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施工引起的挤土效应分析及预防措施
- 格式:docx
- 大小:29.54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静压管桩挤土效应及预防措施静压管桩在沉桩的过程中会产生挤土效应,进而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可能造成周围的建筑物的开裂、道路隆起以及地下管线断裂等事故。
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挤土效应的产生。
静压管桩在施工的过程中产生挤土效应是不可避免的,具体的表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在挤土的过程中,桩周的土体发生变形,从而对其周围的建筑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一个是在压桩前后土体的应力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承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静压管桩挤土效应影响表现如下(1)沉桩时在压桩区一定范围内产生土体的水平位移。
在饱和软土中沉桩时,由于桩要置换相同体积的土,对周围土体产生侧向挤压,引起土体水平位移,过量的土体水平位移作用在先前打入的桩上,会造成桩位的偏移、桩身的弯曲,甚至会造成桩的折断。
(2)沉桩时,桩对周围土体产生的挤压作用,还会在一定范围内造成地面的垂直隆起和抬高,并有可能造成先沉入桩上浮。
由于地面隆起,己沉入桩上抬,造成桩尖脱空,对于端承桩而言,极大地影响了单桩承载力的发挥。
(3)静压桩挤土效应引发的环境问题。
土体的垂直隆起和水平位移会对沉桩范围外一定距离内的建筑物、道路、隧道,地铁和管线造成一定程度的破损,有可能引发工程事故。
(4)沉桩过程中,特别是在饱和软新土中沉桩,会产生很高的超静孔隙水压力。
过高的超静孔隙水压力也妨碍施工的速度,甚至威胁邻近建筑物的安全,也会影响桩基的承载力。
超静孔隙水压力在施工后一段时间内的消散还会对土体的强度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引起土体强度的变化。
(5)沉桩时桩对土体的扰动,使桩身周围土体的应力状态发生变化,桩周土体实际上是一个被撕裂、破坏、扰动和重塑的过程。
土体的原始结构被破坏,土体工程性质较沉桩前有较大的改变。
二、施工过程中控制防止挤土的预防措施(1)井点降水:静压桩施工过程中会在瞬间产生很大的超孔隙水压力,对周围环境产生很大影响。
如果能在压桩之前就将地下水位降低到一定深度,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就会大大减小。
桥梁桩基施工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模板
摘要
桥梁桩基是桥梁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然而,在桥梁桩基的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土层不均匀、桩身不满足设计要求等。
本文将介绍桥梁桩基施工的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问题分析
问题一:土层不均匀
在桥梁桩基的施工过程中,土层的不均匀性会导致桩基垂直度变差、桩长不足
等问题。
这种问题通常是由于土壤性质不同所致。
预防措施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该在进行桥梁桩基的施工前,进行充分的勘察和
设计,并在设计中考虑土层的不均匀性,然后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
问题二:桩身不满足设计要求
在桥梁桩基的施工中,桩身的质量是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桩身不满足设计要求,就会严重影响桥梁的结构安全。
预防措施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该在进行桥梁桩基的施工前,对桩身的规格、混
凝土等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同时,在施工中严格执行设计要求,避免施工过程中对桩身造成不良影响。
问题三:桩头与梁顶不平
在桥梁桩基的施工中,桩头与梁顶不平会导致桥梁出现变形,严重情况下会引
发桥梁结构安全问题。
预防措施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该在进行桥梁桩基的施工前,进行充分的勘察和
设计,并在设计中考虑桩头与梁顶的高度和位置,然后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
在桥梁桩基的施工中,我们需要注意优化施工方案,严格控制材料和工艺等方面的质量,以及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这些措施,才能保证桥梁的质量和安全,达到设计要求。
