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青蒿化学成分的研究_屠呦呦 (1)
- 格式:pdf
- 大小:303.95 KB
- 文档页数:5
屠呦呦的故事:历经艰难终发现青蒿素青蒿素发现历程: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1970年,课题组的主要精力还是开展对胡椒的深入研究,2—9月,先后送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测试胡椒等各种提取物和混合物样品120余个。
经效价测定,发现胡椒经分离提取后,不能提高效价;调节成分比例,虽能提高效价,但远不如氯喹。
1971年广州会议上,“523 ”中医中药工作只能上、不能下的目标被再次明确。
由此,屠呦呦课题组被充实到4人,“屠组长”的麾下,才算真正有了3个团队成员。
直至1971年9月初,筛选了100余种中药的水提物和醇提物样品200余个。
他们期盼着能有所收获,但结果令人失望——筛选过的中药里,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高的也只有40%左右。
难道史书上记载不可信?难道实验方案不合理?难道在中医药这个宝库中就发掘不出宝来?一个氯喹不可超越,一个常山已到了尽头,真的就无路可走了吗?“重新埋下头去,看医书!”屠呦呦的执拗和坚持带动着大家。
从《神农本草经》到《圣济总录》再到《温病条辨》……厚厚的一摞医书被翻得书角微卷。
很长一段时间,青蒿这种不起眼的菊科植物,都不是最受关注的药物,直到有一天,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
这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
青蒿在中国的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青蒿入药,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的《神农本草经》等典籍都有记载。
青蒿治疗疟疾则始于公元340年间的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之后宋《圣济总录》、元《丹溪心法》、明《普济方》等著作均有“青蒿汤”“青蒿丸”“青蒿散截疟”的记载。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除收录了前人的经验外,还载有治疗疟疾寒热的实践,清《温病条辨》《本草备要》,以及民间也有青蒿治疗疟疾的应用。
在反复研读文献过程中,《肘后备急方》关于青蒿的描述给了屠呦呦新的启迪。
在各种传说中,这个场景往往被描述为:在某一天的凌晨或者深夜,阅读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时,屠呦呦被灵感击中——那本古方上说:“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诺贝尔演讲: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屠呦呦,女,药学家。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1]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以下是店铺整理了屠呦呦诺贝尔演讲: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希望你喜欢。
人民网斯德哥尔摩12月7日电(记者李玫忆、刘仲华、实习记者王娜)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12月7日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出席诺贝尔报告会,发表了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向现场的1千多名观众展示了青蒿素的发现过程。
她在演讲中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强调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希望中西医有机结合,优势互补,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从而造福人类。
等待演讲:观众寒风中排队热情高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是北欧医学研究重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就是该校下设的一个机构。
12月7日的诺贝尔演讲就在这里举行。
今年的演讲地址在医学院新落成的医学礼堂。
该礼堂外形似一艘巨大的帆船,外立面是金光闪闪的玻璃幕墙。
礼堂内能容纳1千多观众,是整个学院最大的礼堂。
礼堂座位分为媒体区和观众区。
考虑到因为屠呦呦获奖引发的热潮,此次诺贝尔演讲的组织者11月初就开始媒体注册和登记,而10多天后注册网址就显示媒体席位已满员。
由于大村智获奖,从日本和欧洲各地赶来的日本媒体有10多家,记者有30多人。
而屠呦呦的获奖也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华文媒体的热情。
从中国内地、欧洲各地赶来的中国媒体也有10多家。
由于本网记者注册较早,获得了第一排的座位号。
屠呦呦的诺奖之旅吸引了在瑞华人华侨的高度关注。
来到礼堂门前,已经有数百名华人在排队等待入场了。
屠吆吆研究青蒿素过程作文100字【篇一:最新作文素材:屠呦呦】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医学奖2015年10月0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刚刚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央视记者王薇薇)“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
”这位80岁的女科学家声音清脆,带着浓浓的江浙口音,“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青蒿素的成绩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这也是标志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屠呦呦的讲话始终保持一致的低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
