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案例分析教学提纲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9
博山第一职业中专新校区建设项目产教融合工程规划建设项目建设方案(教学型基础技能实训设施)一、现状分析淄博市博山第一职业中专是省级重点职业中专,是博山区唯一的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是由原博山一职专、博山区技工学校合并而成。
新校区建成后,将达到占地180亩以上的,在校生规模3000人,集教学、培训、鉴定、生产和新产品研发为一体的综合职业院校。
近年来,学校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践行职业教育“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积极开展“校企联合、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训”的十六字办学模式,秉承“为未来工作和生活培养技能”的办学理念和“敦行职教、会通孝水”的校风,积极探索办学新路,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大力推进订单教育,产教融合,学校与青岛海尔、烟台LG、山东鲁泰、青岛德宝等大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组建订单班,学生对口就业,入学就是就业,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9%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现有教职工149人,其中43人获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7人,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达到73%。
近年来,淄博市博山区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强大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人才需求旺盛。
博山区现有企业近2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0余家,以机电泵类、纺织服装、陶瓷琉璃、玻璃器皿、农副产品加工出口为特色的外向型加工制造占主要成分。
同时,博山区大力发展餐饮业和旅游业。
这些企业和行业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博山第一职业中专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开设专业,直接培养生产和经营一线所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提高了生产一线劳动者人力资本质量,保障了区域内人力资源与供给结构的动态平衡。
学校北校区主要承担学前教育、旅游商贸等文科专业群的教学任务。
设有钢琴房两个,教学钢琴40余台,美术教室两个,标准化舞蹈房一个,为把学前教育类学生培养成“能说会跳、能写能画、能唱能弹”的学前教育一线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产教融合教学设计模板范文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XXX课程授课对象:XXX专业学生授课时长:XXX学时产教融合企业:XXX公司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XXX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了解XXX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介绍XXX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体系,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
2.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到XXX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实习、项目实践等活动,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技术应用和人才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产教融合项目:结合XXX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产教融合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四、教学资源与环境1. 教材与参考资料:选用XXX专业的权威教材和参考资料,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
2. 实践教学基地:与XXX企业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必要的实践教学环境和设备。
3. 产教融合项目平台:搭建产教融合项目平台,方便企业与学校进行项目合作和资源共享。
4. 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2. 实践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进行评价。
3. 产教融合项目评价:根据项目完成情况、技术应用水平、创新程度等进行评价。
4. 教学反馈:定期收集学生和企业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设计与实施注意事项1. 加强企业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确保产教融合教学的顺利实施。
2.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企业需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3. 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实践管理,确保实践教学的安全和有效。
产城融合发展策略与实践研究——以盐城市经济技术园区为例摘要:产城融合是应对产业功能转型、城市综合功能提升的必然要求,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双向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城市发展由注重功能分区及产业结构转向更加关注融合发展、人的能动性和创新发展,因此产城融合是产业园区纵深发展的趋势规律。
本文以盐城市大市区产业园区在产城融合方面的战略创新与规划实践,以期对我国其他园区产城融合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业园区产城融合近年来,盐城市大市区重点经济技术园区顺应产业和城镇化发展新趋势、新要求,结合区位特点,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提升载体建设水平,产城融合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对照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为此要加快推进盐城市大市区园区产城融合发展。
一、盐城市城市建设现状一是规划布局逐步优化。
结合大市区“三组团三中心”的空间布局,重点发展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盐城高新区、盐城环保科技产业园、亭湖经济开发区和盐南高新区。
各重点经济技术园区突出产业特色和区位特点,坚持规划引领,合理布局产业区域和功能服务区域。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合中韩(盐城)产业园区目标定位和发展实际,围绕“产城融合、南产北城,高档配套、高端产业”总体思路,逐步形成国际水准、产城融合、生态优先的发展格局。
