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36.50 KB
- 文档页数:9
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要想完成具有完整城市意象的规划设计,必须大力加强城市意象研究,将城市意象理念运用到城市规划设计中。
文章首先介绍了城市意象的涵义及其基本要素,然后针对城市意象的基本元素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标签城市意象;研究;涵义;基本要素;应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相当多的城市在规划设计上存在着问题。
正是因为规划设计上问题的存在,使得在城市生活的居民或者外来者对于城市的感受和体验相当的模糊,有的甚至无法感受到城市的美,究其原因,是由于设计规划者没有完整的城市意象概念,这样就导致他们无法按照统一的意象对城市规划设计,因此也就无法使人们对于城市形成整体的感受和体验。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城市规划设计者,要想完成具有完整城市意象的规划设计,就必须大力加强城市意象研究,将城市意象理念运用到城市规划设计中。
一、城市意象的涵义及其基本要素1、城市意象的涵义所谓城市意象(the in ale of the city)是指一个城市的物理空间环境、制度、文化及行为等要素所表现出来并为人们所认知的特征和印象,是由城市硬体与软体所共同构成的对于城市的视觉、感觉、直觉、知觉的综合印象。
对于城市意象的理解,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不同的理论学派对其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有的理论学派认为,城市意象是指外部世界对于城市轮廓了解的主要工具,是对城市细节进行了解的最根本的方法。
而有的学派认为,城市意象是构建城市美学的绝对目标,是判断城市规划设计得与失的核心标准1。
2、城市意象的基本要素目前,按照城市物理空间要素将城市意象归纳为街区、道路、边界、节点、标志物等五种意象。
1、街区街区又称机理,也就是大背景。
街区通常是指城市生活人员在城市内随意进出的空间,并且该空间是具有共同特征的相对比较大的区域,这一类的街区存在着相当鲜明的主题,通常从空间形态、文化特色、象征意义、用途、细节、活动、保养程度、地形与居民等方面对主题进行烘托,使主体特征更加的明显,然后再通过人们的相像和感悟,就形成了城市街区的意象。
《感知与真实_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初步研究》篇一感知与真实_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初步研究一、引言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城市的形象、感知和空间形态一直是社会研究、城市规划和地理学的关键话题。
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城市的形象与空间紧密相连,不仅构成了我们的物理空间环境,还影响着我们的感知、记忆和情感体验。
这篇论文的目的是对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探索与研究。
二、城市意象的概念与重要性城市意象是指人们对于城市的认知和感知的总体印象。
这种印象是通过对城市环境中的物理特征(如建筑、景观、公共空间等)的感知和理解形成的。
城市意象的形成不仅受到物理环境的影响,还受到文化、历史、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城市意象的塑造和传播对于城市的形象塑造和推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与特点城市空间形态是指城市在地理空间上的布局和结构,包括城市的布局、道路系统、建筑群等。
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受到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城市空间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形象和特征。
四、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城市的空间形态是形成城市意象的物质基础,不同的空间形态会形成不同的城市意象。
另一方面,城市意象也会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塑造产生影响,人们的感知和理解会影响到城市空间形态的设计和规划。
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既要考虑到物质空间形态的塑造,也要考虑到人们的感知和需求,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五、研究方法与实证分析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等方式,对不同城市的意象与空间形态进行对比研究。
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城市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通过分析这些城市的意象与空间形态的关系,探讨不同空间形态对城市意象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理解和感知不同的城市空间形态。
六、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不同城市的意象与空间形态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性。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重庆城市意象一、山城之美重庆因地域而得名“山城”。
重庆的上下分布,使其成为了一座地势陡峭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山水相间的重庆市容,使得它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山城之美,就是重庆最直观的城市意象之一。
山城之美,不仅仅是景观的美丽,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
重庆人自古以来生活在山水之间,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都被自然环境所影响。
在重庆的老城区,小巷纵横,错落有致,巴渝建筑古朴典雅,街市喧嚣,古人遗风一直延续至今。
山城之美也体现在重庆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上。
重庆人热情豪放、坦诚待人,与山水一脉相承的性格特质也深深地烙印在了重庆人的灵魂中。
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重大节日活动中,重庆人总是充满热情,激情洋溢,单纯而真诚。
这种独特的山城风情成为了重庆城市意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展现出了重庆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
