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下卢戈氏液染色结合病理化验诊断Barret食管
- 格式:pdf
- 大小:76.65 KB
- 文档页数:1
普查人群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在食管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目的了解恶性肿瘤高发区普查人群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食管粘膜改变的情况,探讨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在食管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17年11月~12月104例普查者在我院胃镜普查,先直视下观察,然后食管用1.5%的卢戈氏液染色,观察染色前后食管粘膜的着色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104例普查者的食管病变总感染率为50.96%,其中男性食管病变感染率为56.00%,女性食管病变感染率为46.30%,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卢戈氏碘液染后检查显示:食管病变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结论普查人群内镜下应用卢戈氏液染色法是诊断食管癌前病变较好的方法,能明显提高食管癌前病变检出率,有助于食管癌前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对高发人群应加强预防及早诊早治。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esophageal mucosa with Lugo’s solution staining under endoscopy in high incidence area of malignant t umor,and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Lugo’s solution staining for precancerous lesions of esophagus.Methods A total of 104 cases of census from November to December of 2017 were collected under gastroscopy in our hospital and observed under direct vision.Then the esophagus was stained with 1.5% Lugo’s solution staining to observe the coloration of esophageal mucosa before and after staining.Results The total infection rate of esophageal lesions in 104 cases was 50.96%,of which the infection rate of male esophagus was 56.00%,the infection rate of female esophagus was 46.30%,and the difference of age and sex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detection of Lugo’s solution iodine staining showed that the detection rate of esophageal lesions increased wit h age.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Lugo’s solution staining to endoscopy is a better method for the diagnosis of precancerous lesions of the esophagus.It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detection rate of precancerous lesions of the esophagus,help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the precancerous lesions of the esophagus,and strengthen the prevention and early diagnosis and early treatment for the high incidence population.Key words:Census population;Lugo’s solution;Staining;Precancerous lesion扬中市是消化道肿瘤高发区,贲门癌年粗发病率90.6/10万,胃癌粗发病率141.85/10万,在全国排名前列[1]。
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治价值发表时间:2017-03-01T13:29:36.1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1期作者:杨定荣熊正贵[导读] 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学检查工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云南省腾冲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云南腾冲 679100摘要:目的:分析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治价值。
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4月到2016年5月期间,在消化内科确诊为早期时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4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经过对所有患者卢戈氏进行染色,结合病理学理论,对患者病理结果和染色结果进行系统化分析。
结果:40例患者中,确诊为4例食管重度非典型增生患者、8例食管中度非典型增生患者、8例食管轻度非典型增生患者、9例食管鳞癌患者、8例慢性食管炎患者、4例鳞状上皮增生患者。
在经过卢戈氏液染色后,早期食管癌患者深染例数在10例、淡染例数在3例、不染例数在7例;癌前病变患者深染例数在0例、淡染例数在12例、不染例数在8例。
结论: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学检查工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内镜;卢戈氏液染色;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诊治价值食管癌主要是由于患者腺上皮、食管鳞状上皮出现异常增生所导致,使其出现恶性病变,通常来讲其发展会通过浸润癌和原位癌等阶段,食管癌是食管鳞状非典型增生的恶化,其具体分为轻度和中度、重度等,从非典型增生至癌变时间一般在几年、十几年不等[1]。
