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92.19 KB
- 文档页数:11
【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2课时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在教材第82-86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与气候、地形地势与气候、人类活动与气候。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分析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采用地图、情境和活动题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然后再通过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采取合作探究、讨论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难点海陆温度变化的差异对气候的影响教学突破结合初一学生的思维特征,设置生活情境,贴近生活进行教学,指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学好这节课的关键。
借助微课的方式突破难点,探索新知。
教学步骤板书设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3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2课时地理学习情况:经历了近一学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已培养起初步的地理学习能力,如对于地理知识的获取和归纳、对地图中信息的判同纬度气温降水 海陆分布地形地势 人类活动冬暖夏凉沿海多,内陆少海拔高,气温低 迎风坡降水多读、对比各地的气候资料图得出初步推断等。
本节课设计的新知识较多,但课标中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
因此,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图片、录像、阅读材料等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
生活经验:本课涉及到的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海拔高,气温低”、“海洋夏季气温较陆地低”等,学生在生活中有体验,但未形成系统、理性的知识。
因此,教学中应从实际出发,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加以引导和适时的讲授,规范为地理语言。
生理心理特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正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入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
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对气候的影响2、了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3、了解地球五带的划分及特点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影响气候的因素,地球形状,地球运动,五带划分。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对气候的影响2、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教学难点地球公转教学策略与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中的地图、图片、图表,加强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训练。
充分调动学生全员参与。
教学用具多媒体地球仪课本地图册挂图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了有关气候的教案,明确了教学的重难点,搜索了有关视频和图片,便于给学生以直观感受,更好理解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分析法、比较法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各地气温与降水的千差万别。
那么,大家有没有考虑过,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差别?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一、自主学习学习任务一:阅读课本P78,了解气候的影响因素。
1、气候现象的能量主要来自于____________。
地球的形状、____________、海陆分布、____________等都影响着太阳辐射的强弱和变化。
【百度图片】/tongbu/gaoyi/7847/g1dla847.files/image015.jpg学习任务二:阅读课本P78,并结合图4-19、4-20了解地球的形状对气候的影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早晨、中午、晚上外界气温气温如何?哪一位同学回答。
同学鼓掌给予肯定,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早晨和中午太阳高度一样吗?我们可以这样说,一天中早晨太阳高度角小,温度低,中午太阳高度角大,温度高,让同学拿手电筒做试验,先直射,后斜射,你会发现光亮程度怎么样?同学回答。
直射时亮度高,斜射时亮度低,通过学习,讨论,解决:1、地球具有球状的表面,在同一天,南北方不同的地方,正午的太阳高度________,太阳辐射的强度也_____________。
2、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3、太阳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_________,太阳辐射_______。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2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课标要求: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海拔高度、地形、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课标细化:1.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
在学生的动手实验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在绘图应用中考察学生的绘图能力。
3.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平时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2新设计本课教学重难点是学会分析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本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法和学法方面采用图文探究和小组探究,培养学生图表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从动手实验、绘图应用和亲身经历下手,从厦门地理下手,贯穿“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
运用到了实验、图表、材料,力争整堂课把课本的知识以更高效而有趣的方式呈现,达到课标要求的知识与能力。
3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完影响气候主要因素的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有更多的生活经验。
