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膏剂的制备
- 格式:docx
- 大小:16.94 KB
- 文档页数:5
软膏剂制备方法
软膏剂是一种半固体制剂,常用于外用,具有较好的稠度和附着性,可以长时间停留在皮肤表面。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合适的基质:常用的基质有软膏基、水合软膏基和水合液体软膏基等。
根据药物性质和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基质。
2. 加热基质:将基质加热至熔化状态,通常温度在70-80之间。
3. 溶解药物:将需要使用的活性成分(药物)加入到熔化的基质中,搅拌均匀溶解,通常温度控制在溶解点以下。
4. 加入辅助剂:根据需要,加入适量的辅助剂,如稳定剂、凝胶剂、增稠剂、润湿剂等,以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使用性能。
5. 混合均匀:将药物和辅助剂混合均匀搅拌,保持温度不低于基质的凝固温度,防止分层或凝聚。
6. 冷却凝固:将混合好的软膏剂放置在室温下冷却凝固,形成软膏。
7. 检查质量:对制备好的软膏剂进行质量检查,包括外观、颜色、干燥时间、粘度等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在具体应用中可能会有所变化,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进行调整。
因此,以上步骤仅供参考。
在实际制备软膏剂时,应根据具体需求和药物特性进行调整和优化。
实验七软膏剂的制备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一)掌握不同类型软膏剂的制备方法。
(二)掌握软膏剂中药物释放的测定方法,比较不同基质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二、【实验教学内容】(一)实验原理软膏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制成的具有适当稠度的膏状外用制剂。
它可在应用部位发挥疗效或起保护和润滑皮肤的作用,药物也可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
基质是软膏剂的赋形剂,它使软膏剂具有一定的剂型特性且影响软膏剂的质量及药物疗效的发挥,基质本身又有保护与润滑皮肤的作用。
软膏基质根据其组成可分三类:油脂性、乳剂型和水溶性基质。
用乳剂型基质制备的软膏剂亦称乳膏剂,O/W型又称霜剂。
软膏剂可根据药物与基质的性质用研合法、熔合法和乳化法制备。
固体药物可用基质中的适当组分溶解,或先粉碎成细粉(按药典2021年版二部凡例标准)与少量基质或液体组分研成糊状,再与其他基质研匀。
所制得的软膏剂应均匀、细腻、具有适当的粘稠性,易涂于皮肤或粘膜上且无刺激性。
软膏剂在存放过程中应无酸败、异臭、变色、变硬、油水分离等变质现象。
(二)器材与试剂器材:恒温水浴箱、研钵、软膏板、软膏刀、烧杯、玻棒、显微镜、等。
试剂:水杨酸、液体石蜡、凡士林、白凡士林、十八醇、单硬脂酸甘油酯、十二烷基硫酸钠、甘油、羟苯乙酯、石蜡、司盘40、乳化剂O1g20g1.0g2.4g1.6g0.4g0.2g1.4g0.04g20g80℃80℃20g80℃1.0g2.0g2.0g1.0g10.0g0.1g0.1g0.02g80℃20g10g1.0g1.2g2.0g0.1g20gC-Na等高分子物质制备溶液时,可先撒在水面上,放置数小时,切忌搅动,使慢慢吸水充分膨胀后,再加热即溶解。
否则因搅动而成团,使水分子难以进入而导致很难溶解制得溶液。
若先用甘油研磨而分散开后,再加水时则不结成团块,会很快溶解。
(四)实验结果将制备得到的四种水杨酸软膏涂在自己的皮肤上,评价是否均匀细腻,记录皮肤的感觉,比较四种软膏的粘稠性与涂布性。
中药软膏剂制备方法
中药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配料准备:根据所需的中药配方,准备好需要使用的中药材,包括草药、植物油、蜂蜡等。
