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功能特征关联分析_以天水市为例_郑凤娟
- 格式:pdf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6
天水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及空间幅度效应研究天水市位于中国甘肃省东南部,是一个多山丘陵的城市,地质条件复杂,土地资源丰富。
为了更好地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了解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其对空间幅度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是指特定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动态变化是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结构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空间幅度效应则是指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景观格局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程度。
首先,我们对天水市过去几十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多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分析,我们发现天水市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和水域等。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而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有所增加。
这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设用地对农田的占用逐渐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逐渐显现。
接着,我们分析了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情况。
通过计算景观指数,我们发现天水市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空间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
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高度集聚的特点,而耕地和林地则呈现出较为分散的特点。
这种动态变化反映了城市化进程对土地利用带来的深刻影响。
最后,我们研究了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空间幅度的影响。
通过计算土地利用结构对景观格局空间格局的综合影响指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天水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耕地和林地。
这表明城市化进程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综上所述,天水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其对空间幅度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可以为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全面地分析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其空间幅度效应综合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天水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了动态变化,并且建设用地对农田的占用逐渐增加。
天水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特点及作用天水市辖五县二区,113个乡镇,2 494个行政村,乡村人口307.90万人,耕地面积38.20万hm2,其中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36.76万hm2。
随着农村经济和劳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农民思想观念逐步发生转变,天水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逐步活跃,流转数量、流转规模呈不断上升趋势。
尤其是2009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现场会的召开和《天水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实施办法》的颁布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进程。
截止2011年底,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2.31万hm2,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6.2 %,较2010年增长71.7 %,涉及农户12.50万户,占全市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总数的20 %。
1模式与特点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天水市各级农业和农经部门及时准确把握土地流转的趋势和规律,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出具有鲜明特点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模式。
1.1龙头企业拉动型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特色农业为主导,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规模经营,实现公司和流转土地农民双赢。
这种模式以天水威龙股份有限公司、雪源公司、洁通公司等为代表共流转土地9 266.67 hm2,占流转总面积的40.2 %。
1.2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型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以流转的方式把农户的土地集中连片建立基地,统一提供良种、农资、技术、销售等服务,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三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变分散经营为组织化、集约化经营,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了合作社与农户的双赢。
这种模式以宇龙、新民、康晟源、兆丰合作社等为代表共流转土地2 866.67hm2,占流转总面积的12.4 %。
1.3种养大户带动型种养大户等能人对土地集中连片开发,形成家庭农场式的经营。
一般流转面积在6 000 m2至30 000 m2左右,具有“产业多样化、经营特色化、产品市场化”的特点。
提要依据大量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对全新世暖期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分区。
北旱作南稻作为当时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水稻种植北界达到 35°N,较现今北移了 2~3 度,北方旱作相应向北扩展到现今以畜牧为主或半农半牧的内蒙古长城地带及西北的甘青地区,其中粟是最主要的旱作栽培作物。
全新世暖期时旱作北界沿线的降水较今高 100mm 左右,稻作北界沿线降水较今高 100~300mm 左右,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今高 100~200mm;伏旱区与副高北界北移了 2~3 度。
暖期对我国农业发展有利。
关键词全新世暖期土地利用降水复原分类中图法 F301.24 未来环境变暖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有何影响,是当前普遍关心的问题。
利用我国丰富的考古和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历史相似型分析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可能途径之一,也是我国在世界上独具优势的领域。
全新世暖期期间我国普遍温暖,其鼎盛时期我国东部平均温度较现代高 2.5℃[1],是未来变暖的可能相似型之一。
全新世暖期也是我国原始农业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本文根据大量考古资料复原了全新世暖期中的仰韶—龙山文化期间(7000~4000aBP)我国东部地区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并从历史相似型的角度对全球变暖后对我国农业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新疆、青藏高原、西南及东北地区由于资料限制没有列入讨论。
1 全新世暖期土地利用的区域差异我国新石器考古始于本世纪20 年代,建国后获得了重大发展,大量新石器时代遗址被发现、发掘,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也有了重大突破,其中一部分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地层学、类型学研究和动物骨骼鉴定与植物孢粉分析,不少地方还进行了区域性史前农业研究[!--empirenews.page--][2-10]。
虽然有些细节问题还有待深究,但利用考古资料重建我国全新世暖期的土地利用格局已有可能。