4重点难点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5教学过程5.1第二学时5.1.1教学活动活动1【复习导入】简单回顾第1课时的内容,导入新课【展示实验】动手实验:将等量的一杯沙子和一杯水同时放太阳下暴晒,看哪个升温更快?(学生周末做的)(学生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夏季一一气温偏高,冬季一一气温偏低,年温差大。
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夏季一一气温偏低,冬季一一气温偏高,年温差小。
【教师小结】同纬度陆地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海洋相反。
活动2【活动】展示绘图【学生观察】1.两图中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时间有何差异?(学生回答)乌鲁木齐最高温是7月,最低温是1月,厦门最高温是8月,最低温是2月。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2.学会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1、认真阅读课本这一框题,以小组为单位,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太阳高度角?(2)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一天当中,太阳的高度角是否相同,为什么早晨凉快,中午热?一年当中,正午太阳的高度角是否相同,为什么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这与太阳高度有什么关系?(3)世界不同纬度的地区,正午太阳的高度角是否相同,有什么变化规律? 规律: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太阳辐射最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
(4)小结: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的高度不同,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热量也不相同。
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太阳辐射有赤道向两极递减,气温也有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
(5)观察居民楼顶的热水器,为什么是倾斜的?我们寿光的太阳能和海南的倾斜角度一样吗?为什么?(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地球有几种运动形式?思考:(1)说说寿光今天的昼夜长短情况?(2)我们居住的地方5月1日,10月1日的昼夜长短情况怎样(3)中华人民共和国哪一天升旗最早?我们操场上红旗的影子哪一天最长?2.思考: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多少度?也就是说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转的。
小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的公转轨道面总约成66.5度的夹角。
所以,太阳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有时直射赤道,这就使得太阳的直射点有规律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南北回归线上太阳一年直射1次,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一年直射2次。
除了赤道,地球其他地方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赤道全年昼夜平分,而春分秋分则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全部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全部极夜。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从影响全球气候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入手,总结出了,由于地球在宇宙中的状态(形状、运动)造成了各地太阳辐射的不同,进而出现了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的纬度变化规律;知识处理上,主要采用地图和思考题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避免提供给学生枯燥的结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
在教师的演示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
2、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导入新课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赤道和两极气温和降水方面的不同。
(赤道地区气温高降水多;两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设问: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气候的千差万别呢?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地球的形状导致了各地太阳高度的不同,从而造成了纬度位置不同的地方获得太阳辐射的不同,则气候条件不同,如果地球为一平面则不然。
师: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变化怎样?生:早晨冷、中午热、晚上冷。
师:为什么早晨、晚上冷,中午热?活动:想一想早上我们影子的长短和感觉到的气温高低与中午时有什么不同?(早上影子长,气温低;中午影子短,气温高。
)演示:观察手电筒照射到黑板上的情况,比较直射与斜射照射面积的大小和明亮程度——直射时照射的面积小但明亮度大。
做一做:动手在练习本上画出近似为平行直线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观察每条光线与球面交角的大小。
(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时,各地的太阳高度角不同,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讨论:假如地球不是球体而是平面,太阳照射时,各地照射角度的大小有区别吗?各地的气温高低会有不同吗?小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太阳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低,太阳辐射弱。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反思(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的援助,用师生互动、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将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勇于探究的精神及竞争意识,制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防止了教师满堂灌的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影响气候的分布属于新知识,指导自学书设计采取以学生自学、分组商量为主的方法。
通过设计小组商量,引导同学认真思考并也提出自己的想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完成好了解自学书,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提供学生一种思维的方法,而且便于理解和记忆。
本节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本节课创设情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
