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防范——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

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防范——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

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防范——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
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防范——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

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防范——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

湖南商学院论文

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防范

——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

[内容摘要] 20世纪初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股份公司规模日益扩大,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为防范和揭露错误与弊端,逐步形成了一些组织、调节、制约和监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方法,最终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自产生以来,就倍受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随着人类步入 21 世纪,世界经济的急剧变化,企业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加强,使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如对风险管理强调不够,并且接连的知名大企业的丑闻连续暴光案,也给内部控制理论界和实务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促使他们将目光聚焦在风险管理上。企业的风险管理一时间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也作为企业战略管理中的核心登上了公司治理的舞台。

[关键词] 内部控制,风险,风险防范

[ABSTRACT] Since the internal control mode comes into being, it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However, this mode has not been used in practice perfectly since its birth. As the global economy changes greatly in the 21st century,enterprises contact more closely with the environment outside. The limit of internal control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With a series of cases of fraud in the well-known enterprise revealed,it brings unprecedented pressure to theoretic and practical fields. All these force us to focus on risk-oriented internal control approach again and continue to do research on this to improve it.

[KEY WORDS] Internal Control, Risk, Risk Prevention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1995年曾显赫一时的巴林银行在3月6日这一天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2001年12月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安然公司申请破产;2005年伊利董事被拘捕;2008年9月雷曼兄弟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加剧的形势下申请破产;同年,曾位

列《福布斯》杂志的全球2000大跨国企业名单第18位的美国国际集团被除名;这一系列的事件强烈的冲击着全球的经济。从国内市场来看,2004年12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从事投机石油衍生品交易,亏损5.54亿美元,当即停牌破产;2011年温州、广州、浙江、上海等地陆续出现中小企业倒闭潮;2012年中小企业仍处于紧张的氛围之中;这一系列的事件冲击着我国的经济市场,对企业海外上市以及参与到资本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

企业所追求的目标是生存、发展和获利,其中生存是前提,获利是终极目标,发展是实现终极目标的有效途径。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面临这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想在市场中生存下去,并获得发展,最终实现获利,就需要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罗伯特·安东尼说过,“管理企业就好比驾驶一辆车,车速越快,越需要好的控制系统”。由此可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控制系统对一个企业而言尤为重要。

(二)选题意义

伴随着我国企业较快的增长和迅猛发展,各种潜在风险也日益显现,尤其是在遭遇百年罕见的国际经融危机的背景下,类似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内部控制缺失所引发的巨额资产损失、财务舞弊、会计造假、经营失效,甚至破产倒闭等案例时有发生。正如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秘书长、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指出,尽管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并不一定就可以完全杜绝类似案例的发生,但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万万不能的。企业只有建立和有效实施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夯实内部管理基础、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投资国际资本市场将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和趋势。面对国际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复杂环境我

国企业要真正实现“走出去”战略,必须苦练内功、强化内部控制,构筑“安全网”和“防火墙”,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增长。

二、有关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1.内部控制牵制阶段

早在公元前3600年以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内部控制的初级形式。在当时极为简单的财务管理活动中,经手钱财的人用各种标志来记录财务的生产和使用情况,以防其丢失和挪用。

到15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内部控制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以在意大利出现的复式记账方法为标志,内部牵制制度渐趋成熟。它的主要内容是账目间的相互核对并实施一定程度的岗位分离。

18世纪产业革命后,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公司制企业开始出现,特别是公司内部稽核制度因收效显著而为各大企业纷纷效仿。

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重大变化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程度的发展,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加强企业的内部

控制管理成了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因而一些企业在非常激烈的竞争中,逐步摸索出一些组织调节、制约和检查企业生产活动的办法,即当时的内部牵制制度基本上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交互核对为手法,针对的主要是钱、账、物等会计事项,这也是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有关组织控制、职务分离控制的雏形。

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1934年美国发布的《证券交易法》规定:证券发行人应设计并维护一套能提供合理保证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

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了一篇题为《内部控制:系统协调的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独立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的特别报告,首次正式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权威性定义,即“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协调方法和措施,旨在保护资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促进既定管理政策的贯彻执行”,这就形成了内部控制制度思想。

