全观具有了独特鲜明的理论意涵和非凡特质。
中国新安全观的提出对于维护亚太地区和国际社会持久安全、进一步推动国家间新型关系的确立以及致力于加快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新安全观、相互安全、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内容的中国新安全观是对冷战思维为特征的传统安全观关于安全问题狭隘理解的重大突破,是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研究结合的与时俱进和发展创新的重要体现。
它在否定传统安全观思维模式的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世界新安全观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合了中国在国家安全上的传统追求,在保持与世界大国新安全观研究的同一性基础上,对实现安全的重要保障、有效途径、最终目标等方面做了创新性的诠释和阐发,从而使中国的新安全观具有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和合作安全的非凡特质和独特鲜明的理论意涵。
一、相互安全:安全政策实施的必要前提相互安全从根本上说就是相关国家为追求自身安全利益的思维模式不应受到现实主义“安全困境”的束缚,是在双边或多边基础上相互确保安全的体现。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美苏关系由对抗趋向缓和的特定时代背景下,两国政治学者把相互安全共同视为共同安全和合作安全,这与中国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政府认为,相互安全是共同安全和合作安全实现的基础和必要前提,相互安全的获得不是建立在彼此结盟基础上的。
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间的相互依存进一步加深,国家间彼此安全利益的获得与维持是一种“非零和”的博弈模式。
采取一方安全利益的实现以牺牲他方安全利益为代价的传统模式,不仅给他国安全带来严重危害,自身的安全最终也无法真正保障。
中国坚持什么的安全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
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出要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维护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可为。
涵养国家安全意识,贵在深入,重在持久。
要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契机,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全面实施国家安全法,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切实增强全党全社会国家安全意识。
只有大力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宣传教育,不断涵养全民国家安全意识,才能切实筑牢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只有人人绷紧国家安全这根弦,拧紧头脑中的“安全阀”,才能促进全社会同心共筑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我们就一定能奋力开拓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国新安全观的核心内容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新安全观的实质是“超越单方面安全范畴,以互利合作寻求共同安全”。
中国新安全观之“新”,首先在于超越冷战思维,摒弃以对抗求安全的思想。
中国主张在互利、互信的基础上,建立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合作关系,以合作的方式谋求共同利益和解决冲突。
这种新观念的提出,是适应国际形势发展和变化的产物。
在冷战结束之前,中国所面对的主要威胁一直是大国之间的对抗,是世界大战的危险,是帝国主义武装侵略和颠覆的威胁。
伴随着东西方对抗关系的结束和大国之间以合作为基调的新关系的确立,中国所面对的安全问题也发生了改变。
中国强调的新安全观,所针对的威胁包括传统的威胁,也包括非传统的威胁;包括军事安全问题,也包括非军事安全问题。
这种对安全的新关注,实际上将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密切地结合在了一起,把中国面对的威胁与人类面临的全球共同威胁联系在了一起。
以新的视角观察当今的国际关系,可以看到,世界和平所面临的威胁包括局部战争和冲突、地区热点、南北差距,人民的基本生存甚至生命安全面对着国际恐怖主义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的威胁,环境污染、毒品走私、跨国犯罪、严重传染性疾病等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
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社会有新的思路与战略。
中国新安全观强调的是以平等合作而不是实力对抗解决问题。
其核心内容之一是“协作”,说得确切些,就是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并就共同关心的安全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
这种合作是多渠道的,包括多边安全机制、多边安全对话、双边安全磋商,非官方安全对话等。
新安全观所提出的“合作安全”模式,与“和平共处”相比,不但在观念上有更明确的阐述,而且具有制度化、规范化的形式;与结盟相比,它不针对某个具体敌人,也没有严格的盟约限制。
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为中国新安全观注入了新的内容,并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领导人强调,中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国家安全(非传统安全)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
——孙武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极其可贵的。
没有这种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民族可能灭亡,而具有民族自豪感和胜利信心的民族则是不可战胜的。
——金日成赢得核战争的方法是确保它永远不会发生。
——奥马尔我们要有忧患意识,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我们就不可能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
我们的国防实力越强大,我国的安全和完成统一大业就越有保证。
——江泽民第一节国家安全概述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最离不开的是安全。
国家安全是国家全部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个国家的民众所追求的最基本的目标之一。
古今中外的实践表明,安全利益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也就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
但要切实维护国家安全,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安全观。
跨入21世纪的中国必须以现实和发展的眼光慎思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安全形势,居安思危,在战略上和战术上作好应有的准备,以维护国家安全。
一、国家安全的概念安全观就是对安全问题的观点、看法及由此形成的系统理论。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安全环境和安全威胁的判断,对安全性质和安全利益的认识,对安全战略和安全目标的确定,以及对寻求和维护安全的途径、方式的选择。
国家安全作为一种对国家安危状态的描述,以及为维护国家安全所采取的措施,古已有之。
但“国家安全”这个概念的现代用法最早出现在美国作家李普曼1943年的著作《美国外交政策》中。
二战结束后,这个提法才成为国际政治中一个常用的标准概念。
国家安全就是不存在危险或不存在对国家的威胁,表现在主观上不恐惧、客观上不受威胁。
二、国家安全的分类国家安全可以分成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新安全)两大类。
传统安全指涉及一个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主要问题。
其基本理论是以军事安全为核心,国家政治安全,国家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
强调军事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强弱最重要的标准。