2. 熬制中药浸膏:将所需的中药材加入适量的植物油中,在慢火下熬制,直至中药材的有效成分溶于植物油中,得到中药浸膏。
3. 调制药膏基料:将蜂蜡加入熬制好的中药浸膏中,搅拌均匀,使蜂蜡完全溶解于中药浸膏中。
4. 灌装药膏:将调制好的药膏基料灌装至合适的容器中,如铝管或塑料瓶中,注意保持无菌环境。
5. 封口保存:将装有药膏的容器进行密封,确保药膏的保存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软膏剂的配方和制备方法会因具体的草药配方和治疗目的而有所差异,因此在制备时需要严格按照具体的草药方剂和制剂要求进行操作。
同时,较为复杂的中药软膏制备可以选择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超声波提取、微波提取等技术,以提高中药软膏剂的制备效果。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一、软膏剂的制备方法
1.配料:将所需剂量的药物、凝胶剂和辅料(水、乳化剂、稀释剂、
增稠剂、抗菌剂、香料等)按比例混合放入研磨机内。
2.均质化:将混合物转入研磨机中,采用转轴研磨的方法,连续研磨
数小时,达到凝胶的均质化。
3.温度控制:在连续研磨的过程中,应保持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太高
的温度会导致药物分解,太低的温度会使胶体无法均质化。
4.贮存:混合物研磨达到需要的要求后,应尽快装入低温环境中,以
防止药物的失效。
二、软膏剂的适用范围
1.针对炎症性皮肤病:软膏剂可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皮肤病,包括痤疮、湿疹、瘙痒、皮炎、皮肤脓肿等。
这些疾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红、瘙痒、酸痛、侵犯、红斑等,软膏剂的药效可以有效抑制这类症状。
2.针对感染性皮肤病:软膏剂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皮肤病,如疥疮、葡萄球菌尿道感染、肺炎球菌感染等。
这类疾病症状表现,主要有癣、潮红、变色、皮肤发硬、瘙痒等,软膏剂中的抗感染药物可以有效控制这些
症状。
3.针对外伤性皮肤病:软膏剂也可用于治疗各种外伤性皮肤病。
《药剂学》软膏剂的制备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研和法、熔和法和乳化法等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并能根据基质类型及处方组成合理地选择制备方法。
2.掌握药物加入基质的方法。
3.了解软膏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4.了解糊剂的制备原理和方法5.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不同类型软膏基质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二、基本概念与实验原理概念软膏剂是指原料药、药材、药材提取物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具有适当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剂型。
配制环境要求:无菌软膏剂的配制、灌装(或灌封)需在C级环境下进行软膏基质基质为软膏剂的赋型剂,可使软膏具有一定的特性且影响软膏剂的质量及药物疗效的发挥,基质本身还具有保护和润滑皮肤的作用。
软膏剂的基质有以下三类:油脂性基质、乳剂性基质、水溶性基质,可根据主要的性质及临床治疗要求选用适宜的基质制成软膏剂。
软膏类型:溶液型,混悬型和乳剂型制备方法:研和法、熔和法、乳化法。
质量标准(1)均匀、细腻,涂于皮肤上无粗糙感。
(2)有适当的粘稠性,易涂于皮肤或黏膜,涂布后能软化而不熔化。
(3)性质稳定,无酸败、异嗅、变色、变硬、油水分离等变质现象。
(4)无刺激性、过敏性及其它不良反应。
(5)用于创面的软膏应无菌。
