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思考与实践
- 格式:ppt
- 大小:637.50 KB
- 文档页数:51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习作一我的心爱之物》教案与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习作一我的心爱之物》是一篇描写自己心爱之物的作文。
通过这篇作文,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事物描写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动物、植物等为选材,让学生有话可说,乐于表达。
同时,教材还注重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抓住事物的特点,将事物的名称、样子、来历、用途、特点、对自己的喜爱之情等方面写具体,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础,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但在事物描写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观察不细、表达不具体等。
此外,部分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写作积极性不高。
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观察和思考,能够将自己的心爱之物写具体、写生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写作等环节,提高事物描写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热爱和珍惜之情,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心爱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将文章写具体、写生动。
2.教学难点:如何将事物的名称、样子、来历、用途、特点、对自己的喜爱之情等方面写具体,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示范法: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写作示范。
4.评价激励法: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关写作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学生准备:观察自己心爱的物品,准备写作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心爱的物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第五单元习作例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第五单元习作例文》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重要课文。
课文通过生动的例文,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写作技巧的分析和实践,以及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指导。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础,他们能够运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但是,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写作思路不清晰、表达不准确、语言重复等。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何运用丰富的语言进行写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写作技巧,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写作,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培养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将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和写作技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互动式教学:通过讨论、提问等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实践性教学:通过写作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准备课文《第五单元习作例文》的文本,以便学生阅读和分析。
2.相关资料: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写作素材和例文,以便进行教学参考。
3.写作纸张:准备足够的写作纸张,以便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引导语,引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第五单元习作例文》。
2. 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课文《第五单元习作例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操练(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生活万花筒》教案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习作:生活万花筒》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作文教学篇目。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用文字将其表达出来。
教材以生活中的小事为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对于如何将生活中的小事转化为作文素材,并将素材生动有趣地表达出来,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将观察到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将生活中的小事转化为作文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将观察到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
2.教学难点:如何将生活中的小事生动有趣地表达出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示例教学法:通过示例作文,让学生了解如何将生活中的小事转化为作文素材,并将素材生动有趣地表达出来。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课件、示例作文、作文评价标准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已完成的观察日记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观察日记,让学生意识到观察生活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小事,如上学路上的风景、课堂上的趣事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生活中的小事,并讨论如何将这些小事转化为作文素材。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讨论,动手写一篇习作,将生活中的小事用文字表达出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教学反思在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中,我们所教授的习作主题为“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该习作旨在通过观察周围生活,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发现美好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我获得了以下的反思和收获。
一、教材内容的合理性本单元的习作主题为“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细心观察,描绘真实的世界。
同时,本单元还较好地跨越了艺术和生活的鸿沟,拓展了学生们的眼界,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提升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本单元的教材设计贴合小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兴趣,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致勃勃,积极了解世界万物的美妙之处。
二、教学策略的论证1. 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感导入,语言创作”的策略,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好,激发他们内在的情感和感受,从而更好地展现出他们对世界的审美观。
此外,我在课堂上让孩子们感受和发现文学艺术的美丽,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孩子们的写作和创作能力。
2. 融入多元文化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观察世界万物的同时,融入多元文化。
例如,在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中,我们要求学生寻找并发现自己周围的美,也鼓励学生观察和发现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美。
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教学效果的评估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和评估方式。
例如,我进行了以学生的平时表现、书写情况、发言质量等方面为依据的定性评价,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综合性评估。
在此基础上,我也采用了实物评价、互评、自评等方式,给予了学生细致的评价,促进了学生从多方面对自己进行评价和自我管理。
四、优化教学策略的思考虽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策略,但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仍需进一步去完整且科学地适应课堂学生的实际情况。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摘要: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
然而,部分学生在参与小学语文习作学习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导致课堂教学质量无法实现预期,难以实现理想化的教育目标。