二、火锅文化重庆火锅,作为重庆的特色饮食文化,成为了重庆城市意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重庆火锅以其麻辣浓香、讲究刀功火候而闻名于世,成为了重庆的一张名片。
重庆火锅文化反映了重庆人的食欲与生活方式,更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
火锅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
重庆火锅代表了重庆人的大胃能力和敢于尝鲜的精神。
重庆火锅融合了川菜的麻辣与火候,将很多食材的美味汇聚于一锅之中。
这种坚持原汁原味、讲究火候的文化自信,也深深地嵌入了重庆人的日常生活。
无论是工作之余还是节假日的聚餐,重庆人总是乐此不疲地享受火锅带来的美食盛宴。
火锅文化的魅力还在于其包容性和交流性。
重庆火锅不分贵贱,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职业阶层,是重庆人最为喜欢的聚餐方式。
在火锅的魔力下,人们可以忘却烦恼,畅饮畅聊,感受生活的美好。
这种文化交流和包容的特质也成为了重庆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重庆这座城市的文化包容和人文魅力。
三、长江之美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
而重庆,正是这条大江的发源地,因而拥有着丰富的长江文化。
图1 博物馆广场区位 城市意象的重塑——哈尔滨博物馆广场片区环境改造设计摘要:博物馆广场,是哈尔滨城市建设的源头,是展现哈尔滨形象的主要门户。
随着广场片区环境的更替变化、人群行为活动的多样选择,该片区的城市意象越来越模糊。
文章采用实态调查的方法,从历史特色演变、主体背景环境、第二街廓、视点与尺度、有效视廊、整体印象感知等多方面展开,通过实地调研、市民的“照片辨认”、“认知草图”表达等,研究哈尔滨博物馆广场片区的主要环境特征,分析其城市意象缺失的主要原因。
依据建立城市形象性的三个条件:识别性、结构、意义,从环境外形特征、空间关系、视觉条件、中心标志物、历史印记等方面入手,提出重塑该片区“城市意象”的主要设计对策,旨在提升该片区的环境活力,建设哈尔滨的崭新门户形象和特色历史街区。
关键词:博物馆广场片区;环境改造;城市意象;重塑1 引言现代城市留给人们最直接、最感性的认识莫过于城市的意象。
而所谓城市意象, 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人们的影响而使人们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 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也是人们头脑中的“主观环境”。
它所表现出的城市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特点,是一个城市客观形象的缩影,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重要标志。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各类活动的“发生器”和“容器”,同时也是人们精神体验和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其品质直接决定着城市意象的展示。
博物馆广场片区作为哈尔滨最主要的商业、文化、娱乐中心之一,是人们享受城市生活、体认城市风情、彰显城市个性、领略城市魅力的重要公共场所。
同时博物馆广场作为城市传统十字轴线的交点(见图1),其丰富的文化积淀承载了哈尔滨的历史与记忆。
因此,强化该片区的形态印记,提高该片区的空间品质,是塑造哈尔滨城市意象,展现哈尔滨特色形象的重要环节。
2 博物馆广场简介哈尔滨博物馆广场原称喇嘛台广场,始建于 1900 年, 位于哈尔滨市的最高点,是连接市内六条道路呈不规则圆形的放射状广场。
从城市意象看合肥城市设计(可编辑合肥是中国安徽省的省会,也是该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作为一个重要的中心城市,合肥的城市设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影响城市的形象和发展。
首先,合肥的城市设计充满了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元素。
合肥市的快速发展有赖于其醒目的城市设计。
高楼大厦、现代化的建筑和现代化的交通基础设施使合肥看起来现代而充满活力。
这种现代感给人一种城市进步和发展的印象,也吸引了许多投资者和企业前来合肥投资。
其次,合肥的城市设计融入了环保和宜居的理念。
合肥市政府非常重视生态环保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中有许多绿化带、公园和花园,这些地方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也起到了净化空气和保护环境的作用。
此外,城市中的道路规划合理,道路宽敞,交通流畅,这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
再次,合肥的城市设计注重保护和展示历史文化遗产。
合肥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拥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遗产,合肥的城市设计融入了既有现代气息又保留古老文化的概念。
例如,一些历史建筑被精心修复,并被用于文化活动和展示。
这种设计使合肥的城市呈现出独特而有吸引力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最后,合肥的城市设计注重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在合肥的城市规划中,政府注重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并努力解决贫困和不平等问题。
例如,合肥的城市中心区规划了许多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设施,以确保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合肥还鼓励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政府的支持和政策激励,吸引了许多高科技企业和人才来到合肥。
综上所述,合肥的城市设计从各个方面都体现了一个现代化、宜居、保护历史文化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象。
这是合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为合肥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合肥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值得人们去体验和探索。
论城市景观美好意象的建构摘要:现代城市化速度惊人,小城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中等城市成为大城市。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城市却越来越令人陌生,认同感下降。
城市景观感觉上拒人千里之外,不能为常人所接受,城市整个就是一种钢筋混凝土的世界,绿化也省略不少,整体建构在方方正正的建筑形态中,城市意象混乱,非人性化。
