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特·兰堡招贴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578.50 KB
- 文档页数:17
当今社会,人们对信息传递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局限于文字的传达,而是更加趋向于图形的表达。
图形是一种语言,具有超越国界和人类语言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可使信息传递更加具象、快速、深刻。
因此,招贴设计中的图形语言如何表达,图形如何完成信息的“语言交流”使得大众能够快速解读,值得研究。
德国著名平面设计大师冈特·兰堡设计了几千幅招贴。
他力图通过设计表现个人的艺术思想、意识观念和形态立场,在视觉传达功能的基础之上,把设计当成诗歌那样创作,高度个人化、自由化。
他强调自我意识和对生活的领悟,在视觉效果上追求视觉冲击力,强调平面效果的突破。
一、分离的图形冈特·兰堡在大量招贴作品中,善于将具象物品进行深度分离,深度的分离不仅包括空间和层次上的分离,也包括元素的分离、整体和部分的分离。
冈特·兰堡著名的土豆系列作品就具有深度分离的图形语言特征。
在冈特·兰堡之前,从未有人试图将土豆分解、染色,再叠加。
冈特·兰堡的这种不一样的艺术加工是前所未有的奇特创意,其将色彩的对比和空间的叠加相结合,呈现出诗意的层次感和韵律感,一改从前视觉停留于平面的局限,引导视觉走向多层次的空间。
这一创作灵感与冈特·兰堡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冈特·兰堡出生于“二战”时期的德国,当时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适应力极强的土豆被引进,在粮食极为匮乏的时期,土豆便成为当时人们维系生命的重要支撑。
土豆陪伴冈特·兰堡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因此,在冈特·兰堡意识里,土豆拯救了德意志民族,是德国文化的象征、一种精神的符号。
如图1中的土豆系列招贴,冈特·兰堡将土豆削皮、缠绕、切块、上色,再堆砌,不同的组成形式之间存在共同点,那就是兰堡在构图时把土豆和大量色彩鲜明的色块结合在一起。
简单的土豆在冈特·兰堡的作品中被分割产生轮廓线,对比强烈的色彩在分割线中形成不同的色块,这使得一个简单的土豆被深度分离又深度统一。
冈特兰堡作品赏析
图1 图2 图3
德国设计师冈特兰堡作品, 土豆是冈特·兰堡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设计主题,其土豆的系列海报曾在威斯巴登博物馆的个人展上展出过。
图1,图2,图3,都是运用土豆的素材一一呈现的,如图一中的作品都充分体现了冈特兰堡奇特的想象力,没有人会想到土豆可以分裂上色,可以在平面是展示空间的效果,兰堡开创了一个先例他将土豆“玩”到极致,他通过平面上收的深度分离使得平凡的土豆获得超乎寻常的视觉冲击力。
图2 ;虽然都是以土豆为表现主题,但运用不同的是对土豆的处理方式,他将土豆削皮,缠绕,切块,上色在堆砌……不同的组成形式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那就是兰堡在构图时吧土豆的轮廓线和块的色彩结合在一起。
图3;土豆因为表皮的质地相同二成为一个整体,有因为人为的分割形成轮廓线,价值高纯度的色彩渲染从而成为若干个部分。
土豆中红绿,黄蓝两对互补色的运用使土豆的内部分裂更加完善。
1、最有趣的广告招贴设计名称:光明书作者:冈特·兰堡时间:70到80年代分析:这张作品是冈特·兰堡70年代到80年代摄影图形时期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最能代表他的风格,这张作品表现出了他非凡的想象力,他的蒙太奇手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
这张作品基本采用了黑白色调,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作为创作的基本元素,加之艺术处理,使其具有另一些象征性。
书籍是兰堡创作的一个设计主题,书籍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
这个系列作品中得书籍给人的想象空间十分广阔。
