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无菌试验操作规程
- 格式:doc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5
1 范围适用于本规程规定的医疗器械的无菌试验方法。
无菌检查法系用于检杳要求无菌的医疗器械、原料、辅料及其他品种是否无菌的一种方法。
若供试品符合无菌检查法的规定,仅表明了供试品在该检验条件下未发现微生物污染。
本试验系将医疗器械或其浸提液接种于培养基内,以检验供试品是否有细菌和真菌污染。
2 引用标准GB/T 14233.2-2005 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
第2部分:生物学试验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菌片标准按生物菌片供应商提供的方法进行3器材及试剂3.1器材:a)试管b)酒精灯c)75%乙醇棉d)灭菌刻度吸管(1mL)e)灭菌平皿(9cm)f)勺锥形瓶g)三角烧瓶h)灭菌剪刀、镊子i)恒温培养箱j)生化培养箱k)高压蒸汽灭菌器l)电热千燥箱3.2培养基及试剂:a)流体硫乙醇酸盐培养基b)改良马丁培养基c)营养琼脂培养基3.3稀释液、冲洗液及其制备方法:3.3.1 质量浓度为9g/L的无菌氯化钠溶液;3.3.2 0.1%蛋白胨水溶液:取蛋白胨1.0g,加水1000mL,微温溶解,滤清,调节pH值至7.1 ± 0.2,分装、灭菌。
3.3.3 pH7.0氯化钠一蛋白陈缓冲液:取磷酸二氢钾3.56g、磷酸氢二钠7.23g,氯化钠4.30g、蛋白胨1.0g,加水1000mL,微温溶解、滤清、分装、灭菌。
4实验操作:4.1实验前准备:4.1.1培养基要求:用于培养需(厌)气菌和真菌的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灵敏度检查及其他各项要求应符合《中国药典(二部)》附录中《无菌检查法》的规定。
培养基可按药典的处方制备,也可使用按该处方生产的符合规定的脱水培养基。
制备后应采用验证合格的灭菌程序灭菌。
制备好的培养基应保存在2~25℃、避光的环境。
培养基若保存于非密闭容器中,一般在三周内使用;若保存于密闭容器中,一般可在一年内使用。
4.1.2器具灭菌:与供试液接触的所有器具应采用可靠方法灭菌,置压力蒸气灭菌器内121℃30min,或置电热干燥箱内160℃——2h。
无菌实验室操作规程一、引言无菌实验室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制剂生产等工作的重要场所,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生物制品的质量安全,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实验室操作规程。
本文档旨在规范无菌实验室的操作流程,确保实验室的无菌环境和操作的安全性。
二、实验室准备1. 实验室入口处设置洗手池,并配备洗手液、干燥纸巾和无菌手套等必要设备。
2. 实验室内应保持整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确保无菌环境的稳定性。
3. 实验室内的工作台面和仪器设备应定期进行消毒,并配备必要的无菌操作用具。
三、人员要求1. 所有进入无菌实验室的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并取得相应的操作资质证书。
2. 进入实验室前,必须穿戴干净的实验服,并佩戴无菌手套、口罩和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3. 每位操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应进行彻底的手部消毒,并确保双手干燥。
四、实验操作1. 打开实验室门前,先用70%乙醇擦拭门把手,再进行手部消毒。
2. 进入实验室后,将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试剂按照无菌操作规程准备好,并放置在无菌工作台上。
3. 在无菌工作台上进行实验操作时,必须先进行表面消毒,使用70%乙醇擦拭工作台面和所需的实验器具。
4. 取出所需的培养基或者试剂时,应使用无菌的移液器或者无菌的试剂瓶盖,并将其放置在无菌工作台上,避免接触外界环境。
5. 在进行培养物接种时,必须先进行表面消毒,使用70%乙醇擦拭培养皿或者培养瓶的外壁,并进行无菌操作。
6. 实验操作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无菌工作台的开启频率,避免空气污染。
7. 操作结束后,将使用过的实验器具进行消毒处理,并彻底清洁无菌工作台。
五、废弃物处理1. 所有废弃物必须按照规定的分类进行处理,避免交叉污染。
2. 废弃的培养皿、培养瓶等含有生物危(wei)险物质的实验器具必须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处理后,方可进行处置。
3. 废弃物的采集容器应密封,并定期进行清理和消毒。
六、实验室消毒1. 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彻底的消毒工作,包括工作台面、设备、地面等。
无菌实验室操作规程一、引言无菌实验室是进行微生物学实验和研究的重要场所,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本文档旨在规范无菌实验室的操作流程,确保实验室的无菌环境,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
二、实验室准备1. 实验室设备准备a. 确保实验室内的工作台、试剂架等设备表面干净整洁。
b. 检查实验室内的无菌器材和试剂的有效期,并按照规定进行更换和采购。
c. 确保实验室内的培养基、试剂等储存条件符合要求。
2. 个人准备a. 实验人员应穿戴干净的实验服,佩戴口罩、手套和帽子等个人防护用品。
b. 实验人员应做好手部卫生,洗手后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
三、实验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a. 打开实验室门前,先进行手部消毒,然后佩戴实验服、口罩、手套和帽子等个人防护用品。
b. 检查工作台面、试剂架等设备表面是否干净,如有污染应及时清洁。
c. 检查无菌器材和试剂的有效期,如有过期应及时更换。
d. 检查培养基、试剂等储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如有问题应及时处理。
2. 开展实验a. 打开无菌柜前,先进行手部消毒,然后佩戴手套。
b. 将所需的培养基、试剂等放置在无菌柜内,确保无菌操作环境。
c. 在无菌柜内进行培养基的制备、菌种的接种等操作,确保操作过程无菌。
