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修辞手法——反语课件
- 格式:pdf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11
反语的概念反语的定义和介绍如下: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嘲弄、讽刺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反语。
反语就是说反话,使用同本语相反的词语以表达本意。
反语的作用是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根据说话者的对象不同、说话者的感情不同,反语可以分为两大类:讽刺反语和风趣反语。
1. 即反切。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且郑玄以前,全不解反语;《通俗》反音,甚会近俗。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孙叔然(孙炎)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
至於魏世,此事大行。
”详“反切”。
2. 修辞格之一。
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
宋袁褧《枫窗小牍》卷上:“宣和中有反语云:寇莱公之知人则哲,王子明之将顺其美,包孝肃之饮人以和,王介甫之不言所利。
此皆贤者之过,人皆得而见之者也。
”按,上述四句都是取成语而反用之。
清昭槤《啸亭杂录·稗事数则》:“成王性滑稽,遇事喜作反语。
自言直枢庭时,尝召见,上适閲明参政亮捷报,命王閲之。
王习为常,奏此战惜未获渠首,使张汉潮得擒明亮,始为佳事。
上正色曰:若是则不佳矣王始省悟,免冠叩谢出。
”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十二》:“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
”3. 魏晋南北朝时的一种隐语。
以两个字先正切,再倒切,成为另外两个字。
《南史·刘悛传》:“悛本名忱,宋明帝多忌,反语刘忱为临讎,改名悛。
”按,刘忱反切为临;忱刘反切为雠。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六朝多以反语作谶》:“《梁书》武帝创同泰寺,后又创大通门以对寺之南,取反语以协同泰也。
”参见“反切”。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作文写作常见修辞手法-反语定义: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不论是正话反说,还是反话正说,比起直白的表达来都更为有力,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
辞表和辞里的极端偏离,使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为深刻。
基本种类:根据说话者的对象不同、说话者的感情不同,反语可以分为两大类:讽刺反语和风趣反语。
1.讽刺反语讽刺反语是为了揭露、批判、讽刺、嘲弄,表达贬义的反语,是通常所见的用法。
2.风趣反语风趣反语是为了风趣、幽默、诙谐而说的反语,字面表达的是贬义,实际上是表达褒义,或因情深难言,或因避嫌忌说,并不包含讽刺嘲弄之意。
基本作用:反语的作用是产生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运用反语手法,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
反语的用途主要有:①直接表达禁止和压制时,以反话表达正面的意思。
②面对荒谬不硬加驳斥,而是谬上加谬,使其荒唐之处极端放大而达到归谬目的。
③正面语言难以表述强烈情绪时,以此语表达加强效果。
④通过颠覆既定习惯,产生幽默。
它的主要形式有:反话(正话反说)、反讥(反话正说)、骂话(以写示爱、明褒暗贬)、气话(明褒实贬)、俏皮话(反规则的幽默)等等。
1.运用反语可以揭露、批判、讽刺和嘲弄消极方面,增加语言的战斗力。
2.运用反语可以鲜明地表示说话人的态度和立场。
3.运用反语可以使语言有变化,不死板,生动有趣,增强说话或文章的幽默风趣感。
4.运用反语可以表现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斗争,使憋在心里面、想说的话说出来,有时还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十一、反语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一般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一种修辞。
反语的作用是产生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运用反语手法,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
适用场合:①直接表达禁止和压制时,以反话表达正面的意思;②正面语言难以表述强烈情绪时,以此语表达加强效果。
不论是正话反说,还是反话正说,比起直白的表达来都更为有力,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
通过颠覆既定习惯,产生幽默,起到了很强的讽刺作用。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作文写作常见修辞手法-反语定义: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不论是正话反说,还是反话正说,比起直白的表达来都更为有力,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
