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没有终点
- 格式:pdf
- 大小:268.69 KB
- 文档页数:2
西方史学史导论一、史学史,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史学史:历史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以史学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包括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史学方法论等。
历史学家对历史和历史学的认识与解释,应当成为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前者指历史观,后者指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历史学科的发生与发展史,解释它的演变规律,预测它未来的发展方向。
西方史学史:以总结和评价西方史学的发展进程为宗旨,研究西方史学发生与发展的历史,研究人们(主要是历代历史学家)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所做出的种种思考,探求西方史学自身发展的规律。
学习史学史乃至西方史学史有什么意义呢?第一,学习西方史学史对历史学科自身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
价值在于通过对史学的反思,为后人提供借鉴,指明方向,造就自觉的史学工作者。
第二,有利于我们加深唯物史观的认识。
第三,为我们认识与了解西方世界提供了一个窗口。
二、西方史学发展的阶段根据现代学者的认识大致可以划分为一下四个阶段:第一,古典史学,即古希腊罗马史学。
从追溯神话与史诗的前希罗多德算起,至公元前5 世纪“古典世界”的终结,西方古典史学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形成了颇具影响的西方史学的诸多优良传统,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二,中世纪史学。
从公元5世纪开始,西方史学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折,至14世纪初西方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期间古典史学的传统中断,基督教的神学史观制约与束缚了史学,史学的发展相对来说显得比较迟缓。
第三,近代史学。
由于时代的进步,西方史学自14世纪初开始加快了它的进程,人文主义史学、理性主义史学、浪漫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及其后的实证主义史学等相继发展起来,至19世纪史学的兰克时代,已日趋成熟,终于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四,现代史学。
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萌发,冲击着西方传统史学。
三、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从借助日本的间接介绍到直接接触西方史学原著,从翻译作品到开始撰写著作,这是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的草创时期。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特性与世界历史理论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发展的一个重要逻辑环节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特性及其基本问题,并分析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发展的重要逻辑环节。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内在逻辑。
通过剖析这一理论的特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
This article aims to delve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basic issues of Marx's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and analyze the important logical links in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Marxist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Marx's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his ideological system, which reveals the universal laws and internal logic of huma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theory,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basic views andmethodology of Marxism on world history.本文将首先概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其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总体看法、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展望。
随后,文章将深入探讨这一理论的基本问题,如世界历史的形成机制、民族国家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以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历史命运等。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历史发展的哲学理论,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连续过程,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历史”一词有着特殊的含义,下面将详细介绍。
