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触角胸足及翅识别
- 格式:ppt
- 大小:2.40 MB
- 文档页数:19
如何识别常见的昆虫方法动物界已知种约有150万种,隶属30多个动物门。
如何识别与鉴定它们,不同的门类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和专门的技术,因此不可能在这里分门别类地一一介绍。
现仅介绍常见动物识别与鉴定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术。
掌握这些基本方法以后,当工作需要遇到不同类群时,也能尽快地熟悉它们并进行识别与鉴定工作了。
为识别和鉴定某一类群时,首先必须熟悉有关该类群的基本知识,了解该类群分类中常用的一些特征及其变化情况,理解一些常用术语的含义,并掌握检索表的使用方法。
下面以昆虫纲为例,介绍如何检索到各个目。
一、昆虫纲的基本知识昆虫纲是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主要纲,其主要特征是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具一对触角;胸部具三对附肢(足),大多数种类还具两对翅。
二、昆虫纲分类常用的主要特征昆虫纲是动物界第一大纲,含已知种约一百万。
一般根据翅的有无、多少、质地和类型;变态的类型;口器、触角及胸足等的形式,将昆虫分为二个亚纲三十多个目。
(一)昆虫的变态从卵中刚孵化出的昆虫幼体,形态一般与成体不完全相同,有时相差甚远。
在达到性成熟之前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昆虫不仅逐渐增大躯体,还经过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以及行为习性上的一系列变化,才能发育为成虫。
这种变化称为变态(metamorphosis)。
变态是昆虫胚后发育的重要特点之一。
常见的变态类型有:1.不完全变态虫体自卵孵化后,经过幼虫期便可发育为成虫。
不完全变态又可分为渐变态与半变态两种类型:(1)渐变态(paurometabola)幼虫与成虫在形态上比较相似,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一样,只是大小不同、性器官未成熟及翅还停留在翅芽阶段,这一阶段通常称为若虫(nymph)。
这样的变态称为渐变态(图5-2A),如蝗虫。
(2)半变态(hemimetabola)幼虫和成虫在形态上有较大的区别,除翅芽外,还具一些临时性器官(如下唇特化而成的捕食器官“面罩”、直肠鳃或气管鳃),生活环境不同(幼虫水生,成虫陆生),这种幼虫称为稚虫(naiad)。
一、原尾目 Protura无翅昆虫,体极小,细长,淡白或黄色。
头锥形,口器内藏;触角退化,无单眼和复眼。
前足特别长,生有许多感觉器,跗节互节,单爪。
腹部12节,前3个腹节各有1对小型腹足(刺突),无尾须。
增节变态,若虫5龄,与成虫相似。
二、弹尾目 Collembola微小型无翅昆虫,有发达的弹器,能跳跃。
口器缩入头内,适于咀嚼或吸食;触角丝状,4节,无复眼。
腹部6节,第一腹节有黏管。
无尾须,外生殖器不明显。
表变态,若虫形似成虫;成虫期继续蜕皮。
有孤雌生殖现象。
三、双尾目 Diplura 细长、淡色、无翅的小型昆虫。
触角长而多节;无单眼和复眼;咀嚼式口器,内藏于头部腹面的腔内;胸足发达,跗节1节;腹部11节,腹部末端有1对显著的尾须,无中尾丝。
表变态。
若虫外形极似成虫。
成虫期仍蜕皮。
四、缨尾目 Thysanura 小到中型,无翅昆虫。
体狭长,背腹扁平,常多鳞片和毛。
触角长丝状,复眼分离,咀嚼式口器,上颚有前、后2个关节突与头部相连。
腹部11节,第7至第9腹节有成对刺突和泡囊,第11节具有1对缨状尾须和正中尾丝,长而多节,雌虫产卵器发达。
表变态。
成虫期仍蜕皮。
五、蜉蝣目 Ephemeroptera 最原始的有翅昆虫。
体小至中型,细长,体壁柔软。
复眼发达,单眼3个。
触角短,刚毛状;咀嚼式口器,但上、下颚退化,没有咀嚼能力。