如图,书被手握住,而这只手由品面转向立体也是一种形式的转换,他借助一个元素,如书将平面的东西转换成了立体的样式,如此简单的转换将单一的一维空间转化为了三维空间,给观者一个探寻的空间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书似乎悬在空中并投下阴影,形成一种失重感。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是这只手,在给观者错觉的同时也用视觉背后的隐喻打动了人们。
深度的分离、样式的转换和张力的凸显都是兰堡追求的设计手法,目的都是为了是简单的平面转换为复杂的空间,使呆板的平面具有膨胀的视觉张力。
他以最简洁的视觉形象表达了最深刻的内涵,不断更新人们的视觉环境,不断塑造自己的作品风格。
他的作品形式多样,但相同的是他总是用各种方法来改变平面效果的单纯,他的突破性也体现的作品的背后有一颗追求自由和个性化的内心。
作品除了带给我们视觉的震撼还有心灵的震撼。
2、最简单的包装设计作者:佐藤卓分析:佐藤的作品颜色以清爽明快的色调为主,给人青春和活力的感受,厨房调料盒设计本该是单调的乏味的,但多色的调料盒设计可以让人根据不同调味料带给人的感受选择颜色和款式。
这是让日常活动变得更加便捷、同时也让生活充满乐趣的设计。
它让单调的厨房因此而添加色彩,调料盒可以代表人们每天不尽相同的生活,而这种鲜艳的多色设计,也让每日三餐在厨房中做饭的人们不再乏味,增加做饭的趣味性,让人心情愉悦。
这种产品造型简单,设计带有儿童时代的单纯和童趣,让人心情放松,卸下伪装和包袱,单纯的做回自己,享受人生最简单的快乐。
从视觉语言的角度分析冈特·兰堡的招贴作者:杨晓文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0期摘要:冈特·兰堡的设计创作,是基于视觉传达功能的基础之上,把设计当成诗歌那样创作,高度地个人化、自由化。
他更加强调自我意识和对生活的领悟,在视觉效果上追求视觉冲击力,强调平面效果的突破。
兰堡始终坚持用视觉形象语言说话,一切装饰性元素都让位于视觉功能。
在其所创作的作品中,有各种视觉语言方式的运用,如空间的分割,深度层次的区分,光线和量度的把握,视觉张力的运用,心理主观性倾向性的掌握等等。
关键词:视觉语言;式样;分离;转换;张力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087-02一、背景近几年,在平面设计领域,我们总是能听到诸如“注意构图”、“不要忘记创意”、“你被抄袭了吗”等等话题,甚至2011年出版了一本名为《平面设计死了吗》的书籍,这本书充分表达了设计师的无奈与呐喊。
面对设计界创意的缺失,思想的枯竭,平面设计未来的路如何走成为我们当下要关注的事情。
从历史中寻找答案,来仔细探索世界平面大师冈特·兰堡的作品,会发现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有规律的、科学的、逻辑的、心理的要素,或许这可能成为我们解决当前平面设计瓶颈的方法。
二、视觉语言的意义通常,我们对某些事物进行陈述的时候,总是通过描写该事物与周围背景之间的关系而把这种事物的形态传达出来。
当看到一件作品时,视觉系统会根据作品的构图分布,色彩搭配,形态特点,直观的传递给我们一个快速整合的结果,然而在视野之内所存在的事物,并不仅仅是那些落到视网膜上的事物,而且会传达到我们的内心,如果恰时观众与作者又有着情感上的共鸣,那这幅作品就会在观众的内心留下一定的张力和量度。
视觉语言带给观众的既是视觉感官上的刺激,又是心理上的考量。
人的各种心理能力中差不多都有心灵在发挥作用,当观看的作品触及到人的心灵,那么与之有观的情感细胞就会迸发出来,从最初的知觉到深入的思考,反过来又通过诸思维迫使人们从另外一种角度再次审视作品。
德国招贴大师冈特·兰堡作品探析摘要�冈特·兰堡是欧洲"视觉诗人"派公认的一位最有创造力的招贴大师�他始终坚持用视觉形象语言说话�追求画面的韵律感、层次感�用最简单的视觉形象表达最深刻的内涵�他的作品追求平面之外的视觉效果�给视觉世界带来了新的力量和生机。
关键词�冈特·兰堡�深度分离�式样�张力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欧洲和美国的平面设计形成了新流派--观念形象设计。
这个强调视觉传达的准确性、形象性和理性的新流派是战后平面设计的重要发展之一�在平面设计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它与现代艺术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设计运动的艺术影响因素之一是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各种风格�特别是立体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等等。
