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词语考释对《辞源》释义的补正
- 格式:pdf
- 大小:161.19 KB
- 文档页数:2
Quotations of Zhu Xi and Chinese dictionary 作者: 李申;刘兴忠
作者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徐州221116
出版物刊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39-4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朱子语类》;《汉语大词典》;订补
摘要:�朱子语类》是一部记载南宋理学家朱熹讲学内容的语录体著作,对汉语史研究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
笔者在翻检《汉语大词典》的过程中,发现《语类》中不少词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从词语失收、释义不确、书证缺失、例证晚出等几个方面对《汉语大词典》提出订补意见。
《辞源》的简介及其修订类型作者:孙晓坤来源:《语文学刊》 2013年第2期孙晓坤(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1)[摘要]作为一部大型辞书,《辞源》无疑给语文工作者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其中也有不少错误之处等待人们修订,许多人也发文参与了《辞源》修订工作。
本文从《辞源》错误类型入手,以《辞源》修订本·建国六十周年纪念版为主要参考,举出了部份《辞源》中出现的错误及学者对这些错误的修订,以窥探《辞源》错误类型及修订意见。
[关键词]辞源;修订;书证;收目中图分类号:H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2-0034-02一、《辞源》简介《辞源》由商务印书馆编印,出版于1915年,建国后于1958年开始修订。
采用部首排列法,单字字头下大量收列古今的复音词或词组,先释单字,再释复音词语,单字先注音,后释义。
(一)改版前后《辞源》对比1.旧版《辞源》。
竖版排印,注音采用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反切。
主要收录语词,兼顾百科常识,沿用《康熙字典》214部。
2.修订版《辞源》。
由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改为横版排印,注音采取汉语拼音和注音字母注音,保留反切,不过采用《广韵》(《广韵》无则用《集韵》或其他韵书)的反切,并标明中古地位。
并增加了一些条目书证,删去了旧版如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技术方面的词语,使得《辞源》成为一部“以语文为主,以百科为辅”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语文工具书,专收古汉语词汇。
部首分208部,共收单字12890个,复合词语84134条。
术后附有《四角号码索引》和《汉语拼音索引》。
(二)《辞源》的不断修订建国后于1958年开始修订《辞源》,修订稿的第一册于1964年出版。
1976年,由国家统一规划,广东、广西、河南、湖南四省(区)协作担任《辞源》的修订工作。
四省(区)分别成立专门机构,以修订稿第一册和未出版的其他各分册初稿或数据为基础,和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共同编辑、审定。
●语言研究《朱子语类》双音词考释六则陈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4)摘要:《朱子语类》是南宋朱熹与其门人讲学问答的实录,语料价值丰富,如实反映了当时南宋及唐宋以来的词汇概貌。
选取“保啬”“负赖”“恳祝”“停轧”“款承”“激搏”六条辞书未收词语加以考释,以冀有助于《朱子语类》之词汇研究与大型语文辞书之编纂修订。
关键词:《朱子语类》;双音词;考释;未收词语中图分类号:H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730(2020)03-0045-05收稿日期:2019-10-03DOI :10.13757/34-1329/c.2020.03.00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朱子语录词语汇释”(18AYY018)。
作者简介:陈智,男,浙江临海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朱子语类》是南宋朱熹与其门人讲学问答的实录,记载的实际上是书面形式的口语,既有书面语成分,又有口语成分,充分体现出宋儒讲学词语运用灵活多变的特征,大致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口语概貌,在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上具有重要的价值[1]。
近年来,学界对于《朱子语类》的词汇研究不断深入,但仍有不少空白与不足之处有待补充完善。
本文拟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保啬”“负赖”“恳祝”“停轧”“款承”“激搏”六条辞书未收词语加以考释,以冀有助于《朱子语类》之词汇研究与大型语文辞书之编纂修订。
1.保啬庄子数称杨子居之为人,恐杨氏之学,如今道流修炼之士。
其保啬神气,虽一句话也不妄与人说,正孟子所谓“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是也。
(60.1447)①“保啬”,各大辞书皆未收,窃谓“保啬”乃“保养”之义。
“保”,本义表示一个人把孩子背在背上,引申之,则有“保养、保护”义[2]。
《说文·人部》:“保,养也。
”如《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
”文献中,有大量与“保”组合的复音词表“保养、保护”义。
如《汉书·贾捐之传》:“今陛下不忍悁悁之忿,欲驱士众挤之大海之中,快心幽冥之地,非所以救助饥馑,保全元元也。
