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详细)
- 格式:docx
- 大小:14.95 KB
- 文档页数:5
科举制度简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该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发展至明清时期逐渐完成并得以延续,成为几乎各个朝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的核心原则是考试选拔人才。
制度设有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考试,从中选拔人才进入官僚体系。
科举制度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的考试:乡试、院试和殿试。
乡试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一层考试,由县级官员负责组织和监考。
参加乡试的考生需要在本县范围内比试,并通过成绩等进行初步筛选。
乡试合格者可以参加下一层次的院试。
院试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二层考试,由地方官员负责组织和监考。
院试的内容主要是文化科目,如经史、诗词等。
通过院试的考生可以进入殿试的选拔范围。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层考试,由朝廷负责组织和选拔。
殿试的内容较为综合,主要包括政策与论述、策问和诗词等。
殿试通过的考生将被选拔为官员,享受相应的待遇和权力。
科举制度的实施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正性,降低了贪污腐败的可能性。
其次,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激发了人们的学习热情,形成了盛行的读书文化。
此外,科举制度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晋升途径,增强了社会团结和稳定。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科举制度过分依赖考试成绩,忽视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科举制度对于农民等社会底层人士来说,参加考试的门槛较高,参与的机会较少,导致社会流动性不足。
此外,科举制度的实行也限制了政治和社会的变革,一些新的观念和思想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实践。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有其积极的一面,包括保证公正性、促进教育发展和提供社会晋升途径等。
但它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过分依赖考试成绩和限制政治和社会变革等。
科举制具体的制度或考试内容(一)科举制:中国古代的高级考试制度简介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考试制度,用于选拔政府官员。
它为千百年来的中国帝国提供了人才储备,也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将介绍科举制的具体制度和考试内容。
制度概述1.科举考试分类:–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州县主持,考察基础知识。
–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省主持,考察文化素质。
–殿试:皇帝亲自主持,考察政治能力和人品。
2.考试资格:–年龄限制:一般为18岁至40岁之间。
–族籍要求:考生需为汉族,且祖父及父亲不能当过奴隶或在商业、娼妓行业工作。
3.报名和考试地点:–考试地点:乡试在州县,会试在省城,殿试在北京。
–报名条件:需要获得乡试及格证明书方可报名参加会试,会试及格才能参加殿试。
考试内容1.乡试:–文章题目:通常包括经义、文辞、诗词等题目。
–答题形式:大部分采用笔试形式,有时也有口试。
–考试时间:一般为两天。
2.会试:–文章题目:内容包括古文、经义、策辩等。
–答题形式:以笔试为主,也可能有口试。
–考试时间:一般为数天。
3.殿试:–文章题目:主要考察政治能力和人品。
–答题形式:以笔试为主,部分题目有口试。
–考试时间:一般为数天。
结语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考试制度,通过选拔优秀的官员,对中国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每一轮考试都对考生进行不同层面的考察。
科举制的废除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大步,但它的影响仍在今天继续存在。
科举制度一、县试县试为童试考试中的第一场。
童试是预备考试,通过才能取得秀才资格。
县考(州试同)在二月由县官主持,儒学署教官监试。
考前一个月,由县署公告考期,童生向县署礼房(属于礼部的下官对口单位)报名。
报考人填写亲供、互结、具结。
1、履历:本身姓名,年岁,籍贯,体格,以及『身中面白无须』等文字照片字样。
2、亲供:填写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存殁(mò)履历,过继的人要写本人亲生父母三代。
3、互结:考生取具同考的五人,写具五童互结保单,作弊者五人连坐。
4、具结:请本县廪(lǐn)生具保,称之(认保),保其不冒籍,不匿丧,不替身,不假名,保证身家清白,非娼优皂吏之子孙,本身亦未犯案操践业。
完成以上,方准考,名册分存县署。
各县皆有考场,考四场还是五场由县官决定。
普通科考棚,大小均座北朝南,最南有东西辕门,圈以木栅,有一大院,院北为正门,叫「龙门」,龙门后为一大院,供考生立院等候喊名。
再北有三间大厅,中间为过道,考官坐西间,面东点名。
再北有很多简易多排座位,供考生写作。
入场前,有(搜子)搜查考生全身,防止怀挟抄写等纸张入场。
每场一天,黎明前,由县官点名,童生带考篮,内装文具食物,戴无顶官帽入场。
如考生多,预先分排,每排五十人,院中立有糊纸灯牌,容易看清,依次渐行,点名入场。
先教官向考官一揖致敬,立考官背后,再集合做保廪生,次第向考官一揖致敬,立考官旁监视。
童生点名入中厅大堂接卷,高声唱某廪生保,廪生确认后应声唱廪生某保,此为(唱保)。
如做保廪生对考生有疑时,立即县官查察或扣考,大堂上有刑枷伺候。
考生按卷上座号,入座,衙役用牌灯巡行场内,考题贴板巡回展示,诸考生开始写作。
卷有红线横直道格,每页十二行每行二十字,发素纸两张以起草之用,唯题目及抬头字,草稿中亦需填楷书。
第一场为正场,录取较宽,文字通顺者即可录取,取者准许府考,以下各场是否参加,由考生自己决定。
自第一场至末场,每场考试隔数日揭晓一次,第一场未取者,不能考第二场,文字较差者被淘汰,至末易能录取人数甚少,为录取秀才名额的二倍。
一张图弄清古代科举制度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全解析本文导读:1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
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2科举历史“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