”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中国人获诺贝尔医学奖#【她曾亲自试药得中毒性肝炎】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出现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
当时,屠呦呦和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屠呦呦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
但她们坚持亲自证实药物安全,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
最终,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屠呦呦通过央视正式发表获奖感言:获诺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这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个入口。
屠吆吆研究青蒿素过程作文100字【篇一:最新作文素材:屠呦呦】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医学奖2015年10月0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刚刚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央视记者王薇薇)“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
”这位80岁的女科学家声音清脆,带着浓浓的江浙口音,“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青蒿素的成绩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这也是标志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屠呦呦的讲话始终保持一致的低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
”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中国人获诺贝尔医学奖#【她曾亲自试药得中毒性肝炎】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出现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
当时,屠呦呦和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屠呦呦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
但她们坚持亲自证实药物安全,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
最终,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屠呦呦通过央视正式发表获奖感言:获诺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这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个入口。
屠呦呦瑞典演讲全文: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应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屠呦呦于XX年12月7日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进行了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
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X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获奖人共聚一堂。
在日本科学家大村智、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分别发表演讲之后,85岁的屠呦呦身着蓝色套装,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走上讲台。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在演讲中,屠呦呦首先对诺贝尔奖评委会和诺贝尔基金会表示感谢。
随后,屠呦呦介绍了40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中,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屠呦呦介绍,中医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在中药青蒿。
又经过很多次失败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即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者冷却,然后再用解溶液去除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药品。
在1971年10月的实验中,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以1克每公斤体重的剂量,通过连续三天对病人口服给药,实现对疟疾抑制率100%。
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在随后的临床研究中,对30例病人治疗全部显效。
研究者们于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与上海科学研究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合作,最终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结构,并于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上发表。
随后,经过不断改进,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持续获得成功,并引发国际关注。
“大家可能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药物发现的过程,但是当年在中国,从已有XX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相当艰辛。
