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岩石圈与地表形
- 格式:ppt
- 大小:2.59 MB
- 文档页数:19
云南省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1一、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2.运用插图和多媒体演示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二、问题与例题问题1: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问题2:地球的内部圈层有哪些?问题3:说出岩石圈的范围?例题1:关于地壳和岩石圈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就是整个地壳B.岩石圈为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C.地壳和上地幔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D.地壳为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问题4: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有何差异?例题2: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大的是()A.青藏高原B.东北平原C.太平洋D.四川盆地问题5:岩浆岩是怎样形成的?问题6:沉积岩是怎样形成的?问题7:变质岩是怎样形成的?问题8:三大类岩石与岩浆是怎样相互转化的?例题3: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成分发生改变,由此而形成的岩石()A、石灰岩、玄武岩B、页岩、石灰岩C、大理岩、板岩D、砂岩、花岗岩问题9: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有什么意义?三、课内目标限时检测题1.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_____和_____两大部分。
()A.地壳与地幔B.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C.生物圈、岩石圈D.水圈与大气圈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对火山喷发物的研究 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C.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 ABC 都可以3.古登堡界面是()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 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 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4、关于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D、变质岩在一定条件下能形成沉积岩5、读下列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写出字母代表的岩石和数字代表的地质作用。
【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学生的学习准备:学生完成三大类岩石标本的收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的收集。
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思维导图第一步【情景导入】展示乡土岩石景观图片,激发探秘岩石圈的兴趣,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步【预习交流】“课前自主”学习情况的检查与交流。
了解学生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1、同桌互查学案完成情况.2、读一读,背一背,巩固预习成果。
3、找出困惑。
学问始于问题,养成多思考、多发现问题的习惯。
第三步【提出目标】(1)利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结构及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2)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成因。
(3)阅读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第四步【互动探究】创设问题情境、观看微课、视频等激发探究兴趣。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式学习。
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通过个人的经验与探索发现、建构知识。
【探秘第一站】岩石圈的位置★合作探究11、大屏幕展示鸡蛋和地球内部结构图,如何进行类比分析?【知识链接】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纵波、横波纵波:前进速度快,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在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递。
横波:前进速度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递,无法穿过液态外地核。
莫霍面,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急剧地改变,,为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称为莫霍面。
古登堡面,1914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发现地下2885千米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明显变化,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
人们将这个界面称为“古登堡界面”。
2、出示岩石圈结构图,指出岩石圈位置。
【探秘第二站】岩石圈组成★合作探究21、展示岩浆岩形成示意图,观察玄武岩、花岗岩的区别,并说明原因。
2、观看沉积岩形成视频、展示沉积岩图片,分析沉积岩特征,并尝试按年龄给岩层排序。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标展示】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学目标】知识: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2、理解并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3、说出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类型;4、列举常见的岩石和应用。
方法:利用所给文字、图片、示意图等材料,养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用可持续的理念善待自然。
【教学重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过程】2013年6月,我国“神十飞天、蛟龙入海”,上天入海,世界瞩目。
深处地下深处的岩浆也回想起自己几百万年前的一次“上天入海”的旅行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岩浆们的回忆《小岩浆旅行记》吧!资料分四个篇目,分别是《旅行准备》篇、《离家》篇、《旅途》篇、《回家》篇。
这四个篇目分别设计了对应的学生活动。
全体学生分成四组,小组内成员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活动时间约20分钟。
活动进行中,时刻关注学生情况,有问题随时作出解答。
每小组中心发言人呈现研讨结果。
根据学生的研讨结果,进行精讲点拨,解决学生存在的疑惑。
〖活动研讨〗活动一:读《旅行准备》篇,完成“岩浆的家”部分。
1、外部圈层:大气圈、生物圈、水圈2、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3、软流层的位置:地幔上部4、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活动二:读《离家》篇,完成“路上的风景”部分。
1、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岩代表岩石:玄武岩;特点:有气孔或流纹2、岩浆侵入地表形成侵入岩代表岩石:花岗岩;特点:质地紧实3、形成作用:冷却凝固4、应用:花岗岩是常用的建筑材料活动三:读《旅途》篇,完成“外部圈层之旅”部分。
1、沉积岩的形成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2、常见的沉积岩类型: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3、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岩层、具有化石4、应用:石灰岩为建筑材料、含有煤、石油、天然气活动四:读《回家》篇,完成“归家之路”部分。
板块构造学说教学反思通过研修活动,收获很大,我们初步形成了这样的认识:1、要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本次研修课的成功点就在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本节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是高中学生较难理解的,如果讲深了,学生就学不明白。
所以,将教学内容做简单化处理。
即利用多媒体展示板块运动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板块运动的基本规律、原理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之后,再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熟练掌握规律并验证,积极得出更完善的结论。
这样,有利于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书本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提问要把握有效的时机在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
所谓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状态的时候,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
在教学中,如能让提问激发矛盾冲突,引发认知冲突,就能强烈地吸引学生去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运用考古界的三个惊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时,我们可以在展示相关PPT后紧扣材料立即提问“为何会有这些现象呢?这些现象是怎么发生的?”在问题的冲击下,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学生自然就很想知道这些现象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这样一来,学生就能自主地走进文本的学习中。
可见只要教师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选择好提问的最佳时机,精心设计,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学生的思维于幼稚走向成熟,从浅薄走向深刻,课堂才会因此而格外鲜亮、活跃。
3、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难易适度、有针对性教师的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的重点之处。
如在讲到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时可以这样提问“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是什么?”、“不是有七大洲四大洋吗,怎么只有六大板块?”,这样设问比起直接问“六大板块板块是哪六大?”,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激情和欲望,使学生积极投入思考、探究,加深其对六大板块的印象。
教师问题设计要难易适度、有科学的指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