对于已发现作物遗存的遗址,其作物遗存明确地指示了当时的土地利用状况,对没有发现栽培作物的遗址,其生产和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从出土的生产工具、陶器有无及房屋建筑等特征来分析。
基于GM模型的天水市麦积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分析及预测蒲荣;王宝春;辛瑞超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科技》
【年(卷),期】2022(53)2
【摘要】为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探究其发展规律和驱动机制,运用SPSS等软件对天水市麦积区2015—2020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进行处理,采用信息熵、单一土地动态度对麦积区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麦积区2021—2026的信息熵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麦积区土地利用类型时间变化具有不均衡性,但已呈现良好方向发展的趋势。
从单一土地动态度来看,居民工矿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均为正向变化,其中交通设施用地变化最为明显,水利设施变化幅度最小。
其他用地类型均为负向变化,林地变化最小。
依据2015—2017年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以及2021—2026年预测值分析,麦积区土地利用结构正在向均衡化的方向发展。
【总页数】6页(P73-78)
【关键词】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熵;灰色预测;麦积区
【作者】蒲荣;王宝春;辛瑞超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丹县自然资源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1.2
【相关文献】
1.基于GIS技术的经济林种植土壤氮磷钾元素适宜性分析--以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为例
2.基于SWOT分析天水市麦积区东岔镇生态旅游小城镇建设规划
3.基于信息熵的贵州三穗县域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及其GM预测
4.基于主成分分析和GM(1,1)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及预测——以徐州市为例
5.基于Markov和GM(1,1)模型的土地利用结构预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37卷第4期2023年8月水土保持学报J o u r n a l 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37N o .4A u g.,2023收稿日期:2022-12-29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67066);甘肃省科学院应用研发项目(2021J K -08);甘肃省2022年度重点人才项目(2022R C X M 094);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J R 7R A 736,21J R 7R A 737);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项目(2019Q Z K K 0902) 第一作者:贾静(1997 ),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灾损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研究㊂E -m a i l :j i n g j i a 0110@163.c o m 通信作者:张军(1977 ),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生态系统服务研究㊂E -m a i l :z h a n g ju n @g s a u .e d u .c n 1985-2020年天水市黄土区滑坡灾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贾静1,2,宿星2,张军1,张满银2,李霞2,魏万鸿2(1.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兰州730070;2.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兰州730000)摘要:为探索甘肃省天水市滑坡土地利用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选取秦州区和麦积区作为典型黄土滑坡区的代表,基于12.5m 分辨率的A L O SD E M 数据和1985 2020年全球30m 的精细地表覆盖动态监测产品,利用G I S 空间分析㊁土地利用净变化量指数㊁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贡献率,分析滑坡体的特征参数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㊁土地利用转移特征及驱动因素㊂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识别出469个滑坡样本,平均高程集中于1200~1400m ,平均坡度10ʎ~15ʎ,平均坡向为西向坡,前后缘相对高差100~150m ,滑坡面积1ˑ104~10ˑ104m 2,滑坡长度200~400m ㊂(2)1985 2020年滑坡区旱地最多,草原次之;期间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动态变化特征,分为1985 2000年持续变化阶段和2000 2020年微弱调整阶段;其中1995 2000年变化最剧烈,主要表现为旱地向草原和林地转化㊂(3)35年间旱地面积转化最多,累计8.74k m 2,贡献给草原6.58k m 2㊁封闭落叶阔叶林1.94k m 2㊁不透水表面0.20k m2,其余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比小,转化微弱;旱地㊁草原㊁封闭落叶阔叶林和不透水表面的土地利用净变化量最大㊂(4)单个滑坡体的利用方式逐年多样化,草原和封闭落叶阔叶林的增加提升区域的植被覆盖度,降低再次发生滑坡的可能性㊂天水市区滑坡土地利用类型和时空变化规律为区域灾损土地的开发再利用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㊂关键词:滑坡;灾损土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转移矩阵;天水市中图分类号:P 642.22;F 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42(2023)04-0195-10D O I :10.13870/j.c n k i .s t b c x b .2023.04.025S p a t i a l a n dT e m p o r a lV a r i a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L a n d s l i d eD i s a s t e r D a m a g eL a n dU s e i nL o e s sA r e a o fT i a n s h u i C i t y fr o m1985t o 2020J I AJ i n g 1,2,S U X i n g 2,Z H A N GJ u n 1,Z H A N G M a n y i n 2,L IX i a 2,W E IW a n h o n g2(1.C o l l e g e o f R e s o u r c e s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S c i e n c e ,G a n s u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 ,L a n z h o u 730070;2.I n s t i t u t e o f G e o l o g i c a lN a t u r a lD i s a s t e rP r e v e n t i o na n dC o n t r o l ,G a n s uA c a d e m y o f Sc i e n c e s ,L a n z h o u 730000)A b s t r a c t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l a n du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s p a t i a l a nd te m p o r a l c h a n ge sof l a n d s l i d e s i nT i a n s h u i C i t y ,G a n s uP r o v i n c e ,Q i n z h o uD i s t r i c t a n dM a i j i D i s t r i c tw e r e s e l e c t e d a s t h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 o f t y p i c a l l o e s s l a n d s l i d e a r e a s ,b a s e do n 12.5mr e s o l u t i o nA L O SD E Md a t a a n d t h eg l o b a l 30mf i n e g r o u n d c o v e r d y n a m i c m o n i t o r i n gp r o d u c t s f r o m1985t o 2020,u s i n g G I Ss p a t i a l a n a l y s i s ,l a n du s en e t ch a n ge v o l u m e i n d e x ,l a n d u s e t r a n sf e rm a t r i xa n d l a n du s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r a t i