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录》:“宋调”一脉的艺术展开论
- 格式:pdf
- 大小:672.64 KB
- 文档页数:8
从《宋诗选注》的实践看《谈艺录》“诗分唐宋”的理论作者:乔艺来源:《卷宗》2019年第31期摘要: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提出“诗分唐宋”深刻含义的新辩之论。
而《宋诗选注》又提出了“六不选”标准。
这些都代表了他对艺术理论以及作品本质特征的深刻认识,即文艺作品最必要的成分便是具有审美价值,否则它就失去了作为艺术的存在意义;这一审美价值必须是独一无二的,也是运作和谐的,进而能经受时代的检验、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
从《谈艺录》到《宋诗选注》,钱锺书先生一以贯之地以文本的艺术分析为核心,将美学思想与哲理、感悟和思辨相统一,深刻揭示了治学之道与严谨的审美批判标准。
关键词:宋诗选注;谈艺录;标准1956年,钱锺书先生开始了宋诗的编选工作,在当时,编选宋诗要比唐诗更为繁杂,清代人已遴选有《全唐诗》,而宋诗在当时却没有普及型的全本。
此外,宋诗的数量之多与版本之冗杂也使编纂更为繁复。
钱锺书先生融汇古今,用两年心血编集成《宋诗选注》。
时隔几代,《宋诗选注》仍然对于普及与研究宋诗起着重要的作用。
《宋诗选注》依据钱先生的“六不选”标准,以及当时社会上“重思想内容,轻艺术形式”的风气,选出了80家共375首诗作。
在这些诗作中,绝大多数为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作品,充分显示了《宋诗选注》的写实性,也表达出钱锺书先生对于艺术本质特征的深刻认识。
《谈艺录》作为钱锺书先生早期的重要著作,并非专论宋诗,但其中却涉及到很多宋诗研究的重要命题。
仅在书中开篇,先生便提到诗分唐宋这一论断:“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1]自宋代以来,因诗歌创作明显区别于“唐音”,便有了关于唐宋诗的辩论。
清人吴之振说:“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
”[2]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云:“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
”而钱锺书先生在文章开篇便为宋诗划分了自己的界定:“就诗论诗,正当本体裁以划时期,不必尽与朝政国事之治乱盛衰吻合。
”钱先生之诗分唐宋,不以时间的先后为界限,而以各自的特征作别,因而“唐宋”二字也并非唐朝与宋朝之简单的朝代区分:“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
38/书画艺术·8月号当代名家dangdaimingjia谈艺录□王 镛我学习书法,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1977年恢复高考后,书法专业开始进入美院,浙江美院沙孟海、陆维钊等先生招收第一届研究生,学生有朱关田、陈振濂、王冬龄等人。
但不巧的是,那个时候我已经考取了中央美院李可染先生的研究生。
之前,我与李可染先生从未谋面。
当时我考的是山水画兼书法篆刻专业,虽然李可染先生并不是专门教授书法篆刻,但他要求我们五个学生都要多练习书法。
他常讲到书法,尤其是为先生刻印时,几次登门造访,他对我讲了很多书法篆刻方面的问题,当时我都有记录。
当然更多的情况下,我靠的是自觉训练和自我调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多思考。
我之前没上过书画科班,恰好养成了我独立思考的习惯。
再高明的意见我也要想想是否适合我,是否适合当下阶段的我。
其次,是多动笔。
我知道动笔不能盲目,要有针对性,针对当下自己最薄弱的问题。
第三是临摹和创作相结合,这两个方面不能分离,否则会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
小时候周围的大人也“教导”我要先临好一家一帖,但后来悟到,临摹只是个手段,其目的是认识书法用笔、结字、章法、风格等的一般规律。
这个规律存在于各家各帖之中,需要通过比较,然后再加以分析、研究才可以做到。
如果长期只临一家一帖,就没有了对比分析,也就没有了意义。
在学习中,最好每一天都把临摹和创作相结合,交替进行,对待不同书体也应如此。
在之后的美院教学中,我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
同时不管临摹还是创作,都要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卢纶《题悟真寺》寄兴云泉之外8月号·书画艺术/39当代名家dangdaimingjia王镛,别署凸斋、鼎楼主人等。
1948年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
1979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李可染、梁树年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画和书法篆刻专业,1981年在研究生毕业展中获叶浅予奖金一等奖并留校执教。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研究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北京印社社长,李可染画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院名誉院长,北京理工大学中国陶瓷印艺术研究中心顾问。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
页码: 1-1页
摘要:夫言情写景.贵有余不尽.然所谓有余不尽,如万绿丛中之著点红,作者举一隅而读者以三隅反,见点红而知嫣红姹紫正无限在.其所言者情也,所写者景也,所言之不足,写之不尽,而余味深蕴者,亦情也、景也.试以《三百篇》例之.《车攻》之"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写两小事,而军容之整肃可见;《柏舟》之"心之忧矣,如匪浣衣",举一家常琐屑,而诗人之身分、性格、境遇,均耐想象;《采薇》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景而情与之俱,征役之况、岁月之感,胥在言外.。