d. 注意避免无菌柜内的交叉污染,每次操作前应进行必要的清洁和消毒。
3. 实验后处理a. 实验结束后,关闭无菌柜前,先进行手部消毒,然后将无菌柜内的培养基、试剂等归位。
b. 清洁无菌柜内的工作台面、试剂架等设备表面,确保无菌环境。
c. 将使用过的实验服、口罩、手套和帽子等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正确处理,避免交叉污染。
d. 对无菌柜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保持其无菌环境。
四、安全注意事项1. 实验人员应定期接受无菌操作培训,熟悉无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
2. 在无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身体接触无菌器材和试剂,以防止交叉污染。
3. 实验人员应定期检查个人防护用品的有效性,如有损坏或者过期应及时更换。
医疗器械产品无菌检验操作规程1目的通过无菌检验,确保灭菌后产品能够达到无菌的要求。
2适用范围适用于灭菌后医疗器械产品的无菌检验。
3检验依据《中国药典》 (2005年版GB14233.2-2005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二部分:生物试验方法GB15980-1995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4仪器、设备超净工作台、电热干燥箱、电热恒温培养箱、霉菌培养箱、压力蒸汽灭菌器、集菌仪(器、电子天平、 PH 计、冰箱、恒温水浴锅、酒精灯、三角烧瓶,接种环、无菌棉签、镊子,试管架,大试管若干等。
5无菌检验室的环境要求5.1无菌检验应在环境洁净度 10000级下的局部百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5.2缓冲区与外界环境、无菌检验室与缓冲区之间空气应保持正压,阳性对照室与缓冲区之间空气应保持负压。
无菌检验室与室外大气之间静压差应大于 10Pa 。
无菌检验室的室温应保持 18~26℃,相对湿度:45~65%。
5.3无菌检验室的单向流空气区、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监测。
每年至少检测一次。
5.4无菌检验过程中应同时检查超净工作台单向流空气中的菌落数:每次操作时在层流空气所及台面的左中右置 3个营养琼脂平板,暴露 30min ,于 30~35℃培养 48小时,菌落数平均应不超过 1CFU/平板。
6无菌检验前的准备6.1器具灭菌、消毒6.1.1灭菌:试验过程中与供试品接触的所有器具必须采用可靠方法灭菌。
可经电热干燥箱 160℃以上干烤 2小时,或置压力蒸汽灭菌器内 121℃蒸汽灭菌 30分钟后使用(根据灭菌效果验证决定灭菌参数。
所有的灭菌物品不应超过 2周即用毕, 否则应重新灭菌。
6.1.2消毒:凡检验中使用的器材无法灭菌处理的,使用前必须经消毒处理。
如无菌检验室的试管架、电子天平、工作台面、工作人员的手、橡胶吸头等。
无菌实验室操作规程一、实验前准备1.个人防护:佩戴实验室指定的防护服、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确保实验人员不受微生物污染。
2.清洁操作区:使用消毒剂彻底清洁操作区域,包括实验台面、水槽、试剂瓶等,保持无尘。
3.消毒设备:运行灭菌器,确保消毒设备达到规定的温度和压力,消毒杀菌器具。
4.消毒试剂:对后续实验所需的培养基、缓冲液、试剂瓶等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5.检查设备:确保离心机、培养箱、显微镜等设备工作正常。
二、无菌操作1.操作台面无尘:用70%酒精或其他指定消毒剂擦拭操作台面,确保无尘无菌。
操作结束后,再次进行清洁。
2.洗手消毒:在进入无菌实验室之前必须进行手部消毒,并在实验过程中避免揉搓面部和头发。
3.消毒准备:在操作台上摆放所需的操作用具,如试管、移液器、培养皿等。
操作结束后,将使用过的工具置于消毒缸中。
4.灭菌操作工具:对需要使用到的工具,如实验钳、玻璃棒等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确保无菌状态。
5.培养基处理:取出经高压蒸汽灭菌的培养基,注意不要接触培养基表面以防细菌污染。
6.试剂注射:使用注射器等工具进行试剂的搬运和注射时,保持注射器前端远离任何细菌源,避免污染。
7.细菌移植:细菌移植操作时,使用专用的细菌接种棒、接种环等工具,在消毒灯下进行操作以减少细菌污染。
8.手套替换:在操作过程中如有手套受到任何形式的污染或破损,应立即更换新手套,并进行手部消毒。
9.严禁吃喝以及使用化妆品:无菌实验室严禁进食、饮水或使用化妆品等,以防止人体分泌物中的微生物进入实验区。
三、实验后处理1.杀菌处理:实验结束后使用适当的杀菌剂对操作台面、实验器皿、工具进行彻底杀菌处理。
2.清洁离心机:每次使用离心机后,应及时清理离心机转盘和转管。
3.渗透器清洗:实验结束后,将渗透器进行脱离滤膜、清洗干净,并使用高压蒸汽进行灭菌处理。
4.设备维护:定期对实验室设备进行维护,保证设备正常工作。
5.动物尸体处理:将动物尸体进行无菌处理,避免对实验环境造成污染。
无菌实验室操作规程一、引言无菌实验室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和实验的重要场所,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无菌实验室的操作规范,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室的清洁和消毒、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等。
二、实验室准备工作1. 实验室设备和器材的准备在进行实验前,需要检查实验室的设备和器材是否齐全,并确保其正常工作。
包括无菌工作台、培养箱、高压灭菌器等设备,以及培养皿、试管、移液器等常用实验器材。
2. 实验室物品的准备实验室必须保持整洁有序,实验前需要准备好所需的物品,如无菌培养基、试剂、标签等。
同时,要检查这些物品的有效期和质量,确保其可靠性。
3. 个人准备实验室操作需要穿戴适当的实验服和个人防护用品,如实验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
在进行实验前,必须进行手部消毒,并确保自己的身体状态良好,无传染性疾病。
三、实验室的清洁和消毒1. 实验室的清洁实验室的清洁是保持无菌环境的重要步骤。
在进行实验前,需要将实验台面、仪器设备和实验器材进行清洁,使用无菌棉球蘸取75%乙醇或其他消毒液进行擦拭,确保表面干净。
2. 实验室的消毒实验室的消毒是防止细菌和其他微生物污染的关键措施。
在实验结束后,需要对实验台面、仪器设备和实验器材进行消毒处理。
可以使用高压灭菌器进行灭菌,或者使用消毒液进行喷洒和擦拭。
消毒液的浓度和接触时间要符合相关规定。