因此食管癌患者应尽早发现和治疗,从而早日康复。
针对吞咽不畅、有异物患者,可以对其进行胃镜检查,避免出现癌前病变[2]。
基于此,文本选择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治价值,详细研究总结如下。
1 研究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4月到2016年5月期间,在消化内科确诊为早期时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4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在全部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龄为29岁-87岁期间,患者平均年龄为(58±2)岁。
Lugols液食管染色对Barrett食管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Lugol's液进行食管染色对Barrett食管的诊断价值。
方法检查前确认患者无碘过敏史,对胃镜下初步诊断为Barrett食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在紧靠齿状线下方、齿状线舌形突出、齿状线上岛形橘红色黏膜处取活检2~4块,送病理检查;实验组(24例)行2%Lugol's液10~20mL食管染色,1~3min食管黏膜着色,在食管不着色区取活检2~4块送病理检查。
结果对照组确诊Barrett食管12例,其中3例为肠化型Barrett食管,实验组诊断为Barrett食管18例,其中7例为肠化型,实验组BE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4,P<0.05)。
结论 Lugol's液食管染色结合靶向活检可以提高Barrett食管的诊断率。
【关键词】 Lugol's液;Barrett食管;靶向活检Lugol's液食管染色,是色素内镜技术中最常用的食管染色方法,是将1%~3%的Lugol's液经胃镜直接喷洒在食管黏膜上,正常食管黏膜鳞状上皮染成棕色,柱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癌细胞则不着色,使病灶黏膜与正常食管黏膜对比明显,从而达到帮助辨认病灶进行活检。
现将我院44例常规内镜下初步诊断为Barrett食管(BE)者进行常规取活检与Lugol's液染色后组织活检的结果比较分析,探讨Lugol's液食管染色对BE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44例病人均为2008年4月至2008年10月来我院胃镜室接受纤维胃食管镜检查的门诊病人,均无碘过敏史,检查前向患者交代Lugol's液染色的适应证及不良反应,患者均自愿接受Lugol's液食管染色及染色出现的不良反应,符合内镜下BE形态学诊断标准[1],其中男28例,女16例,男女比例为1.8∶1,年龄33~82岁,平均55.8岁。
Barrett食管的临床特点及内镜病理表现于兰;崔立红;浦江;付山峰;王晓辉;王少鑫【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08【摘要】目的分析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我院消化内镜中心且诊断为BE的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9 263例患者进行胃镜检查,BE患者80例,检出率为0.86%,其中男性52例(65.0%),女性28例(35%).临床症状:反酸22例(27.5%),烧心19例(23.8%),胸骨后疼痛12例(16.2%).内镜形态:短段BE 69例(86.3%),长段BE 11例(13.8%).黏膜形态:岛型46例(57.5%),舌型24例(30%),全周型10例(12.5%).病理分型:贲门型29例(42.6%),胃底型25例(36.8%),特殊肠化型14例(20.5%).特殊肠化型的异型增生率(78.5%)明显高于胃底型(31%)及贲门型(32%)(P<0.05).舌型的异型增生率大于岛型和全周型,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E好发于男性,内镜下以短段BE及岛状型居多;病理组织学以胃底型及贲门型居多;特殊肠化型较少但异型增生率高.【总页数】4页(P827-829,848)【作者】于兰;崔立红;浦江;付山峰;王晓辉;王少鑫【作者单位】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48;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48;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48;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48;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48;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1【相关文献】1.醋酸染色联合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对检测Barrett食管上皮和Barrett相关性肿瘤的价值 [J], 陈宏超;梁倩萍;杨德生;方立峰;郑权2.内镜诊断Barrett食管65例临床特点分析 [J], 张国安3.南充地区Barrett食管发病情况和内镜临床特点及其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 [J], 周晓晴;陈燕;李月琴4.Barrett食管的临床特点及内镜病理表现 [J], 于兰;崔立红;浦江;付山峰;王晓辉;王少鑫;5.Barrett食管内镜临床特点分析及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 [J], 郭海梅;贺宏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Lugol’s液色素内镜诊断食管疾病的研究对63例进食后胸骨后烧灼感或吞咽梗噎感、异物感、食物通过滞留感等症状患者做食管黏膜Lugol’s染色。
11例食管溃疡中6例初诊食管炎,染色后被确诊为食管溃疡,2例食管息肉染色后变为棕褐色,病理为被覆鳞状上皮的炎性息肉,排除恶变。
36例慢性食管炎染色后,变为浅染色区。
13例进展期食管癌,染色后主病灶不染色,周围正常黏膜变为棕褐色,界限清楚。
早期食管癌1例,黏膜不规则片状充血、表面略粗糙、边界不清、范围约1.0cm×1.0cm,病灶处不着色,周围黏膜棕褐色。
作者体会,Lugol’s染色技术有助于食管疾病的诊断,尤其对良恶性疾病的诊断,对发现早期食管癌及指导黏膜活检、食管癌切除有重要价值。
近年来随着内镜下染色技术的进步和放大内镜的发展,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发现早期食管癌的例数明显增加。