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是连续的、不断变化的,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从上一个阶段发展而来的。
历史的发展没有终点,是无止境的。
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经济结构和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哲学等各个领域的意识形态和制度,它们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促使上层建筑的变革,而上层建筑的变革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矛盾的运动推动的。
社会矛盾是指社会经济领域内各个阶级、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出现、发展、解决,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矛盾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没有社会矛盾的存在,就没有历史的发展。
第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这个规律是历史的客观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预测和分析的。
历史的规律主要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的更替;阶级斗争的存在和发展;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概念是上述几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它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由社会矛盾的运动推动的,是有规律的。
理解历史的概念对于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核心命题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对历史的概念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和未来自从人类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就一直在探索天空、星辰以及宇宙之谜。
由于探索宇宙的星辰之路没有具体的终点,所以这个浩瀚的领域一直是人类好奇心和梦想成真的场所。
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人类已经在探索宇宙的路程上走得更远、更广,看到了一些过去无法想象的东西,同时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己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斯便提出万物皆由原子构成的假设。
在西元5世纪,古印度的天文学家阿耶西亚对太阳系的运行进行了精确的观察和纪录。
这些天文学家、哲学家和博物学家的贡献为人类宇宙探索的进程奠定了基础,使得人类的视野有所开拓。
自然界的规律通常是由多个学科协同合作完成的。
因此,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中,科学、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等学科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因此,人类在探索宇宙时也不局限于某一个学科,而是借鉴不同学科的成果,多方面地探索宇宙之谜。
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中,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是苏联发射的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
1957年10月4日,这颗人造卫星飞向太空,这标志着人类首次进入太空时代。
此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也加入了宇宙竞赛,经过连续不断地试探,人类成功地实现了登月、建造唯一一个轨道空间站的事业、向外星上飞行、深入地研究火星和其他行星等活动。
随着人类进入宇宙的深度增加,我们开始获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更深层次的认识。
人类的探索带来了丰富的科学成果和技术进步,同时也对人类的哲学、宗教和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类之所以能够对宇宙深层次的探索,是因为我们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科技。
雷达、卫星、火箭等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能够抵达太空,并对星系和行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进行深入研究。
微波背景辐射映像仪、激光测距仪、可行走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都是飞跃性的技术,并且对宇宙探索有着特殊的作用。
尤其是人工智能能够模拟人类思维活动,帮助科学家探寻宇宙之谜。
二月河经典语录语句二月河(本名高玉堂)是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以其深入研究历史、宏大的题材和真实的叙事风格而著称。
他的作品多次获得文学奖项,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以下是一些二月河的经典语录,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1. “历史是一面严肃的镜子,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人类自身的命运。
”这句话表达了二月河对历史的理解和珍视。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宝贵财富,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的过去,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走向未来。
