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新安全观与构筑我国周边安全环境
- 格式:wps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我国周边形势安全分析我国的发展,与我国的周边安全形势密不可分。
中国目前的周边安全形势十分复杂。
以下,是我的分析:北方的威胁莫过于俄罗斯,但是由于90年代苏联解体以及现在的北约东扩,已经让俄罗斯意识到能与之为伍的国家已经为数不多了。
而作为同是5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中国则更是重中之中,当今的俄罗斯若与中国交恶,那他们将万劫不复。
因此北方的威胁对目前的中国来说,已经不像以前那么严重了,使中国可以抽出兵力镇压东南。
西南的威胁莫过于印度,这个被国人称之为阿三的国家,他们有着仅次于中国人口基数,并且也有着称霸南亚即而成为世界大国的野心。
他们与中国有边界纷争,也有因败于过中国而耿耿于怀的复仇之心。
因此造成这个国家与中国短期内不太可能成为真正的好邻居,但是因为中国内地与之有着青藏高原的阻隔,并且还有巴基斯坦这个中国的忠实盟友夹在其中,因此印度与中国发生大规模的地面战争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韩国及东南亚各国:首先说韩国,因朝鲜战争,中韩之间还是有一定的恩怨的,但是中韩的一些有共识文化传统以及同对日本的愤慨又造就了中韩之间并非有很大的矛盾,再说还有朝鲜夹在当中。
即使有美国的蛊惑,韩国应该也不会公然与中国作对。
而那些东南亚的小国,我国时常以老大哥的身份多慰问慰问也就应该可以摆平了。
东海的威胁,也可以说日本的威胁:客观的说日本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国家,一个加起来不过中国的一个省大的岛国,有着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经济规模,并且他们依靠他们的经济和民族的忧患意识,把他们的国家和为数不多的军队都发展的非常先进。
在他们的骨子里,始终都有走出岛屿,踏上大陆的意识!但他们也不是无懈可击,比如:与周边国家的不和,而自身的区域狭小没有战略纵深,没有核武器,因此他们还离不开美国这座靠山。
海上第一岛链的元凶台湾的威胁:中国要发展,就必须走出大陆,才能屹立在世界强国的舞台。
冲出第一岛链的封锁是重中之重,而台湾则是第一岛琏封锁的咽喉,解决台湾问题是国家的生存大计,不能有任何闪失,一旦失败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要稳、准、狠!幕后的黑手:美国,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自苏联解体后,美国为了不使自己的军工力量因没有挑战而萎靡荒废,因此不断的寻找战争的理由和借口,中东战争,海湾战争...使南联盟、伊拉克等国家成了美国的武器试验场,为美国的武器出口及石油等资源的来源做出了贡献。
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变化和主要特征21 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了,中国的周边关系又如何呢?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方方面面都在关注,甚至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重大焦点和热点问题。
掌握中国周边局势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预测其发展趋势,不仅对我国处理好周边关系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我国宏观外交也会产生重要作用。
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
我国周边各地缘方向的政治格局表现出横向的差异性及纵向的变动性。
从东、南、西、北各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也呈现出不同态势,大致可归纳为"北稳、南和、东紧、西动"。
从海陆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大体可概括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
即陆地环境明显趋于和缓,而海洋环境则趋于紧张和严峻。
中国周边地区事件频繁,使中国所处的周边国际环境出现了日益复杂化的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陆上有10 余个邻国,海上与6 个国家隔海相望,最为关键的是中国与这些国家都存在着领土和领海的争端。
比较重要的有:与日本的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争端,以及东海石油问题;南海问题;与印度的领土争议问题;在东北亚方向上,朝鲜"拥核自保"意图日显,朝核半岛局势趋于严峻。
美国明显加强了在我们周边的存在,加大了投入,而且不断增强对东亚区域合作以及对中亚的影响。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主要问题——南海问题:其中的南沙群岛由于其显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引起了菲律宾、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南海周边国家的强烈兴趣,进而挑起南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并发展成一个涉及多个国家且有国际势力插手的复杂问题。
中国和印度所存在的问题:中印之间主要是边境划界问题:印度与我国存在着领土争端,并坚持不合理的领土要求。
其他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因素有:韩国与中国的海上争端,我国西部地区的恐怖势力,美国在中亚地区的驻军,泰国、缅甸等国的国内震荡,俄罗斯对中国的态度忽冷忽热的,朝鲜半岛问题等等。
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但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美国已进入新一轮全球战略扩张期,称霸与反霸、单极与多极的矛盾斗争异常尖锐,世界局势动荡加剧,地区冲突有增无减,热点问题日趋激化;新的世界军事变革进一步深化,世界军事和安全斗争更加凸显,各国军事战略的优劣和军事斗争的成败,取决于如何应对这场极其深刻的世界新军事变革。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周边形势趋于复杂,各种挑战趋于严峻当前,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正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但“9·11”事件后尤其是伊拉克战争以来,随着世界安全形势和地缘政治的演变,中国亚太安全态势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
这种变化既给中国创造发展的新机遇,也使中国面临许多新挑战。
(一)在地缘政治上,中国处于世界政治新版块的中心区域“9·11”事件后,世界政治军事的地缘结构迅速向东倾斜,亚太地区成为攸关世界和平与安全最为重要的地区和影响世界发展与繁荣最具决定意义的地区,是新世纪世界地缘政治新版块的战略重心。
位于亚洲大陆东端和太平洋西岸的中国,无疑成为世界政治新版块的中心地带,同时也是大国进行地缘战略调整与磨合的重要对象。
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深刻调整中,亚太地区无疑是对美国全球利益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核心地区。
然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安全威胁几乎都来自亚太地区:该地区是对美国安全构成致命威胁的国际恐怖势力的滋生地和集中地,是对美国安全构成现实威胁的所谓三个“邪恶轴心国”的分布地,也是因大国崛起可能对美国长远安全利益构成挑战的地区,还是对美国经济安全尤其是能源安全产生最重要影响的地区。
因此,美国已将全球战略重点东移,确保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实现。
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中,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
