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_必修1_必修2_苏教版_专题_知识点重点难点总结笔记
- 格式:pdf
- 大小:712.58 KB
- 文档页数:20
苏教版化学必修1 专题知识点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2. 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电子发生转移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①根据金属活泼性: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Cl2Br2I2S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如:2Fe + 3Cl2 = 2FeCl3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l2 > S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篇:《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 7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 7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高一化学课堂笔记篇一:高中化学必修一笔记(精选)第1节认识化学科学一、化学的含义和特征1、化学的含义: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2、特征: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3、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化学的形成和发展1661年,英国,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诞生。
1771年,法国,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
1803年,英国,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
三、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元素的存在状态:物质都是有元素组成的,元素在物质中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式存在,在这两种状态下,分别形成单质和化合物。
2、研究物质的顺序:金属非金属→氢化物↓ ↓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碱含氧酸↓ ↓盐盐3、氧化物的酸碱性: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一、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一)Na的性质1、物理性质: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熔点为97.8℃,沸点为882.9℃,密度为0.97g/cm3。
2、化学性质: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Na+(稳定结构),还原性极强。
点燃点燃(1)与非金属反应:①4Na+O2====2Na2O ②2Na+O2====Na2O2 ③2Na+Cl2====2NaCl点燃④2Na+S==== Na2S(2)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现象:浮:Na浮在水面上;熔:融化成一个小球;游:四处游动;响:发出咝咝响声;红:试液变红。
(3)与酸反应:2Na+2HCl====2NaCl+H2↑(4)与盐反应:①2Na+2H2O+CuSO4====Cu(OH)2↓+Na2SO4+H2↑②6Na+6H2O+2FeCl3====2Fe(OH)3↓+6NaCl+3H2↑③4Na+TiCl(熔融状)高温Ti+4NaCl 4(5)Na在空气中的一系列变化:2222?????Na2CO3·??Na OH??Na?Na2O??10H2O????Na2CO3 OHOCO,HO风化4Na+O2====2Na2O → Na2O+H2O====2NaOH →2NaOH+9H2O+CO2====Na2CO3·10H2O → Na2CO3·10H2O风化Na2CO3+10H2O↑3、Na的保存:钠通常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高中化学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化学实验安全(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
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
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
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Cl- 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四.除杂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氟及其化合物氟,FLUORINE,源自fiuo,“流动”的意思,1771年发现。
氟是所有非金属中最活泼的元素。
只有少数的稀有气体元素拒绝和它相结合。
它能腐蚀不为任何化学药品所动的铂。
在氟气的喷流下,木材或橡胶会马上燃烧──即使是石棉也要烧得赤热。
