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砖-石-瓦作基本知识
- 格式:pdf
- 大小:27.10 MB
- 文档页数:46
古建筑瓦作知识咱今儿个就唠唠古建筑里的瓦作知识,那可老有趣了。
您瞧那些古建筑的屋顶,就像人的帽子一样重要。
这瓦作呢,就是给这顶“帽子”精心打扮的手艺。
瓦作里面的学问可深了,就像一个无底洞,越探究越觉得神奇。
咱先说说这瓦的种类吧。
有一种小青瓦,那模样就像是一片片缩小的小船。
它们一片挨着一片,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屋顶上,就像一群听话的小鸭子。
小青瓦在南方的古建筑里可常见了,下点小雨的时候,雨滴打在小青瓦上,滴答滴答的,就像是在演奏一场美妙的音乐会。
还有琉璃瓦,这琉璃瓦可就华丽多了,颜色鲜艳得就像天边的彩霞。
琉璃瓦大多用在宫殿啊、庙宇之类比较庄重的建筑上。
您想啊,要是普通人家也用琉璃瓦,那就好像一个普通百姓穿着龙袍,多不合适呀。
这瓦怎么能稳稳地待在屋顶上呢?这里面就涉及到瓦作里的铺设工艺了。
匠人们得先把屋顶的基层处理好,就好比给人化妆得先把脸洗干净一样。
基层要是不平,这瓦铺上去肯定歪歪扭扭的,就像没放稳的积木,风一吹就得掉。
匠人们在铺设瓦的时候,那手法精准得很,每一片瓦的位置都像是事先量好了似的。
他们一块一块地把瓦放上去,就像在拼一幅巨大的拼图,而且这幅拼图可不能有一点差错,不然整个屋顶的美观和稳固就全毁了。
再讲讲瓦当和滴水吧。
瓦当就像是瓦的脑袋,而滴水呢,就像是瓦的下巴。
瓦当上面常常刻着精美的图案,有龙啊、凤啊、花卉啊之类的。
这些图案可不是随便刻着玩的,它们可都是有讲究的。
比如说刻着龙的瓦当,那可能就是象征着皇权或者吉祥。
滴水呢,它的形状有点特别,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雨水流下屋檐。
您看,这就像我们人脸上的五官一样,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缺了哪一个都不行。
古建筑的瓦作还讲究个排水系统呢。
这屋顶的坡度设计得很巧妙,就像滑梯一样。
雨水落在屋顶上,就顺着这个“滑梯”流下来,经过瓦当和滴水,最后落到地面上。
要是这个排水系统没做好,那下雨天屋里可就要变成水帘洞了。
这就好比我们穿衣服,要是衣服的领口没设计好,水就会灌进去,那多难受啊。
古代建筑中的建材与工艺古代建筑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其独特魅力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在古代建筑的辉煌历史中,建材与工艺扮演着关键角色。
本文将探讨古代建筑中的建材与工艺,展示这些不朽之作背后的奇迹。
一、砖与瓦在古代建筑中,砖与瓦是最常见的建材之一。
这些砖瓦经过特殊加工,具有良好的强度和耐久性。
以中国为例,古代建筑中使用的黄土砖制成,通过适当的燃烧工艺,使其更加坚固。
而瓦则是用陶土制成,通过高温烧制,使其具备防水和保温的功能。
二、木材古代建筑中广泛使用的另一种建材是木材。
木材在建筑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如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和日本的寺庙。
在制作木结构时,工匠们使用传统的木工工艺,将木材精确地切割成各种形状,然后通过拼接和榫卯等方式进行组装。
这种精湛的工艺使得古代建筑更加坚固和耐久。
三、石材古代建筑中的石材是另一种不可或缺的建材。
石材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于墙壁、柱子、门窗等部分。
古代时期,建筑师和工匠们使用锤子和凿子等工具将大块的石头雕刻成各种形状,创造出精致而华丽的装饰。
例如,中国的古代建筑宫殿中常见的石雕就以其精美细致而闻名。
四、泥土和粘土除了砖瓦、木材和石材,泥土和粘土也在古代建筑中发挥重要作用。
泥土和粘土常用于墙体和地板的构建。
在制作墙体时,工匠们将泥土与水和其他植物纤维混合,然后将其压制在模具中,经过风干和烘烤后,形成坚固牢固的墙体。
粘土则常用于制作瓷砖和装饰品,经过烧制后呈现出漂亮的颜色和纹理。