建筑科学2017年6期︱83︱静压桩施工的挤土效应分析及控制措施探讨庞威修广西建工集团第三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广西 南宁 530001摘要:静压桩沉桩时的挤土效应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本文结合具体的工程概况,在简要探讨静压桩挤土效应形成机理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具体阐述了减少挤土效应的综合防护控制措施,以期为类似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静压桩;挤土效应;控制措施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8465(2017)06-0083-01对地面造成较强压力是所有建/构筑物的特性,因天然地基承载力有限,因此要利用桩基础来进行巩固。
静压桩具有无噪音、无振动、承载性能稳定、施工速度快等诸多优点,成为当前城市工业与民用建筑、桥梁、港口码头等工程中较常用的桩基形式。
但静压桩属于挤土桩型,施工中所产生的挤土效应会对周边环境造成诸多不良后果,如道路隆起、已完成桩上浮倾斜、周围地下管线断裂、邻近建/构筑物开裂等等,尤其是在用地紧张地区及密集的建筑群中挤土效应产生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
本文结合所主持的某住宅楼工程静压桩基础施工实践,就静压桩的挤土问题及控制措施进行粗浅探讨。
1 工程概况 城市中心的住宅楼工程,建筑面积约40000m 2,由3栋33层高层住宅与共用五级人防地下室组成。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该场地各岩土层主要为饱和黏性土、粉性土和砂土,其中从第①层~第⑤层的灰色粘土为饱和软土层,第⑥层为粉土层,第⑦层灰黄色砂质粉土层,地质状况属于高压缩性且不均匀、含水量高、密度小的第四纪沉积物。
工程桩基设计采用PHC-AB600-110-54型高强预应力管桩,即桩径φ600mm,壁厚110mm,桩长54mm,桩数共349根。
桩基持力层为⑦2层,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3165kN,静载值为5064kN。
地基土从第①层~第⑥层的PS(比贯入阻力)≤1.3MPa,沉桩阻力小,而第⑦层的PS(比贯入阻力)达11.72MPa,土层厚度达4.2-5.1m,故对φ600管桩而言沉桩阻力较大,因此桩基施工采用YZY 一800型静力压桩机,以便沉桩质量满足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
谈静压桩挤土效应防护方法及措施静压法施工相对于锤击桩而言,具有无噪音,无振动,无冲击力,施工应力小等优点,且能在沉桩施工中测定沉桩阻力,为设计施工提供参数。
但是,由于静压桩属于挤土桩,其产生的挤土效应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严重者可能造成邻近的建筑物开裂,道路隆起以及地下管线断裂等工程事故。
因此对静压桩的挤土效应的进行探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工程实例杭州某住宅工程,由10幢17层的高层建筑,3幢1层的配套用房组成,下设整体一层地下室,总建筑面积为72247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12504m2。
场区地貌属冲海积沉积平原地貌单元,拟建场地呈不规则的四边形,东、南两侧均为规划用地,目前均已整平,用简易的围墙进行围护,地块之间以规划的城市支路分隔;西侧相连的亦为规划用地,目前为荒地;场区北侧为规划的道路,路北侧为新建的农居,为4层的砖混结构房屋。
本工程桩基设计采用PHC-600(130)-AB型桩,以⑥3-1含砾粉细砂层为桩端持力层,桩顶标高1.10m(1985国家高程基准),有效桩长45m,桩端进入持力层2D。
考虑到场地北侧为采用浅基础的4层砖混结构的农居房,且场区内存在25~30m的淤泥质软土,勘察单位建议桩基施工时由北往南进行,并严格控制沉桩速率,必要时采取挖防挤沟、袋装砂井等防护措施。
开始施工后,施工单位为了抢工期,先对南侧场地进行桩基施工,且认为北侧距农居点有30~40m,未充分评估沉桩的挤土效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未采取其他必要的防护措施。
当施工到离农居点最近的3幢楼时,北侧农居房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施工单位方才开始采取防挤土措施,但效果不理想,后经多次协调但未果,只能将北侧的3幢楼下的100多根桩全部改为钻孔灌注桩,此举对整个工程造价、工期产生严重影响。
2 挤土效应主要表现形式在桩基施工过程中,无论是采用振动压桩,还是静压桩法,由于预制桩自身的体积占用了土体原有的空间,使桩周的土体向四周排开。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挤土效应的实例分析与防治措施摘要:本文以实际案列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施工过程中的挤土效应现象,通过群桩施工产生的桩位上浮、侧向位移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总结出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群桩施工时减小挤土效应的施工方法与防治措施。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挤土效应防治措施引言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具备桩身强度高、单桩承载力强,施工速度快,工业化生产的特点。