”屠呦呦在演讲中说,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抗疟研究项目”,屠呦呦被指定负责,并组建项目科研组,承担抗疟项目的研发,这个项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
青蒿素化学结构鉴定的经过屠呦呦的小组先后在北京医学院林启寿教授(已故)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梁晓天教授(已故)的指导下,用分离到的青蒿素进行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和部分化学反应的研究,分子中没有氮原子,推测此化合物是一种具有倍半萜结构的新型的抗疟药。
由于研究力量和仪器设备薄弱,难以单独完成全部结构鉴定研究,因此和上海有机化学所协商。
经“上海地区523办公室”协调,由周维善教授主持,吴照华和吴毓林负责,并同意中药所派一人参加。
自1974年2月起,中药所先后派出倪慕云、刘静明和樊菊芬到上海,短时期和有机所的研究小组共同工作。
屠呦呦本人没有参加有机所的研究。
尽管这些工作是在上海有机所进行,但是梁晓天教授也为青蒿素的结构研究做了很多贡献,并通过屠呦呦和她组员的通话,为上海的研究提出参考意见。
1974-1975年在有机所的主持下,研究了青蒿素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其中最有价值的四组反应,一是与碘化钠作用生成碘的颜色反应和三苯磷的还原反应证实青蒿素中过氧基团的存在;二是用盐酸羟胺反应和氢氧化钠滴定证明青蒿素有一个内酯基团;三是用NaBH4可将其内酯基还原成半缩醛,而保留过氧基团不变,这个产物开始称其为“还原青蒿素”,在青蒿素的化学结构确定后,才称之为“双氢青蒿素”;四是青蒿素的氢化反应,用钯-碳酸钙催化,生成脱氧青蒿素。
这些化合物为以后的构效关系研究和青蒿素衍生物的制备奠定了基础[刘静明、倪慕云、樊菊芬、屠呦呦(北京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吴照华、吴毓林、周维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青蒿素(Artean nuin)的结构和反应,化学学报1979,37(2):129-143]。
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质谱、圆二色谱数据和化学反应的基础上,有机所的专家推定出青蒿素的部分结构。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青蒿素是一种高效的抗疟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疟疾的治疗和预防。
它的发现和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以下是对其发现和发展历程的详细描述:1. 发现青蒿素的起源:青蒿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本草纲目》中,其中记载了青蒿具有治疟疾的功效。
然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青蒿素的抗疟活性才被科学界重新发现。
2. 青蒿素的重新发现:1971年,中国中医药研究院的科学家屠呦呦等人开始对青蒿进行研究,他们通过提取青蒿的有效成分,发现了其强大的抗疟活性。
这项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关注,并被认为是疟疾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
3. 青蒿素的化学结构研究:随后,科学家们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
1972年,屠呦呦等科学家成功地从青蒿中分离出了青蒿素,并确定了其化学结构。
这项研究为进一步的药物研发奠定了基础。
4. 青蒿素的药理学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青蒿素的药理学特性,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他们发现,青蒿素具有广谱的抗疟活性,能够有效杀灭疟原虫。
此外,青蒿素还具有抗炎、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
5. 青蒿素的临床应用:在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后,青蒿素被证实是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
1979年,中国正式批准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药物,并开始大规模生产和应用。
随后,青蒿素被广泛应用于全球范围内的疟疾治疗和预防工作中。
6. 青蒿素的发展和改进:为了提高青蒿素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改进工作。
他们开展了青蒿素的合成研究,寻找更有效的衍生物。
此外,还进行了青蒿素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研究,以增强疗效。
7. 青蒿素的国际合作与推广:青蒿素的发现和发展成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国际组织和各国科学家积极参与了青蒿素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此外,为了提高青蒿素在贫困地区的可及性,国际合作机构还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药物供应。
8. 青蒿素的未来发展:青蒿素的发现和发展为疟疾治疗提供了重要的药物基础。
屠呦呦的故事:历经艰难终发现青蒿素青蒿素发现历程: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1970年,课题组的主要精力还是开展对胡椒的深入研究,2—9月,先后送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测试胡椒等各种提取物和混合物样品120余个。
经效价测定,发现胡椒经分离提取后,不能提高效价;调节成分比例,虽能提高效价,但远不如氯喹。
1971年广州会议上,“523”中医中药工作只能上、不能下的目标被再次明确。
由此,屠呦呦课题组被充实到4人,“屠组长”的麾下,才算真正有了3个团队成员。
直至1971年9月初,筛选了100余种中药的水提物和醇提物样品200余个。
他们期盼着能有所收获,但结果令人失望——筛选过的中药里,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高的也只有40%左右。
