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餐饮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民族食堂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落实国家鼓励多样化文化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政策,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保障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权益,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民族食堂是指供应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特色菜品的餐饮场所。
为保障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特色的传承和发展,规范民族食堂的经营管理行为,提高少数民族饮食卫生水平,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三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我国各地区设立的少数民族食堂。
第四条少数民族食堂应当坚持“保留-发展-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特色,维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第五条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传承是我国饮食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传承的保护与发展。
第六条少数民族食堂应当遵守国家有关饮食卫生和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确保少数民族饮食卫生安全。
第七条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协助少数民族食堂的运营,促进其发展。
第八条少数民族食堂应当积极与文化企业、旅游服务企业、饭店、农家乐、乡村旅游等各类文化服务与旅游服务于一体的企业合作,建设多功能的文化旅游交流平台。
第九条少数民族食堂应当积极参与文化类、美食类和旅游类相关比赛或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
第二章经营管理第十条少数民族食堂应当设立专门的饮食文化传承人或饮食文化专家,充分发挥其在菜品研发、制作及传承方面的作用。
第十一条少数民族食堂应当尊重并维护少数民族餐饮文化及习俗,保持原汁原味的传统菜品。
第十二条少数民族食堂应当维持高品质,并确保菜品卫生安全。
第十三条少数民族食堂应当制定科学的食品采购、储存、加工、制作和销售流程,确保食品卫生和安全。
第十四条少数民族食堂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经营规范的法律法规,加强自律和管理,防止价格欺诈、食品安全事故等违法行为。
第十五条少数民族食堂应当科学且合理设计餐厅环境,突显少数民族风情,提高就餐体验。
并对进店的少数民族风情植入如音乐、服装等进行保护。
第十六条少数民族食堂应当在每张就餐台上设有少数民族醒目文化宣传展示品,由各少数民族食堂经营的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等,向广大消费者传统和历史文化。
贵州民族餐饮文化开发研究[摘要]贵州民族餐饮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开发贵州民族餐饮文化产业势必对丰富贵州旅游资源以及拉动贵州旅游经济起到积极作用。
本文基于贵州民族餐饮发展的SWOT分析,论述了开发贵州民族餐饮的现实意义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开发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贵州民族餐饮文化SWOT对策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贵州,尤其是世居的仡佬族、彝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等17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和发展出积聚地方民族个性的特色餐饮。
这些民族餐饮受特殊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影响,蕴涵贵州本土民族文化,极具吸引力,是难得的旅游文化资源。
但目前贵州对民族餐饮文化的开发很浅显,理论研究较少,这势必成为贵州旅游业今后重点关注的课题。
一、开发贵州民族餐饮文化的意义1.推动贵州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贵州民族餐饮文化是独特的文化资源,其悠久历史、鲜明特色、民族风情等对外地游客有着很大吸引力,可增强游客对旅游地的认同感。
可见民族餐饮与其他文化产业相比拥有更大的亲和力,贵州民族餐饮文化的开发势必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2.增加旅游经济效益从旅游经济角度分析,“吃”是旅游消费六要素中的首要要素,餐饮消费的多少对旅游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
但目前贵州旅游主要还是门票经济,即门票收入占旅游收入的绝大部分。
这种旅游产业链是失衡的,必须加大以餐饮为主的其他消费要素发展。
贵州的很多旅游景区位于少数民族地区,在这些旅游地发展民族餐饮让客人感到是“真滋真味”,并且民族餐饮的文化特性使其附加值增高、盈利空间增大,因此大力发展民族餐饮能够直接提升贵州旅游经济效益。
3.传承和保护贵州民族文化贵州民族餐饮是贵州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积聚地方民族个性的特色餐饮,蕴涵了丰富的民族餐饮文化。