同时,相较于成孔灌注桩,它的造价更低,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效果更好,故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沿海地区及软土地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其产生的挤土效应对自身沉桩质量及周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在施工过程中应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并采取预防挤土效应的相关措施。
1 浅析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挤土效应的特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沉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由于桩自身的体积占用了土体原有的空间,压缩了土体体积,破坏了自然土体环境平衡。
根据土体圆周扩散的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后期土体应力释放与桩周土的含水率、饱和度相关,由于地下土质不均匀分布及含水率差异,因此产生的应力场很难得到一个准确均匀的数值。
故当土体应力不规则释放时,极易出现地基土体向上隆起和侧向土体位移,造成对周边环境的扰动,同时也对工程桩造成上浮,偏位的不良情况,直至土体应力释放完成前,均会存在主体结构开裂的质量隐患。
2 工程实例分析与防治措施2.1、工程概况昆明市西山区某大型文化旅游城项目,分为星级酒店、商业综合体、娱乐旅游场馆、别墅公寓、大型住宅小区等多个业态,整体建筑面积约220万平米,项目所在地位于原滇池回填区,地下土质情况较为复杂,属于软弱土地质,根据工程条件,本项目多个地块的桩基形式均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为摩擦端承型桩,设计参数为PHC-500-AB-125-30m,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小于1米,以终压力值与桩长为双控指标,但以控制桩长为主。
桩身强度C80,设计采用封口型十字钢桩尖。
2.2、案例一本工程A4地块拟建一栋单体公寓及附属地下停车场,总建筑面积约1.38万平米,地下1层,地上12层,建筑高度43.05米,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
浅谈打桩挤土效应及注意事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各方各业都在大兴土木,预应力管桩作为一种新型的基础形式被广泛运用。
预应力管桩具有单桩承载力高、适用范围广、造价低、接桩速度快、施工工期短等优点而被业界广泛使用。
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管桩由于其承载力高、施工速度快等优点而被广泛运用各个领域,然而由于打桩过程中,会产生打桩挤土效应,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广泛受到岩土工程界的关心。
本文从打桩挤土效应的相关机理谈起,提出几种比较典型土层中挤土桩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包括老黏土中打桩、饱和黏土中打桩、饱和松散砂性土中打桩等,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并给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为各个预应力管桩施工工地提供借鉴。
关键词:预应力管桩;打桩挤土效应;防治措施1打桩挤土效应的机理1.1动荷载作用下土的性能桩打入黏土中,地基土的状态将主要从三个方面被改变;一是地基土的天然结构将被破坏,使预应力管桩周围的土体重塑部分结构改变;二是土的应力历史因为打桩而被改变,桩邻近土的应力状态也随之改变;三是土体随着打桩的进行受到急速的挤压,造成桩周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有效应力随之而减少。
沉桩过后,由于上述三种作用的存在,使得桩周土(包括桩端土)的强度大为降低,但随着打桩后时间的不断增长,土的强度会随着粘性土不排水强度的触变回复和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而增长。
在黏性土中打桩易造成地面隆起。
管桩打入松砂中,由于打桩挤密了周围的砂土,而使得桩周土体强度提高,相反,对密实砂反而会降低桩周土体的强度,但两者都会使桩周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在重复大量的振动作用下,最坏的情况会造成桩周土体局部液化。
土的摩擦力、黏聚力、黏滞系数、孔隙比、相对密实度、强度等参数会随着打桩振动而出现不同的变化。
1.2饱和黏性土打桩机挤土效应的影响范围打桩对周围环境是要产生影响的,但不同土有不同影响。
1)一般来说对饱和淤泥质土的影响最远范围约为1.5倍桩长。
静压桩挤土效应及施工措施研究静压桩是一种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具有施工噪声小、振动低、速度快等优点。
然而,静压桩施工过程中的挤土效应问题也备受。
挤土效应不仅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还会影响桩基工程的施工质量。
