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 天净沙 秋》
- 格式:ppt
- 大小:573.00 KB
- 文档页数:22
白朴《越调·天净沙》原文及其翻译白朴自幼聪慧,记忆过人,精于度曲。
与关汉卿,王实甫(另一说为郑光祖),马致远等人并称元曲四大家。
越调·天净沙·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②,扬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③。
越调·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④,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翻译:越调·天净沙·春山绿了,阳光暖了,吹起和煦的春风。
楼阁上少女凭栏眺望,高卷起帘栊。
院子里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院外有飞舞的春燕,啼喈的黄莺,小桥之下流水潺潺,落花飞红。
越调·天净沙·秋遥看天际那一抹红霞,一座村庄孤独的坐落在夕阳下.那轻淡的烟雾下,只见几只受冻的乌鸦。
想起白天飞行着的鸿雁.飞翔着,飞翔在着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中注释:①越调:十二宫调之一,天净沙是它的曲牌之一。
②帘栊:窗户上的帘子。
李煜《捣练子》:“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③飞红:落花。
④一点飞鸿影下:秋雁从天空飞过,影子揣投在了地上。
⑤古道:古老的驿路。
李白《忆秦娥》词:“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张炎《念奴娇》词:“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⑥断肠人:指飘泊天涯、百无聊赖的旅客。
作者生平:章培恒《中国文学史》第六编第一章第四节:白朴(1226—1316)字太素,号兰谷;原名恒,字仁甫,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迁居真定(今河北正定)。
与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一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士,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
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
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交往甚好。
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
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
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诗句《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思为:夕阳西下,极度伤感的游子漂泊在天涯海角。
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天净沙·秋思》原文【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翻译苍老的树上枯藤缠绕,乌鸦黄昏时纷纷归巢。
小桥下溪水潺潺,溪边人家炊烟缭绕。
在瑟瑟秋风中骑着一匹瘦马,缓慢地走在荒凉的古道。
夕阳西下,极度伤感的游子漂泊在天涯海角。
《天净沙·秋思》注释1、越调:宫调名,元曲常用曲调之一。
天净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属越调。
2、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昏,傍晚。
3、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4、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5、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
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另有学者认为这首散曲不是马致远的作品,而是无名氏之作。
《天净沙·秋思》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清感人的天涯游子深秋漂泊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此曲开篇作者一连描绘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漂泊天涯的悲痛心情。
摆脱系连词而直接以名词性意象的组合来描绘景物,在诗词中就已出现,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越调天净沙秋思欣赏越调天净沙秋思是古典音乐中的一首著名曲目,它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欣赏越调天净沙秋思这首曲子,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一、曲子背景越调天净沙秋思,是一首传统的南方民歌,属于中国古典音乐中的二泉映月流派。
它的曲调柔和悠扬,音乐风格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二、曲子结构曲子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主题及变奏》。
整首曲子结构清晰,构思精妙,使人听得神魂颠倒。
(1)《天净沙・秋思》该段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它采用了悠长高远的旋律,音符跌宕起伏,令人陶醉。
这一部分曲子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思乡怀远”的主题,表达了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天净沙・主题及变奏》这个部分是曲子的核心,是最难演奏的部分之一,也是最能体现出二泉映月流派的独特风格。
这个部分以《天净沙》为主题,进行了巧妙的变奏,在整个曲子中,变奏部分使用的是各种手法混合,音乐感受非常强烈。
三、曲子特点越调天净沙秋思以其特有的音乐风格、节奏感和旋律情感而著称,被誉为二泉映月流派的代表作品。
(1)旋律优美这首曲子的旋律非常优美,悠扬动听。
旋律曲调中使用了大量的抑扬顿挫,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音乐体验。
(2)情感表达深刻曲调中的悲伤意味和情感表达非常深刻。
它传达了对故乡的怀念,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某些特定思想和情感。
(3)曲子层次丰富曲子的层次丰富,有着明显的主题和变奏部分。
它用不同的手法和音乐元素来丰富曲子的表达形式,使听众的情感体验更为丰富。
四、曲子演奏越调天净沙秋思在演奏过程中,要求音乐家具有较高的音乐修养和技巧。
音乐家能够通过巧妙的技巧和良好的表演来演绎这首曲子的音乐情感,使人们感受到音乐的真正感受力。
五、结语经过以上的介绍,我们能够得到,越调天净沙秋思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部重要力作,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如果您对中国的音乐文化和传统音乐有浓厚的兴趣,不妨马上欣赏这首动人的曲子,让音乐的魅力感染我们的心灵。
越调天净沙秋导入:清末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 ,元之曲(展示检测)。
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代表元朝文学的最高成就—- 元曲.我们先来看一下元曲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分量。
从2005年到2010年,古诗鉴赏题2006年和2008年全国有两套试题考的是元曲,其它年份仅有一套考的是元曲,如上海卷、重庆卷、辽宁卷、四川卷、浙江卷、湖北卷,全国卷和后来我们河南所用的新课标卷都没有涉及到元曲,2011年和2012年没有一套试卷考查元曲,所以元曲作为诗歌鉴赏题出现在高考试卷中的可能性比较小。
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还有必要学习元曲吗?明确:元曲代表元文学的最高成就,它是我们先辈们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对于求知若渴的我们怎能不去品读、鉴赏?再者,它在名句默写中是有考查的,如我们在初中所学的元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就是列入高考考纲的篇目(高中14篇,初中50篇)之一.在我们的作文中也是可以体现的。
