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失眠与焦虑抑郁.武汉 顾平
- 格式:ppt
- 大小:3.66 MB
- 文档页数:57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第21卷第6期263基金项目: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专项经费资助(No.5406-0063)。
作者简介:通信作者*:王平,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黄家湖西路1号湖北中医药大学老年医学研究所。
·中医中药·王平教授治疗失眠合并焦虑症验案三则陈艳华1,张旖旎1,李非洲2,王平2*(1.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1;2.湖北中医药大学老年医学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65)摘要: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生活压力增大,失眠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失眠日久,易变生他病,焦虑共病性失眠患者多见。
王平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及脑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在失眠的治疗上颇有见地。
王平教授强调情志在失眠中的重要作用,在用药治疗疾病的同时,注重情志疏导,可以获得好的疗效。
笔者结合三则临床验案,阐析了王平教授治疗失眠合并焦虑症的辨证思路、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
关键词:王平;失眠;焦虑症;临床经验中图分类号:R749.7+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21.06.112本文引用格式:陈艳华,张旖旎,李非洲,等. 王平教授治疗失眠合并焦虑症验案三则[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06):263-264,266.Professor Wang Ping’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Insomnia with Anxiety DisorderCHEN Yan-hua1, ZHANG Yi-ni 1, LI Fei-zhou2, WANG Ping2*(1. Clinical college of TCM,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430061; 2. Institute of Gerontology,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430065)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of life, the incidence rate of insomnia is increasing. Insomnia for a long time, prone to other diseases, anxiety comorbid insomnia patients more common. Professor Wang Ping has long been engaged in clin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enile diseases and encephalopath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efore, he has great insight into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Professor Wang Ping emphasize the important role of emotion in insomnia. At the same time of medication, we need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emotional counseling.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may be obtained. Combined with three clinical cases, the author expound Professor Wang Ping’s dialectical thinking,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treatment, as well as prescription and medication.KEY WORDS: WANG Ping; insomnia; anxiety disorder; clinical experience0 引言失眠,中医称为“不寐”。
失眠藏医治未病干预一、什么是失眠失眠即睡眠失常。
表现为入睡困难,断断续续不连贯,而过早地醒来,醒后不能再继续睡,有睡眠不足,全身乏力,倦怠感觉,多因健康情况不佳,疼痛、感觉不适,生理节奏被打乱,睡眠环境影响等,也有怕睡眠而失眠的。
可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失眠的藏医认识藏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颇为丰富,不少医者从临床实际出发,探求其发生的机理,提出了些新的辨证思路。
1、从五脏论治有学者认为失眠症其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于肝,波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病证。
提倡“五脏皆有不寐”的整体观,从肝论治、兼顾他脏、辨证加减的证治体系,并由此分脏制定了失眠症证治方案。
2、从精神情志论治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切,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多疑型、紧张型、抑郁型,分别选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法,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法、清心宁神、调和肝脾法等治之,取得良好效果。
3、从昼夜节律论治人体的睡眠是一种具有昼夜节律性的生理活动,失眠则是这种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结果。
遵循这一规律,提出“因时制宜”治疗失眠。
4、从心肾相交论治所有的失眠都是“火不归根”引起的,所有的治疗方案,最终都需要回到“引火归根、心肾相交”的问题上来,并将失眠分为五型:肝气郁结型、肾精不足型、心火旺盛型、经脉瘀阻型、痰湿阻滞型。