为解决这一问题,文章基于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模式内涵,从单元导入、单元实践、单元总结等角度出发,总结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策略。
旨在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生态环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主线,促进理想化教育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习作单元教学;策略新课标的出台对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新目标。
在新课标的呼唤下,单元教学应运而生,以其特有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能够促进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是发展学生习作素养的有效方式。
因此,教师应充分关注习作单元教学模式的优势作用,及时转变自身教育理念,在习作教学中聚焦整体单元,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在潜移默化中发展自身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对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明晰的总结:文化自信是核心素养中的关键内容,指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积极争当文化的传播者与践行者,能够主动的关注,并参与到现代文化生活之中;语言运用代指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与积累建立良好的语感,形成基本的语言运用技能,从中感受语言文字所呈现的丰富内涵;思维能力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表现包含知觉、形象、逻辑、辩证以及创造思维;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自身审美能力以及创造意识。
这四个方面组成了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同时也是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理论基础。
二、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模式内涵及特征习作单元教学即以单元为基本单位,以习作探究活动过程为主线,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习得写作知识与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1]。
农村乡土化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作文课已经成为大部分农村学生最感头疼、最不感兴趣的课,这是不争的事实。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空间狭窄,缺乏生活实践和阅读积累。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想激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解决“无米之炊”之烦恼,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领悟到身边那鲜活的资源就是最好的写作素材。
既然我们农村学生在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教学设施等方面无法与城区学生相比,那么为何不结合农村学生实际,走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乡土化作文教学之路呢?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与探索:一、结合本地人文景观,激发创作热情笔者学校所在的萧山区自古以来就以人杰地灵著称于世。
这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淳厚的乡土风情和光荣的革命传统,而且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正发生着深刻而鲜明的变化,这些都为写作教学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笔者组织学生祭扫李成虎烈士墓,带领学生走进农民革命运动先驱者的故居,让同学们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和净化,写作欲望也自然高涨起来。
回校后,大家围绕“李成虎,我想对您说”这个话题,人人写出了具有真情实感的佳作,向校刊踊跃投稿,我班成了学校“五四”征文比赛的最大赢家。
湘湖,历尽沧桑,是萧山人民的母亲湖,也是西湖的姊妹湖。
它那秀丽的山水和八千年古文明,是萧山人民的骄傲。
同学们漫步在越王城山遗址和湘湖畔,真切感受到了春秋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和跨湖桥文化的独特魅力,纷纷在日记中抒怀讴歌。
当然,作为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此类活动时,一定要牢牢把握作文教学的方向盘,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感知和记录。
我们通过这样的活动,是为了引导学生时刻留意身边的生活和自然,把作文当作是生活的需要,感受到作文就是说话,做到有话就说,有事就写,有情就抒,有感就发,有理就讲,养成随时随地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作为课外练笔记录下来的好习惯。
关于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习作能力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习作教学也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和热点。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写作的总体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就第二、第三学段习作的目标则叙述更为具体。
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质量仍不尽人意,高耗低效的现象仍很突出。
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谈几点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习作教学现状的一些思考1.机械表达,缺乏情趣说起小学生的习作,大家都有一个同感,那就是:第一学段小朋友的写话要二、三学段的习作富有童趣。
老师们在批阅第一学段学生写话时往往会忍俊不禁,被学生的“妙语”逗乐。
而到了二、三学段,这样的情景则会很少,老师们常常埋怨学生习作太差。
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主要是到了二、三学段学生习作中的真情实感不见了,情趣缺失了。
有许多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的习作,经常机械的背诵一些习作辅导资料上的范文,教师无论出个什么题目,他们就“套出”一篇“好文章”。
这样的习作你看了以后,说不上哪儿好,也说不上哪儿不好,甚至要下个评语都颇感为难,就是让你觉得不对劲。
细究起来,原来这样的习作都是胡编乱套的。
张文德曾坦言:“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灿烂……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恰恰在这个关键之处违背了规律,走入了歧途,陷入了迷乱。
”习作教学中情感不见了,是习作教学的病根之一。
2.技巧规范,创造不够在习作教学中,让人最心痛的是对学生们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
有位作家曾讲述过一个扼杀创造性的典型例案。
他说,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犯错误以后》的作文,其中有一处细节描写:在去班主任办公室路上,看见一只空易拉罐,便情不自禁地用脚向前踢着玩,而且踢着踢着,觉得不过瘾,干脆用力一踢,将易拉罐踢得老高,易拉罐飞起来的弧度和姿势很好看。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习作》说课稿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习作例文·习作》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通过例文和习作,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文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础,但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存在观察不细、思维局限、表达不清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提高写作质量。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生能学会如何观察、思考和表达,培养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拓展思维,表达清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导入新课。
2.学习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作方法。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分享写作心得。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方法。
5.实践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写作方法,进行现场写作练习。
6.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7.总结提升: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强调写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写多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习作例文·习作1.写作方法2.写作练习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第一幅:冬天到了,树木……房屋……远处……第二幅:街道上,大人……孩子……售报亭阿姨……清洁工人……第三幅:教室里,老师……有的同学……有的同学……还有的同学……【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习作学习的起步阶段,让学生有话说、有话写是教学时应注意的。
本教学环节的设置,先让学生自由说说最近的观察所得,畅所欲言,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再结合教材中关于场景的图例以及教师给出的句式,可以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写作灵感。