难道史书上记载不可信?难道实验方案不合理?难道在中医药这个宝库中就发掘不出宝来?一个氯喹不可超越,一个常山已到了尽头,真的就无路可走了吗?“重新埋下头去,看医书!”屠呦呦的执拗和坚持带动着大家。
从《神农本草经》到《圣济总录》再到《温病条辨》……厚厚的一摞医书被翻得书角微卷。
很长一段时间,青蒿这种不起眼的菊科植物,都不是最受关注的药物,直到有一天,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
这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
青蒿在中国的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青蒿入药,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的《神农本草经》等典籍都有记载。
青蒿治疗疟疾则始于公元340年间的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之后宋《圣济总录》、元《丹溪心法》、明《普济方》等著作均有“青蒿汤”“青蒿丸”“青蒿散截疟”的记载。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除收录了前人的经验外,还载有治疗疟疾寒热的实践,清《温病条辨》《本草备要》,以及民间也有青蒿治疗疟疾的应用。
在反复研读文献过程中,《肘后备急方》关于青蒿的描述给了屠呦呦新的启迪。
在各种传说中,这个场景往往被描述为:在某一天的凌晨或者深夜,阅读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时,屠呦呦被灵感击中——那本古方上说:“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青蒿素是一种有效的抗疟疾药物,具有广谱、快速和有效的杀虫作用。
它是从一种叫做青蒿的植物中提取出来的。
青蒿素的发现及其发展历程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故事,以下将详细介绍。
1. 青蒿素的发现青蒿素最早是在公元4世纪时,由中国的中药医生发现的。
这位医生名叫屠呦呦,她在研究中药治疗疟疾时,发现了一种叫做青蒿的植物具有治疗疟疾的功效。
她在实验中提取出了这种植物的有效成分,并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2. 青蒿素的发展历程青蒿素的发现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关注。
在屠呦呦的发现之后,科学家们开始研究青蒿素的药理学和治疗机制。
他们发现青蒿素可以有效地杀死疟原虫,并且对疟疾的治疗非常有效。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大规模生产青蒿素,并将其用于临床治疗。
青蒿素的疗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目前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之一。
为了更好地利用青蒿素的疗效,科学家们开始研究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和合成方法。
他们通过对青蒿素的结构进行分析和改进,合成出了更加稳定和高效的青蒿素类似物。
这些类似物不仅具有更好的药效,还可以通过化学合成大规模生产,从而满足全球疟疾治疗的需求。
青蒿素的发展还推动了疟疾的防控工作。
青蒿素的广泛应用使得疟疾的发病率大幅下降,有力地控制了疟疾的传播。
此外,青蒿素还被用于疟疾的预防,通过服用青蒿素可以有效地预防疟疾的发生。
青蒿素的发展历程中,国际合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各国科学家通过合作研究,共享数据和经验,加速了青蒿素的研发和推广。
这种国际合作模式也为其他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3. 青蒿素的未来发展青蒿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抗疟疾药物,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科学家们正在不断研究青蒿素的其他潜在用途,如治疗其他寄生虫病、抗癌等。
他们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发现更多青蒿素的应用领域,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此外,青蒿素的研发也面临一些挑战。
疟疾病原虫的耐药性逐渐增强,这使得青蒿素的疗效受到一定的限制。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疟疾病原虫的耐药机制,并寻找新的药物来克服这一问题。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青蒿素是一种有效的抗疟疾药物,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药物之一。
它的发现及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1. 青蒿素的发现青蒿素最早是由中国中药青蒿(Artemisia annua)中提取得到的。
青蒿在中国古代就被用于治疗疟疾,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它的有效成分才被提取出来。
在1967年,中国中医学家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对中药青蒿进行研究时,发现了青蒿中的一种有效成分,即青蒿素。
他们通过提取和纯化的方法,成功地从青蒿中分离出了纯净的青蒿素。
这一发现为疟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并引起了全球医学界的关注。
2. 青蒿素的发展青蒿素的发现引起了全球医学界的兴趣,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青蒿素的研究和发展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首先,科学家们对青蒿素的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发现青蒿素对疟原虫有强烈的杀灭作用,能够迅速减少疟原虫的数量,并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这些研究结果为青蒿素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随后,青蒿素的合成方法也得到了改进。