认识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多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读图查文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各个环节尽力通过尽量由学生通过探究完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我确定的教法是: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商量法、归纳法;学法是自学法、完成练习后的分组商量式,学生改正补充式、口头复述式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注意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尽量做到讲的少一点,引的巧一点,让学生学的精一点,活一点,领悟的透一点,深一点。
课后经过教研组商量。
我觉得对本节课的处理,提出几点改良:1、在课文的引入上,不够精彩,要多思考,多创新。
2、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要注意各颜色的比照度搭配。
3、教学中师生活动的面还要加大,在引导问题中要把握重点。
4、课的最后要及时的将本节课学生的小组竞争的结果进行总结汇报。
期望在下一课时,会做的更好。
我信任教学总是在不断改良中进步的,我肯定会切实的履行这一点。
初中地理_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课题】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理解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读图分析与归纳总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教学过程】一、感悟导入:老师:炎炎夏日,同学们都想去哪里避暑呀?为什么选择这里呢?A学生:去哈尔滨→纬度高,气温低B学生:去海边→凉爽,夏季海洋气温低C学生:去爬山→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二、预习展示:1、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_________也是影响气候的因素之一。
2、通常,低纬度地区气温______,高纬度地区_____。
3、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_______海洋;距海洋较近的地区,一般降水_____,温差_____。
4、受地形影响,气温随海拔升高而_________;山地迎风坡降水______,背风坡降水_______。
三、合作探究:(一)纬度因素:1、你是否还记得纬度是如何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先让学生回忆地球的公转运动,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始终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从而得出:·低纬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多,气温较高·高纬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较低随后根据“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观察到: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范围:南北回归线之间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范围: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从而引导学生说出:气温是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的规律。
2、让学生读“世界等降水量分布图”引导他们观察赤道地区的年降水量2000mm左右,而极地地区的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赤道地区降水多,极地地区降水少(二)海陆因素:1、做一组实验:用相同质量的水、沙放入量杯,用相同温度的温度计,找学生观察沙子(陆地)、水(海洋)、加热(夏天)、冷却(冬天)的温差。
→夏季,陆地气温>海洋→冬季,海洋气温>陆地·内陆地区温差大,沿海地区温差小2、做课本的活动题(1)西安和东京的气温年差分别是多少?说明了什么?西安:28℃东京:20℃→内陆地区温差大,沿海地区温差小(2)两个城市中,谁降水较多?为什么?东京降水更多。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导学案
一、导入
气候是地球表面大气的长期平均状态,是指某一地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状况。
而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很多,我们今天就来进修一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二、探究
1. 太阳辐射
太阳是地球上所有能量的源泉,地球表面的气候主要是通过太阳辐射来维持的。
太阳辐射的强弱会影响地球的温度,从而影响气候的变化。
2. 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是指大气中的气体在地球表面上的运动。
大气运动会带来风和降水,从而影响气候的变化。
例如,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等大气环流系统会影响气候的分布。
3. 地形地貌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不同,比如山脉、平原、河流等。
这些地形地貌会影响气候的分布和变化。
例如,山脉会阻挡气流,形成雨影区;而平原地带则容易形成暖湿气候。
4. 海洋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也是气候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海洋的温度、盐度和海洋流都会影响气候的变化。
例如,海洋表面的温度会影响气候的湿度和降水量。
5. 人类活动
人类的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比如,工业排放会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加,加剧举世气候变暖;大面积的森林砍伐会影响地表的反射和蒸发,改变气候模式等。
三、总结
通过以上的进修,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形地貌、海洋和人类活动等。
这些因素互相作用,共同决定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希望同砚们能认真进修,加深对气候影响因素的理解,为未来的进修和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题】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理解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读图分析与归纳总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教学过程】一、感悟导入:老师:炎炎夏日,同学们都想去哪里避暑呀?为什么选择这里呢?A学生:去哈尔滨→纬度高,气温低B学生:去海边→凉爽,夏季海洋气温低C学生:去爬山→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二、预习展示:1、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_________也是影响气候的因素之一。
2、通常,低纬度地区气温______,高纬度地区_____。
3、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_______海洋;距海洋较近的地区,一般降水_____,温差_____。
4、受地形影响,气温随海拔升高而_________;山地迎风坡降水______,背风坡降水_______。
