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积的变化文档
- 格式:docx
- 大小:17.20 KB
- 文档页数:8
表面积的变化上海市三新学校唐连青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正方体叠放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2、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过程与方法1、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获得积极得情感体验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1)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棱长和一个面的面积各是多少?1立方分米呢?(2)长、正方的表面积如何计算?二、寻找规律: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后发现:它们的体积没有发生变化,但表面积发生了变化。
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即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少了2平方厘米。
2、动手操作,边拼边观察,并填写表格,逐步发现规律。
发现: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拼成长方体后减少的正方形面的面积=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
三、练习巩固2×2×4=16(cm2)2、小组讨论交流三种方案:1、2×(3×2+2×2+3×2)=32(dm2)2、2×(1×2+2×6+6×1)=40(dm2)3、2×(1×3+4×1+3×4)=38(dm2)1、3×2×2+2×1×4+3×1×4=32(dm2)2、2×1×2+3×1×4+2×3×4=40(dm2)3、3×1×2+2×1×4+3×2×4=38(dm2)小结:比较表面积大小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计算,一种是通过观察图形的特点,把面积最大的面重叠起来,这样包装纸最省。
小学数学标准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面积的变化(实用文本)Mathematics is the door and key to science. Learning mathematics is a veryimportant measure to make yourself rational.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面积的变化(实用文本)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2、情感目标: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价值目标:学生能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多媒体、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每组准备一张包装纸和一根塑料绳。
教学过程:一、复习:同学们,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学过两种立体图形。
大家看,(出示长方体),这是什么图形?长方体有几个面?它的面有什么特征?这六个面的面积总和叫这个长方体的什么?它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出示正方体),这个图形认识吗?它有几个面?这六个面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我们是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的呢?小结: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看到像这样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外包装盒。
二、引入课题:(出示牛奶的包装盒)。
这是牛奶的包装盒,它有多大呢?求包装盒的大小就是求什么?板书(表面积)让我们打开包装盒,看看里面的牛奶是怎样摆放的?(显示牛奶的摆放样式)其实这些牛奶还可以摆成其它样式进行包装,请大家看,(电脑演示几种不同的摆放样式),那么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包装的呢?我想其中一定有一些奥秘吧。
表面积的变化【使用说明】本讲义针对人教版本教材,适用于对基本概念掌握较好的学生。
旨在总结“拼、切、挖”的操作引起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的规律,讲解此类问题的常见形式和解决方法。
在使用本讲义授课时,从“拼、切、挖”三种操作方式出发,总结每一种方式因其表面积的变化规律,配合相关例题,讲授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重点知识点:对长方体或者正方体进行“拼、切、挖”的操作可以引起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
以下表格显示了不同的操作方式引起的表面积的变化以及变化规律的总结。
改变方式图示表面积的变化拼当相同的正方体/长方体拼在一起的时候,有1条接缝,就是少了原来两个接面的面积;有2条接缝,就是少了原来4个接面的面积;以此类推。
切每切一次,增加两个切面,切面就等于长方体/正方体的某个面的面积。
挖角上挖一个小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不变。
棱上挖一个小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增加2个侧面积。
中间挖一个小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增加4个侧面积。
例题精讲例题:至少要几个小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体,如果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那么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分析】【解答】【知识点】表面积的变化【难度系数】2变式练习:【题目】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正方体的棱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表面积也扩大到原来的2倍。
()(2)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拼成一个新的长方体后,表面积不变。
()(3)将一个长方体切成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每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原长方体表面积的一半。
()【分析】(1)(2)(3)【解答】(1)(2)(3)【知识点】表面积的变化【难度系数】2例题:三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224cm2,每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分析】三个完全相等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的方法是:一字排列,所以拼组后表面积减少了4个正方体的面的面积,那么拼组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6×3-4=14个正方体的面的面积,由此可以求出一个面的面积是:224÷14=16平方厘米,由此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224÷14=16(平方厘米)每个正方体的表面积:16×6=96(平方厘米)答:每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96平方厘米.故答案为:96平方厘米抓住3个正方体拼组长方体的方法,得出拼组后的长方体表面是由14个正方体的面组成的,从而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求出一个面的面积,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知识点】表面积的变化【难度系数】2变式练习:【题目】如图,一个长方体是由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的,如果去掉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比原来减少30平方厘米。
