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立法完善
- 格式:pdf
- 大小:476.37 KB
- 文档页数:5
个罪研究论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以食品安全犯罪本罪的立法完善为视角吴 喆 任文松摘 要 在当前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下,刑法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应当进一步强化对食品安全的保护作用。
刑法修正案(八)不仅对食品安全的本罪进行了相应的修改,还特别设立了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失职罪,对食品安全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现行刑法关于食品安全本罪的规定依然存在犯罪归属体系错误、主观罪过范围过窄、犯罪行为规定不全面、罚金刑规定过于原则、资格刑缺失等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刑法还应当作出进一步的修正,以期实现对食品安全的周全保护。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犯罪 刑法修正案(八) 刑法保护从食品安全法与刑法的相关规定来看,有关食品安全的犯罪可分为三类:一是非法经营类犯罪;二是生产经营类犯罪;三是食品安全监管类犯罪。
①从刑法典的结构来看,生产经营类犯罪是食品安全犯罪的本罪,置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之下,主要由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两个罪名构成,本文主要探讨的是食品安全犯罪的本罪。
一、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必要性(一)民法和行政法保护的局限性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食品安全在受刑法保护的同时,也受到民事和行政法律的保护,但民事和行政法律由于调整法律关系和处罚措施的局限性,使其对食品安全的保护作用相对有限。
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但食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诉讼实力上的悬殊差距,通常导致消费者难以通过民法实现应有的救济,即便通过民法使得食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承担了相应的民事责任,也会因民事责任重在补偿的属性,而难以对食品生产、销售者产生应有的威慑。
在行政法律体系中,违法的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可能承担警告、通报、公告等声誉上的惩罚,拘留等人身罚,吊销证照等资格罚,罚款、没收或销毁相关产品及生产用具等财产罚。
但行政处罚无论在行为的评价和处罚的质和量上都与刑罚相距甚远,对食品生产和经营者的打击力度有限。
食品安全刑法规制的缺陷及完善论文食品安全刑法规制的缺陷及完善论文我国刑法对食品安全犯罪的规制经历了从非犯罪化到犯罪化,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从单行刑法到刑法典的发展过程。
从中国食品安全的刑事立法沿革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49年至1979年的非犯罪化时期、1980年至1996年的犯罪化时期、1997年至今的完善和扩张期。
一、我国刑法对于切实保护食品安全、打击食品安全犯罪方面仍存在的不足之处从刑法对食品安全犯罪的打击现状来看,以《刑法修正案(八)》为节点,刑法的不断完善很好地契合了社会公众对于进一步保护食品安全的呼声,体现出很大的进步性。
但纵观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立法现状,特别是与国外相关立法比较来看,我国刑法对于切实保护食品安全、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刑法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定位有所偏颇食品安全犯罪所侵犯的客体包括不特定人的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对此已无争议,但二者何为主要客体还没有定论。
现行刑法将侵犯食品安全的两个基本犯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罪和生產、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归为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可见,当时的立法者倾向于将该类犯罪的主要客体归结为国家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管。
然而,一些学者结合当前形势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食品安全犯罪本身具有公共危险的性质,并且在当今风险社会的条件下,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和有毒、有害食品一旦流入市场,其危害更加不容低估。
为了凸显食品安全犯罪危害公共安全的特点,有必要将其纳入危害公共安全罪。
笔者对此表示赞同,在一个犯罪存在双重客体的情况下,其主次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应当看到刑法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定位没有做到与现实相契合。
(二)刑法在调整范围上,存在与《食品安全法》等不衔接的问题在两高最新的食品安全司法解释施行之前,刑法与《食品安全法》的严重不衔接被广大专家学者所诟病,正是由于刑法在调整食品犯罪时存在严重的遗漏导致司法实践中大量的犯罪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甚至屡禁不止。
论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的缺陷和完善食品是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质基础。
食品安全与人类的生命健康是息息相关的,只有保障食品安全才能够使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由此可见,食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现象频繁发生,例如:山东潍坊姜农滥用剧毒农药产品神农丹进行种植、江苏造价犯罪团伙使用狐狸、水貂、老鼠等一些没有经过国家质量检验部门检验的动物肉冒充羊肉进行销售、江苏镇江长江乳业制造的27万乳制品中均添加防腐剂、火碱泡制的美白猪蹄等一系列食品安全方面问题,令人毛骨悚然。
这些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使人们生活在食品安全恐慌之中。
我国刑法作为其他部门法律的第二道防线,对于食品安全犯罪的惩罚显得十分软弱,这也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刑法界必须要规范相应的法律条文,对食品安全犯罪引起重视,强化对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方面的研究,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这也是我国刑法立法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我国食品安全指的是食品无毒无害,并且符合其应有的营养价值,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表面或者潜在的危害。
食品安全指的是对食品进行加工以及食用后不会危害人类的一种办法。
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方面存在各种潜在危险因素,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2014年两会召开时期,人民网、新华网等对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研究表明,超过四十万的网友对食品安全始终持有较高关注度,并且,食品安全也是两会十大热点问题之一。
一年来,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纷纷对食品安全实施重典,相应的会议要求必须使用最严厉的标准、最有效的监管、最严酷的处罚来进行问责,保障我国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一些数据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为事物中毒产生的病例数至少在两万人次以上,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研究专家表示,这个数字仅仅代表实际发生人次的十分之一。
