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建筑消防设施
- 格式:ppt
- 大小:565.00 KB
- 文档页数:22
第三篇建筑消防设施第六章气体灭火系统知识框架考点解析考点一:系统灭火机理气体灭火系统的灭火机理与气体灭火剂的属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的灭火剂,其灭火机理各不相同(如表3-6-1所示)1,二氧化碳灭火机理主要在于窒息,其次是冷却。
2,七氟丙烷灭火机理除了窒息、冷却,还有化学抑制(并不是主要的灭火机理)3,I G541混合气体灭火机理为窒息。
考点二:系统分类和组成一、系统分类1,按使用的灭火剂分类: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七氟丙烷灭火系统;惰性气体灭火系统2,按系统的结构特点分类:无管网灭火系统;管网灭火系统3,按应用方式分类:全淹没没货系统;局部应用灭火系统4,按加压方式分类:自压式气体灭火系统;内储压式气体灭火系统;外储压式气体灭火系统二、系统组成(略)考点三:系统工作原理和控制方式气体灭火系统工作原理因种类、灭火方式、结构特点、加压方式和控制方式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一、系统工作原理(一)高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内储压式七氟丙烷灭火系统与情性气体灭火系统当防护区发生火灾,产生烟雾、高温和光辐射使烟感、温感、感光等探测器探测到火灾信号,探测器将火灾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传送到报警灭火控制器,控制器自动发出声光报警并经逻辑判断后,启动联动装置,经过一段时间延时,发出系统启动信号,启动驱动气体瓶组上的容器阀释放驱动气体,打开通向发生火灾的防护区的选择阀,同时打开灭火剂瓶组的容器阀,各瓶组的灭火剂经连接管汇集到集流管,通过选择阀到达安装在防护区内的喷头进行喷放灭火,同时安装在管道上的信号反馈装置动作,将信号传送到控制器,由控制器启动防护区外的释放警示灯和警铃。
另外,通过压力开关监测系统是否正常工作,若启动指令发出,而压力开关的信号未反馈,则说明系统存在故障,值班人员应在听到事故报警后尽快到储瓶间,手动开启储存容器上的容器阀,实施人工启动灭火。
(二)外储压式七氯丙烷灭火系统(与干粉灭火系统类似)控制器发出系统启动信号,启动驱动气体瓶组上的容器阀释放驱动气体,打开通向发生火灾的防护区的选择阀,同时打开加压单元气体瓶组的容器阀,加压气体经减压进入灭火剂瓶组,加压后的灭火剂经连接管汇集到集流管,通过选择阀到达安装在防护区内的喷头进行喷放灭火。
上海市建筑消防设施管理规定根据《上海市建筑消防设施管理规定》,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 建筑消防设施的使用:建筑消防设施应按照规定配置和使用,并保持完好有效。
2. 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要求,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测,并建立相应的维护管理制度。
3. 消防设施的监督检查:建筑消防设施的监督检查包括定期检查、抽查和专项检查等,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消防设施应及时整改。
4. 消防设施的验收备案:建筑消防设施的验收备案应按照规定进行,验收合格的消防设施方可投入使用。
5. 消防设施的改造升级:对于老旧建筑、改建建筑以及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建筑,应进行消防设施的改造升级。
6. 火灾隐患排查和整改:建筑单位应定期进行火灾隐患排查,并及时整改,确保消防安全。
7. 火灾报警和应急救援:建筑消防设施应有可靠的火灾报警系统,并建立健全的应急救援预案和逃生通道。
8. 消防宣传和培训:建筑单位应定期进行消防宣传和培训,提高员工和居民的火灾防控意识和自救能力。
此外,规定还包括了违反规定的行为和处罚措施等内容,以保障建筑消防安全和防灾减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详细的规定可参考上海市相关部门公布的文件或法规。
上海市建筑消防设施管理规定(二)是指上海市政府对建筑消防设施管理所制定的规定,旨在保障建筑消防设施的安全运行,并确保建筑物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疏散人员和进行灭火。
根据上海市建筑消防设施管理规定,建筑消防设施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具备相应的灭火、疏散、报警和防护功能。
建筑消防设施的设置和使用应符合建筑消防规划、设计和施工的要求,并经过相关部门的验收和备案。
上海市建筑消防设施管理规定还对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检测检验、培训及应急预案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包括定期检查、保养维修和应急演练等,确保设施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建筑消防设施的检测检验应由具备相应资质和技术能力的机构进行,确保设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三篇建筑消防设施第十一章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知识框架考点解析考点一:系统的分类和组成一、消防应急灯具的分类1,按电源电压等级分类①A型消防应急灯具② B型消防应急灯具2,按储电池电源供电方式分类①集中电源型消防应急灯具②自带电源型消防应急灯具3,按适用系统类型分类①集中控制型消防应急灯具②非集中控制型消防应急灯具4,按工作方式分类①持续性型消防应急灯具②非持续性型消防应急灯具5,按用途分类①消防应急照明灯具②消防应急标志灯具二、系统分类与组成考点二:系统的工作原理、功能一、系统的工作原理(一)集中控制型系统集中控制型系统中设置有应急照明控制器,应急照明控制器采用通信总线与其配接的集中电源或应急照明配电箱连接,并进行数据通信;集中电源或应急照明配电箱通过配电回路和通信回路与其配接的灯具连接,为灯具供配电,并与灯具进行数据通信。
