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治疗技术课程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35.32 KB
- 文档页数:8
言语治疗技术课程标准解析《言语治疗技术》课程标准建议课时数:64 学分:4适用专业:康复技术先修课程:考试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本专业的职业核心课,以职业基础课为前导,为临床治疗技术专业课打基础,对康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有打下理论基础作用,通过学习达到实际工作要求。
《言语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与实践。
课堂讲授注重基础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实践包括临床见习、实验室的操作实践以及课堂讨论等;通过实践,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基本操作技能。
(二)课程理念本课程采取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和个人发展需求。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取行动导向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
二、设计思路该课程是依据康复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工作项目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中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项目设计以言语治疗为线索来进行。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 掌握言语康复治疗方法;2.熟悉基本理论和功能评定;3. 了解言语治疗技术的基本概念。
(二)能力目标:1.使学生对功能障碍的治疗原则有一个明确的认识;2.对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规律有一定的了解;3.对功能障碍的基本评定方法和处置原则、治疗技术能较熟悉掌握。
(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辨证的和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2.拓展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言语治疗学教学大纲导言言语治疗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研究对象主要是语言和言语障碍的防治。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言语治疗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本大纲基于对话答疑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分为六个主要模块:理论基础、评估与诊断、治疗方案设计、治疗技术、矫正手段和实践能力。
一、理论基础本模块旨在使学生掌握言语治疗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了解语言和言语障碍的分类及其原因。
教学内容包括:1. 语言和言语障碍的定义和分类2. 言语治疗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方法3. 社会文化因素对语言和言语发展的影响4. 特定人群的言语障碍特点和治疗需求二、评估与诊断本模块旨在使学生掌握言语治疗学评估与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利用各种评估工具进行客观评估和诊断。
教学内容包括:1. 评估工具的选择和应用2. 评估过程中的数据记录和分析3. 评估结果的解读和诊断标准4. 与其他专业人员的合作与沟通三、治疗方案设计本模块旨在使学生具备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的能力,能够合理选择和组织治疗手段。
教学内容包括:1. 目标设定和治疗计划安排2. 治疗目标的可达性和评估标准3. 不同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与搭配4. 治疗方案的个性化和灵活性四、治疗技术本模块旨在使学生掌握常见的言语治疗技术和方法,能够灵活运用于不同的治疗场景。
教学内容包括:1. 演练和训练技术的选择与使用2. 言语训练的步骤和方法3. 言语表达和沟通技巧的培养4. 情绪管理和社交技能的训练五、矫正手段本模块旨在使学生了解并能够正确使用言语治疗学中的矫正手段,如辅助沟通工具和技术。
教学内容包括:1. 各类辅助沟通工具和技术的介绍2. 矫正手段的选择与应用3. 矫正手段与智力、情绪、感知的关系4. 矫正手段的效果评价与调整六、实践能力本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地实习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包括:1. 系统的实地实习活动2. 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3. 实践中的问题解决和反思4. 成果展示和分享结论言语治疗学教学大纲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综合性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言语治疗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言语治疗2. 适用对象:语言发育迟缓儿童3. 课时安排:1课时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言语治疗的基本概念和治疗方法。
- 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简单的言语治疗技巧,能够应用于实际治疗中。
-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言语治疗的兴趣和责任感,提高患者的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言语治疗概述- 言语治疗的概念- 言语治疗的分类- 言语治疗的目的和意义2. 言语治疗的基本方法- 听觉训练- 口语训练- 语言表达训练- 语音矫正- 咀嚼和吞咽训练3.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分析典型言语障碍案例- 实践操作:简单的言语治疗技巧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言语障碍患者的日常生活,引发学生对言语治疗的关注。
2. 提问:什么是言语治疗?言语治疗有哪些作用?(二)讲授新课(20分钟)1. 言语治疗概述- 教师讲解言语治疗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目的。
-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言语治疗的特点。
2. 言语治疗的基本方法- 教师逐一介绍听觉训练、口语训练、语言表达训练、语音矫正和咀嚼吞咽训练的方法。
-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各种方法的操作步骤。
(三)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25分钟)1. 案例分析- 教师展示典型言语障碍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患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治疗建议。
2. 实践操作- 教师示范简单的言语治疗技巧,如口腔运动、发音练习等。
-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言语治疗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四、作业布置1. 查阅资料,了解言语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案例。
2. 针对身边的语言障碍患者,提出自己的治疗建议。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等。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学习态度、实践操作能力等。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实践操作等表现。