这也就是说,我国每年食物中毒人次至少在二十万以上。
浅谈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一、食品安全的相关理论(一)食品安全概念食品安全的概念主要是对食品和安全分别进行论述的,食品范围主要包括在卫生安全规范的范围之内,而安全是以法律法规作为依据,把对食品的判别进行具体的划分,并加之确定[2]。
(二)食品之间的界定食品与食物之间存在着不同,食物主要是用于温饱的主要食材,而食品主要是指通过进行加工并在商场直接销售的相关食物。
食物与食品主要不同表现在食物是对食品的统称,其注重的是表面的具体性质,如:形态、味道、口感等;而食品主要强调的是其变化和自身性质,主要包括:食物内在与外在的具体特点、发生的相关化学反应以及食品的生产、市场需求、销售价格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特点[3]。
我国相关法律对食品的定义为,其主要为人们生活提供食用或饮用功能,属于传统意义上的食品,也属于药品中的物品,然而其不以医疗为主要目的。
与此同时,食品的生产经营主要是对其的生产、加工以及收购等工作环节进行处理。
食品应当对人体是无毒、无害的,且可能为人体健康提供营养所需,不会对人体造成生病、死亡等伤害,为人的身体健康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食品安全的界定安全是食品安全法的主要核心,也是食品安全法所要达到的目标,同时还是规范食品的划分标准[4]。
针对食品安全具有相对性的特点,如果食品自身是无毒无害的,但是对某些具有特殊体质的人而言,其食用后便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反应,那么这类食品对于这些特殊体质的人来说,就是不安全的食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往的食品安全标准已经很难适用,制定新的食品安全界定标准已经势在必行。
二、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一)食品安全法方面的缺陷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目标存在错误,其主要被用来达到各管理部门的主要生产经营目标,规范的管理对象方面存在着针对性不足的问题,以规范违法违纪行为作为相关法律法规的重点工作[5]。
虽然我国食品安全中普遍存在着违法违规现象,但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依旧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直接导致了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建设的不完整,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速,法律建设滞后引起的。
刑法论文论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刑法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的法律工具,也在食品安全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刑法的角度探讨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一、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规定食品安全犯罪主要包括生产、销售伪劣食品、使用有毒、有害食品原料、添加非食用物质等行为。
我国刑法对于这些行为都有相应的规定,并给予了相应的刑罚。
例如,《刑法》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可以看出,对于生产、销售伪劣食品的行为,我国刑法给予了明确的刑罚。
二、刑法保护食品安全的问题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刑法对于食品安全犯罪的刑罚力度相对较轻。
虽然刑法对于生产、销售伪劣食品等行为给予了刑罚,但是对于情节严重、危害严重的犯罪行为,刑罚力度仍然不足以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
其次,刑法对于食品安全犯罪的界定不够明确。
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一些涉及食品安全的犯罪行为,如使用有毒、有害食品原料、添加非食用物质等,刑法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对于这些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
再次,刑法对于食品安全犯罪的追责范围有限。
在食品安全犯罪中,除了直接从事生产、销售的人员外,还存在一些其他环节的责任人,如检验机构、监管部门等,他们的失职行为也对食品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然而,目前刑法对于这些责任人的追责范围相对有限,难以形成完整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三、改进刑法保护食品安全的方向为了更好地保护食品安全,刑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加大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刑罚力度。
对于生产、销售伪劣食品等行为,应该适当提高刑罚力度,以起到更好的威慑作用。
其次,明确刑法对于食品安全犯罪的界定。
应该在刑法中明确规定使用有毒、有害食品原料、添加非食用物质等行为的刑罚,并对于不同情节的犯罪行为给予相应的刑罚力度。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法规法律修订与完善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国政府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并对相关的法规法律进行修订和完善,以建立起更加科学、严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本文将讨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法规法律修订与完善的现状和挑战。
一、现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梳理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由一系列法律法规组成,包括《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
这些法律法规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法律基础和操作指南,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现行的法规法律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修订的必要性1.科技进步对法规法律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食品添加剂、新的食品生产技术和新的检测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对现行的法规法律提出了挑战,需要对其进行修订和完善。
2.法律法规存在的漏洞和不足。
尽管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相对完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
比如,对于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大,监管力度不够强等问题亟待解决。
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修订方向1.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为了防止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发生,应当加强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惩罚的威慑力,从而有效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
2.加强对食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管。
严格监控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确保食品生产环节的规范和食品质量的安全可靠。
3.完善食品溯源体系。