五、泥水工艺在古代建筑中,泥水工艺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工艺之一。
这种工艺使用混合物来修饰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细节,以增添美感。
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泥水工艺常用于制作精美的壁画、雕塑和花纹。
工匠们通过手工抹灰、雕刻和上色等技术,使建筑物更加华丽精致。
六、彩绘技艺彩绘技艺是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工艺之一,用于给建筑物增添色彩和艺术感。
在古代中国的建筑中,彩绘常用于装饰建筑物的屋顶、门窗和壁画等部分。
工匠们使用各种天然颜料,如矿石颜料和植物提取物,通过刷、描和刻等技巧,使建筑物呈现出鲜艳多彩的效果。
(完整版)中国古代建筑常识集锦中国古代建筑常识集锦古代中国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档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建筑的常识。
1. 建筑风格1.1 木质结构古代中国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强调木材的使用和构造技术。
木质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并能适应中国的气候和环境。
1.2 建筑布局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布局通常采取“中轴对称”的形式。
建筑物常常以中心线为轴心,左右对称分布,展现出平衡和谐的美感。
1.3 屋顶形式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多采用盖山式、盖脊式和盖拱式等形式。
屋顶形式不仅具有装饰性,同时能有效防止雨水渗漏。
2. 建筑材料2.1 木材古代中国建筑主要使用木材作为结构材料,如柚木、杉木等。
木材具有良好的韧性和适应性,能够吸收地震冲击并保持建筑的稳定性。
2.2 砖石砖石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如青砖、红砖等。
砖石制成的墙体坚固耐用,能够有效隔热和保温。
2.3 瓦片瓦片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常见材料,如琉璃瓦、青瓦等。
瓦片具有防水、保温和装饰等功能,同时还能起到减少风阻的作用。
3. 建筑特点3.1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古代民居的典型代表,具有独特的院落式布局。
院落由四个或更多的建筑物围合而成,形成一个内外相通的空间。
3.2 建筑色彩中国古代建筑善于利用颜色的对比和协调来增强建筑的美感。
常用的色彩有红、黄、白、黑等,寓意吉祥和美好。
3.3 雕刻装饰中国古代建筑注重雕刻装饰的艺术表现,常见的装饰元素有对联、雕花等。
这些装饰物既起到装饰作用,又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结论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为世人所称道。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常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简介古建筑瓦作的做法与作用——地面王凤焕我国最早的古代建筑多为干阑式,地面为地板,人们可以席地而坐,后来建筑结构不断发生改变,地板没了,人们不再席地而坐了,室内外地面的铺设也开始越来越讲究,作法也越来越多。
我们从地面铺装的材料看有砖、石两大类。
一、砖类地面:砖的应用较为广泛,有普通地砖,也有较高级的金砖。
砖墁地包括方砖类和条砖类。
方砖类有尺二、尺四、尺七方砖以及金砖。
条砖类有城砖、地趴砖、停泥砖、四丁砖等。
以砖的质量用途分有城砖和方砖。