因此,研究静压桩挤土效应及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查和实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文献综述了解静压桩挤土效应的基本理论和研究现状;通过实地调查掌握静压桩施工过程中的挤土效应情况;通过实验测试探究挤土效应对桩基工程质量的影响,为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提供依据。
挤土效应是指静压桩施工时,桩周土体在桩轴向压力作用下产生变形、位移和扰动,导致桩周土体对桩产生向上的挤压力。
挤土效应对桩基工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挤土效应会导致周围土体位移和变形,影响周边建筑物的安全。
对桩基工程质量的影响:挤土效应会使桩周土体对桩产生向上的挤压力,导致桩身产生上浮现象,影响桩基工程的稳定性。
对施工进度的影响:挤土效应会使施工受阻,延误工程进度。
针对挤土效应对桩基工程的影响,提出以下施工措施:改变压桩顺序:采取跳压法、间歇压桩法等措施,减小挤土效应。
使用低等级别的桩帽:通过降低桩帽的刚度,减小挤土效应。
合理设置排水设施:在施工过程中设置合适的排水设施,降低地下水位,减小挤土效应。
加强现场监测:施工过程中加强桩顶位移、地下水位等参数的监测,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调查和实验测试等方法,对静压桩挤土效应及施工措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挤土效应对桩基工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周围环境、桩基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等方面。
为减小挤土效应,可采取改变压桩顺序、使用低等级别的桩帽等施工措施。
未来研究方向应包括进一步完善挤土效应的理论模型、开展更加系统和深入的实验研究以及优化施工工艺等方面。
本文通过对钻孔桩泥皮土与桩间土性状的试验研究,详细探讨了其性状特征及影响因素。
从工程案例谈管桩挤土问题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建筑工程广泛使用的预应力管桩基础,通常都是采用锤击法或者是静压法进行沉桩的,按照成桩方法对土层的影响进行分类,它属于挤土桩型,由于其在成桩过程对桩周围土体有挤开或压密的作用,土体受到严重扰动后其原始结构会遭到破坏,这个破坏过程必然使施工场地的周围坏境和桩体的受力性状产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超出一定限值的时候,就会产生危害,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挤土问题”的危害,那么挤土问题有什么危害呢?预应力管桩在工程实践中又如何消除这些危害呢?笔者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从几个典型的工程案例中试图分析其挤土问题的危害,并介绍防治危害的一些处理措施,供同行同鉴。
一、挤土效应中土体的变化形式锤击或压入式预应力管桩在成桩过程中,由于挤土作用,桩周土会发生扰动重塑,侧向压应力增大,其中径向的压力是最大的。
1、对于非饱和土、砂土,土受侧向挤压主要表现为土的孔隙减少而增密,土越松散、粘性越低,其增密的幅度就越大,土的密度增大,对桩体也会产生挤压作用,对于群桩,桩周土的挤密效应就更为显著。
另外,随着土密度的增大,桩侧土阻力也随之增加。
2、对于饱和粘性土,由于瞬间的排水固结效应不显著,压缩变形小,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使得土体受侧向压力下并不是增密,而主要是以横向位移变形和竖向隆起为主。
横向位移随离开桩距离的增大而减少,在地面下一定深度处最大,影响范围达到(4~5)D;竖向隆起在距桩轴线(1~2)D处最大,影响范围可达(3~5)D。
二、挤土效应危害的表现预应力管桩施工过程或桩施工完成后,由于挤土效应,土体对周边建筑物或设施(如房屋、道路、管线)、边坡等进行挤压而造成变形、损坏和失稳,这是挤土效应最常见的一种现象。
管桩对周围环境及设施的影响主要是由土体的水平及垂直的位移造成的,其影响范围、影响程度,除了与场地土层的性质、桩的分布、桩间距离、桩的密度、沉桩的速率及施工程序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周边建筑和设施的结构、使用年限、使用材料等因素密切相关。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中挤土效应现象分析和处理○吴丙同(广东中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摘要: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凭借强度高,材料省,运输和施工方便快捷,对周围环境影响小,应用广泛。
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承受水平荷载能力较差,桩体脆弱易断,打桩时易受挤土效应的影响,笔者通过多个工程项目的实践,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管桩施工;挤土效应;减少和预防挤土效应的措施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挤土应力分析静压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属于挤土类型, 往往由于沉桩时使桩四周的土体结构受到扰动, 改变了土体的应力状态。
