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122.50 KB
- 文档页数:9
学校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新兴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发展与我国学校现代化管理实践的需要密不可分。
从学科的角度来说,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管理科学群中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一.管理心理学的发展为学校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管理心理学在西方又称为组织行为学,或狭义的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管理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着管理问题,但管理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近百年的历史。
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其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早期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和系统管理阶段。
共同的缺点是忽视人的因素、忽视人的思想、感情和主观能动性。
行为科学,既管理心理学,是针对科学管理理论的缺陷在二十世纪中叶发展并成熟的一个新的管理科学派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门学科与科学管理学派的延伸———管理科学学派并驾齐驱,形成了管理学发展的第三阶段。
管理科学的发展自然影响学校管理学及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自学校产生,就出现了学校管理这项职能活动,但由于人类历史漫长的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技术基础比较落后和保守,学校教育的规模和内容都十分有限,在学校管理方面只能积累一些局部的经验,不可能形成系统的学校管理理论,学校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何时,学者们虽有争议,但可以认定,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
自二十世纪初,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学校的增多,规模的扩大,教学内容的日益丰富,教学方法和形式也日趋多样,学校管理工作也日趋复杂。
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正是管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时候,迎来了学校管理学的独立。
并且学校管理学发展始终受管理科学发展的影响。
与管理学发展的轨迹一样,学校管理的研究也经历了由重物的管理到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管理的过程以及把两者结合起来的倾向。
这期间产生了以鲍必特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被称之为效率主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又产生了以福立特(M.P.Follett)为代表的人际关系“教育领导”学派,认为人是提高管理效能的主要因素;因此强调要关心管理过程中的人际关系。
我国学校管理心理学学科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探析一、发展历史学校管理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结合学校管理实践,研究和解决学校管理中的心理问题的学科。
在我国,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接触和引入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学者们开始研究人们在学校管理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现象。
在1978年,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学校领域也面临了全面的改革。
优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得学校管理心理学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学校管理需求,学校管理心理学开始融合西方先进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学校管理心理学实践模式。
在这一时期,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重点逐渐向学校的组织治理、人际关系管理、学生心理健康、师生关系、教师心理健康等方面转变。
进入21世纪,我国学校管理心理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学校管理的全面深化,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拓展。
现在,学校管理心理学已经成为学校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与教育管理、学校心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推动着学校管理模式和教育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二、研究现状1. 学校组织治理的心理学研究学校组织治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问题,其有效性和科学性关系到学校的整体运行。
学校管理心理学通过对学校组织治理的心理过程、决策行为、领导风格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如何优化学校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等问题,为学校提供了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方法。
2. 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在现代社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学校管理心理学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探讨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压力源、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干预措施和心理辅导方法,为学校管理者及教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展望与建议学校管理心理学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学科,其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产生发展和基础理论第一节:管理心理学产生发展一、管理心理学的起源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大机器使用,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推动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造成生产关系中劳资双方的矛盾。
大机器的采用,需要改善管理、降低成本。
要想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要研究人,不能叫工人永远成为时钟、机器的从属品。
2、管理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心理学(1879)、社会学(1877)发展很快,并且在工业企业中开始应用。
1903年,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提出“心理技术学”概念,最早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工业企业。
1912年,原籍德国、侨居美国的心理学家孟斯特伯格发表了著名的《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最早对“心理技术学”进行了具体研究。
在该书中,他研究了这样一些问题:①用心理学测验的方法,选拔合格工人;②疲劳与劳动合理性问题;③满足人的需要;④符合个人与企业双方利益等。
该书的发表标志着工业心理学的诞生,标志着开始把心理学理论实际应用于工业企业。
他的研究方向与方法同管理心理学是一致的,他的观点在当时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
3、管理心理学名称的提出①首次提出“管理心理学”名称的是美国女管理学家莉莲·吉尔布雷斯,她发现,管理者如果不关心工人,就会造成不满情绪,进而影响工作效率。
她力图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管理中去。
1914年她发表了一本《管理心理学》,阐述了上述观点,在当时没有引起重视,未能成为一门学科。
②管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
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莱维特出版了一本《管理心理学》,正式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使用“管理心理学”这个名称,6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组织行为学”的名称。