城砖质地坚实,称为停泥城砖。
由于不宜细磨,所以多用在垫层和隐蔽部分。
方砖从制作工艺分普通方砖和澄浆方砖。
澄浆砖在制坯前先将泥土浸泡,经过沉淀,澄出上面的细泥,晾干后做坯。
澄浆砖质地细,适用作干摆细磨的面砖。
用砖铺装地面叫做墁地。
砖墁地有三种作法:(一)细墁地面:此做法多用于大式建筑的室内,宫殿建筑和讲究的宅院。
室外地面也可用细墁作法,但一般限于甬路、散水等主要部位,极讲究才全部采用细墁。
室内细墁地面一般都使用方砖,按规格不同有“尺二细地”、“尺四细地” (尺二细地一般适于小房间室内地面,尺四细地一般适于配房室内地面)。
小式建筑的室外细墁地面多使用方砖,大式建筑的室外细墁地面除方砖外,还有城砖。
细墁地面砖料需经过砍磨加工,砖料规格要求一致,棱角完整,有如砌墙“磨砖对缝”的效果,地砖经过桐油涂刷后,(上面有的还要打蜡)铺墁的地面灰缝很细,地面平整光洁,美观耐用。
(二)倘白地面:是细墁地面的简易作法。
其特点是砖料只磨面,不磨肋,使用这种砖墁成的地面叫倘白地面。
操作程序可与细墁地面作法相同,也可稍简化些。
墁好后的外观效果与细墁地面相似。
(三)金砖墁地:是细墁地面作法中的高级作法。
在选材上使用金砖(凡足尺七以上的澄浆砖均可称为金砖),操作程序更加讲究,一般用于宫殿建筑的室内。
这种砖质地极细、坚如钢铁、润如墨玉、敲之铿然,声如金属。
产于苏州松江(故宫主要宫殿都使用金砖墁地)。
古建八大作详细讲解
古建八大作包括瓦、木、石、扎、土、油漆、彩画、糊,是古建筑营造中的八种主要工艺。
1. 瓦作:主要负责与瓦相关的各种工作,如灰与泥的提前备料、屋面灰背和瓦顶的铺设、铺墁地砖以及砌筑墙体等。
2. 木作:这是在木材上进行的操作,涉及大木构件的制作和安装等,如梁、檩、枋、斗栱等。
木作还负责各作工序的衔接和配合。
3. 石作:主要涉及台基、柱础、踏跺等石构件和其他石部件的制作和安装。
4. 扎材作:负责用木材或毛竹捆扎脚手架作为建筑施工的辅助工具,并负责一些临时建筑的搭建。
5. 土作:关于台基、地基等土方工程的营造技艺,其中最重要的是灰土的配置,用石灰和黄土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6. 油漆作:为保护和装饰木构件,负责在木材表面涂刷油漆。
7. 彩画作:在木构件表面绘制图案花纹,具有装饰古建筑和标识建筑等级的功能。
8. 糊作:主要负责裱糊室内墙壁和顶棚,通常用绫罗绸缎等丝绸裱糊。
这八种工艺在古建筑营造中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古建筑的营造过程。
古建筑墙体材料
古建筑墙体使用的材料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砖、石、土、木和竹等。
砖是传统建筑中使用最普遍的建筑材料之一,广泛用于明代及其以后的官式和地方建筑中。
在砖诞生之前,古建筑的墙大部分由土、石头或木头等材料构成。
随着砖的发明,人们发现它具有良好的防水、保温和防侵蚀等特性,因此开始大量应用于建筑墙体。
石材常用于基础砌体、墙体局部或地方建筑墙体。
土是最古老的墙体材料,通过夯筑或者制成土坯砌筑成墙体,广泛用于明代以前的建筑,至今在北方黄土高原地区仍在使用。
木板墙多用于多木地区和高级的室内分隔墙,竹墙则多用于四川、湖南、江西等产竹地区的地方建筑中。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古建筑书籍或咨询古建筑专家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古建筑知识点总结一、古建筑的分类古建筑可以根据其历史和功能分类为宫殿、寺庙、陵墓、园林、城墙、民居等。
根据其建筑结构和样式可以分为木构建筑、砖瓦建筑、石构建筑等。
古建筑也可以按照地域特点划分为中国古建筑、古希腊古建筑、古罗马建筑等。
1. 中国古建筑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其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具有独特的特色。
中国古建筑主要包括木构建筑和砖瓦建筑两种类型。
木构建筑以榫卯结构和斗拱为特色,具有轻巧、灵活的特点,代表作品有故宫、颐和园等;砖瓦建筑以青砖和黄瓦为主要材料,建筑风格简洁大方,代表作品有长城、秦始皇陵等。