在地缘政治上,中国扼守亚洲东部,是美国推行欧亚大战略并企图将东西两线联为一体的重要屏障;在地区局势上,中国是美国解决亚太地区所关注问题时必须借重与合作的重点对象;在双边关系上,中美两国特殊的安全联系和复杂的利益冲突,使美国对华始终怀有一种矛盾心态,对华政策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中国是美国既要进行建设性合作、又需要加以防范的国家。
我国周边安全王晓琴一、摘要:1、我国的周边安全形势概况(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的周边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安全形势大为改善2、我国未来周边形势不容乐观(一)理论上的不稳定因素(二)现实上的安全挑战二、关键字: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挑战对策三、正文:一、我国的周边安全形势概况(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的周边安全形势非常严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曾被迫进行过6次对外战争,先后面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遏制、中苏关系紧张恶化、东西方“霸权国”的威胁等。
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总统、日本首相相继访华,我国与美国、日本的关系出现缓和,紧张形势暂时缓解,然而安全威胁并未消除。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当时安全形势的判断是:“战争与革命”是时代主题,来自敌对势力的军事入侵危险始终存在。
总结以下四种现状:现状一,中国是亚洲诸国中邻国最多、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
中国周边共有邻国20个,其中,陆上接壤14国,隔海相望6国,涵盖了各种地理条件。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实现统一的大国,多年来,又是与别国领土争端最多的国家。
尽管近年解决了部分争端,但是,仍存在着更为复杂的领土和领海纠纷,且海洋权益不断遭受蚕食。
中国与俄日印3大战略主体共处,掣肘因素颇多。
俄国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普京加强集权、重振军备,国力日渐发展,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国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
日本重新武装步伐加快,1999年的“周边事态法”将中国大陆、南海和台湾等纳入防卫视野,2000年,决定组建对付“中国海军舰艇的活动”的“护岛部队”,2004年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型”向“进攻型”的转变。
印度于90年代初及时调整国家安全战略,明确提出在21世纪争当世界一流强国的目标,为此,实现了军事战略由80年代确立的“区域有限威慑”向“区域全面威慑”的转变。
现状二,新型核力量崛起我国周边,既对我构成威胁,又成为引发连锁反应或外来干涉的现实条件。
浅析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国家安全政策[摘要]进入21世纪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出现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明显特征。
周边安全环境是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我国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因素。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以及中国奉行的国家安全政策。
[关键词]周边安全环境国际环境国家安全政策[Abstract]After entering 21st centuries, the Chinese Peripheral Security Environment presents the both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Chinese Peripheral Security Environmen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 but also the directest and most important factor which influences China’s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hinese Peripheral Security Environment at present, as well as the Security Politics China carries.[key words] Peripheral Security Environment ;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 The Security Politics of China一.研究我国周边环境安全问题的重要意义(一)我国地缘环境的基本情况国家的地缘环境,是指影响国家安全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以及与地理密切相关的国家关系等因素。
一、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的连续出现,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我国周边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
我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等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它们是我国的海上邻国。
此外还有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如柬埔寨、泰国、新加坡、孟加拉国等,因此,我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
我国不仅邻国的数量多,而且这些国家的情况十分复杂多样,这在整个世界上较为少见。
我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的性质,决定了在我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二是在我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
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我国海问题。
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我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
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我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我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
三是由于我国崛起带来的冲击。
这一冲击既有物质的层面,也有心理的层面。
从物质层面上说,我国崛起,首先意味着东亚地区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与实力对比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国家之间相对地位的变化。
以中日关系为例,在过去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我国是东亚地区的政治大国,日本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大国,双方对这种地位结构已比较适应,也都能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双方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基本相安无事。