2. “历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二月河认为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获取人类智慧的精髓,并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历史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见识和思维能力,还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我们更加开阔和深邃。
3. “历史是一个不朽的艺术品,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二月河认为历史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传承的重要途径。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和成果,使自己融入到文化传统中去,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
4. “历史是师父,也是朋友。
”这句话表达了二月河对历史的敬畏和热爱。
历史可以是我们的师父,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避免走弯路,实现自己的理想。
同时,历史也是我们的朋友,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前人的心路历程,与他们心灵相通,增加共鸣和情感共鸣。
5. “历史是一本洞察人性的教科书。
”二月河认为历史是洞察人性的教科书,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性的多变和复杂,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他人和社会。
历史教会我们慎独、坚韧和担当,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6. “历史是生命的一面镜子。
”这句话表达了二月河对历史与生命的关系的理解。
历史是生命的一面镜子,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过去,了解自己的起源和前世,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塑造自己。
同时,历史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中的一个节点,我们的选择和行动将会对历史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柯林伍德这句话早已是耳熟能言的史学名言了。
不过正如诸多名人名言总是容易被人误读一样,柯林伍德这句话同样被许多人误认为历史研究只是局限在狭义的思想领域。
其实,柯林伍德在书中首次完整论述时是这样的:“历史的过程不是单纯事件的过程,它有一个由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而历史学家所要求的正是这些思想过程。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即历史学家研究的不是狭义的思想史,而是一切历史行为内在的思想,这个范围包括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宗教史、艺术史等等。
历史学家需要关注的正是这些历史行为内部的历史思想,只有思想才能构成历史行为。
在本书的开端,科林伍德首先针对历史学自问自答了四个问题,他认为今天所有的历史学家都认为历史学应当是:“(1)一门科学,或者说回答问题;(2)与人类过去的活动有关;(3)通过解释证据来进行;(4)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
” 但是历史学并非一开始就是这样成熟的,实际上历史学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为此柯林伍德首先花费了四个章节回顾了从希腊罗马直到20世纪的西方史学。
在对这些阶段历史学或准历史学的分析批判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了西方史学思想的概况,而且能够从中大致总结出柯林伍德的史学思想特点。
在后论的七篇文章中,柯林伍德又集中分析了他对历史学的诸多看法。
(一)希腊罗马的历史编纂学在柯林伍德看来,历史学实际是一个发明,是希罗多德在公元前5世纪的发明。
在此之前,统治近东的是神权历史学和神话这两种形式构成的准历史学。
而古希腊的思想本质上带有一种强烈的反历史的形而上学的色彩。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特点,那是因为“他们(希腊人)生活在一个历史以特别的速度运动着的时代里,生活在一个地震和侵蚀并以在其他地方罕见的暴力改变着大地面貌的国度里。
他们看到的整个自然就是一场不断变化的场面,而人类生活又比任何其他事物都变得更为激烈。
” 正因如此,他们特别强调永恒性,只有具有永恒性的事物才算知识,“它本身不能包含有使它自己消失的种子” ,如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自然规律天生就具有永恒性。
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留下的历史困惑【摘要】莱布尼茨是一位着名的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他对可能世界的探讨引起了历史困惑。
在他的可能世界理论中,莱布尼茨认为存在无数个可能的世界,并且每个可能的世界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
这种观点导致了一些历史困惑的表现,例如为什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而不是其他可能的世界。
莱布尼茨认为可能世界对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对此看法引发了争议。
一些人对莱布尼茨可能世界理论提出了批评,认为这种理论过于抽象和无法证实。
莱布尼茨留给我们的启示是,思考可能世界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对于莱布尼茨的理论,我们应当保持开放的思维,以探索更广阔的思想空间。