四、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1. 个人卫生在进行无菌实验室操作前,必须进行手部消毒,并佩戴实验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品。
实验过程中,不要触摸自己的脸部、头发或其他可能带有微生物的部位。
2. 无菌操作无菌操作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步骤。
在进行培养基接种、液体传递和试管操作等时,必须在无菌工作台下进行,并采取严格的无菌操作措施,如使用无菌吸管和移液器,避免接触空气中的微生物。
3. 培养基的准备在制备培养基时,必须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培养基的配制准确和无菌。
无菌技术操作规程1000字无菌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操作技术,主要应用于生物制品的生产、实验室病原体相关的操作、手术室环境等,是保证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
以下是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一、注意事项1.无菌技术操作必须在洁净的无菌工作台内完成。
2.在操作前应对无菌工作台进行消毒。
3.进入实验室前应洗手,换上实验室制服,佩戴口罩和手套。
4.操作过程中,手不接触培养基和器具,仪器常常在无菌灯下操作。
5.开盖时尽量缩短开放时间,尽量不要晃动培养皿和瓶子。
6.保持操作区域整洁,避免污染。
二、操作步骤1.进行无菌操作前,准备无菌环境。
打开无菌灯,将工作台内的器具全部喷上70%酒精后燃烧,关闭工作台玻璃门10-15分钟。
2.开蓝色无菌袋,将培养皿或瓶子悬挂在钢丝网上,放在工作台内。
3.拧开试管盖子,取出所需试管。
如果是固体培养基,用火针在培养皿盖子上划一道“X”形。
如果是液体培养基,将试管放到试管架中以备使用。
4.将试管盖子放在试管附近,将试管拿到无菌灯台下烤杀菌。
5.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中,用灭菌的钳子或火针夹瓶盖,打开试管盖子。
先将有菌液菌种沾到2%倍半乳糖液上,再移到固体培养基表面。
如果是液体培养基,将有菌液菌种滴入瓶内。
6.接种结束后,用无菌棉棒将培养皿或瓶子盖子擦一遍,再放回无菌袋中。
无菌袋子口部用打结的方法封住。
7.最后燃烧棉签,关闭操作台,清理工作台后离开无菌实验室。
以上是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需要严格依照操作步骤进行操作,以免对实验品质量产生影响。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使用管理标准操作程序1Purpose目的1.1满足CFDA《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暂行)中关于使用的相关要求。
1.2规范使用科室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纠纷风险。
2Scope适用范围2.1检验科3定义:3.1不合格医疗器械:符合以下情况中任一一条,该产品即补定义为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
3.1.1资质不全:包括厂家、经销商,销售人员的资质。
3.1.2产品包装不完整,标识不清。
3.1.3系产品原因发生医疗器械不良反应。
4Responsibilities职责4.1后勤保障部负责采购、验收,并做好相关出入库登记。
并负责查验和索取有关生产、销售厂家、经销人员的证件【6.1】。
4.2检验科内务管理员负责一次性用品的计划。
4.3当班/机动班工作人员负责一次性用品的领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上报。
4.4涉事员工负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上报,并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
4.5夜班工作人员负责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使用后交接方面的登记。
4.6当班使用一次性用品的工作人员负责检查小包装是否破损、失效、产品是否过期,外包装是否洁净、有无霉变、标识是否清楚等,以及其它可疑现象。
将相关情况上报院感科。
5Process工作流程5.1我科一次性用医疗器械目录[8.1]5.25.2.1内务管理员负责清点一次性用品的库存情况并填报《物品申请表》。
5.2.2每周二、四机动班工作人员,凭《物品申请表》到库房领用相关用品。
5.2.3包装不完整,标识不清楚的物品,拒绝接收。
5.3使用: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过程遵照《静脉采血标准操作程序》和《末梢血采集标准操作程序》的规定。
5.4去向管理:使用后的一次性采血器,放利器盒暂存,再由后勤员工放入医废暂存间。
检验科当班工作人员和后勤工作人员交接并在《危险废物转移联单》上做好登记。
5.5不合格无菌医疗器械处理办法:5.5.1产品小包装破损、不洁净、有霉变、等可疑现象,5.5.1.1立即停止使用,并封存。
医疗器械产品无菌检验操作规程1 目的通过无菌检验,确保灭菌后产品能够达到无菌的要求。
2 适用范围适用于灭菌后医疗器械产品(列举)的无菌检验。
3 检验依据本厂产品注册标准(编号)EN1174-1996 医疗器械灭菌产品中微生物数量的评估《中国药典》(2005年版)GB14233.2-2005 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二部分:生物试验方法GB15980-1995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4 仪器、设备百级层流超净工作台、电热干燥箱、电热恒温培养箱、霉菌培养箱、压力蒸汽灭菌器、集菌仪(器)、电子天平、PH 计、冰箱、恒温水浴锅、酒精灯、三角烧瓶,接种环、无菌棉签、镊子,试管架,大试管若干等。
5 无菌检验室的环境要求5.1 无菌检验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百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5.2 缓冲区与外界环境、无菌检验室与缓冲区之间空气应保持正压,阳性对照室与缓冲区之间空气应保持负压。
无菌检验室与室外大气之间静压差应大于10Pa。
无菌检验室的室温应保持18~26℃,相对湿度:45~65%。
5.3 无菌检验室的单向流空气区、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监测。