相当于桩体积的土体向四周排挤, 使周围的土受到严重的扰动, 主要表现为径向位移, 桩尖和桩周一定范围内的土体受到不排水剪切以及很大的水平挤压, 致使土体中超空隙水压力升高造成土体破坏,未破坏的土体也因超空隙水压力的不断传播和消散而蠕变,产生较大的剪切变形,形成具有很高空隙水压力的扰动重塑区,并且大大地降低了土的不排水剪切强度,使桩周邻近土因不排水剪切而破坏,造成与桩体积等量的土体在沉桩过程中向桩周发生较大的侧向位移和涌起。
至于地面以下较深层的土体在覆盖土层的压力作用下未能向上隆起,就向水平方向挤压。
由于群桩施工中的叠加作用,使已打入完成的邻近桩和土体产生较大侧向位移和上浮。
桩群越密桩基面积越大,地基的软弱土层越厚和含水率越高,土的位移就越大,造成地面隆起就越高,已打入完成的桩也因向上位移土的摩擦力带动向上浮起造成桩的严重质量后果。
笔者通过以下工程实例论实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施工中挤土效应所造成的影响及有效的预防处理措施。
2工程实例分析广州新光城市广场南片(Ⅰ期)商住楼工程,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裙楼及地下室外围尺寸为长138.5米,宽47.6米。
工程分地下室两层,地上裙楼4层,塔楼分为4座其层数分别为26层、28层、30层和32层。
工程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分布式群桩基础,桩直径分别为500、600mm两种,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最大的为2150kN,桩距布置较密,最密的桩中心距为桩直径的3.5倍。
桩基施工常见问题分析及预防措施摘要:桩基础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基础类型,也是最古老的基础之一。
随着桩基础应用领域的扩宽,机械设备和施工技术不断得到改进与发展,产生了众多新桩型和新工法,本文着重对桩基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桩基;施工工艺;质量控制一、桩基及其分类1、桩基。
桩是将建筑物的荷载(竖向的和水平的)全部或部分传递给地基土(或岩层)的具有一定刚度和抗弯能力的传力构件,桩基础一般由承台将若干根桩的顶部联结成整体,以共同承受荷载的一种深基础。
2、桩基分类1.2.1按承载性状分类:摩擦型桩:摩擦桩、端承摩擦桩;端承型桩:端承桩、摩擦端承桩;1.2.2按成桩方法分类:非挤土桩、部分挤土桩、挤土桩1.2.3 按桩径分类:小直径桩:d?250mm 中等直径桩:250mm?d ?800mm大直径桩:d?800mm二、桩的承载机理当桩顶受到竖向荷载时,桩顶荷载由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共同承担,但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不是同步发挥的。
竖向荷载施加于桩顶时,桩身的上部首先受到压缩而发生相对于土的向下位移,于是桩周土在桩侧界面上产生向上的摩阻力;荷载沿桩身向下传递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这种摩阻力并通过它向土中扩散的过程。
由于桩身压缩量的累积,上部桩身的位移总是大于下部,因此上部的摩阻力总是先于下部发挥出来;桩侧摩阻力达到极限之后就保持不变;随着荷载的增加,下部桩侧摩阻力被逐渐调动出来,直至整个桩身的摩阻力全部达到极限,继续增加的荷载就完全由桩端持力层土承受;当桩底荷载达到桩端持力层土的极限承载力时,桩便发生急剧的、不停滞的下沉而破坏。
三、桩的选型1、桩的选型原则。
桩的选型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建筑物结构类型、荷载性质与大小、穿越土层和桩端土层类别与性质、地下水、施工环境、当地施工经验等。
2、桩的选型误区:(1)凡嵌岩桩必为端承桩将嵌岩桩一律视为端承桩会导致将桩端嵌岩深度不必要的增加,施工周期延长,造价增加。
管桩挤土效应与控制应对措施摘要:本文分析介绍了挤土效应机理,并从理论上分析了管桩施工的挤压效应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施工情况,采取措施有效减少了某些部位的影响,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管桩挤压效应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关键词:管桩;挤土效应;应对措施一.引言管桩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桩基础,在饱和软黏土地区施打预应力管桩时,沉桩过程中容易挤压地下土层,造成地面隆起,并使先打入的桩桩顶标高增加,这一现象称之为桩涌起。
桩涌起后,在桩底部形成空位,使桩失去端承力,导致桩的承载力只能依靠桩周摩擦力产生,从而使桩的整体承载力降低,且随着上部建筑物自重增加,桩会沉陷。
由于各根桩的隆起程度不同,可能引起建筑物主体结构的不均匀沉陷,严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
文中对工程实例中出现的管桩挤土效应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处理方法,可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二.挤土效应的定义及影响(一)挤土效应挤土效应是在预应力管桩时发生的现象。
当桩下沉时,桩周围的土壤结构会受到干扰,土壤的应力状态会发生变化。
