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20例临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临床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mtx、米非司酮联合清宫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临床效果比较。
方法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mtx、米非司酮联合清宫术治疗,对照组实施传统手术治疗。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手术、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过性血压下降、恶心呕吐和发热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mtx、米非司酮联合清宫术与传统手术相比治疗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有好效果,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mtx;米非司酮联合清宫术;剖宫产瘢痕妊娠[中图分类号] r7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2)24-223-02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a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是剖宫产术后的远期并发症之一,占有剖宫产手术史妊娠妇女的6.17%[1],且随着剖宫产妇女人数的增加,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单纯行人工流产治疗csp极易导致子宫收缩不良、破裂穿孔、甚至大出血致失血性休克,为了研究mtx、米非司酮联合清宫术治疗csp的疗效,本研究选取2005年1月~2012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csp患者46例进行研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5年1月~2012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csp 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csp,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3例,平均年龄(30.1±3.7)岁,平均孕次(3.1±1.2)次,距上次妊娠时间平均(4.8±3.1)年,停经时间平均(54.6±12.4)d;对照组23例,平均年龄(31.5±3.8)岁,平均孕次(3.3±1.1)次,距上次妊娠时间平均(5.2±3.2)年,停经时间平均(56.2±13.5)d。
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部位妊娠临床分析作者:于爱云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8期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部位妊娠的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入院诊治的9例子宫疤痕部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记录9例患者治疗中的具体情况,总结分析治疗效果。
结果 9例患者中6例行保守治疗,定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及B超检查,血HCG、尿HCG下降至正常水平,患者症状消失后停止治疗,治疗过程中均无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3例行切除局部病灶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经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对症治疗及护理,术后3例患者均无报道发生大出血、切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全部痊愈出院。
结论对患者进行妥善处理、充分的诊断、给予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是临床上医务人员处理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部位妊娠的主要责任。
依据患者病情的不同施以相应的治疗方法有利于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剖宫产术子宫疤痕部位妊娠临床分析子宫疤痕部位妊娠是较为少见的妇产科病症,主要是指有过剖宫产史的女性,在再次妊娠的时候,孕囊着床在子宫原疤痕处,往往导致阴道大量流血以及晚期的子宫破裂,是近年来出现的较难处理的异常妊娠。
子宫疤痕部位妊娠在全部异位妊娠中的发病率为3%左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在我国子宫疤痕部位妊娠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
近年来,随着行剖宫产术患者数量的逐渐增多,子宫疤痕部位妊娠的发病率也呈逐渐增高趋势。
由于子宫疤痕部位妊娠病因复杂、并发症多、病情变化复杂、对患者的影响大,因而临床上对子宫疤痕部位妊娠患者必须进行严密的观察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做出合理的诊断,采用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方法予以治疗[2]。
本文旨在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9例子宫疤痕部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临床上治疗子宫疤痕部位妊娠的方法及效果进行探讨,为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和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20例临床分析
作者:钟小娟
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4期
摘要:目的:就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20例临床分析进行探讨。
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20例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患者,本组资料中有14例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患者在B超监测下向其妊娠囊内注射50mg甲氨蝶呤(MTX); 4例患者注射150mg 甲氨蝶呤,同时,对其进行1次静脉冲击化疗,这18例患者在治疗的同时折射50mg米非司酮,然后再行刮宫术。