【关键词】莱布尼茨、可能世界、历史困惑、理论、影响、争议、批评、思考、启示1. 引言1.1 莱布尼茨对可能世界的探讨莱布尼茨是一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他在17世纪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观点:可能世界理论。
莱布尼茨认为,除了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外,还存在着无限多个可能世界,每个可能世界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世界,具有不同的历史和发展轨迹。
他认为,这些可能世界并非单纯的幻想,而是在逻辑上是可能实现的。
他认为每个可能世界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内在秩序,虽然与我们所知的现实世界不同,但同样合乎逻辑。
莱布尼茨对可能世界的探讨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拓展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理论引发了许多人的思考和争议。
一些学者对他的观点表示怀疑,认为可能世界只是纯粹的想象,缺乏实际意义。
也有许多人认为这种观点是有启发性的,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理论,以及可能世界留下的历史困惑。
1.2 历史困惑的由来莱布尼茨对可能世界的探讨,历史困惑的由来:莱布尼茨是一位哲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提出了可能世界的概念,这个概念在当时的哲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莱布尼茨认为,除了我们所处的这个现实世界外,还存在着无数个可能世界,每个可能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命运。
描写历史变迁的唯美句子(精选100句)历史是一幅源远流长的画卷,记录着人类社会各个时代的变迁和演进。
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见证着那些曾经辉煌或沉沦的岁月。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唯美动人的句子,这些句子绽放着智慧和感悟,引领我们品味历史的魅力。
1. 时间的沧桑岁月如水,揭示了历史的底蕴。
2. 历史如一本翻开的书,每一页都镶嵌着无尽的故事。
3. 唯有回首过去,才能把握未来的前程。
4. 帝王辞位,富家商衰落,一切皆属于历史的捕捉。
5. 战火的燃烧铸造了一个个不朽的英雄。
6. 文明的光辉照耀下,历史以日新月异的姿态展现。
7. 历史是人类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学会珍惜现在。
8. 雌雄莫辨的篝火燃烧,在岁月的长廊上绽放出辉煌的光芒。
9. 人类聚散转变的轨迹,编织成历史的华章。
10. 悲欢离合的故事在历史书页上往来闪烁。
11. 沧海桑田的岁月印刻下无数个昨天。
12. 人类文明的荣光闪烁,送走了生命的轮回。
13. 乱世沉浮,留给后人几缕记忆。
14. 古老遗迹保存了历史的脚印,诉说着它们的辉煌与沧桑。
15. 历史的钟声长鸣不息,提醒我们永远保持警觉。
16. 历史之旅充满了千姿百态的风景,等待我们一一寻觅。
17. 人类的智慧在历史的舞台上轮番上演。
18. 生活的律动,划过历史的年轮,描绘出美丽的画卷。
19. 兴盛衰败的交替,掀开了历史的一页页华章。
20. 剪不断的缘,绵延不绝的历史铭记在心。
21. 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汇聚着世间的沧桑与浩渺。
22. 唯有历史的镜头,揭示了岁月的真谛。
23. 承载着悠久回忆的石板,寄托了人类的情感和智慧。
24. 时光的铁锚锚定了历史的痕迹,深深铭刻于我们的灵魂中。
25.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带动着文明的进步和演变。
26. 每一个古老的城市都深藏着曾经辉煌的历史。
27. 我们应该从历史的教训中吸取智慧,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28. 世事如梦,历史记录了这些梦的痕迹。
29. 唯有留下的文字,才能传承历史的光芒。
历史终结论1989 年日裔美籍学者福山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上发表《历史的终结?》一文,宣称西方的民主自由战胜了共产主义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普世价值,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生的一切问题都是因为没有充分实现民主自由原则而导致的,今后人类的一切努力就是要在政治上实现充分的民主自由?冷战结束以后, 如何评价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命运, 成为东西方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 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
在他看来,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
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 从此之后, 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就不再进步了。
福山的这一学说, 在本质上是错误的, 其理论的基础是值得怀疑的。
为了增强理论上的说服力, 福山从历史上为其“历史终结论”寻找论据, 并把黑格尔和马克思引为同道, 认为他们与他一样, 都是历史终结论的倡导者。
他在1989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 8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并不仅仅是冷战的结束,而是历史本身的终结,因而具有根本的性质。
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变化无可争辩地表明西方和西方思想的胜利,具体说来是西方经济自由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的胜利,而这正是“人类思想演进的终点和作为人类最后的政府形式的西方自由民主制的普遍化”。
这并不是说在这以后就再也没有什么事件发生了,但在福山看来,以后发生的事件只能是西方自由主义的进一步普遍化,因为他强调,目前自由主义还只是在思想或意识领域取得胜利,离在现实的物质世界的胜利还很远。