每年至少检测一次。
5.4 无菌检验过程中应同时检查超净工作台单向流空气中的菌落数:每次操作时在层流空气所及台面的左中右置3个营养琼脂平板,暴露30min,于30~35℃培养48小时,菌落数平均应不超过1CFU/平板。
6 无菌检验前的准备6.1 器具灭菌、消毒6.1.1 灭菌:试验过程中与供试品接触的所有器具必须采用可靠方法灭菌。
可经电热干燥箱160℃以上干烤2小时,或置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蒸汽灭菌30分钟后使用(根据灭菌效果验证决定灭菌参数)。
所有的灭菌物品不应超过2周即用毕,否则应重新灭菌。
6.1.2 消毒:凡检验中使用的器材无法灭菌处理的,使用前必须经消毒处理。
产品无菌检验操作规程一、目的本操作规程旨在规范产品无菌检验的操作流程,确保产品的无菌质量,防止微生物污染,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需要进行无菌检验的医药、食品、化妆品等产品的检验操作。
三、检验前准备1.检验人员需具备无菌操作技能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无菌检验操作。
2.检验人员需穿戴整洁的工作服、帽子、口罩和手套,必要时需穿戴防护眼镜和防护服。
3.检验室需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定期进行消毒和灭菌处理。
4.检验用具和试剂需符合相关标准,经过灭菌处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5.待检产品需按照规定的取样方法和数量进行取样,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均匀性。
四、检验操作流程1.洗手消毒:检验人员需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洁双手,然后用75%酒精或其他有效消毒剂进行消毒。
2.穿戴防护用品:检验人员需穿戴好工作服、帽子、口罩和手套,确保无菌操作。
3.取样:按照规定的取样方法和数量进行取样,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均匀性。
取样过程中需避免污染。
4.样品处理:将取好的样品放入无菌容器中,进行必要的稀释和处理,以便于后续的检验操作。
处理过程中需保持无菌操作。
5.检验操作:根据产品的特性和检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进行无菌检验。
常用的方法有膜过滤法、直接接种法、培养法等。
操作过程中需保持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6.结果观察:在规定的时间内观察检验结果,记录相关数据和信息。
如发现异常情况,需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
7.结果判定:根据检验结果和相关标准,判定产品是否符合无菌要求。
如不符合要求,需进行复检或采取其他措施进行处理。
8.清洗消毒:检验结束后,需对检验用具和场地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确保下次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9.记录归档:将整个检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并归档保存备查。
记录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批次号、取样日期、检验方法、检验结果等信息。
五、注意事项1.检验人员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医疗器械产品无菌检验操作规程1 目的通过无菌检验,确保灭菌后产品能够达到无菌的要求。
2 适用范围适用于灭菌后医疗器械产品(列举)的无菌检验。
3 检验根据本厂产品注册标准(编号)EN1174-1996 医疗器械灭菌产品中微生物数量的评估《中国药典》(2005年版)GB14233.2-2005 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二部分:生物试验方法GB15980-1995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4 仪器、设备百级层流超净工作台、电热干燥箱、电热恒温培养箱、霉菌培养箱、压力蒸汽灭菌器、集菌仪(器)、电子天平、PH计、冰箱、恒温水浴锅、酒精灯、三角烧瓶,接种环、无菌棉签、镊子,试管架,大试管若干等。
5 无菌检验室的环境要求5.1 无菌检验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百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5.2 缓冲区与外界环境、无菌检验室与缓冲区之间空气应保持正压,阳性参照室与缓冲区之间空气应保持负压。
无菌检验室与室外大气之间静压差应大于10Pa。
无菌检验室的室温应保持18~26℃,相对湿度:45~65%。
5.3 无菌检验室的单向流空气区、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与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悬浮粒子、浮游菌与沉降菌的监测。
每年至少检测一次。
5.4 无菌检验过程中应同时检查超净工作台单向流空气中的菌落数:每次操作时在层流空气所及台面的左中右置3个营养琼脂平板,暴露30min,于30~35℃培养48小时,菌落数平均应不超过1CFU/平板。
6 无菌检验前的准备6.1 器具灭菌、消毒6.1.1 灭菌:试验过程中与供试品接触的所有器具务必使用可靠方法灭菌。
可经电热干燥箱160℃以上干烤2小时,或者置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蒸汽灭菌30分钟后使用(根据灭菌效果验证决定灭菌参数)。
所有的灭菌物品不应超过2周即用毕,否则应重新灭菌。
6.1.2 消毒:凡检验中使用的器材无法灭菌处理的,使用前务必经消毒处理。
无菌实验室操作规程一日常管理1 准备工作实验前,准备齐当天所用物品(包括废液缸),并置2%新洁尔灭溶液(3000ml)及空盆于无菌间,开操作台和无菌室紫外灯30min。
放臭氧15分钟后,再进无菌间操作。
2 无菌间操作进无菌间后换拖鞋、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然后用新洁尔灭洗手;将所用的试剂用新洁尔灭或75%酒精擦拭后放入操作台,撕封口膜,用酒精棉球擦拭瓶口,再在酒精灯火焰上烤,之后用止血钳夹住瓶塞取下;在操作台内,瓶口尽量不应直立向上,在盖塞前烤塞子与瓶口(除酒精棉球瓶外),再盖严加封口膜取出;做完实验,清理操作台,用新洁尔灭擦拭台面及操作台上的物品。