四、藏医的治未病干预方案1.心理方面的指导: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护理人员可陪伴患者参加各种团体活动,如各种工作和娱疗,在与患者的接触中,给予心理上的支持,使他们振作起来。
2.起居方面的指导:施安全,光线明亮,空气流通、整洁舒适的治疗休养环境中,适当运动3.药物治疗:如布玛拉丸、八味清心丸、九味清肝丸、十一味维命胶囊、二十味沉香丸等。
4.外治疗法:药浴疗法、火灸疗法、油灸疗法等。
抑郁症藏医治未病干预藏医认为,虽然抑郁症的主要致病机理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但主要是肝、脾、心三脏受累以及气血失调而成。
因此具有抗抑郁作用的藏药布玛拉丸、八味清心丸、九味清肝丸、十一味维命胶囊、二十味沉香丸等。
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随着用药剂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苯巴比妥对癫痫大发作、癫痫局限性发作、癫痫持续状态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癫痫小发作的治疗效果较差,对精神运动性发作往往无效。
对于成人患者,苯巴比妥的常用剂量是30~100 mg/次(约1~3片),极量为250 mg/次(约8片)。
对于患有严重的肺功能不全、肝硬化、血卟啉病、贫血、哮喘、未控制的糖尿病及体质为过敏体质的患者,应禁用苯巴比妥。
使用苯巴比妥进行治疗的患者较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是嗜睡、眩晕、头痛、乏力。
据调查,在服用苯巴比妥进行治疗的患者中,有1%~3%的患者会出现皮疹、红斑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多形红斑[5]。
在使用苯巴比妥进行治疗的患者中,极少数的患者可出现中毒性表皮坏死。
近年来,临床上对进行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前使用苯巴比妥进行治疗,以缓解其紧张情绪,提高其麻醉的效果,降低其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临床上常在手术前30分钟让患者服用苯巴比妥片,或在手术前30分钟为其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针剂,以对其进行手术前镇静。
有的患者使用苯巴比妥后会出现头晕、困倦等后遗效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其机体可对药物产生耐受性及依赖性。
将苯巴比妥与其他药物联用对患者进行治疗,应警惕其发生蓄积中毒。
研究发现,由苯巴比妥导致的过敏反应属于由致敏淋巴细胞介导的Ⅳ型超敏反应。
使用苯巴比妥进行治疗的患者易出现类圆形或椭圆形的水肿性紫色红斑,严重者水肿性紫色红斑可累及全身,并可出现糜烂性水疱[6]。
据调查,对苯巴比妥过敏的患者常存在磺胺类药物过敏史[7]。
故在为患者使用苯巴比妥进行治疗前,医护人员应仔细询问其是否存在磺胺类药物过敏史。
在使用苯巴比妥对患者进行抗癫痫治疗时,有的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皮肤、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及肝功能损伤。
上述不良反应被称为抗癫痫药物过敏综合反应(AED)。
使用苯巴比妥进行治疗的患者出现严重的皮肤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罕见但致命的史蒂夫·约翰逊综合症(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
焦虑平的功效与作用焦虑平的功效与作用焦虑平(Clonazepam)是一种属于苯二氮䓬类药物的抗惊厥药和抗焦虑药。
它可以通过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来减轻焦虑症状。
焦虑平是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清单中的药物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焦虑平的功效和作用。
1. 减轻焦虑症状焦虑平是一种具有抗焦虑作用的药物,可以减轻各种类型的焦虑症状,包括广泛性焦虑症、社交焦虑症和恐慌症等。
它通过增加中枢神经系统中的γ-氨基丁酸(GABA)神经递质的活性来发挥作用。
GABA是一种能抑制神经细胞活性的物质,能够减少大脑中不必要的兴奋,从而减轻焦虑症状。
2. 缓解抑郁焦虑平还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
抑郁症和焦虑症常常同时存在,并且有相似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一些研究表明,焦虑平可以提高大脑中的血清素水平,这是一种与抗抑郁有关的神经递质。
通过调节血清素活性,焦虑平可以缓解抑郁症状,改善患者的情绪和睡眠质量。
3. 镇静作用焦虑平是一种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
它通过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的活性,减少脑细胞的活跃度,从而产生镇静作用。
这对于那些焦虑过度,难以入睡或保持睡眠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焦虑平能够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减轻紧张和焦虑感,促进健康的睡眠。
4. 抗惊厥作用焦虑平还具有抗惊厥作用,可以减少或预防癫痫发作。
发作性的神经元过度兴奋是导致癫痫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焦虑平通过增加GABA的活性来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减轻或阻止癫痫的发生。
5. 肌肉松弛作用焦虑平还具有肌肉松弛作用。
它可以通过增加GABA的活性来减少神经细胞之间的交流,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放松肌肉。
这对于那些患有肌肉痉挛、颤抖或震颤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6. 助眠作用焦虑平还被用作辅助治疗失眠。
通过减少焦虑和紧张感,促进身心放松,焦虑平可以帮助人们入睡并提高睡眠质量。
然而,应注意的是,焦虑平不能长期使用,以免对睡眠产生依赖性。
7. 抗抽动症作用焦虑平还被应用于治疗一些抽动症,如扑动症和帕金森病等。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失眠和抑郁、焦虑的发生率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日趋升高,且三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着重阐述了中国成人失眠、抑郁、焦虑的概念、诊断和治疗。