通过民族餐饮不仅品尝到美味佳肴,更能观赏到少数民族特有的器皿、礼俗、制作过程、民族歌舞等。
大力发展贵州民族餐饮就是全面挖掘、保护、传承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中重要的方面。
中国餐饮文化中国餐饮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发展,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餐饮文化包括多个方面,如饮食习惯、餐桌礼仪、烹饪技艺等,它们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味道。
一、饮食习惯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其饮食习惯丰富多样。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色菜系,如川菜、粤菜、湘菜等。
每个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口味特点。
此外,中国人注重平衡饮食,讲究五谷杂粮的搭配,以保证身体的健康。
二、餐桌礼仪中国餐桌礼仪是中国餐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社交活动。
在宴席上,中国人讲究以尊重他人为前提,礼貌待客。
例如,在正式的餐桌上,主人会先向客人敬酒,客人则需要行酒仪,表示对主人的感谢和尊重。
此外,餐桌上的用具摆放也有严格的规定,如筷子的使用和放置位置等。
三、烹饪技艺中国烹饪技艺以其丰富多样的烹调方法和独特的口味而闻名于世。
中国菜的烹调方法主要包括烹、炒、煮、炸、炖等。
中国烹饪注重火候掌握和刀工技艺,追求菜品的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
例如,川菜以其麻辣味道和独特的刀工技艺而闻名,广东菜则注重原汁原味和刀工的细腻。
四、中国餐饮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餐饮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定,旨在保护和传承中国餐饮文化。
例如,设立中华烹饪协会,组织烹饪大赛,培养新一代烹饪人才。
同时,通过国际交流活动,推广中国餐饮文化,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谊。
中国餐饮的未来发展是多样化、创新化的。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餐饮文化也在不断融合进入现代生活。
中西合璧,创新菜品,推出更多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品种,满足人们对美食品质和多样选择的需求。
总结:中国餐饮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特色而广受认可。
其饮食习惯、餐桌礼仪和烹饪技艺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中国餐饮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让中国的饮食文化继续在国内外发光发热。
新疆饮食文化
新疆饮食文化中最耀眼的明珠当属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也就是清真餐饮。
清真菜又称回族菜,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其形成流派当在元朝回回民族逐渐形成以后。
1、沙漠补给——馕。
它是新疆各民族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考古学者曾在古墓出土过古代的馕。
馕含水分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适宜于新疆干燥的气候;加之烤馕制作精细,用料讲究,吃起来香酥可口,富有营养,囊泡奶茶是大多数新疆人早餐必不可少的美味。
2、十全大补饭——抓饭。
抓饭,维吾尔语叫“波糯”,是用羊肉、胡萝卜、洋葱、清油、羊油和大米加水加盐后小火焖熟而成的新疆人的主食之一,也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日子里,招待亲朋贵客的主要食品之一。
3、香辣美味——大盘鸡。
新疆的大盘鸡有两种,一种是沙湾大盘鸡,另一种则是柴窝堡大盘鸡。
前者是炖煮为主,后者则是以干煸为主。
4、还有种类繁多的各色美味如:葡萄干炒饭、一菜两味鱼、五香羊头肉、香酥羊排、薄饼羊肉、清炖羊肉、葱爆羊肉、烤羊肉串、手抓羊肉、风味羊腿、烤全羊、馕坑肉、馕包肉、大盘肚等组成的新疆特色饮食让每一个品尝过新疆美食的人都大饱口福。
【饮食禁忌】
1、禁食猪肉。
2、禁食血液。
3、禁食自死物。
少数民族餐饮制度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文化大国,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餐饮文化也是各具特色。
少数民族餐饮制度,作为我国多元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之一。
少数民族餐饮的定义少数民族餐饮制度是指在少数民族群体中,因其生活环境、地理位置、历史发展等不同因素,形成的具有独特餐饮文化,其包括餐饮形式、烹饪工艺、食材选择、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少数民族餐饮的特色少数民族餐饮制度中的饮食文化体现着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信仰、历史文化、地域习惯等元素,具有以下特点:1.食材广泛丰富。
不同民族的食材多种多样,有些甚至是独特的。
如藏族文化中的“糌粑”和“糌柿子”,味道鲜美,是藏区人民在高原环境下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饮食来源。
2.烹饪技巧多样。
少数民族餐饮制度中有很多独特的烹饪技艺,如蒸、炖、烤、草包饭等,味道深受人们的喜爱。
3.餐饮形式多样。
少数民族的餐饮形式有一些与普通餐饮相似的,也有一些独特的形式。
如土家族的“川湘垫肚”、维吾尔族的“大盘鸡”等。