(6)必要时可向软膏剂中加入乳化剂、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和透皮吸收促进剂等附加剂。
(7)所用包装材料,特别是直接与软膏接触的内包装材料不应与药物或基质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
(8)除另有规定外,软膏剂应置避光容器中密闭保存。
糊剂(Pastes)概念糊剂系指用适宜基质与大量粉状药物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其含粉量通常为25%~50%,多为具有吸湿、收敛性亲水性药物,如淀粉、氧化锌、碳酸钙、白陶土、碳酸镁等。
糊剂类型(1)油脂性糊剂用油脂性基质和多量粉末药物制成。
(2)水溶性凝胶糊剂以蒸馏水加甘油,淀粉或水溶性高分子物质为基质,所含固体粉末长较油脂性糊剂为少。
质量要求全质均匀、细腻,有较高的硬度、较低的油腻性和较强的吸收水分能力,适用于分泌液较多的病变部位,具有一定的干燥、收敛和保护作用。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软膏剂主要是液体软膏类、膏剂类和复合型软膏类。
下面就详细介绍软膏剂的制备方法。
一、液体软膏类1、配方:根据不同的配方,需加入所需的药物、抗菌剂和稀释剂。
2、调制:将药剂加入string介质中,搅拌均匀,调节到满足要求的浓度;然后置于50℃-60℃温热水浴中,用移液泵将药液抽取出来。
3、收缩:将收到的药液放入流变仪中进行收缩实验,即不等时液体变稠试验,夹具温度在20-28℃,搅拌速应在250秒-1至400秒-1之间;4、处理:在罐中按照规定的温度--80℃--搅拌进行处理,处理时间8-12小时,完成调制的反应;5、装瓶:制好的软膏用清水冲洗后装瓶,鉴于膏剂应用范围广,最好用金属瓶和透明的塑料瓶来装;二、膏剂类1、配方:根据不同的配方,准备并调配药材、抗菌剂等,满足药物的要求。
2、分散:将药材和抗菌剂分散在原料中,这需要用乙醇对药材进行研磨,直到达到有效的粉碎度要求,经过萃取、抽滤,获得药物浆体;3、预沉淀:将药物浆体置入石英槽中外加热,控制25℃-65℃,持续加热,直至药剂被分解;4、贴片:待贴片剂凝结完全后,用糊板将其贴在烘箱罩上,烘箱内温度设定在50℃-60℃;5、箱包及包装:已烘熟后的膏剂再用纸张包装,再用纸盒或塑料盒包装,成完整的装备。
三、复合型软膏类1、配方:根据不同的配方,准备药物、抗菌剂及固体浆料等,按照规定放入搅拌机中,搅拌均匀,使比重稳定,控制其流变行为;2、调温:将搅拌好的配方加入罐中,放入温控箱,温控箱温度在50℃-60℃,配方可以被熔化,提高均匀性;3、滴加:将高熔温的配方加入管中,用移液针管搅拌均匀,保证比重的恒定;4、冷却:将搅拌好的配方加入模具、模型内,再将其放入恒温冷却水池中,冷却到40℃左右;5、裁切:待冷却完毕后,用切边机将模型内膏剂裁切成若干块,并将裁切好的膏剂根据规格进行分装,即可完成复合型软膏剂制备。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软膏剂是一种常见的外用药剂,具有易于涂抹、吸收迅速、不留痕迹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皮肤病、烫伤、创伤等治疗。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对于药物的质量和疗效具有重要影响,下面将介绍软膏剂的制备方法。
首先,准备所需原料和设备。
制备软膏剂的原料包括基础油、乳化剂、增稠剂、防腐剂、活性成分等。
基础油可以选择植物油或矿物油,乳化剂和增稠剂可根据需要选择,防腐剂用于延长软膏剂的保存期限,活性成分是软膏剂的药物成分。
设备包括搅拌设备、加热设备、称量设备等。
其次,按照配方将原料称量。
根据所需的软膏剂配方,精确称量所需的原料。
在称量过程中,要注意准确控制各种原料的比例,确保软膏剂的质量。
然后,进行原料的混合和加热。
将基础油和乳化剂加入容器中,进行搅拌混合,然后加热至一定温度,使乳化剂充分溶解在基础油中。
接着加入增稠剂和防腐剂,继续搅拌混合,直至原料均匀。
接下来,加入活性成分。
将预先制备好的活性成分加入到混合均匀的基础油中,继续搅拌混合,使活性成分均匀分散在软膏剂中。
最后,进行冷却和包装。