城市意象是路径、节点、边界、区域等叠加的综合,反映了人的主观意识的存在。
视觉美好、感觉舒适的人性化意象体现了人的共同需求,这就是美好的城市景观意象。
建构城市景观美好意象,表现为景观整体的规划,景观路径、节点、边界、区域的差异、对比,整体性和连续性。
也体现在微观上节点的连续性和区域化。
细部的加强,表现为各景观元素个体之间,相互之间在造型、风格、地域性、建筑色彩上的对比、反复、节奏、韵律和整体的连续,这样,有利于形成建构城市景观美好意象。
关键词:城市景观意象、景观美好意象、整体生态、建构Abstract: the modern city of amazing speed, small city development into a medium sized city became the big city, medium city. City scale expands unceasingly, but the ci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trange, identity decline. City landscape feel unapproachable, not for ordinary people to accept, the whole city is a reinforced concrete world, green also omit many, overall construction in the square-shaped architecture, city image chaos, dehumanization. City image is the path, node, boundary, region and superposition comprehensive, reflect the people’s subjective awareness of the existence of. Visual beauty, feeling comfortable humane image embodies the common demand, this is the good city landscape image. Construction of city landscape is beautiful imagery, manifested as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path, node, boundary, regional differences, contrast, integrity and continuity. Also in micro node continuity and regionalization. Details of the enhanced performance of the landscape elements, between individuals, between the shape, style, regional, architectural color contrast, repeated, rhythm, rhyme and integrated continuous, thus, 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city landscape is beautiful imagery construction.Key words: city landscape, landscape is beautiful imagery, ecosystem, construction城市化建设越来越快,城市由原来的面积扩大了很多,从前容易骑自行车就可以进行游览的情况将一去不复返。
个性化“城市意象”下的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以杭州为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品牌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城市品牌形象是城市吸引外来人口、推动经济发展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元素。
在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中,个性化的“城市意象”成为越来越受重视的方面。
本文以杭州为例,讨论了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中个性化城市意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塑造城市品牌形象。
一、个性化“城市意象”对城市品牌形象的影响1.拓宽城市认知范围城市意象是人们对城市的心理形象,它是通过人们自身的经验、感受和认识而形成的。
在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中,通过充分挖掘城市内在的文化资源、历史传承以及特色产业,顺应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形成个性化的城市意象,将更有可能在人们心中树立深刻、积极的城市认知印象。
这将进一步拓宽城市认知范围,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以杭州为例,西湖是杭州最著名的“城市名片”。
作为杭州最重要的景点,西湖在城市品牌形象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通过对西湖水文化的挖掘,杭州城市品牌形象得以深入人心,进而塑造出杭州独特的人文风貌。
2.强化城市文化底蕴城市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城市品牌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承载着历史和传承的文化精髓。
个性化城市意象将城市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城市品牌的塑造中,不仅有助于传承城市文化,也能强化城市品牌的文化底蕴。
这对于城市建设和城市品牌形象的提升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以杭州为例,以杭州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小镇”项目已经开始建设。
该项目依托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以杭州的历史文化为背景,通过技术互动、VR AR 等手段,将杭州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一项目的建设有助于强化杭州的文化底蕴,也能在国内外市场上打造杭州独特的城市品牌。
3.提高城市美誉度城市品牌形象不仅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和实力,也涵盖了市民的文化素质、城市环境和服务质量等各个方面。
个性化城市意象可以充分展示城市特色,提高城市美誉度。
当城市品牌形象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认可,同时也能在国内外市场上得到更好的推广,这将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重庆城市意象重庆,是一座充满地域文化魅力的城市。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重庆汇聚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展现出独特的城市意象。