目录:氟的发现简史氟单质及其性质氟与金属的反应氟与非金属的反应氟与水的反应卤素间的置换反应氟的制备氟化氢和氢氟酸卤化氢的性质氢卤酸的性质卤化氢和氢卤酸的制备氟的氧化物氟的发现简史莫瓦桑(H.Moissan,1852-1907)在化学元素发现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参加的化学家人数相当多的、危险很大的,莫过于单质氟的制取了。
氟是卤族中的第一个元素,但发现得最晚。
从1771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制得氢氟酸到1886年法国化学家莫瓦桑(Moissan H,1852-1907)分离出单质氟共经历了100多年时间。
在此期间,不少科学家不屈不挠地辛勤地劳动,戴维、盖·吕萨克、诺克斯兄弟等很多人为制取单质氟而中毒,鲁耶特、尼克雷因中毒太深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可以称得上是化学发展史中一段悲壮的历程。
当时,年轻的莫瓦桑看到制备单质氟这个研究课题难倒了那么多的化学家,不但没有气馁,反而下决心要攻克这一难关。
莫瓦桑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他认为,氟这种气体太活泼了,活泼到无法分离的程度。
电解出的氟只要碰到一种物质就能与其化合。
强烈地腐蚀各种电极材料。
如果采用低温电解的方法,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途径。
经过百折不挠的多次实验,1886年6月26日,莫瓦桑终于在低温下用电解氟氢化钾与无水氟化氢混合物的方法制得了游离态的氟。
氟这种最活泼的非金属终于被人类征服了,许多年以来化学家们梦寐以求的理想终于实现了,莫瓦桑为人类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在此之后,莫瓦桑制备出许多新的氟化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氟代甲烷CF4,沸点只有258K。
他的这项工作,使他成为20世纪合成一系列作为高效的制冷剂的氟碳化合物(氟利昂)的先驱。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氯气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
也能与非金属反应:2Na+Cl2===(点燃)2NaCl2Fe+3Cl2===(点燃)2FeCl3Cu+Cl2===(点燃)CuCl2Cl2+H2===(点燃)2HCl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
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HCl+HClO2HClO===(光照)2HCl+O2↑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
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
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制漂白液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人教版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氧化反应CH4(g)+2O2(g)→CO2(g)+2H2O(l)取代反应CH4+Cl2(g)→CH3Cl+HCl烷烃的通式:CnH2n+2n≤4为气体、所有1-4个碳内的烃为气体,都难溶于水,比水轻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不同的单质同位素: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的原子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重要化工原料乙烯C2H4(含不饱和的C=C双键,能使KMnO4溶液和溴的溶液褪色)氧化反应2C2H4+3O2→2CO2+2H2O加成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先断后接,变内接为外接)加聚反应nCH2=CH2→[CH2-CH2]n(高分子化合物,难降解,白色污染)石油化工最重要的基本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果实的催熟剂,乙烯的产量是衡量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良好的有机溶剂苯的结构特点: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取代反应溴代反应+Br2→-Br+HBr硝化反应+HNO3→-NO2+H2O加成反应+3H2→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金属+酸→盐+H2↑中:①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Al>Mg>Fe>Zn。