言语治疗学教学大纲一、引言言语治疗学是一门专注于改善沟通障碍和言语困难的学科。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划言语治疗学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言语治疗学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二、课程目标1. 熟悉言语治疗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 掌握言语治疗学的评估方法和技巧;3. 理解言语障碍的分类、病因和发展;4. 学习制定个性化的言语治疗计划,并能有效实施;5.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1. 言语治疗学基础知识1.1 言语发展理论1.2 言语障碍的分类与定义1.3 言语治疗的概述2. 言语评估2.1 评估的目的和原则2.2 评估工具和方法2.3 语言样本的收集与分析3. 言语障碍3.1 儿童语言障碍3.2 成人言语障碍3.3 自闭症谱系障碍中的言语障碍4. 言语治疗技术4.1 口语-听觉训练4.2 发音矫正技术4.3 语法和语义训练4.4 交流技巧和社交互动训练5. 个性化治疗计划制定与实施5.1 治疗计划的制定5.2 治疗目标和策略的选择5.3 治疗进展的监测与调整6. 言语治疗领域的新进展6.1 言语治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6.2 言语治疗与辅助技术的结合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讲座和案例分析,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际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2.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3. 角色扮演和模拟实践,通过模拟真实场景的言语治疗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4. 实地实习和观察,让学生亲身参与真实的言语治疗工作,加强实践经验。
五、评估方式学生的评估将以以下方式进行:1. 书面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评估方法的掌握程度;2. 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讲座、案例分析和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3. 实践表现,包括模拟实践、实地实习和观察的评估;4. 课程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和课程项目;5. 学生自评和同伴评估,鼓励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学习和表现进行反思。
言语听觉治疗技术专业简介
一、概述
言语听觉治疗技术专业简介:言语听觉治疗技术专业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
该专业的修业年限是四年。
面向康复技师、听力师、助听器验配师等职业,言语康复治疗、听力康复治疗等技术领域。
二、言语听觉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1.专业基础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人体发育学、语音学基础、听力学基础、儿童语言发展、临床疾病概要、言语听觉康复导论、言语科学基础。
2.专业核心课程:嗓音障碍康复治疗、构音音韵障碍康复治疗、听功能检测评估、听觉障碍康复治疗、运动性言语障碍康复治疗、儿童语言障碍康复治疗、失语症康复治疗、吞咽障碍康复治疗、语畅障碍康复治疗。
三、言语听觉治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言语听觉康复理论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具备言语障碍、语言障碍、吞咽障碍、听力障碍的康复评定及康复治疗等能力,具有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言语功能、语言功能、吞咽功能、听功能康复治疗等工作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四、言语听觉治疗技术专业发展前景:
面向康复技师、听力师、助听器验配师等职业,言语康复治疗、听力康复治疗等技术领域。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言语疗法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言语疗法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3. 培养学生运用言语疗法进行康复训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言语疗法的概念、目的和意义2. 言语疗法的评估方法3. 言语疗法的基本方法和技术4. 言语疗法在康复训练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言语疗法的概念、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什么是言语疗法?它在康复训练中有什么作用?2. 讲授(1)言语疗法的概念、目的和意义(2)言语疗法的评估方法(3)言语疗法的基本方法和技术(4)言语疗法在康复训练中的应用3. 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分析病例特点,讨论言语疗法的应用。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教师点评。
4. 实践操作(1)教师示范言语疗法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学生观摩。
(2)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
(3)学生展示练习成果,教师点评。
5. 总结(1)教师总结言语疗法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
(2)提问:如何将言语疗法应用于实际康复训练中?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言语疗法的概念、目的和意义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言语疗法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掌握程度。
3. 学生运用言语疗法进行康复训练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讲义2. 案例资料3. 实践操作器材六、教学时间1. 课堂教学:2课时2. 实践操作:1课时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名称:言语疗法实践课程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言语疗法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言语疗法技术进行康复训练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学生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和同理心。
课程内容:一、言语疗法概述1. 言语疗法的定义和作用2. 言语疗法的分类3. 言语疗法的适应症二、言语疗法的理论基础1. 语言学理论2. 语音学理论3. 心理学理论4. 康复医学理论三、言语疗法的常用技术1. 语音训练2. 语言理解与表达训练3. 咽喉功能训练4. 呼吸控制训练5. 声音调节训练四、言语疗法的实际操作1. 案例分析2. 患者评估3. 训练计划的制定4. 训练过程中的观察与记录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 以一个言语障碍患者的真实案例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 言语疗法的定义、作用、分类。
- 言语疗法的理论基础:语言学、语音学、心理学、康复医学。
3. 案例分析:- 分享一个言语障碍患者的康复案例,让学生了解言语疗法的实际应用。
4. 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案例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第二课时1. 复习:-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言语疗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讲授新课:- 言语疗法的常用技术:语音训练、语言理解与表达训练、咽喉功能训练、呼吸控制训练、声音调节训练。
3. 示范:- 教师示范言语疗法的操作步骤,包括患者评估、训练计划的制定等。
4. 实践:-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训练,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1. 复习:- 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言语疗法的理解和操作技能。
2. 综合练习:- 学生模拟真实案例,进行言语疗法操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 总结:- 总结言语疗法的要点,强调注意事项。
4. 课后作业:- 针对某一言语障碍患者,制定一份详细的言语疗法训练计划。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讨论、提问的积极性。