最初,青蒿素只能通过从青蒿中提取得到,这限制了其大规模生产和应用。
然而,随着化学合成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成功地开发出了合成青蒿素的方法,大大提高了青蒿素的产量和供应。
此外,为了增强青蒿素的疗效和减少耐药性的产生,科学家们还进行了青蒿素的结构修饰和衍生物的研究。
他们通过改变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合成了一系列的青蒿素衍生物,其中包括二氢青蒿素和磷酸二氢青蒿素等。
这些衍生物在疟疾的治疗中展现出更高的疗效和更低的耐药性,为青蒿素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3. 青蒿素的临床应用青蒿素的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疟疾。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感染并造成数十万人死亡。
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极大地改善了疟疾的治疗效果,拯救了大量的生命。
青蒿素主要通过抑制疟原虫的生物合成和代谢过程来发挥作用。
它能够迅速进入感染的红细胞中,与疟原虫内的铁离子结合,破坏疟原虫的代谢过程,从而导致疟原虫的死亡。
屠呦呦的成就:为中国药学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屠呦呦是中国药学界的一位名人,她的成就对于中国药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屠呦呦是一位药学家,她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中药的提取和活性成分的研究。
在她的努力下,中国的中药研究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屠呦呦也因此被誉为“中药研究之母”。
屠呦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她发现了一种名叫青蒿素的中药成分,这个发现对于治疗疟疾病毒非常有帮助。
在屠呦呦的研究之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能够完全压制这种疾病。
青蒿素的发现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使得世界上的许多疟疾患者得到了治愈。
更为重要的是,青蒿素并不像许多西药那样具有明显的副作用,因此被誉为是一种“绿色的药物”。
屠呦呦的成就不仅在于她发现了青蒿素这一新药物,还在于她的坚持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在研究青蒿素之前,她花费了近20年时间在研究中药提取和活性成分的方面。
她一直坚信中药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药物,并致力于发掘其中的潜力。
这种长期的坚持和奉献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药学界的学术氛围,并促进了国家对中药研究的投资。
屠呦呦的成就对于中国药学的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她的研究成果不仅成为了世界医学界的重要贡献,也展现了中药的巨大潜力。
通过她努力发掘和应用中药有效成分,中国的药品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并促进了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总之,屠呦呦是一位杰出的药学家,她的成就在中国药学界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的发现不仅治愈了许多疟疾患者,也为中国药学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她的努力和奉献精神警醒我们,对于追求事业取得成功是必须拥有的一种品质。
屠呦呦是一位为医疗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药学家,她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中药研究和应用,并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了深远影响。
首先,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这一中药成分具有治疗疟疾的功效,这一贡献让疟疾患者得到了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终结了疟疾等疾病治疗无效的局面。
此外,青蒿素的发现也为医生提供了一种更加安全、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案。
中国神药青蒿素阅读题及答案 青蒿素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点,曾被世界卫⽣组织称做是“世界上唯⼀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中国神药青蒿素》阅读题⽬及其参考答案,欢迎⼤家参阅。
《中国神药青蒿素》阅读原⽂ ①随着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将2015年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纳⼊囊中,其所研究的青蒿素也被誉为“中国神药”。
青蒿素是⽬前世界上唯⼀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
②疟疾是⼀种很古⽼的疾病,也是⼈类⽬前最⼤的杀⼿之⼀。
全世界每年有5亿⼈被感染(多数在⾮洲),⾮洲每年有100万⼈死于疟疾。
③如何治疗疟疾?⼈类对付疟疾最有⼒的药物,是法国科学家19世纪初从植物⾦鸡纳树⽪上提取出的奎宁。
但是在上世纪60年代,疟原⾍对当时常⽤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了抗药性,治疗效果极不乐观。
1971年,屠呦呦受到中医药典籍启发,带领她的团队提出⽤⼄醚低温提取青蒿有效成分(即青蒿素),并且报告了青蒿素的抗疟效果。
中国的古⼈在数千年前就开始⽤青蒿作为处⽅药治疗疟疾,它有明显的退烧功效。
2004 年5⽉,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选药物;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的统计显⽰,青蒿素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