2. 古希腊古建筑古希腊古建筑是古希腊文明的重要遗产,其典型建筑包括帕台农神庙、雅典卫城等。
古希腊古建筑以大理石和石灰石为建筑材料,建筑风格简洁、优雅,代表了古希腊人的建筑理念和审美情趣,对后世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古罗马古建筑古罗马古建筑是古罗马文明的杰出成就,其典型建筑包括斗兽场、巴西利卡等。
古罗马古建筑以大理石、花岗岩和混凝土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宏伟、气势磅礴,代表了古罗马人的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水平,对后世建筑产生了广泛影响。
二、古建筑的特点1. 建筑结构古建筑的建筑结构主要包括承重结构和空间结构两个方面。
承重结构是指建筑物的承重构件,包括柱、梁、墙和柱础等,其承载了整个建筑物的自重和外部荷载;空间结构是指建筑物的空间布局和形式,包括平面布局和立面形式两个方面,其反映了建筑物的功能和审美特点。
2. 建筑材料古建筑的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木材、石材、砖瓦、泥土等。
木材由于其轻巧和易加工的特性,常用于古建筑的承重结构和装饰构件;石材由于其坚硬和耐久的特性,常用于古建筑的墙体和地基;砖瓦由于其易制作和耐火的特性,常用于古建筑的墙体和屋面;泥土由于其丰富和廉价的特性,常用于古建筑的填充和涂料。
3. 装饰手法古建筑的装饰手法主要包括雕刻、彩绘、铸造、镶嵌等。
雕刻是指用刻刀在建筑构件上雕刻出各种图案和纹饰,常见于古建筑的柱头、门楣和扇骨等部位;彩绘是指用颜料在建筑构件上绘制各种图案和色彩,常见于古建筑的壁画、彩绘瓦当和木构件等部位;铸造是指用铜、铁、铝等材料制作各种铸铜器、铸铁器和浇铝器,常见于古建筑的门环、扣钮和灯架等部位;镶嵌是指用玉石、琉璃、贝壳等材料镶嵌在建筑构件上,常见于古建筑的宫殿、寝宫和庙宇等部位。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1. 木构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木构建筑是其典型形式之一。
木构建筑以榫卯结构为特征,即通过雕刻和拼接将构件连接起来,而无需使用钉子或其他金属连接件。
典型的木构建筑包括中国古代宫殿、寺庙和民居等。
2. 砖瓦建筑:除了木构建筑外,砖瓦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形式。
中国古代采用的砖瓦材料多为黄土砖和琉璃瓦。
砖瓦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其特点是结构坚固、耐火耐候,同时也在建筑装饰上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3. 屋顶彩画: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屋顶的装饰和彩绘。
屋顶彩画常见的主题有龙凤、云纹和花鸟等,这些图案丰富多样,色彩鲜艳。
屋顶彩画不仅为建筑增添了美感,还具有象征意义,比如龙代表皇权,凤代表吉祥。
4. 庭院设计:中国古代建筑常以庭院为核心,庭院设计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庭院分为前后院和左右院,构建了三进一落的布局形式。
庭院中常种植花草树木,并设置假山、塔亭等景观,营造出宜人的自然环境。
5.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
四合院以四边围合而成,院内房屋相连,形成一个整体。
四合院的布局通常包括正房、厢房和耳房,形成了宽敞而丰富的空间结构,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和睦和集体生活的传统价值观。
6. 曲院风荷:曲院风荷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景观。
曲院是指建筑物以曲线为基调,院中布置湖泽、荷花等水景,形成迷人的景观。