关于失眠伴抑郁、焦虑的治疗共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治疗目标(一)总体目标尽早控制失眠和抑郁、焦虑症状,增加有效睡眠时间和(或)改善睡眠质量;缓解或消除抑郁、焦虑症状,减少残留症状,预防复燃和复发;降低失眠和抑郁、焦虑对躯体健康的影响,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维持良好的社会功能;减少或消除与失眠相关的躯体疾病共病的风险;避免药物干预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具体目标1. 失眠伴抑郁、焦虑症状:尽快控制失眠症状,防止失眠慢性化,降低其对情绪的影响,治疗失眠的同时消除抑郁、焦虑的症状。
2. 失眠与抑郁、焦虑障碍共病:积极治疗失眠和抑郁、焦虑,促使失眠和抑郁、焦虑症状持续缓解,减少残留症状,预防复燃与复发;抑郁、焦虑应按照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及停药期全病程治疗,同时兼顾失眠的规范治疗,防止失眠与抑郁、焦虑相互影响。
3. 躯体疾病伴发的失眠与抑郁、焦虑症状:治疗原发疾病;开展针对失眠和抑郁、焦虑的治疗,降低失眠和抑郁、焦虑对原发疾病治疗和预后的影响。
治疗原则1. 无论是失眠还是抑郁、焦虑,既与生物学因素有关,又与患者人格特征、认知方式、应激事件、社会支持等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应考虑综合性治疗。
2. 短期失眠伴抑郁、焦虑主要与心理应激事件有关,应及时处理应激事件,辅以睡眠卫生教育和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尽早控制失眠,防止出现不良应对模式而导致失眠慢性化。
3. 慢性失眠伴抑郁、焦虑症状,与患者人格特征和对失眠的非理性信念等认知偏差有关,应及时给予CBT‐I,改变患者对于睡眠问题的非理性信念和态度,改变错误的睡眠卫生行为,根据情况予以药物治疗。
慢性失眠共病抑郁、焦虑的患者应首先考虑药物治疗或药物联合CBT ‐I治疗或物理治疗。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全文)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和抑郁、焦虑的发生率日趋升高。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长期失眠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影响社会功能,还会引发一系列躯体和精神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等。
失眠是抑郁障碍独立的危险因素。
失眠与焦虑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且易于“共病”,在治疗上也应重视“同治”的原则。
失眠和抑郁、焦虑既可以独立发生,也可以相伴存在,在症状学和疾病的层面密不可分。
失眠伴抑郁、焦虑在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方面与单纯失眠有很大差别,且预后更差、危害更严重,需要高度重视及积极处理。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及神经心理与行为神经病学学组共同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本共识。
概述一、失眠与抑郁、焦虑的定义(一)失眠的定义临床上常使用的失眠概念包括“失眠症状”“失眠障碍”(或失眠症)。
“失眠症状”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意,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晨间早醒等。
“失眠障碍”是指失眠症状达到了疾病的诊断标准,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导致社交、职业、学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且不能解释为其他睡眠障碍、精神障碍、躯体疾病及物质滥用所造成的效应。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th edition;ICD-11),失眠障碍分为3类:慢性失眠障碍(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短期失眠障碍(short-term insomnia disorder)和未分类的睡眠减少(hyposomnia,not elsewhere classified)。
本共识中的“失眠”特指“失眠障碍”。
(二)抑郁的定义临床上常使用的抑郁概念包括“抑郁情绪”“抑郁状态”和“抑郁障碍”。
“抑郁情绪”可以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持续时间短,不需要医学处理。
“抑郁状态”是一组以显著的抑郁心境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往往表现为病理性情绪、行为和躯体化症状,持续时间较生理性抑郁情绪略长,需要医学处理。
情绪价值情绪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调节和改善方法睡眠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至关重要。
然而,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面临各种情绪因素带来的困扰,这可能会对其睡眠产生负面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情绪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并提供一些调节和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
一、情绪对睡眠的影响1.压力与焦虑压力和焦虑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绪问题,而这些负面情绪往往会干扰睡眠。
当我们遭遇压力或焦虑时,大脑分泌出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激素的分泌将导致我们处于更加警觉和兴奋的状态,使得入睡变得困难。
2.抑郁和悲伤抑郁和悲伤情绪的人常常会面临入睡困难和睡眠质量下降的问题。
这些消极情绪会使人陷入思绪纷杂和内心痛苦的循环中,往往导致失眠和睡眠中断。
3.愉快和兴奋与负面情绪相反,愉快和兴奋情绪同样会对睡眠产生负面影响。
当人们处于兴奋状态时,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升高,这会增加警觉性并阻碍入睡。
二、调节与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1.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固定的睡眠时间和规律的睡眠习惯是保持良好睡眠质量的基础。