④屠呦呦等科学家⼀直在研究青蒿素杀死疟疾寄⽣⾍的机理。
她的研究团队部分⼈员认为,青蒿素中有⼀种名为氧化氢桥的化学结构,它在被铁离⼦分解后会形成活跃的⾃由基,能够对⼀系列蛋⽩质及其它的⽣物分⼦展开攻击,这种攻击对疟疾寄⽣⾍⽽⾔是致命的。
另外⼀种观点是,与氯喹(治疗疟疾的常见药物之⼀)的⼯作原理类似,青蒿素能够阻断疟疾寄⽣⾍消耗⼈体⾎红蛋⽩时产⽣的有毒副产品⾎红素在体内的传输。
⑤近年来,⼈类对青蒿素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基于青蒿素中的氧化氢桥分⼦杀死疟疾寄⽣⾍的特点,美国内布拉斯加⼤学医学中⼼、瑞⼠热带研究所、澳⼤利亚维多利亚药学院等的研究⼈员合作对青蒿素的这种分⼦进⾏了轻微的改变,由此制成了新药RBx-11160。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青蒿素是一种有效的抗疟药物,广泛应用于疟疾的治疗和预防。
它的发现及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以下将详细介绍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1. 青蒿素的发现青蒿素最早是由中国中药学家屠呦呦及其团队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的。
当时,屠呦呦等人正在研究中国传统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希望找到一种能够治疗疟疾的药物。
他们选择了一种名为青蒿(Artemisia annua)的植物进行研究。
通过对青蒿植物的提取和分离,屠呦呦等人成功地从青蒿中提取出了一种有效的抗疟成分,并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的发现对于疟疾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不仅具有高效的杀虫作用,而且对于疟原虫的耐药性也具有较好的破坏作用。
2. 青蒿素的研究与开发青蒿素的发现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首先,科学家们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抗疟机制。
他们发现青蒿素属于一类称为二萜内酯的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对于疟原虫具有强烈的杀虫作用。
随后,科学家们开始探索青蒿素的合成方法,以满足其在大规模生产中的需求。
通过不断的实验和改进,他们成功地开发出了一种高效的合成方法,使得青蒿素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从而使其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疟疾的治疗和预防。
此外,科学家们还对青蒿素进行了药理学和临床研究,以评估其在治疗疟疾和其他疾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过临床试验,他们证实了青蒿素在治疗疟疾方面的显著疗效,并且发现它对于其他一些疾病,如肿瘤和寄生虫感染,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 青蒿素的应用与发展青蒿素的发现和研发为疟疾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蒿素不仅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还逐渐被全球范围内的医疗机构和组织所接受和应用。
在发展过程中,青蒿素的应用形式也不断发展和创新。
最初,青蒿素主要以口服药物的形式使用,但由于其在人体内的吸收和代谢存在一定的限制,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和开发其他剂型,如注射剂和口服溶液,以提高其在人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青蒿素的药理研究及其临床应用青蒿素是一种有效的抗疟疾药物,它是从中国产生的蒿属植物青蒿(Artemisia annua)中提取得到的。
在20世纪70年代,以青蒿素为主要成分的疟疾新药——“青蒿素组合疗法”被发明出来,其治愈率和预防复发率同样突出,且对于复合病原体所致的疟疾均有效。
本文详细介绍青蒿素的药理研究和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历程。
一、药理研究1. 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与作用机理青蒿素是一种内酯型二萜类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
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抗氧化、抗炎、抗癌、抑菌等多种作用来实现的。
首先,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作用机理是破坏疟原虫进入红细胞的机制。
根据疟原虫的生命周期分为:早期和晚期疟原虫。
早期疟原虫进入红球后,通过突变而不断进化,从而能够抵抗疟疾药物,而青蒿素针对的正是这一环节。
早期疟原虫通过外周血单核细胞和肝细胞亚细胞膜的特定结合蛋白与红细胞结合,进入红细胞后,加速其衰竭,降低疟原虫进一步生存的能力。
其次,青蒿素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它能够干扰肿瘤细胞的代谢过程,使其处于自我消耗和缺血状态,同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从而对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最后,青蒿素还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于多种细菌和真菌均有效。
它能够穿透细胞壁进入细胞内破坏细菌的DNA和RNA,从而起到了抑菌的作用。
2. 研究进展自青蒿素被发现以来,各国研究者对它的发挥作用、药物代谢和副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目前,青蒿素已成为当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抗疟疾药物之一,同时也已应用于药物肝损伤、骨髓抑制、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
二、临床应用1. 青蒿素的应用历程青蒿素的应用历程可以追溯至1972年,当时中国科学家屠呦呦通过研究青蒿叶提取出青蒿素,并发现它对疟原虫有很强的杀灭作用。