盐城高新区按照“三生协调、三创融合、四化协同”发展思路,突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协同发展,布局形成“一环四轴四核四片”总体发展结构。
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按照构建大交通体系的目标,园区在抓好区域间主干道建设的同时,加快完善园区内道路交通网络,每年实施一批重点道路工程,目前基本形成了对外互通、内部循环的“快速交通网”,与大市区实现了“无缝对接”。
同时,电力、消防、通信、燃气、环保及污水等其他配套也日趋完善,主要园区实现了“九通一平”。
三是功能配套加快推进。
政务服务大厦、研创大厦、翔宇商业综合体等一批综合性服务平台项目投入使用。
推动了城市空间的扩张和技术革新。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开发区内日益显现出功能布局一元化、建设水平良莠不齐、产城分隔严重等诸多不足,配套设施的缺乏导致开发区对高质量企业和高质量人才的吸引力有限,制约了开发区的转型升级[1]。
2014年我国出台《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指出要“产城融合”建设开发区等要求。
产城融合过程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时期,为了解决产城之间的矛盾、促进产城互相发展,从而实施的一系列举措[2]。
产城融合是多方面的,通过对区域内功能结构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有机整合,实现区域产、城、人在时空维度上的高质量统一发展[3]。
我国学者从多视角对产城融合内涵进行不同的解释,其内涵包括人本主义导向、生产和生活的功能融合,以及居住和就业的结构融合[4],并提出相应的产城融合的规划对策和建议[5]。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高新技术和优质创造环境的集中区域,其本身就是高质量发展的代表之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依赖完整的产业链和高度城镇化的产业园作为载体[6]。
因此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整体的规划发展,要不断提升相关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营造优质的园区环境,以此吸引企业和留住人才,实现高质量发展。
1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状解读1.1用地现状特征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东南部,距吉安市城区15 km,该高新区2015年获批为国家级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大健康食品、新能摘要 新型城镇化概念提出以来,为了避免开发区与城市脱节,“以产带城、以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道路成为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文章以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凤凰片区为例,分析其产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凤凰片区实施“产城融合”提出五大发展策略:规划引领产城融合,优化总体布局,打造立体化配置模式,促进公共服务业发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以此为开发区面临的转型升级需求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产城融合;规划策略;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13.25Abstract Since the concept of new urbanization was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avoid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development zones and cities, the industry-cit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path of “leading the city with industry and promoting production with city”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development zones. Taking Fenghuang District of Ji’an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ndustry-city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fiv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strategy in this area: planning leading the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optimizing the overall layout, creating three-dimensional configuration mod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rvices, and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of enterprises. This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needs of development zones.Key words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planning strategies;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 development zone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开发区大规模建设时期,国家级开发区逐渐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极,极大地作者简介:刘家玉(1997-),女。
快经济慢生活——从规划的角度分析:美丽的淀山湖如何更有品位地繁荣?今年是我镇决胜现代化之年,淀山湖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以低碳、节能、环保的理念,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和功能布局,加快推进滨水生态商务社区的规划与建设,初步形成现代化城镇形态,并将继续突出品位,提升产业层次,加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一、从无到有——淀山湖镇现状概述原来我镇镇区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经济主要依赖于东部工业区产业发展,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使得旧有的城镇结构局限性日益突显,城镇规划应运而生。
随着北部航空产业园的开发建设、滨水生态商务社区的逐步形成以及电子商务物流园概念的提出,我镇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从点到面的扩散,形成了新的镇区发展格局。
