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7例临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7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临床诊断及处理。
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22例,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回顾相关临床资料。
结果:单纯应用mtx灌注化疗的4例患者,b超监视下在1周后清宫,术中平均出血量为(402±12.4)ml。
18例行uae联合mtx灌注化疗者b超监测下于7-10d后清宫,术中平均出血量为(72±21)ml。
联合组出血量显著少于单纯mtx化疗组(p<0.05)。
患者均痊愈出院,生育功能保留,月经在术后2-6个月呈正常恢复。
结论: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需早期明确诊断,并选择适当的方式积极治疗,以uae联合mtx灌注化疗效果最为显著,可使预后得到明显改善。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60-01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为一种特殊的异位妊娠类型,是指妊娠物于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处种植。
临床常因漏诊或误诊,造成子宫破裂或阴道大出血等高危事件发生,增加了子宫切除率,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升高,子宫瘢痕处妊娠率也呈升高表现,及时明确诊断,并选择恰当的方式治疗是确保预后的关键[1]。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22例,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患者,回顾相关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22例,年龄25-41岁,平均(31.9±2.5)岁。
均有剖宫产史,本次妊娠距上次剖宫产1-15年;剖宫产术后有1-2次人流史14例。
临床表现:均停经45-92d。
下腹痛4例,停经后阴道少量流血6例。
临床诊断:人流术前经阴道超声检查确诊4例,以子宫下段可见混合性包块,子宫腔内未见孕囊为影像学表现;其余18例均因人流术中或术后反复大量出血复查超声确诊,子宫下段前壁有混合性回声。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临床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观察其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患者16例,对其诊断、治疗方法及治疗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2例患者治疗前经超声检查得到明确诊断。
9例行子宫动脉动脉栓塞加人工流产术治疗成功;3例单纯行甲氨蝶呤保守治疗但效果不理想;4例腹腔镜下行宫腔镜病灶清除术治疗成功,无全子宫切除病例。
结论早期准确诊断对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具有重要的意义。
超声是诊断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简便而可靠的方法。
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是可选择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关键词] 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 r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a)-0070-02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指孕囊着床于前次剖宫产瘢痕部位的一种罕见异位妊娠,为剖宫产术的远期并发症之一,瘢痕妊娠处易发生破裂,可危及母婴生命安全[1]。
csp随剖宫产率的上升而呈增加趋势,早期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如未能明确诊断而盲目处理,常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甚至威胁生命。
本研究总结分析2009年1月~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16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增加对该病的了解,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2年6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16例csp 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详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患者年龄26~41岁,平均(35.3±2.7)岁;孕次3~6次,平均4次;均有1次以上人工流产史。