但当时由于中国走向科技封锁,青蒿素对于疟疾治疗的意义并没有被外界广泛认知,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被引入了海外市场,以其良好的疗效而为世界所熟知。
屠呦呦回顾青蒿素发现艰难历程约瑟夫·戈尔斯坦在这本杂志里提到了,创造(发明)和揭示(发现)是生物医学进步的两条不同的路径。
作为一名植物化学家,我很有幸地在这两条道路上都有所收获,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这段日子里。
1955年我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此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从事中药研究。
1959年到1962年之间,我参加了一项中医的培训课程,此课程主要是针对有西医背景的专业人士开设的。
两年半的培训让我发现了中医的奇妙和可贵,以及站在人类和宇宙的高度的哲学思辨之美。
疟疾是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疾病,几千年来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
在20世纪50年代国际消灭疟疾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之后,疟疾再度肆虐。
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寄生虫对当时的抗疟药物,如氯喹,产生了抗药性。
1967年,在“523办公室”领导下,中国启动了抗疟项目。
我所在的研究院很快参加到了这个项目之中,并委任我为疟疾研究小组组长。
该小组由植物化学和药理活性研究员组成。
我们这群年轻人开始了研究如何从中药里提取和分离抗疟有效成分。
工作的第一阶段,我们研究了超过2000种的中药,发现了其中的640种可能有抗疟效果。
我们用小鼠模型评估了从大约200种中药里获得的380种提取物。
然而,过程并没有那么顺利。
想要有重大发现谈何容易。
一份青蒿提取物给研究工作带来了转机。
青蒿提取物很好地抑制了寄生虫的生长。
然而,这个发现并没有在之后的实验中重复出来,并且与此前文献中记载的有冲突。
为了找到合理的解释,我们翻阅了大量的文献。
唯一一篇关于使用青蒿减轻疟疾症状的文献出自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文中提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图1)这句话给了我灵感。
我们传统的提取方法里的加热步骤可能会破坏药物的活性成分。
在较低的温度中提取可能有助于保持抗疟活性。
果然,在使用较低温提取方法之后,提取物的活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随后我们把提取物分离为酸性和中性的两部分。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青蒿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疟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疟疾的治疗和预防。
它的发现及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1967年,中国中医药研究院的科学家屠呦呦等人开始对中国传统草药进行研究,希望找到一种有效的治疗疟疾的药物。
在对多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后,他们发现了一种叫做青蒿的植物,该植物在中医中被用于治疗疟疾。
屠呦呦等人提取了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并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屠呦呦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试验,验证了青蒿素对疟原虫的抗疟作用。
他们发现青蒿素可以迅速杀灭疟原虫,并且对多种疟原虫株具有广谱的抗疟活性。
这一发现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关注。
1971年,屠呦呦等人发表了关于青蒿素的研究成果,首次向世界公开了青蒿素的发现及其抗疟作用。
这一发现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被誉为抗疟药物研究的重大突破。
随着青蒿素的发现,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其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发现青蒿素是一种含有内酯和内醚结构的复杂化合物。
青蒿素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疟原虫的血红蛋白结合,干扰疟原虫的代谢过程,从而导致疟原虫死亡。
在青蒿素的发现之后,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如何提高青蒿素的药效和稳定性。
他们通过合成和改良青蒿素的衍生物,开发出了一系列更加有效和稳定的抗疟药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青蒿素的衍生物二氢青蒿素,它具有更强的抗疟活性和更长的半衰期。
青蒿素的发现和发展为全球抗疟药物的研究和治疗做出了巨大贡献。
它不仅在疟疾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对其他疾病的治疗研究提供了启示。
青蒿素的发现及其抗疟作用的研究成果为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了她在抗疟药物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
总结起来,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等人通过对传统中草药的研究,发现了青蒿具有抗疟的药效。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临床试验,他们验证了青蒿素的抗疟作用,并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随后,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并通过合成和改良青蒿素的衍生物,开发出了更加有效和稳定的抗疟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