在地域文化视角下,重庆城市意象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城市风貌等方面,探讨重庆的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城市意象。
重庆,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处长江上游。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重庆拥有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气候条件。
山高水长造就了重庆独特的地理环境,山水相依,风景壮丽。
作为重庆的城市意象,这种地理环境赋予了重庆独特的山水文化气息。
重庆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城市意象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山城”、“水乡”等元素。
重庆的山水之美,成为了城市的标志性特色,也深深影响了重庆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气质。
在重庆,人们可以感受到与众不同的自然景观,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了重庆城市意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重庆还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重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重庆曾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政府所在地,多年的革命斗争和战争经历,使得重庆充满了革命文化的烙印。
在地域文化视角下,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了重庆城市意象中的重要元素。
重庆的历史文化气息,充分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厚重底蕴和坚定意志。
重庆作为抗战时期的政治中心,这段历史影响着重庆的文化内涵和城市气质,使得这座城市在地域文化视角下显得更加引人入胜。
在地域文化视角下,重庆的城市意象还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
重庆的民间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深受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重庆的火锅、串串香、老重庆人、夜景等成为了重庆城市意象中的独特符号。
重庆的火锅更是闻名中外,成为了重庆的一张名片。
火锅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重庆人的热情好客和悠闲生活。
在地域文化视角下,重庆的火锅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和城市意象,成为了重庆独特的城市名片。
读《城市意象》——以浙江省桐乡市为例在读《城市意象》以前,我可能会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描述我的家乡:桐乡。
因为我一直认为要想了解一个事物都要对它有追根溯源的精神,不论现在变成什么样,但是它一定有历史的变化和原因在起作用。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桐乡人来说,在我的成长的过程中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发展。
在我出生以前的时间可能不是我所能描述的,但是自从我记事以来的这个城市变化我都了然于心。
对于外来人来说桐乡这个城市并不熟悉,但是乌镇这个地方肯定都知道,而乌镇是桐乡的一个镇。
首先,描述家乡肯定一如小学乡土知识上说的“地处杭嘉湖平原,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之地”等等就是说老底子时桐乡是种桑养蚕缫丝的江南有钱人居住的地方。
其实这里只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城市小县城。
怎么说呢,老桐乡人是一伙想要安逸生活的人,并不想改变很多的,因为他们思想上是不愿离开家乡而又想发展家乡的人。
首先不得不说下桐乡的地理位置:桐乡桐乡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腹地,属于嘉兴五县市之一,1993年4月撤县设市。
东距上海131公里,北离苏州74公里,西邻杭州65公里,居沪、杭、苏金三角之中;境内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气候四季分明,自然环境优美,一派江南水乡景象。
桐乡区位桐乡现状读完《城市意象》这本书后,由于本书是外国人写的,许多写作方法和语句句法等有很大不同,读了三遍终于有一些感悟,主要是抓住城市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方面对城市进行描述,它是认知城市的基本指南。
现就以《城市意象》中的描写方法进行描写桐乡这个我生长并热爱的城市,让我带领你走进最真实的桐乡市梧桐镇。
1.道路道路一般是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作者非常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和网状空间体系。
在桐乡市我所最先选用的地点是梧桐街和鱼行街交叉口的部分,这两条街是桐乡市最早的命脉所在,最有艺术特色。
这两条街最主要的特点是道路两旁全是梧桐树,道路建设的较早,路面只有六七米,鱼行街较宽可双向行车。
关于城市的议论文范文3篇关于城市的议论文范文篇一大城市和小乡村,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情趣,大城市处处可见高楼大厦,生活便利奢华,小乡村有着绿意盎然的大地,亲切的人情味,两者真是各有千秋,不分轩轾。
住在车水马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好处,你永远不会感受到没有足够的事可做,有很多电影院、餐馆、商场、超市、咖啡馆以及很多名胜,在生活上有着比小乡村更多的选择和物质生活上的享受,但在另一方面,住在大城市也有它的坏处。
例如臭气熏天的空气污染、汽车的喇叭声、机车的引擎声、人们的抱怨声,交织成嘈杂的噪音和水泄不通交通都很可怕。
大城市的步调比较快,有时候却快到忽略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关怀,有如一片水泥丛林。
因为高楼大厦看到的天空愈来愈少,因污染而导致天空愈来愈灰暗,也很不容易一放眼就看到翠绿的树头和美丽的景致,这其实是经济发展背后的一个悲哀,或许缓下脚步,我们更能去欣赏大城市的美丽,更应该去正视环境保护的重要。
乡村道路狭小,交通不便,虽然没有城市繁华热闹,但是它有清新的空气,山明水秀的景色和浓厚的人情味。
住在乡村的人,大都是在田园工作,所以身体都很健壮如牛。
乡村是童话的乐园。
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早晨的微风轻轻的吹在身上,是如此凉爽;夕阳西下,美丽的云彩在天空慢慢的消失;夜晚和青蛙、萤火虫一起歌唱跳舞,在大城市已然消失殆尽的绿色大地,却能在这物质贫乏的小乡村一览无遗。