应急照明控制器通过集中电源或应急照明配电箱控制灯具的工作状态,集中电源或应急照明配电箱也可直接联锁控制灯具的工作状态。
应急照明控制器能够采用自动和手动方式控制集中电源或应急照明配电箱及其配接灯具的应急启动,接收并显示其工作状态。
(二)非集中控制型系统非集中控制型系统中未设置应急照明控制器,应急照明集中电源或应急照明配电箱通过配电回路与其配接的灯具连接,为灯具供配电。
非集中控制型系统中,应急照明集中电源或应急照明配电箱直接控制其配接灯具的工作状态,可采用自动和手动方式控制应急照明集中电源或应急照明配电箱及其配接灯具的应急启动。
二、系统的功能(一)应急启动功能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应能采用自动和手动方式控制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的应急启动,即控制系统的灯具和相关设备转入应急工作状态,发挥其疏散照明和疏散指示的作用。
(二)集中控制型系统的应急状态保持功能系统应急启动后,除指示状态可变的标志灯具外,集中控制型系统设备应保持应急工作状态直到系统复位。
考点三:系统的性能要求一、系统的持续应急时间系统的持续应急时间是指系统应急启动后,灯具、应急照明集中电源等设备在蓄电池供电状态下保持应急工作状态的持续时间。
第三章建筑消防设施操作与维护第一节概述一、建筑消防设施的概念建筑消防设施是指建筑物、构筑物中设置的用于火灾报警、灭火、人员疏散、防火分隔、灭火救援行动等设施的总称。
建筑消防设施一般可分为可移动(或非固定)消防设施和固定消防设施。
可移动消防设施包括灭火器、其他灭火工具、防毒面具和呼吸器等。
建筑固定消防设施包括灭火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火灾事故广播及通讯系统、疏散指示标志及应急照明系统、机械防排烟系统、防火防烟分隔设施、消防电梯等。
建筑消防设施的作用就是限制火灾蔓延的范围,及时发现和扑救火灾,为有效地扑救火灾和人员疏散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减少火灾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与检查要求对建筑消防设施实施维护管理,确保其完好有效,是建筑物产权、管理和使用单位的法定职责。
建筑消防设施的管理应当明确主管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建筑消防设施检查氛围巡查、单项检查、联动检查三种方式。
建筑消防设施巡查、单项检查、联动检查的技术要求和检查方式应当遵循有关国家标准规定。
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与检查要求如下:1、建筑消防设施巡查可由归口管理消防设施的部门实施,也可以按照工作、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将巡查的职责落实到相关工作岗位。
2、从事建筑消防设施单项检查和联动检查的技术人员,应当经消防专业考试合格,持证上岗。
单位具备建筑消防设施的单项检查,联动检查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检测仪器设备,可按照响应国家标准自行实施,也可以委托具备消防检测中介服务资格的单位或具备相应消防设施安装资质的单位依照响应国家标准实施。
3、建筑消防设施单项检查记录和建筑消防设施联动检查记录,应由检测人员和检测单位签字盖章。
检测人员和检测单位对出具的《建筑消防设施测试检查记录》和《建筑消防设施联动检查记录》负责。
4、建筑消防设施投入使用后即应保证其正常运行或准工作状态,不得擅自断电停运或长期带故障工作。
5、建立建筑消防设施故障报告和故障消除的登记制度。
建筑自动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建筑物的消防设施能够正常运行,防范火灾和其他灾害事故的发生,保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具备自动消防设施的建筑物,包括但不限于工商业建筑、住宅楼、公共场所等。
第三条建筑物的自动消防设施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动漏水报警系统等。
第四条本制度的目标是保证自动消防设施的正常运行、有效维护和及时更新,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第二章维护管理责任第五条建设单位对建筑物的自动消防设施的维护和管理负有直接责任。
第六条建设单位应当设立消防设施维护管理职位,聘请具备相关资质和经验的人员负责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
第七条消防设施维护管理人员应当熟悉消防设施的使用和维护知识,具备相关的技术能力和资质。
第八条建设单位应当定期组织消防设施维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维护管理水平。
第九条建设单位应当与具备消防设施维护资质的单位签订维护合同,确保维护人员具备相应的技术和专业水平。
第十条维护人员应当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情况,制定维护计划,进行定期巡检和维护保养,确保消防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三章巡检与检测第十一条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每年对自动消防设施进行一次全面检测。
第十二条建设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对消防设施进行巡检,确保其正常运行。
第十三条巡检人员应当熟悉消防设施的使用和维护知识,具备相关的技术能力和资质。
第十四条巡检人员应当按照巡检计划,对消防设施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记录并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
第十五条巡检记录和处理情况应当及时上报给消防设施维护管理人员,并报告建设单位。
