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发病机理与治疗理念
- 格式:pptx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39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和脑神经通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发病机制和脑神经通路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以及与之相关的脑神经通路。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然而,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神经化学异常以及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能与其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首先,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群中,家族聚集现象较为明显,亲属患病风险也较高。
这表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多个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信号传导等重要过程。
其次,神经化学异常也是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神经递质是大脑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多巴胺、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等。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多巴胺系统功能异常,即多巴胺过多或过敏,可能与其症状的产生密切相关。
多巴胺过多可能导致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信息传递紊乱,从而引发幻觉、妄想等症状。
此外,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的异常也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有关。
此外,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也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结构存在一定的改变,包括脑体积的减小、脑区连接性的异常等。
尤其是前额叶、颞叶以及边缘系统等脑区的改变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
这些脑结构的改变可能导致信息处理和整合的障碍,进而引发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此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还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执行认知任务时,脑区激活模式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说明了脑功能异常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
总结起来,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遗传因素、神经化学异常以及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能共同作用,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以便为其治疗和干预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精神分裂质的诊断与治疗摘要】目的讨论精神分裂质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根据患者病史结合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对分裂质的早期识别主要依靠神经心理学检查。
分裂质评定的基本研究标准如下:研究对象的人组标准:①精神分裂症病人一级亲属;②年龄在19~50岁之间;③使用母语(母语便于交流);④同意提供有关信息。
分裂质治疗方案的实施,是基于假设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一级亲属中所观察到的分裂质综合征分担着前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学过程。
【关键词】精神分裂质诊断治疗一、概述分裂质是Meehl于1962最早用于描述“神经整合缺陷(neural integrative defect)”的术语,是精神分裂症遗传渊源的神经生物学结果,是对精神分裂症遗传易患性的描述。
最初认为分裂质个体经过社会学习过程,就会发展成分裂型人格结构,仅小部分发展为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的生物学特征是客观存在的,分裂型人格障碍的出现频度在精神分裂症成人一级亲属中不超过10%,精神分裂症的出现频度在一级亲属中大约10%左右,而分裂质的基本症状在成人一级亲属中的出现频度大约20%~50%。
这提示,分裂质作为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易患性,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要发展到精神分裂症或分裂型人格障碍。
对精神分裂症的同胞非同病者、一级亲属等方面的研究,积累了很多关于精神分裂症的易患性特征。
在这些亲属中所表现的临床精神病学特征,在本质上相似于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但严重度上属于轻度,而阳性症状的出现频度却远远少于精神分裂症和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质的症状和前驱症状是不同的,特别是不同于精神分裂症发作前的一些症状。
精神分裂症的亲属有神经心理学缺陷,如注意和工作记忆、长时言语记忆和操作功能缺陷。
因主要用来反映分裂症遗传易患性的临床或生物学基础,一直不能进入精神病学的临床领域,故称为精神分裂症前期状态(preschizophrenia)。
二、病因与发病机理分裂质的概念与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模式相一致,基因与环境因素的结合可以改变脑的发育,特别是在受孕后的第4月至第6月之间的发育问题,这种结合就导致了分裂质,这就是以神经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功能异常为特征的神经发育综合征。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治疗进展一、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其具体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然而,很多研究表明,遗传、神经化学、环境和心理社会等多个因素可能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已被广泛认可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各项家族调查和双胞性调查结果显示,患有一个亲属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个体相较于一般人口有更高的发生率。
此外,基因组关联分析揭示了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多个位点和基因。
2. 神经化学因素异常的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在精神分裂症中起着重要作用。
多巴胺假说是当前最被接受的理论之一,该假说认为多巴胺失调引起了运动、认知和情绪功能异常。
除了多巴胺,在血清素、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也存在异常。
3. 环境因素环境压力被认为与精神分裂症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这些压力包括产前、出生期间和儿童早期的病毒感染、城市化、移民、社会因素等。
此外,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也有更高的物质滥用率和早年创伤史。
4. 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长期暴露于高度紧张和压力的环境下,或者是情感追求不满足等,可以导致情绪障碍,诱发或加重精神分裂症。