大城市交通四通八达,工作机会又多,食衣住行育乐无一或缺,然而小乡村远离尘嚣,既安静空气又很好,那绿油油的大地,鸟叫虫鸣婉转的天籁,以及浓浓的人情味真是叫人不爱也难,比较之下,我还是偏爱于小乡村的悠闲自在生活,注视路旁的青草鲜花,及人们的喜怒哀乐。
我总是仰头看每天不一样的天空,伸手感触微风的柔软,我在慢走中享受那样时刻的乡村之美。
关于城市的议论文范文篇二每一个夜晚都是这样,在华丽的灯光下,人们出现在城市的一些地方,这里充满着迷醉的气味,这里是放纵的天堂,人们在这里尽情的释放着心中的零乱,刺激,疯狂,呐喊,摇摆。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创作方法导论课程作业姓名:钟平平指导老师:魏春雨学院:建筑学院专业:建筑学学号:S1004W183以城市意象为视角的图书馆景观休闲场所分析---------湖南大学图书馆休闲场所分析摘要将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概念应用于景观休闲场所规划设计中,从组成图书馆景观意象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等5大元素进行探讨,分析了各种元素在图书馆整体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范畴。
20世纪城市景观规划大师凯文·林奇提出了城市意象的概念,把城市景观的可意象性归结为由道路、边界、标志物、节点和区域5大元素整合而成的统一的意象。
图书馆景观休闲场所作为图书馆整体的组成部分之一,拥有自己的各种功能用地,把景观休闲场所的这一整体中特殊的点夸大到面的广度进行研究,就可以从城市意象的角度进行规划。
凯文·林奇认为,虽然每个城市中的居民对城市的感应不同,但“任何一个城市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意象,它是由许多个别的意象重叠而成。
他将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5种要素看成是城市意象结构的基本要素。
景观休闲场所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图书馆整体设计这一大尺度范围而言,任何一个单独的小景观就是图书馆整体的一个节点,而整个景观休闲场所放大到一个面的广泛来研究,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景观休闲场所也是一个由许多要素有机结合的空间。
从传统意义上讲任何一个小景观都是由土地。
水体、建筑和植物布置整合而成的,由此营建出了园路、植物景观、水景、园林建筑景观等等。
从人的主观感受处出发,把角落景观的形象与物质形势结合起来就可以将景观休闲场所看成由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5大元素组成。
各景观元素在图书馆一角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1.道路是一种渠道,指观察者经常或偶尔穿越的通径,它可以是大街、步行街、公路、铁路、运河等,这是大多数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因素。
在图书馆休闲场所设计中,湖南大学图书馆是主体,道路系统是整体的“血液循环”通道,维系整个图书馆的灵动和流通。
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近些年我国的经济有了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在城市规划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城市规划人员缺少完整的城市意象概念,设计人员不能按照统一意象实施城市规划设计,这就造成了城市生活居民无法形成清晰的城市体验,无法真正体验城市的美。
因此需要对城市意象进行充分研究,将其有效应用在城市规划当中,提升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人性化。
關键词:城市意象;城市规划;应用1 引言所谓的城市意象主要就是指每一个人对于自身所处环境所形成的印象,是对于所处环境所归纳出的印象,是观察者和所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城市意象不但能够反映出人们生活所处状态,同时也能够体现出城市人文环境情况。
利用城市意象能够更加形象的体现出城市的发展诉求以及发展动向,对于城市的整体发展以及规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城市意象的相应研究2.1 城市意象的内涵从宏观上将,城市意象就是指城市物理空间环境、制度、文化和行为等相应要素体现出的、受到人们认知的特征以及印象,主要是通过城市中硬件、软件共同形成的关于城市的综合性感官印象。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变化,对于城市意象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并且不同的理论学派在城市意象的理解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某些理论研究者认为城市意象更多是作为外部了解城市概况的主要工具,是充分了解城市细节的重要方法;某些理论研究者认为城市意象是建立城市美学的绝对目标,也是判定城市规划设计效果的最主要标准之一。
2.2 城市意象的基本要素从现阶段的理论研究来看,根据城市物理空间的组成要素可以将城市意象分为五种,主要包括:街区、道路、边界、节点、标志物等等。
第一,街区。
城市意象中的街区主要就是指城市居住人员可以在城市内任意出入所具有的空间,此空间存在着类似的特性,同时具有较大的区域范围。
此种类型城市意象具有非常显著的特征,一般会从多个方面(主要包括空间形态、文化特色、象征意义、用途、细节、活动、保养程度、地形等等)对于这些特征实施衬托,从而确保关键性特征更加明显的体现,之后利用人们的相像以及感悟来建立起城市街区的意象,例如上海的南京路、沈阳的太原街等就是具有非常显著商旅特性的商业街。
现代文学中的城市意象与人类孤独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主要舞台。
城市中的繁华和喧嚣,使得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种孤独感。
这种孤独感在现代文学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成为了作家们创作的重要主题。
在现代文学中,城市往往被描绘成一个繁忙、高楼大厦林立的场景。
作者通过描绘城市街道上行色匆匆的行人、车流不息的道路,展现了城市的喧嚣与忙碌。
与此同时,人们的心灵却变得越来越孤独。
在这个拥挤的城市中,人们找不到真正的归属感,他们独自面对着茫茫人海,思考着自己的存在意义。
城市里的人们往往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利己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人类之间的隔阂。
城市的快节奏和竞争压力使得人们变得更加孤立,彼此之间缺乏真正的交流与默契。
作家们在作品中通过描写人们之间的冷漠、疏离和互不信任,折射出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类孤独感。
城市环境的冷漠与人类孤独感的表现不仅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也表现在与自然的关系上。