这种建筑布局常出现在园林和寺庙中,给人以诗意和幽静的感觉。
7. 建筑比例: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建筑比例的规划和设计。
建筑师通常根据“黄金分割”原理来确定建筑的长度、高度和宽度比例,以达到建筑美感的最佳状态。
这种比例感使得古代建筑具有和谐、稳定的外观。
8. 斗拱结构:斗拱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
古建筑砖石做法砖作砖雕:又称硬花活,一般有平雕、浮雕、透雕三种基本手法。
墙体:砖的摆砌卧砖,陡板,甃砖,空斗,线道。
最常见的是卧砖做法。
墙面艺术形式:为了增强墙面的艺术性美观性,通常在墙面做一些变化,增加层次和线条,常见的几种做法有几种:落膛做法:即在墙面的中间部分凹进去,形成四边高中间低的“池子”。
除了正式的落膛做法,还有在此基础上的简化的做法,如砖圈做法,砖池子(方池子和海棠池)做法。
五进五出做法:一般在墙的两端,以五层砖为一组,向上砌筑过程中,一组比它前一组收进一个丁砖长度,下一组再比这一组凸出一个丁砖长度,以此类推。
墙的外边砌筑类型比墙心要细(高一个等级),如两端是淌白墙做法,墙心就可以是糙砌,甚至碎砖墙,也可以用抹灰做法。
墙心抹灰又叫软心,砖砌则叫硬心。
墙心一般比两端要凹进去一些。
花墙子做法:墙体局部或大部使用花砖、花瓦做成镂空的墙体。
其艺术形式多种多样,用在装饰性要求比较高的场合。
墙体的结构砖墙一般自下而上分为几部分下碱:约占墙身高度的3/10上身:一般“退花碱”,花碱宽度一公分左右,若上身抹灰,则另外要退出抹灰厚度。
拔檐:头层檐出1寸,二层檐出0.8寸,博风砖出0.6寸或不出。
签尖:一般做成45°坡面。
墙体内包柱子叫包金,柱中以外成为外包金,柱中以内成为里包金。
金边:墙体相对于台基一般要向里退一定距离,这段距离称为金边。
山墙山尖:硬山山墙顶部呈三角形的部分。
其做法有几种:尖山式,圆山式,天圆地方式,铙钹式,琵琶式。
墀头:俗称腿子,分三个部分,下碱,上身,盘头。
下碱常做迎风石,高度加上压面石厚度不超过墙身高度3/10。
垫花:上身上段紧挨盘头的地方可用方砖凿花活,称为垫花。
垫花略高出墙面。
凡做垫花的墀头,盘头必做花活,相应博风砖头也做花活。
盘头:盘头一般有五层盘头和六层盘头。
具体构件为:荷叶墩,半混,(炉口),枭,头层盘头,二层盘头。
盘头之上挂戗檐砖。
廊心墙:檐廊部分的内侧山墙,如果不开门洞,一般用落膛做法,施加一些砖雕,以增强装饰效果。
古建筑石砖瓦作营造法则古代建筑石砖瓦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古建筑石砖瓦的营造过程中,有一些法则被广泛遵循和采用,这些法则有助于保证建筑的美观、耐久和可持续性。
以下是古建筑石砖瓦作营造的一些常见法则:1.符合传统审美标准:古建筑石砖瓦的营造应符合传统审美标准,遵循古代的造型、比例和图案。
传统审美标准强调平衡、谐调和美感,要求建筑的各个部分相互配合、和谐统一2.选用优质材料:石砖瓦应选用优质的原材料,如砂岩、花岗岩等高质石料和精细的陶瓷。
材料质地均匀、色泽鲜艳、坚硬耐用,并具备抗风雨、防火等特性,以保证建筑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3.技术精湛:古建筑石砖瓦的营造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艺术家来完成。
他们需要掌握石雕、砖雕和瓦作等技术,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精确的测量、切割和安装,以保证营造的精致和完美。
4.合理布局:古建筑的石砖瓦应根据建筑的功能和形式进行合理的布局。
不同区域的砖瓦应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材质和形状,并根据建筑的整体风格进行搭配。
布局时应注意对称、均衡和流畅,以凸显建筑的美感和稳定性。
5.考虑结构和负荷:古建筑石砖瓦的营造需要考虑结构和负荷,以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石砖瓦的尺寸、形状和重量应根据建筑的结构设计和实际负荷进行选择,同时采用合适的砌筑方法和材料,以防止石砖瓦的倾斜、松动或失效。