o t oa n a l yz e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p a r a m e t e r s ,l a n du s e /c o v e r t y p e s ,l a n du s e t r a n s f e r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d r i v i n gf a c t o r s o f l a n d s l i d e s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1)At o t a l o f 469l a n d s l i d e s a m p l e sw e r e i d e n t i f i e d i n t h e s t u d y a r e a ,w i t h t h e a v e r ag e e l e v a t i o n c o n c e n t r a t e d i n 1200~1400ma n d th e a v e r a g e s l o p e c o n c e n t r a t e di n 10ʎ~15ʎ,t h e a v e r a g e a s p e c tw a sw e s t w a r d s l o p e ,t h e r e l a t i v e h e i g h t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t h ef r o n ta n d b a c k e d ge sc o n c e n t r a t e di n 100~150m ,t h el a n d s l i d e a r e a c o n c e n t r a t e d i n1ˑ104~10ˑ104m 2,a n d t h e s l i d i n g l e n gt hc o n c e n t r a t e d i n200~400m.(2)F r o m1985t o 2020,t h e l a n d s l i d e sw e r e t h em o s t f r e q u e n t i n r a i n f e d c r o p l a n d s ,f o l l o w e db yg r a s s l a n d s ;t h e l a n du s e t y p e s d u r i n g t h e p e r i o d s h o w e dd y n a m i c c h a n g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d i v i d e d i n t o a c o n t i n u o u s p h a s e c h a n g e p h a s e f r o m 1985t o 2000a n d aw e a ka d j u s t m e n t p h a s e f r o m2000t o2020;a m o n g t h e m ,t h em o s t d r a s t i c c h a n g e sw e r e o b s e r v e d f r o m1995t o 2000,m a i n l y i n t h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o f r a i n f e d c r o pl a n d s t o g r a s s l a n d s a n d f o r e s t l a n d s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3)T h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r a i n f e d c r o p l a n da r e aw a s t h em o s t i n t h e p a s t35y e a r s,w i t hac u m u l a t i v e t o t a l o f8.74k m2,c o n t r i b u t i n g6.58k m2t o g r a s s l a n d,1.94k m2t oc l o s e dd e c i d u o u sb r o a d l e a v e d f o r e s t a n d0.20 k m2t o i m p e r v i o u ss u r f a c e s,w h i l et h er e m a i n i n g l a n du s et y p e sa c c o u n t f o ras m a l l p r o p o r t i o na n d w e a k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t h en e t l a n du s e c h a n g e s o f r a i n f e d c r o p l a n d,g r a s s l a n d,c l o s e dd e c i d u o u s b r o a d l e a v e d f o r e s ta n d i m p e r v i o u s s u r f a c e sw e r et h e l a r g e s t.(4)T h eu t i l i z a t i o no f i n d i v i d u a l l a n d s l i d e sw a sd i v e r s i f i e d y e a rb yy e a r,a n dt h e i nc r e a s eo f g r a s s l a nd sa n dc l o se dd e c i d u o u sb r o a d l e a v e sf o r e s t se n h a n c e dt h ev eg e t a t i o nc o v e r o f t h ea r e aa n dr ed u ce dt h e p o s s i b i l i t y o fr e c u r r e n c eof l a n d s l i d e s.L a n du s et y p e sa n ds p a t i a la n d t e m p o r a l c h a ng e p a t t e r n s o f l a n d s l i d e s i nT i a n sh u iCi t yp r o v i d e ds c i e n t i f i cb a s i s f o r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r e u s e a n d e c o l o g i c a l r e s t o r a t i o no f d i s a s t e r-d a m a g e d l a n d i n t h e r e g i o n.K e y w o r d s:l a n d s l i d e s;d i s a s t e r-d a m a g e d l a n d;l a n du s e/c o v e r c h a n g e;t r a n s f e rm a t r i x;T i a n s h u i C i t y中国50%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地质灾害威胁,其中滑坡居多,有1/3发生于黄土高原区,导致农田损毁㊁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加剧等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同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1-2]㊂区域地形地貌㊁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等形成条件以及地震㊁降雨和人类活动等诱发因素共同控制着滑坡的发生[3-4]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 a n du s e/c o v e r c h a n g e, L U C C)则是诱发滑坡的重要人类活动因子之一[5],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加剧滑坡的发生㊂目前,国内外学者[6-8]关于滑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滑坡特征㊁早期识别㊁监测预警㊁形成机制㊁易发性判识㊁危险性评价和敏感性制图等方面,而L U C C是生态系统服务㊁粮食生产㊁森林资源㊁土地利用优化与管理等方面研究的热点[9-11]㊂已有研究[12-15]表明,农用地㊁水域和农村建设用地周边及低覆盖度草地更易发生滑坡,且持续影响土壤流失和区域土地利用转化;林地㊁中高覆盖度草地㊁裸岩地㊁荒漠和苔原地区的滑坡敏感性较低㊂滑坡灾害治理与土地利用综合考虑,其结果产生较好效益[16],粗放管理模式下滑坡后土地的利用几乎不变化[17]㊂传统滑坡治理以保证稳定性和地质安全为主,而作为一种土地资源再利用往往被忽视[18]㊂如果将滑坡作为一种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因地制宜,既保证滑体的稳定性,又合理配置与保护灾损土地,减轻和消除滑坡的灾害性,也满足生产或生态的需求㊂综上,滑坡与土地利用结合的研究主要分为2个方面:以滑坡为核心,将土地利用作为诱发滑坡的一项主要因子和评价指标参与滑坡易发性㊁危险性和敏感性评价,并分析其相关性,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和防灾减灾提供技术参考,该方面研究成果丰硕[13-14];以土地利用为核心,重点开展滑坡后灾损土地的分析评价和开发再利用,该方面研究相对滞后,成果偏少,尤其在黄土高原区㊂基于此,通过探索分析天水市秦州区和麦积区滑坡发育的特征参数㊁1985 2020年滑坡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及不同时序下土地利用转移趋势及原因,对区内滑坡灾损土地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进一步提高区内综合防灾减灾能力㊂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1.1研究区概况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陕㊁甘㊁川三省交界处,地处陇中黄土高原南部,渭河上游;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重点区,中国滑坡灾害高发区之一,也是甘肃省地质灾害重灾区之一[19]㊂秦州区和麦积区是天水市的政治㊁经济㊁商业和文化中心,总人口约130万,总面积约5855k