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
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
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
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
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
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
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
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
3科举也分科如同现在名列前茅不容易一样,古代的状元更难考取。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直到1905年清朝废止为止,共有1300多年的历史。
科举制度的起源是为了选拔具有才学的官员,以维持社会秩序和帝国的稳定。
在古代中国,社会地位是与科举成绩有关的,通过考取功名,一个人可以从平民阶层进入士人阶级,有机会成为高级官员甚至能上升到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生在家乡的乡试中进行文化的考核,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在会试中进行文化和政治的考核,合格者可以参加殿试,在殿试中进行文化、政治和答辩的考核。
最终通过殿试的考生被授予功名,获得官职。
这种制度保证了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考试,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民主。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考试的内容通常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这促使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各个领域的研究和深入思考。
科举考试成为了古代知识分子学习和发展自身才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留下了众多杰出文人的名字,如欧阳修、苏轼、王阳明等。
其次,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有才学的官员,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的保障。
科举制度使得大批人才有机会参与政治事务,不再仅仅依靠出身或财富,这为王朝和朝廷增加了许多能干的官员。
这些官员在政治决策、行政管理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举制度导致了文官的垄断。
由于科举制度只考察文化才能,而忽视了实际能力和经验的重要性,因此官员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偏颇的政策决策。
其次,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员时往往注重文化和政治知识,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这导致了官僚主义和体制僵化。
最后,科举制度依赖于考试系统,这种形式的选拔容易产生腐败和偏袒,有时甚至让考官和考生之间发生勾结和利益交换,从而败坏了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科举制度,又称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唐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末期实行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改革,形成了比较完备、科学的制度。
科举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考试科目: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一种考试选拔制度,考试种类很多,包括诗赋、经义、策论、明经、会试等等,考察内容也有所不同。
2.考试流程:科举考试流程复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殿试。
考生需要先通过乡试,取得举人资格,然后通过会试,获得进士资格,最后进行殿试,从中选中应考者,被任命为官员或成为进士(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职位)。
3.考场评判:科举考试采用限时、闭卷、从容等考场规则,一次科举考试的评判涉及到众多官员,考试成绩一经公布,将影响考生的前途命运,因此考中者少而难,竞争非常激烈。
4.选拔标准:秉持着中国传统的“以文治国”的思想,科举制度更加注重功夫和品德。
在科举考试中,不仅要考察考生掌握经典、文学、经济等领域的水平,更需考虑其品德、才能和行为表现等因素。
总之,科举制度虽然确立在封建社会之上,但它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科举制度开启了中国官场考试选拔的
先河,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政治和制度变迁,更为中国历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料和文化遗产。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秦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经济、
文化和政治制度。
它是为了招贤纳士培养官吏而设立的一种考试制度,自
汉代起,发展至明清,历经千余年,影响深远。
科举制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中央级别的考试,称为“高考院试”;
二是省级考试,称为“殿试”。
在汉朝“六艺”(乐、射、御、书、数、政)的基础上,武周时将六艺改为九艺(文、武、论、乐、射、御、书、数、政),科举考试也就以九艺为基础,由此形成了有统一内容的国家统
一的科举制度。
随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从
秦朝和汉朝到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有各自的发展规律。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人才选拔和官吏
历任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在政治秩序建设上采取了严格的科举制度,将待遇提高,减少滥权,改善官吏素质,鼓励官吏严格律法,形成了以考试为基础的政治秩序,稳定了政权,推动了社会发展。
汉朝以后,科举制度发展到顶峰,以九艺为结构,重视文艺知识的传承,设置了严格的考试程序,科举制度成为向读书人推荐官员的重要途径。
解释一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通过科举选拔官员分为三个等级进士举人秀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文官的制度,历史上被称为乡试、省试和殿试。