苏教版化学必修1 专题知识点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2. 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电子发生转移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①根据金属活泼性: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Cl2Br2I2S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如:2Fe + 3Cl2 = 2FeCl3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l2 > S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化学反应方程式必修1第一部分:金属元素 钠、镁、铝、铁、铜1 钠、镁、铝、铁、铜的制备 2NaCl (熔融)2Na+Cl 2↑ MgCl 2(熔融)Mg+Cl 2↑ 2Al 2O 34Al+3O 2↑yCO+Fe x O y ===xFe+yCO 2 (H 2、C 、Al 也可还原铁、铜等较活泼金属的氧化物)2 钠、镁、铝、铁及其化合物钠:1) 4Na+O 2=2Na 2O (白色固体) 2Na+O 2Na 2O 2 (淡黄色固体)2) 2Na+2H 2O =2NaOH+H 2↑(浮熔游响红) 离子反应方程式:2Na+2H 2O =2Na ++OH -+H 2↑ Na 投入CuSO 4溶液:2Na+Cu 2++2H 2O =2Na ++Cu(OH)2↓+H 2↑ Na 投入FeCl 3溶液:6Na+2Fe 3++6H 2O =6Na ++2Fe(OH)3↓+3H 2↑ Na 投入NH 4Cl 溶液:2Na+2NH 4+=2Na ++2NH 3↑+ H 2↑3) 4Na+TiCl 4 Ti+4NaCl (熔融情况下Na 可冶炼贵重金属)4) Na 2O+H 2O =2NaOH 2Na 2O 2+2H 2O =4NaOH +O 2↑(Na 2O 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Na 2O+CO 2=Na 2CO 3 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Na 2O 2是供氧剂,又可作漂白剂) 5) Na 2CO 3+2HCl =2NaCl+H 2O+CO 2↑ 离子反应方程式:CO 32-+2H +=H 2O+CO 2↑NaHCO 3+ HCl =NaCl+H 2O+CO 2↑ 离子反应方程式:HCO 3-+H +=H 2O+CO 2↑ 6) 2NaHCO 3Na 2CO 3+H 2O+CO 2↑(NaHCO 3固体转化为Na 2CO 3固体)7) NaHCO 3+NaOH =Na 2CO 3+H 2O (NaHCO 3溶液转化为Na 2CO 3溶液) 离子反应方程式:HCO 3-+OH -=CO 32-+H 2O类比:NaHCO 3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不可用来鉴别NaHCO 3溶液与Na 2CO 3溶液) ①NaHCO 3过量:2NaHCO 3+Ca(OH)2=CaCO 3↓+ Na 2CO 3+2H 2O 离子反应方程式:2HCO 3-+Ca 2++2OH -=CaCO 3↓+CO 32-+2H 2O ②澄清石灰水过量:NaHCO 3+Ca(OH)2=CaCO 3↓+ NaOH+H 2O 离子反应方程式: HCO 3-+Ca 2++OH -=CaCO 3↓+H 2O8) CO 2 +H 2O+Na 2CO 3=2NaHCO 3 (饱和NaHCO 3溶液可除CO 2中的HCl )离子反应方程式:CO 2 +H 2O+CO 32-=2HCO 3-饱和碳酸钠中通CO 2: CO 2 +H 2O+Na 2CO 3=2NaHCO 3↓ 离子方程式:CO 2 +H 2O+2Na ++CO 32-=2NaHCO 3↓点燃通电 700~800℃通电通电高温9) CO 2+2NaOH =Na 2CO 3+H 2O (少量CO 2) CO 2+NaOH =NaHCO 3(足量CO 2) 10) 侯氏制碱:NH 3+NaCl+H 2O+CO 2==NaHCO 3↓+NH 4Cl 2NaHCO 3Na 2CO 3+H 2O+CO 2↑离子反应方程式:NH 3+Na ++H 2O+CO 2==NaHCO 3↓+NH 4+镁:1) 3Mg+N 2Mg 3N 2 2Mg+O 22MgO (Mg 在空气中燃烧的主要反应)2) 2Mg+CO 22MgO+C (金属单质置换出非金属单质典型反应)3) Mg+2H 2O (热)Mg(OH)2+H 2↑铝:1) 2Al+Fe 2O 3 Al 2O 3+2Fe (利用铝热反应可把其他难熔金属从它们的氧化物中还原来)2) 2Al+6HCl= 2AlCl 3+3H 2↑离子反应方程式:2Al+6H += 2Al 3++3H 2↑ (遇冷浓硫酸、冷浓硝酸钝化)2Al+2NaOH+2H 2O= 2NaAlO 2+3H 2离子反应方程式:2Al+2OH -+2H 2O= 2AlO 2-+3H 2↑ 3) Al 2O 3+6HCl = 2AlCl 3+3H 2O 离子反应方程式:Al 2O 3+6H += 2Al 3++3H 2O Al 2O 3+2NaOH =2NaAlO 2+H 2O 离子反应方程式:Al 2O 3+2OH -=2AlO 2-+H 2O 4) Al(OH)3+3HCl =AlCl 3+3H 2O 离子反应方程式:Al(OH)3+3H +=Al 3++3H 2O Al(OH)3+NaOH =NaAlO 2+2H 2O 离子反应方程式:Al(OH)3+OH -=AlO 2-+2H 2O5) AlCl 3+3NaOH (少量)=Al(OH)3↓+3NaCl 离子方程式:Al 3++3OH -=Al(OH)3↓AlCl 3+4NaOH(过量)=NaAlO 2+3NaCl+2H 2O 离子方程式:Al 3++4OH -(过量)=AlO 2-+2H 2O 6) NaAlO 2+HCl (少量)+H 2O =Al(OH)3↓+ NaCl 离子方程式:AlO 2-+H ++H 2O =Al(OH)3↓NaAlO 2+4 HCl (过量) =AlCl 3+ NaCl+2H 2O 离子方程式: AlO 2-+4 H +=Al 3++2H 2O 7) 制备氢氧化铝最佳方案:从铝盐制备:Al 3++3NH 3·H 2O===Al(OH)3↓+3NH 4+从偏铝酸盐:AlO 2-+CO 2+2H 2O=Al(OH)3↓+HCO 3-(足量CO 2)2AlO 2-+CO 2+3H 2O=2Al(OH)3↓+CO 32-(少量CO 2)8) 明矾净水原理 :KAl(SO 4)2•12H 2O===K ++Al 3++2SO 42-+12H 2OAl 3++3H 