1972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在《审计准则公告》中,重新并且更加明确的阐述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定义,指出:内部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规划及与管理当局进行经济业务授权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和记录。

3.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阶段以及随后到来的滞胀促使西方国家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人们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重点逐步从一般含义向具体内容深化。在实践中审计人员发下很难确切区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而且后者对前者其实有很大的影响,无法在审计是完全忽略。于是,1988年美国AICPA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并规定从1990年1月起取代1972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这个公告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代替“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4.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

1992年9月,COSO发布了著名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并于1994年进行了修订。这一报告已经成为了内部控制领域最为权威的文献之一。该报告是内部控制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其对内部控制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可以用12个字概括,那就是“一个定义、三个目标、五个要素”。

“一个定义”指“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旨在为营运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的遵循行等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三个目标”包括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

“五个要素”指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

5.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阶段

2004年9月,COSO在借鉴以往有关内部控制研究报告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塞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在财务报告方面的具体要求,发表了新的研究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这一显著变化将内部控制上升至全面风险管理的高度来认识。

(二)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1.《会计法》有关内部会计监督的规定

1999年颁布的新《会计法》是我国第一部体现内部会计控制要求的法律,该法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当作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和完整”的基本手段之一。《会计法》第27条明确提出: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这是我过对内部控制的最高法律规范。但因为是《会计法》,规范的内容局限于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没有涉及全部内部控制的内容。

2.审计署有关内部控制的规定 2004年,为了规范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内部的测评行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制定《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并规定2004年2月1日起施行。该准则共24条,主要规定了内部控制测评的程序与方法。

3.银监会有关内部控制的规定

2004年8月20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第25次主席会议通过《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自2005年2月1日起施行。本办法明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是指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施和运行结果独立开展的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估等系统性活动。

2007年7月26日,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首次以法规形式明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4.保监会有关内部控制的规定

早在1999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保监会)就颁布了《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对于推动保险公司加强内控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公司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

2006年1月10日,保监会颁布《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试行)》,旨在通过加强并规范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最终推动寿险公司完善内部控制。

5.证监会有关内部控制的规定

1999年,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做好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等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本着审慎经营、有效防范化解资产损失风险的原则责成有关部门拟定内部控制制度,监事会对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情况进行监督。

2000年11月,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要求公开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应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2001年1月31日,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促进证券公司的规范发展,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证券市场的安全与稳定。

2002年12月19日,证监会发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企业内部控制指导意见》,首次系统地提出基金公司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和要求。

2006年6月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对外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这是我国首部指导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控机制的规范性文件。

2006年9月28日,深交所发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6.国资委有关内部控制的规定

为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投资回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6月20日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三)对研究成果的评述

从欧美等市场经济地区的实践来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被视为一种解决公司许多潜在问题的有效方法。人们普遍认为,内部控制可以把公司保持在实现公司战略和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轨道上,并且使这个过程中发生意外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使管理层能够针对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做出反应,并根据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做出调整,从而实现可持续增长,即“基业长青”;内部控制还可以提高经营效率,减少财产损失的风险,并有助于确保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及合法合规性。

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的德隆集团、伊利股份、创维数码、四川长虹、新加坡中航油事件等重大事件,或多或少都与企业风险管理缺失有关。这些事件的曝光一方面推动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的成立,另一方面促进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确定。

三、基本研究思路

从研究COSO委员会提出的《企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企业风险管理一总体框架》入手,并对我国内部控制理论与COSO报告的差异作了比较研究。

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企业的经营特征和所面临的风险特点,着重探讨COSO风险管理框架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相关问题。通过本文的写作,笔者希望用风险管理理论提升现有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理论的完整性。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处

以规范性研究为主,辅以少量的实证性研究方法。在对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文献材料的阅读过程中,力求探索国外先进理论与我国实际国情的契合点,以及国外理论与国内理论的相同与相异之处,并加之对比,比较其优与其劣,并进行深度探讨。其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国外先进理与国外企业进行联系,找出其先进于我国之处;将国内的理论知识与国内企业进行联系,找出其劣于他国之处,并进行深度分析探讨。

本文的创新处在于横向与纵向相结合,将我国的市场环境与外国进行比较,找出国内市场环境与国外市场环境的相同之处与相异之处,探讨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将我国企业的现状与国外企业现状进行比较,找出其相同之处和相异之处,并分析其优劣;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与国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比较,找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势与劣势,并进行深度探讨。同时关注我国企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S],2006.