m2,其中秦州区约2373k m2,麦积区约3482k m2㊂地理位置34ʎ05'05ᵡ 34ʎ49'40ᵡN, 105ʎ13'15ᵡ 106ʎ42'58ᵡE(图1)㊂天水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11ħ,年平均降水量约491.7mm,由东南向西北呈下降趋势㊂全区持续最大降雨量286.6mm,最大日降雨量113mm,最大小时雨量57.3mm,每年7 9月降水量最多,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常以集中暴雨的形式出现,是引发各类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㊂天水市位于六盘山南北地震带和秦岭北缘东西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发育凤凰山断裂㊁西秦岭北缘断裂和东泉断裂等多条断裂带,区内地形起伏较大,地层岩性多样[20-21]㊂近年来,天水市降雨集中㊁短时强降雨等因素造成滑坡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区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灾减灾任务艰巨㊂1.2数据来源1.2.1滑坡数据获取研究区A L O S-12.5m D E M 和高清遥感影像数据,进行滑坡灾害室内遥感解译和G I S空间分析,结合已有滑坡资料和野外实地调查,得到研究区滑坡分布(图1)㊂建立研究区滑坡空间分布数据集,共识别滑坡灾害样本469个,其中秦州区257个㊁麦积区212个,累计滑坡区总面积87.65k m2㊂691水土保持学报第37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图1研究区位置与滑坡分布1.2.2土地利用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刘良云团队(h t t p s://d a t a.c a s e a r t h.c n/s d o/d e t a i l/5f b c7904819a e c1e a2d d7061),1985 2020年全球30m精细地表覆盖动态监测产品,共包含29个地表覆盖类型(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覆盖分类体系),细化了5种森林类型,更新周期为5年,总体精度82.5%[22]㊂对下载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研究区1985 2020年8期土地利用类型(图2),将8期土地利用类型图与识别的滑坡样本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得到滑坡区的土地利用类型㊂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地(旱地㊁灌溉农田)㊁林地(封闭常绿阔叶林㊁封闭落叶阔叶林㊁封闭常绿针叶林)㊁草地(草本植物盖㊁草原)和不透水表面㊂图2研究区1985-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2研究方法2.1基于G I S的滑坡特征参数提取利用A r c G I S10.2软件和研究区12.5m分辨率的D E M数据,参考宿星等[21]对滑坡特征参数的选取㊂在A r c T o o l b o x中执行S p a t i a lA n a l y s t,利用 表面分析 求得山体阴影㊁坡度和坡向;将滑坡面和处理后的数据叠加,利用 以表格显示分区统计 求得滑坡的平均高程㊁平均坡度㊁平均坡向㊁面积㊁前后缘相对高差;再利用 滑坡长度=高差/坡度 求得滑坡长度,最后分类统计6种滑坡特征参数㊂2.2基于G I S的滑坡土地利用类型统计将识别的469个滑坡样本与8期土地利用类型图结合,利用A r c G I S中 多值提取至点 得到滑坡点土地利用类型;利用 以表格显示分区统计 的 MA J O R I T Y 得到滑坡面土地利用类型;利用 V A R I T Y 属性统计每个滑坡面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类型种类数;再利用 面积制表 统计滑坡区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㊂2.3土地利用/覆被净变化量指数土地利用/覆被净变化量指数能够有效反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某一时期内在数量上的绝对变化量百分比[23],计算公式为:D j=P+j-P i+(1)式中:D j为特定时期内某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净变化量百分比(%);P+j为特定时期内期末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百分比(%);P i+为特定时期内期初第i 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百分比(%)㊂2.4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是依据同一区域不同时间的土地利用状况的动态转化关系得出的一个二维矩阵,可以直观地表示一段时间内土地利用的变化值和方向,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面积流动的时空演变[24],计算方法为:S i j=S11S12 S1nS21S22 S2n︙︙︙︙S n1S n2 S n n(2)式中:S i j为i类用地转为j类用地的土地面积(k m2);n为不同土地利用的类型数量;i㊁j分别为转移前后的土地利用类型㊂791第4期贾静等:1985-2020年天水市黄土区滑坡灾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5土地利用转移贡献率为进一步明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单项转移情况,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基础上计算土地利用转移贡献率,从而明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移情况[25],计算方法为:T i j=A i j-A j iðn i=1A i j-A j i()(3)式中:T i j为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转移贡献率(%);A j i表示第i类土地转移面积占第j类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总面积的比例(%);A i j为第i类土地向第j类土地转移的面积(k m2);A j i为第j类土地向第i类土地转移的面积(k m2)㊂3结果与分析3.1滑坡特征参数统计滑坡平均高程1003.7~1888.1m,按200m的梯度分为5个等级,优势高程1200~1400m,发育203个滑坡,占比达43.28%;平均坡度间接影响滑坡发育与稳定性,研究区滑坡平均坡度7.7ʎ~35.8ʎ,按5ʎ的梯度分为6个等级,10ʎ~15ʎ发育191个滑坡,占比达40.72%;滑坡平均坡向28.4ʎ~327.6ʎ,按坡向每45ʎ为1个分带,分为8个分带,其中在西向坡发育124个滑坡,占比达26.44%,北东㊁东㊁南东㊁南㊁南西㊁北西也较均匀地发育着滑坡;滑坡高差19.0~416m,按50m的梯度分为9个等级, 100~150m间发育156个滑坡,占比达33.26%,高于300m的高差发育的滑坡很少;滑坡面积介于0.45ˑ104~2.66ˑ106m2,按10ˑ104m2的梯度分为11个等级,显著分布于1ˑ104~10ˑ104m2,有224个滑坡,占比达47.7%,随着面积的增加滑坡数量在减少;滑坡长度大小反映滑坡的滑动空间范围,研究区滑坡长度61.5~1819.4m,按200m的梯度分为10个等级,在200~400m间发育187个滑坡,占比达39.87%,200~2000m的范围内,随着长度的增加滑坡数量逐渐减少(图3)㊂图3滑坡特征参数分级滑坡特征参数统计表明,研究区滑坡发育具有一定的易发区间,这与天水市区的地质地貌背景和气候环境相关[21]㊂整个研究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前震旦系(A n Z)㊁震旦系(Z)㊁前寒武系牛头河群(P z1)㊁泥盆系(D)㊁石炭系(C)㊁侏罗系(J)㊁古近系(E)㊁新近系(N)和第四系(Q)及花岗岩(γ),其中以第四系㊁新近系㊁古近系和泥盆系及花岗岩分布最广(图4)㊂依据滑坡物质组成和滑动面位置,可将研究区滑坡分为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㊁黄土-泥岩切层滑坡和纯黄土滑坡3种类型,其中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和黄土-泥岩切层滑坡为主要发育的滑坡类型㊂新生代以来天水市受构造隆升和气候变化作用,形成由新近系㊁古近系等泥质岩类组成的高低起伏的 古红土丘陵 地貌;第四系风积马兰黄土则以披覆形式堆891水土保持学报第37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积在古红土丘陵之上,形成黄土丘陵,构成上部黄土㊁下部泥岩的 双层异质 斜坡结构,为区内滑坡的发育形成奠定了地形地貌和地质基础[26]㊂研究区滑坡敏感性分析评价表明,地层岩性因子层中,第四系上更新统(Q 3)马兰黄土和新近系(N )泥岩为区内滑坡易发因子层,对滑坡的响应和敏感性最高[27]㊂3.2 滑坡土地利用/覆被特征3.2.1 滑坡点土地利用/覆被类型 1985 2020年研究区滑坡点的土地利用类型有旱地㊁灌溉农田㊁封闭常绿阔叶林㊁封闭落叶阔叶林㊁封闭常绿针叶林㊁草原和不透水表面7种(表1)㊂旱地是滑坡点上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1985 2020年平均占比81.05%,1990年开始呈减少趋势;灌溉农田是滑坡点上最少的土地利用类型,8期平均占比仅有0.27%;封闭常绿阔叶林略多于灌溉农田,平均占比0.35%;封闭落叶阔叶林和封闭常绿针叶林在1985 2020年波动较小;草原从1990年开始逐年增加,2000年增加趋势最明显,近些年保持为80个左右,是滑坡点次要土地利用类型;不透水表面从5~11个缓慢增加㊂总体而言,变化最明显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旱地和草原,旱地先增加后减少,草原先减少后增加㊂图4 研究区地质分布表1 