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生物的进化(new)
- 格式:ppt
- 大小:3.76 MB
- 文档页数:15
七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生物的多样性1.1 生物的分类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掌握生物的分类体系。
教学内容:生物分类的方法和特点,生物的分类体系。
1.2 生物的命名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的命名规则,掌握生物的学名。
教学内容:生物命名的规则,生物的学名。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1 细胞的基本结构教学目标: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掌握细胞各部分的功能。
教学内容: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质的功能。
2.2 细胞的能量转换教学目标:了解细胞的能量转换过程,掌握细胞呼吸的原理。
教学内容:细胞的能量转换过程,细胞呼吸的原理。
第三章:植物的生长发育3.1 植物的生长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掌握植物生长的原因。
教学内容: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生长的原因。
3.2 植物的繁殖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掌握植物的繁殖过程。
教学内容:植物的繁殖方式,植物的繁殖过程。
第四章:动物的生长发育4.1 动物的生长教学目标:了解动物的生长过程,掌握动物生长的原因。
教学内容:动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生长的原因。
4.2 动物的繁殖教学目标:了解动物的繁殖方式,掌握动物的繁殖过程。
教学内容:动物的繁殖方式,动物的繁殖过程。
第五章:生物的适应和进化5.1 生物的适应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的适应性,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的原因。
教学内容:生物的适应性,生物适应环境的原因。
5.2 生物的进化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的进化过程,掌握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内容:生物的进化过程,生物进化的原因。
第六章:生态系统6.1 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教学目标: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的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成分。
6.2 生态平衡教学目标:学习生态平衡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生态平衡的定义,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平衡的维持。
第七章:人体生理7.1 人体器官系统教学目标:了解人体主要器官系统及其功能。
第五单元第十五章第十六章复习一、基础知识第十五章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裸子植物的故乡”—(中国)。
2、生物物种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粮食、药材等)、(间接)价值(促进物质循环、净化环境等)、(潜在)价值(野生生物在提取新药物、改良品种等)。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森林)被称为大自然的“调节器”。
3、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为(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
4、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的原因:(生存环境的改变或破坏)、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
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包括(就地保护)和(迁就保护),同时,还要(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6、(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为有效的措施。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要场所。
7、(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
建设植物园、动物园和水族馆等是实施(迁地保护)主要手段。
第十六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1.请根据米勒实验,结合图16-2:(1)火花放电的作用是(模拟原始地球的闪电),原始大气的成分有(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氢气、氨、水蒸气等);(2)米勒实验的假设是(原始地球有可能产生生命),米勒实验的结论是(在一定条件下,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
2.生命起源的主要过程第一步:从(原始大气)生成(有机小分子);第二步:从(有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大分子);第三步:从(有机大分子)生成(原始生命)。
原始生命的摇篮:(原始海洋)。
原始生命具有的特征:能够(生长、生殖和遗传)。
3.(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遗迹。
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
4.进化的规律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规律,生物不断进化。
5.(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6.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八年级上册生物15章知识点总结第十五章动物的行为1. 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另一类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2.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是本物种生存的基础。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
3. 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等。
4. 实验法:在研究动物行为时,一些动物行为难以用观察法研究,科学家通过给一些动物个体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行为进行干预,从而获得该动物行为信息。
5. 先天性行为:(1)概念: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2)特点:动物对某种行为的初次尝试。
(3)举例:蜘蛛结网、蜜蜂采蜜、鸟类筑巢、蚂蚁做巢、母鸡孵卵、哺乳动物哺乳等。
(4)意义:使动物能够适应各种环境,依靠经验生存下去。
6. 学习行为:(1)概念: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2)特点:动物不断适应多变的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3)举例:狗算数、海豚跳跃顶球等表演项目、信鸽送信、训练师训练海豚表演等。
(4)意义:提高动物的生存能力。
7. 社会行为:许多动物为了生存需要与其他个体合作,共同生活在一起,这样的群体称为社会群体。
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占主导地位的个体通过经验学习和模仿获得的一种行为。
8. 社会行为的特征:(1)群体内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2)成员之间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
(3)对外界刺激一致作出相同的反应。
(4)每个成员都为群体而努力。
9. 社会行为的代表动物:(1)蜜蜂:蜜蜂为社会性昆虫,由蜂王、雄蜂和工蜂组成。
(2)白蚁:白蚁为社会性昆虫,由蚁王、蚁后和工蚁组成。
(3)狼:狼为群居动物,有头狼带领,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保护群体安全。
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八年级生物下册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基因的传递与表达遗传病与基因治疗2. 第二章:生物的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比较解剖学、分子生物学证据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 第三章:生物的分类生物分类的概念和方法生物分类的依据: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长发育特点生物分类的等级和命名4. 第四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特点和区别生物的发育过程:胚胎发育、胚后发育生物的生殖策略5. 第五章:生物的适应与灭绝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的灭绝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每个章节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