我院2003年2月至2005年12月使用Lugol’s液染色63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63例中37例,女26例,年龄32~76岁,平均57岁,在常规镜检中发现可疑病变而入选。
临床症状有进食后胸骨后烧灼感或吞咽梗噎感、异物感食物通过滞留感等症状,病程2月—2年。
2 器材(1)olympusGIFXQ30胃镜,olympusGIF240胃镜;(2)黏液清除剂:取α糜蛋白酶20mg,甲基硅油8ml和碳酸氢钠1g置于容器中,加入温水(约40℃)72ml,经反复搅拌成一单元80ml的溶液备用:(3)1.5%Lugol’s液,系本院制剂室配制;(4)olympusPW5L喷雾导管。
3 方法(1)在常规镜检中发现可疑病灶,用黏液清除剂或生理盐水冲洗,记录病灶情况。
(2)由活检孔插入喷雾导管,由下至上喷洒1.5%Lugol’s液5ml。
(3)1分钟后观察黏膜的着色情况,如不理想可重复喷洒一次,记录染色后病灶情况。
(4)在未染色区及边缘取活检组织送病理。
4 检查结果及表现见附表例数内镜及病理镜下表现检查结果染色前染色后1 食管溃疡食管下段充血水肿、溃疡0.3cm×0.5cm,糜烂、溃疡呈浅染色区,境界清楚2 食管息肉可见0.5cm×0.5cm圆形有蒂息肉表面息肉呈棕色染色区黏膜光滑36 食管炎纵形条状充血、肿、呈棕色浅染色区小糜烂灶6 食管腺癌有菜花样肿物突入管腔,病灶处不着色或呈岛状着色,表面高低不平,周围黏膜棕褐色鳞状有糜烂溃疡7 食管鳞状细胞癌有菜花样肿物突入管腔,病灶处不着色或呈岛状着色,表面高低不平,周围黏膜棕褐色鳞状有糜烂溃疡,管腔狭窄1 早期食管癌黏膜不规则片状充血、病灶处不着色,表面略粗糙、边界不清、周围黏膜棕褐色范围约1.0cm×1.0cm5 讨论Lugol’s液染色为目前较普遍使用一种食管黏膜染色法。
内镜下窄带成像结合卢戈氏液染色对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管癌已经成为我国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且发病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及时诊断对于食管癌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内镜下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 NBI)结合卢戈氏液(Lugol’s solution)涂抹技术在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这种技术在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意义和应用进行探讨和总结。
一、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是一种通过特定的蓝、绿两种窄带滤光器对黏膜进行光谱筛选,从而增强血管、上皮结构等微小黏膜结构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更清晰地观察黏膜的细微结构,有助于发现微小病变。
与传统的白光内镜相比,NBI能够更清晰直观地显示黏膜表面的微小结构和颜色改变,特别是对血管和上皮结构的显示更为出色。
二、卢戈氏液染色技术卢戈氏液是一种由碘和钾碘混合而成的溶液,涂抹在黏膜上能够显示出正常的黏膜和癌变的不同颜色反应,有助于区分正常组织和异常组织。
正常的食管黏膜可以被染色成咖啡色,而癌变或癌前病变的黏膜则不会发生染色反应,或者呈现出不同的染色特点。
卢戈氏液染色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发现食管黏膜异常区域,从而及时发现食管早期癌或癌前病变灶。
结合使用NBI和卢戈氏液染色技术,可以充分利用两种技术的优势,提高对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和灵敏度。
具体操作包括:首先使用NBI对食管黏膜进行全面观察,通过NBI可以发现一些肉眼不易察觉的微小结构和颜色改变;发现可疑的病变区域后,再进行卢戈氏液染色,观察染色反应,从而帮助鉴别病变的性质。
这种技术组合能够提高诊断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提高检出率内镜下窄带成像结合卢戈氏液染色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发现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灶,提高检出率。
NBI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到微小的形态学改变,而卢戈氏液染色可以帮助医生明确异常区域,通过两种技术的结合使用,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早期病变的检出率。
干货分享读懂食管检查病理报告:Barrett食管出现食管癌的报警信号后,需要及时做胃镜检查。
经过检查后,医生会通过内镜取食管活检,病理医生会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情况。
然后出具一份报告,对每一个活检样本进行诊断。
病理报告中的信息对于后续的诊疗都很重要。
小编会分4次分别为大家介绍癌前病变、巴雷特(Barrett)食管、食管反应性或反流性改变、食管癌。
今天为大家带来食管检查病理报告的Barrett食管部分内容。
前情回顾↓↓↓干货分享 | 读懂食管检查病理报告:癌前病变Barrett食管(伴有或不伴有不典型增生)GEJ是什么意思?食管是把口腔和胃连接起来的管状器官。
食管与胃的交接的地方被称为胃食管交界处,英文简称GEJ。
Barrett,杯状细胞或肠上皮化生食管内壁称为黏膜。
当黏膜的最表层由鳞状细胞构成时,称为鳞状上皮。
鳞状细胞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与鱼鳞相似的扁平细胞。
大多数的食管内壁由鳞状上皮覆盖。
杯状细胞通常在肠道内壁,而不是食管。
当杯状细胞在一个他们不该出现的地方被发现时(如食管黏膜),称之为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可以在任何部位正常黏膜形成。
当肠上皮化生取代食管的鳞状上皮时,它被称为Barrett食管。
(这是以发现它的胸外科医生的名字Norman Barrett命名的)。
什么原因导致了Barrett食管?胃内容物(消化液和食糜)的慢性或长期反流进入食管,损害正常食管内层的时候,就形成了Barret食管。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很多年才能发生。
胃内容物回流到食管有时被称为胃食管反流病或GERD。
有时病人会感觉到胃灼热感。
Barrett 食管镜下表现巴雷特食管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吗?是的。
患有Barrett食管的病人患食管癌的风险更高。
Barrett食管和不典型增生有时Barrett食管的细胞会变得更不正常,即不典型增生。
不典型增生是癌前病变。
虽然这些细胞是不正常的,但它们没有扩散到其他部位的能力,这种情况可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