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65.43 KB
- 文档页数:2
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粗隆间骨折[摘要] 目的探讨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的治疗效果。
方法 2006年4月至2009年5月对3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行股骨粗隆、股骨矩修复重建人工关节置换术。
患者年龄78~95岁,平均83.5岁,按evans-jensen分型均为不稳定型骨折,所有病例都台并有内科疾病及骨质疏松。
术后早期康复训练。
结果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30例于术后7~14天左右负重行走,均获得18~40个月随访,无骨不愈合、关节感染、关节脱位、假体松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髋关节功能优良者23例。
结论股骨粗隆、股骨矩重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卧床时间短、可早期负重、髋关节功能恢复快、术后并发症低的优点,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较合理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股骨粗隆股骨矩关节置换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中图分类号] r274.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44-02我科于2006年4月至2009年5月对30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行股骨矩及粗隆重建人工关节置换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78-95岁,平均83.5岁。
左侧18例,右侧12例。
按evans-jensen分型,ⅲa型6例,ⅲb型11例,ⅳ型13例。
所有病例均合并有骨质疏松,singh指数小于等于3级。
致伤原因:行走摔伤22例,车撞伤8例。
均合并有内科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老年性痴呆、陈旧性脑梗塞、陈旧性心肌梗塞、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贫血、慢支及肺气肿等。
合并以上两种及两种以上疾病者26例。
伤前能独立行走者27例,需扶手杖行走者3例。
均行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
1.2 术前准备入院后进行全面检查,积极治疗合并内科疾病,做好术前风险评估及术前准备,手术距受伤时间3~10d,平均5.5d。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65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治70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5例,根据患者骨质疏松情况分别采用生物型及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假体进行治疗,采用harris评分对患者术后1年以上情况进行评价。
结果随访12~24个月,平均137个月,hariis评分优33例、良22例、中8例、差2例。
无发生死亡、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关节感染等。
结论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明显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生物型;骨水泥型。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髋部常见损伤之一,多见于老年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虽然粗隆间部血运丰富,骨折后不愈合的几率较小,但容易发生髋内翻。
而高龄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常伴有多脏器功能损害和严重骨质疏松等,长期卧床引起并发症较多,其病死率为15%~20%[1]。
有学者通过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并发症进行比较认为,手术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手术组。
因而目前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2]。
常规内固定器械术后仍避免不了长期卧床以及不能早期的负重行走,并发症相对较多,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近年来随着人工假体材料以及关节置换技术的日趋成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已被业内更多的同行所重视及应用。
我科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5例(均为evans分型ⅲ型以上的不稳定型骨折),根据患者的骨质疏松轻重情况分别采用生物型及骨水泥假体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65例,男30例,女35例,年龄73~94岁,平均755岁。
evans ⅲ型30例、ⅳ型19例、v型16例;致伤原因:不慎跌倒39例,车祸致伤23例,高处坠落3例;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内科疾病者共51例。
PFN内固定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目的:觀察比较PFN内固定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86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
对照组患者采取PFN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优于研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患肢负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内科并发症发生率及置物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采取PFN内固定术治疗,具有切口长度短、术中出血量少、输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等优点,采取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具有术后卧床时间短、患肢负重时间短、术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及置物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两种方法均能有效的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创伤性疾病,老年人为高发群体[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2]。
保守治疗会有长期卧床导致褥疮、下肢静脉血栓、肺部感染、泌尿系统结石等多种并发症,在临床治疗中有较高的局限性,目前临床上通常采取手术方法进行治疗[3-4]。
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通常会伴有多种慢性疾病、骨质疏松、多种内科疾病等,且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非常不稳定,临床治疗难度大,对于手术方式以及内固定物的选择具有较多的争议,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5-6]。
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分析
发表时间:2017-01-06T16:26:00.24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25期作者:曾志华[导读]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骨折类型,其一般是因为外力所致。
湖南省常宁市中医院湖南衡阳 421500
【摘要】目的:研究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到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高龄股骨粗空间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例患者。
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内钉治疗方式,试验组采用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治疗方式。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