7 《朱子语类》三则[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愦.愦(kuì) 恁.地(nèn) 剖.判(pōu) 埽.(sào) 芜秽..(wú huì) 着.意(zhuó)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工夫”同“功夫”)(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同“扫”)(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同“着”)(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克治”同“克制”)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直⎩⎪⎨⎪⎧ 直是恁地用功动词,应该,应当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副词,只,仅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 名词,通“值”,价值(2)及⎩⎪⎨⎪⎧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连词,等到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动词,到了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动词,比得上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连词,和 (3)合⎩⎪⎨⎪⎧ 明知合行大路动词,应该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史记》 量词,两军交锋的次数岩下云方合《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动词,闭合,收拢(4)机⎩⎪⎨⎪⎧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名词,关键太祖少机警《三国志》形容词,机灵的日理万机《尚书》名词,事务(5)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表疑问语气,译为 “吗”“呢”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表测度语气,译为“吧”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用于感叹句,译为“啊”“呀”等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介词,相当于“于”(6)之⎩⎪⎪⎨⎪⎪⎧ 若读之数过代词,代书盖人心之灵结构助词,的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音节助词,无实义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名词作形容词,上等的) (2)圣贤..教人(形容词作名词,圣贤之人) (3)用之则愈明.(形容词作动词,明白事理)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若是中人..之资质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朱子语类》词语考释摘要:《朱子语类》是研究南宋时期汉语语法最有价值的语料之一。
呈现出文言文与白话文相结合,书面语与口语相结合的特点。
既承袭了上古汉语的词汇,又产生了不少新词新义。
从文中抽取了5个口语词汇、2个俗语词加以考释,以勾勒出汉语词汇史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朱子语类;口语词;俗语词;词汇史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体系,成为程朱学派的创始人。
作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其著作甚多,且在训诂学领域造诣较高,被殷孟伦先生称为宋代训诂学第一人。
《朱子语类》是黎靖德于南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编订出版的,凡140卷,这也是今本《朱子语类》之初版。
咸淳本《朱子语类》采自97家语录记载,汇集了朱熹辞世后七十多年间所保存的语录,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哲学、自然科学、文学以及治学态度等多个领域,是研究朱熹思想和程朱理学的一部著作。
《朱子语类》是朱熹在讲学过程中,他的门人弟子一边听一边做笔录,从而记录成书的。
朱熹所使用的是当时使用较广泛的口语化交际语言,呈现出文言文与白话文相结合,书面语与口语相结合的特点。
南宋时期正处于白话文普遍用于当时日常生活的特殊时期,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的主导地位逐渐削弱,白话文和口语化词汇的应用日趋广泛。
《朱子语类》中含有大量丰富的词汇,近代汉语研究的一些重大用例都能在其中找到实际用例。
同时,也为辞书的编撰补充了材料。
下文着重从词汇史的角度,重点对《朱子语类》中的一些口语词和俗语汇略作考释。
一、口语词考释《朱子语类》中保存了大量承袭上古汉语的词汇,同时也记载了不少存在当时的新词新义和新的用法,体现出了其语言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这些口语词的使用频率较高,充分体现出宋儒讲学语录运用词语的鲜明多彩与灵活多变。
早在先秦时代“安排”一词就出现过,《庄子·大宗师》:“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
”其中,郭象注:“安于离移而与化俱去,故乃入于寂寥而与天为一也。
《朱子语类》词语诂释两则作者:肖术全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04期一、猝乍用作副词。
其义当释为“仓促,突然”。
“猝乍”一词,在《朱子语类》中出现了两次:(1)“可与立,未可与权”,权处是道理上面更有一重道理。
如君子小人,君子固当用,小人固当去。
然方当小人进用时,猝乍要用君子,也未得。
当其深根固蒂时,便要去他,即为所害。
这里须斟酌时宜,便知个缓急深浅,始得。
(2)今猝乍看这文字,也是难。
有时前面恁地说,后面又不是恁地;这里说得如此,那里又却不如此。
子细看来看去,却自中间有个路陌。
从文势语脉来看,例(1)中朱子是以君子与小人相处之道来阐明“权”的含义。
大意是说当小人当道时,要懂得变通和斟酌实际情况,知道缓急轻重,不要“猝乍”用君子。
这里,“猝乍”明显与“斟酌时宜”之类表示谨慎行事的话语相反相对,因而当释其义为“仓猝,突然”。
在例(2)中,“猝乍”与意为“认真、细致”的“子细”一词意思相反相对,故依上述释义也显得文从字顺。
我们可从“猝乍”一词所构成的语素的意义来证明我们的观点。
“猝”有“仓猝;匆忙”之义,如《玉篇·犬部》:“猝,言仓猝暴疾也。
今作卒。
”《资治通鉴·齐明帝永泰元年》:“敬则横刀跂坐,问询等:‘发丁可得几人?库见有几钱物?’询称‘县丁猝不可集’。
”明代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三:“大抵民情幽隐,猝难毕达。
”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画壁》:“女大惧,面如死灰……乃启壁上小扉,猝遁去。
”何垠注:“猝同‘卒’,仓卒也。
”“乍”有“突然;忽然”,如《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朱熹集注:“乍,犹忽也。
”唐代王建《失钗怨》诗:“镜中乍无失髻样,初起犹疑在床上。
”南唐冯延巳《谒金门》词:“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
”明代李东阳《早朝露坐》诗:“城头急雨时来去,云际疎星乍有无。
”因而二者结合产生近义的并列结构“猝乍”。
在《朱子语类》中与“猝乍”同义的“卒乍”一词总共出现了十二次,①我们也可以比照二者所出现的话语环境来进一步论证我们释义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