2O===Al(OH)3(胶体)+3H +提升:明矾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①恰好使SO 42-完全沉淀:Al 3++2SO 42-+ 2Ba 2++4OH -===AlO 2-+2BaSO 4↓+2H 2O ②恰好使Al 3+完全沉淀:2Al 3++3SO 42-+ 3Ba 2++6OH -===2Al(OH)3↓+3BaSO 4↓铁:1) Fe 2+的检验:Fe 2++2OH -=Fe(OH)2↓ 4Fe(OH)2+O 2+2H 2O =4Fe(OH)3↓(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2FeCl 2+Cl 2=2FeCl 3 (先加KSCN 再加氯水,通过检验Fe 3+的存在证明Fe 2+)点燃点燃点燃高温 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2) Fe 3+的检验: Fe 3++3SCN -=Fe(SCN)3 (血红色) Fe 3++3OH -=Fe(OH)3↓(红褐色) 3) Fe 2+→Fe 3+: 2Fe 2++X 2=2Fe 3++2X -(X=Cl 、Br) 4) Fe 3+→Fe 2+: 2Fe 3++Fe =3Fe2+2Fe 3++Cu =2Fe 2++Cu 2+(印刷电路板的反应)【强弱氧化剂氧化Fe 的总结】第二部分:非金属元素 氯、溴、碘、硅、硫 1氯、溴、碘:1) 氯碱工业:2NaCl+2H 2O 2NaOH+H 2↑+Cl 2↑(工业制氯气)离子反应方程式:2Cl -+2H 2O2OH -+H 2↑+Cl 2↑ (阳极产生氯气,阴极产生氢气和OH -)2) 实验室制氯气:MnO 2+4HCl(浓) MnCl 2+Cl 2↑+2H 2O离子反应方程式:MnO 2+4H ++Cl -Mn 2++Cl 2↑+2H 2O (用饱和NaCl 除HCl 气体,浓硫酸除H 2O ) 3)2Fe+3Cl 22FeCl 3 (棕褐色的烟)Cu+Cl 2CuCl 2 (棕黄色的烟)H 2+Cl 22HCl(苍白色火焰) 4)Cl 2+H 2OHCl+HClO 离子反应方程式:Cl 2+H 2OH ++Cl -+HClO5) Cl 2+2NaOH =NaCl+NaClO+H 2O (Cl 2尾气吸收)离子反应方程式:Cl 2+2OH -=Cl -+ClO -+H 2O 6)工业制漂白粉:2Cl 2+2Ca(OH)2=CaCl 2+Ca(ClO)2+2H 2O 主要成分CaCl 2和Ca(ClO)2有效成份Ca(ClO)27) 漂白粉漂白原理:Ca(ClO)2+H 2O+CO 2=CaCO 3↓+2HClO (水溶液中的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Ca 2++2ClO -+H 2O+CO 2=CaCO 3↓+2HClO Ca(ClO)2溶液中通过量CO 2:ClO -+H 2O+CO 2=HCO 3-+HClO 8) 漂白粉失效:Ca(ClO)2+H 2O+CO 2=CaCO 3↓+2HClO 2HClO2HCl+O 2↑9) Cl 2+2NaBr =2NaCl+Br 2 Cl 2+2NaI =2NaCl+I 2 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可检验Cl 2Br 2+2KI =2KBr+I 2离子反应方程式:Cl 2+2Br -=2Cl -+Br 2 Cl 2+2I -=2Cl -+I 2 Br 2+2I-=2Br -+I 2 (氧化性Cl 2﹥Br 2﹥I 2 还原性I —﹥Br —﹥Cl —)点燃点燃通电通电光照点燃10) Br -的检验:Br — +Ag +=AgBr ↓(淡黄色沉淀) I -的检验: I —+Ag +=AgI ↓(黄色沉淀)2硅、硫:硅:1) 工业制粗硅:SiO 2+2CSi+2CO ↑ 提纯:Si+2Cl 2SiCl 4SiCl 4+2H 2Si+4HCl2) SiO 2+CaO CaSiO 33) 硅酸的制备:(SiO 2与水不反应,只能用可溶性硅酸盐与酸反应制得) SiO 2+2NaOH =Na 2SiO 3+H 2O (氢氧化钠试剂瓶不用玻璃塞) Na 2SiO 3+CO 2+H 2O =Na 2CO 3+H 2SiO 3↓4) SiO 2+4HF =SiF 4↑+2H 2O (用于雕刻玻璃,因此氢氟酸保存在塑料瓶中) 5) 普通玻璃的制备 SiO 2+CaCO 3 CaSiO 3+ CO 2↑ SiO 2+ Na 2CO 3Na 2SiO 3+CO 2↑6) Si+2NaOH+H 2ONa 2SiO 3+2H 2↑硫:1) 硫酸型酸雨的形成:液相:SO 2+H 2OH 2SO 3 2H 2SO 3+O 2=2H 2SO 4 气相:2SO 2+O 22SO 3 SO 3+H 2O =H 2SO 42) SO 2+2NaOH =Na 2SO 3+H 2O (少量SO 2) SO 2+NaOH =NaHSO 3(足量SO 2)2Na 2SO 3+O 2=2Na 2SO 4 (Na 2SO 3溶液变质)3) SO 2的还原性:SO 2+Cl 2+2H 2O =H 2SO 4+2HCl 离子反应方程式:SO 2+Cl 2+2H 2O =4H ++SO 42-+2Cl -SO 2+Br 2+2H 2O =H 2SO 4+2HBr SO 2+H 2O 2=H 2SO 4 (SO 2与酸性KMnO 4、Fe 3+反应同样体现还原性) 4) 工业制硫酸:4FeS 2+11O 22Fe 2O 3+ 8SO 2↑ SO 2+O 22SO 3 SO 3+H 2O =H 2SO 45) 实验室制取SO 2:Na 2SO 3+H 2SO 4(浓)=Na 2SO 4+H 2O+SO 2↑6) SO 2+2NaHCO 3=Na 2SO 3+ H 2O +2CO 2 (用饱和的NaHCO 3溶液除CO 2中SO 2) 7) Na 2SO 3+2HCl =2NaCl+H 2O+SO 2↑ NaHSO 3+HCl =NaCl+H 2O+SO 2↑ 8) Cu+2H 2SO 4(浓)CuSO 4+ SO 2↑+2H 2O (也可用于实验室制备SO 2) C+2H 2SO 4(浓)CO 2↑+2SO 2↑+2H 2O9) Na 