将混合均匀的软膏剂倒入适当的容器中,待其自然冷却至室温,然后密封包装,标明生产日期和有效期限,即可完成软膏剂的制备。
需要注意的是,在软膏剂的制备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配方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原料的质量和软膏剂的稳定性。
另外,在加热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避免原料的变性和活性成分的损失。
总的来说,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并不复杂,但需要严谨的操作和精确的配方控制。
只有在严格按照制备方法进行操作的情况下,才能制备出质量稳定、疗效显著的软膏剂产品。
希望本文对软膏剂的制备方法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软膏剂的制备及质量检查(含现象结论及讨论)实验日期:202X年X月X日 T:24℃ RH:40%一、实验目的1.掌握不同类型基质软膏的制备方法。
2.掌握软膏剂质量评定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软膏剂的制备方法有:研和法、融合法、乳化法。
根据药物和基质性质、制备的量及设备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制备。
研和法:固体药物→研细→加部分基质→研磨至糊状→递加其余基质研磨→成品融和法:基质→水浴加热熔化→加入其他基质→搅拌至基质全熔→搅拌下加入药物→搅拌冷却至膏状乳化法:油溶性组分→搅拌下加热至约80℃;水溶性组分→搅拌下加热至与油相相同温度;将水、油溶性组分加到一块搅拌冷凝至稠膏状→成品三、仪器与材料仪器:水浴锅,研钵,软膏板,软膏刀,显微镜等。
材料:水杨酸,凡士林,白凡士林,液体石蜡,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羊毛脂,三乙醇胺,甘油,羧甲基纤维素钠,苯甲酸钠,纯化水。
四、实验内容1.油脂性基质软膏的制备:处方:水杨酸 1.0 g 主药液体石蜡适量(约4 g)油脂性基质凡士林加至200g 油脂性基质制法:取水杨酸置于研钵中,加少量液状石蜡研磨成糊状,分次加入白凡士林,研磨均匀,加入剩余的液体石蜡调节稠度,即得。
2.O/W型乳剂基质软膏的制备处方:水杨酸 2.0 g 主药硬脂酸 4.8 g 与三乙醇胺形成有机胺皂作乳化剂单硬脂酸甘油酯 1.4 g 辅助乳化剂白凡士林0.4 g 油脂性基质羊毛脂 2.0 g 油脂性基质液体石蜡 2.4 g 油脂性基质三乙醇胺0.16 g 与硬脂酸形成有机胺皂作乳化剂纯化水加至40.0 g 水性基质制法:取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白凡士林、羊毛脂和液体石蜡于烧杯中,水浴加热至80℃搅拌熔化。
取三乙醇胺和计算量纯化水于另一烧杯、水浴加热至80℃,搅拌均匀。
同温下,将水相与油相混合,水浴上不断搅拌,后取出于室温搅拌。
在有水杨酸的研钵中加入O/W型乳剂基质,即得。
3.水溶性基质软膏的制备处方:水杨酸 1.0 g 主药羧甲基纤维素钠 1.2 g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甘油 2.0 g 油脂性基质苯甲酸钠0.1 g 防腐剂纯化水16.8 ml 水性基质制法:取羧甲基纤维素钠置于研钵中,加入甘油后研磨均匀,然后边研磨边加入溶有甲酸钠的水溶液,待溶胀后研磨均匀,即得水溶性基质。
软膏剂常用的制备方法软膏剂是一种在药物制剂中常见的外用剂型,具有质地软膏状的特点。
它是将药物与基础剂混合制成的,以便于外用涂抹于皮肤表面。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有几种常见的方式。
一、熔融法制备软膏剂熔融法是制备软膏剂常用的一种方法。
首先,将所需的基础剂和药物按照一定比例加入熔炉或混合器中,加热至溶解。
然后,将溶解后的混合物倒入容器中,静置冷却。
冷却后,软膏剂即可制备完成。
二、搅拌法制备软膏剂搅拌法也是一种常用的软膏剂制备方法。
首先,将所需的基础剂和药物按照一定比例加入搅拌器中。