2019苏教版数学六上《表面积的变化》word教案教学要求:1、学生通过把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发现拼接前后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够应用所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几何体表面积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经过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们天天穿校服,周六时就要辛苦妈妈洗衣服,我们帮妈妈去超市买肥皂吧!有两种不同包装的肥皂,(出示两种不同包装的肥皂)出于环保,你觉得应该买哪一种?说出理由。
包装纸的面积实际上是肥皂的表面积。
同样是两块肥皂,表面积却不一样,看来表面积还会变化呀!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表面积的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接前后形状的变化,引发思考,表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要在看、找、说、算的基础上,说出表面积减少的结论,这是探究的第一步,让学生感知,两个正方体相拼,表面积会减少,为进一步探究减少的规律奠定基础,同时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联想,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这两个相同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可以如何很快地计算呢?这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被激发出来了。
】二、拼拼算算,体验规律1.如果1000个这样的小正方体排在一起,表面积会怎样变化呢?师:1000个小正方体,数量太多了不好研究呢!怎么办?引导:我们可以先从最简单的开始研究。
2.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师:这是两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把两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后你发现表面积有何变化?学生可能的发现:计算法:长方体的表面积比两个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少2平方厘米。
观察法: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课设计:表面积的变化教材简析:这部分教材主假如经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研究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质问题。
教课目的:1、让学生经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研究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质问题。
2、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质问题。
3、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想能力。
教课要点与难点:经过操作,比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本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终究发生了什么,发现规律,学会剖析。
教课准备:1、课前把全班同学合理分组,并明确分工,重申合作。
2、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准备8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2个完整相同的长方体,以及10盒相同的火柴盒。
教课过程:一、拼拼算算1、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发问:体积有没有变化?学生察看、沟通、议论鼓舞方法的多样性。
小结:把2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追问:把3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再次小结:相同大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发生变化。
2、课件再次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发问:表面积有没有发生?让学生经过拼一拼,计算或察看的方法来发现,在小组议论,再集体沟通。
组织沟通:A两个相同大小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发生变化了吗?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是增添了仍是减少了?那么详细减少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呢?明确表面积减少了本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即减少了2平方厘米。
3、深入研究:课件演示操作要求:、假如用3个、4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提示学生把有关数据实时填在表中。
并沟通填写结果。
、当正方体增添到5个6个时,表面积会怎么变化呢?学生先猜想,再经过拼一拼来考证。
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把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发现拼接前后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够应用所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几何体表面积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经过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这是老师在超市买来的3盒一组包装的面巾纸,里面的纸盒是这样摆放的,除了这样摆放,还可以怎样摆?谁上来摆一摆?你来摆一摆,还可以怎样摆?那纸巾厂为什么要这样装呢?
如果从尽量节省包装纸的成本来考虑,使所用的包装纸尽量少,也就是表面积要尽量小,这样的包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看来,拼摆的方式不同,表面积也是会变化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表面积的变化。
【设计意图:以餐巾纸的包装作为情境引入,非常切合实际生活,使数学学习生活化。
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我们常见的三盒装餐巾纸通常都以这种样式进行包装呢?”引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为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
】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拼拼摆摆,体验规律
如果1000个这样的小正方体排在一起,表面积会怎样变化呢?1000个小正方体,数量太多了不好研究呢!怎么办?
引导:我们可以先从最简单的开始研究。
1.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这是两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把两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后你发现表面积有何变化?
学生可能的发现:
计算法:长方体的表面积比两个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少2平方厘米。
观察法: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师:有的同学拼成了一个横着的长方体,有的同学拼的是竖着的长方体。
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得出表面积减少了。
追问:谁来指一指,少的两个面在哪?其他同学看着直观图想象一下少了哪两个面?