随着我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
从发展趋势上看,似乎我国正在逐渐确立自身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
日本对这一前景并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试图延缓这一进程,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联合的方式,制约我国影响力的上升。
中国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我国是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濒海大国。
我国疆域海域辽阔,边界线漫长,周边安全环境极其复杂,使得中国成为亚洲诸国中邻国最多、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
中国的综合实力持续上升,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同时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理念和政策举措,缓解了“中国威胁”的焦虑,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全面推进。
前段时间在北京召开的APEC,昭示着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国家的合作将会保持良好的合作发展关系。
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俄罗斯,与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体说来,我国周边安全形势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为主流,但是潜在威胁也不少。
中国在机遇与挑战、合作与竞争艰难地行走着。
二、中国周边环境面临的危机1、美国与中国安全中美之间虽然并不接壤,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从美国的战略目标、政策走向来看,美国重返亚洲意图日益凸显,对中国及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将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许多战略举措其实质都是企图延缓中国上升为世界强国地位的速度,对我国安全存在着综合性的威胁。
另外,近年来,美国暗中支持“台独”活动和民族分裂势力,是我实现祖国统一的严重障碍。
搞对台军售,将台湾问题作为牵制中国的重要战略筹码,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和政策,也得到美国的支持而越发猖獗。
2、日本与中国安全近几年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日中关系陷入低谷。
小泉政府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硬态度,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近几年围绕“钓鱼岛”问题,争端时有发生。
虽然我国政府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另外,日美安全同盟已重新定义,主要防范对象是朝鲜和中国,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
3、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朝鲜发射火箭和进行新的核试验,半岛局势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虽然和平解决争端的机遇仍然存在,但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和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曾于2015年底在南昌组织消化内科、消化内镜、普通外科和急危重症医学等多个学科专家进行专题讨论,共同制定并颁布了《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5年,南昌)》,该指南对我国ANVUGIB的临床诊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近3年来,随着各学科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ANVUGIB的诊断和治疗又有了新的认识和进展,因此《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和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于2018年再次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高质量临床证据并参考相关指南,对2015年颁布的指南修订如下。
一、定义和流行病学ANVUGIB是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疾病引起的出血,也包括胰管或胆管的出血和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疾病引起的出血。
ANVUGIB的发病率近20年来逐渐下降,目前趋于稳定。
如美国ANVUGIB的发病率已从2001年的78.4/10万降至2009年的60.6/10万,其中消化性溃疡所致ANVUGIB的发病率也从48.7/10万降至32.1/10万;欧洲地区ANVUGIB的发病率从1990年的55/10万~60/10万下降至2000年的25/10万~35/10万。
近期我国一项回顾性大宗病例分析显示,与1997年至1998年相比,2012年至2013年消化性溃疡出血仍然是上消化道出血的最主要原因(52.7%);高危溃疡(ForrestⅠa、Ⅰb、Ⅱa和Ⅱb)的检出率增加(28.2%比15.7%);总体病死率无明显下降(1.7%比1.1%)。
二、ANVUGIB的诊断(一)症状和体征若患者出现呕血和黑便症状,伴或不伴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
摘要:步入新世纪以来,为了进一步推动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中国政府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富邻、睦邻、安邻”以及“周边是首要”的外交方针。
在我国政府和周边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周边外交取得显著成效,周边安全环境明显改善。
但是,近年来,随着地区力量的变化,我国周边安全形势也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领土领海纠纷时有发生,地区热点问题愈演愈烈,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同时并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认识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周边安全战略,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并针对这些形势所面临的挑战与威胁选择切实可行的战略,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期创造和平安宁的周边环境。