然后,启动搅拌器进行搅拌,使药物均匀分散于基础剂中。
搅拌时间和速度根据具体药物和基础剂的特性来确定。
最后,将搅拌后的混合物倒入容器中,静置冷却即可得到软膏剂。
三、乳化法制备软膏剂乳化法是一种将油性成分与水性成分均匀乳化的方法。
在制备软膏剂时,可以使用乳化剂将药物和基础剂乳化,使其相容性更好。
首先,将所需的油性成分和水性成分分别加入两个容器中。
然后,加入适量的乳化剂,并进行搅拌使其混合均匀。
接着,将两个容器中的混合物缓慢倒入一起,并进行搅拌使其乳化。
最后,将乳化后的混合物倒入容器中,静置冷却即可制备软膏剂。
四、溶剂法制备软膏剂溶剂法是一种将药物溶解于溶剂中,然后与基础剂混合的方法。
首先,将所需的药物加入溶剂中,并进行搅拌使其溶解。
然后,将溶解后的药物溶液与基础剂混合,继续搅拌使其均匀。
最后,将混合后的溶液倒入容器中,静置使其挥发,即可得到软膏剂。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根据具体药物和基础剂的特性来选择。
不同的制备方法对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和外观等都会产生影响。
因此,在制备软膏剂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
同时,制备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药物和基础剂的相容性,以避免药物的降解和副作用的产生。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熔融法、搅拌法、乳化法和溶剂法等。
不同的制备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药物和基础剂,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的溶解性和稳定性等因素。
实验三软膏剂的制备及不同类型软膏基质体外释药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不同类型基质软膏的制备方法。
2.根据药物和基质的性质,了解药物加入基质中的方法。
3.了解软膏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4.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不同类型软膏基质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软膏剂是药物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的外用半固体剂型。
基质占软膏的绝大部分,它除起赋形剂的作用外,还对软膏剂的质量起重要作用。
常用的软膏基质可分为三类:(1)油脂性基质:此类基质包括烃类、类脂及动植物油脂。
此类基质除凡士林等个别品种可单独作软膏基质外,大多是混合应用,以得到适宜的软膏基质。
(2)乳剂型基质:系由半固体或固体油溶性成份,水(水溶性成份)和乳化剂制备而成。
(3)水溶性及亲水性基质:水溶性基质是由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水溶性物质所组成。
常用的有甘油明胶、淀粉甘、纤维素衍生物及聚乙二醇等。
软膏剂的制法按照形成的软膏类型、制备量及设备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溶液型或混悬型软膏常采用研和法或熔和法制备,乳化法是乳膏剂制备的专用方法。
制备软膏剂的基本要求是使药物在基质中分布均匀、细腻,以保证药物剂量与药效。
软膏剂发挥治疗作用的首要条件是混合在软膏基质中的药物须要适当速度和有足够的量释放到达皮肤表面,因此药物自软膏基质的释放是影响软膏剂作用的因素之一,可以通过研究药物从基质中的释放来评价软膏基质的优劣。
药物从基质中的释放有多种体外试验测定方法,琼脂扩散法为应用较多的一种。
它是采用琼脂凝胶(或明胶)为扩散介质将软膏剂涂在含有指示剂的凝胶表面,放置一定时间后,测定药物与指示剂产生的色层高度来比较药物自基质中释放的速度。
