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新课标教材《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6
必修1《经济生活》单元学案山东省沾化县中学刘锋.h1{FoNT-EIGHT:bold;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FoNT-SIZE:22pt;ARGIN:17pt0c16.5pt;LINE-HEIGHT:240%; TEXT-ALIGN:justify}.h2{FoNT-EIGHT:bold;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16pt;ARGIN:13pt0c;LINE-H EIGHT:173%;TEXT-ALIGN:justify}.h3{FoNT-EIGHT:bold;T 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6pt;ARGIN:13 pt0c;LINE-HEIGHT:173%;TEXT-ALIGN:justify}DIV.union{ FoNT-SIZE:14px;LINE-HEIGHT:18px}DIV.unionTD{FoNT-SI ZE:14px;LINE-HEIGHT:18px}.h1{FoNT-EIGHT:bold;TEXT-j 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22pt;ARGIN:17pt0c1 6.5pt;LINE-HEIGHT:240%;TEXT-ALIGN:justify}.h2{FoNT-EIGHT:bold;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 6pt;ARGIN:13pt0c;LINE-HEIGHT:173%;TEXT-ALIGN:justif y}.h3{FoNT-EIGHT:bold;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FoNT-SIZE:16pt;ARGIN:13pt0c;LINE-HEIGHT:173%;TEXT-A LIGN:justify}.union{FoNT-SIZE:14px;LINE-HEIGHT:18px }.unionTD{FoNT-SIZE:14px;LINE-HEIGHT:18px} 【考核内容要求】[一、货币]货币的本质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货币的种类与形式货币与财富;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二、价格]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价值与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供给与需求;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三、消费]消费及其类型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消费结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知识结构图】【基础知识归纳】一、货币货币的本质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第一章神奇的货币全章概述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
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二、信用工具和外汇新课标要求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新课程学习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纸币。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货币的本质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商品使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经济生活全套教案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内容标准(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货币的本质。
(1)商品和货币的密切联系,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一般等价物的产物;(3)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是货币的第一种基本职能。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若不是一切商品,就不是货币,只是商品的等价物。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有价值,这样货币才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出来的时候就是价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是货币的第二种基本职能。
应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手段的区别。
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要懂得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3.纸币的产生和发展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必须由国家发行并且强制使用的。
纸币与铸币相比较,它有自己的优点。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是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
要注意正确使用纸币,对制造假币的行为必须依法严惩。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1。
信用工具(1)信用卡①信用卡的含义: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②信用卡的优点:信用卡及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节约交易费用,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极大的便利。
③信用卡的使用。
(2)支票①支票的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是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②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3)汇票。
①含义: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
②分类: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
③作用:汇票的使用,有利于汇款人的异地贸易,避免了长途携带现金的不便和风险。
《经济生活》单元生活与消费复习教案1《经济生活》单元生活与消费一、单元考点呈现货币货币的本质: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货币的种类与形式:货币与财富、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价格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价值与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供给与需求、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消费货币消费及其类型: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二、考点分析考点知识填空考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基本属性是和;考点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考点3: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职能有五项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基本职能是:和。
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的货币。
货币充当商品的职能,叫做商品的流通手段。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______的货币考点4:金属货币与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符号。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为限度。
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就可能引起纸币,物价的现象,即通货膨胀的发生;如果纸币发行,则会引起物价,社会需求,可能引起通货紧缩的发生。
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本质上都是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5:货币与财富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____________的象征。
应该承认金钱与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应该看到金钱不是人生的不是人生价值的因素。
正确对待货币,应该要“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6:结算与信用工具结算包括__结算和__结算。
、、是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
考点7:外汇和汇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
外汇包括外币、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