二、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进展目前,尽管精神分裂症的根本治愈仍然没有找到,但各种治疗手段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并且在帮助患者减少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1. 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方法。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以氯丙嗪和卡马西平为代表,通过调节多巴胺受体来缓解症状。
然而,这些药物对负性症状效果较差,并且会引起一些副作用。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出现改变了治疗手段,其不仅可以减轻正性和负性症状,还具有更少的运动副作用。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管理精神分裂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认知行为治疗(CBT)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旨在帮助患者理解和改变消极思维和行为模式。
社交技能训练、家庭干预和支持性治疗等方法也被广泛应用。
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解析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发病机制包含多个方面,如遗传、神经化学失调、神经解剖学异常、环境因素等。
本文将从这些角度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家庭中有精神分裂症患者,那么其他成员患病的概率相对较高。
一些基因的变异或突变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这些基因涉及多种生物过程,包括突触传递、神经元发育和成熟、神经元迁移和成像等。
然而,即使一个人拥有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变异,也并不意味着他一定会患病,这也表明环境因素在疾病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神经化学失调也是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种神经递质被认为与疾病相关,特别是多巴胺。
多巴胺假说是精神分裂症最经典和最广泛接受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多巴胺系统的过度活跃与疾病的症状有关,如幻觉、妄想等。
抗精神病药物被用于调节多巴胺水平,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此外,其他神经递质,如谷氨酸、γ-氨基丁酸和去甲肾上腺素等,也被发现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存在异常。
这些神经化学失调可能与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记忆障碍和注意力问题等症状有关。
神经解剖学异常也是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重要方面。
许多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结构存在异常。
例如,正常人的大脑灰质与白质之间有良好的平衡,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灰质减少而白质增多。
尤其是前额叶和颞叶的灰质缺陷与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此外,结构连接的异常也在疾病中发挥作用,例如,脑的默认模式网络(即大脑休息时的活动模式)的连接与患者的幻觉、妄想等症状有关。
环境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遗传易感基因的基础上,环境因素可以触发精神分裂症的发病。
一项研究发现,在婴儿出生前期,如孕期病毒感染、产前维生素D缺乏等,都与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增加有关。
此外,早期生活经历,如儿童时期的压力、创伤和虐待等,也与患病风险密切相关。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一、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精神障碍,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然而,通过长期的研究和观察,学者们逐渐揭示了该疾病可能涉及的多种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神经生物化学等。
1. 遗传因素遗传是精神分裂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许多家族聚集现象的观察结果表明,这种精神障碍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
大规模家族和孪生研究发现,在患有该疾病的亲属中,其患病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具体来说,当一个父亲或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时,子女罹患此病的几率约为10%;若两个父母都患有该疾病,则子女罹患此病的几率可上升至40%左右。
2. 环境因素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精神分裂症的发病。
早期生活事件的压力、神经发育异常或颅内感染等因素,都可能对个体患病风险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社会性残缺和孤立感、城市环境、孕期感染以及妈妈怀孕时吸毒和饮酒等都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相关。
3. 神经生物化学神经传递物质的异常释放和功能异常也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一环。
多巴胺假说被广泛接受,并用于解释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神经递质系统不平衡的现象。
这一理论认为,多巴胺超敏或多巴胺系统活动过高导致了该疾病的发展。
此外,其他神经递质如谷氨酸、GABA(γ-氨基丁酸)和血清素等也可能与该病相关。
二、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尽管精神分裂症目前仍未有根治方法,但根据临床实践和研究,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疗手段和策略来帮助患者管理病情,减轻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1. 药物治疗药物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
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主要包括典型抗精神病药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前者主要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来减少阳性症状的发作;而后者则更注重调节血清素、血管加压肽等多个途径来改善负性和认知功能缺陷。
个体化治疗是很重要的,在确定用药方案时应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并发疾病等。
2. 心理社会干预除了药物治疗外,心理社会干预也被证明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机制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至今仍然不完全清楚。
然而,通过对大量研究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机制的重要发现。
本文将探讨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遗传因素、神经化学异常以及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在家族中的聚集性较高,亲属患病风险也随之增加。
这提示了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的重要性。
基因组宽关联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变异,如DISC1、COMT和NRG1等。
这些基因变异可能与神经发育、突触传递和神经化学途径的异常相关,从而增加了患者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
神经化学异常也是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巴胺假说是最具影响力的关于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论之一。
该假说认为,多巴胺系统的超活跃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出现。