扩散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可用lockie等的经验式表示:y2=KX式中y为扩散距离(mm)、X为扩散时间(h)、K为扩散系数(mm2/h)以不同时间呈色区的高度的平方y2对扩散时间X作图,应得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此直线的斜率即为K,K值反映了软膏剂释药能力的大小。
3.软膏剂的制备
软膏剂是一种局部用药剂型,其制备方法可分为两类:水相软膏剂和油相软膏剂。
以下为详细步骤:
1、研磨和筛选:将药品粉末研磨成较细的粉末,并筛选过筛网,以去除杂质。
2、制备水相基础:将一定量的稳定剂和增稠剂加入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并在一定温度下持续加热,最终得到一种稠度适中、稳定性好的乳液。
3、加入药品:将第一步中研磨好的药品粉末加入第二步制备好的水相基础中,搅拌均匀。
4、调整pH值:根据药品性质,将药物中的pH值调整至最适宜的范围。
5、封口和灭菌:将软膏倒入容器中,密封并进行高压加热灭菌。
2、加热溶解:将液态石蜡、液体石蜡或白凡士林加热至液体状态,加入一定量的稳定剂和增稠剂,搅拌均匀。
软膏剂的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如药品的质量控制、pH值的调整、灭菌条件的严格控制等。
同时,制备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软膏剂的质量和安全性。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软膏剂是一种半固体制剂,具有粘稠的特性,常用于外用药物的制备。
它的制备方法一般包括选择基础、选择药物、计量和混合、添加活性成分和辅助剂、溶解或熔融制备以及充填和包装等步骤。
软膏剂的制备首先要选择适当的基础,基础是软膏剂的主要成分,可以为油性、水性或混合基础。
例如,油性基础可以选择白芒硝软膏基、蜜蜡基等,水性基础可以选择聚乙烯醇基础、羊毛脂基础等。
选择基础的时候要考虑其溶解性、持久性、渗透性以及对皮肤的刺激性等因素。
制备软膏剂还需要选择适当的药物成分,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药物。
药物可以是固体、液体或半固体形式,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
例如,固体药物可以先研磨成粉末,液体药物可以直接溶解。
计量和混合是制备软膏剂的关键步骤。
在计量时需要准确控制药物和基础的比例,通常使用专门的天平进行计量。
混合时可以使用手工或机械搅拌器进行,以确保药物和基础充分混合均匀。
在制备软膏剂时,可以添加活性成分和辅助剂来增强药效或改善药物的性质。
活性成分可以是具有抗菌、抗炎、止痒等作用的药物。
辅助剂可以是控释剂、乳化剂、防腐剂等,用于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质地。
最后,制备好的软膏剂可以通过充填和包装进行。
充填时可以利用管充填机将软膏剂充入专用的软膏管中,然后将管口封闭。
包装时可以使用塑料袋或纸盒进行包装,以保护软膏剂的质量和便于携带。
综上所述,软膏剂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选择基础、选择药物、计量和混合、添加活性成分和辅助剂、溶解或熔融制备以及充填和包装等步骤。
制备软膏剂需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计量、混合的均匀性、溶解或熔融的方法选择以及充填和包装的操作等方面。
制备出的软膏剂应具有稳定性、药效性和适合外用的特点。
实验七软膏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熟悉常用软膏基质的主要性质。
2、掌握软膏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3、了解软膏剂的质量评价方法。
二、实验原理软膏剂是指药物加入适宜基质中制成的一种易涂布于皮肤、粘膜或创面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它主要起保护、润滑和局部治疗作用。