少数民族餐饮制度的现状当前,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饮食习惯开始逐渐改变。
许多人开始选择现代化的饮食方式,少数民族餐饮制度受到冲击和影响。
然而,在一些地区和群体中,少数民族餐饮制度仍然保持着很高的认可度和传承度。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认识到少数民族餐饮制度的价值和意义,开始主动去了解和学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少数民族餐饮的保护和发展对于少数民族餐饮制度的保护和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挖掘和收集少数民族地域文化、习俗、食品、烹饪等方面的信息。
2.加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宣传和传播,培养和推广少数民族烹饪师和烹饪文化代表,让更多人了解少数民族餐饮制度的魅力和特色。
3.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餐饮文化创新,推出更多符合现代饮食潮流和文化需求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产品。
结语作为我国多元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餐饮制度在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学校民族餐厅实施方案
为了丰富学校餐饮文化,满足广大师生多样化的饮食需求,我们计划在学校内
开设民族餐厅。
民族餐厅将提供各地特色美食,让师生们在校园内就能品尝到不同地域的美食,增加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首先,为了实施这一方案,我们需要确定民族餐厅的选址。
选址应该便于师生
们前往,同时要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就餐人数。
餐厅的位置最好能够与其他食堂相对独立,以便更好地展示民族餐厅的特色。
其次,我们需要精心策划民族餐厅的装修风格。
装修应该突出不同民族的特色,可以在装饰中融入各地的传统元素,如民族图案、手工艺品等,营造出浓厚的民族风情,让师生们在就餐的同时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另外,我们需要精心挑选民族餐厅的菜品。
菜品的选择应该丰富多样,覆盖不
同地域的特色美食,包括主食、汤品、小吃等。
在菜品的制作上,应该保持原汁原味,做到地道,让师生们在品尝的同时感受到不同地域的独特风味。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制定民族餐厅的经营管理规范。
包括餐厅的营业时间、
就餐流程、服务标准等方面的规定,确保师生们在民族餐厅就餐时能够得到良好的服务体验。
最后,为了吸引更多师生前来品尝,我们还可以定期举办民族餐厅的特色活动,如地方美食节、民俗表演等,增加餐厅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我们相信学校民族餐厅将成为师生们品尝美食、感受文化
的好去处,为丰富学校餐饮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多样性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学校民族就餐实施方案为了促进学校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我校决定制定学校民族就餐实施方案,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民族学生的饮食习惯和需求。
一、就餐环境。
为了营造和谐的就餐氛围,学校将在食堂内设置民族餐饮区,为不同民族学生提供专门的用餐场所。
餐饮区内将布置有代表各民族特色的装饰品,如传统民族图案、工艺品等,以增强民族特色和文化氛围。
二、餐饮选择。
学校将根据学生的民族分布情况,合理安排食堂的菜品,增加多样性的民族饮食选择。
在菜品的选择上,将充分考虑不同民族学生的饮食习惯和口味,确保菜品的多样性和适口性。
三、就餐服务。
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民族学生的用餐需求,学校将加强对食堂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不同民族饮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同时,学校将加强对食堂卫生的管理,确保食品安全和卫生,让学生放心享用。
四、文化交流。
学校将组织举办各类民族文化活动,如民族美食节、民族服饰展示等,以增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了解。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五、宣传推广。
学校将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站等多种形式,宣传学校民族就餐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和家长们了解到学校为不同民族学生提供的就餐服务,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和支持。
六、监督管理。
学校将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学校民族就餐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
七、总结展望。
学校将不断总结和改进学校民族就餐实施方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民族学生的饮食需求,促进学校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通过学校民族就餐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相信可以为学校的民族团结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希望全校师生能够共同支持和配合,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包容的饮食环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校中感受到文化的温暖和包容。