2. 案例分析: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言语治疗技术》课程标准建议课时数:64学分:4适用专业:康复技术先修课程:考试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本专业的职业核心课,以职业基础课为前导,为临床治疗技术专业课打基础,对康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有打下理论基础作用,通过学习达到实际工作要求.《言语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与实践。
课堂讲授注重基础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实践包括临床见习、实验室的操作实践以及课堂讨论等;通过实践,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基本操作技能.(二)课程理念本课程采取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和个人发展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取行动导向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
二、设计思路该课程是依据康复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中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设计以言语治疗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 掌握言语康复治疗方法;2。
熟悉基本理论和功能评定;3。
了解言语治疗技术的基本概念。
(二)能力目标:1。
使学生对功能障碍的治疗原则有一个明确的认识;2。
对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规律有一定的了解;3。
对功能障碍的基本评定方法和处置原则、治疗技术能较熟悉掌握。
(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辨证的和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2。
《言语治疗技术》课程标准建议课时数:64学分:4
适用专业:康复技术
先修课程:考试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本专业的职业核心课,以职业基础课为前导,为临床治疗技术专业课打基础,对康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有打下理论基础作用,通过学习达到实际工作要求。
《言语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与实践。
课堂讲授注重基础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实践包括临床见习、实验室的操作实践以及课堂讨论等;通过实践,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基本操作技能。
(二)课程理念
本课程采取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和个人发展需求。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取行动导向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
二、设计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康复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工作项目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中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项目设计以言语治疗为线索来进行。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掌握言语康复治疗方法;
2.熟悉基本理论和功能评定;
3.了解言语治疗技术的基本概念。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对功能障碍的治疗原则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对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3.对功能障碍的基本评定方法和处置原则、治疗技术能较熟悉掌握。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的辨证的和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
2.拓展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内容选取
表1 课程项目和学习情境设计一览表
(二)学习情境设计
表2 学习情境
六、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用与编写
《言语治疗技术》内容全面、深入、新颖,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是康复医学的入门教材。
分别介绍了康复和康复医学的的概念、地位、作用、工作内容、服务方式、人员职责、流程、康复机构设置等。
课程是继康复基础和康复临床的桥梁课。
对掌握康复医学专业理论,即明确的特征、范畴、知识结构、专门的诊疗技术及独立的理论体系,具有很好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科学性、理论性和实用性。
(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运用
本课程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行动导向、模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探索、求知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以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主,强化学以致用为教学重点。
着重阐明各类口腔疾病的病理变化,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各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以适应新世纪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三)教学基本条件
言语治疗技术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我们非常注重实践性教学以及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由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组成。
校内实践教学创建综合实训室。
实训室配备有供本课程实践教学使用的硬软件设备,如物理治疗仪器。
在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把实训环节以实训课程的形式嵌入课程体系,开出与课程相配套的实训,让学生把理论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校外实践主要是与实习医院配合,通过在医院康复理疗室的见实习活动,实际接触病人及理疗仪器,以掌握较强的管理技能和实操能力。
七、教学评价
按照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项目化教学实施,从项目的专业知识准备、信息收集处理、项目方案制定实施、结果考核评价全方位进行考核。
建立综合的评价模式,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注重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重视职业素质和团结协作精神等全方面培养,包括自我评价、成果展示、学生互评、教师评
价等多种形式,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功能。
建议成绩评价采用:平时成绩(20%)、工作任务完成成绩(10%)、理论考试成绩(40%)、技能考试成绩占(30%)。
在教学过程中,平时成绩按照学生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学习态度、出勤情况、学习行为等综合评价;工作任务完成成绩通过提前布置工作任务,以组为单位进行课下学习与交流,根据各组完成任务质量情况记团体成绩,对于需个人完成的内容根据个人完成质量情况记个人成绩,然后综合评定;学生互评可根据对方参与课程学习的主动性、责任心、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学习情况、学习方法等进行评定;个人自评根据个人在课程学习中的综合表现自我评价;理论考试成绩依据期末考试卷面完成情况进行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