城市的高楼大厦遮蔽了阳光与大自然的接触,人们身处其中很难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暖与力量。
这种与自然的疏离使得人们心灵更加空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法被弥补,孤独感也逐渐扩大。
在现代文学中,城市成为了作家们表达孤独感的重要意象。
城市被描绘成一个迷失自我的园区,人们在其中不断寻找着自己的位置。
城市中的角落成为了人们倾诉心声的地方,作家通过对城市角落的描绘,表达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孤独和不安。
然而,尽管城市给人们带来了孤独感,但同时也孕育了反抗与革新的力量。
人们通过写作、艺术创作等方式,试图与孤独感进行抗争。
在市井风情中,作家们发现了城市中人性的精彩与闪光点,他们的作品中包含了对人性的探索与呈现,为世人展现出了城市中孤独感背后隐藏的深层次情感。
总而言之,现代文学中的城市意象与人类孤独感是密不可分的。
城市的快节奏与竞争压力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城市环境的冷漠与对大自然的疏离加深了人们的孤独感。
城乡规划概论结课论文题目哈尔滨市城市意象初认识专业学号学生指导教师摘要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以这五个要素为出发点,认识和分析哈尔滨市的城市意象。
关键词:城市意象要素哈尔滨市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
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他把城市留给人们印象的表达用五种元素勾勒出: 道路( path) 、边界( edge) 、区域( domain) 、节点( node) 和标志物( 1andmark) 。
这五点综合到一起就形成了人们头脑中的地图,即“城市意象”。
一、道路道路是凯文·林奇所提到的城市意象五要素中的主体要素。
如果将一座城市看做一个人体时,那么道路就是这个人体内的骨骼,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意象的绝对主导要素。
一个城市的网格形状是与道路的延展性、方向性、可测量性密不可分的,可以给人对城市的感知带来直观的印象,所以书中也提到“特定的道路可以通过许多种方法变成重要的意象特征”。
哈尔滨市道路采用方格网+放射线的布局结构。
近代哈尔滨的城市规划中,无论是沙俄或是日本殖民者,其规划设计的结构布局大都采用巴洛克的手法,强化形式构图,用城市规划的物质形式来表达殖民者的统治意志和政治理想。
然而哈尔滨最初的规划没有以放射同心圆的布局为主,而更多的是采用方格网+放射线的布局结构。
但是主要是由于哈尔滨地形复杂多变,最初的规划界限受制于河道的阻隔和铁路的分割。
因此,哈尔滨最初的规划尽可能地顺应了地势的走向,更多地采用了分区独立布置方格网的方式。
从城市意象看城市形象设计04级地理系硕士杨立锋51040801038摘要本文从城市形象设计的起源和发展及其目前的研究现状,将城市形象设计分成三个学派,即城市设计派,CJ设计派,区域派,由此提出城市意象的概念,通过对城市意象要素极其和城市形象设计辨证关系的论述,得出基于城市意象的城市形象设计,以及理想的城市形象设计需要涉及的内容,最后通过对杭州城市形象问题的简要叙述,提出本人对优化杭州城市形象的意见。
1、城市形象设计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形象设计最早起源于远古城邦的识别,远古城邦名称的出现就是各城邦为了与周围城邦区别开来而进行的早期城市形象设计。
但是,那个时期的城市形象设计还是一种无意识的、功能和目的单一的城市形象设计。
现代城市形象设计的理性和自觉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归纳起来,城市形象设计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以城市形体空间设计为核心的城市形象设计阶段(城市物质形象)和城市整体形象设计阶段(城市物质形象和文化形象)。
每个阶段的城市形象设计都有其自身的时代特点,主要分为两个时代。
(1)、20世纪50年代以前,城市作为聚落空间,其形象设计基本上体现在对城市形体空间的研究和设计上,故这阶段可称为城市形体空间设计为核心的城市形象设计阶段。
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西特的“视觉有序”、柯部布西埃的“现代城市”为代表,这一阶段的城市形象设计核心在于人造的形式方面,而不是抽象组织,设计者都注重物质形态,把城市本身看做设计的主体,而城市中的人的需求往往凭知觉想象。
(2)、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西方社会逐步想信息化和休闲为特征的后现代社会,人对和平和人性的渴望,成为世界性的人心所向,而工业文明的以城市形体空间设计为核心的城市形象设计的弊端也已暴露无遗:工业文明时代强调单一主体性和普遍性,使得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传统差别消失,到处都是灰色的水泥森林,城市之间的功能雷同,没有差别、特色与个性。
这种城市形象设计显然已经不适应新的需要。
探析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摘要:城市意象的探究对于城市整体的规划、发展有着促进性的作用,恰当合理的应用其则将更有利于城市的未来发展。
本文主要就城市意象的概念、组成要素、城市意象对城市规划所具有的意义及于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应用这几方面的内容进行相关论述。
关键词:城市意象;城市规划;应用研究而今的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速度迅猛,但是城市规划却不尽合理。
而城市意象则是针对城市规划所总结出来的一种理论,发展至今其已经很成熟了。
因而以其为指导思想,来对城市进行规划,进行城市的建设则将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人们生活的需要。
而要想恰当的、合理的以城市意象理论为基础,再结合以实际来完成城市的规划建设,则需要人们首先弄清其的本质含义。
而后结合这一理念中的核心要素来完成城市的规划,进而来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为城市的发展建设奠定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城市意象的含义城市意象是人们研究感知环境的切入点,简单的说其是人们在受到周围居住环境影响后所产生的直接的或是间接对周围环境的一种经验认识空间。
通常其可以通过人脑的想象将城市的印象回忆出来,进而将当前人们生活、居住的状态呈现出来,是对一个城市人文环境的一种展示。
因此,人们可以从其中发现当前一个城市的发展需求、走向。
二、城市意象的组成要素人们在对不同城市的景观进行研究分析后得出了城市意象的五种主要性要素,其分别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与标志物。
(一)所谓道路道路在城市意象要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人们将其称为主导性元素。
例如,沈阳正在修建的南北快速干道,建成后其将城市南北交通相衔接,是对城市南北意象的一种呈现。