3 无菌间清扫无菌室每周要彻底打扫一次,用新洁尔灭擦墙、门、仪器及桌面等;75%酒精擦窗、玻璃等;过氧乙酸擦操作台、出问题或准备要用的培养箱。
4 无菌服冬天时一周一洗;夏天时一天一洗。
按实验室值日生顺序轮流洗涤,并由上一人及时通知下一人。
洗涤晾干,高压灭菌后放入无菌间紫外杀菌。
5 臭氧发生器每晚最后离开实验室的,关电器、门窗等,并打开臭氧发生器定时一小时。
二实验室物品处理1新塞子的处理新胶塞对细胞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其处理方法为:新胶塞→洗衣粉洗→洗涤灵洗→晾干→20g/1000ml的NaOH煮30min→水冲洗→去离子水浸泡过夜→双蒸水冲洗→晾干→备用有水沸腾时算起,煮30min。
2 接触细胞的用品的处理用品→过氧乙酸浸泡过夜[20ml/10000ml过氧乙酸]→取出→洗涤灵擦洗→水冲→晾干→泡酸[洗液]→自来水浸泡过夜→去离子水冲洗→双蒸水冲洗→晾干→备用3 未接触细胞的用品的处理用品→自来水冲洗[可适当用洗衣粉或洗涤灵洗]→去离子水冲洗2~3次→双蒸水冲洗2~3次→晾干→包口→备用滤器、瓶→自来水冲洗30min→去离子水冲洗→双蒸水冲洗→晾干→备用三细胞污染时培养瓶及培养箱的处理1 细胞污染细菌污染时培养基多出现浑浊,在镜下观察时多出现黑色跳动小点。
无菌实验室操作规程一、引言无菌实验室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制品生产的重要场所,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生物制品的质量安全,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无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包括实验室准备、操作流程、消毒程序等内容。
二、实验室准备1. 实验室环境无菌实验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设施,保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以及适当的洁净度。
实验室内的工作台、仪器设备和容器应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处理。
2. 实验室器材和试剂实验室应配备无菌操作所需的器材和试剂,如培养基、培养皿、试管、移液器等。
这些器材和试剂应经过严格的消毒和灭菌处理。
三、操作流程1. 穿戴防护装备进入无菌实验室前,必须穿戴干净的实验服、手套、面罩和鞋套。
确保防护装备无菌并且完整。
2. 洗手消毒进入实验室后,首先进行洗手消毒。
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充分洗手,然后使用含酒精的消毒液彻底消毒双手。
3. 准备培养基和培养皿根据实验需要,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和培养皿。
注意不要触碰培养基和培养皿的内表面,以免污染。
4. 开展实验操作a. 将待处理的样品放在无菌工作台上,用酒精灯或者紫外线灯对工作台进行消毒。
b. 使用无菌技术将样品转移到培养皿或者试管中,注意避免污染。
c. 在培养皿或者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培养基,确保培养基的无菌。
d. 将培养皿密封,并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培养。
e. 在操作过程中,避免直接接触培养皿或者试管的内表面,以免污染。
5. 实验后处理a. 实验结束后,将使用过的培养皿和试管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处理。
b. 清洁实验台面和仪器设备,使用含酒精的消毒液进行彻底消毒。
c. 将防护装备进行消毒处理,并妥善存放。
四、消毒程序1. 实验室消毒a. 每天开始工作前,对无菌实验室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b. 使用含酒精的消毒液擦拭实验台面、仪器设备和容器。
c. 使用紫外线灯对实验室进行照射,消毒空气中的微生物。
2. 器材和试剂消毒a. 所有使用过的器材和试剂必须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处理。
医疗器械产品无菌检验操作规程1 目的通过无菌检验,确保灭菌后产品能够达到无菌的要求。
2 适用范围适用于灭菌后医疗器械产品(列举)的无菌检验。
3 检验依据本厂产品注册标准(编号)EN1174-1996 医疗器械灭菌产品中微生物数量的评估《中国药典》(2005年版)GB14233.2-2005 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二部分:生物试验方法GB15980-1995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4 仪器、设备百级层流超净工作台、电热干燥箱、电热恒温培养箱、霉菌培养箱、压力蒸汽灭菌器、集菌仪(器)、电子天平、PH 计、冰箱、恒温水浴锅、酒精灯、三角烧瓶,接种环、无菌棉签、镊子,试管架,大试管若干等。
5 无菌检验室的环境要求5.1 无菌检验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百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5.2 缓冲区与外界环境、无菌检验室与缓冲区之间空气应保持正压,阳性对照室与缓冲区之间空气应保持负压。
无菌检验室与室外大气之间静压差应大于10Pa。
无菌检验室的室温应保持18~26℃,相对湿度:45~65%。
5.3 无菌检验室的单向流空气区、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监测。
每年至少检测一次。
5.4 无菌检验过程中应同时检查超净工作台单向流空气中的菌落数:每次操作时在层流空气所及台面的左中右置3个营养琼脂平板,暴露30min,于30~35℃培养48小时,菌落数平均应不超过1CFU/平板。
6 无菌检验前的准备6.1 器具灭菌、消毒6.1.1 灭菌:试验过程中与供试品接触的所有器具必须采用可靠方法灭菌。
可经电热干燥箱160℃以上干烤2小时,或置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蒸汽灭菌30分钟后使用(根据灭菌效果验证决定灭菌参数)。
所有的灭菌物品不应超过2周即用毕,否则应重新灭菌。
6.1.2 消毒:凡检验中使用的器材无法灭菌处理的,使用前必须经消毒处理。
医疗器械产品无菌检验操作规程1 目的通过无菌检验,确保灭菌后产品能够达到无菌的要求。