关键字: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挑战与威胁;战略选择;Abstract:since entering the new century,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friendly relations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Chinese government put forward "with its neighbors, the neighbors as partners" and "the rich neighbor , an amicable, secure" and "surrounding is the first" foreign policy. Thanks to the concerted effort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neighboring diplomacy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effect, peripheral security environment improved obviously.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regional power, China's peripheral security situation there have been some subtle changes, unstable and uncertain factors increase obviously, territory disputes occur from time to time, regional hot spot issues intensified,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threats coexist. In this case, 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Chinese peripheral security environment surrounding security strategy and make feasible,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ic task facing u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ecurity situation around China,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challenges facing the threat situation to choose feasible strategy, create a peaceful environment for China future development period. Keywords:China’s periphery;security environment;challenges and threats;Strategic choice;一、中国周边慨况“中国周边”从狭义上理解是指与我国陆地领土接壤的邻国所构成的亚太地区。
我国周边安全形势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条件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也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统一的大国,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
一、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V型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型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海之争等。
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
(一)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
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
作为中国的邻居,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利益是显而易见的。
21世纪,中国更是扩大了在中亚国家影响力,间接损害了俄罗斯的传统利益。
而美国、俄罗斯在中亚角逐加剧,以获得经济利益。
(二)俄罗斯与中国的安全。
俄罗斯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
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无拟的。
(三)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
朝鲜与美国、朝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而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
我国如何应对复杂的周边安全环境面对21世纪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如何进一步改善我国的周边安全,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一个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是一个重大战略难题我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和主要战略目标是“安全与发展” 。
稳定是中国的最高利益,是中国实现发展的前提。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建构我国地缘环境复杂有目共睹,举世公认。
地缘环境复杂,并不意味着中国面临的安全威胁会日益严重,更不会必然导致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恶化,甚至是冲突或者战争。
所以我国应该(一)依托周边,睦邻友好,积极营造一个和平发展环境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安全环境,周边就是最直接的外部环境。
和平的周边安全环境也与我国的发展利益息息相关,就经济上讲,中国对外进出口总额的大部分集中于周边地区(二)维持台海稳定,尽早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实现两岸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实现祖国统一。
这是我国对外政策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我国实现周边安全战略的一个根本目标,更属于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
台湾问题本来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不容外部势力干涉。
(三)必须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立足于军事解决的准备,建立起军事解决的实力,方能争取到和平解决的可能。
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要强化全民的国防观念,形成力口快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共识;加大国家财力投入,加快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缩短我与发达国家在军事上的差距;按时间节点做好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决战决胜的把握。
(四)经济强盛是推行和睦外交的坚实基础当今世界经济正在进入全球化时代,经济关系愈来愈成为国际关系中举足轻重的核心因素。
经济地位的强弱, 竞争能力的大小,往往能影响到一个国家在国际活动中发言权的分量。
我们应该是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增强综合国力,为国家安全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维护和平是为了发展,发展又有利于维护和平,有利于矛盾争端的解决。