每天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不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都要保持一致。
此外,远离咖啡因和刺激性物质(如尼古丁和酒精)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2.放松和冥想练习放松和冥想是有效的调节情绪和减轻压力的方法。
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和冥想练习可以帮助放松身心,减少焦虑和紧张情绪,从而促进入睡。
3.规律的运动适度的身体活动可以改善睡眠质量。
规律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或瑜伽,可以帮助释放压力和焦虑,提高睡眠质量。
然而,在睡前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激发兴奋情绪。
4.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舒适和安静的睡眠环境是良好睡眠的保障。
保持卧室的温度适宜、光线柔和,尽量避免噪音和刺激性气味。
此外,使用舒适的床垫和枕头也有助于提高睡眠的质量。
5.避免使用电子产品电子产品的蓝光会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从而干扰我们的睡眠。
在睡前的1-2小时内,避免使用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视等电子设备,或者使用滤光眼镜来降低蓝光的影响。
中国老年人睡眠质量与抑郁、焦虑相关性的Meta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其中,睡眠质量问题作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的相关性备受关注。
为了全面、系统地评估中国老年人睡眠质量与抑郁、焦虑之间的关联性,本文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定量综合分析。
Meta分析作为一种统计学方法,能够通过合并多个研究结果,提高统计效能,从而更准确地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文的Meta分析,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国老年人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其中,睡眠质量问题与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的相关性已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地评估中国老年人睡眠质量与抑郁、焦虑之间的关联程度,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全面的参考依据。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了老年人睡眠质量与抑郁、焦虑的关系。
这些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临床观察等方法,通过分析不同样本的数据,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但由于研究方法、样本量、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异质性。
因此,有必要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这些研究结果进行整合和归纳,以得出更为准确、可靠的结论。
在文献综述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研究对象的选取,包括样本来源、年龄范围、性别比例等;其次是研究方法的采用,包括睡眠质量评估工具、抑郁和焦虑的诊断标准等;最后是研究结果的呈现,包括睡眠质量与抑郁、焦虑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回归分析结果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当前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Meta分析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我们发现老年人睡眠质量与抑郁、焦虑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抑郁是一种情感障碍,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和愉悦感减退、疲劳、自我评价下降、注意力和认知功能减退等。
抑郁障碍是指抑郁症状达到了疾病的诊断标准,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导致社交、职业、学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且不能解释为其他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所造成的效应。
根据ICD-11,抑郁障碍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障碍[4]。
三)焦虑的定义焦虑是一种情感障碍,表现为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体验,伴随着身体不适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兴奋。
焦虑障碍是指焦虑症状达到了疾病的诊断标准,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导致社交、职业、学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且不能解释为其他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所造成的效应。
根据ICD-11,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特定物质或情境相关的焦虑障碍和未分类的焦虑障碍[4]。
二、失眠、抑郁、焦虑的流行病学失眠、抑郁、焦虑是常见的心理问题,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失眠的患病率在成年人中为10%~30%,女性高于男性;抑郁的患病率在成年人中为3%~5%,女性高于男性;焦虑的患病率在成年人中为2%~5%,女性高于男性[5,6]。
此外,失眠、抑郁、焦虑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失眠是抑郁和焦虑的危险因素,而抑郁和焦虑也是失眠的危险因素[1,2,7]。