2 适用范围适用于灭菌后医疗器械产品(列举的无菌检验。
3 检验依据本厂产品注册标准(编号EN1174-1996 医疗器械灭菌产品中微生物数量的评估《中国药典》(2005年版GB14233.2-2005 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二部分:生物试验方法GB15980-1995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4 仪器、设备百级层流超净工作台、电热干燥箱、电热恒温培养箱、霉菌培养箱、压力蒸汽灭菌器、集菌仪(器、电子天平、PH计、冰箱、恒温水浴锅、酒精灯、三角烧瓶,接种环、无菌棉签、镊子,试管架,大试管若干等。
5 无菌检验室的环境要求5.1 无菌检验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百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5.2缓冲区与外界环境、无菌检验室与缓冲区之间空气应保持正压,阳性对照室与缓冲区之间空气应保持负压。
无菌检验室与室外大气之间静压差应大于10Pa。
无菌检验室的室温应保持18~26℃,相对湿度:45~65%。
5.3无菌检验室的单向流空气区、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监测。
每年至少检测一次。
5.4无菌检验过程中应同时检查超净工作台单向流空气中的菌落数:每次操作时在层流空气所及台面的左中右置3个营养琼脂平板,暴露30min,于30~35℃培养48小时,菌落数平均应不超过1CFU/平板。
6 无菌检验前的准备6.1 器具灭菌、消毒6.1.1灭菌:试验过程中与供试品接触的所有器具必须采用可靠方法灭菌。
可经电热干燥箱160℃以上干烤2小时,或置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蒸汽灭菌30分钟后使用(根据灭菌效果验证决定灭菌参数。
所有的灭菌物品不应超过2周即用毕,否则应重新灭菌。
6.1.2消毒:凡检验中使用的器材无法灭菌处理的,使用前必须经消毒处理。
医疗器械产品无菌检验操作规程 1 目的 通过无菌检验,确保灭菌后产品能够达到无菌的要求。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灭菌后医疗器械产品(列举)的无菌检验。 3 检验依据 本厂产品注册标准(编号) EN1174—1996 医疗器械灭菌产品中微生物数量的评估 《中国药典》(2005年版) GB14233.2—2005 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二部分:生物试验方法 GB15980-1995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4 仪器、设备 百级层流超净工作台、电热干燥箱、电热恒温培养箱、霉菌培养箱、压力蒸汽灭菌器、集菌仪(器)、电子天平、PH计、冰箱、恒温水浴锅、酒精灯、三角烧瓶,接种环、无菌棉签、镊子,试管架,大试管若干等。 5 无菌检验室的环境要求 5.1 无菌检验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百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5.2 缓冲区与外界环境、无菌检验室与缓冲区之间空气应保持正压,阳性对照室与缓冲区之间空气应保持负压.无菌检验室与室外大气之间静压差应大于10Pa。无菌检验室的室温应保持18~26℃,相对湿度:45~65%。 5。3 无菌检验室的单向流空气区、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监测.每年至少检测一次。 5.4 无菌检验过程中应同时检查超净工作台单向流空气中的菌落数:每次操作时在层流空气所及台面的左中右置3个营养琼脂平板,暴露30min,于30~35℃培养48小时,菌落数平均应不超过1CFU/平板。 6 无菌检验前的准备 6。1 器具灭菌、消毒 6.1.1 灭菌:试验过程中与供试品接触的所有器具必须采用可靠方法灭菌.可经电热干燥箱160℃以上干烤2小时,或置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蒸汽灭菌30分钟后使用(根据灭菌效果验证决定灭菌参数)。所有的灭菌物品不应超过2周即用毕,否则应重新灭菌。 6。1.2 消毒:凡检验中使用的器材无法灭菌处理的,使用前必须经消毒处理。如无菌检验室的试管架、电子天平、工作台面、工作人员的手、橡胶吸头等。可采用消毒剂浸泡或擦拭。消毒剂应每月更换,以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6.1.3 标识:器具的灭菌、消毒后必须做好标识,标明灭菌、消毒时间和使用有效期。 6。2 人员、物料进入无菌检验室 6.2。1 开启紫外线灯或臭氧发生器进行空间灭菌处理,消毒时间不得少于30min。 6.2.2 物料进入无菌检验室流程 6。2.2。1 脱包:进入无菌检验室的物品若有双重包装的,需将外包装在传递窗/缓冲间拆除后,传入试验室。 6.2。2。2 消毒:进入无菌操作室的所有培养基、供试品等的外表都应采用适用的方法进行消毒处理,以避免将外包装污染的微生物带入无菌检验室。 6.2。2。3 传递:查看所有进入无菌检验室的器具上的灭菌、消毒标识,是否在有效期内。符合要求的经传递窗传入无菌检验室。 6。2。3 人员进入无菌检验室流程 6.2.3。1 更鞋脱衣:在一更区脱去一般区工作鞋,穿上无菌检验室工作鞋;脱去一般区工作服。 6。2。3。2 洗手:首先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手上揉擦出泡沫,再用流水连续冲洗20秒,洗净泡沫。 6.2.3.3 更衣:在二更区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穿戴无菌工作服(包括衣、帽、口罩等),要求裤子掖在上衣里,口罩掩住口鼻,帽子包裹所有头发。 6。2。3.4 手消毒:用消毒液浸泡双手5秒以上或用浸过消毒液的棉球擦拭双手。消毒液可用洗必泰、新洁尔灭、碘伏、75%酒精等。 6。2.3.5 人员进入:经缓冲间进入无菌检验室。 6。2。4 人员进入无菌检验室后,进一步用消毒液擦拭工作台面,戴无菌手套。 7 无菌检验操作要求 7。1 全过程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 7.2 使用玻璃器皿应轻取轻放,避免破损,以防培养物扩散. 7.3 所有操作均应在近火焰区进行,且不得有大幅度或快速动作,以免搅动空气中的尘埃微粒。 7。4 使用金属接种器具时,用前、用后均需灼烧灭菌。 7.5 在接种培养物时,动作应轻、准,防止培养物溅出,产生汽溶胶,造成污染。 7。6 操作过程中所有的带菌物品,用后均应作消毒、灭菌处理。可在检验过程中随用随时放入消毒液缸内浸泡或消毒桶内,或在检验完成后经传递窗传至一般区,立即用压力蒸汽灭菌锅121℃灭菌30分钟。 