挤土效应效果通常表现为浅土抬高和深土侧向挤压,挤土效应作用会破坏周围的道路和建筑物,导致周围的开挖基坑塌陷或增加。
对已经施打的桩的影响表现为桩身倾斜及浅桩(≤20 m)上浮。
如果压桩施工方法与施工顺序不当,每天成桩数量太多、压桩速率太快就会加剧挤土效应。
在挤土效应的过程中,由于桩自身占据了土壤的原始空间,因此桩周围的土壤被排放到周围。
当桩周围的土壤为非饱和土层时,压缩土体时,土体的体积减小,可以有效地消除压应力。
因此,在不饱和土层中压实土桩的压实效果尚不明确,负面影响也较小。
当桩周土为饱和软土时,土体受挤压时体积不会收缩或收缩量极小,挤压应力主要通过土体位移来消减,挤土效应十分显著,因此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
(二)影响结果以上分析表明,预制管桩的结构会引起周围土壤的大位移和孔隙水压力。
结构中的桩数越多,桩压得越快,土壤侧的压力就越大。
桩基施工引起的挤土效应分析及预防措施摘要:叙述了打桩施工产生的挤土效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产生这种影响的关键因素,并就如何消除这些影响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
关键词:桩基施工;挤土效应;防治措施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由于高层建筑物的不断增多,桩基础成为常用的基础形式。
它有许多优点,如实用、可靠、经济、施工简便等。
但在城市建筑物密集区,因打桩作业引起的环境病害明显增多。
桩基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已经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安全、进度、造价,甚至企业经营和社会形象,特别是桩基施工引起的挤土效应,有时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社会要向前发展,旧城区要改造,在建造新建筑物的同时,又不致影响原有建筑的正常使用,因此,对桩基施工产生危害的现象进行分析并采取经济合理的预防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并且是一个具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重要课题。
1 挤土效应概述1.1 什么是挤土效应当大量的预制桩打入地基地中,相当于桩体体积的土体就向四周排挤,使桩周围的土受到严重的扰动。
在打桩时产生的振动和挤压的影响下,无论是地表或深层的土体都会发生变形。
在地表附近的土体是向上隆起,而在地表以下较深层地土体,由于覆土层的压力作用,不能向上隆起,就向水平方向排挤,这就是打桩的挤土效应。
它使周围土体结构破坏,从而使土体向上隆起和向四周产生侧各位移。
1.2 桩施工挤土机理及其规律在软弱土层中打桩时,地面下土体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挤压扰动,桩周土体最先达到塑性流动和结构性破坏,较远距离的土体仍处于弹性阶段。
挤土影响主要是桩入士时将挤开相应体积的土体,在桩周饱和软粘土中产生超静孔隙水压力,桩周土体孔隙水压力迅速提高,土体抗剪强度大为降低。
经扰动的土体极易蠕变,表现为地表、浅层和深层土体发生竖向和水平的位移,其数值和范围(半径约为桩入士深度)相当可观,直到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并恢复到常值,挤土对相邻建筑的地下设施的危害才会停止。
此外挤土可造成已打入的桩上浮、侧移或挠曲;在粘性土中打桩常发生地表隆起。
预应力管桩施工中的挤土效应分析和预防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各种各样的工程项目也日益增多,评判一个建筑的成功于失败,就要看它的基础有没有打牢。
因此预应力管桩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作为基础之一的预应力管桩的施工工艺简单,强度和性能优质,并且性价比高,这些特点都使预应力管桩的普及面越来越广。
把控好施工过程,重视施工细节,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预应力在地基施工中是一种很普遍的施工技术,主要有锤击法和静压法这两种施工方法,基于此,本文对预应力管桩施工中的挤土效应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预应力管桩;挤土效应;预防引言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领域发展迅速,这与我国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经济与社会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建筑工程技术也取得了很快的发展,对于地基处理要求逐步的提高。
工程技术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很多新型的施工技术逐步的应用到实际生产建设中,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以其良好的性能逐渐成为施工领域的重点技术之一,被广泛的应用到各类工程中。
然而在实际施工中,静压沉桩引起的挤土效应对施工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严重时对建筑结构安全产生威胁,因此对预应力管桩施工中的挤土效应分析和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1预应力管桩概述挤土效应是指预应力管桩施工中,沉桩时使桩四周的土体结构受到扰动,改变了土体的应力状态。