总之,只要中国能够通过发展综合国力,强化我国维护安全、和平发展环境的实力和保障;只要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政策,积极稳妥地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以及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周边外交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争取一个良好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是我国整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政治上看,周边地区是我国维护主权权益、发挥国际作用的首要依托。
周边多为发展中国家,在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与我国有较多共识。
很多国家长期奉行对华友好政策,在国际舞台上一直与我国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从经济上看,周边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
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始终占外贸总额的60%以上,从周边国家和地区获得的投资多年来占吸引外资总额的70%以上。
中国的发展首先给周边带来机遇;周边的繁荣,也使中国从中受益。
我们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依存日益加强,周边正在成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地区。
从安全上看,周边地区是我国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和睦的直接外部屏障。
周边环境历来对我国国内形势以及发展战略有直接牵动作用。
维护周边安全是周边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如果周边动荡,则不可避免会对我国经济建设造成干扰。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雅尔塔体制终结,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性变化,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对中国压力明显增大的困难局面,党中央及时调整我国的对外战略,明确提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积极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将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
” 而“睦邻”、“安邻”和“富邻”政策的提出,则是对“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中国周边外交方针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2003年10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了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首届东盟商业与投资峰会,并发表题为《中国的发展和亚洲的振兴》的演讲,指出积极促进亚洲的发展振兴与和平稳定,是中国的既定方针,“睦邻”、“安邻”和“富邻”是中国实现自身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周边安全形势与应对策略当今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既有海权纷争,既有紧邻的不断滋扰,又有大国的战略空间挤压。
又有领土争端。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条件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也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统一的大国,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
一、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
1. 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
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
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
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朝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
2. 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
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
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及其应对策略-国际政治论文-政治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近年来随着亚洲的振兴和中国的发展,源自大中东的国际乱局沿欧亚大陆的海洋地带扩散,中国的周边环境发生重大的新变化,最明显的是美国拉拢中国周边国家以遏制中国的发展,以及美国在全球所做的基本明朗的战略收缩变化。
周边安全形势的好坏对于我国的生存与发展有着直接关系,为此,我们需要在加强硬实力的同时,积极构建稳定、和平、合作、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维护好中国的国家利益。
关键词:中国周边;周边安全形势;应对策略近年来,中国周边很不太平,东北亚地区发生的中日钓鱼岛之争及朝核、朝韩问题;东南亚地区因美国插手导致矛盾更加复杂的南海问题;南亚地区的中印领土纠纷和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问题;西部地区有阿富汗战乱不断,加之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交界区域矛盾隐患重重的问题;北部地区有俄罗斯、蒙古等的变化莫测问题。
一、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其陆地边境线超过2.2万公里,与、俄罗斯、印度和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
其海岸线有1.8万公里,与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六个国家隔海相望。
是世界上周边环境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中国周边许多新的出现,使得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明显恶化。
(一)中国周边饱受美国的挤压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维持其全球领导地位的同时,高调宣布全面回归亚洲以加快由其主导的地区安全秩序。
为此,美国在中国周边加大了围堵行动,为搞好东南亚不惜重金拉拢印度,与亚太地区国家展开频繁的双边、多边军事演习以增强其经济联系和军事合作,不仅对台出售武器,而且其航母出现于中国附近,不断地在中国周边举行军演,还加强其在亚洲一些组织里的存在,利用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等国的南海争议直接介入南海争端,还利用钓鱼岛问题强化美日联盟。
美国布局在中国周边的一系列东移战略周边国家出现邻国抱团防范中国的现象,同时也加大了周边国家对我国的离心力,使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增加了复杂的不利因素。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所面临的威胁与挑战精品管理制度、管理方案、合同、协议、一起学习进步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所面临的威胁与挑战摘要我国的安全环境存在着双重性:一方面,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安全环境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又面临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和潜在的威胁。