8 培养基制备 8。1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的制备 8.1.1 所用试剂 酪胨(胰酶水解)15。0g 葡萄糖5。0g L—胱氨酸0.5g 硫乙醇酸钠0。5g (或硫乙醇酸)(0.3ml) 酵母浸出粉5。0g 氯化钠2.5g 新配制的0.1%刃天青溶液1。0ml 琼脂0.75g 水1000ml 8。1.2 制备 除葡萄糖和刃天青溶液外,取上述成分混合,微温溶解,调节pH为弱碱性,煮沸,滤清,加入葡萄糖和刃天青溶液,摇匀,调节pH为7。1±0。2. 8.1。3 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剂氧化层的颜色要求 在供试品接种前,培养基氧化层的高度不得超过培养基深度的1/5,否刚需经100℃水浴加热到粉红色消失(不超过20分钟)迅速冷却,只限加热一次,并应防止被污染。 8.2 霉菌培养基(改良马丁培养基)的制备 8.2。1 所用试剂 胨5。0g 酵母浸出粉2.0g 葡萄糖20.0g 磷酸二氢钾1.0g 硫酸镁0。5g 水1000 ml 8.2.2 制备 除葡萄糖外,取上述成分混和,微温溶解,调节pH值约为6。8,煮沸,加葡萄糖溶解后,摇匀,滤清,调节pH为6。4±0。2. 8.3 还可使用按处方生产的符合规定的脱水培养基,按照使用说明书配制. 8。4 培养基配制后应尽快灭菌,避免微生物繁殖。一般采用高压蒸汽121℃灭菌30分钟。 8。5 制备好的培养基应在2~25℃保存,在3周内使用。 8。6 培养基的无菌性检查 每批配制的培养基均应进行无菌性检查(可与产品无菌检验同步进行)。检查时,每批培养基随机取不少于5支(瓶)培养14天,应无菌生长。 9 稀释液、冲洗液的制备 9.1 0。1%蛋白胨水溶液 取蛋白胨1。0g,加水1000ml,微温溶解,滤清,分装后置入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灭菌30分钟后,于4℃保存备用., 分装后置入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灭菌30分钟后,于4℃保存备用 9。2 pH7.0 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 取磷酸二氢钾3.56g、磷酸氢二钾7。23g、氯化钠4。30g、蛋白胨1。0g,加水1000ml。微温溶解,滤清,分装后置入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灭菌30分钟后,于4℃保存备用。 9.3 浸提介质:9g/L无菌氯化钠溶液,可直接从有证单位采购大输液。 10 对照菌液制备 10.1 无菌检验所用的菌株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 10.2取金黄色葡萄球的普通琼脂斜面培养物,接种一白金耳至营养琼脂培养基内,在30~35℃培养18~24h后备用,同时制备0。9%氯化钠溶液加入在6支小试管内,每支试管内加9。0ml的0.9%氯化钠溶液,在压力锅内经121℃灭菌30min备用.将已配好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菌液取1.0ml加入第一支小试管内,稀释成浓度1:10的菌液;取第一支试管内1。0m l菌液加入第二支小试管内,稀释成浓度1:100的菌液,同法稀释成浓度1:106(每ml含菌量≤100CFU)即可。 10。3 采用平皿计数法测定活菌数。 11 无菌检验培养温度 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置30~35℃培养。 改良马丁培养基,置23~28℃培养。 12 无菌检验 12。1 如产品注册标准中明确“产品应经过一个确认过的灭菌过程”,则执行12。1项下各项。 12。1。1 放样 每个灭菌批次按已验证的灭菌工艺,在灭菌柜内相应的位置放置适量菌片,灭菌后对菌片进行无菌检验. 12.1.2 菌片贮存 灭菌前、后菌片应按菌片说明书规定条件保存.(REVEN公司菌贮存温度为15~27℃) 12.1.3 接种 开启超净工作台单向层流,在此环境下,分别将灭菌后的菌片成对放入已灭菌的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中。同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作阳性对照,以未接种的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和未接种的改良马丁培养基作为阴性对照。 12.1。4 培养 阳性对照管于30~35℃细菌培养箱培养48~72小时。 其余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于30~35℃培养7天。 改良马丁培养基于23~28℃培养7天。 12.1.5 结果判定 培养后,阳性对照应有菌生长,阴性对照和被检样品未见需气菌、厌气菌和霉菌生长的为合格。 12。2 如产品注册标准中明确产品应进行无菌检验,则执行12。2.1~12。2.5。 12.2.1 抽样 根据各自的产品注册标准和相应产品出厂检验规程的规定,对成品库内的产品进行抽样。一般同一个灭菌批产品检验3~11个单位供试品。 12.2.2 供试液准备 优先采用将供试品或其有代表性的各部分直接投放入培养基内培养的方法,如供试品不适宜直接投放,可按下列方法制备供试液,应使浸提介质充分洗提供试品的浸提表面,供试液制备应按无菌操作法进行,在制备后2小时内使用。 根据供试品具体特性选择下列方法: a) 管类器具:按管内表面积每10cm2流过管内腔1ml浸提介质,流量约为10ml/min,收集到无菌的容器内。 b) 容器类器具:按容器内表面积每10cm2加入浸提介质1ml的比例,振摇数次。 c) 实体类器具:实体类器具按表面及每10cm2加入浸提介质1ml,振摇数次。 收集上述冲洗液或浸提介质于无菌容器中。 12。2。3 接种 12。2.3。1 薄膜过滤法:优先采用封闭式薄膜过滤器(集菌器),也可使用开放式薄膜过滤器.滤膜孔经不大于0.45µm。滤器和滤膜使用前应采用适宜的方法灭菌,或直接采用无菌集菌器. a、如采用封闭式薄膜过滤器,取一副三联式集菌器,将供试液通过集菌仪过滤,使通过每只培养管的量基本均匀。然后通过集菌仪一只加120ml改良马丁培养基,另两只分别加入120ml硫乙醇酸盐培养基(其中一只做阳性对照,内加金黄色葡萄球菌液1ml).另取一副二联集菌器,用同批的冲洗液或浸提介质120ml通过集菌仪过滤(每只约50ml),同法一只加硫乙醇酸盐培养基120ml,另一只加改良马丁培养基120ml分别作阴性对照. b、如用一般薄膜过滤器,将供试液过滤后取出滤膜,将其剪成3等份,分别置于含50ml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及改良马丁培养基的容器中,其中两份作检验,一份作阳性对照。 12.2。