软膏剂的基质占软膏剂组成的绝大部分,除起赋型剂作用外,还对软膏剂的质量及疗效起着重要的作用。
软膏剂常用基质有:油脂性基质(烃类、类脂类及动植物油等)、乳剂型基质(O/W型和W/O型)和水溶性基质。
基质应无刺激性,使用前应在150℃干热灭菌1小时,过滤备用。
软膏剂基质的制备方法可根据药物及基质的性质选用研和法、熔和法或乳化法。
含固体药物时应研成极细粉,并用少量基质或液状石蜡研成细糊状,然后加其余的基质混合均匀。
制备用具均应灭菌,并应在无菌操作柜内进行操作。
对于软膏剂的质量评价,除应检查熔点外、酸碱度、粘度、稳定性和刺激性外,其释药性能等也是重要检查项目。
三、实验内容(一)仪器与材料仪器:蒸发皿、乳钵、电热水浴器、电炉、温度计、显微镜、等。
材料:(写实验时所用到的)(二)实验部分1、O/W型乳剂型软膏基质[处方]硬脂醇 1.8g 白凡士林 2.0g 液状石蜡1.3ml月桂醇硫酸钠 0.2g 尼泊金乙酯0.02g 甘油1.0g蒸馏水适量共制成20g[制备](1)取油相成分硬脂醇、白凡士林、液体石蜡于蒸发皿中,置于水浴上加热至70~80℃左右混合熔化。
(2)另将水相成分月桂醇硫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尼泊金乙酯、甘油和计算量蒸馏水置小烧杯中,于水浴上亦加热至80℃左右。
(3)在搅拌下将水相成分以细流状加入油相成分中,在水浴上继续保持恒温并搅拌至呈乳白色半固体状,然后在室温下继续搅拌至冷凝,即得O/W型乳剂型基质。
[操作注意] 油相和水相应分别于水浴上加热并保持温度在80℃,然后将水相缓缓加入油相中,边加边不断顺向搅拌。
2、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性软膏基质[处方] 羧甲基纤维素钠 1.2g 甘油 3.0g尼泊金乙酯 0.04g 蒸馏水加至20g[制备](1)取羧甲基纤维素钠置于乳钵内,加甘油研匀,加入12ml水使完全溶解。
软膏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不同类型基质软膏剂的制备方法。
2. 掌握软膏中药物释放的测定方法,比较不同基质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3. 熟悉皮肤给药制剂的体外透皮实验
4. 了解应用插入式稠度计测定软膏稠度的方法。
二、实验指导
皮肤用半固体制剂包括软膏剂、乳膏剂和糊剂。
软膏剂(ointments)系指药物与油脂性或水溶性基质混合制成的均匀半固体外用制剂。
因药物在基质中分散状态不同,分为溶液型和混悬型。
乳膏剂(creams)药物溶解或分散于乳状液型基质制备的均匀半固体外用制剂。
乳膏剂根据基质的不同,分为O/W型和W/O型乳膏剂。
糊剂(pastes)是指大量的固体粉末(一般25%以上)均匀分散在适宜的基质中所组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可分为单相含水凝胶性糊剂和脂肪糊剂。
皮肤用半固体制剂具有润滑皮肤、保护创面和局部治疗作用,广泛应用于皮肤科和外科一些疾病的治疗。
某些药物能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
皮肤用半固体制剂由药物、附加剂和基质组成。
基质是软膏剂的赋形剂和药物的载体,对软膏剂的质量、药物的释放与疗效有影响。
常用的基质分三类:油脂性基质、乳状型基质和水溶性基质。
理想的基质应该是:①性质稳定,与主药和附加剂不发生配伍变化,长期贮存不变质;②无刺激性和过敏性,无生理活性,不妨碍皮肤的正常生理;③稠度适宜,润滑, 易于涂布;④具有吸水性,能吸收伤口分泌物;⑤易洗除,不污染衣服;⑥具有良好的释药性能。
各种基质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很难有一种基质完全符合以上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治疗目的与药物性质,混合使用各种基质,调制成理想的软膏基质。
皮肤用半固体制剂的制备方法有熔和法、研和法和乳化法三种,需根据其类型、制备量与设备条件选择制备方法。
它们的工艺流程为