该制度的目的是选拔人才以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国家发展。
在此制度下,考生会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最终被分为三个等级:进士、举人和秀才。
下面将对这三个等级以及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运行方式和影响进行详细解释。
一、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随后在唐朝得以广泛推行。
这种制度的出现是为了取代世袭的官员选拔方式,以确保国家的治理更加公正和有效。
在古代,家族背景和官员的世袭被视为实现官员任命的主要依据,而科举制度的引入则为社会的精英层面提供了一个公正的竞争平台。
二、科举制度的运行方式1. 乡试:乡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一轮考试,由地方官员主持,考试内容主要包括诗文和书法。
参加乡试的考生被称为秀才,其考试成绩决定是否能晋升为下一轮的省试。
2. 省试:省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二轮考试,由省级政府主持。
在省试中,考生需要面对更加复杂和高难度的考题,包括对经书和史书的考察。
通过省试的考生将晋升为进士举人。
3. 殿试: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轮考试,由朝廷主持。
这是一项非常难度高的考试,主要考察考生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才能。
通过殿试的考生将被授予进士头衔,并有机会进入官僚体系。
三、科举制度的等级分别1. 秀才:参加乡试并通过考试的考生将获得秀才称号。
尽管秀才并未成为官员,但他们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声望,并有机会继续参加省试。
2. 举人:通过省试的考生将被授予举人头衔。
举人具有一定的行政职权,他们可以在地方上担任一些行政职务,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参加殿试以获得更高级别的官职。
3. 进士:通过殿试的考生将被授予进士头衔,享有更高级别的官位。
进士可以晋升为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如尚书、卿大夫等。
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为社会流动提供了机会,让来自社会底层的人才也有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科举制具体的制度或考试内容【实用版4篇】目录(篇1)I.科举制简介II.科举制的考试内容III.科举制的影响IV.科举制的现代意义正文(篇1)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起源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完善于宋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其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诗赋、策论等。
科举制对于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一、科举制简介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它起源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完善于宋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科举制通过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使得出身贫寒的人才也有机会进入官场,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科举制打破了门第的限制,使得人才得以脱颖而出,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二、科举制的考试内容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诗赋、策论等。
经义是指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和阐述,诗赋是指对诗歌的创作和赏析,策论是指对时政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建议。
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了实际才干的重要性。
三、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对于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得出身贫寒的人才也有机会进入官场。
其次,科举制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科举制还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
最后,科举制培养了人才,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四、科举制的现代意义科举制的现代意义在于它所倡导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
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公平竞争和择优录取的原则则是竞争的基础。
科举制所倡导的这种原则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选拔和竞争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科举制强调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其次,科举制倡导了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目录(篇2)I.科举制简介II.科举制的考试内容III.科举制的影响IV.科举制的现代意义正文(篇2)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
科举制度详解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殿试由唐代武则天首创,宋太祖时成为定例)。
1、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
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
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2、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参考者为秀才,考中的为举人,可称老爷。