当前的国家安全是综合的安全观,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关键词:环境、安全、威胁一、西方军事强国对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综合影响在世界军事强国中,美国对我国的安全环境影响最大。
由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他目前所处的“一超”地位,使它和我国处在一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状态。
在诸多国家关系中,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
从主流看,美中建交后的关系是向前发展的,中美关系是发展中的曲折,曲折中的发展。
但是,由于政治及战略利益的原因,美国对我国的安全威胁应该是综合的,长期的,带有根本性的。
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军事上加强对我国遏制和防范;利用台湾问题对我国进行战略牵制。
另外,日本对我国安全的现实潜在的威胁也不容忽视。
中日关系的发展非常重要,日本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我国拥有广阔的市场,中日关系友好对大家都有好处,两国关系的友好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但是,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看,日本对我国的安全存在着现实和潜在的威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主要表现在:1、日本与我国战略利益矛盾日益突出,将我国列为潜在对手;2、日本的国防战略由防御性向进攻性转变;3、日本右翼倾向严重,军国主义根基雄厚;4、加强对与我有争议的岛屿和海域的控制。
目前,中日关系确保友好大局,日本军力规模有限,因此在短时期内日本对我国不构成现实威胁。
二、周边热点地区发生突变的可能性对我国的影响我国周边热点之一的朝鲜半岛,由于南北双方的立场相差甚远,南北谈判举步维艰,是我国各周边地区军事力量最为密集的地区,而且南北军事部署近在咫尺,军事对峙的僵局很难打破。
论中国和谐周边安全环境的构建摘要:对于中国来说,周边稳定是实现和平崛起最为基本的外部条件。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任何一个国家都要面临不同的安全困境。
面对21世纪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正确认识、判断我国的安全环境问题,如何营造一个和谐的安全环境,显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字:和谐缓和新安全观,基本走向(一)缓和是我国当前周边安全环境的主流进人90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于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霸权主义进一步抬头;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尽管世界形势动荡不安,有些地区的局势还相当紧张,但在我国周边却出现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局面,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处在建国以来比较好的时期。
主要表现是:1、大规模外敌入侵的军事威胁已消除或减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太地区一直是美苏争霸的重要地区之一。
从50年代开始,我国周边形势之所以长期紧张不安,根本原因是由于当时美苏争霸所致,有的则是直接针对我国的。
从我国建国初期,直到70年代中期,美国一直构成对我直接军事威胁。
70年代末,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打开的中美关系新格局,于1979年亲自出访美国,并主持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使我国完全摆脱了美国全面的现实军事威胁。
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但其实力地位已相对下降。
经济霸主地位已经动摇。
从原来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沦为债务国。
国内政治矛盾日趋激化。
美国出于经济上力不从心,政治上矛盾重重和国际形势的多极化趋势,在调整其军事力量在世界各地的部署时,对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也做了较大调整。
尽管中美在人权、贸易、技术交易、台湾问题等方面存在重大分歧,但美政府已认识到合作与对话比对抗更符合美国的利益。
随着中美首脑实现互访,中美将取得较大进展,这将对我国周边安全向好的方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曾经与我发生过战装冲突的国家,都与我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建国以来,我国除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外,还与印度、苏联、越南发生过武装冲突。
与印度的冲突从50年代末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
70年代末与越南的冲突不仅前后延续了近十年,且最为激烈。
这些冲突及与这三国的长期不和,一直构成对我国周边安全的直接威胁。
到80年代后期,我国与上述三国的关系开始改善,先后与前苏联、越南、印度国家关系实现了正常化,友好往来增多,国家领导人互访,我与俄、越、印的友好关系明显发展。
尽管我国与印度等国家尚有领土、领海纠纷,但近期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极小。
3、我国的国际地位、影响明显增强在世界格局的大变动中,亚太地区没有出现战略力量严重失衡现象,亚太各国和地区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促进了各国之间的联系。
在我国睦邻友好政策的推动下,特别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国内稳定,我国的国际影响明显提高。
在1998年8个多月来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被世人称之为一个对世界负责任的大国。
众多西方国家纷纷放弃在人权政策上与我对抗的立场。
2008年奥与会的成功举办,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都突显了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安全环境得到重大改善。
(二)新安全观与我国和谐周边安全环境的构建我国不仅是新安全观的倡导者,也是新安全观的实践者。
我国通过各种方式推行新安全观,"新安全观的合作模式应是灵活多样的,包括具有较强约束力的多边安全机制、具有论坛性质的多边安全对话、旨在增进信任的双边安全磋商,以及具有学术性质的非官方安全对话等。
"正是在新安全观的推动下,我国的逐步形成了相对和谐的周边安全环境。
特别表现在:中美关系的改善,这是我国和谐周边安全环境形成的前提作为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影响在全球无所不在,我国的周边也概莫能外。
美国同我国周边很多国家保持着紧密的政治、经济、军事关系,甚至结有同盟关系。
美国对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有着重大影响,我国和谐的周边安全环境的确立与中美关系的改善紧密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扩大,中美之间利益共同面的扩大,两国关系虽经历过一段低潮,但总体上保持着向前发展的趋向。
"9·11"事件后,中美双方从反对恐怖主义和各自的国家根本利益出发,加大了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抗程度大大缓解。
双方都认识到,在反对恐怖主义问题上两国存在共同利益,双方的合作就成了必然。