撇开福山这里露骨的政治倾向不谈,需要着重分析的是福山自称必须首先加以考察的与当前历史变化性质有关的某些理论问题。
正像福山自己强调的,“历史”对他来说,不是指过去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而是能把重要事件从不重要事件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抽象”,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到历史以外去找一种永恒的跨历史的标准。
·外国哲学·目的论视角与历史意义问题周 建 漳对历史总体意义的探究是关于历史的形上思辨的基本论题之一,它构成人们辨识思辨历史哲学的理论标志。
关于历史的意义的理解涉及若干思想前提,从西方思想史上看,这些思想条件最初是在基督教思想中形成的:“由于圣奥古斯丁,西方世界开始相信,整个历史是可以解释的”。
(格鲁内尔,第162页)后世如黑格尔式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基督教末世论视野下的救赎史之间在思想方式方面存在着深刻的家族相似关系。
此一思想史关联的彰显为我们审视历史意义问题提供了一个源始的、从而直击问题本义的视角,进而有助于我们关于历史意义问题的哲学思考。
本文首先从意义范畴入手,在理论上厘清历史意义及其理解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进而在此基础上,以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为个案,揭示其在救赎史框架下为历史意义的凸显准备了必要的思想条件,从而成为思辨历史哲学的神学先声;最后在理论层面上,对历史整体意义成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略作探讨。
一、“意义”与“历史的意义”意义是一个甚为复杂且尚未得到全面研究的范畴,在不同语境下它通常包含认知性与价值性两层涵义:在前一层面上它与意思(meaning )———如一个语句、一种文本的含意———相关,在后一层面上则涉及价值、目的(significance )。
由此就有所谓“句子的意义”与“人生意义”或“历史意义”的区别;对前者,我们关心的是它是否“准确”、“一致”,对后者,我们则常常冠以“重大”、“深远”及“积极”之类的定语。
意义在两个层面上的共同点是,它总是导致理解的东西(what makes sense ):有意义的东西导致理解、领会或是追求,反之,没有意义的东西令我们不知所云或弃若敝屣。
意义是非实体性的关系性存在,说到意义总是涉及某一特定的上下文。
正如诺齐克(Robert Nozick )在《价值与意义》一文中所说,意义涉及某一事物自身之外更大范围上的某种联系。
(Nozick,p.166)语词的意义如弗雷格(Gottl ob Frege )所主张的,不能孤立地于其自身中求之,而应在命题的上下文中寻问。
历史研究没有终点
发表时间:2010-10-27T10:56:06.79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5月第3期供稿作者:刘宇[导读] 在对汪毓和先生编著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进行初步研究的过程中,本人最大的感触是汪先生是在勇敢而谨慎地前进着的刘宇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A
汪毓和编著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959年作为教材在中央音乐学院试用,1964年以“中央音乐学院试用教材”名义出版、内部发行,1984年正式由人民音乐出版,后又经历了1994版、2002版、2009版三次修订,自正式出版开始共计重印19次,在其出版及整个修订的历史时期在同类题材的著作中,是修订次数最多、重印次数最多、发行数量最多的(1984年的第一版,先后印了4次,共出书 25,630册;1990年的“修订版”先后印了10次,共出书40,750册;2002年的“二次修订版”先后印了12次,共出书 108,220册,三个版本共出书174,600册。
)近现代音乐史读本。
作为当代高校本科、甚至研究生音乐学专业系列教材,同时是一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重要著作,其雏形、面世、修订的过程又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间引发了长时间的“重写音乐史”的讨论,由于客观与主观方面的因素,使得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版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比研究不同版本,对音乐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经过研究,认为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
一、重视对汪著1964版(即雏形本)的研究,给汪著以更为客观的评价。
汪著1964版的编写与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编写小组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要》未定稿(以下简称“中音史未定稿”)和上海音乐学院中国现代音乐史编写小组的《中国现代音乐史》未定稿处(以下简称“上音史未定稿”)在1958至1961年这一时间段,尤其是汪毓和先生亲自参与了“中音史未定稿”的编写工作,因此其对汪著写作的影响理应是比较多的,可以说这三个版本即是同时期的读本同时又是有直接关系的读本,因此通过对比可以分析1964版与同时代文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从而对1964版给予更客观的定位。
在音乐家评介上,这三本书中存在着“走革命道路的音乐家”——即“革命音乐家”与“资产阶级(包括小资产阶级)音乐家”之间鲜明的“鸿沟”。
导致对一些音乐家的观点或作品未加深思便给予了负面性的评价,简单的将音乐家的观点定性为资产阶级观点,简单的用“革命”与“改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音乐家进行定位;不同之处是汪先生加入了对赵元任的评述,而这位音乐家在另两本“未定稿”中是被排除或忽略的,而且与“中音史未定稿”和“上音史未定稿”相比,汪著中受“左”的影响是较轻的,苛责音乐家的程度较轻,对音乐家的评论也是相对公正的,这是值得注意的。
从这个角度看,当时整体的学术观点对汪毓和的著作是有着几乎是决定性的影响的,1964版对“中音史未定稿”、“上音史未定稿”的主要观点的“继承与突破”也是一目了然的。