[2]金彧昉、李若山、徐明磊,2005:COSO 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J],《会计研究》,第2期.

[3]文涛,加强风险防范完善财务内控,中国总会计师,2005,10:35~38.

[4]丁霞,基于财务结构的财务风险控制,时代金融,2007,(1):112~113.

[5]宋建波,企业内部控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黄锦亮、白帆,论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财会研究,2003,(6):15~17.

[7]段兰君,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天津财税,2003,(2):89~92.

[8]杨雄胜,2005: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新视野[J],《会计研究》,第7期.

[9]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06.

[10]刘静、李竹梅,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5(2).

[11]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news.xinhuanet3>/stock/2006-06/05/content_4647774.htm、2006-06-05.

[12]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china/finance/txt/2006/09/28/content_7201014.htm、2006-09-28.

[13]张硕,内部控制历史发展的组织演化研究[J],会计研究,2005(2).

[14]朱荣恩、应唯、袁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

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6).

[15]朱荣恩、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J],会计研

究,2003(6).

[16]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论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J],会计研究,2000(9).

[17]李风鸣、,韩晓梅,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7).

[18]周晓蓉,我国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探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7).

[19]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3,5(2).

[20]李风鸣,内部控制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1]王世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评审表

姓名

王丽娜

学院

会计学院

学号

090420003

专业班级

财务0901

题目

评审

评审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职称

时间

年月日

第 PAGE 1 页共 NUMPAGES 8 页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1 内部控制定义 其实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所得,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年代都有所不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冯培根(2000)认为,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强化内部监督,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文章认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不仅可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对于企业防范经营风险,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评估不足、意识薄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 Lauraf.Spira(2003)指出 Turnbull 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 彭君翔(2008)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原理探析三方面,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并且回顾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并从“控制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三个角度,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 安艳红(2008)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

国内企业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企业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速度加快,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组和配置的程度不断提高,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挑战,良好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企业制度的核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关系的探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内部控制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对内部控制问题逐渐关注,研究日趋繁荣,但未形成共识。进入21世纪,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散见于专家学者的文章中,但也主要是针对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内部会计控制等方面来做研究。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渐兴起和公司治理研究的深入,政府部门和相关协会开始重视推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有关规定见诸于若干法律、法规文件,但至今尚未提出类似COSO 报告那样受到广泛认可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本文主要从内部控制的总体构想、内部控制的评价、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等方面对国内外有关企业内部审计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归纳,以反映当今内控研究领域的现状以及提出一些实质性建议。 二、关于内部控制的总体论述 吴水澎等(2000)从控制论原理出发,对内部控制做了多层面的理解;在研究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即COSO报告出台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创新特点之后,提出该报告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和团体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准则或指南,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一个框架和参考。 程新生(2004)以委托代理理论、组织学理论解释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以科学决策和效率经营为核心,以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为纽带,建立治理型内部控制;指出对治理效率和经营效率的共同追求推动了内部控制演进。 林钟高、郑军(2007)在分析评述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引入契约经济学理论,首先确立了内部控制的契约属性,是一种评价利益关系的契约装置。同时从新制度经济学出发,进一步论述了内部控制契约是企业理性的各个要素主体之间关于经济利益的分配而构建的一个旨在协调其经济活动有序、有效运行的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企业部控制建设 》的文献综述 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部控制基本规》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部控制的概述 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管

理等领域。由于该指南是COSO一系列报告的延伸,它所阐述的一些准则适用于所有规模的公司,尤其对小企业部控制的构建和实施具有重大参考意义。2006年5月17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第32号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这是我国首次对上市公司部控制提出具体的要求。2006年6月6日,国资委也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2008年6月28日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部控制基本规》并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围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这些都主要集中在对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部控制的研究上,很少有人把研究重点集中在小企业之上,这也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部控制极其落后的现状。 程晓峰认为部控制制度的定义是:企业各个业务部门以及员工之间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是具有控制功能的各种方式、措施及其程序的总称,它不是规章制度,也是部管理,更不是组织计划。部控制要以有效为前提,其关键是作为部控制主体的经理和员工。 《企业部控制基本规》将部会计控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其目的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效的部控制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各项经济目标能否实现、经济效益能否达到,也是我国