1985-2020年滑坡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单位:个土地利用类型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平均占比/%旱地42943641536135235235134581.05灌溉农田000222220.27封闭常绿阔叶林030222220.35封闭落叶阔叶林19202423252525244.93封闭常绿针叶林123222220.43草原15321737979808311.54不透水表面5566777111.433.2.2 滑坡面土地利用/覆被类型 1985 2020年研究区滑坡面的土地利用类型有旱地㊁封闭常绿阔叶林㊁封闭落叶阔叶林㊁封闭常绿针叶林㊁草原和不透水表面6种(表2)㊂土地利用变化明显的有旱地和草原,旱地逐年减少,草原逐年增加;封闭常绿阔叶林仅在1990年出现1次;封闭常绿针叶林在1995年首次出现1个,后每年保持2个;封闭落叶阔叶林基本保持20个;不透水表面波动较小,每年约有5个㊂总体而言,滑坡面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旱地为主,草原次之,与滑坡点的土地利用特征基本一致㊂表2 1985-2020年滑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单位:个土地利用类型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旱地453452442377370369369362封闭常绿阔叶林0100封闭落叶阔叶林61292121212120封闭常绿针叶林00122222草原60116571727278不透水表面44645557 对1985 2020年单个滑坡面的土地利用类数进行统计,由表3可知,单个滑坡面利用类型以2种或3种居多㊂1985 2000年滑坡土地仅有1种利用类型的逐年减少,1种以上的逐年增加,2000年最多达8种;2000年以后单个滑坡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小,基本趋于稳定㊂总体上,单个滑坡面的土地利用方式趋于多样化㊂3.2.3 滑坡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面积特征 对滑坡区不同年份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进行详细统计,由表4可知,滑坡区旱地㊁草原㊁封闭落叶阔叶林和不透水表面的面积总和在99%以上,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少,旱地面积占比呈明显的主导优势,但整体在逐年减少,1985 1995年占比在90%以上,2000 2020年降至78%左右;草原逐年增长,2020年占比达到13.09%,面积仅次于旱地;不透水表面㊁封闭落叶阔叶林㊁草本植物盖㊁封闭常绿针叶林和封闭常绿阔叶林所占比例在各个时期内波动性较小;灌溉农田先略增,后趋于平稳㊂991第4期 贾静等:1985-2020年天水市黄土区滑坡灾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根据公式(1)计算得到1985 2020年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净变化量指数(表5)㊂旱地变化最多,35年净变化量指数为13.59%,依次是草原9.11%,封闭落叶阔叶林1.98%,不透水表面1.77%;分段统计表明,1995 2000年土地利用净变化量指数最大,总计19.99%,其中旱地为10.36%,草原为8.50%;在2000年之前土地净变化量明显,2000年之后变化量骤降,且波动较小,表明2000年前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后生态系统向好发展㊂总体上土地利用变化发生在1985 2000年㊂表3 1985-2020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个数的滑坡量年份滑坡数量/个123456781985115169120481511019901391351274813700199596175146391021020002916215479355412005261681547534750201026168154743485020152616815275321150202023154164754085注:表头中1~8为土地利用类型数㊂表4 1985-2020年滑坡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占比年份项目旱地草原不透水表面封闭落叶阔叶林草本植物盖灌溉农田封闭常绿阔叶林封闭常绿针叶林1985面积/k m 281.013.491.221.730.0600.020.14比例/%92.393.981.391.970.0700.030.161990面积/k m 282.110.781.542.850.060.010.290.05比例/%93.640.901.753.250.070.010.330.051995面积/k m 279.633.621.692.540.060.090.020.03比例/%90.814.131.922.900.070.100.020.042000面积/k m 270.5411.081.863.370.070.560.060.15比例/%80.4512.632.123.850.070.640.060.172005面积/k m 269.7111.652.013.430.070.610.050.15比例/%79.5013.292.293.910.070.700.060.172010面积/k m 269.2511.882.183.470.070.630.050.15比例/%78.9813.552.493.950.070.720.060.172015面积/k m 269.1111.952.253.470.070.630.050.15比例/%78.8213.622.573.960.070.720.060.172020面积/k m 269.0911.482.783.460.070.610.050.15比例/%78.8013.093.173.950.070.690.060.17表5 1985-2020年滑坡区主要土地利用净变化量指数单位:%土地利用类型1985 1990年1990 1995年1995 2000年2000 2005年2005 2010年2010 2015年2015 2020年1985 2020年旱地1.252.8310.360.950.520.160.0213.59草原3.093.248.500.660.260.070.539.11封闭落叶阔叶林1.280.340.940.070.0400.011.98不透水表面0.360.170.190.180.200.080.601.773.3 滑坡土地利用时空变化3.3.1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 根据公式(2)计算得到滑坡区8期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表6)㊂结果表明:(1)1985 1990年,旱地的转入与转出几乎持平,约0.28k m 2转化为封闭落叶阔叶林,同期转入0.27k m 2,来源于封闭落叶阔叶林和草原,约99.7%保持不变;草原总计转出0.71k m 2,转化为旱地和封闭落叶阔叶林;不透水表面没有发生转化,保持在0.09k m 2㊂(2)1990 1995年,旱地转化类型多样,转化为封闭落叶阔叶林㊁封闭常绿针叶林㊁草原和不透水表面,分别有0.06,0.01,0.39,0.09k m 2,仅有0.35k m 2的封闭落叶阔叶林转入;封闭常绿阔叶林有0.02k m 2转化为封闭落叶阔叶林㊂(3)1995 2000年,旱地以微弱的转入和显著的转出呈下降趋势,转化为封闭落叶阔叶林㊁封闭常绿针叶林和草原,分别有1.60,0.01,4.44k m 2,其中转为草原的最多,封闭落叶阔叶林也有0.38k m 2转化为草原㊂整体在这一阶段草原和封闭落叶阔叶林表现为显著的转入,均来自旱地㊂(4)2000 2015年每5年土地利用转化非常少,15年旱地累计约0.43k m 2转化为草原,草原累计约0.13k m 2转化为不透水表面,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几乎无波动㊂(5)2015 2020年,旱地转化为草原和不透水表面,分别有1.32,0.11k m 2;封闭落叶阔叶林有0.04k m 2转化为草原㊂(6)长时序来看,19852020年旱地㊁封闭落叶阔叶林㊁草原和不透水表面分别保持不变的有78.70,0.34,0.71,0.09k m 2㊂002水土保持学报 第37卷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表6 1985-2020年滑坡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单位:k m 2时段土地利用类型旱地封闭落叶阔叶林封闭常绿阔叶林草原不透水表面期初总计旱地86.210.2800086.49封闭落叶阔叶林0.040.330.02000.391985 1990年草原0.230.480000.71不透水表面00000.090.09期末总计86.481.090.0200.0987.68旱地85.930.060.010.390.0986.48封闭落叶阔叶林0.350.7300.0101.091990 1995年封闭常绿阔叶林00.020000.02不透水表面00000.090.09期末总计86.280.810.010.400.1887.68旱地80.231.600.014.44086.28封闭落叶阔叶林0.030.4000.3800.811995 2000年封闭常绿针叶林000.01000.01草原0.23000.1700.40不透水表面0.090000.090.18期末总计80.582.000.024.990.0987.68旱地80.19000.39080.58封闭落叶阔叶林02.000002.002000 2005年封闭常绿针叶林000.02000.02草原0004.860.134.99不透水表面00000.090.09期末总计80.192.000.025.250.2287.68旱地80.15000.04080.19封闭落叶阔叶林02.000002.002005 2010年封闭常绿针叶林000.02000.02草原0005.2505.25不透水表面00000.220.22期末总计80.152.000.025.290.2287.68旱地80.15000080.15封闭落叶阔叶林02.000002.002010 2015年封闭常绿针叶林000.02000.02草原0005.2905.29不透水表面00000.220.22期末总计80.152.000.025.290.2287.68旱地78.73001.320.1180.15封闭落叶阔叶林01.9600.0402.002015 2020年封闭常绿针叶林000.02000.02草原0005.2905.29不透水表面00000.220.22期末总计78.731.960.026.640.3387.68旱地78.701.620.025.910.2486.49封闭落叶阔叶林0.030.3400.0200.391985 