回族餐饮管理制度一、引言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特色。
回族餐饮管理制度对于保护和传承回族饮食文化、提高食品安全与卫生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制度针对回族餐饮进行管理,旨在规范餐饮服务行为,提高餐饮服务水平,确保顾客饮食安全,并以此保护和传承回族饮食文化。
二、管理机构1. 回族餐饮管理委员会回族餐饮管理委员会是对回族餐饮行业进行全面管理的机构,其成员由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回族餐饮企业代表和社会公众组成,主要负责制定回族餐饮行业管理政策和规定、监督餐饮经营者的行为、处理餐饮纠纷等工作。
2. 回族餐饮管理部门回族餐饮管理部门是负责具体管理回族餐饮行业的机构,其工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执法检查、卫生监督、食品安全检测、宣传教育等。
三、餐饮经营者管理1. 餐饮经营资质所有从事回族餐饮服务的经营者必须取得相关的许可证和资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才能开展相关经营活动。
2. 餐饮场所管理餐饮场所必须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和消防标准,符合规定的场地面积和人员配备,提供符合卫生要求的设施设备,并定期接受卫生部门的检查。
3. 餐饮食品管理对于制作过程中的原料选择、加工处理、保存和使用保洁等环节,餐饮经营者需严格遵循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和规范,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4. 餐饮服务管理餐饮经营者应对服务员进行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标准,并加强对顾客的宣传、解释和亲切服务,促进餐饮服务品质的提升。
5. 餐饮价格管理餐饮经营者应合理定价,保障顾客的消费权益,并加强对菜单价目表的管理,遵循市场化价格规律,杜绝价格欺诈。
四、餐饮食品安全管理1. 食品采购和存储餐饮经营者应遵守食品安全法规,从合格的供应商处采购食品原料,采购检查和存储要求严格执行,确保餐品卫生安全。
2. 食品加工和处理餐饮经营者应设置专门的厨房和原料处理区,对食品加工、处理、烹饪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进行严格管理。
3. 食品销售和消费餐饮经营者应加强对食品销售环节的卫生安全管理,规范食品销售和消费流程,保障顾客的饮食安全。
中国民族餐饮礼仪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餐饮文化。
在中国的餐桌上,有着独特的礼仪规范,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本文将以中国民族餐饮礼仪为主题,介绍中国人在餐桌上的文化习惯和礼仪规范。
一、桌上礼仪在中国,餐桌上的礼仪非常重要。
首先,宴会上座次的安排非常讲究,通常主位是最尊贵的位置,而次主位则是第二尊贵的位置。
在用餐过程中,要注意举止得体,不要说话太大声或者呼啸着吃东西。
另外,在用餐过程中要尊重他人,不要抢夺食物或挑食。
在旁人碰杯时,要及时回应,并且要用右手拿酒杯,以示尊重。
二、用餐礼仪中国人吃饭时有一些独特的习惯和礼仪。
首先,要用餐时要等待长辈或主人动筷子后再动筷子。
在吃饭时,要保持安静,不要发出吧嗒吧嗒的声音。
另外,吃饭时不要夹取太多食物,应该适量,避免浪费。
如果有人给你夹菜,要表示感谢,这是一种礼貌。
最后,用餐结束后,要将筷子放在碗或筷架上,不要插在饭中,这是表示尊重和节约的举动。
三、宴席礼仪在中国,宴席是一种重要的社交场合,有着特殊的礼仪。
首先,主人要事先准备好菜肴,并且要根据客人的口味和偏好来安排菜肴的顺序。
在宴席上,主人要注意照顾客人,不要让客人感到尴尬或不舒服。
另外,客人要注意不要过分挑剔菜肴,要尊重主人的用心。
在宴席上,要注意与他人交流,不要吃完就离开或者低头玩手机。
四、茶道礼仪中国是茶的故乡,茶道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在品茶时,要注意礼仪。
首先,要用右手接过茶杯,左手托住茶杯底部。
在喝茶时,不要大声啜饮,要小口小口地品味茶的香气。
如果茶杯空了,可以轻轻摇晃茶杯,示意需要加茶。
品茶时,可以与他人交流,分享茶的美味和感受。
五、餐桌禁忌在中国的餐桌上,有一些禁忌是需要避免的。
首先,不要用筷子戳碗底或者插在饭中,因为这样做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其次,不要将餐具放在桌子上,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另外,不要在餐桌上打嗝或者大声打喷嚏,应该保持安静。
最后,不要抢夺食物,要尊重他人的权益。
民族饮食文化资源。
云南各民族的美食各有特色,而且具有浓郁的绿色餐饮色彩,非常符合现代人的饮食需求。
如白族的“三道茶”、傣族的“香竹饭”、哈尼族的“长街宴”、傈僳族的“打列壳”和“同心酒”、佤族的“鸡肉稀饭”等。
利用和提炼民族餐饮文化中的精华,不断推出特色鲜明的绿色餐饮及民族风情餐饮,弘扬云南民族传统餐饮文化并取得经济效益,是借助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不错选择。
开发民族饮食文化资源,最重要的是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不断推陈出新,让人们吃出味道、吃出文化,在吃的过程中感受到浓浓的民族风情。
云南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
云南民族饮食文化是人类饮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和世界饮食文化的瑰宝。