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二至十名称亚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是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地点在京城礼部官衙,举人参加,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
合格的统称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始。
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一科,考的是诗赋。
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
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
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复核和决定名次。
宋仁宗时,曾发生过一名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愤而投奔西夏的事情。
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而不会黜落考生。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
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
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世人统称被录取者为进士。
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也不可以重考。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
状元亦称“鼎元”“殿元”。
古代官吏制度及科举制度发展历史西周时期,大夫以上的爵位和官职是世袭的,大夫以下的低级职务才是挑选士来担任的。
简述科举制科举制,又称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它起源于唐代,经过宋、元、明、清等历代的发展和完善,一直延续至清末。
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的核心是通过一系列考试选拔人才,以保证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这一制度主要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首先是乡试,考察的是基本的文化素养,包括文言文、诗词、经史等方面的知识。
乡试合格的考生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即会试。
会试是在省级考点进行的考试,主要考察的是文学、经史方面的知识,以及应试的能力和文笔的表达。
通过会试的考生进入最后一个阶段,即殿试。
殿试是在京城进行的考试,主要考察的是对国家政策和重大问题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通过殿试的考生可以成为官员,进入官僚体系中工作。
科举制的优点在于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不论出身贫寒还是富贵,只要有才华和能力,都有机会通过考试成为官员,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它有效地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保证了政府的正常运转。
此外,科举制还起到了促进教育发展和文化传承的作用。
由于科举考试的存在,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和学习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激发,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然而,科举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
首先,科举制过于注重应试的能力和文笔的表达,而忽视了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培养。
这导致了一些考生在官场上表现不佳,无法胜任实际工作。
其次,科举制的选拔范围有限,只选拔官员,而忽略了其他领域的人才。
这导致了社会上其他行业的发展受到限制,一些有才华的人无法得到应有的发展机会。
此外,科举制还存在腐败和贿赂的问题,一些权贵和富豪通过贿赂官员,使自己的子弟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和权力。
总体来看,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素质、促进教育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科举制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最终在清末被废除。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搜狗百科
展开全文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这是八股取士,不是科举制。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为江南贡院,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
另辟有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科举制度
明清
明清两朝科举的基本制度大体是一致的,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
进士科正式考试共分三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读书人在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之前,要接受由本县知县主持的考试,俗称县试。
县试通过后,再接受由知府主持的府试。
府试及格的称作“童生”。
取得身份后,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
童生的年龄有老少之分。
院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
主持考试的长官是学政。
学政由皇帝任命进干出身的翰林院、六部等官员到各省去任职。
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
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
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试”。
中中秀才就意味着脱离了平民阶层,开始进入统治阶级的圈子。
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
乡试的正副主考官一般由皇帝任命在说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