3.2 直接接种法:适用于一次性使用注射针、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包括输液器、输血器、注射器配套使用注射针)。 a、敷料供试品:取规定数量,每个包装以无菌操作拆开,于不同部位剪取约120mg或1cm×3cm的供试品,接种于各管足以浸没供试品的适量培养基中. b、无菌针头:直接投入含15ml以上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及改良马丁培养基的容器中。 c、一次性使用的材料:拆散或切成小碎断,接种于各管足以浸没供试品的适量培养基中。 供试品按规定量分别接种至各含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及改良马丁培养基的容器中,其中一份作阳性对照。 每个容器中培养基的用量应符合:接种的供试品体积不得大于培养基体积的10%,或培养基的装量足以浸没供试品. 每管培养基的最低用量--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每管装量不少于15ml,改良马丁培养基每管装量不少于10 ml.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第2版第0次修改
主题: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无菌试验颁布日期:2007年10月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无菌试验操作规程
1.目的
规定了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无菌试验的检验方法,检测医疗用品经灭菌处理后是否达到无菌标准。
2.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无菌试验。
3. 培养基与试剂
需氧-厌氧菌培养基、无菌试验用真菌培养基、无菌检验用洗脱液。
4.仪器
百级洁净室、电热恒温培养箱。
5.操作步骤
5.1 检测数量
5.1.1 每批样品首次检测时,检测1/4样本,分别在所选的最小销售包装内抽取。
5.1.2 必要时进行复测。
复测时,检测2/4样本,分别在所选的最小销售包装内抽取。
5.2 样本制作
5.2.1 敷料、手术衣等非管道类样品。
取2个包装内的样本,于不同部位剪取约1cm×3cm大小的样片21片,接种需氧-厌氧菌培养管5管与真菌培养管2管。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第2版第0次修改
主题: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无菌试验颁布日期:2007年10月
每培养管含培养基40ml,各接种3片样片。
在其中一支加有样本的需氧-厌氧菌培养管中接种1.0ml金黄色葡萄球菌稀释悬液作为阳性对照。
5.2.2 注射针、针灸针、缝合针、棉签等样品。
在所选7个最小销售包装内样品中,各选1支作为1个样本,分别接种于需氧-厌氧菌培养管5管与真菌培养管2管,每管含培养基15.0ml,在其中一支加有样本的需氧-厌氧菌培养管中接种1.0ml金黄色葡萄球菌稀释悬液作为阳性对照。
5.2.3 输液(血)器等导管类样本。
在所选7个最小销售包装内样品中,各选1支作为1个样本,各以无菌注射器吸取5.0ml~10.0ml无菌洗脱液注入管内往返摇荡5次。
将各样本洗脱液分别接种需氧-厌氧菌培养管5管与真菌培养管2管,每管含培养基15.0ml,每管接种样本洗脱液1.0ml。
在其中一支加有样本洗脱液的需氧-厌氧菌培养管中接种1.0ml金黄色葡萄球菌稀释悬液作为阳性对照。
5.2.4 注射器样品。
在所选7个最小销售包装内样品中,各选1支作为1个样本,各吸取经灭菌合格的洗脱液2ml~10ml,将芯杆抽取至全程刻度,震摇5次。
将各管洗脱液分别接种需氧-厌氧菌培养管5管与真菌培养管2管。
洗脱液的接种量,对1ml注射器为0.5ml;2ml注射器为1.0ml;5ml~10ml注射器为2.0ml;20ml~50ml注射器为5.0ml。
培养基中的培养基量,对洗脱液接种量在2ml 以下者,每管为15.0ml;接种量在5ml者,每管为40.0ml。
在其中一支加有样本洗脱液的需氧-厌氧菌培养管中接种1.0ml金黄色葡萄球菌稀释悬液作为阳性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第2版第0次修改
主题: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无菌试验颁布日期:2007年10月对照。
5.2.5 其他样本。
不能用上述方法处理的,可用无菌棉拭子涂抹法采样。
每个样本涂采面积不得少于25cm2。
采样后将棉签直接剪入培养管中。
每次检测7个样本,分别接种需氧-厌氧菌培养管5管与真菌培养管2管,每支培养管含培养基15.0ml,每管接种样本洗脱液1.0ml。
在其中一支加有采样棉拭子的需氧-厌氧菌培养管中接种1.0ml金黄色葡萄球菌稀释悬液作为阳性对照。
5.3 培养
将上述接种样本或接种样本洗脱液、采样棉拭子后的需氧-厌氧菌培养管、阳性对照管与阴性对照管同时放入30℃~35℃恒温培养箱内、连续培养5d,逐日观察培养结果。
将上述接种样本或接种样本洗脱液、采样棉拭子后的真菌培养管、阳性对照管与阴性对照管同时放入20℃~25℃恒温培养箱内、连续培养7d,逐日观察培养结果。
阳性对照管应有菌生长,阴性对照管应无菌生长,否则试验重做。
6.结果评价
当阳性和阴性对照管培养的结果符合要求,接种有样本或样本洗脱液、采样棉拭子的需氧-厌氧菌培养管及真菌培养管(不包括阳性对照管)均呈澄清(或虽浑浊但经证明并非友军生长者),应判供试品合格。
如接种有样本或样本洗脱液、采样棉拭子(不包括阳性对照管)的需氧-厌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第2版第0次修改
主题: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无菌试验颁布日期:2007年10月氧菌培养管及真菌培养管中有任一管呈浑浊,并确认友军生长时,应用同批样本进行复测。
复测中,除阳性对照管外,其他各管均无菌生长,仍可判为合格,否则应判供试品不合格。
7. 注意事项
7.1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污染。
7.2 试验前各项准备工作和试验中的阳性和阴性对照,均不可忽略,否则难以下结论。
8.支持性文件
《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之2.1.9.2。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第2版第0次修改
主题: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无菌试验颁布日期:200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