翅膜质,翅脉网状,前翅很大、三角形;后翅退化,小于前翅;翅脉原始,多纵脉和横脉,休息时竖立在身体背面。
雄虫前足延长,用于在飞行中抓住雌虫。
腹部末端两侧着生1对长的丝状尾须,一些种类还有一根长的中尾丝。
原变态,一生经历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4个时期。
成虫不取食,寿命极短,只能存活数小时,多则几天。
雌虫产卵于水中。
稚虫常扁平,复眼和单眼发达;触角长,丝状。
腹部具气管鳃和丝状尾须三条。
具有亚成虫期是其独特的特征。
亚成虫形似成虫,但体表、翅、足具微毛,色暗,翅不透明或半透明,前足和尾须短,不如成虫活跃。
昆虫纲各目和主要科的识别特征一、原尾目P r o t u r a原尾目为昆虫纲中最原始的类群。
体微小,不过2m m。
头小,且无眼无触角无翅无尾须,分布广体微小;口器藏于头内;腹部12节,腹部1~3节腹面各有1对针突。
性喜湿,栖泥炭地或草地、石下及树皮内,无经济意义。
通称原尾虫,简称螈。
全世界约六十余种,我国于1956年首次发现。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增节变态二、弹尾目C o l l e m b o l a弹尾目属小型无翅无复眼无尾须类型昆虫,长在5m m以下。
口器藏于头内;有单眼组成的小眼群;触角4~6节;腹部6节,第1节腹面有1个粘管,第3节腹面有握弹器,第4或第5节上有弹器,善跳跃。
栖土中、积水水面、腐败植物间、草丛及树皮下等富有腐败物质之处。
分布极广,约有二千余种,其中植食性种类对农作物有害。
通称跳虫。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表变态三、双尾目D i p l u r a体细长,一般长在10m m以内。
白或灰白色,口器藏于头内;小型无眼无翅;触角丝状,20~40节或更多;腹部11节,第1~7节腹节腹面各有1对针突;腹末有1对尾须或尾铗,也有变形为钳状器,无中尾丝。
多生活于砖石下、枯枝落叶下或土壤等潮湿荫蔽之处,极怕光,行动活泼。
通称双尾虫。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四、缨尾目T h y s a n u r a(衣鱼目Z y g e n t o m a)昆虫体有鳞片,口器外露;有复眼,发达或退化;触角丝状,30节以上;腹部11节,腹部2~8节常具有针突和翻缩泡;腹下有腹刺若干对,腹末具1根中尾丝,两根尾须。
多生活于石下、土缝、朽木中、枯枝落叶间,有的生活于古旧房屋及书籍、衣服中,通称衣鱼。
因为它具有滑翔能力,从高处落下也不会摔伤。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五、蜉蝣目E p h e m e r i d a小型至中型昆虫,体软弱;触角刚毛状,不甚明显;复眼1对发达,单眼3个;口器咀嚼式;翅半透明,前翅大,后翅小;腹部11节;腹部末端有长尾须两条,1根中尾丝。
常见动物(昆虫)的识别与鉴定动物界已知种约有150万种,隶属30多个动物门。
如何识别与鉴定它们,不同的门类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和专门的技术,因此不可能在这里分门别类地一一介绍。
现仅介绍常见动物识别与鉴定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术。
掌握这些基本方法以后,当工作需要遇到不同类群时,也能尽快地熟悉它们并进行识别与鉴定工作了。
为识别和鉴定某一类群时,首先必须熟悉有关该类群的基本知识,了解该类群分类中常用的一些特征及其变化情况,理解一些常用术语的含义,并掌握检索表的使用方法。
下面以昆虫纲为例,介绍如何检索到各个目。
一、昆虫纲的基本知识昆虫纲是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主要纲,其主要特征是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具一对触角;胸部具三对附肢(足),大多数种类还具两对翅。
