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民族关系(201911新)
- 格式:pptx
- 大小:89.90 KB
- 文档页数:10
简述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1.北宋与辽的关系❖①战争:争夺的重点是幽云十六州。
❖概况:北宋在统一南方后先后两次对辽用兵,均失败,转入战略防御,确立了“守内虚外”的政策;北宋停止北伐后,辽统治者不断发兵南下,威胁北宋的安全❖②议和——澶渊之盟❖背景:1004年,辽军逼近东京,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在前线大挫辽军锐气,辽方提出议和,宋真宗接受;1005年初,双方订立和议。
❖内容: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
❖影响:宋辽双方对峙局面形成,维持了一个世纪的和平局面;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促进了民族融合。
❖2.北宋与西夏的关系❖①战争:元昊称帝后,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都很严重。
❖②宋夏议和❖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
❖影响:宋夏议和以后,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3.南宋和金的关系❖(1)南宋的建立: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宋金关系❖①战争❖北方义军的抗金:代表是太行山的八字军。
❖岳飞抗金:采取“连结河朔”义军的正确方针,1140年,获郾城大捷,给金军以沉重打击❖②议和——宋金对峙的形成❖议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史称“绍兴和议”。
❖主要内容:南宋皇帝向金称臣;南宋与金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划定边界;南宋每年向金输纳“岁币”。
❖评价:是南北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基本均衡的结果;加重了南方人民负担;减少了战争,给双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交流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局面。
❖正确认识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1)关于民族政权的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辽、宋、夏、金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少数民族政权为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奉献❖(2)关于民族关系的问题❖①各民族间存在战争,这些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进行定义。
第19课:辽、西夏的建立与宋辽、宋夏的和战考纲考点:1、契丹的兴起、建国与宋辽的和战2、西夏的建立与宋夏的和战复习提纲:一、契丹的建立和宋辽关系1.契丹的兴起:原居住地,生活方式的变化:原来过着生活,唐末,在汉族的影响下,开始的生活。
10世纪初,统一各部,接受汉族封建文化,仿照汉字偏旁,创制。
2.契丹的建国:(1)时间都城(今)人物耶律德光的时候,得到幽云十六州。
(2)政治制度:“番汉分治”的制度①原因②特点③作用:适应了对不同生产方式的民族的管理,有利于促进契丹等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
3.宋辽的和战:(1)宋攻辽:目的:收复,战况:,影响:北宋以防御为主,确立了“”的政策。
(2)辽攻宋(战役)(3)宋辽和议——订立“”,形成对峙局面。
4.宋辽对峙(1)、状况:边境安宁,贸易兴旺,使者往来(2)、结果:加强了汉族与契丹的友好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二.西夏的建立和宋夏关系1.党项族的兴起:的一支,居住在、、一带。
2.西夏的建立:时间都城(今),人物3.元昊的政治文化制度:仿照,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分管和大权,实行,选拔官吏。
仿照汉字楷书字体,创制了。
4.宋夏和战:初期,双方不断交兵,损失都很严重。
年,双方订立和议:从此以后,双方展开贸易,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契丹建国后,曾采取“一国两制”(蕃汉分治),主要是因为,A.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 B.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尖锐C.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契丹族与汉族风俗习惯不同2、在下列叙述中符合西夏历史的有①都城设立在今天的银川②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③仿照汉文草书字体创制西夏文字④推行科举制⑤与北宋一直和睦相处A.②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3.辽、宋、夏、金时期最突出的政治特点是A.战乱长期不息 B.南北政权对峙C. 民族政权并立 D.割据势力强大4.辽和西夏政治制度的共同点是①“守内虚外”②“强干弱枝”、“内外相制”③吸收中原先进文化④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制度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对澶渊之盟的评价,错误的是A、反映了北宋统治者“守内虚外”的政策 B.是宋辽关系由战到和的转折C、从长远角度行,对历史发展有进步性D、是宋军在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6、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党项族元昊、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等少数民族首领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贡献主要是A.建立民族政权,扩大了小国疆域B.使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C.使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边疆开发D.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7、通过唐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宋与北方各族的关系的比较,可以看出宋朝最大的进步是A.宋与少数民族之间有战有和,和是主流 B.边境设榷场,互通有无C.宋与边疆各族政权建立了松弛的臣属关系D.宋的政治、经济制度被少数民族政权所采纳8、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
高中历史考点10两宋民族关系教程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及其影响;2. 掌握两宋时期各民族的地位和互动;3. 总结两宋时期民族融合的原因和方式。
教学重点:1. 了解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及其影响;2. 理解两宋时期各民族的地位和互动。
教学难点:1. 总结两宋时期民族融合的原因和方式。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教材:《高中历史必修3》;3. 课堂活动表格。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画作或一段视频片段,引入话题:“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是怎样的?对社会有什么影响?”Step 2:学习与讨论(30分钟)1. 让学生打开教材第二十八课“两宋时代的民族关系”,自主阅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两宋时期各民族的地位是如何的?- 两宋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有哪些?- 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对社会有什么影响?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共同回答问题,并记录下自己的思路和观点。
3.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让学生能够互相学习和借鉴。
Step 3:课堂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为苏、辽、西夏、南宋四个小组。
每个小组制定一个角色,分别代表不同的民族。
- 苏:代表南宋,以封建王朝为基础的汉族政权。
- 辽:代表北方的辽朝,以契丹族为主的游牧民族。
- 西夏:代表西部的西夏王朝,以党项族为主的游牧民族。
- 南宋:代表南方的南宋王朝,以汉族为主的封建政权。
2. 每个小组根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以自己所代表的民族为基础,设计一份活动表格,记录下两宋时期各民族的地位、互动和影响,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3. 整理和总结全班同学的表现,让学生对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
Step 4:课堂讲解(15分钟)通过PPT展示,讲解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及其影响,包括:- 两宋时期各民族的地位和互动;- 两宋时期的民族融合的原因和方式;- 民族融合对社会的影响。
Step 5:小结与提问(10分钟)1. 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强调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影响。
4-2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第2课时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北宋与辽的关系(1) 辽的建立①兴起:契丹族生活在辽河上游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后来部分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
10 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916 年,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
②制度:仿汉字偏旁创制文字,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2) 宋辽关系①战争:争夺的重点是幽云十六州。
概况:北宋在统一南方后先后两次对辽用兵,均失败,转入战略防御,确立了“守内虚外”的政策;北宋停止北伐后,辽统治者不断发兵南下,威胁北宋的安全。
②议和――澶渊之盟背景:1004 年,辽军逼近东京,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在前线大挫辽军锐气,辽方提出议和,宋真宗接受;1005 年初,双方订立和议。
内容: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
影响:宋辽双方对峙局面形成,维持了一个世纪的和平局面;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促进了民族融合。
2.北宋与西夏的关系(1) 西夏的建立①兴起与建国:党项族居住在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生活;1038 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②制度:仿效中原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选拔人才;仿照汉字创制西夏文字。
(2) 宋夏关系①战争:元昊称帝后,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都很严重。
②宋夏议和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
影响:宋夏议和以后,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唐宋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和方式的比较(1)①特点及方式:唐朝主要是挫败少数民族的进攻、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和亲等;宋朝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处于劣势,在议和中以送“岁币”寻求妥协,两宋都被少数民族政权灭亡。
②原因:唐朝制度先进,国力强盛,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宋朝统治者采取“守内虚外”政策,造成求和派占优势,抵抗派受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