内部控制—国外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摘要: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频繁出现财务丑闻,如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社会各界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关注度日渐上升。国外学术界比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对内部控制研究,因此本文对国外近20多年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献进行了归类综述,主要从内部控制的需求、质量及重大缺陷披露等方面进行了文献梳理。最后,本文进行了文献评述,希望本研究能给国内的内部控制研究以启示,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制定出一套符合自身需要的内部控制体系。 关键词: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是一个会计程序或系统,旨在提高效率确保政策的实施、捍卫资产、避免欺诈和错误(Hamed Arad和Babak Jamshedy-Navid,2009)。现今,内部控制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也引起了政府、企业参与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务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特别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20年前,国外学者率先开展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研究内容广泛,研究方法丰富,取得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一)内部控制管理报告 McMullen,D.A.和K.Raghunandan和 D.V.Rama.(1996)通过对具有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于大公司来说,小公司在没有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情况下更可能出现财务报告问题,即是强制性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收益对小公司来说更大。Hermanson(2000)调查了9个不同的财务报表使用团体以分析对内部控制报告的需求。结果表明所有使用团体都认为内部控制报告很重要,并且发现自愿内部控制管理报告提升了内部控制质量,提供了超出审计财务报表的额外信息;内部控制管理报告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提供指引;而大家对于强制性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信息内容没有太多的反应,与个体投资者和内部审计员相比,经理人员更不可能认同强制性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价值。 Scott N.Bronson 和Joseph V.Carcello和K.Raghunandan(2006)通过分析1998年期间397个中等大小的公司,测试公司特征与公司年度报告中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自愿性之间的联系。发现有高销售增长的公司更不可能自愿发布内部控制管理报告,即发布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可能性与销售增长负相关;同时证明了公司具有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可能性与公司大小、审计委员会会议数量、机构股东百分比、收入增长之间正相关。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之欧阳家百创编

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欧阳家百(2021.03.07) 》的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张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李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内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

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等领域。由于该指南是COSO一系列报告的延伸,它所阐述的一些准则适用于所有规模的公司,尤其对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和实施具有重大参考意义。2006年5月17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第32号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这是我国首次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出具体的要求。2006年6月6日,国资委也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2008年6月28日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这些都主要集中在对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上,很少有人把研究重点集中在小企业之上,这也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极其落后的现状。 程晓峰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定义是:企业各个业务部门以及员工之间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是具有控制功能的各种方式、措施及其程序的总称,它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开题报告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湖南工业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2014届) 学院(部):财经学院 专业:财务管理 学生姓名:彭瑶 班级: 103班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谢刚职称:讲师 2013年 12 月 22日 3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一、结合课题任务情况,查阅文献资料,撰写1500~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经历了五个阶段,其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目标由单元到多元、对象由局部到整体的演进。而随着人们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的不断认识,基于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不断兴起和深入,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国外有关公司治理下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和特恩布尔报告,以及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和OECD《公司治理原则》为代表。其中,前三者被称为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卡德伯利报告(1992)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内,明确要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并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建议董事会应就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声明,外部审计师和审计委员会应对董事会发表的声明进行复核。 特恩布尔报告(1999)作为公司治理委员会综合准则指南指出,董事会应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寻求日常的保证,使内部控制系统能有效发挥作用,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其中特别指出,董事会应在谨慎、仔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正确判断。 DECD《公司治理原则》(2004)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对公司和股东的责任和忠诚。同时,要求董事会确保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独立审计师的完整性,确保公司具备恰当的控制制度,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财务和营运控制制度等,确保公司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和相关的准则等。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有关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我国政府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加大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力度的。我国在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过程中,内部控制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理论突破,特别是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并不断发展。 吴水澎(2000)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阎达五(2001)也指出,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李连华(2005)认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 阎达五、杨有红(2001)则将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结合起来,认为内部控制外延的拓宽正是由公司治理机制变化所致。因此他们建议采取双管齐下和分两步走的战略建立内部控制框架,认为首先要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分设,避免人员重叠;特别强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认为董事会应该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