[1](P.269)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的观念形象设计流派代表便是"视觉诗人"派。
它反对所有传统的、保守的、商业化的设计�强调现实存在的东西与想象结合�表达出个人的想法与观念�让海报等平面设计达到明确的视觉传达功能。
冈特·兰堡是欧洲"视觉诗人"派公认的一位最有创造力的代表人物。
2冈特·兰堡简介冈特·兰堡�G u n t e r R a m b o w�见图1�1938年出生于德国麦克兰堡地区的小镇诺伊斯特里茨。
1958�1963年�20岁�25岁�在卡塞尔造型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实用美术。
1960年22岁的冈特·兰堡在法兰克福成立了自己的图形摄影工作室�1963年�25岁�毕业于卡塞尔美术学院�1964�1973年在斯图加特和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创办个人设计事务所。
1974年至今为国际平面设计联盟会员�A G I�。
同年�36岁的兰堡受聘为卡塞尔综合学院图形设计教授�1987年�49岁�任卡塞尔视觉传达教授�1993年�55岁�至今任卡尔斯鲁厄国立设计大学一级教授、副校长。
艺术设计Arts circle美术界ARTS CIRCLE 2011/7视觉诗人—冈特·兰堡的招贴设计探析TEXT /陈娟冈特·兰堡是德国的设计大师,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兰堡的作品具有独特风格,渗透着视觉语言的魅力和表现形式的创造力,被称为世界杰出的“视觉诗人”。
兰堡力图通过设计表现个人的艺术思想、意识观念和形态立场,在基于视觉传达功能的基础之上,把设计当成诗歌那样创作,高度地个人化、自由化。
他强调自我意识和对生活的领悟,在视觉效果上追求视觉冲击力,强调平面效果的突破。
从冈特·兰堡最具代表性的招贴设计中,可以最清晰的观察到他的风格特点。
一、以强调视觉功能为宗旨兰堡的设计思想植根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设计教育思想体系中所提倡的功能主义,正如他的作品所表达的那样,用视觉语言说话,强调视觉功能,善于用最简单的视觉语言表达最深刻的内涵。
兰堡能非常准确地捕捉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寻找非直观的视觉元素,经过艺术性夸张,表现其深刻的内质。
视觉功能至上,恰如其分地把握视觉语言,使人一目了然。
功能性是招贴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如何利用色彩、图形等视觉元素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是设计师在设计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兰堡的招贴作品中,不难发现他善于运用简洁、明快、响亮的色彩,每幅作品选用一个主色调去征服观众,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间的色彩对比,其色彩具有简洁、鲜明、强悍果断的美感,这也正是招贴广告功能所需要的色彩。
因招贴张贴在户外繁华区,只有强烈的色彩,才能瞬间夺取人们的视线,快速传达信息。
二、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兰堡的艺术植根于他的民族文化,包豪斯思想是他的艺术根基,土豆文化是他的灵魂,60年代西方的学潮则奠定了他视觉设计的革命性。
兰堡被成为当代世界最杰出的视觉诗人,他以其丰富的阅历,超群的智慧和卓越的想象力,不断地更新和塑造自己的设计风格。
土豆是冈特·兰堡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设计主题,其土豆的系列海报曾在威斯巴登博物馆的个人展上展出过。
探究冈特兰堡招贴设计中的再创造意识
张家琪
【期刊名称】《设计》
【年(卷),期】2016(000)021
【摘要】德国设计师冈特·兰堡是设计界公认的“视觉诗人”,他主张用视觉语言说话,强调视觉功能的重要性。