(一)规划体系逐步完善。
作为二十一世纪示范镇,我镇越来越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目前初步形成了由镇总体规划、各类专项规划和目前正在进行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组成的城乡规划体系。
新一轮的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形成了“一心两轴四区”的空间结构,以轴线推进、中心片区带动、景观轴线催化、生态廊道升华的发展模式,形成合理的产城一体化空间布局。
在规划体系的有效指导下,先后完成了淀山湖环湖大道景观带设计、滨水生态商务社区的城市设计、电子商务物流园、淀山湖花园、康乐园水上舞台、文化公园、小游园、忻康公园等专项规划,使我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二)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品质逐步提升淀山湖花园的高起点规划和高水平建设、淀山湖小学、幼儿园、市民活动中心、医院以及公交始末站的新建以及教堂、敬老院、东西部打工楼的扩建,进一步提升了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品质。
黄浦江南路的改造和延伸以及南苑路、金秋路等道路的新建进一步完善了以“三横三纵”为主干道,以“七横七纵”为次干道的道路系统,逐步形成镇区内高效便捷的出行环境,方便了“四区”的往来,加强了区域的联系。
但我镇公共设施还缺乏一定的系统规划,预留公共空间不足很可能会制约未来城镇的发展。
产城综合体的成功案例分析案例一、深圳市通过产业布局规划实现由“产城互促”到“产城融合”一、传统产业布局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1、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要素认识不足伴随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改善、交通通讯技术发展及生活消费观念变化,传统理论中影响产业布局要素,如地租、交通、基础设施等已不再是决定性要素;技术创新环境、政策法规和行政绩效、生态、人力资源供给、地方文化等新要素影响日趋增强。
而目前产业布局规划大多还依据传统理论编制,对新趋势关注较少,也缺少从空间供给需求角度进行的产业分类研究,使得产业布局缺乏清晰的空间指向,布局规划对新增产业门类缺乏兼容,难以保证空间供给与产业需求匹配,降低了空间供给效率。
2、缺乏产业布局与城市功能协调发展研究传统产业布局规划重视产业规模扩张与效率提升,立足产业需求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最大化挖潜,缺乏对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关系的协同研究,不能满足步入工业化中后期、以“质量提升”取代“增量扩张”为主要发展目标的城市需求。
3、缺乏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调控管理街接统筹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各类功能(包括产业功能)布局和土地利用的法定依据,然而当下产业布局规划与城市规划在诸多方面存在不衔接,导致难以落地实施。
一是总体布局上,部分新设产业园区游离于城市规划区之外,与城市总体布局相分离,脱离统一的规划管理监控。
二是产业布局规划虽位于城市规划范围内,但无法与城市规划在用地指标、功能安排、设施配套方面进行对接。
三是在编制思路和技术手段上缺乏协调,产业布局规划以引导性为主,缺乏强制性内容,与作为管理实施依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缺乏接口,分头编制的控规汇总到全市层面后往往出现各种走样;如产业规划判断制造业向服务业升级地区,由于基层政府短期利益驱动向居住功能置换。
二、产业布局影响要素结合国内外案例研究,笔者将当前产业布局的主要影响要素总结为科技要素、成本要素、服务要素、特色资源要素、生态资源要素等五种类型。
1、科技要素当今科技革命推动的知识产业以科学技术群落形式出现在各个领域,起主导作用的不是单项科学技术,而是由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海洋、环境等众多科学技术“交叉、融合”组成的科技群落,它几乎囊括了所有学科、产业、部门。
国内外产城融合案例分析,探析其在中国发展中的应用前景产城融合是指将不同类型的城市开发与产业建设相结合的过程,目的是更好地实现城市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产城融合已经成为了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在中国,产城融合也逐渐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主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选择国内外的产城融合案例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探索其在中国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一、国外产城融合案例分析1. 曼彻斯特市中心产城融合发展项目曼彻斯特市中心的产城融合发展项目是英国的一个典型案例。
该项目基于曼彻斯特的城市发展战略,将城市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新的商业、住宅、文化和娱乐场所来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商业吸引力。
项目的核心区域是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该区域由一系列高层商业大楼、酒店和购物中心组成。
这些建筑与曼彻斯特旧城区的历史建筑相结合,为城市带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2. 纽约切尔西市场产城融合发展项目切尔西市场是纽约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市场,曾经是食品批发市场和制造业中心。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市场衰落了。
2005年,纽约市政府决定对该区域进行产城融合开发,重建切尔西市场。
该项目将纽约市的娱乐、文化和制造业相结合,建造了一系列新的公共广场、高层住宅、办公楼和商业区。
其中,The High Line是该项目最著名的部分之一,该公共空间和步行走廊建造在一条废弃铁路上,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和娱乐场所。
二、国内产城融合案例分析1. 浙江杭州CBD产城融合发展项目杭州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该城市近年来开始注重产城融合发展。
浙江杭州CBD是杭州市的商业中心,其产城融合发展项目将商业、文化和娱乐活动相结合,形成了一个繁华的城市中心。
在该项目中,杭州市政府引入了一些知名企业,如华为、中兴、阿里巴巴等,以加速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进。
与此同时,还建造了大量商业中心、办公楼和高端住宅,吸引了众多商业和文化活动。
从“产城融合”到“城产融合”经验交流材料首先,我想说明一下“产城融合”和“城产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是指将产业与城市相结合,通过产业发展来推动城市发展,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而城产融合则是强调城市与产业的双向融合,即将城市因素融入产业发展中,同时将产业因素融入城市发展中,以实现共同的利益。
在推动产城融合转向城产融合的过程中,我认为以下几点经验是值得总结和分享的:1. 强化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的一体化。