内部控制评价_国内外文献综述_谢元萌(精)

有学者主张运用经济学资产专用性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明确公允价值是资产专 用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有机统一。按专用性水平将资产分为三类:通用性、低度专用性和高度专用性。通用性资产采用层级1报告公允价值,低度专用性资产采用层级2 报告公允价值,且此两类资产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报价体系,高度专用性资产采用层 级3报告公允价值,形成以报告主体为导向的报价体系。虽然资产专用度高,受市场 影响不大,但其价值由报告主体来决定,仍会产生我们上述所议的管理操纵问题,所以, 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应加强公司的治理机制。 四、政策建议 (一尽早出台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导性细则 我国当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公允价值确认、计量的要求及方法只是散落在各个具体准则之中,缺乏公允价值计量的统一框架。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现有市场特征对公允价值计量制定相关的会计处理规定,并提供详尽的操作性指导。2012年5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对有效规范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提高披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尽快实施该准则,以适应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需要。 (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有研究证实公司治理对层级信息的相关性有重要影响,在层级3中表现尤为明 显。因此通过合理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监管来协调内部和外部人员的利益冲突,为公允价值的估值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基础和制度基础。另外,还需注意加强公司 管理层、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以保障公允价值计量的客观性和估值过程的公平与恰当。 参考文献:

[1]W.B.Thomas,Han Yi.Value Releva nee of FAS No.157 Fair Value Hierarchy In formatio n and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 nance Mcha ni sms [J].The Acco unting Review,2010,(85. [2]张曾莲,雷崇信.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一基于金融危机前后金融类上市公司公允价值项目的统计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04.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内部控制评价:国内外文献综述 ◎文/谢元萌 摘要: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以及内 外部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关注度的提升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内部控制评价问题的重要性,学术界也越来越关注内部控制评价问题,如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研究、体系构建、指数构建等,本文在全面阅读国内外有关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方法、指标、规范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其主要观点与成果分类进行了综述,进而对此方面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美国环球通讯、世界通信等一系列财务造假丑闻相继爆出 其中众多企业失败案例的出现是由内部控制的缺失及无效导致的。自此,国内外相 继颁布了有关内部控制的法规,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其中包括内控评价指引、内部控 制审计指引,不仅政府主管各部门相继颁布内部控制评价相关的规章,学术界也越来 越关注内部控制问题研究,特别是现在有关内部控制评价问题的文献越来越多。 、国外内部控制评价综述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概要

?财经纵横 Consume Guide ?Finance Realm ■陈雯卉南京财经大学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摘要][关键词]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被视为是一种解决许多潜在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目前我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却是“杂乱无章”的,因为目标和需求的不同,人们赋予了内部控制不同的含义和目标,这些都导致了理论上的混乱和实务上的偏差。现从内部控制的存在的问题、内部需求差异、内部控制目标及内部控制的定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内部需求差异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定位一、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二、内部控制需求的差异 三、内部控制目标 四、内部控制的定位 五、我国的内部控制 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很多人倾向于总结或者展示某些企业的所谓的成功经验,却很少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论研究,也许有人更加推崇从实践或者实证的角度来研究,尽管这似乎是一种“大势所趋”,但是,很多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将经济学的规范方面与它的实证方面割裂开来是不可能的,因为实证分析选择概念的分析框架必定包含有经济学家对框架质量的价值判断(对各种评价标准所加的权重以经济学家的价