6.运用装饰元素:古建筑石砖瓦的营造还需要运用各种装饰元素来增加建筑的美观和艺术效果。
这些装饰元素可以是石雕、砖雕、瓦雕等,也可以是各种颜色的砖瓦拼贴或彩绘。
装饰应根据建筑的功能、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选择,以达到和谐统一和时代感。
7.保护与维修:古建筑石砖瓦的保护与维修是古建筑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应定期检查、清洗和维护石砖瓦,防止污染、衰败和损坏,修复已经受损的石砖瓦,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和保持其艺术价值。
总之,古建筑石砖瓦的作营造法则不仅是一种技术和审美上的要求,更是对传统文化和历史传承的尊重和呈现。
古代建筑知识点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艺术的瑰宝。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三个方面,介绍古代建筑的知识点。
一、建筑风格1. 木构建筑风格木构建筑是古代建筑中最早出现的一种风格。
它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具有独特的风貌和造型。
木构建筑常见的有梁架式、斗拱式和斗栱式等。
2. 石构建筑风格石构建筑是古代建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风格。
它以石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具有坚固耐久的特点。
石构建筑常见的有台基式、柱式和拱式等。
3. 砖瓦建筑风格砖瓦建筑是古代建筑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风格。
它以砖瓦为主要结构材料,具有丰富多样的造型和装饰。
砖瓦建筑常见的有砖砌式、瓦顶式和砖雕式等。
二、建筑材料1. 木材木材是古代建筑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
它具有轻便、易加工的特点,适合用于搭建房屋的结构框架。
常见的木材有松木、柏木和榆木等。
2. 石材石材是古代建筑中常用的材料之一。
它具有坚固耐久的特点,适合用于建筑的基础和墙体。
常见的石材有大理石、花岗岩和青石等。
3. 砖瓦砖瓦是古代建筑中广泛使用的材料之一。
它具有成本低、施工方便的特点,适合用于建筑的墙体和屋顶。
常见的砖瓦有青砖、黄瓦和琉璃瓦等。
三、建筑技术1. 斗拱技术斗拱技术是古代建筑中一种常用的结构技术。
它通过斗拱的相互支撑,使建筑更加稳固。
斗拱技术常见于宫殿和寺庙等大型建筑。
2. 榫卯技术榫卯技术是古代建筑中一种常用的连接技术。
它通过榫和卯的嵌合,使建筑结构更加牢固。
榫卯技术常见于木构建筑和桥梁等。
3. 筑台技术筑台技术是古代建筑中一种常用的基础技术。
它通过筑台的高度和坚固,使建筑能够抵御地震和水灾等自然灾害。
筑台技术常见于城墙和城楼等防御性建筑。
四、建筑装饰1. 木雕木雕是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装饰手法。
它通过雕刻木材的纹饰和图案,使建筑更加美观。
木雕常见于宫殿和庙宇等宏伟建筑。
2. 石雕石雕是古代建筑中常用的一种装饰手法。
古建筑小知识之什么是瓦作一、概述瓦作系指中国古代建筑屋面工程作业。
中国古代的瓦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均为陶瓦。
琉璃瓦最早出现在北魏时期。
瓦作在型制上也可分为“大式”和“小式”两大类。
大式瓦作用筒瓦骑缝,脊上装有的脊瓦,吻兽等构件,陶瓷材料使用琉璃瓦或青瓦,多用在宫殿、陵寝、庙宇等建筑上,但不一定限于大木作上。
小式瓦作上不设吼兽,多用板瓦,个别也用筒瓦的,材料只用板瓦。
向上略作凹曲的板状瓦叫“板瓦”,石纹在屋面上每一列形成上一条排水沟,叫做“一陇”。
裂稃每陇短果一块带有如意头状者叫做“滴水”。
半圆状的瓦叫“筒瓦”。
“筒瓦”用于覆盖陇缝。