】三、尝试写作,教师点评1.学生练写。
结合你的观察记录单,把最近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下来。
2.小组内交流。
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小组同学听。
3.小组推荐,全班交流。
小组推荐一位同学读给全班同学听。
4.教师点评。
点评可着重从习作中有没有把事物写细致,有没有调动多种感官,有没有写出事物的变化情况这几方面入手。
【设计意图:学生当堂练写,可以把所学及时应用。
教师点评时也应注意规范学生表达,紧扣习作单元教学重点———仔细观察。
】四、总结心得,学习小结1.用一句话说说最近的观察感受,和同学分享心得。
(如仔细观察会有新的发现;观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可以把自己观察所得记录下来,写成一篇文章,和别人分享……)2.教师总结:你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观察到了如此缤纷多彩的世界;你们还有一支善于记录的笔,把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留住了美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观察感受,可以提升学生认识,明确观察在习作学习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今后的习作学习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责任编辑杨文婷———《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习作教学与思考陈茂发在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一课的教学研讨中,对单元整体进行仔细揣摩、分析后,我发现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是建立在“精读课文阅读发现—交流平台梳理提炼—初试身手尝试迁移”基础之上的综合运用,因而将课时核心目标确定为:在多角度、多感官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提出疑问、大胆猜想的方法进一步丰富观察感受;灵活运用抓特点、抓动作、抓变化的表达方法写出某一事物(场景)不同方面的特点,或某一事物(场景)几个方面体现出的某一特点。
小学习作教学有效评价实践思考作者:范玉学来源:《当代教育探索》2013年第10期摘要:开展科学有效的习作教学评价工作,能够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习作水平,让学生在习作中学会习作,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习得规律习作教学有效评价一、小学习作教学评价现状的分析与思考1.评价方向错位。
当前习作教学评价过分强调个体成绩在群体中的位置,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习作评价依据学生习作质量予以不同等次的分类,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学习情感态度与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
这种评价的结果,往往成了淘汰学生的筛子,导致学生对习作产生了畏难情绪,长此以往,学生对习作兴趣不断下降,不利于习作能力的提高。
2.评价效益不高。
习作教学评价渠道单一,形成了习作教学评价限于教师一人评价的怪圈。
有的教师尽职尽责,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大量修改,写上大段的评语,再给上分数或等级,学生或能认真拜读,或只关注成绩,之后,无论是评语、分数、还是等级,都渐渐忘记;有的教师因时间、精力等原因,对学生的习作批阅草率简单,给个成绩应付过去。
学生的作文评价,仿佛是教师为了应付检查而做,学生从中获益甚少。
3.分析与思考。
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模仿到创新,从不会到不断熟练,须经长期有效的写作实践逐步形成,决不可能一蹴而就。
习作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帮助学生习得语言。
语言习得,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获得语言知识,养成语言运用习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
[1]小学生习作教学评价,不应该是为学生某次或某个阶段的习作给出一个结论,而是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再次习作的欲望,促进学生习作能力、习作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它是整个习作教学的一个中间环节或下一次习作的新起点。
对小学生习作教学实施有效评价,必须遵循语言习得规律,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习作教学评价如何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作用,“通过调动学生对评价过程的全面参与,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与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成为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技能不断增强的过程。
2024年习作教学交流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作为2024年习作教学交流的发言者,与大家分享我的经验和思考。
首先,我想说的是对习作教学的重视。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习作,学生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习作教学的重要性,并为其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其次,我想分享的是关于习作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采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兴趣。
首先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创设情境、设立问题等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其次是要注重写作过程。
写作过程包括选题、规划、撰写、修改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引导。
最后是要注重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是写作的基础,包括语言表达、结构安排、修辞手法等方面的技巧。
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学生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
第三,我想谈谈习作教学中的评价与反馈。
评价和反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进步的关键。
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评分、评语、小组分享等,通过及时的反馈,让学生知道自己写作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
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习作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习作是学生情感的表达和宣泄的方式,通过习作,学生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习作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评价和反馈中,我们也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感问题,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习作教学也需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方向。
我认为,未来的习作教学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能力。
通过让学生开展跨学科的写作实践,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以导图为根借想象为翼———习作“我眼中的秋天”教学实践与思考作者:刘伟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第11期小学生正处于喜欢乱涂鸦的年龄阶段,在这一涂一画之间写作的兴趣自然而然也就激发出来了。
在课堂上,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提高其创造力,使他们的写作欲望得以增强。
我在尝试改革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欣喜地发现,习作之前,教师运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把课堂中所要教授的内容串联起来,绘成思维导图后再进行习作指导,这样,画图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积极参与的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形成有系统、有层次的写作结构图示,使他们的构思在思维导图中呈现出有形的思路。
可见,有了“骨架”,再往里面填充“血肉”,习作便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同时,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为此,我对教学中亲历的环节进行剖析。
一、情境导入,唤醒学生记忆师:小朋友们,丹桂飘香,美丽的秋天已经来了。
你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呢?(首先,教师在黑板中心画上一个圆圈,写上主题“秋天”。
)生:老师,我眼中的秋天是金色的,因为田野里稻子成熟了。
(接着,由“秋天”图形中心开始画一些向四周发散出来的粗线条,每一条线都代表学生个体关于秋天的主要想法。
)师:你真厉害,秋天来了,你发现了田野的庄稼成熟了!还有哪些地方你也发现秋天来了?生:我在果园里发现了秋天来了,因为苹果都成熟了。
生:秋天来了,我还在公园里看到菊花了呢。
生:我还在公园里发现勤劳的小松鼠,它们秋天就开始准备过冬的粮食。
生:老师,我还知道到了秋天枫叶火红火红的,非常迷人。
师:你们真善于发现,在田野、果园、公园发现了秋天的变化。
(最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唤醒学生有关秋天的记忆,提取秋天变化有特色的地方,共同绘制了如下导图,为后面的写作做好铺垫。
)师: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秋天的变化不仅仅是在这些地方,还在哪里能发现呢?(学生继续讨论交流,说出了秋天在小池塘里,在校园中,在天空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