乡试有正规的考场,乡试共考三场,以初九日为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
明清的科举考试采取弥封、糊名、誊录等做法来防范舞弊。
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称乡试榜为“桂榜”。
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
会方式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
第一名叫做会元。
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盛放,所以又称为“杏榜”。
会试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当,明末又多以翰林官充当。
清朝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干或六部尚书充任。
会试考场的各种规矩,与乡试基本一致。
殿试在名义上是由皇帝
亲自主持。
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
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
中了进干,功名就到了尽头。
殿试以后还要进一次考试,即朝考。
根据贡干的复试、殿试、朝考三次成绩得出录取等级,根据录取等级确定授予的官职。
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不再参加朝考。
明清两朝的统治者都规定,科举考试中必须用八股文体作文章。
八股文又叫“八经文”、“制艺”、“时艺”、“时文”等。
由于文章题目主要出自四书,这种文化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的清规戒律。
文章须有破题(点明题目要旨)、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作进一步的说明)等部分,然后有提比、两相比偶的文字,共计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
同时封建统治者还规定,以朱熹的集注作为作八股文章的准绳。
从形式到内容,都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他们只能依照题意揣摩古人语气去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
封建统治者既然把八股文作为控制人民思想、窒息各种反抗精神的重要工具。
清乾隆后,院试、乡试、会议都必须考诗,称为贴诗。
这是一种形式古板的诗体。
明清两朝国家一级的学校是国子监。
国子监的长官为国子祭酒,其下又有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等官。
国子监的学生称监生。
明清时的监星主要有举监,由举人做监生的,叫举监。
贡监,由秀才做监生的,叫贡监,也叫贡生。
荫监,凭借父辈做官而成监生的,叫荫监。
例监,以捐纳钱粟得为监生的,叫例监。
宋朝
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中,设立的考试科目很多,主要有进士科、制科、词科等,有明经、三史、明法、童子、武举以及“三舍法”取士等等。
宋朝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
州试时,由州之通判主持进干科考试,以州之录事参军主持其余各科的考试。
州试取中的考生于冬季集中到京城尚书省礼部,这些考生被称为“举子”、“贡生”省试后,皇帝要亲自主持殿试。
这使录取的考生只能向皇帝感恩戴德。
宋太宗时,把殿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甲,即赐进干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三级等级,同时在琼林苑赐宴,称闻喜宴。
除了进士科受人尊崇外,制科也很受人青睐。
最初制科考试是应考人直接接受皇帝的考试。
因此,有人把制举考试称为“阁试”,把阁试及格通过称为“过阁”。
在制科中,官员考取后可以升官,百姓考取后可以得官,而且分阶段产都免授边远偏僻地方的官职。
宋代有词科,词科考试要求考生须博览古今,熟悉各种文体格式,它注重文章四六对偶、堆砌典故,讲求形式、技巧。
与科举制相配合,也曾实行过“三舍法”取士。
国子监学生分为上舍生、中舍生、外舍生三个等级。
如果考试成绩优秀,外舍生升为内舍生,内舍生升上舍生。
如果考至上舍上等,即可以直接授官;考至上舍中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的殿试;考为上舍下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的省试。
唐朝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遍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种:一是朝廷所设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
以及各地的州、县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
他们在学校内考试合格之后,便可以参加朝廷于尚书省举行的科举考试,也称为省试。
二是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可以向所有的州、县官府报考。
地方州、县逐级对他们进行考试,合格的人被送到京城长安参加尚书省的省试。
这样的人叫作乡贡。
唐代科举考试常的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科。
有制举和武举。
唐朝所设各科,以应考进士、明经的人最多。
其中又以进士科最难考。
武举始创于武则天时,唐代武举只实行了一段时间便停止了,但是却为后世开创了先例。
制科是由皇帝特别召集一些官员和知名人士举行的考试,其中又可分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名目。
制科是朝廷网罗非常人才的一种办法,但是往往不被人们敬重,以为非正途出身。
唐代确立的科举制度马选官权力集中到朝廷,加强了中央的统治权力。
科举制度为庶族中小地方、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道路,因此受到中小地方和广大知识分子的拥护,人而增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科举制度把读书、应考、做官三件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致使天下读书人怀着“朝为田舍郎,墓登天子堂”的幻想。
元朝
元朝统治者最终实行科举取士,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笼络汉族中小地方和知识分子,从而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
元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御试(殿试)三级。
在科举考试中存在着民族歧视。
元朝的最高统治者规定,科举考试的试题都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考生答题时必须以程朱理学的观点和封建说
教作为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