这一理论得到了药物治疗的研究结果的支持,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多巴胺的作用来缓解症状。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其他神经递质,如谷氨酸、γ-氨基丁酸和血清素等,也可能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神经递质的异常可能导致神经元网络的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精神分裂症症状的出现。
此外,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也是病理生理机制的重要方面。
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体积和脑区连接性存在明显的异常。
特别是,前额叶、颞叶和顶叶等脑区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与认知功能损害和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
此外,脑电图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还发现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感觉加工、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等认知任务中的异常活动模式。
这些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能与神经递质异常以及神经元网络的紊乱有关,进而导致了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总结起来,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遗传、神经化学和脑结构和功能的多个方面。
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神经化学异常可能导致神经元网络的功能紊乱,而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则与认知功能损害和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出现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
尽管精神分裂症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神经化学失衡以及环境因素可能在其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发现,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有更高的家族遗传风险。
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精神分裂症,那么他的患病风险将远高于一般人口。
这表明,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增加患者发展精神分裂症的风险。
然而,精神分裂症并非由单个基因决定的,而是由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共同决定的。
神经化学失衡也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神经递质是神经系统中起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包括多巴胺、谷氨酸、γ-氨基丁酸等。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多巴胺系统功能异常,导致多巴胺水平升高。
这可能解释了患者常常出现的幻觉和妄想等症状。
此外,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也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相关。
这些神经递质的失衡可能导致患者思维和情感的紊乱。
环境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早期生活环境的压力、社会因素、感染和毒物暴露等都可能增加患者发展精神分裂症的风险。
研究表明,婴儿期和童年时期的感染、妈妈怀孕期间的感染以及出生时的并发症等都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
此外,城市化、移民、社会压力等社会因素也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遗传因素、神经化学失衡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精神分裂症的发展。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因素并不是直接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原因,而是与患者的个体特征和生活经历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疾病的发展。
了解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对于改善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通过遗传学研究和神经影像学技术,可以进一步探索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
此外,加强对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非常关键的。
精神分裂症治疗的几种假说精神分裂症无论从生物学或是方法学角度而言,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疾病。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治疗和预防,一直是精神病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传统医学模式强调生物性的病因,按照这一观点,精神分裂症属于原因不明的疾病。
精神分裂症治疗过程只要病人调整好心态,注意修养,是可以治好的。
下面就一起深入了解一下吧。
一、精神分裂症治疗发病机理精神类疾病一个很典型的表现就是不能很好的控制或参与自己的意识想法或者思考能力。
原因是多样的,比如精神分裂,患者思想里面的"我"常常听到"某一个声音跟自己说话",或者说看到“某一个人在跟自己说话”,这里面的“某一个人”现实中可能他并不存在。
那为什么患者认为“我”也就是或者自己能感受到这个人呢?说明这个可能不存在的人是患者思想的一部分给构建出来的。
很明显可以看到,患者的思想里面把自己跟这某一个人分的很清楚,但是这某一个人仍然是这类患者思想的一部分,或者说曾经是一部分,现在好像脱离了患者的这个“我”的控制,享有了单独的一部分思维控制权,影响了患者的主管思维,这是一个矛盾的过程。
这其中一个很可能的原因就是由于其完整的思考能力被外界某一强烈因素给打破,他失去了对自己或多或少部分思想的控制,思维产生了错位,可以说间接的是它思维的某个部分被这个外界因素给影响控制了,这应该至少是此类疾病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精神分列症几种假说1、多巴胺假说近年来研究发现苯丙胺能促使多巴胺释入突触间隙,又能使正常人产生一种类精神分列症的临床表现;各种抗精神病药物能拮抗多巴胺敏感的环腺甘酶,阻滞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药物的这种作用与其临床效价一致;精神分裂症的尾状核、壳核及伏隔核内有多巴胺受体密度增多;提出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脑内某些部位内多巴受能活动过度有关。
但是,这种假说的直接证据尚不足,还存在着缺陷,部分患者的药物疗效不佳,因此不能都用多巴假说来解释。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一)遗传因素传统的家系调查、双生子和寄养分研究均提示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代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也证实了这种联系。
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精神病的患病率比普通人群高6。
2倍,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单卵双生的同病率比双卵双生的同病率高3-6倍。
目前已发现第5、11号染色体上存在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联的基因位点,未发现特异性的基因突变。
因此,对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方式仍无定论,目前主要有3种假设,即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及异质性遗传。