2020年草原0000.7100.71不透水表面00000.090.09期末总计78.731.960.026.640.3387.68 对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叠加可知,旱地转化最多,约8.74k m 2,转化为草原6.58k m 2㊁封闭落叶阔叶林1.94k m 2,不透水表面0.20k m 2,封闭常绿针叶林0.02k m 2;草原累计转化约1.07k m 2,转化为封闭落叶阔叶林0.48k m 2㊁旱地0.46k m 2㊁不透水表面0.13k m 2;封闭落叶阔叶林累计转化约0.86k m 2,转化为草原0.43k m 2㊁旱地0.41k m 2,封闭常绿阔叶林0.02k m 2;其余土地利用类型占比少,转化微弱㊂1995102第4期 贾静等:1985-2020年天水市黄土区滑坡灾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000年转换面积最多,有6.78k m 2,4种类型发生变化;2010 2015年没有发生转化(图5)㊂总体上,约94%的旱地转化为林草地,主要为滑坡损毁的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后期出现少量旱地和草原转化为不透水表面,可能是滑坡区修建房屋和道路等建设用地,生产退化的旱地和生态退化的草地提供建设用地扩张所需的土地㊂3.3.2 主要的土地利用转移贡献率分析 滑坡区土地利用净变化量指数在1995 2000年最大,因此,根据公式(3)计算1995 2000年和1985 2020年2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转移贡献率(表7)制作滑坡区土地利用变化图(图6)㊂封闭落叶阔叶林的增加来源于旱地,1995 2000年贡献率达到131.93%,1985 2020年贡献率达到101.27%;草原的增加来源于旱地和封闭落叶阔叶林,1995 2000年贡献率分别为91.72%,8.28%;1985 2020年贡献率分别为99.66%,0.34%㊂从整个研究区来看,林草地显著增加,东南部变化最明显,靠近中心的西北部以点㊁面发生变化,发生土地利用转移的滑坡面在整个滑坡区零散分布㊂1999年起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政策,并于2014年开启新一轮的退耕还林(草)[28],天水市区落实 以粮换生态的理念,开展了退耕还林工程和其他工程建设,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㊂图5 滑坡区时间序列土地利用转换表7 滑坡区主要土地利用转移贡献率土地利用类型1995 2000年变化量/k m2贡献率/%1985 2020年变化量/k m2贡献率/%旱地 封闭落叶阔叶林1.57131.931.59101.27草原 封闭落叶阔叶林-0.38-31.93-0.02-1.27合计1.19100.001.57100.00旱地 草原4.2191.725.9199.66封闭落叶阔叶林 草原0.388.280.020.34合计4.59100.005.93100.00图6 滑坡区土地利用变化4 讨论发生滑坡的区域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内土地利用方式亦受滑坡制约㊂滑坡区地形起伏较小,滑体释放能量后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状态,创造很多的平缓坡地,一些古老滑坡具有长期耕作史,有作为耕地的优势,且研究区降雨充沛,因此稳定后的滑体为区域提供大量靠天然降水种植的旱地,同时补充后备耕地资源的不足㊂20世纪初,技术进步和水库修建为农田的水利灌溉措施提供有力保障,开始出现灌溉农田;较平缓的地形也适宜修复为林地和草原,种植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的封闭落叶阔叶林和草种㊂滑坡区土地利用的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5,23]㊂研究区35年间旱地主导变化量,主要转为林草地㊂区域长期的气候变化改变滑体的土壤和生态等条件,脆弱的滑坡土地经过长期的耕作导致地202水土保持学报 第37卷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力下降,加之频繁的人类活动等都导致旱地逐年减少㊂人类思想意识和种植观念的改变,一些旱地变裸地;移民和交通条件的改变等导致建设用地需求增加,一些旱地转为不透水表面,为农民提供安居之所,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㊂而大规模的旱地转化为林草地,集中于1995 2000年,与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相关,其对区域的生态恢复产生积极效果,后期进行林草地的维护,所以变化不显著[28-29]㊂滑坡土地的修复方式应尽可能减少再次发生滑坡的可能性,以前旱地面积90%以上,长时序下慢慢转化为林草地,相较旱地,林草地的滑坡敏感性更低[12]㊂依据研究结果对未来天水市滑坡土地的开发再利用提出建议:(1)科学开发再利用滑坡灾损土地㊂对滑坡土地及时识别,依据损毁程度和相关政策等,科学规划,保障区域土地资源供需平衡㊂(2) 开发+利用+管理 模式㊂加强对修复后土地使用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和制度建设,可以建立滑坡灾损土地修复保护经济补偿制度,积极探索有示范意义的滑坡土地再利用模式㊂(3)滑坡土地修复与区域生态协调发展㊂未来修复时 宜农则农,宜草则草 ,对破坏程度高,地形条件差的滑坡土地持续推进 退耕还林还草 ,也可以发展半自然农田-景观生态系统㊂5结论(1)研究区滑坡多发于平均海拔1200~1400m㊁平均坡度10ʎ~15ʎ㊁平均坡向西向坡㊁前后缘相对高差100~150m㊁面积1ˑ104~10ˑ104m2㊁长度200~ 400m的区间㊂滑坡发育总体具有低高程㊁小高差㊁缓角度和中型规模等特点,区内地表形态变化较小,坡面侵蚀较弱㊂(2)1985 2020年滑坡区共有8种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及面积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旱地,草原次之;最少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草本植物盖㊂旱地和草原总占比达90%以上,滑坡区土地宜农㊁宜草㊂(3)1985 2020年滑坡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动态变化特征,可分为2个阶段:1985 2000年为持续变化阶段,2000 2020年为微弱调整阶段;其中1995 2000年变化最剧烈,主要表现为旱地向草原和林地转化㊂总体上,旱地累计转化最多约8.74k m2,转化为草原㊁封闭落叶阔叶林和不透水表面,其余土地利用类型占比微弱,基本无变化㊂(4)单个滑坡体的土地利用方式逐年多样化,草原和封闭落叶阔叶林面积增加,提升区域的植被覆盖度,降低再次发生滑坡的可能性㊂参考文献:[1]李益敏,袁静,蒋德明,等.基于G I S的西南高山峡谷区滑坡风险性评价:以怒江州泸水市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21,57(6):94-102.[2]李璇琼,梁延龙.地质灾害引发土地利用响应机制研究:以四川绵竹为例[J].西北地质,2022,55(1):236-248.[3] S a n g c h i n i E K,E m a m i S N,T a h m a s e b i p o u rN,e t a l.A s s e s s m e n t a n dc o m p a r i s o no fc o m b i n e db i v a r i a t ea n dA H P m o d e l sw i t hl o g i s t i cr e g r e s s i o nf o r l a n d s l i d es u s-c e p t i b i l i t y m a p p i n g i n t h e C h a h a r m a h a l-e-B a k h t i a r iP r o v i n c e,I r a n[J].A r a b i a nJ o u r n a l o fG e o s c i e n c e s,2016, 9(3):e201.[4]赵美龄,郝利娜,许晓露,等.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22,37(2): 399-407.[5] P e r s i c h i l l oM G,B o r d o n iM,M e i s i n a C.T h e r o l e o f l a n d u s ec h a n g e s i n 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s h a l l o w l a n d s l i de s[J].S c i e n c e o ft h eT o t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2017,574:924-937.[6]马蓓青,杜玉鹏,王怀星,等.持续降雨条件下黄土边坡稳定性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21,35(5):50-56.[7]王涛,刘甲美,栗泽桐,等.中国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及其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影响研究[J].中国地质,2021,48(1):21-39.[8] T a y y e b i S M,P a s t o rM,S t i c k l e M M,e t a l.S P H n u-m e r i c a l m o d e l l i n g o fl a n d s l i d e m o v e m e n t sa sc o u p l e d t w o-p h a s e f l o w sw i t han e ws o l u t i o nf o r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t e r m[J].E u r o p e a n J o u r n a l o fM e c h a n i c s/BF l u i d s,2022, 96:1-14.[9]左岍,周勇,李晴,等.