并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
结论: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显著,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emented hip arthr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in elderly patients.Methods:the femoral coarse space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4 to September 2016 were treated 80 cases with frac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40 patient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roximal femoral nail,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bone cement hip pared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he treatment of bed time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and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he treatment of hip function scores were compared.Results: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after treatment,the bed activity time was significantly earli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 0.05).And the test group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hip function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P < 0.05).Conclusion:the curative effect of bone cement type half hip replace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is significant,and it has high clinical value. Bone cement type partial hip replacement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骨折类型,其一般是因为外力所致。
老年人一般在受到直接外力撞击、跌倒时强力内收或外展以及下肢突然扭转时很容易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并且骨折发生后多为粉碎性骨折[1]。
由于粗隆部血运丰富,因此患者骨折后很少出现不愈合的情况,但根据临床研究发现患者骨折后很容易出现髋内翻的情况,并且老年患者因身体各方面技能正在逐渐下降,其在骨折后多会因为长时间卧床而出现各种并发症。
本研究对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9月到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高龄股骨粗空间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的年龄在63~84岁,平均年龄(71.25±3.47)岁,其中左侧病变患者22例,右侧病变患者18例。
试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的年龄在62~83岁,平均年龄(71.39±3.25)岁,其中左侧病变患者20例,右侧病变患者20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变位置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详细检查,全面评估其具体病情,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内钉治疗。
试验组采用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治疗,其中先指导并协助患者保持仰卧位,有髋关节外侧与阔筋膜张肌和臀中肌的缝隙进入,同时沿着患者股骨大粗隆将骨折完全暴露。
保留粗隆骨折块和筋膜,然后对患者的骨折进行复位处理,于患者股骨颈部位截骨后实施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治疗,使用第三代水泥技术为患者安装假肢柄,保证假体柄的高度和倾角准确。
其中将股骨小粗隆作为前倾角的参照点,并且要将大粗隆顶端与假体股骨头调整到统一水平直线上,治疗过程中尽量防止因扭转而导致的暴力损伤,并且要防止发生股骨近端骨折的发生。
手术完成后给予患者常规抗炎治疗和抗感染治疗,并对患者存在的其它合并症进行治疗,加强患者的术后训练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观察,其中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完成。
1.4数据处理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和t检验,以P<0.05为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并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患者在发病后会感觉到明显的疼痛,并且会出现局部压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等明显症状。
一些患者在骨折后髋关节外侧会出现皮下瘀血斑,并且患肢功能受到限制,导致其不能站立和行走。
同时,患者骨折后还会出现大粗隆部肿胀和上肢缩短的情况,并且会出现骨折远端外旋的情况[2]。
由于老年患者的身体各项机能正在逐渐下降,因此其在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很容易引发其它并发症。
同时,由于老年患者多存在其它各种慢性疾病,因此在其发病后经常会因为长时间卧床而导致其它疾病的病情加重,甚至出现新的并发症。
目前,临床上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主要以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
其中保守治疗需要根据患者是否能下床行走对治疗方法进行分类。
手术治疗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主要有外固定支架治疗、多枚钉治疗、侧方钉板类治疗、髓内钉系统治疗和人工假体置换术等治疗方式。
临床上一般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治疗后通常能取得较好的预后效果[3]。
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术是指利用水泥技术完成对患者的髋关节置换治疗,其能够有效完成髋关节置换,并且治疗后假肢不会松动和下沉,更不会出现感染,因此能够有效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4]。
本研究对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其中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并且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显著,能明显缩短患者下床活动时间,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并提升患者治疗后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弟金.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72例[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4,02:41-43.
[2]邹振.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分析[J].健康之路,2016,05:69.
[3]焦克旭.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03:582.
[4]李宝山,冷灵,李成.髓外和髓内固定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的特点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5,18:3004-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