课件展示:
2.活动二:几个相同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师:如果用3个、4个、5个甚至更多相同正方体像这样排成一排拼成一个长方体(出示课件),这其中是不是也藏着一些规律呢?想不想自己动手研究?
请4人小组合作完成,填好实验单,(课件出示表格),准备汇报.比一比那个小组完成最快,合作最好!
四人小组合作,借用你的学具开始研究吧!
3.全班交流、质疑
学生带着自己的研究单上来交流自己小组的发现。
学生可能发现的规律:
①体积不变,表面积变了,按上面的拼法,每拼一次减少2个面的面积;
②按上面的拼法,增加一个正方体,就减少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③减少的正方形面的个数=拼的次数×2;
④减少的正方形面的个数=(正方体的个数—1)×2;
⑤拼接的次数都比正方体的个数少1。
师生小结:(结合课件)每拼接一次,表面积就减少两个面.拼接的次数
总比正方体的个数少1。
如果有10个相同正方体像这样排成一排拼成一个长方体,那减少了几个面的面积呢?
20呢,501个呢?1000个呢?n个呢?
师生总结:把n个相同正方体像这样排成一排拼成一个长方体,就拼接n-1次,就会减少2(n-1)个面。
4.回忆刚才我们研究过程,我们遇到1000个小正方体拼在一块的表面积变化,我们是怎样研究的?
对,先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研究,慢慢寻找规律,探索规律,找到规律后,运用规律解决复杂的情况。
在数学上这一种很好的数学思想。
介绍化繁为简,以退为进。
看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的而不失重要性的地方,退到我们容易看清问题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
(二)拼拼说说,规律拓展
1.刚才我们通过操作研究,我们发现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排,表面积都发生了变化,而且都有一定的规律。
现在把一大长方体切成1000个小正方体表面积会怎样变化?
你打算怎样研究?怎样验证?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出现:
表面积会增加,而且每切一次,表面积就会增加2个面。
1000个会切999次,增加999个2个面。
2.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刚才我们研究了几个正方体拼成一排时表面积的变化,那相同的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是不是也藏着一些规律呢?想不想继续来研究?
(1)提问:这是两个同样大的长方体,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你能用这两个长方体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吗?在头脑中想象一下会有几种不同的拼法?
(2)学生想象后反馈三种拼法。
(课件出示三种拼法)
(3)提问:用两个长方体可以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观察图,你有什么发现?
可能的发现:
①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也减少了。
②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追问:谁也来指一指,少的两个面在哪?其他同学看着直观图想象一下少了哪两个面?
(4)提问:在这拼成的长方体中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发现:不管怎样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3号长方体表面积最大,1号长方体表面积最小,因为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
(5)验证:我们就来算一算,三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分别比原来到底减少了多少?
(6)小结:拼接面越大,表面积就越小, 拼接面越小,表面积就越大。
三、练习巩固、拓展求新
1.你现在能解释纸巾厂为什么要这样包装了?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那种更节省包装纸?为什么?
相信你会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来请你当小小设计师。
2.10盒磁带怎么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合作要求:
(1)先独立思考,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最小,在小组里交流。
(2)选取小组中最好的方法拼一拼。
(3)想一想为什么这种拼法最节省包装纸?同一数量的正方体,重叠的面越多,表面积越小,那么包装材料越省。
3.展示不同拼法,说一说为什么这种拼法拼成的长方形表面积最
小。
师:其实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多观察、多思考,就能用数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四、课堂总结、评价反思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知识上的,方法上的收获。
师生小结:我们一起回头看:一开始我们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把它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开始了我们的实践探究,通过分析我们找到了其中的内在规律,最后应用到解决复杂的问题中,在此过程中我们学会了转化和化繁为简方法。
看来研究简单的数学问题,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复杂的数学问题。
我们研究了正方体、长方体的不同拼接方式,解决了生活中的包装问题,相信同学们研究的脚步越来越快,期待你的重大发现!
附板书设计:
表面积的变化
面的个数
拼接减少
2(n-1)
剪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