三、合作探究:(一)纬度因素:1、你是否还记得纬度是如何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先让学生回忆地球的公转运动,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始终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从而得出:·低纬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多,气温较高·高纬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较低随后根据“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观察到: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范围:南北回归线之间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范围: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从而引导学生说出:气温是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的规律。
2、让学生读“世界等降水量分布图”引导他们观察赤道地区的年降水量2000mm左右,而极地地区的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赤道地区降水多,极地地区降水少(二)海陆因素:1、做一组实验:用相同质量的水、沙放入量杯,用相同温度的温度计,找学生观察沙子(陆地)、水(海洋)、加热(夏天)、冷却(冬天)的温差。
→夏季,陆地气温>海洋→冬季,海洋气温>陆地·内陆地区温差大,沿海地区温差小2、做课本的活动题(1)西安和东京的气温年差分别是多少?说明了什么?西安:28℃东京:20℃→内陆地区温差大,沿海地区温差小(2)两个城市中,谁降水较多?为什么?东京降水更多。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班级:姓名:同位合作观察分析: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1.低纬度带,太阳高度______,太阳辐射______,气温______;2.高纬度带,太阳高度______,太阳辐射______,气温______。
运用图文资料总结第三篇探索发现三、地球运动与气候小组交流观看“地球公转”的动画,完成下面问题。
1.地球公转呈现逆时针方向,还是顺时针方向?2.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哪两条纬线间有规律的移动?3.北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现象的时间是哪一天?4.北极圈内全部出现极夜现象的时间是哪一天?5.全球昼夜平分的时间是哪两天?6.一年中,赤道上的昼夜长短情况会发生变化吗?7.一年中,A→B→C→D,北半球的季节结合图示分析归纳学情分析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经历了上学期的适应阶段后,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要比上学期强一点,通过这一半学期的教学发现初一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差,具体表现:动手能力不强,语言表达欠佳,课外知识积累少,地图掌握能力较差,对地理学科缺乏热情,对教材的不适应是他们对地理学习的最大困扰。
今后努力方向:第一:培养兴趣,夯实基础。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讲一些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生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多搞一些地理活动。
只要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他们在课后就会多思考,多动手,多学,多问。
课后再布置一些与当堂课程相关的典型作业,做到对当堂课的监测与巩固。
第二:加强读图,立足课堂。
地图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显著的特征。
在地理课本中,很多知识以图为主体,并且在图中蕴含了大量的信息。
因此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摆脱地理学习的困境,一定要培养学生对“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第三:创设情境,体验为上。
“我听到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课堂中,我们应当给同学们创设更多、更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引导同学们融入情境,通过参与、体验达成学习目标。
效果分析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经历了上学期的适应阶段后,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要比上学期强一点,通过这一半学期的教学发现初一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差,具体表现:动手能力不强,语言表达欠佳,课外知识积累少,地图掌握能力较差,对地理学科缺乏热情,对教材的不适应是他们对地理学习的最大困扰。
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比较投入,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还算比较扎实,对于活动题的处理上,老师的引导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是学生在掌握问题的答案上还缺乏规范性,在老师讲解以后,学生的掌握就比较好了。
在练习题的处理上,学生的掌握比较好,也达到了一步一落实的目的,整体效果较好。
但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直都是同学们学习的难点,尤其是是地球公转对于气候的影响这个知识点,单纯的教师讲授还是有点苍白,应当更加注重同学们的“体验式学习”,创设情境,让孩子们更好地融入进去,效果会跟好一些。
教材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前面学习了世界的海陆分布以及世界的气候类型,对于世界气候概况,比如天气和气候、世界的气温、世界的降水,都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再深入剖析导致世界气候多姿多彩的原因,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地形地势、人类活动对于气候的影响。
本节课之后还会学习《世界的气候类型》,所以本部分内容在这里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对前一节《气温和降水》的进一步深化,又为更好地理解后一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打下基础,在本章中起到了巩固前知、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之一。
从本节内容上看,教学中容易借助学生生活经验来进行教学,并将教学内容应用于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本节课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希望学生自主分析出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知道任何地理现象都是由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理解地理具有综合性,并希望学生通过学习会用地理的思想去思考问题,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初中地理不要求学生掌握成因分析,但是本节课也力求学生能理解这三个地理因素影响气候的基本原理。
学习过程中,只要学生能比较出影响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即可。
评测练习一、观看“地球公转”的动画,完成下面问题。