在传统安全观指导下,各国均把国家军事力量视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石。
中国始终秉持( )的新安全观,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思维,摒弃弱肉强食的丛
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
2019年3月26日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思维,摒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为一己之私挑起事端、激化矛盾,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各国一起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世界长久和平。
简述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的国家安全观是一种综合国力、综合国家安全和综合国家安全观的整体认识,旨在维护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的制度、科技、信息安全和国际地区和平与安全。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安全的重要内涵,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依法治国,坚持去质量和效益优先,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和平发展,坚持渡海洋办坛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牢牢把握国家安全观的科学内涵,全面加强国家安全的全面性,运用和完善安全规律,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确保国家安全的根本实现,为推动国家发展再上新台阶提供根本保障。
国家安全是国家发展的保障。
国家安全是国家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内容。
国家安全是国家独立、统一、领土完整、国家利益的保障。
国家安全是国家根本利益的维护。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法制化的国家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努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坚决维护国家科技和信息安全,努力维护国家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安全,坚决保卫国家海洋权益和地区和平与安全,从维护国家利益出发,从维护国家利益出发,多方面推进国家安全事业,保持社会和谐和稳定。
国家安全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人民安居乐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人民安居乐业是社会安全的重要标志。
维护人民思想观念的安全,保护国家人口资产的安全,确保国家公民基本权利的安全,保障国家文化传承的安全,维护国家社会稳定的安全,安全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保障人民群团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维护人民社会稳定,增进国家经济发展和民众安全。
国家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稳定的重要因素,是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保障。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坚持的全球战略方针。
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外交政策,坚持公平正义的国际关系,主张在平等互利基础之上发展外交关系,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并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民主化,决不干涉他国内政事务。
中国的新安全观
中国的新安全观是中国现阶段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并且一直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安全观。
中国的新安全观体现了中国对寻找适合新时期人类安全概念以及维护世界和平努力的贡献。
1.中国新安全观提出的背景
首先,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冷战后,世界局势得到了根本的缓和,世界大战的威胁不复存在。
其次,这是中国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争取稳定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安全环境成为中国的头等大事。
最后,非传统问题日渐凸显。
在传统安全问题相对缓和的同时,非传统问题却日益甚嚣尘上,成为国家安全的重大威胁。
中国的新安全观就是应对这些变化和挑战的产物。
2.中国新安全观的核心内涵
新安全观的实质是超越单方面安全范畴,以互利合作寻求共同安全。
中国新安全观的内涵包括: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这是全球和地区安全的政治基础和前提,也是新型安全观的指导原则,中国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奉行和平的对外政策,建立国家之间的平等和稳定关系。
中国的新安全观将“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四位一体,融合成一个综合的安全理论体系,并对这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作出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互信是基础;互利是保障;平等是灵魂;协作是纽带。
冷战结束后中国所主张的新安全观是实现所有国家的普遍安全,追求的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安全;强调的是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要素在内的综合安全,并主张用和平、合作的方式,以扩大共同的利益基础来实现地区和全球的安全。
这种安全观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创造了维护国家安全的新思路。
只有以这种新型的安全观为理论基础,动用各种对话合作机制,扩大共识,求同存异,才能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树立以合作求安全的新型安全观,世界才能赢得持久和平,人类才能获得共同发展。
3.中国新安全观的特点
对于新安全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综合的安全观。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安全内容、安全目标、安全合作模式的综合性这三个方面,单一的合作模式和手段是不足以实现众多的安全目标的。
第二:合作的安全观。
新安全观的合作性主要是指合作组织具有开放性。
目前新安全观的这一特点已经在上海合作组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也正是各成员国加强合作的结果。
第三:平等的安全观。
平等是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基本准则之一,也是中国的新安全观不同于冷战时期传统安全观的又一特点。
中国的新安全观是平等的,各个参与合作的国家对于合作事务拥有同等的发言权。
第四:共赢的安全观。
中国的新安全观维护的不仅是本国的安全,而是包括所有邻国在内的整个地区的安全。
最后,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为中国新安全观注入了新的内容,并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使中国的新安全观超越了单纯的国与国安全关系,开始真正形成一种涵盖国家与人民综合安全利益的新安全观。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矫正了中国以往安全概念中过于强调军事安全、经济发展的倾向,提升了对社会安全、个人安全及其他非军事领域安全问题的关注。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将以人为本、社会公正、尊重自然等理念带入中国的新安全观。
中国的新安全观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新安全观符合世界要发展、人民要和平、社会要进步的历史潮流,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相信新安全观在今后的国际舞台是大有所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