(二)神经生化近30年来的神经生化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的单胺类递质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某些精神药物或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作用与神经递质或其受体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提出了各种假说,主要有多巴胺(DA)活动过度假说、5-HT和NE神经通路障碍假说、兴奋性氨基酸假说及神经肽假说。
其中以DA假说最受关注,近来5-HT的异常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提出DA活动过度假说,主要有两方面依据。
第一,苯丙胺等DA激动剂的慢性使用,可出现与精神分裂症十分相似的症状;第二,氯丙嗪等药物能有效地控控制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其药理机制是阻断了DA受体功能。
此外,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突触DA后受体存在增敏现象,这一现象最近已得到PET研究的证实。
(三)脑结构异常CT和MRI研究发现,30%~40%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脑室扩大或其他脑结构异常,而且脑结构异常的部位、程度与阴性症状、认知功能障碍有关。
新近的PET研究还发现了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组织的细胞结构异常,如慢性患者的D2受体增多。
(四)神经发育异常大量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存在轻微的多灶性或弥漫性的解剖变异,而且这种变异发生在发病以前。
此外,还存在神经通路的遗传性缺陷及皮质的神经细胞排列异常。
这些发现均强烈提示精神分裂症与神经发育异常有关。
引起神经发育异常的主要原因包括产科并发症、胚胎期的病毒感染等。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及康复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和社会功能都可能造成极大的影响。
了解其发病机制以及掌握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发病机制目前,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众多研究表明,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遗传因素遗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家族中有精神分裂症患者,那么其他亲属患病的风险会相对增加。
然而,遗传并非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即使携带相关基因,也不一定会发病。
(二)神经生物学因素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与精神分裂症密切相关。
例如,通过影像学研究发现,患者的大脑体积、脑室大小、脑灰质和白质的分布等可能存在异常。
神经递质的失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异常调节可能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
(三)环境因素在生命早期经历的不良环境,如孕期感染、营养不良、出生时的并发症等,可能增加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
成长过程中的压力性生活事件,如长期的贫困、虐待、重大的丧失等,也可能成为诱发因素。
(四)心理社会因素个体的性格特点、应对方式、心理调适能力等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中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例如,性格孤僻、敏感、内向的人可能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二、康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旨在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重新融入社会。
(一)药物治疗药物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手段之一。
抗精神病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
然而,药物治疗需要遵循个体化原则,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同时,患者在服药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并定期复诊。
(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的康复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提高应对症状和压力的能力。
支持性心理治疗则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一、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1. 多因素综合作用引发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障碍,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确定存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发该疾病的可能性。
这些因素包括遗传、神经生化功能异常、环境压力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
2. 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关键作用遗传因素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家族和孪生等遗传学研究证实,患有直系亲属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患该疾病的风险较大。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个与这种遗传风险相关联的基因变异。
3. 神经递质失衡导致脑结构和功能异常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出现多巴胺系统功能失调。
过度释放多巴胺会干扰脑内其他区域如杏仁核、海马等脑区的正常功能,导致认知和情绪处理异常。
此外,谷氨酸系统也可能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4. 脑结构异常与发病相关MRI技术揭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结构异常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脑灰质体积减少、孤立性皮层灰质储量增加以及脑回路连接异常等。
这些结构变化与患者的认知功能缺陷和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二、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物目前,抗精神病药物(APs)是治疗精神分裂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第一代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噻嗪)主要以阻断多巴胺受体为基础来减轻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而目前广泛使用的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不仅对阳性症状有效,还能改善负性症状和认知功能。
2.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家庭干预等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综合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认知行为治疗(CBT)可以帮助患者解决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并改善情绪和社交功能。
此外,家庭干预也有助于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负担,提供支持和教育。
3. 应对压力与环境适应由于环境压力是精神分裂症发作的一大诱因,教导患者学会应对压力以及提供积极向上的环境适应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这包括寻求社会支持网络、参与社区活动、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等。
4. 社会康复计划精神分裂症不仅对个人身体和心理带来影响,也给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日常功能带来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