1.地球公转呈现逆时针方向,还是顺时针方向?2.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哪两条纬线间有规律的移动?3.北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现象的时间是哪一天?4.北极圈内全部出现极夜现象的时间是哪一天?5.全球昼夜平分的时间是哪两天?6.一年中,赤道上的昼夜长短情况会发生变化吗?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A B CD7.完成下列表格。
二、体验成功。
单项选择题:1.一年中太阳光线( )次直射北回归线。
A.1B.2C.3D.没有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 ( )A.昼夜交替B.昼夜长短的变化C.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D.四季变化3.5月1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应是 ( )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B.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C.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D.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4.下列地理现象中,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是 ( )A.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B.地球上的五带C.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D.一般情况下东部的时刻早于西部5.北极圈内每年有一段时间,太阳总不升出地平线,人们称这种现象是( )A.极昼B.极夜C.昼夜交替D.白夜现象6.右图所示时刻,胶州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A.昼夜等长B.昼最长,夜最短C.昼最短,夜最长D.无法确定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中第一个环节是要求同学们知道气候是由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组成,这一部分虽不是本课的重点,但是对于从来没有学过气候的同学们来说,必须要了解一下,它是学好本节课的一个基础之基础,必须要知道这个知识点才好开展下面的讲解,所以我大概用了2分钟的时间来讲解这一点。
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是探究三大因素(纬度、海陆、地形)是如何对气温和降水产生影响(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对气候产生影响)。
虽然这一环节内容是本次课的重点内容,但是难度不大,所以我采用的是读图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
这一部分又分为三个小环节:小环节一: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给出课本63页和65页图4.15和图4.16学生明白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的分布,以及地图上这些气候的景观图,让学生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分析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同时引用小时候语文课本里所学的“海南岛上鲜花已经盛开,长江两岸柳枝才刚刚发芽,大兴安岭的雪花还在飞舞”来举例告诉学生这也属于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小环节二:海陆因素对气候的影响:(1)温度:PPT图片直观展示夏天是在水里热还是在陆地上热?冬天呢?学生对这样的卡通图片很感兴趣,所以回答很积极。
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我也引入了跟现实紧紧相关的例子:汾河公园每天都有冬泳的人,自己来判断一下冬天陆地和海洋是哪里温度更高?(2)降水:用PPT直观展示东经和我国的西安两地的各月降水量柱状图,看后让他们分析形成两地降水差异的原因,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养成自我思考的习惯。
小环节三: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这一环节也是先给学生看图,建立表象后让同学们在以前学的基础上在分析地形对气候中的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举一些常见的俗语和诗句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让学生更深的理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同时让他们知道地理与生活的完整统一。
本次课的教学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在教学中运用过了大量的图片来展示纬度、海陆、地形三大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图片展示能够直观的向学生展现不同位置、不同纬度的不同气候景观图。
同时在教学中还穿插了大家同学以前所学过的诗句和俗语进行教学(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家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地里与其他科目的统一性,同时也展现了地理科目的多样性。
教学纬度对气候的影响时,给出了不同纬度的两个地点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年降水量柱状图,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从图中得到我们想要的结论。
教学海陆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时我将课本里的插图做了简单的更改,让学什么们能更直观的看出海陆因素与气候的关系。
在教学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不仅引用了直观的图片,还用大家比较熟悉的诗句和俗语来给大家讲解。
存在问题:1.课堂中举的例子有点少,本次课其实是对本单元1、2节气温和降水的一个总结,知识点基本上在前面大家就已经学过了,所以它起到的是一个糅合作用,可以多举些例子让同学们更深入的透彻理解。
2.课堂气氛活跃不够,虽有部分同学踊跃回答,但是属于少数,没能把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调动出来,而且课堂上讲的太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
3.板书不够整洁,讲课时语言不够熟练、精炼,表达不是很准确,出了一次口误。
与改进措施:1.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多听、多学、多练。
2.多看一些相关的地理书籍,充实自身的地理知识素养。
3.在课堂上尽量的少讲,多放学生去自学,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与学生交流,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通过这次的录播教学,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上的多方面的不足:如教学语言不精练、板书不够简洁,教学时不能用最简单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花时间去听其他老师的课,多向其他老师学习、请教,同时在课下,我应该多看一些相关地理书籍来充实自己,开拓自己的视野。
其次,应该加强师生交流,找到一种更好地方式、更容易被他们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课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