值判断为基础。如果经济分析的不可回避的规范本质得到承认而不再坚持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割裂,那么经济学就会成为更加客观和科学的学科。”[澳]杨晓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所以目前来说内部控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零散、分散,还没有发展到系统、统一的境界。 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始终是处于一个混沌的状态之中。理论的研究总是源于一定的需求,从总体上来说,内部控制理论需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审计人员。(二企业管理层。(三外部监管者。(四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五其他人。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相关各方对内部控制的需求、使用存在很大的不同,从而引发他们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在范围、内涵、目标、内容上都存在很大差异,产生了概念上的混乱。而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就是他们的需求和目的是不一致的,这就是内部控制需求的差异。 (一内部控制目标的确定方法及目前主流目标。 从系统的角度看,内部控制系统与其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内部控制系统来说,环境是内部控制系统的环境,内部控制系统的改变会引起环境的改变;对环境来说,内部控制系统是环境的系统,环境的改变又会引起系统的变化。在内部控制系统与环境的相关性中,必须把系统视为开放的系统,在系统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研究环境和系统功能的关系、条件和系统目标的关系。 (二内部控制目标体系的内在逻辑。很多文献从很多不同角度提出了内部控制的目标,但只是简单的进行了列示,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者认为它们之间没有很重要的制约关系,但事实情 况并非如此。根据系统论的原理,系统的运行机制应发挥的功能以及所输入、转换与输出的内容、程序与方法等都应当服从于系统的总目标,系统的所有构成要素都是为了实现总目标而起作用的。所以,必须首先内部控制的总目标或终极目标。 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位,历来各家有各家的看法。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的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张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李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内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内部控制缺陷认定问题研究 一、选题背景 2001年震惊世界的“安然事件”的爆发,以及随后发生的世通、南方保健等一系列的公司财务造假丑闻,使得美国政府迅速颁布了萨班斯法案,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情况及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同时其审计准则中也明确了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2010年,我国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文件,执行内控规范的企业必须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目前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披露的背景下,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和认定倍受关注同时它也是评价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关键点,是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难题,之所以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和认定成为重大难题,是因为上述规范体系中在对内控缺陷识别和认定做了原则性规定之后并没有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指导。这直接导致企业管理层和外部审计机构只能凭借个人主观判断进行内控缺陷的识别和认定。这种主观判断容易受到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自我选择性的影响。 在企业构建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是基础,其认定标准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核心。而当前有关部门没有出台具体标准,相关规定较为模糊,导致企业实际操作中出现不少问题。企业评价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不断提高为控制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因此,对于内控缺陷本质的理解应该是基于目标导向型的,主要从偏离控制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程度以及影响后果来识别和认定内控缺陷。 二、文献综述 杨有红、李宇立(2011)从内部控制缺陷与内部控制固有局限性的关系出发,认为对内部控制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的识别应分别采以以偏离目标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作为衡量缺陷严重性的标

中小制造型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20_ _届) 中小制造型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企业面领着各种不同的风险。怎样面对当今的市场环境,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使之能够保持自己的市场地位并且持续发展,应该作为当今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而根据国内外企业管理经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而在企业各个环节中,销售和收款环节是企业获利的关键环节,在此环节建立一套相互牵制、相互稽核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减少信誉不良等问题发生,降低企业的成本,促进企业良好发展。下面,将从四个不同方面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解。 1 内部控制定义 其实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所得,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年代都有所不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Lauraf.Spira(2003)指出Turnbull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 彭君翔(2008)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原理探析三方面,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并且回顾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并从“控制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三个角度,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 安艳红(2008)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组成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五个要素组成。 Hammed Arad(2009)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为了促进效率或保证一个执行政策或保护资产或避免欺诈和错误的会计程序或系统。内部控制是管理组织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计划、方法和程序,用于满足任务、目标和目的的实现,这样也是用于支持基于业绩的管理。 2 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