城市规划应当与产业布局相结合,即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
产业发展也应当与城市规划相协调,有序引入符合城市发展方向的产业。
2.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规划能力。
政府在城产融合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规划作用,应注重技术研究和信息搜集,早期介入并推动产城融合的整体规划和实施。
政府部门还应加强与企业和居民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共识和共同发展的愿景。
3. 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和创新的产业模式。
城产融合的目标是实现共同的利益,这要求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制造业,还应包括先进制造、创新产业和服务业等。
同时,创新的产业模式也需要得到推广和实施,以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
城产融合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以支撑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
政府在规划城市和产业布局的同时,也应注重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5. 增强城市品质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城产融合的目的不仅仅是实现经济效益,也应注重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的生活水平。
这需要加强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和娱乐等公共服务,让居民享受到城市发展的红利。
总之,产城融合到城产融合的转变是一种发展的趋势,也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推动城产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规划作用,加强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创新,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同时注重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水平。
产城融合经验做法产城融合经验做法:(1)秉承产城规划先行,实现产城融合,联动发展的理念。
产城融合的目标是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清水河配套园区(霍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对园区和清水河镇城市发展做了前瞻性的规划和定位,投资300万元,完成清水河镇(开发区)总体规划、园区产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配套区控制性详规、基础设施(道路、供排水、电力等)专项规划。
提出了“提升实现城市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2)抢抓招商,实现以产促成,提升城市发展。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清水河配套园区(霍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抢抓园区招商,通过二产带动三产发展。
截止目前,已建成“五横三纵”18公里道路,供排水、电、亮化、绿化、配套设施同步到位,同时不断完善餐饮、购物、娱乐、金融、保险、通讯、物流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推动教育、卫生资源向集聚区入驻辐射,致力构建产城一体的复合型新区。
园区入驻企业6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农民转移到城市有5000人,实现了就近就业,带动了镇区餐、宿等服务业的发展。
(3)打造城区新城,实现以城兴产,破解发展瓶颈。
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
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依托和拓展城区空间,清水河配套园区(霍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按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发展路子,以产业发展推进城市建设,以城市建设促进产业发展理念,启动2.2平方公里的西城区建设,加大学校、医院、商住、文化娱乐等设施建设,为产业集聚区生产、生活的需要服务,让园区发展由宜业向宜居宜业兼顾转变,把城市的发展和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
存在的问题:1、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县级财政支撑困难,影响城区建设速度。
2、园区优惠政策尚未细化,对区域外资源和企业聚集吸引不大,尚未形成企业聚集和聚集效益,城市发展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下一步工作建议:1、国家给予基础设施建设一定的资金支持,为产城融合发展夯实基础。
城乡融合课程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城乡融合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城乡融合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政策。
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应能够理解并区分城乡融合的各个方面,如人口流动、经济发展、社会政策等。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应具备分析城乡融合问题的能力,并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应能够认识到城乡融合的重要性,理解并尊重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关心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城乡融合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政策。
首先,我们将介绍城乡融合的基本概念,包括城乡融合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然后,我们将回顾城乡融合的发展历程,包括我国城乡融合的现状和挑战。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城乡融合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政策和地理等因素。
最后,我们将介绍城乡融合相关政策,包括城乡规划、土地政策、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首先,我们将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城乡融合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然后,我们将学生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接下来,我们将引入城乡融合的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法深入了解城乡融合的实际情况和问题。