三、失眠、抑郁、焦虑的诊断一)失眠的诊断失眠的诊断应基于详细的病史采集和睡眠记录,包括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维持时间、睡眠质量、睡眠环境、睡眠惯、睡眠障碍的持续时间、白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心情低落等。
同时,应排除其他睡眠障碍、精神障碍、躯体疾病和药物所致的失眠。
失眠诊断的标准为: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意,持续时间≥3个月,每周≥3次,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8]。
二)抑郁的诊断抑郁的诊断应基于详细的病史采集和症状评估,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和愉悦感减退、疲劳、自我评价下降、注意力和认知功能减退等。
中国女性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2023)中国女性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2023完整版)导言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容易出现失眠、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
为了规范中国女性失眠伴抑郁焦虑的诊断与治疗,特制定本专家共识,旨在提供全面、科学、有效的指导方针。
诊断标准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和我们的临床经验,诊断中国女性失眠伴抑郁焦虑应满足以下标准:- 失眠:持续睡眠困难,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中断和早醒,每周至少三个晚上持续存在,已持续超过一个月;- 抑郁: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卑感、自责感等抑郁症状,持续存在超过两周;- 焦虑:持续出现紧张、焦虑、担心和恐惧等焦虑症状,持续存在超过两周。
诊疗流程1. 详细询问:医生应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详细了解失眠、抑郁和焦虑的症状、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相关影响;2. 综合评估: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确定诊断和严重程度;3. 多学科协作:可结合心理学、神经内科、妇科等专科的意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4. 认知行为疗法(CBT):CBT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被推荐为首选治疗方法之一,可通过改变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惯来缓解失眠、抑郁和焦虑;5.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症状和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6. 非药物治疗:积极引导患者进行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白噪音等非药物治疗措施,帮助改善失眠、抑郁和焦虑症状;7. 定期随访:定期随访患者,调整治疗方案,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特点和需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2. 家庭支持:重视家庭支持体系,鼓励患者与家人沟通和接受支持;3. 生活方式改善: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适度运动和良好饮食;4. 避免药物滥用:警惕患者自行滥用镇静催眠药物,引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避免依赖和滥用;5. 心理支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心理教育,帮助患者理解失眠、抑郁和焦虑的机制和治疗过程。
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讲座答疑第六讲失眠作者:顾平来源:《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7年第04期主讲老师简介:顾平,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二科及老年病科主任,脑功能检查室主任。
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与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睡眠障碍主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心理与情感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认知障碍分会常委,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痴呆及相关疾病专业委员会(ADC)常委,河北省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河北省中老年保健协会常委,河北省医学会老年痴呆及相关疾病分会主任委员,河北省心理卫生学会心身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失眠是临床最常见的睡眠障碍,2002年10个国家失眠流行病问卷调查显示,45.4%的中国人经历不同程度的失眠,其中25%达到失眠的诊断标准。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2010年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为38.2%,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失眠发生率。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目前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大幅度上升,其中相当多的患者以睡眠障碍为突出主诉。
据统计,60%~64%的严重失眠未被识别,70%的慢性失眠患者不会主动与医师讨论问题。
在本课中,顾平教授围绕失眠障碍,详细讲解了失眠、慢性失眠障碍、短期失眠障碍、特殊人群的失眠以及失眠的治疗。
1 失眠什么是失眠?它指尽管有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依然对于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感到不满足,并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疲劳、情绪低落或激惹、躯体不适、认知损害等)的一种主观体验。