2SO 3+BaCl 2=BaSO 3↓+2NaCl 10) S+ FeFeS S+ 2CuCu 2S S+ Hg =HgS3氮族元素:① 工业制备硝酸:4NH 3+ 5O 24NO+6H 2O (氨的催化氧化)2NO+O 2=2NO 2 3NO 2+H 2O =2HNO 3+NO (NO 与NO 2的相互转化)② 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NH 3+H 2ONH 3·H 2O NH 4++OH -催化剂 △高温高温高温高温高温高温催化剂催化剂点燃③ 氨气的制备:N 2 + 3 H 2 2NH 3 (工业合成氨,条件不可省)2NH 4Cl+Ca(OH)2CaCl 2+2NH 3↑+2H 2O (实验室制氨气干燥用碱石灰)NH 3·H 2ONH 3↑+H 2O (浓氨水受热或加CaO 快速制氨气)④ 硝酸强氧化性与酸性的体现:(Fe 、Al 遇冷的浓硝酸、或冷的浓硫酸钝化) Cu+4HNO 3(浓)=Cu(NO 3)2+2NO 2↑+2H 2O Cu+4H ++2NO 3-=Cu 2++2NO 2↑+2H 2O 3Cu+8HNO 3(稀)=3Cu(NO 3)2+2NO ↑+4H 2O 3Cu+8H ++2 NO 3- =3Cu 2++2NO ↑+4H 2O ⑤ 硝酸强氧化性的体现:C+4HNO 3(浓) 4NO 2↑+CO 2↑+2H 2O⑥ 浓硝酸久置显黄色:4HNO 34NO 2↑+O 2↑+2H 2O第二部分:元素周期表A 、B 、C 为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的元素,A 是除稀有气体外,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B 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呈两性;C 元素形成的气态氢化物最稳定。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从实验学化学一、化学实验安全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
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
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
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Cl- 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Cl-+Ag+=AgCl↓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 SO42-+Ba2+=BaSO4↓四.除杂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化学: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1)、银镜反应CH3CHO+2[Ag(NH3)2]+ +2H2O=加热=CH3COO- +2Ag↓+3NH4+ +NH3·H2O (2)、乙酸乙酯的水解CH3COOC2H5+H2O=CH3COOH+C2H5OH(酸的条件下)CH3COOC2H5+NaOH=CH3COONa+C2H5OH(碱的条件下)在酸性条件下是可逆反应碱性条件下不可逆,因为生成了CH3COONa酯化的时候CH3COOH提供OH, C2H5OH提供H(3)苯的硝化C6H6+HNO3(浓)==浓硫酸,加热===C6H5-NO2+H2O 苯和反应生成硝基苯和水。
反应类型是取代反应。
(4)糖的水解(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1)、实验室制乙烯(170℃)CH3CH2OH_→(浓硫酸,加热)CH2=CH2↑+H2O②浓H2SO4的作用是_催化剂,脱水剂_ ③混合液滴加的先后顺序是_先加入1体积酒精,再缓慢加入3体积浓硫酸_ ④迅速升温至170℃的原因是_防止酒精碳化____ ⑤有效控制反应混合液温度的方法是_用温度计测量反应温度____ ⑥反应后阶段的混合液常变黑,并有刺激性气体生成,除去气体的方法是_通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除去二氧化硫,再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除去二氧化碳_⑦收集乙烯只能用排水法,其原因是_乙烯密度接近于空气(2)、蒸馏(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5)、中和热的测定(6)制硝基苯(50-60℃)〔说明〕:(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
(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苏教版化学必修1 专题知识点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2. 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电子发生转移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①根据金属活泼性: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Cl2Br2I2S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如:2Fe + 3Cl2 = 2FeCl3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l2 > S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重点聚焦1.混合物的别离原理和别离方法。
2.混合物别离方法的操作。