中美关系借助反对恐怖主义问题得到改善,对形成我国和谐的周边安全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没有中美关系的改善,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也不可能称之为"和谐的"。
(三)多边外交,与周边国家建立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多边主义是指“3个或3个以上的国家在某些普遍接受的行为原则,基础上协调彼此之间关系的制度形式。
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介入地区多边主义建设过程之中,其对外行为乃至国内发展,都难以摆脱多边主义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多边主义外交经历了从立足亚太、稳定周边,到睦邻友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一系列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可喜的外交业绩。
以亚洲为例,亚洲正面临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和平、发展、合作日益成为形势的主流,多边对话与协调增强,相互依存加深,区域合作不断推进。
中国在建设周边安全上要有所作为,则要在努力维护和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上狠下工夫,在密切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上有所创举。
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思想,使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理解和信任显著增强,发展同中国友好合作关系的愿望不断高涨。
目前,中国同众多周边国家双边或多边关系呈现良性互动态势。
在政治上,不同国家、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对话机制日益完善,成为推动双边关系良性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经济上,中国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依存度显著加深。
如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同周边贸易占60%以上,在中国吸引的外资总额中,周边外资占70%以上。
在安全上,双方互信合作关系加强,无论在国际反恐斗争领域,还是在地区安全事务领域,双方合作积极务实、卓有成效。
在积极构建和谐周边安全环境的同时,我们不能不放眼未来,只有真正厘清这些复杂的关系,我们才能构建出和谐的(四)影响未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基本走向的因素。
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是世界上最复杂的。
中国陆上有10余个邻国,海上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
目前,这些国家与中国都保持着“太平”状态。
但由于邻国多,中国与邻国出现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就大,避免冲突的难度就大。
大部分周边国家继续处于政治转型过程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其中大多是新近获得主权国家地位的国家)都处于不同程度和类型的政治转型过程中,属于所谓的“转型带”国家。
大部分国家都没有完成政治转型过程,其中有些国家出现了政局动荡的局面。
比如泰国自从2006年以来,该国政治局势就一直动荡不定,反他信2010年红衫军的大规模抗议活动导致红衫军和军队发生流血冲突。
2007年缅甸发生僧侣大规模游行示威并遭武力镇压,2009年菲律宾发生数十名政界人士和新闻记者被政敌的武装分子绑架、杀害的事件,以及近年来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政局的不稳定,都说明了相关国家在政治转型过程中遇到了很大困难,其政治转型过程还将比较长期地持续下去,未来类似的政治动荡局面很可能反复出现。
周边国家的政治转型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除了表现为所在国家的政治动荡局势可能危及地区稳定和影响中国与相关国家关系之外,还表现在周边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可能对中国产生政治冲击波,因为在西方政治话语霸权之下,坚持走自己发展道路的中国可能因此在国际社会中受到指责甚至孤立。
一些周边国家倡导所谓“共同价值观外交”,正是旨在地区事务中孤立中国久拖未决的领土争端可能引发冲突或危机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和绝大多数陆上邻国解决了划界问题并签署了相关条约。
目前尚未解决的陆上边界问题主要是中印边界问题。
中印边界问题与中国和不丹、锡金边界问题密不可分。
在海上领土和权益争端问题上,中国和越南也在冷战结束后签署了北部湾划界协定。
但是,中国与一些海上邻国的领土和权益争端问题迄今尚未得到解决,其中包括中国与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南中国海领土争端,尤其是南沙群岛领土争端,中国与日本在钓鱼岛、东海大陆架的划界和东海油气开发等问题上的争端。
一些领土争端有日趋国际化的倾向,某些外部大国和地区多边组织介入其中,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
领土争端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中国会难以处理好和一些周边国家的关系,也不能保证自己有一个长期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
不仅如此,久拖未决的领土争端有可能引发武装冲突或者国际危机,从而危及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
中国和它的邻国都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处理双边与多边的领土争端问题。
美国“重返亚洲”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影响首先,美国“重返亚洲”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影响,肯定是全局性的影响,它不是局部性的影响,它是影响我们整个的周边外交、整个的周边安全、整个的周边工作。
或许美国战略重心东移、重返亚洲,也不全是针对中国,因为它有它自己的谋划在面。
但是,美国的确存在一个挑战或者制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中国的一面,也是很重要的一面。
因为中国崛起或者中国在周边在亚洲在亚太的影响力急剧增长,美国充满了忧虑,美国“重返”就是针对这个来的。
这不是全部,但却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面,就是来和中国竞争,来制衡中国。
总之,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能满足于当前的成就,应该继续积极投入到建设和谐的周边环境当中,中国作为当前国际体系的客观受益者,伴随着自身利益的不断满足和国力的不断提升,理应承担起自己的安全责任,为国际和谐安全环境的构建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
参引文献:《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透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主编杨成绩《军事理论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主编吴温暖第十五章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形式与政策3》2010~2011学年度《大国关系挑战中国对外战略》作者陈向阳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朱听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