导致失眠的病因很多,主要有以下9个方面:1)社会心理因素:应激反应;2)环境因素:嘈杂、光照、环境变化等;3)生理因素:饥饿、饱食、疲劳等;4)精神疾病:焦虑、抑郁;5)药物与食物因素:酒精、咖啡、药物依赖等;6)睡眠节律变化:夜班、跨时区旅行;7)神经系统疾病和躯体疾病;8)生活行为因素:日间休息过多;9)性格特征:完美主义、强迫。
一舒在伴有焦虑或失眠症状的抑郁症中的应用目的对单相抑郁并存焦虑失眠症状的患者在应用抗抑郁治疗的对照研究中,加用苯二氮卓类药和(或)一舒进行效果观察。
方法门诊诊断为单相抑郁症患者40例,根据门诊时的时间次序交叉分为两组。
一组为治疗组,使用的是文拉法辛+阿普唑仑+一舒,2周后逐渐减少阿普唑仑的用量,连续治疗不超过4周,文拉法辛和一舒疗程6周;另一组为对照组,使用文拉法辛+阿普唑仑治疗,疗程6周。
然后分别在治疗前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进行疗效和不良反应评定。
结果两组患者疗效相当无明显差异(P>0.05)。
抑郁症均明显改善,焦虑和失眠症状亦明显改善,评分均明显降低(P<0.001),尤其是治疗组,苯二氮卓类药使用剂量明显减少(P<0.001),使用时间有所缩短。
结论加用一舒,待一舒起效后逐渐减少或停用苯二氮卓类药可以防止苯二氮卓类药成瘾。
标签:单相抑郁障碍;焦虑;失眠;文拉法辛;一舒抑郁障碍伴有焦虑、失眠症状的患者很常见,据kessler等报道,抑郁障碍共病焦虑障碍的比例达50%[1]。
据司天梅[2]报道,焦虑和失眠是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近90%的患者会主诉睡眠异常或焦虑状态,常常影响到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并易成为残留症状,导致疾病复发和不良反应。
为了治疗焦虑和失眠,大多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程烈等[3]报道,使用率为88%,吴天诚[4]报道,为90.5%。
此类药物长时间使用易成瘾,成瘾成了苯二氮卓类药物使用的突出问题。
为此,笔者加用一舒代替苯二氮卓类药,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年以来在本院门诊诊断为单向抑郁症患者40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
首次或复发性抑郁,目前均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17向)总分≥17分,年龄≥18岁。
熬夜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系熬夜是许多人生活中常有的一种现象,尤其是在高压工作和学习压力下,不少人为了完成任务或准备考试,会选择熬夜学习或工作。
然而,熬夜对健康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与焦虑抑郁症状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一、熬夜引发焦虑抑郁症状的生理机制熬夜导致睡眠不足,进而扰乱了人体的生物钟,这会影响到脑部神经递质的分泌和平衡,使人产生负面的情绪体验。
研究表明,睡眠不足导致血清中的皮质醇和乙酰胆碱水平升高,从而增加了焦虑和抑郁症状的风险。
二、熬夜影响情绪调节与认知功能睡眠对于人体的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长时间的熬夜会导致情绪波动,表现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此外,熬夜还会对大脑的思考、专注和记忆能力造成损害,进而加重焦虑抑郁症状。
三、熬夜与社交关系的影响熬夜不仅对个人身体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也会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
研究发现,熬夜后的人更容易产生孤独感、社交焦虑和社交回避等不利于心理健康的行为。
这种社交问题也进一步加重了焦虑抑郁症状。
四、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症状的方法为了保护个人的心理健康,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症状,我们应当尽量避免熬夜。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方法:1. 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遵循规律的作息时间,确保充足的睡眠。
成年人每晚应保持7-9小时的睡眠时间。
2. 避免过度工作和学习:制定合理的工作和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学习,给自己适当的休息。
3. 改善睡眠环境:保持房间清洁、整洁、安静,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合理使用睡眠设备,如软垫、枕头等。
4. 学会应对压力:建立应对压力的健康机制,例如通过适量的运动、休闲娱乐和亲近自然等方式来释放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5. 寻求专业帮助:若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总之,熬夜与焦虑抑郁症状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熬夜导致的睡眠不足和生物钟紊乱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问题,进而增加焦虑抑郁的风险。
大学生正念特质、内心平静与睡眠质量的关系作者:张妍白梓欣蔡丽杨柠溪来源:《医学信息》2020年第09期摘要:目的; 探索大学生正念特质、内心平静与睡眠质量的关系及其机制。
方法; 于2015年10月~2016年1月采用方便取样法对6所大学的216名大学生使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内心平静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进行调查,调查大学生睡眠质量现状,并对正念、内心平静与睡眠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调查发现14.81%的大学生存在睡眠问题,在睡眠质量的各因子中,日间功能障碍因子得分最高为(1.58±0.81)分;正念特质、内心平静均与睡眠质量评分呈负相关;内心平静在正念特质和睡眠质量两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25×(-0.28)=-0.07,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5%。
结论; 提高正念特质水平,可促进大学生的内心平静,进而改善其睡眠质量。