(二)所谓边界人们将边界称为线性要素,简单的说就是某两个部分的边界线,它的出现将连续的过程所中断。
在城市中其实边界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开发建设的发展中城市中。
比如,城市建设中会将建设用地用铁板一类的材料围挡起来,此时的围挡便是城市意象要素中的边界。
(三)所谓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性的概念,其具有可被人们所识别的共同的特征。
长丰县空间视觉形象分析(翟华根 08111012 城市规划一班)摘要:城市视觉形象是城市的外在表现,城市视觉形象的形成往往以城市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城市的理念识别为指导,以城市的行为知识向公众直接、迅速地传达城市视觉形象特征。
关键词:城市视觉形象;景观;城市人文;城市色彩长丰县是合肥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合肥市北部,东与定远县、肥东县接壤,北与淮南市交界,西与寿县、肥西县毗连,南与合肥市庐阳区、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为邻,建县于1964年。
地处江淮丘陵北缘,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
一、城市造型视觉形象1.1结构。
多维结构与组合形态、平面与曲面、转折与平滑、起伏与平坦,满足于平视、侧视、俯瞰检测的要求。
1.2空间。
由构成城市硬件的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以及构成城市软件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组成的具有艺术美学价值的人居环境被称为城市空间。
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渗入城市科学、生态科学、生命科学等各个领域,是人类面对生存环境的挑战所选择一种积极对策。
长丰县辖9个镇、6个乡:水湖镇、庄墓镇、杨庙镇、吴山镇、岗集镇、双墩镇、下塘镇、朱巷镇、三十头镇、罗塘乡、义井乡、陶楼乡、造甲乡、杜集乡、左店乡,以及1个省级开发区(双凤开发区)和一个新区(合肥北城新区),随着“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力度的不断加大,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受要素供给紧缺、综合成本上升和环境约束加剧等影响,资本外溢和产业转移加速。
合肥经济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重大战略机遇叠加,合淮同城化的深入实施,合淮工业走廊纳入省级规划,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强势推进,尤其是合肥“141”组团城市战略持续推进将给长丰县带来重大项目布局、促进产业升级、保障改善民生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机遇,为长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过“十一五”发展,长丰区域内产业基础日趋增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区位、交通、产业等综合比较优势更加凸显,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加优越。
尤其是在县域竞争日益激烈的态势中,全县干群进一步增强了“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只争朝夕、奋力崛起的思想更加统一,加快发展、振兴长丰的愿望更加迫切,争先进位、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为长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二、城市色彩视觉形象所谓城市色彩,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裸露物体外部的色彩视觉总体表现。
城市色彩作为城市面貌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承载着历史、文化、美学信息,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色彩总体规划是确定城市色彩总谱系统以及确定不同特色景观区域的色彩特色定位。
下面就以本县魏老河休闲度假区为例讲述城市色彩定位。
魏老河风景区位于长丰县吴山镇以北五公里处,距合肥市区车程40分钟,交通可达性强。
魏老河属小二型水库,水质优良、水深鱼肥,两岸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区位条件优越,环境优美,空气质量高,对城市居民有很大吸引力。
依托于魏老河水库、水产养殖场和周边乡村,有一定建设基础。
水质优良,满足游客对绿色保健美食的追求。
1.城市色彩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城市的色彩永远不能与大自然争美。
这是使城市色彩和谐的捷径。
在城市新区中,如果又没有特定传统色彩,其城市主色调应偏中性,而绝不能标新立异2.城市色彩应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城市色彩一旦由历史积淀形成,便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国家和城市,因民族信仰、历史、风土人情的不同而对颜色有不同的偏爱。
3.城市色彩应与城市自身功能定位相符。
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经济文化的反映,现代城市形象应用设计中应考虑城市符号视觉形象、城市标志识别系统、城市规则视觉形象、交通规则视觉表现、政府工作规则视觉表现、城市功能划分视觉表现等相互协调。
三、城市人文视觉形象包括有市民形象、文化形象、政府形象等。
城市形象是通过市民形象集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城市形象以市民的综合素质、精神状态龙新能力为核心,通过市民的各种参与凸现出来。
四、城市空间发展视觉形象“君子藏器于身,待机而动。
”机遇,给了长丰勇往直前的动力;机遇,给了长丰无限发展的可能。
近年来,合肥以磅礴之势展开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宏伟蓝图,“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提出,把长丰南部经济区带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合肥市的北城区发生了快速的变化。
2007年12月,合肥、淮南两市签署了“合淮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在规划、交通、通信、能源、产业、市场、信息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逐步实现合淮同城化发展。
这给地处两市之间的长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长丰县委、县政府主动加强与合肥、淮南两市的对接,提出“双向融入”的理念,力求在对接融合中争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