二、管理心理学的开创阶段前面提到孟斯特伯格所创立的“工业心理学”,开始把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工业企业,无疑对管理心理学的产生起到推动作用。
1、真正对“管理心理学”的创立产生重要影响的是梅奥的“霍桑试验”。
我国学校管理心理学学科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探析学校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组织管理中的心理现象的交叉学科。
它综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重点探讨学校管理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性,为学校的发展和改进提供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对我国学校管理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进行探析。
一、学科发展历史学校管理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历程虽不长,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
下面对其发展历程做简要回顾。
1、初创时期(20世纪50-70年代)学校管理心理学在我国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
当时,国内的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开始出现与学校管理心理学有关的问题,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管理心理学逐渐得到重视。
我国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开创者之一是涂育红教授,他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教育管理学家。
涂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倡导“管理与心理相结合”的思想,提出了“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并将其运用于学校管理实践中,成为了我国学校管理心理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校管理心理学学科不断发展壮大。
学者们开始探索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定位、范畴、内容、方法、应用等问题,形成了初步的理论框架。
同时,国内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学校管理心理学专家和教育管理人才,他们在学术研究和实践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经验。
3、发展成熟时期(21世纪以来)21世纪,我国学校管理心理学学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相关研究领域逐渐拓展,研究内容也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下,学校管理心理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也日益加强。
如今,学校管理心理学已成为教育管理学科中的重要方向之一,其理论和实践成果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学校管理心理学学科的研究内容涉及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管理心理学中的领导和组织管理领导是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说明:本次作业对应教材第一、二、三章的内容,请于第 10 周提交。
一、判断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1.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领导者为实现预定目标而实施管理职能时,在与被领导者交互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对)2.学校管理心理学属于多学科交叉、多层次性的基础理论学科。
(错)3.学校管理心理学具体的研究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错)4.活泼、好动、敏捷是指人的性格特征;勤奋、认真、敬业是指人的气质特征。
(错)5.社会认知是指人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团体和组织特性的认知。
(对)6.归因是指一个人对他人行为进行分析,解释、预测和判断,并理解他人行为成败原因的方式和过程。
(错)7. 自尊所反映出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满意程度。
(对)8. 目标具有启动、导向、激励和聚合功能。
(对)9.教材介绍了三种类型的激励理论,除了内容型激励理论,还包括过程型激励理论和结果型激励理论。
(错)10. 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包括社会调节、情绪体验调节、行为调节、认知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的调节。
(错)二、简答题 (每题 5 分,共 15 分)1.简述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
答:学校管理心理学是指将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学校管理实践中,以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初期阶段(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学校管理心理学起源于美国,主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和学习问题,研究如何通过心理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 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60年代):学校管理心理学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如何通过心理学手段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3. 现代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学校管理心理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范围扩大到学校组织管理、教师教育和发展、家庭教育等方面,旨在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管理心理学发展历程管理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来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以下将详述其发展历程。
管理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美国的工业心理学运动,工业心理学运动是由管理学家Hugo Munsterberg在20世纪初提出的。
他强调员工的心理状态对于其工作效率和生产能力的影响,并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方法来解决组织中出现的问题,如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等。
随后,管理心理学继续发展并得到了工业心理学的大力支持。
在20世纪30年代,工业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逐渐从工作效率转移到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上。
心理学家们开始研究员工的动机、领导行为等因素对于组织内部运作的影响。
实验室和调查研究成为管理心理学的主要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心理学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
在20世纪50年代,奥斯宾和塞尔纳一起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并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中。
他们强调员工的个人需求和组织目标之间的平衡,提出了许多管理技巧和方法。
到了20世纪60年代,管理心理学开始关注员工的个体差异,并提出了个体差异理论。
研究者开始研究员工的个性特征、个人价值观等因素对工作表现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管理方法来应对不同类型的员工。
在20世纪80年代,管理心理学开始关注组织文化和员工的情绪智力。
他们认识到员工的情绪状态对于工作表现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情绪智力理论。
此外,他们还研究了组织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改善组织氛围和文化的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管理心理学逐渐融入了信息管理和互联网时代。
具体来说,管理心理学开始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他们提出了许多电子办公的管理方法和技巧,并研究了互联网对组织行为和员工行为的影响。
总结而言,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方向。
从关注工作效率到关注员工个体差异,再到关注组织文化和情绪智力,管理心理学通过研究和实践不断丰富和深化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