关键词:正念特质;内心平静;睡眠质量中图分类号:R395; ; ; ; ; ; ; ; ; ; ; ; ; ; ; ; ; 文獻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20.09.027文章编号:1006-1959(2020)09-0093-0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Mindfulness Traits,Inner Peace and Sleep QualityZHANG Yan1,BAI Zi-xin1,CAI Li1,YANG Ning-xi1,2(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 150001,Heilongjiang,China;2.School of Health,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1,Hubei,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nd mechanism of mindfulness, inner peace and sleep qual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Methods; From October 2015 to January 2016, a convenient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216 college students in 6 universities using the Mindfulness Attention Scale, Inner Peace Scale and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Scal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sleep quality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dfulness, inner peace and sleep quality.Results; The survey found that 14.81% of college students had sleep problems. Among the factors of sleep quality, the highest score of day dysfunction factor was (1.58±0.81); mindfulness traits and inner peace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leep quality score; It plays a partial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mindfulness traits and sleep quality. The effect value is 0.25 ×(-0.28) =-0.07, and the intermediary effect accounts for 25% of the total effect.Conclusion;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mindfulness traits can promote the inner calm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ir sleep quality.Key words:Mindfulness traits;Inner peace;Sleep quality睡眠质量(sleep quality)是衡量个体心身健康的基本指标之一。
原发性失眠与抑郁症伴发失眠患者觉醒水平脑电频谱及复杂度分析比较研究冯正权;马国重;乐发国;吴宝明;何庆华;蒋晓江【期刊名称】《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年(卷),期】2013(030)006【摘要】目的:通过抑郁症伴发失眠患者和原发性失眠患者线性脑电频谱与非线性复杂度的分析,对比两者脑皮层觉醒水平差异,初步探讨抑郁性伴发失眠可能的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52例本院睡眠门诊及住院原发性失眠与抑郁症伴发失眠患者52例,按照美国精神病学会制订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的相关标准分为DI组和PI组,比较两组患者多导睡眠监护脑电频谱及复杂度的差异.结果:DI组与PI组相比,脑电delta相对功率值出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eta、Alpha、Sigma、Beta、Gamma相对功率值出现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I组脑电复杂度C(n)与PI组相比,脑电复杂度C(n)出现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I组与PI组相比,脑电delta频段频谱出现升高,Theta、Alpha、Sigma、Beta、Gamma频段频谱出现下降,同时与PI组相比,脑电复杂度C(n)出现下降,而DI患者脑皮质觉醒水平较PI患者低,脑电频谱分析和脑电复杂度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总页数】4页(P4553-4556)【作者】冯正权;马国重;乐发国;吴宝明;何庆华;蒋晓江【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五室,烧伤、创伤、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三科重庆40004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医学心理科,重庆40004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五室,烧伤、创伤、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五室,烧伤、创伤、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三科重庆400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6【相关文献】1.原发性失眠患者与有失眠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血清神经肽Y和P物质水平 [J], 廖继武;黄俏庭;潘集阳;刘亚平2.原发性失眠与抑郁症伴发失眠患者觉醒水平的分析研究 [J], 刘玉芝;侯昊3.原发性失眠与抑郁症伴发失眠患者觉醒水平比较 [J], 马国重;蒋晓江;乐发国;冯正权;刘雅贞4.焦虑症伴发失眠与原发性失眠患者觉醒水平比较与分析 [J], 马国重;蒋晓江;乐发国;冯正权;刘雅贞5.夜间智能手机蓝光对慢性失眠患者睡眠结构及脑电频谱密度的影响 [J], 鲁珊珊;徐娟娟;宋立敏;邵娜;吴丙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