2. 教学难点:遗传与变异、生物进化、生物分类、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章节中的相关知识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
2. 实验法:进行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生物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作业与测验:布置相关作业和进行测验,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内容6. 第六章:生物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7. 第七章: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途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8. 第八章:食物链与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9. 第九章:生物的遗传工程遗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基因重组、基因转移和基因编辑遗传工程在农业、医药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0. 第十章: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种类细胞工程、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前景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每个章节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
初二生物15章知识点总结归纳生物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众多的知识点。
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我们经历了多个章节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下面,我将对初二生物15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该章节主要介绍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以及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的结构和功能是初中生物学习的重点。
第二章细胞的生命活动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细胞的生物化学过程,如新陈代谢、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对于初学者来说,了解这些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对于理解细胞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生物的内环境稳态生物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对于维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人体内部环境的调节机制,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了解这些生理调节机制对于保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第四章遗传与进化遗传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人类了解生命演化和传承规律的基础。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遗传的基本原理,如基因、染色体、基因的表达等。
此外,进化论也是该章节的重要内容,了解生物的进化历程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种群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生物多样性与分类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宝贵财富,也是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生物的分类原理和方法,了解不同的生物分类群对于进一步探索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章动物身体结构和功能的协调动物的身体结构和功能的协调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动物的不同系统,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
了解这些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动物的生理过程至关重要。
第七章动植物生态环境与保护生态环境和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相关的生态保护措施。
了解和关注生态环境对于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第八章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与功能多细胞生物是生物界的一大类,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多细胞生物的构造和组成方式,如植物的根茎叶、动物的组织器官等。
目 录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论述题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第1章 绪 论第2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第3章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4章 微生物的营养第5章 微生物的代谢第6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第7章 病毒第8章 微生物遗传第9章 微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第10章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第11章 微生物的生态第12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第13章 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第14章 感染与免疫第15章 微生物生物技术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一、选择题1柯赫提出的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是( )。
[武汉科技大学2019研]A.巴斯德原则B.柯赫定律C.菌种原则D.免疫原理【答案】B【解析】柯赫在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①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②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③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④配制培养基及创建了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等。
2菌种的分离、培养、接种、染色等研究微生物的技术发明者是( )。
[中国计量大学2019研]A.巴斯德B.柯赫C.列文虎克D.别依林克【答案】B3用牛肉膏作培养基能为微生物提供( )。
[中国计量大学2019研]A.C源B.N源C.生长因素D.A,B,C都提供【答案】D【解析】牛肉膏富含水溶性糖类、有机氮化合物、维生素、盐等,可以为微生物提供C源、N源和生长因子。
4某种生物通过产生特殊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来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称为( )。
[沈阳农业大学2019研]A.拮抗B.共生C.寄生D.捕食【答案】AB项,共生指相互作用的两个种群相互有利,二者之间是一种专【解析】性的和紧密的结合,是协同作用的进一步延伸。
C项,寄生指一个种群对另一种群的直接侵入,寄生者从寄主生活细胞或生活组织获得营养,而对寄主产生不利影响。
D项,捕食指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完全吞食,捕食者种群从被食者种群得到营养,而对被食者种群产生不利影响。
八年级苏教版生物教案上册(第一至第五章)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1.1 科学探究生物的方法教学目标: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
教学内容:讲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进行观察植物叶片的实验。
1.2 生物与生物圈教学目标:理解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掌握生物的特征。