最后,我们将学生进行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城乡融合的过程和影响。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我们将使用《城乡融合导论》作为主教材,同时辅以相关参考书籍和学术文章。
多媒体资料方面,我们将收集和整理与城乡融合相关的视频、图片和图表,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实验设备方面,我们将准备城乡规划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设备,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城乡融合的过程和影响。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
平时表现将占课程总分的30%,包括学生的出勤、课堂参与度和团队协作等。
产城融合的发展特色研究与分析产城融合是指城市和产业的融合发展,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产业和城市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产城融合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
本文将对产城融合的发展特色进行研究与分析,探讨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意义。
产城融合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是指在城市规划与产业布局上实现相互融合,实现城市产业的升级和城市经济的转型。
产城融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旨在推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城市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产城融合的发展特色表现在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的密切关联上。
传统的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往往是分开的,城市规划以空间布局和功能规划为主,而产业发展则以经济效益和产值为主。
产城融合将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考虑产业发展的需求和城市空间的布局,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产城融合的发展特色还表现在城市功能的多元化上。
传统城市往往以单一产业为主,城市功能单一,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要求。
产城融合将城市功能多元化作为发展目标,通过产业布局和功能规划,实现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产城融合的发展特色还表现在城市空间的集约利用上。
传统城市空间开发方式一般以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为主,城市空间利用效率低下。
产城融合提倡城市空间的集约利用,通过产业与城市空间的有机结合,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
产城融合的发展特色还表现在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上。
产城融合注重产业与城市空间的互动,推动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协调,从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实现城市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产城融合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意义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产城融合可以推动城市产业的升级和城市经济的转型,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产城融合可以改善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推动城市空间的集约利用,有效缓解城市土地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下)上期我们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了解读,本期将会就产城融合的产业导入、空间布局、服务设施、生态景观、道路交通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对产城融合有更为完整的了解。
导言现有的产业园区规划一般分为产业规划、园区总体规划、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园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四个层次,四个规划层次围绕产业规划依次承接,核心目标是将产业落地,缺乏对城市功能培育的考虑;工业园区规划和母城规划分别独立编制,空间形态和主要功能各不相同,二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导致园区的建设先天不足。
随着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发展转型,现有的层层衔接的规划逻辑已经难以指导产业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应当针对产业园区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介入相关城市功能,在产业发展规划和新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产城融合规划。
城市化与技术革命是园区转型和升级的两大推手,城市涉及工作、居住、交通和游憩四大类功能空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三大类产业园区在不同发展阶段亦有不同的空间需求。
本文围绕产业与城市对空间功能的升级需求,构建网络化的空间引导单元,分四个阶段进行详细说明。
一、产业升级——以研发创新为导向产城融合的前提是产业等级提升引发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产业的集聚发展实现人口集中,为城镇化提供基础支持;城镇的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及人口集中创造了条件,产业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城市功能配套的需求。
(一)产业序列升级:前向、后向、侧向关联产业依序增长根据园区发展的四个阶段,主导产业的发展必然经过单一产业要素集聚—前后向关联产业集聚—侧向关联产业集聚—创新突破的过程。
其中,前向关联产业是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后向关联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侧向关联产业则是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他服务的产业。
园区主导产业和前后关联、旁侧关联大的企业引导了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的产业综合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协调发展,为整个企业运营链“护航”,生活性服务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