建立起完善的食品溯源体系,可以快速追溯到问题食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从而及时采取措施,保障食品安全。
四、法规法律修订与完善的挑战和对策1.加强立法宣传和教育。
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认知和理解,使其自觉遵守相关法规法律,增强法治意识。
2.加强执法力量的建设。
鼓励法律执法机构加强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惩罚力度,提高执法效能。
3.加强监管与科技的结合。
借助科技手段,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对食品进行全程追踪和监控。
再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刑法保护食品安全是一个关乎每个人生活健康的重要问题,而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食品生产和消费国家之一,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大了对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力度,但依然存在一些食品安全问题。
本文将重点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刑法保护,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食品添加剂超标问题。
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润,滥用食品添加剂,从而导致食品的安全性受到威胁。
过量使用防腐剂、着色剂等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二是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卫生问题。
在一些小作坊或者不正规的生产企业中,由于缺乏规范的操作流程和严格的卫生制度,导致食品安全隐患层出不穷。
三是虚假宣传问题。
一些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夸大食品的功效或者掩盖食品的真相,欺骗消费者,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面对这些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必须依法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并对违法行为严厉打击。
目前,我国刑法中对于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已经做出了一些规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药品,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这一条款规定了对于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药品的违法行为的处罚。
这表明,我国刑法已经认识到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而且对于这类违法行为也做出了相应的刑事处罚规定。
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刑事处罚并不多见,一些违法商家往往能够逍遥法外,这给了一些不法商家以可乘之机,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
需要在刑法保护食品安全问题上做出一些改进和完善。
应该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对于那些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药品的违法行为,应该依法严惩,加大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让他们付出应有的代价,从而遏制食品安全问题的滋生。
应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预防和监管工作。
The Criminal Law Protection of Food Safety
Legislation
作者: 于斌;刘晓莉
作者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5-6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犯罪;刑法保护
摘要:在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
自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颁布以来,刑法对食品安全的立法保护呈趋严之势。
但从我国刑法对食品安全类犯罪的规定,特别是对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和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罪这两个食品安全犯罪的本体犯罪的规定来看,食品安全刑法保护仍然存在罪状表述范围过窄、罚金刑设置欠妥、资格刑缺失等立法缺陷,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完善。
论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立法完善摘要:当前,食品安全犯罪已经成为影响民生的重大问题。
虽然,《刑法修正案(八)》对食品安全犯罪进行了完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食品安全犯罪在刑法上应该如何归类,与食品生产有关的非食品原料应该如何纳入刑法规范等。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改善意见,以促进食品安全犯罪刑法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食品安全立法缺陷立法完善一、食品安全犯罪刑事立法的缺陷(一)食品安全犯罪归类不当我国一直在制裁食品安全犯罪,可是类似的严重案件却一直在发生,就是因为在法律上对食品安全犯罪的界定不到位,对于食品安全犯罪特点的掌握存在缺点。
在1997年修订《刑法》的时候,我国把涉及食品安全的犯罪放在了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
这是由于当时处于经济体制改革之初,立法者认为食品安全类犯罪破坏的主要是市场竞争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侵犯的主要客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但从“瘦肉精”事件以及其他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可以看出,食品安全犯罪所侵犯的是复杂客体,其中侵害的主要客体是不特定多数人生命健康权利,即公共安全。
有很多国外立法将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归类为危害公共安全罪。
例如,《西班牙刑法典》规定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含有对健康有害物质或对健康造成损害的食品罪”置于第l7章的“危害公共安全罪”里。
《意大利刑法典》规定的“销售食品或药品而对公众健康造成危险罪”放置于第6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
(二)食品安全犯罪调整范围偏窄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的相关条文,食品安全犯罪的犯罪对象是“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有毒有害的食品”,这就使得食品安全犯罪的调整对象限于“食品”的概念范围内。
像“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非食品原料的生产和销售并不受该款的规制。
并且,很多食品安全事故是由于食品的添加剂、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等产品的不安全造成的。
这些非食品原料和相关产品当然不属于“食品”,因此,相应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行为无法纳入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规制之内,只能由其他的罪名如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非法经营罪等来定罪量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