教学内容:介绍生物的特征,如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呼吸、排泄等,并进行生物分类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植物的生活2.1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教学目标: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植物细胞的特点。
教学内容: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并观察植物细胞的切片。
2.2 植物的组织和器官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组织和器官,掌握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教学内容:介绍植物的组织,如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并观察植物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章:动物的生活3.1 动物的分类教学目标:了解动物的分类方法,掌握动物的特征。
教学内容:讲解动物的分类方法,如根据脊柱的有无进行分类,并观察不同动物的特征。
3.2 动物的行为教学目标:了解动物的行为类型,掌握动物行为的适应意义。
教学内容:介绍动物的行为类型,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等,并进行动物行为观察的实践活动。
第四章:微生物的世界4.1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的分类,掌握微生物的特点。
教学内容:讲解微生物的分类,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并介绍微生物的特点,如微小、繁殖速度快等。
4.2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掌握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内容:介绍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分解有机物、参与氮循环等,并进行微生物观察实验。
第五章:人体的生理功能5.1 人体的主要系统教学目标:了解人体的主要系统,掌握人体系统的功能。
教学内容:讲解人体的主要系统,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并介绍各系统的功能。
5.2 人体的生理活动教学目标:了解人体的生理活动,掌握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
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进化的原因很多,条件复杂。
生物进化的外因主要是:生物体存在的载体是地球,而地球的环境在不断变化。
看起来,地球上的海洋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其实不然,海洋也在无时不停地变着,像体积的变化,温度的变化、盐分的变化等。
靠近陆地的浅海更受到影响,产生变化。
浅海可上升为陆地,陆地也可以下降为海洋。
自从人类出现以后,人类活动对生物进化的影响更加显著。
例如,人类对森林的砍伐破坏,引起森林生态的变化,导致局部地区的气候变化,直接引起一些物种的绝灭。
食物链中,每种生物体都占有一定位置并起着一定的生态作用。
生物链某一个环节上的某一种生物体的被破坏,会给整个食物链带来麻烦等等。
所以,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外因之一。
生物进化的内在原因是:遗传学知识告诉我们,生物前后代的遗传是紧密联系的,是有其遗传物质基础的。
对于细胞生物来讲,遗传物质主要是染色体里的DNA,并以遗传单位(即基因)起作用。
基因是遗传信息单位,基因指导着生物体的遗传变异会导致生物体表现性状不同和最终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生物进化需要条件。
一是环境所提供生物进化的机会。
二是生物体能够利用这种机会。
多细胞动物的发展:地球上已经有了单细胞动物的存在,并且都有是有细胞核的生物。
细胞又比较大,又能进行生殖。
周围环境已经具有了由动植物所提供的丰富的.有机营养物质。
在此条件下单细胞生命体在充足的养料供给、氧气存在和水生环境条件下,进行细胞分裂或有有性生殖的卵裂形成群体生物,逐渐地这种群体生物内的某种此细胞团进行分工,最后可形成执行不同功能的组织器官等。
由此,结构复杂的多细胞动物体产生了。
古生代早期,当河流湖泊中有一种淡水鱼叫总鳍鱼类。
它们具有浆状的鳍、可以呼吸的鳔和通入口腔的外鼻孔,经常活动在浅水岸边用鳍爬行,用鳔呼吸,可勉强朝陆上移动。
这种动物成功上岸,还需要陆地有充足的食物和很少敌害的条件。
如果陆地环境对它们上陆的选择压力很小。
这样,它们的上陆生活就会得到“鼓励”,得到发展。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集(北师大版)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生物适应环境与影响环境的方式。
教学内容: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影响环境。
1.2 生物的生存环境教学目标:掌握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教学内容:生物圈,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1.3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目标: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掌握生物部分与非生物部分的作用。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
第二章:生物的细胞2.1 细胞的概念与结构教学目标:了解细胞的概念,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教学内容: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功能。
2.2 细胞的分裂与生长教学目标:理解细胞分裂与生长的过程,掌握细胞分裂与生长的结果。
教学内容: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分裂与生长的结果。
2.3 细胞的分化与组织教学目标:了解细胞分化的过程,掌握细胞分化的结果,理解组织的概念。
教学内容: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组织。
第三章:生物的多样性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价值教学目标: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掌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3.3 生物的分类教学目标:理解生物分类的概念,掌握生物分类的方法与原则。
教学内容:生物分类的概念,生物分类的方法与原则。
第四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4.1 生物的生殖方式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的生殖方式,掌握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特点。
教学内容:生物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4.2 生物的发育过程教学目标:理解生物的发育过程,掌握胚胎发育与胚后发育的特点。
教学内容:生物的发育过程,胚胎发育,胚后发育。
4.3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掌握遗传与变异的特点。
第十五章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以及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即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对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物种多样性是由遗传物质的多样性决定的,因此物种多样性的实质是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及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类型的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医、食、住、美学等(直接拿来利用);间接价值:维持生态平衡,如物质循环、净化环境、保持水土、改良土壤、调节气候等(跟气候环境相关);潜在价值:目前尚未开发的生物价值,不可估量。
4.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丧失,将会直接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
湿地—地球之肾;森林—大自然的调节器。
5.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为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6.人口的快速增长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主要原因,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还有环境污染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
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其中,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要场所。