熔和法
加液体(半固体)基质
固体基质熔化物液化基质
搅拌
加热
可溶性药物
混合 不溶性药物
搅拌至冷 挥发性药物
成品
研和法
不溶性药物 糊状物 加少量基质(等量递加)
逐渐加基质至足量 成品 乳化法
加热,熔化 熔化油相 搅拌 均质机匀化物 约80
℃ 冷凝
加热,溶解 乳状物 约80℃ 搅拌 乳膏
药物 灌装 溶解
成品 皮肤用半固体制剂中药物的释放性能影响药物的疗效。
可通过测定其中药物穿过无屏障性能的半透膜到达接受介质的速率来评定。
稠度是皮肤用半固体制剂的重要特性,它影响其涂展性与药物的释放。
常用插入式稠度计测定,即在一定温度下金属锥体自由落下插入供试品的深度来衡量。
三、 仪器和材料
仪器:磁力搅拌器,天平,量筒,研钵,水浴锅,烧杯,蒸发皿,等。
材料:水杨酸,液状石蜡,凡士林,十八醇,单硬脂酸甘油酯,十二烷基硫酸钠,甘油,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石蜡,司盘40,乳化剂OP ,羧甲基纤维素钠,苯甲酸钠,纯化水,等。
过筛,加液研磨
冷至60℃以下加入
过筛,加液研磨 搅拌
乳化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
4.1软膏剂和乳膏剂的制备
(一)油脂性基质的水杨酸软膏剂制备
1.处方
水杨酸0.5g
液状石蜡适量
凡士林加至10g
2.操作
取水杨酸置于研钵中,加入适量液体石蜡研成糊状,分次加入凡士林混合研匀即得。
3.操作注意
(1)处方中的凡士林基质可根据气温以液状石蜡或石蜡调节稠度。
(2)水杨酸需先粉碎成细粉(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配制过程应避免接触金属器皿。
(二)水溶性基质的水杨酸软膏剂制备
1.处方
水杨酸0.5g
羧甲基纤维素钠0.6g
甘油 1.0g
苯甲酸钠0.05g
纯化水8.4ml
2.操作
取羧甲基纤维素钠置研钵中,加入甘油研匀,然后边研边加入溶有苯甲酸钠的水溶液,待溶胀后研匀,即得水溶性基质。
取水杨酸置于软膏板上或研钵中,分次加入制得的水溶性基质研匀,制成10g。
(三)O/W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剂制备
1.处方
水杨酸0.5g
白凡士林 1.2g
十八醇0.8g
单硬脂酸甘油酯0.2g
十二烷基硫酸钠0.1g
甘油0.7g
对羟基苯甲酸乙酯0.02g
纯化水加至10g
2.操作
取白凡士林、十八醇和单硬脂酸甘油酯置于烧杯中,水浴加热至70~80℃使其熔化;将十二烷基硫酸钠、甘油、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和计算量的蒸馏水置另一烧杯中加热至70~80℃使其溶解,在同温度下将水相以细流加到油相中,边加边搅拌至冷凝,即得O/W 乳剂型基质。
取水杨酸置于软膏板上或研钵中,分次加入制得的O/W乳剂型基质研匀,制成10g。
(四)W/O乳剂型机基质的水杨酸软膏剂制备
1.处方
水杨酸0.5g
单硬脂酸甘油酯 1.0g
石蜡 1.0g
白凡士林0.5g
液状石蜡 5.0g
司盘40 0.05g
乳化剂OP 0.05g
对羟基苯甲酸乙酯0.01g
纯化水 2.5ml
2.操作
取锉成细末的石蜡、单硬脂酸甘油酯、白凡士林、液状石蜡、司盘40、乳化剂OP和对羟基苯甲酸乙酯于蒸发皿中,水浴上加热熔化并保持80℃,细流加入同温度的水,边加边搅拌至冷凝,即得W/O乳剂型基质。
取水杨酸置于软膏板上或研钵中,分次加入制得的W/O乳剂型基质研匀,制成10g。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
1. 将制备得到的水杨酸软膏和乳膏涂布在自己的皮肤上,评价是否均匀细腻,记录皮肤的感觉;比较4种基质的粘稠性与涂布性
2. 讨论4种基质中各组成的作用。
六思考题
1.大量制备时如何对凡士林等基质进行预处理?
2.软膏剂制备过程中药物的加入方法有哪些?
3.制备乳剂型软膏基质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要加温至70~80℃?
4.用于治疗大面积烧伤的软膏剂在制备时应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