鄂西南地区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及轨迹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22,36(1):161-169. [10] H a s a nSS,Z h e nL,M i a h M G,e t a l.I m p a c t o f l a n du s e c h a n g eo ne c o s y s t e ms e r v i c e s:Ar e v i e w[J].E n v i-r o n m e n t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2020,34:e100527. [11]何春阳,张金茜,刘志锋,等.1990 2018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特征和进展[J].地理学报,2021,76(11):2730-2748.[12]叶润青,李士垚,郭飞,等.基于R S和G I S的三峡库区滑坡易发程度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21,29(3):724-733.[13] L i u J,W uZ,Z h a n g H W.A n a l y s i s o f c h a n g e s i n l a n d-s l i d e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a c c o r d i n g t o l a n du s eo v e r38y e a r si n L i x i a n C o u n t y,C h i n a[J].S u s t a i n a b i l i t y,2021,13(19):e10858.[14] C h e nLX,G u oZZ,Y i nK L,e t a l.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l a n du s e a n d l a n d c o v e r c h a n g e o n l a n d s l i d e s u s c e p t i b i l-i t y:Ac a s e s t u d y i nZ h u s h a nT o w n,X u a n e nC o u n t y(H u b e i,C h i n a)[J].N a t u r a lH a z a r d s a n dE a r t hS y s t e mS c i e n c e s,2019,19(10):2207-2228.302第4期贾静等:1985-2020年天水市黄土区滑坡灾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水市耕地压力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天水市耕地压力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耕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压力。
本文以天水市为例,采用相关统计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运用GIS技术,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天水市耕地压力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天水市耕地压力呈现重心西北部和东南部两个区域聚集的特点,而中部区域的耕地压力相对较小。
耕地总量、人口密度、工矿用地面积等因素是影响耕地压力的主要因素。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应对耕地压力。
关键词:天水市;耕地压力;空间分异;影响因素一、引言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粮食安全以及农村经济发展。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迅猛,耕地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和压缩,耕地资源短缺和耕地压力愈发明显。
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耕地资源,有必要对耕地压力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区域及数据本文以甘肃省天水市为研究区域,该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气候干旱,西北农业防护林区的范围也包括该市。
所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天水市行政区划数据、天水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2015年影像数据,人口数据以及经济统计数据。
三、天水市耕地压力空间分异特征通过对天水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分析发现,天水市的耕地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点。
根据耕地面积,将研究区域划分为高耕地压力区(面积小于1万亩)、中耕地压力区(面积为1-3万亩)和低耕地压力区(面积大于3万亩)。
结果显示,高耕地压力区主要集中在天水市东南部和西北部,而中耕地压力区则位于中部区域。
低耕地压力区主要分布在天水市南部和东南部。
四、天水市耕地压力影响因素分析通过相关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了影响天水市耕地压力的主要因素。
首先,耕地总量与耕地压力呈正相关关系。
人口密度是影响耕地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口密度高的地区,耕地压力也较大。
此外,工矿用地面积也与耕地压力有关,工矿用地的扩张会占用大量的耕地资源。
五、对策措施针对天水市耕地压力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措施。
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朱玉伟李凤娟摘要:土地资源与城市建设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其利用情况受到高度的关注,对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发现处理土地利用妥善的策略,进而给城市化建设提供服务,可以推动城市有序的发展。
本文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的利用显示出一定的不可逆性,也就是很多建筑设施在竣工后,不能更改以及拆毁。
中国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资源利用部分长时间的具备明显的问题。
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的利益效率可以加快城市发展的脚步,需要使其具备一定的科学性。
文章通过分析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利用的联系,提出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的措施。
1 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利用的联系现代社会所说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视城市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采取相应的手段对城市内部的空间资源实行合理的组织计划、控制等,促进资源间的互相配合,使得城市发展的预期目标有效地实现,实行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对于城市规划和管理,主要的对象通常有城市内的用地以及各项不同的工程项目建设等方面,利用组织、指导、协调与控制城市内部工程的建设,城市规划更加有序、更加顺利。
土地资源利用是参考城市规划而规划且落实的。
城市规划给完成土地利用目标还有土地利用整体效益建立了很多土地利用掌控指标系统。
城市规划里极其关键的方面是土地资源的利用,而土地利用就是参考城市规划适当确立的农用地转用方案,也就是城市规划的掌控指标属于规划土地利用基础。
此外土地利用的是以城市规划的任务为前提条件,把城市规划的任务按照年度细分,从而改变土地利用框架的调整速度。
而基于编制和实施的原则,对于土地利用必须严格根据城市规划来进行,遵循使耕地得到保证、占补平衡得到实现、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等原则,使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得以实现。
2 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和隐患2.1 土地资源开发的盲目性部分区域政府想要推进城市规划的发展,普遍把非长期的发展经济当成目标,进而没有着手于长久的规划及利用当下的城市土地资源,减少了城市里面土地的利用率;不健全的用地结构,浪费了大量的城市土地资源,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的进步。
天水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姬珍君;陈英
【期刊名称】《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8(052)002
【摘要】为了研究天水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的空间集聚性与异质性,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定量分析天水市中心城区居住、商业、工业和教育4类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天水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较低,其中,集约利用区、中度利用区和低度利用区分别占总面积的15.35%、42.98%、41.67%.2)各功能区集约度呈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格局,表现为强烈的空间集聚特征.3)各功能区集约度的局域空间差异显著,集约度呈现从城市中心区向城市外围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页数】8页(P273-279,286)