谈艺录明代诗话。
1卷,20余则。
撰者徐祯卿,为明代“前七子”之一,但此书持论与“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李梦阳、何景明的复古主张不尽一致。
书中指出:“情者,心之精也。
情无定位,触感而兴;既动于中,必形于声。
hellip;hellip;因情以发气,因气以成声,因声而绘词,因词而定韵,此诗之源也。
”强调诗人受外界客观事物的触发而产生的感情活动是诗歌创作的本源,“气”、“声”、“词”、“韵”等等都是因“情”而生的。
这就把诗人的感情活动放到了诗歌创作的中心地位。
书中又指出:“兴怀触感,民各有情,贤人逸士,呻吟于下里;弃妻思妇,歌咏于中闺。
”认为不同的人,不同的遭遇,会产生不同的感情活动,从而写出不同的诗来。
因此,书中主张“因情立格”,认为风格、辞采、技巧及各种形式因素都应为表现诗人的感情服务,而不能削足适履,让各种不同的感情受某种固定的形式格调的拘束;必须灵活地运用各种艺术法则,去求得“倩盼各以其状”的真实,而不能单纯地“陈采以眩目,裁虚以荡心”,本末倒置。
可见,此书论旨是重情贵实,反对片面追求形式的。
这些,都与严守古法、一味摹仿前人的复古理论颇相异趣。
不过,书中并未能完全摆脱复古理论的影响,如所谓“法经而植旨,绳古以崇辞,虽或未尽臻其奥,我亦罕见其失也”,就仍带有复古的色彩。
另外,书中对于诗歌创作的构思活动和艺术规律,谈得比较玄虚,如称“诗者,所以宣元郁之思,光神妙之化者也”;“诗者乃精神之浮英,造化之秘思也”;“此心之伏机,不可强能也”等等,这对后来的神韵说的产生,有一定影响。
此书《四库全书》本附《迪功集》后,通行的是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本。
(明)徐祯卿诗理宏渊,谈何容易。
究其妙用,可略而言。
〈卿云〉江水,开《雅》、《颂》之源;〈烝民〉、〈麦秀〉,建《国风》之始。
览其事迹,兴废如存,占彼民情,困舒在目。
则知诗者,所以宣元郁之思,光神妙之化者也。
先王协之于宫征,被之于簧弦,奏之于郊社,颂之于宗庙,歌之于燕会,讽之于房中。
情辞丰腴华采浓,风骨瘦劲幽韵香——唐宋诗赏析及关于唐宋诗之别之浅见诗歌分唐界宋,而在宗唐宗宋的论争之中,历来有不少偏颇之词,且多于抑宋扬唐。
唐、宋诗均自成一代之诗。
唐音未必都是燕赵佳人,宋调亦未必都味同嚼蜡,各有其动人处。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开篇即指出:“唐、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正因为宋人的性分才情与唐人迥然有异,故诗的神理趣味也全然不同。
下面就具体分析两首宋诗和两首唐诗,冀窥唐宋诗异变之一斑,兼驳“抑宋”之论。
一、宋诗两首:(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妻鹤子”的林逋历来受人推崇的一联诗句就出自《山园小梅》。
诗之开头,先写梅的品质不同凡花。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百花飘零凋尽,唯有梅花还茂盛妍丽地开放,占尽了小园美好风光。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联诗历来被读者誉为咏梅的绝唱。
梅花之美,不同于牡丹的富丽,更不同于桃花的妖艳,而是一种淡雅娴静的美。
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直接介绍,而是只写它的姿态,写它的的香气。
上句,疏落的梅枝,纵横交错,映在清浅明澈的水塘中,写姿态,又不直接写姿态,而重于突出水中的梅影。
下句,黄昏的淡月下,飘散着缕缕幽香,这是写梅花的香气。
中国的传统欣赏趣味,是讲求雅和韵的,不要求强烈的刺激,这里所写的香气,是那种淡淡的幽香,所以很雅致,很有韵味。
疏落的梅枝,是倒映在水中的,读者感受到的是摇曳的梅影,着笔处是水,而且是清浅明澈的水;缕缕幽香,是在月下游动飘散的,(这里,月也是黄昏的初月)是在淡淡的月色下。
这样写,环境气氛,与梅花的姿态幽香显得十分和谐,恰倒好处。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从侧面加强了前面一联描绘出的梅花之美。
“霜禽”,既指寒霜中的飞禽,也指禽的羽毛洁白如霜。
霜禽想要在梅枝上歇息,必须要先偷眼看看,这里写出了霜禽对梅花不敢随便冒犯,而是既爱又恨;而粉蝶如果知道有梅花,也一定对它无限深情。
什么是“诗分唐宋”(1)“诗分唐宋”钱钟书《谈艺录》中说:“唐诗、宋诗, 亦非仅朝代之别, 乃体格性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 斯分两种诗。
”“诗分唐宋”, 有两层含义, 一指朝代, 一指风格。
不过, 唐诗有下开宋调者, 如韩愈、孟郊诗派以及杜甫夔州以后的诗;宋诗也有嗣响唐音者, 如宋初的白体与西昆体。
而且唐诗有初、盛、中、晚之分, 宋诗也有江西、永嘉之别。
从大体上说, 唐、宋诗的风格颇有不同。
从总体美学风貌上看, 唐诗主情, 以韵胜;宋诗主理, 以意胜。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 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这种差别一直延续到近代。
唐以后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 没有超出唐、宋两大派别以外的。
(2)中国文学史上的唐宋诗之争浅谈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诗, 其都是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瑰宝, 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呕心沥血所创造出的文学珍宝。
中国文学史上的唐宋诗之争, 其实是就唐诗与宋诗二者间的差别而言的, 但不能忽视的是, 唐诗与宋诗间存在着一定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这要表现在:①唐诗和宋诗是一脉相承的从整个诗歌史来看, 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宋代诗人正是充分吸收了唐诗的营养才创造出一代诗风。
