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丛林共29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15
二战后,资本主义资源的积累对企业生产效率提出要求,促成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
1961年,管理学者孔茨指出管理理论滋生过头,像是一片枝根缠绕的丛林,代表管理学理论尚处青春期。
孔茨的丛林理论引发了学者关于关于”丛林理论“的讨论,1962年UCLA会议反响剧烈。
之后学者们对管理理论的研究更为深入。
1980年,孔茨发文表示管理理论已发展到11个学派,如下:(1)经营管理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是法约尔和孔茨。
该学派主要明确和研究管理职能。
他们认为管理学有独具的知识核心,和其他学科互相服务。
(2)人际关系学派主张人际关系经营。
(3)群体行为学派—和人际关系学派相比,此学派更注重研究人的行为本身,研究组织中群体行为。
(4)合作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纳德他提出了有里程碑意义的”利益≥诱因“关系式,结合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
(5)社会技术系统学派,考察技术系统的重要性,创始人特里斯特。
(6)系统学派强调系统的运用是一种有效管理手段。
(7)数学学派主张利用数学模型寻求管理问题最优解。
(8)经验学派主要研究过去的管理经验,代表人物欧内斯特戴尔驳斥了孔茨建立普遍结论的观点,他认为管理活动无普遍性意义,“丛林”难以消失。
(9)权变学派即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环境改变管理方法。
(10)决策理论学派研究管理过程中的决策,代表人物西蒙一开始就否认孔茨的观点,他认为不存在所谓混乱丛林,所有管理理论都处于一个系统并有各自贡献。
(11)管理工作学派,代表人物明茨伯格提出了管理者角色理论。
其中,孔茨认为人际、决策、群体行为、合作、经理决策趋于片面,不够完善;而社会技术、系统、权变学派对于有经验的管理者而言司空见惯;数学模型只是工具,不足以自成一派;经验学派忽视社会实情,故不够可靠。
现代社会,管理理论仍存在分歧,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转移到工作本身。
过去工作于人是负担,如今员工掌握更多自由,在工作中自我实现。
管理者思考如何运用诸多激励因素调动员工积极性,共同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
管理理论的丛林*哈罗德·孔茨【作者简介】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1908-1984),当代著名管理学家,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935年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
1950年以后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管理研究院管理学教授,并于1962年担任该校的米德•约翰逊讲座管理学教授。
1963年任美国管理科学院院长,1965至1971年兼任行政管理研究公司总裁,1957至1972年兼任捷尼斯科公司董事会主席。
1962年获“米德•约翰逊奖”,1971年获美国“空军航空大学奖”,1974年获“泰罗金钥匙”,1975年获“福特•芬雷奖”。
他的主要著作有《企业的政府控制》(1941年)、《管理原理:一个管理职能的分析》(与O'Donnell合著,1955年)、《经营的实践入门》(与Fulmer 合著,1978年)、等十余部。
其中,《管理原理》一书奠定了他作为管理过程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学术地位,被译成了16种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管理学专业的学生都欣然同意这样的观点,即:从组织化的生活开始出现的那天起,管理问题就已经存在了,但同样少有例外的是,绝大多数人也认可这种说法,即:关于管理的系统考察只不过是这个世纪的事情,尤其是过去20年的成果。
而且,直到近些年,几乎所有试图分析管理过程并寻找理论支撑以帮助提升研究、教学和实践的人,都是那些拥有管理艺术而又善于反思多年管理经验的实践者。
因此,至少在将一般管理视为一项以脑力为基础的艺术时,最早有价值的著作都是由像Fayol, Mooney, Alvin Brown, Sheldon, Barnard 和Urwick等这样一些有经验的实践者撰写的。
可以肯定地说,即使是那些学术化实证研究的顶礼膜拜者,也不能忽视由这些眼光敏锐的实践者从他们数十年管理经验中所提炼出来的基本原则。
“管理理论丛林”的方法论: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管理面对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
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学派促进了管理实践的优化,但是由于管理活动牵涉因素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特别是心理因素难以精确度量,这些以“分析”范式为主导的管理理论都在实践中受到了严重冲击。
固守将复杂问题分割成部分和片断加以处理的“分析”范式,使管理者难以洞察管理活动中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更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了。
系统论最早起源于贝塔朗菲对生物有机体的成功描述。
一般系统论的基本假定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要素构成的系统;由于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系统必然具有要素所不具有的新特性,因此,不能用要素在孤立状态时的性质和规律来解释系统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反之,应立足于整体来认识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价值取向上,系统观以整体功能的最优化为最高目标,以此来评价要素及其运行方式是否合理。
在“管理理论丛林”阶段,不少学派都采用系统方法来研究管理问题。
社会系统学派的巴纳德最早用系统方法来研究管理问题。
他第一次把企业组织看成是由物质的、生物的、个人的和社会的等方面的要素组成的“协作系统”。
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协作系统的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沟通,并给出了协作系统在共同目标下组织的结构关系。
西蒙继承了巴纳德的思想而创立了决策理论学派。
西蒙等人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尽管决策有程序与非程序之分,但一切决策的基础都是对知识和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决策的实质就是在理论上的最优和实践上的令人满意二项标准之间达到合理的妥协。
雷恩曾指出,西蒙主要的贡献在于他的中心思想,即为了对管理进行研究,就必须对影响决策过程的复杂网络进行研究。
对复杂网络的研究,系统方法无疑是一种极为有用的工具。
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就是通过构造数学模型,运用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职能之间的数学关系,求出最优的解答,为企业实现自己的目标服务。
*管理理论的丛林:(一)社会系统学派:1.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2.任何组织都包括协作意愿、共同目标、信息沟通三个基本要素3.管理者的权威不能自封4、管理者的重要的领导性质(二)系统管理学派:1.代表人物是卡斯特与罗森茨维奇2.组织作为一个转换系统,是由相互依存的众多要素所组成。
3.局部最优不等于整体最优4.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要重视环境因素。