迁地保护是将濒危生物迁出原栖息地对其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也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建设植物园、动物园和水族馆)。
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8.自然保护区举例: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滇金丝猴江苏盐城珍禽自然保护区——丹顶鹤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藏羚羊第十六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第一节生命的诞生1、范·海尔蒙特提出了“自生论”,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彻底否认了“自生论”。
2、地球年龄大约为46亿年,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学说逐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3、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氨、氢气和水蒸气等。
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2022年2月第6期Feb. 2022No.6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新旧教材比较与解读——以《生物的进化》章节变化为例赵文婧1a,刘瑞敏1b,李婷婷2,刘世恩2,范文岗2(1.太原师范学院 a.生物系;b.教育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2.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山西 太原 030001)[摘 要]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是由《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修订而来,修订的主要依据为《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以人教版2019年版教材《遗传与进化》中《生物的进化》章节变化为例,从新旧教材的引言、内容、插图、栏目设置、文章小结、课后习题分析等6个方面进行对比,了解新教材的特点,以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教师和学生充分了解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真正培养中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成为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遗传与进化》新旧教材;核心素养;《生物的进化》;比较与解读[基金项目] 2020年度太原师范学院校级项目“案例分析在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GLX2123)[作者简介] 赵文婧(1980—),女,山西晋中人,理学博士,太原师范学院生物系教授,硕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生物教学论研究;刘瑞敏(1998—),女,山西忻州人,太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020级学科教学(生物)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6-0037-04 [收稿日期] 2021-05-312019年,我国部分省市中学开始使用《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1](以下简称新教材)。
教材修订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根本任务为努力落实立德树人,以培养高中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听《生物的进化》有感今天听了一节高三一轮复习课《生物的进化》,执教者是市优秀教师。
本节内容有许多优点,例如对教材的处理、重难点的把握、叙述的严谨、线条的明晰、内容的巧妙处理等都表现出了教者有很高的水平。
但这节课最突出的优点还在于课堂上渗透了生物学科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注重对生物学史的介绍。
在课堂开篇,首先介绍了特创论和进化论,进化论中又介绍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特别指出了拉马克的缺陷;又介绍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从本节中,无论从年代还是从每一阶段的思维的发展以及他们的优缺点,都作了一定的介绍,给学生一个系统的知识,让学生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历程有一完整的系统的了解。
二、注重类比。
在课堂的处处都贯穿了类比的思想,对一些理论的比较:如用进废退学说与自然选择学说。
也有对一些概念的比较:如物种与种群、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
通过比较,让学生理清一些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原理和概念。
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一种方法,学会了在学习中要注意类比,通过比较学会鉴别,由鉴别来挖出其根本内涵,从而认清事物的本质。
这一思维方式对学生走入社会也是非常适用的。
三、树立唯物主义的辩证思想。
通过一个例题,已知AA:Aa=1:2,自由交配,求F1代的个体的基因型比例。
再求F2代的基因型比例。
让学生利用基因平衡公式来解题,这本身很平常,但教者对此挖得很深,层层引入。
如个体没有被淘汰的含义是什么?(没有被选择)这种状况有无外来物种的迁入或迁出?(无)这种状态是否是实际状态?(假想)实际上是什么情况?(基因频率是不断变化的,进化是永恒的、是绝对的,假想状态是不存在的)。
通过一道例题,层层分析让学生理解,只有尊重客观实际,才是符合科学的。
任何假想的或理想的,都是不符合科学的。
有助于学生树立了唯物(实)主义的观点。
附:生物学科思想与生物科学素养广义的生物学科思想蕴含二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能充分认识学习生物知识的意义,并自觉激发自己学习生物的兴趣,二是能掌握学习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既掌握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分析法、实验分析法、因果推理法等基本学习方法,并能运用相应方法进行学习,又明确生物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关键性思维原则和思维方法。
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整理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整理在我们上学期间,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
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整理篇1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高学习能力,由为您提供的初二年级生物的进化知识点讲解,希望给您带来启发!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1.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2.原始地球条件: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3.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二生物进化的历程1.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
例如:始祖鸟化石(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三生物进化的原因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自然选择: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3.过程: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4.意义:生物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只要这样踏踏实实完成每天的计划和小目标,就可以自如地应对新学习,达到长远目标。
由为您提供的初二年级生物的进化知识点讲解,祝您学习愉快!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整理篇21、(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2)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3)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1)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2)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3)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