高考是我们的导向,但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从我们语文素养提升的角度来说,学习元曲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在上两次课已经学习了元曲的相关知识和赏析了张可《正宫醉太平刺世》,下面我来检测一下我们的课堂效果(展示).刘禹锡曾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白朴笔下的秋是“悲寂寥”,是“胜春朝”,还是其它的一番情景,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白朴的《越调天净沙秋》,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来领略这不寻常的秋景.题目解说:天净沙,是越调(河南三大剧种之一)的常用曲。
形式短小,近于六言绝句,适于即景抒情。
元曲的小令是独立的曲子,但也有不少作者用若干支曲子歌咏一些有联系的事物构成组诗,白朴的这首曲子,就是他歌咏春夏秋冬四景的组诗中的第三篇。
赏析品评: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说到《天净沙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初中所学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找学生在黑板上板书、鉴赏)明确: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翻译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什么前言有人问:王国维为什么说《天净沙·秋思》有唐人绝句的妙境?《天净沙·秋思》是元人马致远的名作,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专门评价过马致远的这首作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平沙,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元人马东篱「天净沙」小令也。
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
一、前三句写景的特点前三句是一连串意象的罗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平沙,古道西风瘦马。
其中第二句比较常见的是:小桥流水人家。
王国维看到的版本是”平沙“而不是”人家“。
这种完全用名词组成句子的方式并不少见,温庭筠有一首五律颔联也用此法: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另有《渚宫晚春寄秦地友人》颔联也是这种方式:风华已眇然,独立思江天。
【凫雁野塘水,牛羊春草烟】。
秦原晓重叠,灞浪夜潺湲。
今日思归客,愁容在镜悬。
据说欧阳修很喜欢这种方式,模仿温庭筠也作了一首《过张至秘校庄》诗云:田家何所乐,籉笠日相亲。
桑条起蚕事,菖叶候耕辰。
望岁占风色,宽徭知政仁。
樵渔逐晚浦,鸡犬隔前村。
泉溜塍间动,山田树杪分。
【鸟声梅店雨,野色柳桥春】。
有客问行路,呼童惊候门。
焚鱼酌白醴,但坐且懽忻。
其中有”鸟声梅店雨,野色柳桥春“,明显是效仿”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在元朝的《天净沙》小令中有不少人喜欢这种方式,后面会列举两首。
二、断肠人在天涯先说说第四句的特点,夕阳西下的后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古诗词(天净沙也算是一首小诗,在钦定词谱中也是一个词牌)中,无非是情景二字。
《天净沙·秋思》全篇都是写景,但是只有最后一句写到了人物。
可以看出,前面4句所写的景物,都是人在天涯的断肠人眼中所见。
而他自己,也融入了在萧瑟的秋景之中。
人在景中,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越调•天净沙秋》注释及参考译文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译文
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秋:题目。
③残霞:快消散的晚霞。
④寒鸦:天寒即将归林的乌鸦。
⑤飞鸿:天空中的鸿雁。
⑥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⑦白草: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草。
⑧黄花:菊花。
⑨红叶:枫叶。
译文
太阳渐渐西下,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了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孤寂的村庄,拖出那长长的影子。
雾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
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花朵,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十分鲜艳。
1/ 1。
《天净沙秋思》赏析《天净沙秋思》赏析1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词句注释⑴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
又名“塞上秋”。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白话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后两句赏析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天净沙秋思》赏析2这支散曲以精炼的语言、巧妙的构思,把老朽的树、枯干的藤、暮色中的乌鸦、简陋的小桥、清冷的溪水、稀疏的人家、荒凉的道路、寒冷的西风、将落的太阳这些自然景物组织起来,渲(xuàn)染了深秋傍晚的荒凉气氛,反映了古代远离家乡的人在秋天思乡的感情。
虽然情调低沉一些,但意境确是很美的。
全篇读来,音节和谐婉转,诗中有画,是元人散曲中的一片名作。
《天净沙秋思》赏析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划分节奏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赏析【原创】文/高山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赏析【原曲】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简介】马致远(约1251—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任风子》、《陈抟高卧》、《青衫泪》以及同李时中等合写的《黄粱梦》七种。
剧作文词豪放有力,内容显示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但也带有逃避现实、向往仙道的倾向。
【关于元曲】元曲包括戏剧(如《西厢记》)和散曲两大部分,散曲又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类。
元曲与宋词相比较,其类似的地方是:(1)句式都长短不一,每句最少可以是一个字;(2)词有词牌,曲也有曲牌,都可以吟唱;(3)词牌、曲牌都讲究平仄。
其不同的地方是:(1)元曲除了吟唱之外,还可以演出,而宋词只唱不演;(2)元曲有科白,科指动作和面部表情,白指口语,而宋词无科白;(3)宋词每句的字数都受限制,而元曲每句的字数虽不能减少,但可以根据需要添加衬字,且衬字可以不标声调;(4)元曲还讲究宫调,宫的范围较大,有宫、商、角(jue)、徵(zhi)、羽五音,调的范围则小一些。
【赏析】越调是宫调名,天净沙是曲牌名。
这首曲是散曲中的小令,用最少的文字表达了最丰富的画面,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没有一首别的诗词能够超过它,元代音韵学家周德清《中原音韵》评价这首曲为“秋思之祖”。
曲的第一、第二、第三句各写了三种事物,句子没有主谓结构,更可以发挥想象。
第一句写枯藤缠绕在古树上,老眼昏花的乌鸦在枝头鸣叫。
第二句转而写江南水乡美景,小桥、流水、人家,充满了勃勃生机,与第一句的画面形成强烈反差。
第三句写一个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劲吹的西风,走在一条由来已久的古道上,只见深秋的落叶纷纷飘洒,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第五、第六句则进一步表明远离家乡的游子牵挂亲人的极度悲伤的情感:太阳又一次下山了,我这个断肠人却依然漫无目标地飘零在天涯海角,不知何时才是个头啊!上文是关于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赏析,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