二、昆虫纲分类常用的主要特征昆虫纲是动物界第一大纲,含已知种约一百万。
一般根据翅的有无、多少、质地和类型;变态的类型;口器、触角及胸足等的形式,将昆虫分为二个亚纲三十多个目。
(一)昆虫的变态从卵中刚孵化出的昆虫幼体,形态一般与成体不完全相同,有时相差甚远。
在达到性成熟之前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昆虫不仅逐渐增大躯体,还经过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以及行为习性上的一系列变化,才能发育为成虫。
这种变化称为变态(metamorphosis)。
变态是昆虫胚后发育的重要特点之一。
常见的变态类型有:1.不完全变态虫体自卵孵化后,经过幼虫期便可发育为成虫。
不完全变态又可分为渐变态与半变态两种类型:(1)渐变态(paurometabola)幼虫与成虫在形态上比较相似,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一样,只是大小不同、性器官未成熟及翅还停留在翅芽阶段,这一阶段通常称为若虫(nymph)。
这样的变态称为渐变态(图5-2A),如蝗虫。
(2)半变态(hemimetabola)幼虫和成虫在形态上有较大的区别,除翅芽外,还具一些临时性器官(如下唇特化而成的捕食器官“面罩”、直肠鳃或气管鳃),生活环境不同(幼虫水生,成虫陆生),这种幼虫称为稚虫(naiad)。
胸部(thorax)是昆虫的第2体段,位于头部之后。
在胸部和头部之间有一膜质环,称为颈(cervicum),颈通常缩入前胸内。
在颈膜上具有一些小骨片,称为颈片(cervical sclerites),背、腹、侧区各有1对,其中以两侧的侧颈片(cervapleuron)最为多见和重要。
侧颈片由两片组成,互相顶接并呈一夹角。
侧颈片前端称为前侧颈片(cervepisternum),其前方与后头突支接;后端称为后侧颈片(cervepimeron),其后方与前胸的前侧片形成关节。
侧颈片上着生有起源于头部和胸部的肌肉,这些肌肉以及背腹纵肌的伸缩活动,可使头部前伸或后缩,及上下倾斜和左右活动。
第一节:胸节的构造胸部由3节组成,由前向后依次分别称为前胸(prothorax)、中胸(mesothorax)和后胸(metathoraX)。
每一胸节各具足1对,分别称为前足(fore leg)、中足(median leg)和后足 (hind leg)。
大多数昆虫在中、后胸上还各具有1对翅(wings),分别称为前翅(fore wings)和后翅(hind wings)。
中、后胸具翅,故又称为具翅胸节(pterothorax)。
无翅昆虫和全变态类的幼虫,胸部各节比较简单,各节大小、形状和构造都很相似。
在有翅昆虫中,胸部因要承受足和翅的强大肌肉的牵引力,所以各胸节常常高度骨化,形成发达的背板、腹板和侧板。
各胸节发达程度,与其上着生的翅和足的发达程度有关。
一、背板(tergum)大部分幼虫和较原始种类的成虫,其背板为一块完整的骨板,不再分片,因而称为原背板(nolum)。
前胸背板(pronotum)在各类昆虫中变异很大。
如蝗虫类的前胸背板呈马鞍形,两侧向下扩展,几乎盖住整个侧板。
但前胸不发达的昆虫,前胸背板通常仅仅是一狭条骨片。
具翅胸节的背板结构相似,由3条次生沟将背板分为几块骨片。
这3条次生沟是:1、前脊沟(antecostal sulcus) 由初生分节的节间褶发展而来,其内的前内脊发达,形成悬骨,是背纵肌着生的地方。
直翅目 Orthoptera巧记:后足善跳直翅目,前胸发达前翅复;雄鸣雌具产卵器,蝗虫螽斯油葫芦。
分类:1、蝗亚目:触角短,线状,一般在30节以下,听器位于第一股节两侧,产卵器短,瓣状(凿状)。
2、螽斯亚目:触角较体长,丝状,30节以上,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产卵器长。
3、蝼蛄亚目:触角短,线状(30节以上),念珠状前足开掘足,无听器或极退化,产卵器退化。
1、蝗亚目重要科介绍:⑴蝗科形态特征:触角较体短,丝状。
前胸背板发达呈马鞍形,盖住中胸。
跗节3—3—3,第一跗节腹面有3个垫状物,爪间有中垫。