所有患者均有子宫下段剖宫产史,发病距上次剖宫产间隔时间为6个月~11年,平均(3.9±1.3)年;均有停经史,停经时间38~112 d,平均(59.4±6.8) d;平均血β-hcg 为(9 659.83±1 347.57)μmol/l。
瘢痕妊娠七例病例分析:瘢痕妊娠是指子宫下段剖腹产,子宫复旧后子宫峡部瘢痕处妊娠,是位于子宫腔以外的异位妊娠(1)。
标签::瘢痕;妊娠;剖腹产;分析;今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剖宫产瘢痕妊娠的发生率呈明显增长趋势,为探讨并分析瘢痕妊娠的临床病理特点,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瘢痕妊娠患者七例,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7例瘢痕妊娠為研究对象,其中患者年龄28~42岁,平均年龄33岁左右,有过剖腹产史。
2临床特征:7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有明确停经史(1例患者妊娠呕吐症状明显来院就诊)1例无明显停经史,因阴道流血时间长,血量增多伴腹痛来就诊。
3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光滑,宫颈软,有者呈紫蓝着色,子宫稍大于正常子宫,双附件未见明显异常。
4辅助检查:超声检查:宫腔内及宫颈管处均未见明显妊娠囊,于剖腹产切口子宫峡部前壁可见妊娠囊,与宫腔不连续,子宫下段局部隆起,1例患者可见胎芽及胎心反射,1例表现子宫下段瘢痕处带状低回声,1例子宫下段切口处瘢痕裂隙表现为瘢痕处由黏膜层向浆膜层的楔形凹陷而呈三角形裂隙。
4例患者的孕囊和膀胱壁间肌性组织厚度1000u/l。
二讨论1病因:瘢痕妊娠的病因尚不太清,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受精卵通过子宫内膜和剖腹产瘢痕间的微小腔道着床于瘢痕组织中,胚囊由瘢痕组织的肌层和纤维组织包绕,完全与子宫腔隔离(2)。
2)择期剖宫产,子宫下段没有很好的扩张,没有宫缩临产,导致进行剖宫产时局部的一个不好的缺陷的愈合和将来这种下次妊娠的时候胚胎的异常着床(3)。
2诊断:临床表现为短暂停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有时误认为难免流产或宫内早孕或宫外孕或宫颈妊娠,在刮宫中易大出血或术中止血不止,子宫可增大或峡部明显膨大,HCG(+)。
B超:子宫增大,内膜增厚,回声不均,子宫前壁峡部原手术瘢痕处血流丰富,阻力指数RI〈5,局部可见不均质回声,其中一例患者于子宫前壁手术瘢痕处胚囊内可见胎芽胎心,部分可见子宫下段切口处瘢痕裂隙,表现为瘢痕处由黏膜层向浆膜层的楔形凹陷或三角形裂隙,前方肌变薄(0.1-0.4cm)子宫下段常见局部隆起,瘢痕妊娠必须一部分妊娠物位于瘢痕处。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7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剖宫产;瘢痕子宫;再次妊娠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子宫瘢痕妊娠发生率亦随之上升。
子宫瘢痕妊娠是一种罕见而危险的异位妊娠。
如未及时发现,随着妊娠的进展,存在子宫破裂和腹腔内大出血的危险,必须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
本文回顾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7例患者资料,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我院自1999年至2009年共收治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7例,年龄26~39岁,平均30.2岁,产次1~3次。
所有患者均有子宫下段剖宫产史,其中5例剖宫产1次,2例剖宫产2次。
前次剖宫产距离本次妊娠时间为8个月至12年。
7例均有停经史,6例停经时间39~62天,1例停经16周。
2例患者在外院药流后持续阴道流血14天及23天,3例停经后有少量阴道流血,无明显腹痛症状。
所有病例血βHCG均升高(1460~23560 U/L)。
2.辅助检查 4例患者B超提示孕囊位于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内,周围血流信号丰富,其中1例报告肌层最薄处厚度仅为2 mm,妇检发现3例子宫增大如停经月份,1例子宫下段增粗,均考虑剖宫产术后子宫
瘢痕妊娠。
2例在外院药流后持续阴道流血14天及23天的患者,在我院复查B超提示子宫前壁下段不均匀高回声,周围血流信号丰富。
1例患者停经16周,B超提示宫内中孕单活胎,胎盘附着于子宫前壁。