内部控制缺陷与债务融资成本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缺陷与债务融资成本文献综述 (一)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关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展开。从企业内部因素来看,侧重于研究公司特征、公司治理结构、高管特征和信息披露等对债务成本的影响。诸多实证研究表明,规模大、资产负债率低、盈利能力强、成长性高、资产有形性高、利息保障倍数高、市场风险低的企业可获得更低成本的债务融资(Bhojraj和Sengupta,2003;Bradley和Chen,2011;Minnis,2011)。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研究显示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有效降低债务成本(肖作平,2007;蒋琰和陆正飞,2009),公司债务融资成本与董事会独立性显著负相关(Anderson等;2004;崔伟,2008),Bhojraj和Sengupta(2003)、Elyasiani(2010)研究发现较高的机构持股比例有助于公司获得更低成本的债务融资,Khwaja和Mian(2005)、李广子和刘力(2009)发现相比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较低利率贷款。在高管特征方面,一是基于债务代理成本假说,研究权益类薪酬和债务类薪酬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通常认为权益性薪酬容易使高管冒险,与债权人利益不一致,导致更高的债务成本(Beladi和Quijanno,2013;Kabir,2013),而债务类薪酬使高管与债权人利益一致,债务成本较低(Anantharaman等,2014)。二是从银企关联角度来看,Burak等(2008)、Ciamarra(2012)、邓建平和曾勇(2011)的研究发现企业具有银行从业背景的高管,代理冲突和融资成本通常较低。在信息披露方面,于富生和张敏(2007)、李志军和王善平(2011)通过实证发现较高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可以降低债务融资成本。 从企业外部因素来看,货币政策会对债务成本产生影响(郑军等,2013)。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能够使会计信息质量高的非国有控股公司以更低的融资成本取得债务融资(燕玲,2014)。此外Firth(1978)、张纯和吕伟(2007)的研究发现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所得到的银行贷款利率更低。魏志华等(2012)研究认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上市公司获得较低成本的债务融资,并增强审计意见的风险揭示功能。 (二)内部控制缺陷的经济后果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经济后果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Doyle等(2007)、孙芳城等(2011)、刘启亮等(2013)均认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内控重大缺陷会导致较低的应计质量(李万福,2014),存在内控缺陷的公司其会计稳健性较差(齐保垒等,2010;Beng等,2011;方红星和张志平,2012)。二是内部控制缺陷对外部审计的影响,杨德明等(2009)、杨群辉和王玉蓉(2011)研究发现高质量内控更容易收到清洁的审计意见,存在内控缺陷的公司则更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意见(Elder等,2009;杨德明和胡婷,2010)。还有研

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 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互联网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 ----以上海宝X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例 学院: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会计 姓名:王宇帆 学号: 110770205 指导教师:卢宁文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十六日

文献综述 [摘要]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互联网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互联网的各种应用服务蓬勃发展,涌现出大量互联网企业,其中不乏形成了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互联网巨头公司。不难看出,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研究者应该重点关注的范围。于此同时,互联网企业商务模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也影响到了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如何加强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以及内部控制合理性和有效性已经成为了企业高管和外部相关利益者所关心的话题。目前国内对于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并没有专门的研究,但其他相关研究都显示互联网企业具有风险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个别研究者也提出了对于IT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手段的创新。 一、国内外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引起了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关于内部控制的理论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于八十年代在国内提出,并在2008年国家出台一系列规范和指引文件推进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全面应用。同时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与公司治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国内外基于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也不断兴起和深入。 (一)国外研究情况 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经历了五个阶段,其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目标由单元到多元、对象由局部到整体的演进。而随着人们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的不断认识,基于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不断兴起和深入,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国外有关公司治理下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和特恩布尔报告,以及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和OECD《公司治理原则》为代表。其中,前三者被称为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卡德伯利报告(1992)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内,明确要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并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建议董事会应就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声明,外部审计师和审计委员会应对董事会发表的声明进行复核。 特恩布尔报告(1999)作为公司治理委员会综合准则指南指出,董事会应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寻求日常的保证,使内部控制系统能有效发挥作用,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其中特别指出,董事会应在谨慎、仔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正确判断。 DECD《公司治理原则》(2004)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对公司和股东的责任和忠诚。同时,要求董事会确保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独立审计师的完整性,确保公司具备恰当的控制制度,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财务和营运控制制度等,确保公司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和相关的准 (二)国内研究情况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有关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我国政府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加大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力度的。我国在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过程中,内