“十二五”期间,长丰着力构建“一轴双核三组团”的战略布局,推进“中心集聚、双核驱动、组团拓展、区域协同”发展,合理配置空间要素资源,加快形成产城一体、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县域产业和空间发展格局。
一轴:即合淮同城化发展轴。
双核:即以北城新区为核心,加强城市生态和业态建设,提升产业承载力,建成合肥北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区,全面融入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辐射带动县域南部发展;以县城新区为核心,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做强载体,集聚人气,建成宜居宜游宜业的现代化中小城市,全面对接淮南市,辐射带动县域北部发展。
三组团:即北城、县城、下塘三大组团。
六大战略助力长丰新跨越工业强县战略。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以壮大工业实力、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提高技术水平、优化空间布局为重点,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不断增强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整合优势资源,建设重大项目,打造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壮大支柱产业,以新型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长丰的跨越赶超。
产业富民战略。
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积极拓展转移就业渠道,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就地就业、向小城镇集聚、向二三产业转移,形成多元化的农民增收渠道。
双城带动战略。
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提升水平,打造新城,改造老城,全面推进北城新区和县城建设。
着力做好“水”文章、“绿”文章,全面开展基础设施大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做大做强南北两个中心城市。
以双城为中心,突出抓好特色集镇建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现代城镇体系。
城乡统筹战略。
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生态文明战略。
狠抓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景更美的“绿色长丰”。
民生优先战略。
围绕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力争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旅游、文明创建、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进入全省先进行列,继续保持劳动力资源开发、就业、低保、双拥、司法行政、检察等工作在全国、全省的领先水平。
双城建设实现突破,北城新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0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人,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0%。
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随着合肥现代化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提出,合肥北城新区的建设加快了速度,秉着“南有滨湖,北有北城”的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合肥北城新区,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将诞生一座现代化新城!五、城市视觉形象设计趋势按照城市理念、城市行为、城市视觉三个子系统的基本思维来理解和识别城市形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⑴城市理念。
指城市独特的价值观、发展目标、城市规划、文化内涵等为城市形象的核心。
城市理念融合文化形象、城市定位、社会经济发展等内容,沟通、凝聚城市居民的思想认识。
⑵城市行为。
在城市理念识别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城市内部的组织管理及活动。
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政府政策、文化宣传、体育健身、环境保护等进行的活动。
⑶城市视觉。
城市视觉识别的形成往往以城市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城市的理念识别为基础,以城市的行为识别为依托。
城市建筑是经济社会活动的结晶,是影响城市视觉识别的最基本要素。
城市视觉形象设计重点⑴自然形象。
不同的城市自然禀赋会有很大的差异。
充分发掘与众不同的形象,促进旅游、娱乐、餐饮业务等行业率先发展,发挥出形象效应。
⑵文化形象。
城市文化既独立存在,又与其他因素高度融合。
⑶视别形象。
城市的道路、广场、水景、雕塑、路灯、栏杆、壁画、标志、路牌、门牌、公共汽车站牌、各类户外广告等等都应系统地进行规划、设计。
⑷政府形象。
政府形象建立在政府管理、政策实施、办事效率、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由公务员日常业务工作所体现。
改进政府行为重点是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效果。
⑸历史形象。
文物古迹是历史形象的直接反映。
一般分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风貌区、文物古迹三个层次。
文物古迹和历史风貌区保护通常可划定保护禁区、严格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三个层次的保护范围。
⑹视线走廊。
景观视线走廊由景观轴线、视觉控制点、重要景点、视觉交织及转帐等组成,依赖于统一的规划布局。
对景观视线走廊的保护性控制,对城市相关地区的发展须设定一些限制性规则。
⑺高压走廊。
按照专业规范,架空高压线路必须与民居、建筑物、构筑物等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进入市区的架空高压线路必须严格按规章建设,留出规定的高压走廊地带,控制两侧建筑高度有使用性质,保护好高压走廊地带。
公务员之家⑻地下通道。
地下人行通道、地下商业街、地下涵道、洞口等以及地铁线路一般尽量与地面道路相结合。
城市视觉形象,简而言之,是城市(或特定的区域)给人的印象和感受。
涵盖建筑物、道路、交通、店面、旅游景点、生活设施等,这些都是构成这种印象和感受的基本要素。
城形成城市视觉形象的因素多方交织、组合,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