一般表现为浅层土体的隆起和深层土体的横向挤出,桩身倾斜及浅桩(≤20m)上浮。
挤土效应对地基、基础、周边及上部主体结构均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低地基承载力、使土体产生侧向位移影响周边建(构)筑物及管线、使土体结构发生破坏、影响上部主体结构稳定性等。
预应力管桩的主要优势就是结构强度高、承载性能强、施工速度快等,可以应用到黏性土、淤泥、淤泥质土、粉土等地质条件下,满足各种建筑项目的运行施工需要。
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因为挤土、桩距、施工组织不合理而导致严重的质量问题,导致挤土效应的产生。
桩基施工引起的挤土效应分析及预防措施摘要:叙述了打桩施工产生的挤土效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产生这种影响的关键因素,并就如何消除这些影响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
关键词:桩基施工;挤土效应;防治措施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由于高层建筑物的不断增多,桩基础成为常用的基础形式。
它有许多优点,如实用、可靠、经济、施工简便等。
但在城市建筑物密集区,因打桩作业引起的环境病害明显增多。
桩基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已经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安全、进度、造价,甚至企业经营和社会形象,特别是桩基施工引起的挤土效应,有时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社会要向前发展,旧城区要改造,在建造新建筑物的同时,又不致影响原有建筑的正常使用,因此,对桩基施工产生危害的现象进行分析并采取经济合理的预防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并且是一个具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重要课题。
1 挤土效应概述1.1 什么是挤土效应当大量的预制桩打入地基地中,相当于桩体体积的土体就向四周排挤,使桩周围的土受到严重的扰动。
在打桩时产生的振动和挤压的影响下,无论是地表或深层的土体都会发生变形。
在地表附近的土体是向上隆起,而在地表以下较深层地土体,由于覆土层的压力作用,不能向上隆起,就向水平方向排挤,这就是打桩的挤土效应。
它使周围土体结构破坏,从而使土体向上隆起和向四周产生侧各位移。
1.2 桩施工挤土机理及其规律在软弱土层中打桩时,地面下土体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挤压扰动,桩周土体最先达到塑性流动和结构性破坏,较远距离的土体仍处于弹性阶段。
挤土影响主要是桩入士时将挤开相应体积的土体,在桩周饱和软粘土中产生超静孔隙水压力,桩周土体孔隙水压力迅速提高,土体抗剪强度大为降低。
经扰动的土体极易蠕变,表现为地表、浅层和深层土体发生竖向和水平的位移,其数值和范围(半径约为桩入士深度)相当可观,直到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并恢复到常值,挤土对相邻建筑的地下设施的危害才会停止。
此外挤土可造成已打入的桩上浮、侧移或挠曲;在粘性土中打桩常发生地表隆起。
大量的土体位移常导致邻近建筑物基础上抬、结构变形、地坪和墙面开裂;损坏地下管线和设施以及边坡失稳等一系列环境事故。
2 挤土效应的表现1 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产生很高的超级孔隙水压力桩群越大越密,则孔隙水压力越高,涉及面越广,消散越慢。
实孔隙水压力上升是使桩、土产生位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压桩过程中孔隙水压力升高,造成土体破坏,未破坏的土体也会因孔隙水压力的不断传播和消散而蠕变,也会导致土体的垂直隆起。
2 地基土发生竖向水平位移桩群越密越大,土的移位也越大,地面隆起量可达50cm~60cm,有时甚至达70cm~80cm。
可能造成近邻已压入的桩产生上浮,桩端被“悬空”,使桩的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也会造成桩位偏移和桩身翘曲折断等质量事故;并可使相邻建筑物和市政设施的发生不均匀变形以致损坏。
3 已打入桩被上抬和产生侧向位移打桩虽然会使土体产生很大的水平位移,但如果是打桩顺序合理,从中心逐渐向外侧对称施工,使桩所产生的水平位移却并不大。
所以必须重视打桩使土体产生很大水平位移的影响,它的影响范围广,对邻近建筑的威胁大。
3 挤土效应的影响因素1 桩长的影响容易理解,土体位移与桩长必定呈正相关关系。
而两者又非呈简单的直线关系。
从经验公式知,土体的位移与桩的截面积呈正比,而与测点到群桩形心的距离成反比。
可以发现,增加桩长对水平位移的影响比对垂直位移的影响要大。
也就是说,深部桩的挤土作用将更多地引起土体的水平位移。
2 桩型的影响高层建筑的基础桩除了使用钢筋砼桩外,尚有部分工程使用钢管桩。
从表面上看,钢管桩的壁厚仅 11mm,桩的排土量应不会太大,打入时所造成的土体位移也不应该太大。
但事实上,钢管桩的挤土作用仍然是相当大的,这主要是由桩的土塞效应所决定的。
即开口钢管桩在打入时,土不断被挤入管内,但并不是所有的桩端处的土均被挤入管内,也有部分土被挤向侧面。
桩视作实心混凝土桩计算。