(三)决策管理学派: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美国人,1978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管理就是决策。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都需要决策。
以“满意标准”代替传统的“最优标准”。
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不是“拍板”的一瞬间。
决策可分为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
(四)经验管理学派:代表人物: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斯隆(A. P. Sloan)等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案例)来研究管理问题,强调实用以大公司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学习管理(五)管理科学学派:在研究和解决管理问题时,着重强调合理性,进行定量分析。
把运筹学、统计学和电子计算机用于管理决策和提高组织效率。
管理科学学派的出现标志着管理从定性阶段走向定量阶段过分依赖物质技术而忽略人的作用(六)权变管理学派:权变的意思就是权宜应变,随机制宜核心观点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一成不变,最好的”管理理论或方法。
(七)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又叫管理职能学派、经营管理学派古典管理学派和行为科学学派之后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个管理学派法约尔是这一学派的开山鼻祖,代表人物是哈罗德·孔茨,他认为存在着“管理理论的丛林”,而过程方法能够包含、综合当今的各种管理理论。
主要研究管理职能及其执行过程和原则五种管理职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组织的经营环境PEST分析针对“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来做大环境分析。
另外还有2个大环境因素——国际环境(政治)和自然环境(经济)。
环境不稳定性矩阵迈克尔·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 ——行业环境分析*社会责任如果企业在承担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法律上的义务 是指企业要遵守有关法律,经济上的义务 是 指企业要追求经济利益 )的前提下,还承担“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那么,我们就说该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受道德力量的驱动)。
管理理论丛林如下是有关管理理论丛林的介绍:管理理论丛林(Management Theories Jungles),指管理理论林立的局面。
西方的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出现以后,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学说,形成了许多学派。
这些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渊源和理论内容上互相影响和联系,形成盘根错节的局面,被称作“管理理论的丛林”。
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1961年12月在美国《管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
文中对产生“丛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给管理理论中的各种学派分了类,指出了各学派的一些主要分歧,并提出了一些清理这片丛林的意见。
他当时划分的6个学派是: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数学学派。
19年后,孔茨又于1980年5月2号的美国《管理学会评论》上发表《再论理论的丛林》一文,认为管理理论丛林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已显得更加茂密难以通过了。
管理理论学派已发展到以下11个,他们是: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数学(或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或管理过程、管理职能)学派。
至于各学派产生以致发生思想纠缠的原因,孔茨在1961年的那篇文章中指出,并不是由于他们对周围的自然和文化环境的论断有很大的分歧,而主要是由于以下五点原因:(1)语义上的混乱。
在管理学中,存在着严重的语义混乱的现象。
如对“管理”、“组织”、“领导”等术语有不同的理解。
(2)对管理和管理学的定义和所包含的范围,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3)把前人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看成是“先验的假设”而加以抛弃,从而造成混乱。
(4)曲解和抛弃前人提出的—些管理原则。
(5)管理学家不能或不愿互相了解。
管理理论丛林:一、合作社会系统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切斯特-巴纳德主要理论:(1)组织是开放的系统,是组织中的所有人员都寻求取得平衡的系统,组织产生是人们协作愿望导致的结果;(2)诱因与贡献之比,决定了组织能否继续存在和发展;③(3)正式组织的基本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
二、决策学派(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主要理论:(1)决策理论包括两个基本命题:一是人的有限理性理论:①知识不完备②困难难以预见③可能行为的范围受到局限;二是决策的满意准则: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因而人不可能做出“完全合理”或“最优”的决策,只能满足于“足够好”或“令人满意”的决策。
(2)决策理论过程包括:决策过程、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决策中的科学成分。
三、经验学派(案例学派)代表人物:彼得-德鲁克主要理论:(1)管理的三项基本任务:①取得经济效果;②使工作具有生产性,并使工作人员有成就感;③承担企业对社会的责任。
(2)目标管理理论(过程)①将组织宗旨和使命转化为目标;②将目标展开,使每项业务的目标都同整个组织的目标一致;③目标的实施要以自我控制为主,建立协作关系协调个人目标,从而谋求共同利益。
四、管理科学学派(数量学派)代表人物:布莱克特、伯发等主要理论:(1)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求出最优解答,以达到企业的目标。
(2)尽量减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以便使投入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得到最大的经济效果。
五、系统管理学派(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卡斯特、约翰逊主要理论:(1)从系统概念出发,建立起了企业管理的系统模式,认为系统观点、系统分析、系统管理都是以系统理论为指导的,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企业管理系统由人、资金、物、技术、时间、信息六个基本要素所构成,其中人为主体,其他各项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均受人的控制与协调;(3)企业管理系统内部分为运行系统、控制系统、支持系统、信息系统四个子系统;(4)企业的系统管理强调以整体系统为中心,决策时强调整个系统的最优化而不是强调子系统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