最下一块筒瓦带有圆形的瓦头,称作“勾头”或“瓦当”。
二、大式屋脊瓦作因屋顶形式不同,大式建筑的屋脊有几种不同的做法。
(一)、屋殿顶屋殿顶有四坡五脊,正脊的骨架是脊桁与扶脊木,檐口的骨架是由戗和角梁。
正脊两端安设“正吻”。
刘瑞芬做法的正吻是一种龙头形的装饰,伸长大口咬着正脊。
吻下山面设吻座,承托正吻。
吻背上有扇形的长剑把,吻说到底有小型背兽(4-22)。
正吻常由若干块预制件拼垒而成。
两个正吻之间即为正脊。
这些瓦件在大式建筑中通通使用琉璃瓦。
外立面的等级还分野用色彩加以区别:以黄色为最高,成为皇帝所使用的宫殿、陵寝、苑囿,以及少部分部分寺庙主要建筑中琉璃瓦的专用色彩。
其次为绿色,王公们使用的建筑和部分寺庙古建筑建筑中用之。
以下有兰、紫、黑、白等色。
当一种上使用两种色彩不同的琉璃瓦,而其中一种色彩为主,另一种色调的琉璃瓦沿屋脊、檐口等处布置,这种做法叫做“剪边”。
单色的屋面的型制又高于剪边做法。
垂脊这种做法分为两段,以“垂兽”为界。
垂兽前为“兽前段”;垂兽后边为“兽后段”。
蛇前段从最下端起,在仔角梁头的套兽榫打孔上安放一个“套兽”,用以保护鸡仔角梁头。
其上安设“扒头窜头”作为“仙人”的座。
在垂脊下部排列着一系列的特殊排列瓦件:“仙人走兽”。
“仙人”总是排在最前面。
其后的走兽依次为:龙、凤、狮子、麒麟、天马、海马、鱼、獬、吼、猴。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瓦作摘要:瓦作作为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建筑构件,不仅有着实用价值,而且在装饰上也起着美观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严格等级制度中,其也有着具体的划分。
而在当今社会中,一些瓦件也具有了收藏价值,并且价值不不菲。
作为古建筑构件中的一环,其历史研究价值也很种。
关键字:屋顶瓦作瓦当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屋顶的各种类型展示着不同的政治等级。
而屋面的瓦作也各式各样,其中自然也有着不同的政治意味,瓦作的大小,质量,类型等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可随意使用。
一. 屋瓦的起源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瓦在建筑中的作用,它的起源也很多,如《古史考》中有“夏世,昆事氏作屋瓦”《本草纲目》乌古瓦集解中的“李时珍曰:夏桀始以泥胚烧作瓦”。
但是有人根据甲骨文中和金文中没有“瓦”字推断商周时代还没有瓦。
所以现代的人就用已经出土的实物瓦作为瓦出现的具体时间。
现在发现最早的也只有西周早期宫殿的陶瓦,这时的陶瓦的只有四分之一的弧度的弧形瓦。
而到了西周中期就有了板瓦,简瓦,瓦当等其它瓦作装饰材料。
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
由此描述可以看出经过周带的发展之后,春秋战国时期时瓦以广泛用于宫殿之中。
在战国时的赵都邯郸城和齐都临流城中,都有高台宫室的遗址。
屋瓦的出现,终于使中国建筑拜托了原始的“土筑草覆”的状态。
瓦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说文》中:“瓦,土器已烧之总名。
象形也。
”“凡土器未烧之素皆谓之胚,以烧皆谓之瓦”由此可以发现,瓦的最初含义为左右陶器的总称。
后来随着制陶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各种造型的瓦件,瓦才逐渐演变为专用的建筑屋顶构件名称。
瓦的起源和文明,标志了我国古代建筑屋顶在材料上的运用已经由使用天然材料发展成使用人造材料。
各种造型的瓦件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 屋顶的形式中国传统建筑的屋瓦多种多样,种类繁多,依据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
种类的不同同时也代表着建筑主人身份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