文献综述参考文献

[1] 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0,(5)。 [2] 方红星。内部控制、审计与组织效率[J]。会计研究,2002,(7)。 [3] 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1)。 [4] 陈志斌,陆瑶。内控规范制定机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8,(4)。 [5]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1,(2)。 [6] 杨有红。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 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4,(4)。 [8] 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J]。会计研究,2005,(2)。 [9] 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新视野[J]。会计研究,2005,(7)。 [10] 张砚。内部控制历史发展的组织演化研究[J]。会计研究,2005,(2)。 [11] 周琳。战略导向的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理论和实践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8。 [12] 刘宗柳,陈汉文。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实务与案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13] 杨雄胜。内部控制发展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4。 [14] 夏志勤。内部控制理论在中小企业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15] 李刚。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16] 朱荣恩,应唯,袁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7] 楼德华、傅黎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8] 张连起。内部控制:一个棘手的任务[J]。财务与会计,2006,(6)。 [19] 李凤鸣,韩晓梅。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7)。 [20](美)Treadway 委员会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1](美)鲁特。超越COSO[M]。刘霄仑,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2](美) 贝利,格拉姆林,拉姆蒂。内部审计思想[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3](美)Treadway 委员会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较小型公众公 司指南[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4] 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2001。 [25]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9。

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的定义最早出现在美国会计师协会发布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文告中定义为保护其他资产和现金,检查簿记业务的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实施的手段和方法。后来经过完善认为究其实用方面而论,是为了达到确定的管理目标,促进企业的业务有秩序有效率的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会计记录的可靠性和及时提供准确的财务资料。 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SO)在进行了专门研究后提出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的,为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律规章的遵循性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主要包括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督。使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 哈米德阿拉德在《内部控制透视:理论与概念》中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会计程序的设计,提高效率、保证政策实施或维护资产或避免欺诈和错误。内部控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组织。它包括计划,方法和程序,用来满足任务,目标,和目标,这样做,支持基于业绩的管理。内部控制与管理控制,帮助管理人员实现期望的结果通过有效的资源管理。内部控制应减少相关的风险与未被发现的错误或不规则,但设计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一个不简单的任务,不能通过一个短的快速修复。最后从内部控制的不同方面进行了讨论。 米然,赵栋在《浅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成因及对策》中提出,从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来看,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薄弱环节,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企业健康发展的障碍。本文立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就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现状下政府部门如何发挥推动作用、强化外部监督、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创新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探讨并提出可行对策,以探索我国企业建立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和途径。 鲁兰在《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认为中小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控制机制,我国的中小企业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持续发展,建立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必由之路。本文以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为研究对象,结合2008年我国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采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与对策。本文认为,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防范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高资本的获利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要想立足,特别是中小企业,就应当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创建良好的控制环境,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加强对重点业务系统的实施控制。同时,还应依靠政府企业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力量去不断的发展它,使其更加完善,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千变万化。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认为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其目的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否达到、各项经济目标能否实现,也是我国当前企业改革规范、

文献综述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 摘要: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一般来说面临着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如何协调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是建立在内部协调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最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内部控制目标必要性对策监督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和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贯穿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只要企业存在经营活动和经济管理,就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那么什么是企业内部控制呢?企业内部控制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 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于2008年6月28日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界定了内部控制的内涵,该规范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根据高乔和李斌的观点,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具体如下: 第一,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内部控制要保证企业所有经营活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则制度,也就是说要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为了保证企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保证市场的公平与公正,企业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必须将发展臵于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基本框架之下,在守法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 第二,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是对企业人、财、物这三个方面的管理。人、财、物是在可预见的未来能给企业带来济利益的资源,企业要想

文献综述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文献综述 随着全球管理理论及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要求我们的企业建立现代制度,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防止因内部控制失效而发生的各类恶性事件。有效的企业销售与收款环节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各项业务的处理均经授权,防止并及时发现错误及舞弊,避免管理漏洞。保证了会计核算真实合规,如实反映销售、发货、回款、退货等业务信息。 1 国内外对内部控制的定义 1.1 国外对内部控制的定义 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题为《内部控制:系统协调的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与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专题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内部控制的概念,认为内部控制包括经济组织的结构设计及经济组织为保护其财产的完整性、检查其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保证既定的管理政策得以实施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1992年发布的内部控制准则规定,内部控制系为达成管理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管理工具。 美国审计署1999年发布的《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认为内部控制室组织管理的组成部分,用以合理保证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行馆法律的遵循。 1.2 我国对内部控制的定义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6年发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定义为: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程序。 我国财政部2001年6月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中定义为: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和方法和程序。 唐予华(2003)在《关于内部控制定义与目标的探讨》中写道:西方国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