辞表和辞里的极端偏离,使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为深刻。
基本种类:根据说话者的对象不同、说话者的感情不同,反语可以分为两大类:讽刺反语和风趣反语。
1.讽刺反语讽刺反语是为了揭露、批判、讽刺、嘲弄,表达贬义的反语,是通常所见的用法。
2.风趣反语风趣反语是为了风趣、幽默、诙谐而说的反语,字面表达的是贬义,实际上是表达褒义,或因情深难言,或因避嫌忌说,并不包含讽刺嘲弄之意。
基本作用:反语的作用是产生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运用反语手法,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
反语的用途主要有:①直接表达禁止和压制时,以反话表达正面的意思。
②面对荒谬不硬加驳斥,而是谬上加谬,使其荒唐之处极端放大而达到归谬目的。
③正面语言难以表述强烈情绪时,以此语表达加强效果。
④通过颠覆既定习惯,产生幽默。
它的主要形式有:反话(正话反说)、反讥(反话正说)、骂话(以写示爱、明褒暗贬)、气话(明褒实贬)、俏皮话(反规则的幽默)等等。
1.运用反语可以揭露、批判、讽刺和嘲弄消极方面,增加语言的战斗力。
2.运用反语可以鲜明地表示说话人的态度和立场。
3.运用反语可以使语言有变化,不死板,生动有趣,增强说话或文章的幽默风趣感。
4.运用反语可以表现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斗争,使憋在心里面、想说的话说出来,有时还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反语修辞手法
反语是修辞手法。
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来的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白描,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衬托(反衬、陪衬),对比,对偶(对仗、队仗、排偶),反复,反问,反语,借代,设问,排比,夸张,双关,重言,等。
1、夸张。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修辞手法。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相似、语气一致、意义有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序出来。
3、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
4、对偶。
字数成正比,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等距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抒发两个相对或相似的意思。
5、反问。
又称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反语修辞方法解析山东省汶上一中师蕾(邮编272500)反语也叫倒反,就是说反话,使用同本意相反的词语以表达本意的修辞手法。
反语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反语有以下两种基本类别:1.嘲讽性反语。
.这类反语是用好的词句述说不好的人或事物,以表示嘲弄,讽刺,憎恶,蔑视等感情。
例1:‚我告诉您了,根据报纸上官方介绍,他是天底下头等大好人,浑身上下毫无缺点,连肚脐眼都没了。
‛此句中的"他是天底下头等大好人,浑身上下毫无缺点,连肚脐眼都没了",其实是说:"他是一个大坏人,坏事做尽".例2:“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反文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国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
‛这个句子中的“文明人”“伟大”“伟绩”“武功”,其实说的是反动政府及军警的野蛮、卑劣和罪恶滔天。
2.喜爱性反语。
用不好的词句述说好的人或事物,以表示喜爱,亲切,赞誉,戏谑等感情。
例如:“最后,她无可奈何的笑骂道:‘我现在才认识你,你是个顶坏顶坏的女人啊!’”此句中“顶坏顶坏的女人啊”是表示亲切友爱的反语,表现了二者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
例3:“几个女人有些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此句中“狠心贼”是表示了白洋淀妇女对丈夫的喜爱感情,并不是真的恨自己的丈夫。
例4:‚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此句中,“有什么看头啊”属于正话反说,表面上看是说没有看头,其实是表达了作为妻子对丈夫的热切思念,很想去看。
也有的反语不具有明显的讽刺性或喜爱性,例如:例5:‚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第四单元作文,反语的修辞手法
这城市夜晚真是吵得让人头疼,霓虹灯晃得我眼睛都要瞎了,
哪还有心思去看天上的星星。
街上的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吵得像
个菜市场。
我有时候真的想,大家这么忙忙碌碌的,到底图个啥?
是不是都被这城市的热闹给迷惑了,忘了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哎,说起那个“美食家”,每次吃饭都要唧唧歪歪地评价半天,好像全世界就他懂吃似的。
可他呀,那些真正好吃的东西他却尝不
出来,就知道追求那些花里胡哨、味道一般的东西。
真是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