在长达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以其丰富的阅历、卓越的想象力和过人的智慧,创作出无数优秀作品,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视觉语言和设计风格,对当代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冈特·兰堡的风格演变,探究再创造意识在他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意义。
【总页数】2页(P72-73)
【作者】张家琪
【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5
【相关文献】
1.浅析"视觉诗人"冈特·兰堡的招贴设计 [J], 李慧;詹秦川
2.设计艺木中的文化源流探讨——靳埭强与冈特·兰堡广告招贴作品个案分析比较[J], 胡安华
3.浅谈超现实主义绘画对冈特·兰堡招贴设计的影响r——以冈特·兰堡的土豆系列为例 [J], 李芸杉
4.浅谈超现实主义绘画对冈特·兰堡招贴设计的影响——以冈特·兰堡的土豆系列为
例 [J], 李芸杉;
5.设计作品中的图像学研究——以冈特·兰堡招贴设计为例 [J], 乔文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冈特兰堡招贴表现形式特征研究
本文是一篇以德国设计大师“冈特·兰堡招贴表现形式特征”为研究主题,以冈特·兰堡招贴设计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冈特·兰堡的生平和创作经历。
第二部分是对他的招贴设计作品外在形式的表现特征分析,包括绘画艺术流派、风格对冈特·兰堡招贴设计作品的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以及他在招贴设计中所运用的形式、色彩、构图诸要素的分析。
第三部分是对冈特·兰堡的设计作品所呈现出的内在精神的表现特征的分析,分别从冈特·兰堡招贴设计中的再创造意识和诗性表现两个视角进行阐述。
第四部分是冈特·兰堡对艺术的成就与地位的评价,主要从他作为德国重要的视觉诗人及其风格对后来的招贴设计领域的影响两方面来阐述。
艺术设计Arts circle美术界ARTS CIRCLE 2011/2小实物,大探秘TEXT /谢璐威——试论冈特·引言在熟知冈特·兰堡的人们眼中,他一直被认为是设计界的“视觉诗人”①,他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无论是其自由创作的作品还是商业招贴。
兰堡总是钟情于运用他身边普通的小事物,但是他总能让它们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引人深思。
在王受之②先生所编的《世界平面设计史》中曾写到:“在当时的欧洲一直都在具有强烈的表现个人艺术色彩的氛围当中,就像所有的艺术活动一样,都拥有着艺术的创作动机。
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这段时间里,欧洲的招贴设计已经与美国的那种单纯的商业特色性的招贴大有不同了,欧洲的招贴中始终都具有个人的表现色彩,把所有的设计因素都考虑到作品中,有时虽然设计对象并不完整但却能传达给人清晰的概念。
而这样一帮人被称为“视觉诗人”,联邦德国法兰克福的冈特·兰堡则是这里面最具影响力的平面设计家。
”③一、小实物的运用兰堡的平面设计作品常以摄影为基础,再加以重组或拼贴,把实在的摄影对象转变成为近乎抽象的符号,这就是其包含了隐喻意义的诗意手法。
兰堡把招贴诗意化是他的风格,在对身边实物的运用上更是他的专长。
在兰堡早期的招贴设计中,为人熟知的一个系列就是土豆系列。
在兰堡为Egoist 杂志所创作的招贴中,鲜明的色块加上明确的颜色载体——土豆,造就出一系列经典画面。
兰堡把整颗的土豆分成块状,但在整体上又组成一个完整的土豆,对土豆表皮的处理却又那么真实,让人一眼看去就有熟悉的视觉体验,加上高纯度的色块在极具现代感的同时又能让极其普通的土豆发挥独特的魅力,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极具生命力的创造,赋予了土豆特殊的意义,这就是作品的成功所在。
在这一系列的作品当中,虽然只有一颗土豆、各种颜色以及黑色的背景,但是却不让观者觉得单调乏味,反之会让人觉得这就是作者想要表现的唯一主体,两个元素的搭配,给一个普通的世界涂上了绚丽的色彩,在视觉上就可以给观者一种新鲜的冲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