例如诗歌在题材和语言上趋于通俗化。
描写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 并采用俗字俚语, 这种趋势是从杜甫开始的, 中唐韩愈、白居易、孟郊、贾岛及晚唐皮日休、罗隐等人又有所发展, 而宋代诗人则沿其流而扬其波。
又如在诗歌中发议论, 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 在晚唐杜牧、李商隐的诗中已屡见不鲜, 入宋以后则发展成为诗坛的普遍风气。
②宋诗对唐诗又有创新a. 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 宋人只能向深处挖掘。
宋诗在题材方面较成功的开拓, 便是向口常生活倾斜。
琐事细物, 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
且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世俗化, 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多是普通人。
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但缺乏唐诗那种源于浪漫精神的奇情壮采。
2022年四川轻化工大学专业课《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填空题1、青铜器中的___________,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
2、“南宋四大家”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吴昌硕的艺术道路与众不同,他从___________开始,又学习___________,最后取得绘画成就。
4、秦汉时代表示威仪等第的建筑物是___________5、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敞肩拱桥是隋代的6、清初“四王”派分为两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一种。
7、六朝三大家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春秋时代的青铜器___________,具有社会大变革时代的艺术特色。
9、天津泥人张被徐悲鸿成为“虽杨惠之不足过也”。
其创始人是___________10、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石窟。
二、选择题11、南宋时期以善画婴戏图著称的画家是()A.刘松年B.李迪C.苏汉臣D.李嵩12、中国美术史青铜艺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A.礼器B.乐器C.兵器D.车马器13、黄河流域半坡彩陶纹饰最多的是()A.兽面纹B.凤鸟纹C.几何纹D.鱼纹14、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的画家是()A.李成B.范宽C.许道宁D.郭熙15、清初“四王”中,取得“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的收获的画家是()A.王时敏B.王鉴C.王翠D.王原祁16、根据现有资料,可知画像石萌发于()A.春秋战国时期B.西汉时期C.东汉时期D.魏晋南北朝时期17、描绘宫中嫉妃生活哀怨的作品是()A.就国夫人游春图B.捣练图C.挥扇仕女图D.簪花仕女图18、明代纯以彩色在熟纸绘绢上作写意的画家是()。
《谈艺录》是中国最后一部集传统诗话之大成的书,也是第一部广采西方人文、社科新学来诠评中国古典诗学诗艺的书。
全书45万字,古来诗家作品多所评骘,唐以后一些有代表性的诗人更被重点论列。
本书征引或评述了宋以来的诗话近130种,中国诗话史上的重要著作几乎都被涉及。
各节论述具体入微,多所创见,行文则或兼综、或条贯,或评点、或专论,长短自如,不拘一格。
采二西而反三隅,引述西方论着500余种,内容包括曾作为思想理论界显学的佛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新批评和较新起的流派如超现实主义、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
其作者钱钟书,睿智渊博。
做学问进得去,出得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
有学问很容易,将学问做通,就需要极高的悟性了。
钱钟书便是个通才。
此书为欲解读中国文化者的上好教材。
《谈艺录》实际上是一部诗话,只是不涉及时人作品而已。
凡读过《谈艺录》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不论名气多大的诗人,他都能在其诗作里找出沿袭前人的句子。
如大诗人陆游,简直被他追得无地自容。
钱先生论唐诗宋诗的差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
所谓唐宋诗是指风格而言,“自宋以来,历元、明、清,才人辈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
一般的说法,师法尚高,“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但钱先生比较竟陵与公安两派,“以作诗论,竟陵不如公安;公安取法乎中,尚得其下,竟陵取法乎上,并下不得。
”可能是眼高手低吧。
“文贵曲,诗宜淡”,钱先生引古人言证之。
贵直者人也,贵曲者文也;天上有文曲星,无文直星。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诗到无人爱处工,俗人犹爱未为诗。
直须作到无人爱,始是吾诗长进时。
诗文之累,不由于谤而由于谀。
诗文之累学者,不由于其劣处,而由于其佳处。
人之自失也,以其所长者也。
第一个用花比女人的是天才,但花喻女人已流为俗套;好诗被学被尊为XX体,便不怎么新鲜了。
关于剽窃,须严格区分“改”与“袭”:以为原句不佳,故改;以为原句甚佳,故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