【作者】姬珍君;陈英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3;F301.2
【相关文献】
1.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区域评价和中心城区评价差异性探析 [J], 邵永东;周群;刘刊
2.南京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及空间相关性研究 [J], 吕玉珍;张小林
3.榆林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J], 李河;任二斌
4.城乡结合部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及空间格局分析——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 [J], 朱凯;廖和平;杨伟;潘卓;庄伟;刘愿理;黄璐
5.重庆市渝北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 [J], 陈志强;曹蕾;邱道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甄永贞,张飞云.多元主体对地膜回收利用的交互作用分析——基于甘肃省武山县的调查[J ].中南农业科技,2024,45(4):158-161.地膜覆盖技术有着良好的保墒作用[1],中国引进地膜覆盖技术后[2],逐渐在农作物中广泛应用,但由于地膜用量不断增加,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没有及时回收,经过长期积累,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造成作物减产,农村人居环境污染严重[3],成为当地生态环境重大隐患,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忽视的威胁[4]。
因此,加强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对解决地膜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各学者对地膜回收利用主体进行了研究。
祁虹等[5]指出残膜的回收治理要靠政府政策的引导,政府应高度重视地膜污染治理工作。
朱淑霞[6]的研究表明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构建地膜回收补贴引导企业、农户进行地膜回收利用治理。
田志坤[7]认为地膜回收价格、政府宣传政策等对农户回收地膜意愿具有正向显著作用,因此政府应该提高回收价格,对农户进行培训,加强政策宣传力度。
杨红红[8]指出农户作为地膜回收的主体,对自身行为外部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地膜回收方面具有灵活性、自然性优势。
石鑫等[9]指出企业应加强对地膜回收机械的研发,提高机械回收率。
地膜回收利用各主体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在社区治理、乡村产业发展等领域有从多元主体进行研究。
在社区环境治理方面,栗明[10]指出整体合力的最大化需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配合、社会组织为支撑的社区环境治理框架;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廖紫依[11]提出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各主体之间要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政府监督与服务、企业提供技术资金、农户积极参与。
但从多元主体层面研究地膜回收利用的较少。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天水西北部渭河上游,每年地膜使用量达1380t ,回收利用960t ,回收利用率69.6%[12],由于地膜使用量大、地膜回收利用率低,回收利用不完全,导致地膜污染越来越严重。
新时期下的国土空间规划问题与对策探讨郑丽娟李菊英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如何有效规划国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忽视。
新时期下国土规划有了新的任务,其需要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贯彻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任务,实施科学的规划方法,以逐步完成此项任务。
就目前而言,新时期下的国土规划工作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要针对其中的问题实施针对性措施,合理规划国土,科学利用土地资源,以提高国土规划水平。
关键词: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问题;有效对策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引言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以空间规划作为最基础内容。
由各级政府协同完成,具有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特点。
国土空间规划是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也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空间层面的保障,同时为其他规划规划管理提供指导。
1现阶段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当前所实施的国土规划方法缺乏多样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依然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只关注土地的使用经验,实施定性分析,忽视了定量分析,这不符合新时期下国土规划任务的要求,也不利于国土规划工作的长远发展。
静态的数据无法代表土地的最终数据,土地的利用呈动态化发展,若不将两种数据分析法相结合,那么便会导致所制定的国土空间规划方案缺乏前瞻性,难以应对日后的社会发展形势。
另外,国土空间规划是一项长期工作,为使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能够适应突发事件,其需要解决动态经济发展和静态国土规划之间的矛盾,不具备预见性的国土规划,将难以达成国土空间规划任务目标;二是在当前的国土规划过程中,缺乏对耕地的保护,对于一些位置较为偏远的耕地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规划;三是当前国土资源开发工作,与环境保护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其并未意识到环境资源的重要性,缺乏环境资源产权的重要性,在开发土地资源的时候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四是未能充分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其短板也未得到有效的补充,未能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以致于所制定的国土规划方案效果不佳。
基准地价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研究--以天水市秦州区为例闫炳舟;陈英【期刊名称】《甘肃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摘要】根据天水市秦州区2007年和2013年基准地价的更新成果,通过计算同级各类地价比率指数、同级各类地价环比指数、同类各级地价比率指数、同类各级地价环比指数在内的基准地价内部结构比率关系,并在计算结果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天水市秦州区基准地价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秦州区各类用地的地价均处于上升阶段,其中各级土地均为商业地价大于住宅地价大于工业地价;居住用地价格近些年增长较快,尤其在Ⅰ、Ⅱ级地上;工业用地的Ⅴ、Ⅵ级地价较其他级增长显著,反映出秦州区工业向城市周围转移的趋势.主成分分析中第1、第2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高达96.263%,其中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为86.768%,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9.496%.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天水市秦州区基准地价动态变化的主要内在驱动因子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基础设施完善度和交通便捷性.【总页数】9页(P134-142)【作者】闫炳舟;陈英【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4【相关文献】1.基于ArcGIS的城镇基准地价空间变化分析的新方法--以2011年某县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成果为例 [J], 陈宇萍;钱文君;刘红健2.基于ArcGIS的住宅基准地价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r以吉林省四平市城区为例 [J], 张晓铭;李秀霞3.托克托县双河镇基准地价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J], 李晓景;周瑞平4.基准地价评估中容积率修正系数的确定——以天水市秦州区为例 [J], 傅颖秀;陈英;李杰5.呼和浩特市城市基准地价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 [J], 周瑞平;赵明;张裕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