雄虫以后足腿节摩擦前翅发音,听器于腹部第一节两侧。
产卵器(雌)粗短,瓣状,凿状。
主要分类特征:①触角短于体长,30节以下。
②鼓膜听器位于腹部第一节两侧,跗节通常3节。
③雌虫外产卵器瓣状。
⑵菱蝗科主要特征:前胸背板特别发达,向后延伸盖住腹部或超过腹部。
前翅退化鳞片状。
跗节2—2—3,爪间无中垫。
无听器发音器。
主要分类特征:①触角短于体长,30节以下。
②鼓膜听器位于腹部第一节两侧,跗节2—2—3节。
③前胸背板发达,向后延伸覆盖腹。
⑶短角蝗科主要特征:触角短于前早间腿节,(如长,则后足第一跗节上侧细齿状,且无翅)。
两触角基间距略大于两侧单眼间距。
无腹听器。
2、螽斯亚目重要科介绍:⑴螽斯科主要特征:触角比体长,端部尖细;跗节4节;产卵器发达镰刀状;鼓膜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雄虫前翅基部相互摩擦发育。
多数种类为绿色,有的暗色,一般植食性,产卵在植物组织内。
一年一代。
以卵越冬。
主要分类特征:①触角长于体长,30节以上。
②鼓膜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跗节通常4节。
③雌虫外产卵器刀状。
⑵蟋蟀科主要特征:身体粗壮,色暗,触角比体长。
跗节3节,前足胫节具听器(外侧大于内机时)。
产卵器外露针状或剑状。
雄虫发音器在前翅近基部。
主要分类特征:①触角长于体长,30节以上。
②鼓膜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跗节通常3节。
③雌虫外产卵器剑状。
3、蝼蛄亚目重要科介绍:⑴蝼蛄科主要特征:体中一大形,黑色或暗色;触角比体短,但在30节以上;跗节2—3节,前足开掘足;前翅短后翅长;听器不发达位于前足胫节上,产卵器不发达。
一分钟读懂昆虫各种形态昆虫的头部昆虫的头部生有触角、复眼、单眼和口器。
因此,头部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一、昆虫的头式昆虫的头部根据口器着生的位置,可分为三种头式:1.下口式:口器向下,如蝗虫。
2.前口式:口器向前,如步甲。
3.后口式:口器向后倾斜,如蝉。
二、昆虫的触角昆虫的触角是感觉器官,主要是嗅觉器,常用以寻找食物和配偶,也有触觉和听觉。
触角是活动自如的分节附肢,着生在复眼前端的触角窝上。
1、触角的构造触角分三节:⑴柄节:第一节,粗而短;⑵梗节:第二节,小。
⑶鞭节:其余各节。
触角的类型较多,主要是由鞭节的变化引起的。
2.触角的类型三、昆虫的眼昆虫有复眼和单眼,少数无复眼和单眼。
1、复眼:昆虫的复眼是成虫和若虫所具有。
复眼是由许多单眼组成。
复眼是昆虫主要的视觉器官,可看到物体的形象,对取食、群集、繁殖和决定运动方向等起重要作用。
2、单眼:昆虫的成虫有0-3个单眼。
幼虫一般有4-6个侧单眼。
单眼只是辨别光线的强弱和距离的远近。
四、昆虫的口器1.咀嚼式口器为害状:缺刻、孔洞、钻蛀、潜叶、肿瘤等。
如蝗虫、甲虫、蛾蝶类幼虫等,均为咀嚼式口器。
2.吸收式口器1)刺吸式口器为害状:斑点、卷叶、腿绿、枯死、畸形等。
如蝉、蚜虫、蝽蟓等半翅目和同翅目昆虫都是这种口器。
2)虹吸式口器为非危害型口器。
是鳞翅目(蛾蝶)成虫所特有的口器。
3)挫吸式口器为害状为变色、斑点、畸形、皱缩、卷曲等。
是缨翅目蓟马类所特有的口器。
4)舐吸式口器为非危害型口器。
是高等蝇类所特有的口器类型。
看到这里终于明白了学生物的都是高材生要记住这些可真不容易啊昆虫的胸部昆虫的胸部分前胸、中胸和后胸。
各胸节侧下方着生一对胸足,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
在中胸和后胸的背侧面各具一对翅,分别称为前翅和后翅,因此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
一、胸部的一般构造二、胸部的附器1.昆虫的足2.昆虫的翅昆虫的腹部腹部内有消化、排泄、呼吸和生殖等器官系统。
因此,腹部是昆虫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