另外的2例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患者在B超监测下行150mg甲氨蝶呤(MTX)+ 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然后再行刮宫术。
结果:20例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患者经过上述治疗之后,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16例(80%),有效(症状有所减轻)4例(20%),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0例(0%),总有效率100%。
结论:通过B超监测+甲氨蝶呤+刮宫术的方法,能够保留孕妇的生育能力和子宫能力,但是对于子宫有其他合并症、瘢痕包块较大、产妇年龄较大的可以选用子宫全切手术。
关键词: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临床分析
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是一种较为危险且及其罕见的异位妊娠,也是一种剖宫产远期并发症,主要是在剖宫产瘢痕处。
随着剖宫产率的逐步升高,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的发生率也日益增加,很容易出现危及生命、丧失生育功能、子宫破裂、无痛性阴道大流血等问题,后果较为严重,再加上早期很难有效诊断出这种疾病,误治率、误诊率较高,如果我们不能适当地、及时地进行治疗,很容易导致孕妇出现大出血现象,且这种大出血难以控制,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20例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患者,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28.63±7.85)岁;孕次1~7次,平均孕次(1.97±2.87)次;产次1~3次,平均产次(1.26±1.89)次;剖宫产次数1~3次,平均剖宫产次数(1.16±1.21)次;剖宫产方式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前次剖宫产距离本次发病时间0.5~14年。
1.2临床表现
本组20例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患者均无腹痛,但是均有停经史,停经时间40~86天,17例(85%)有不规则阴道流血史,就诊时间6~40天不等,平均(21.16±10.41)天;14例(70%)药物流产术后未见胚胎排出,持续阴道少量流血;6例(18%)人工流产术中出现大出血。
妇科检查:20例患者宫颈均未及明显异常;子宫峡部均呈不同程度膨大;子宫体有不
同程度的增大;双侧附件区无明显异常包块;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孕妇均无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表现。
1.3方法
本组资料中有14例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患者在B超监测下向其妊娠囊内注射50mg甲氨蝶呤(MTX); 4例患者注射150mg甲氨蝶呤,同时,对其进行1次静脉冲击化疗,这18例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口服50mg米非司酮,然后再行刮宫术。
另外的2例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患者在B超监测下行150mg甲氨蝶呤(MTX)+ 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然后再行刮宫术。
2.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20例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患者经过上述治疗之后,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16例(80%),有效(症状有所减轻)4例(20%),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0例(0%),总有效率100%。
3.讨论
(1)预防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的发生首先应降低剖宫产率。
近年来,随着麻醉技术、输血条件、剖宫产技术及术后镇痛技术的提高,剖宫产率迅速上升,无任何指征的社会因素剖宫产更日趋上升,已经引起国内外围产医学工作者的广泛重视。
按照国际医疗界的规定,剖宫产的比例不能过高,应该保持在15%以下较为适宜,否则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病死率、高危围生儿病死率都会出现明显地提高。
但是目前我国剖宫产率较高,一般都在40~50%左右,甚至有些地方已经达到了80%,情况及其严重。
应该对孕产妇进行正确的产前教育,大力向其及家属宣传自然分娩的好处,给他们讲明剖宫产很容易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如腰困、肺栓塞、感染、出血等,甚至会影响到再次妊娠、术后避孕与恢复等,剖宫产只是一种医疗干预,不到必要时最好不要使用。
同时,应该采取药物性无痛分娩措施或者精神预防性无痛分娩措施来对胎儿进行综合性无痛分娩,同时,加强产时监护,提高医务人员的接生技术和阴道助产技术水平,对异常现象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以科学态度鼓励孕妇选择正确分娩方式。
(2)本文20例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患者在经过甲氨蝶呤治疗之后,能够有效地促进绒毛变性坏死,然后再行刮宫术,患者恢复快,疗程短,创伤小,能够将单纯长期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和大出血避免掉。
通过B超监测+甲氨蝶呤+刮宫术的方法,能够保留孕妇的生育能力和子宫能力,但是对于子宫有其他合并症、瘢痕包块较大、产妇年龄较大的可以选用子宫全切手术。
参考文献:
[1] 牛海云. 子宫切口瘢痕妊娠10例临床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04):112-114.
[2] 卢志茹,李铭. 瘢痕子宫切口妊娠8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01):102-105.
[3] 赵立武,张金芝.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断与治疗[J]. 医学综述. 2011(09):132-136.
[4] 张丹妮,郝恩源.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43例临床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1(17):174-178.
[5] 李静,刘传红. 剖宫产切口处早期妊娠9例临床分析[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07(01):165-168.
[6] 李瑾,方佳伟.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断与治疗[J]. 临床误诊误治. 2007(12):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