经济生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了解不同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运行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经济生活的兴趣和关注。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 经济生活的定义与特点2. 经济主体与经济行为3. 经济体制与经济组织第二章: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1. 供求关系与价格机制2. 市场与竞争3. 生产要素与生产成本第三章:不同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运行方式1.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运行2.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运行3. 混合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运行第四章:消费者行为与市场需求1. 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原理2. 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3. 价格与消费决策第五章:企业行为与市场供给1. 企业行为与生产决策2. 市场供给与价格弹性3. 企业竞争策略与市场结构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不同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运行方式。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经济案例,让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评估学生对经济生活的兴趣和积极性。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4. 实践操作报告:评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经济学方法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合适的经济学教材,提供学生系统性的学习材料。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复习教案3五、单元综合练习一、选择题I。
每小题2分,共26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问题奶粉”事件发生后,人们谈“奶”色变,许多居民改变了饮食奶制品的习惯.现在,不少居民改喝牛奶为喝豆浆,表明牛奶和豆浆①是互补商品②需求量会发生变化③价值量相等④互为替代品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货币之所以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是因为A.货币是劳动产品B.货币能用于交换c.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D.货币具有使用价值3.小冯一家是低收人家庭,近日采用银行按揭贷款方式购买售价为26万元的经济适用房,首付现金6万元,然后在20年内付清银行贷款20万元及利息3万元。
这里的26万元、6万元、3万元体现的货币职能分别是A.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B.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c.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尺度D.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4.美国劳工部发布数据显示,08年11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环比下降1.7%,为1947年以来最大月降幅,美国学者预言全球将出现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A.经济高涨出现B.货币贬值出现c.经济衰退出现D.商品短缺出现5.XX年12月2B,纽约市场油价跌破每桶47美元,创下三年半来新低,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而导致了国际市场原油需求下降。
由此可以看出A.生产决定消费,供求关系影响价格B.价格与需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c.商品的价格处于不断的波动中,无规律可循D.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6.下表是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的当地XX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XX同比的涨幅情况。
通过研究该表,这个小组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同比6.3%8.2%7.5%8.0%7.2%6.6%6.2%4.3%3.8%2.6%1.7%1.9%①当地居民的消费能力下降了②XX年当地物价同比XX年仍是上涨的③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④XX年下半年当地的物价同比明显下降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的是由于票价较高,首列京沪卧铺动车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爆满的情况。
《经济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案第二课多变的价格【内容目标】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学习要求】理解: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运用: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价格变动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教学建议】◆讨论"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物以稀为贵"的涵义.◆本课内容较多,难度较大,建议教学要精选事例,深入浅出地解析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和尊重劳动的品质.【主干知识】一、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及其它的影响(即价格由市场形成)(一)供求影响价格1.供求影响价格(1)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有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有影响(间接因素);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卖方市场”。
(即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卖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买方市场”。
(即是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买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价值决定价格1.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值越大2.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1)价值量的决定因素: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理解:商品的价值量←—生产商品的劳动量决定←—劳动量由劳动时间决定(衡量劳动量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分←—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二者成正比。
人教版高中政治高一必修经济生活上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高一政治教案前言教学目标知识要求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经济的基本含义经济常识的主要内容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从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公民参加经济活动的实际需要三个方面,说明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
能力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思想觉悟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概况,增强发展经济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经济的基本含义2.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经济的基本含义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入新课我们经常要买东西,工人要生产产品,等等,这些活动都属于经济活动。
那什么叫经济呢?从今天起我们就学习有关经济常识的知识。
讲授新课经济的基本含义1.经济和人们的生活、从家庭和个人角度看社会的活动关系最密切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2.经济的基本含义经济是指人类进行的①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和发展的基础②经济活动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经济活动包括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结成了人与人的关系。
经济的基本含义。
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1.经济常识的特点。
2.经济常识的主要内容。
3.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意义。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经济的含义,知道了经济常识的特点,主要内容,及学习的意义。
前言知识结构图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1.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一、经济的基本含义经济的 2.物质资料基本含义生产活包前括四个环节3.经济的基本含义经济常识的基本言二、学习经济常识特征的意义经济常识的主要内容学习经济常识有三点重要意义第一课教学目标知识要求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存在条件和类型货币的职能人民币的主币和辅币;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纸币名称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商品的含义;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和联系商品的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商品的价值量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力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能力思想觉悟要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改革开放意识,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商品的概念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3.商品的基本属性4.商品价值量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6.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7.价值规律的含义8.等价交换的原则是怎样贯彻的 9.价值规律的作用课时安排原则上每框一课时,共八课时。