3.治疗情况及结果 4例早孕患者及2例院外药流后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入院后予米非司酮口服,50 mg/天,共3天,并予甲氨蝶呤50 mg肌注,其中2例院外药流后患者及3例停经时间39~47天患者用药物治疗成功,治疗后血βHCG逐渐降至正常,治疗后45~58天恢复正常月经。
1例停经62天患者用药物治疗后胚胎不排出,持续少量阴道流血,药物治疗一周后复查血βHCG不降,在备手术、配血的条件下行清宫术,术中出现大出血,立即行开腹手术,术中见子宫下段原手术瘢痕处增粗隆起,呈紫蓝色,表面血管丰富,并有一3 cm ×4 cm破裂口,见胎盘组织,予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子宫下段剖宫产瘢痕妊娠。
1例停经16周,误诊为宫内中孕单活胎进行引产患者,规律宫缩后持续阴道流血约1200 ml,改行剖宫取胎术,术中见子宫下段饱满,表面有丰富的静脉丛,胎盘粘连于子宫下段瘢痕处,无法分离,遂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子宫下段瘢痕妊娠,植入性胎盘。
术后7天拆线,切口愈合好,2周后复查血βHCG均降至正常。
讨论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是指既往行剖宫产(一次或多次)的女性再次妊娠后,其孕囊位于剖宫产瘢痕部位,周围完全为子宫肌层及瘢痕部位纤维组织所包绕,与宫腔及输卵管不通,是一种罕见而危险的异位妊娠。
如未及时发现,随着妊娠的进展,绒毛可与子宫肌层粘连、植入、穿透导致子宫破裂和腹腔内大出血。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发生率为0.045%,因此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至关重要。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临床表现与宫内早孕、先兆流产等相似,
仅仅依靠病史及临床表现很难早期诊断,易误诊。
本资料7例患者院外误诊2例,误诊为一般宫内早孕及先兆流产,后经我院B超确诊为子宫瘢痕妊娠。
我院误诊1例,误诊为宫内中孕单活胎,术后病理报告子宫下段瘢痕妊娠。
子宫瘢痕妊娠诊断直接依据靠B超及磁共振检查,磁共振检查因存在对胎儿的影响及检查费用高的原因,不宜常规用于早孕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因此现阶段B超检查是诊断子宫瘢痕妊娠的主要手段。
Godin等[1]首先提出子宫瘢痕妊娠B超诊断依据:
①宫腔内无妊娠囊;②宫颈管内无妊娠囊;③子宫峡部前壁见妊娠囊生长;④膀胱与妊娠囊之间肌壁薄弱。
本资料7例中有6例符合子宫瘢痕妊娠B超诊断标准,4例B超提示孕囊位于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内,其中1例报告肌层最薄处厚度仅为2 mm,2例药流后B超提示子宫前壁下段见不均匀高回声;1例孕16周B超误诊为宫内中孕单活胎,术后病理报告为子宫下段瘢痕妊娠。
因此对于有剖宫产史的患者,尤其是行药流和人流术前,应常规进行B超检查。
子宫瘢痕妊娠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清宫术、局部病灶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和子宫动脉栓塞术。
但如何选择治疗手段目前国内无统一的诊治规范[2]。
经我们观察认为,应用米非司酮口服杀胚联合甲氨蝶呤全身化学治疗,对停经时间较短的早孕患者效果较好,本组6例患者中5例成功。
甲氨蝶呤和米非司酮的作用机制不同,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可提高治疗成功率,药物治疗成功能保留生育功能,对药物治疗失败子宫瘢痕妊娠者进行清宫术要慎重。
本资料1例患者停经62天,药物治疗失败后行清宫术时出现大出血,立即行开腹手术,因出血量大,行全子宫切除术。
分析其原因是虽经药物治疗后胚胎死亡,但胎盘绒毛组织已植入子宫瘢痕肌层,清宫致大出血;胎龄越大胎盘植入越深,大出血危险性越大,1例停经16周胎龄患者引产后大出血,术中检查因孕龄大胎盘植入深及出血多而行全子宫切除术。
我们认为对于有剖宫产史再次妊娠的患者应早期做B超检查,对子宫瘢痕妊娠患者,尽量早期诊断,早期使用含甲氨蝶呤药物的药
流方案,有利于保留子宫和生育功能;药流不全者进行清宫时要慎重,应在备血、备手术的条件下方可进行;孕龄大者尽早行直接开腹手术治疗,视患者对生育要求和术中胎盘绒毛植入情况决定行病灶切除术或子宫切除术。
【参考文献】
[1]Godin PA,Bassil S,Donnez J.An ectopic pregnancy developing in aprevious caesarean section scar[J].Fertil Steril,1997,67(2):398.
[2]高京海,朱芝玲,鹿欣. 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病因及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8):631-6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