3.离子的检验及检验试剂的选择。
4.物质别离与提纯过程的简单设计。
5.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6.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7.有关物质的量、微观粒子数、质量、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之间转化的计算。
8.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二、知识网络本章包括化学实验根本方法、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两节内容,其知识框架可整理如下:1.实验平安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展操作,是防止或减少实验事故的前提,然后在实验中要注意五防,即防止火灾、防止爆炸、防止倒吸引起爆裂、防止有害气体污染空气、防止暴沸。
2.实验中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展,并注意对尾气进展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
进展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
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3.混合物的别离和提纯几种常见的混合物的别离和提纯方法别离和提纯方法别离的物质主要仪器应用举例倾析从液体中别离密度较大且不溶的固体烧杯、玻璃棒别离沙和水过滤从液体中别离不溶的固体漏斗、滤纸、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棒、烧杯粗盐提纯溶解和过滤别离两种固体,一种能溶于某溶剂,另一种那么不溶别离食盐和沙结晶法从溶液中别离已溶解的溶质烧杯、玻璃棒、蒸发皿、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分液别离两种不互溶的液体分液漏斗、铁架台(带铁圈)、烧杯别离油和水参加适当溶剂把混合物中某成分溶解及别离用苯提取水溶液中的溴蒸馏从溶液中别离溶剂和非挥发性溶质蒸馏烧瓶、冷凝管、锥形瓶、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牛角管、温度计从海水中制取纯水吸附除去混合物中的气态或固态杂质枯燥管或U形管用活性炭除去黄糖中的有色杂质4.离子的检验一般来讲,阳离子的检验需选择适宜的阴离子,阴离子的检验需选择适宜的阳离子,并要求具有特别的明显现象。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氮及其化合物1、氮的氧化物:NO2和NON2+O2========高温或放电2NO,生成的一氧化氮很不稳定:2NO+O2==2NO2一氧化氮:无色气体,有毒,能与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与CO中毒原理相同),不溶于水。
是空气中的污染物。
二氧化氮:红棕色气体(与溴蒸气颜色相同)、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3NO2+H2O=2HNO3+NO,此反应中N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以上三个反应是“雷雨固氮”、“雷雨发庄稼”的反应。
2、硝酸(HNO3):(1)硝酸物理性质:纯硝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油状液体。
低沸点(83℃)、易挥发,在空气中遇水蒸气呈白雾状。
98%以上的硝酸叫“发烟硝酸”,常用浓硝酸的质量分数为69%。
(2)硝酸的化学性质:具有一般酸的通性,稀硝酸遇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浓硝酸遇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H+作用)后褪色(浓硝酸的强氧化性)。
用此实验可证明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强。
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能氧化大多数金属,但不放出氢气,通常浓硝酸产生NO2,稀硝酸产生NO,如:①Cu+4HNO3(浓)=Cu(NO3)2+2NO2↑+2H2O②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反应①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2;反应②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为3︰2。
常温下,Fe、Al遇浓H2SO4或浓HNO3发生钝化,(说成不反应是不妥的),加热时能发生反应:当溶液中有H+和NO3-时,相当于溶液中含HNO3,此时,因为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使得在酸性条件下NO3-与具有强还原性的离子如S2-、Fe2+、SO32-、I-、Br-(通常是这几种)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有沉淀、气体、难电离物生成是因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
3、氨气(NH3)(1)氨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易液化,极易溶于水,1体积水可以溶解700体积的氨气(可做红色喷泉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