新课标教材《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教案一、教材概述本教案是针对新课标教材《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观察力,提高学生的经济生活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观察力,提高学生的经济生活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经济责任意识和理财意识,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经济:学习经济的定义和基本概念,通过示例引导学生理解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
•生活:学习生活的定义和基本概念,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与经济的密切关系。
2. 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稀缺性原则:学习稀缺性原则的概念,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稀缺性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功利性原则:学习功利性原则的概念,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经济行为的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和最大化效益。
•理性行为原则:学习理性行为原则的概念,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经济主体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成本与效益。
•供求关系原则:学习供求关系原则的概念,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供求关系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
3. 经济生活能力的培养•消费权益保护:学习消费者权益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和维护自身的消费权益。
•理财技巧:学习理财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金融知识,提高个人理财能力。
•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案例和情境分析,加深学生对经济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3.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经济生活现象,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4.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和探究活动。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经济生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新标教材《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
P4把图中的东西变成了:棉布、盐、茶叶、米、马匹
【解读】修改后与“某山村……”的材料背景更为贴切。
p虚线框中:删除了“这些不同的商品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
【解读】主要是为了降低难度。
“从商品中分离……就是货币。
”修改为“这些从商品世界中……,就成为货币。
”
【解读】修改之后更加科学,不能仅仅把“从商品中分离出来规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等同于货币,货币包括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等形式。
p6删除“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和“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三的货币”这两个自然段。
【解读】主要是为了降低难度。
p7“专家点评”移到通胀通缩之前。
【解读】为了教材编排更加具有逻辑性。
“相关链接”
修改了对“贮藏手段”的解释:删除了“货币退出流通领域”的字样。
“货币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执行的是贮藏手段职能。
”
【解读】对于纸币有没有贮藏手段职能是有争议的。
传统观点认为只有金银货币才具有贮藏手段职能。
根据修改后的教材理解,纸币也具有贮藏手段职能。
这更加符合教材主编的思想。
删除“金属货币在长期……一样使用。
”“作为价值符号的”
【解读】表述更为简洁;和后边纸币的定义保持一致。
P8纸币含义的修改:当今,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删除了“价值符号”的说法)。
【解读】“纸币有没有价值”一直是困扰教师们的一大难题。
这一修改,有回避这一问题的意思。
在教学中,我们不必在这个问题上纠缠。
删除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解读】主要是为了降低难度。
“名词解释”对通货膨胀原因的解释:如果货币的实际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
”
【解读】修改之后更加科学。
货币供应量不仅仅是纸币发行量。
货币供应量是指某个时点上全社会承担流通和支付
手段的货币存量。
现阶段,我国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流通中现金0,即在银行体系外流通的现金;二是狭义货币供应量1,即0+企业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三是广义货币供应量2,即1+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框标题修改为“信用卡、支票和外汇”
“人们通常使用两种结算方式:一是用现金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二是双方通过银行转账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
信用卡、支票等,是经济往来结算总经常使用的工具。
”
【解读】删除了“信用工具”的说法,修改之后更加科学。
“相关链接”信用卡的图增加了说明性标注。
【解读】更加方便学生的理解。
使用信用卡的优点,删除了“增强消费安全”的说法。
【解读】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
P9信用卡的解释有微调:“……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删除了“部分或全部”;支票的解释删除了给“收款人或者”的字样。
【解读】更为简洁、更为科学。
P10虚线框的素材用的是XX年4月8日,XX年4月8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
【解读】使教材跟上时代的步伐。
P12“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修改为“当商品的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导致商品短缺时”;“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修改为“当商品的需求减少、供给增加,导致商品过剩时”
【解读】叙述更加科学。
供求关系的改变有一个过程,不能理解为不是供不应求就是供过于求。
删除教材中“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这两种说法。
【解读】主要是为了降低难度。
P1目标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修改为“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解读】“生活”范围大,“消费”范围小,修改之后更为贴切。
虚线框的素材换了
某地是我国冬季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春节期间,为了多赚钱,当地的酒店和餐饮企业大幅度提高价格,结果游客急剧减少,这些企业的收入也下降了。
○你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见到过类似的情形?
○为什么涨价后,企业的收入反而大幅度下降?
【解读】修改后的素材与这部分教材的相关内容更加匹配。
P16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调节生产规模”这一自然段,修改为“调节产量。
某
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
“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自然段修改为“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为了生产产品,生产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人、财、物。
但一些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哪些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
“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这一自然段删除。
增加“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
【解读】修改之后难度降低了,表述更为科学了
p17删除了虚线框的“镜头一”
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删除其中的“物价总体水平”。
P18“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这一自然段删除。
【解读】一是为了降低难度,二是“物价变动的影响”和前边“价格对生活消费的影响”有重复。
P18“消费类型”将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对话图换成了两个年轻人的对话:
“每天上班花在路上的时间太多了,咱们还是贷款买辆车吧。
”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借钱总是心里不踏实,还是等攒够了钱再买车吧。
”
○你赞同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解读】修改之后更加贴切。
其实对于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观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P19删除“按照消费对象分,消费可以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删除“消费结构”这目的内容。
“从食品开支在家庭……,被称为恩格尔系数”这一自然段以楷体字的形式出现。
图保留。
【解读】主要是为了降低难度,也是教材的逻辑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