云南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对提升民族文化经济价值,促进旅游业发展,无疑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云南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伴随着云南民族融合的漫长历史,云南民族饮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特征:博采众长,汇萃精华,融中国八大菜系于一身———用料奇谲,精彩纷呈;风味浓而不烈,咸而微甜,鲜而不腻,辣而不辛,南北咸宜。
并且26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这是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政治经济、烹饪技术、民族习惯与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云南各地区、各民族的饮食风俗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云南民族饮食文化呈现出以下美学特征:色泽美、香味美、滋味美、造型美、器皿美、自然美、情趣美、奇异美、环境美。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双休日的实行和假日的延长,居民外出旅游就餐的机会增多,消费增加,食的消费在旅游六大要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已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
但与其它地方相比,云南对滇中汉族的饮食文化尚未实施开发、整理、革新的系统工程,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开掘更是处于拓荒阶段,这是束缚云南旅游餐饮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目前,云南民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着:对其资源的开发缺乏广度和深度、文化韵味不足、参与性不强、宣传促销不够等问题。
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利用云南民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将饮食文化与旅游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促进其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1、加大政府对民族饮食文化的开发、保护和扶持力度。
云南民族饮食文化现存的状态是单、散、小、弱,在具有多样性的同时,也要看到没有一种饮食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状况必须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去保护、扶持和开发,否则,任由各民族饮食文化自由发展,自生自灭,只会导致民族饮食文化的不断消亡。
因此,需要政府在开发中从资金投入、资源挖掘、人才培养、科学规划、保护开发等方面担当主导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职责。
2、突出文化特色。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关键在于“文化”,于吃中讲求文化,于旅游中弘扬文化,令旅游消费者真正达到以吃为方式、以精神享受为目标的愿望。
因此资源开发中要全面详实地搜集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土人情等资料。
一些地方名菜小吃往往伴有传奇故事,旅游部门如能将这些加以开发利用,让游客边听(听故事)、边看(看原料、工序)、边尝(尝味道)、边思(思意蕴),使游客乐在其中。
3、加大民族茶文化和酒文化的开发。
这两者是云南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自古以来,云南就以盛产名茶而享誉海内外,云南各族群众在种茶、制茶、饮茶的过程中,孕育了极具民族特色的云南茶文化。
云南各民族还将茶文化与优美的歌舞融和在一起。
饮酒是云南众多民族的饮食习俗,有悠久的历史。
云南的许多民族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成礼”之俗,他们不仅喜酒,而且善于酿酒。
云南民族茶文化和酒文化资源,其开发途径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族茶文化、酒文化是民族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参与性,可作为民俗旅游内容的构成部分。
二是开发多种特色旅游商品。
云南民族创造出种类繁多的名茶和美酒,其中有些已经进行了初步开发,但产量不够高,市场占有率较低,而且还有大量的产品藏于深闺人未识,商品化程度相当有限,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状
态。
因此,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酒(茶)产品,使少数民族的传统酒(茶)产品快速走向市场,并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生产规模,让酒、茶为旅游业服务,为少数民族脱贫致富服务。
4、合理的饮食搭配与旅游活动选择。
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时,首先应该挑选那些最有代表性的、最具有声望的资源,然后加以优化组合,对于菜肴的合理搭配、文化内涵的联系做出评价,结合旅游者的心理因素、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的开展,适时有目标性的推广,以举办民族风味美食节等多种方式开发多种特色饮食文化旅游活动。
来源:杨丽杨宗祥(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