3 打桩速率的影响打桩速率对土体变形的影响主要是由超孔隙水压力引起的。
打桩时,超孔隙水压力的增长速度比其消散速度要快得多,但在打桩间隙,超孔隙水压力却会明显回落。
根据相关监测资料,土体位移在经过了一夜的施工间隙后,其回弹值是相当可观的,土体的变形,实际上是呈锯齿状变化上升的。
但如果不控制打桩速率而昼夜不停地打桩,那么就不存在这种锯齿状的变化,而是呈直线上升。
4 打桩顺序的影响由于先打入的桩对后来打桩产生的土体位移,能产生阻挡作用,故打桩顺序对不同部位土体的位移量也能起到控制作用。
据此,也能通过安排不同的打桩顺序来不同程度地控制土体在不同部位的位移量。
4 挤土效应的防治措施桩基施工中,由于挤土效应的影响,造成地基变形,出现地面隆起,土体向四周侧向位移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只要能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打桩施工方案和采取相应的合理措施,是可以把打桩施工中所造成的危害降低限度的。
具体措施如下:4.1桩基施工前的工程措施1 设置应力释放孔研究表明,在桩位之间预钻孔,可有效释放挤土桩压桩过程产生的压力,减小挤土效应。
在需要保护的地下管线或建筑物一侧设置一排应力孔,可有效减小挤土效应的影响。
预钻孔数量根据布桩量和平面布桩系数确定,并可根据现场监测情况调整。
2 设置防挤槽在压桩区和要保护的建筑物之间开挖防挤槽,可在槽内回填砂或者其它松散材料,这种防挤槽对于减少地基浅层的位移效果较好,用于浅埋管线的保护很好。
防挤槽应挖通,否则会引起应力集中,影响路面和地下管线的安全。
防挤槽和应力释放孔可同时使用。
3设置排水砂井或塑料排水带在打桩区的四周或者群桩之间,设置排水砂井或塑料排水带。
在挤土桩施工过程中,地基土中产生超孔隙水压力,此时,土中水可通过砂井或排水带板排出地面,土体排水固结,体积减小,可有效减小挤土桩形成的挤土效应。
4.2桩基施工期间的工程措施1 控制打桩速率在地基中,压桩施工进度快,地基土体中孔隙水压力值增加快,土体抗剪强度降低明显,地基土体的变形值大,而且扩大了超孔隙水压力和地基变位的影响范围,所以桩基施工应严格控制每天压桩的数量。
控制打桩速率,减慢压桩速度的目的是使压桩挤土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有时间消散。
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可有效减小挤土效应。
实际打桩过程中,可根据现场测试,控制每天的沉桩根数。
如发现位移量较大,则减少沉桩根数或停止沉桩1~2天。
合理控制打桩速率,控制土体位移。
2 合理安排打桩顺序在各种防治措施中,合理的打桩顺序是最经济实用的。
在小范围内连续快速打桩的挤土效应最强。
应尽量间隔距离打桩,尽量减小挤土效应的叠加。
另外,由于先期压入桩的遮帘作用,打桩的流水施工方向对减小挤土效应有较好的效果。
背着保护对象打桩比对着保护对象打桩的的挤土效应要小得多。
为避免某一侧的地下管线,市政道路或建筑物受影响而产生移动,可以按从这一侧向另一侧的顺序压桩。
如果有些工程四周都有被保护对象,或四周都没有被保护对象,则打桩顺序原则上从中心向外围进行,即先打中部桩,最后打最外侧桩。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中部桩施工后有较长的时间释放挤土应力和向外排水,可减少已沉入桩的上浮、偏位的可能性。
3 钻孔取土和取土植桩由于浅层挤土效应比较明显,因此可采用钻孔取土来减小挤土效应。
钻孔的直径宜略小于桩径,深度不超过第一节桩长的2/3.此方法可以有效减小打桩过程中地基土的挤压应力。
当桩长在30m以内时,钻孔取土对减小挤土效应的作用非常明显,对保护地基浅层的管线相当有利。
除钻孔取土外还可以采用取土植桩。
取土植桩是将预制钢筋混凝土桩或钢管桩,用预钻孔等方法进行沉桩后,再采取静压,对桩端进行固根,以增强承载力。
本法与钻孔取土法的主要区别在于钻孔深度较深。
4 加强监测,实行信息化施工监测主要包括地面沉降或隆起的测量,地基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已放置桩的竖向和水平位移等。
通过在挤土桩施工过程中对土体位移的监测,控制打桩速率,判断是否需要增加应力释放孔,以及采取其它减小挤土效应的措施。
5 结语挤土效应容易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严重者可能引起邻近的建筑物开裂,道路隆起以及地下管线断裂等工程事故。
因此,有效预估桩基施工产生的挤土效应以及采取减少挤土效应的各种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意义。
当然,挤土效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有好的一面,在不同的施工环境和要求下应该进行区分,以便对其积极的一面加以利用,对其危害加以克服。
参考文献:[1] 王永良. 桩基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J]. 西部探矿工程,2004.3[2] 张群贤. 打桩施工中产生的危害与防治[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03.8[3] 崔勇. 打桩事故的原因分析及治理方法[J]. 太原科技,2003.2[4] 廉进生. 打桩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J]. 铁道标准设计,2001.11[5] 王兴龙石春梅. 桩长、桩型及打桩的速率、顺序等因素对挤土的影响[J]. 土工基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