第四章故障处理与维修第十六条维护人员应当及时处理巡检中发现的问题,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十七条维护人员应当配备一定数量的备用设备和配件,以备维修使用。
第十八条如果发生设施故障不能及时修复,建设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保障人员的安全,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维修。
第十九条维修工作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和技术能力的单位进行,确保维修质量。
第三篇建筑消防设施——第十章防烟排烟系统学习要求自然通风与自然排烟原理、方式选择、设施设置,开窗有效面积计算方法;机械防、排烟系统的组成、原理,系统选择和主要设计参数及参数计算方法,系统组件及其设置方式;联动控制方式。
火灾烟气危害重。
防排烟系统作用是及时排烟,防止和延缓烟气扩散,保证疏散通道不受烟气侵害,确保人员顺利疏散、安全避难。
同时将火灾现场的烟和热量及时排除,减弱火势的蔓延,为火灾扑救创造有利条件。
建筑火灾烟气控制分防烟和排烟两个方面。
防烟采取自然通风和机械加压送风的形式,排烟则包括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的形式。
设置防烟或排烟设施的具体方式多样,应结合建筑所处环境条件和建筑自身特点,按照有关规范规定要求,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组合。
第一节自然通风与自然排烟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的规定,建筑内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避难走道的前室、避难层(间)应设置防烟设施。
民用建筑中应设置排烟设施的有: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100m2和设置在四层及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中庭;公共建筑中建筑面积大于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的地上房间和建筑面积大于300m2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建筑中长度大于20m的疏散走道。
工业建筑中应设置排烟设施的有:人员、可燃物较多的丙类生产场所;丙类厂房中建筑面积大于3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00m2的丁类生产车间;占地面积大于1000m2的丙类仓库;高度大于32m的高层厂(库)房中长度大于20m的内走道,其他厂(库)房中长度大于40m 的疏散走道。
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地上建筑内的无窗房间,当总建筑面积大于200m2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时,应设置排烟设施。
经济适用且有效的防排烟方式。
知识点:自然通风方式(一)自然通风的原理自然通风是以热压和风压作用的不消耗机械动力的、经济的通风方式。
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制度范文1. 概述本维护管理制度旨在确保建筑消防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有效性,从而提高建筑物火灾防控能力,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制定本制度以规范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
2. 职责和权限2.1 建筑消防设施管理人员负责制定和执行本维护管理制度,组织消防设施的日常维护和定期检查工作。
2.2 业主或使用单位应按照相关法规要求,履行建筑消防设施的日常维护和检查义务。
2.3 物业管理部门应配备专职消防设施管理人员,确保日常维护和检查工作的落实。
3. 维护管理要求3.1 维护周期:建筑消防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应按照相关规定每月进行一次。
定期检查应按照消防安全规划的要求,进行相应频次的检查。
3.2 维护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消防设备设施的保洁和维修,消防通道的畅通,灭火器的检查和充装,消防水系统的定期试运行等。
4. 日常维护工作4.1 消防设备设施的保洁和维修:消防设备设施的外观应保持清洁,无损坏和杂物堆积。
如发现设施损坏,应立即维修或更换。
4.2 消防通道的畅通:消防通道应保持畅通,不得存放任何杂物和障碍物。
消防通道的标识应清晰可见,不得遮挡。
4.3 灭火器的检查和充装:灭火器应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行。
如发现灭火器失效或压力不足,应及时更换或充装。
4.4 消防水系统的定期试运行:消防水系统应定期进行试运行,确保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常供水。
试运行结果应记录并报告消防设施管理人员。
5. 定期检查工作5.1 消防设备设施全面检查:定期检查应对所有消防设备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包括疏散通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疏散指示标识等。
检查结果应有记录并及时处理。
5.2 维护记录的管理:所有维护和检查工作都应有相应的记录,包括维护日期、维护内容、维护人员等信息。
记录应保存并随时提供给有关部门查阅。
6. 处理故障和隐患6.1 发现消防设备设施故障或隐患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或整改,并做好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