64版在当时社会是相对成功的著作,左的痕迹也相对较少。
二、重视对汪著从面世至修订过程的分析。
1984版相对于1964版改变了对青主的“全盘西化”等一系列有失偏颇的评价,保留了对其艺术观点具有唯心注意色彩的认识。
继续了对一些音乐家的片面评价,如对王光祈定下的“阶级调和论”的基调也未作改变。
1994版对王光祈、萧友梅、黎锦辉、刘天华、青主等人的评价,做了一些改动,删减了一些与政治联系较为紧密的评语,如删减了对刘天华的局限性与政治态度有关的评价。
删除了对黄自部分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评价过低的评语,增加了黄自艺术歌曲对后来学院作曲家的影响。
左翼部分在聂耳、冼星海的基础上,介绍了吕骥、贺绿汀的音乐创作。
沦陷区、国统区音乐部分也增加了江文也、马思聪、谭小麟及一些外国音乐家的介绍。
2002版无论从观念上还是框架、内容上都是调整最剧烈、改动最大的一次修订,它是修订程度最深的版本。
著作观念上,2002版做了全面的调整,左的痕迹已经基本淡化。
在音乐家评述方面,增加了大量音乐家的生平介绍,吸纳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大部分音乐家的评价都做了重新定位,以更加历史的、客观的角度看待音乐家,更为客观地评价了音乐家的历史地位、历史贡献。
2009版体现地更多的是收缩性、协调性。
在观念上的调整不大,更注重的是为兼具教材和史著的特点而进行的内容比例、章节比重以及整体条理性的改变。
并且,2009版首次增加了大量的音响和图片资料,具有更高的教学实用性和作为历史著作的直观性,是一部真正的有音乐的音乐史著作。
总之,50年代末,受时代影响出现急躁冒进倾向,著作孕育时间是仓促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本著作从“大跃进”的产物变为新时代的崭新姿态,是经历着一步步的改变的。
这部著作的修订过程,反映了90年代至今的音乐学界的思想变迁。
政治氛围逐渐宽松以及历史著作、文章的不断涌现,加之“重写音乐史”的推动,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首先,自1990至2009年,是中国处于改革开放30年的中后期,改革已从经济拓展到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
应该说,大环境为学术事业的发展营造了更好的学术环境,为推动学术事业更健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历史材料的不断涌现,带来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史料的研究,不断出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为汪著的修订铺开了路。
第三,“重写音乐史”的推动。
“重写音乐史”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界空前的大讨论,内容涉及音乐史中的人、事、曲等,从个案到整体,从学科建设到学术品格,方方面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论争。
这场讨论,笔者认为是标志着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界整体学术意识的一次较为彻底的转变。
尤其是,这场讨论以汪著为主要对象进而引发的对整个学科发展的思考,因此,它直接影响着汪著的前进以及整个学术研究、学科发展的步伐。
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汪著的修订具有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多重要素,为汪著指出了更明确的修订目标,促使汪著进一步完善。
在对汪毓和先生编著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进行初步研究的过程中,本人最大的感触是汪先生是在勇敢而谨慎地前进着的,当时的音乐史写作小组整体的观念都是有局限的而不只是汪毓和先生一个人的问题。
历史的浪潮没有人能阻挡,正如当年汪毓和无法阻挡“左”的思想浪潮一样,今天的史学浪潮亦无法阻挡,而汪毓和先生勇于不断修正自己的心血之作,不断革新,是带着尊重历史、慎重历史的态度前行的,这无疑是史学家的最宝贵的精神。
每个人生来就带着时代的烙印,而研究历史的过程往往是一代人除却烙印,打破局限的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说,带着时代烙印的历史学家已经写出的著作恰恰就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历史。
当我们在观看这些的历史著作时,体会的不正是那段“过时”历史的“过时”之处吗?真正的历史也许不仅是要求我们不断的修正以求客观、实事求是,而更重要的是在读史的时候能够体会到时代的发展,人的思想的转变,用更客观的主观来辨认历史,从而有所借鉴与收获。
汪毓和先生给我们的“教材”,正是能够通过对比阅读,体会其雏形、出版、修订的过程,给我们一个流动的、修正的历史著作,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历史——这个没有终点只有永远的事业。
历史的脚步还会继续向前,但是笔者相信,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一定会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永恒记忆,因为它告诉人们历史思维扭转的艰辛,告诉人们历史经验教训的无比可贵以及历史研究的真正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汪毓和
1964:《中国现代音乐史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
1984:《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4:《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修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乐出版社。
200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三次修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音协、中国音乐研究所编
195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要》第一至五编[Z],北京(油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