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辨析技巧点拨
- 格式:ppt
- 大小:458.50 KB
- 文档页数:44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言也,以其简洁、含蓄而著称。
然文言文之难,亦在于其简而意赅,往往一字一句,便含深意。
其中虚词,尤为翻译之难点。
虚词者,无实际意义,而用以构成文句之词也。
故翻译虚词,需得法度,方能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今略述文言文翻译中虚词之技巧如下:一、辨明词性文言文虚词,其词性多变,翻译时须先辨明其词性。
如“之”字,作助词时,无实义,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作代词时,代指事物;作动词时,意为“到、往”。
故翻译时,须根据上下文,辨明其词性,再行翻译。
二、理解语境虚词之意义,往往取决于语境。
翻译时,需深入理解原文语境,方能准确把握虚词之意。
如“其”字,若在句中指代前文提及之人或物,则翻译为“他的”;若指代后者,则翻译为“那个”。
又如“乎”字,作助词时,用于句末,表疑问,翻译为“吗”;作语气词时,表感叹,翻译为“啊”。
三、注意修辞文言文虚词,常用于修辞,翻译时需注意。
如“也”字,既可表句末语气,又可表停顿,使文句节奏分明。
翻译时,可根据语境,将“也”字译为“呢”、“吧”等语气词,以体现修辞效果。
四、把握语气文言文虚词,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情感。
翻译时,需把握语气,传达作者之意。
如“矣”字,表肯定语气,翻译时可用“了”、“呢”等语气词。
又如“乎”字,作感叹词时,表惊讶,翻译时可用“啊”、“呀”等语气词。
五、灵活变通虚词翻译,无一定之规,需根据语境灵活变通。
如“者”字,作助词时,用于句末,表停顿,可译为“……的人”、“……的事物”;作代词时,指代事物,可译为“这”、“那”。
翻译时,需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六、总结归纳翻译虚词,需总结归纳。
将常见的虚词及其用法进行归纳,形成表格或笔记,以便在翻译时快速查找。
总之,文言文翻译中虚词的处理,需结合语境、词性、修辞、语气等多方面因素,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
唯有如此,方能准确传达原文之意,使翻译之文通顺、流畅。
夫翻译之道,在于勤学苦练,日积月累,终成大器。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对于高考语文来说,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板块,而其中虚词的理解与运用更是关键。
掌握好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提升高考语文成绩有着重要意义。
一、常见的高考文言文虚词在高考文言文考查中,常见的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起着不同的语法作用和表达不同的语义关系。
二、虚词的语法作用1、连接作用“而”字常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并列、转折、承接、递进等关系。
例如,“敏而好学”中表示并列;“人不知而不愠”中表示转折;“温故而知新”中表示承接。
“则”字也有连接的作用,可表示顺承、假设、转折等关系。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表顺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表假设。
2、助词作用“之”字在很多情况下充当助词,如“怅恨久之”中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何陋之有”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者”字常作助词,用在主语后,表停顿,引出判断;或用在时间词后,起语助作用。
3、代词作用“其”字可作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吾视其辙乱”中的“其”,代指对方的军队。
“焉”字有时也作代词,相当于“之”。
4、语气词作用“也”字通常作为语气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乎”字也能表达多种语气,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反问语气。
三、虚词的解答技巧1、结合语境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往往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判断。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将虚词所在的句子放入整个文段中,理解上下文的意思,从而推断出虚词的准确含义。
例如,“而”字在“蟹六跪而二螯”中表示并列,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表示转折。
2、积累常见用法平时学习中,要对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进行系统的积累和归纳。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熟悉每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形成一种语感。
遇到新的句子时,就能快速联想和判断。
3、比较分析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虚词,可以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加以区分。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一、位置推断法。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之”在动词后,作代词;4.佯狂不知所之者“之”处于“所”后,组成“所字结构”,“之”作动词5.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处于“广陵”前,作动词。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7.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处于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8.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处于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处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宾语前置的标志10.顷之,烟炎张天11.久之,目似瞑在时间副词后,为音节助词除了“之”以外,“乎”、“焉”、“与”、“夫”等词也都适合用“位置推断法”来分析它们的用法。
如: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3.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夫”处于句首,一般为发语词;用在句中且在动词的后面,一般是指示代词,译成“那”;用在句末,常是语气词。
二、删除观察法分析下面各句中的“其”字: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3.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1-3句中“其”处于动词后宾语的位置,应为代词,不能删去。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其”字若删去,则改变了原意,它也为代词。
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6.欲加之罪,其无辞乎?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5-8句“其”可以删去,它是协助表达语气的副词。
根据语气的不同,5-8句分别是:表示命令的语气、加强反问的语气(“难道”)、加强反问语气、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
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快判断它的词性。
“而”“焉”“者”也可用这种方法。
三、搭配分析法:从虚词的搭配对象去判别它的词性。
分析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2.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3.以至晋鄙之日,北向自刭4.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四句中的“以”所搭配的对象都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构成短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原因、时间、凭借等,可知“以”为介词。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介绍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具有一定语法功能但没有明确含义的词语。
研究文言虚词对于理解和阅读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研究文言虚词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方法一:熟悉常见的文言虚词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是研究的第一步。
这些虚词包括“之”、“乎”、“者”、“也”、“之所以”等。
通过熟悉这些虚词的用法和语境,可以逐渐掌握它们的含义和功能。
方法二:研究虚词的常见搭配文言虚词经常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形成特定的固定搭配。
例如,“之所以”常与“乃至”、“为”等词语搭配,“乎”常与疑问词如“何”、“谁”搭配。
通过研究这些固定搭配,可以更好地理解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方法三: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是研究文言虚词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可以接触到大量使用文言虚词的语境,提高对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推荐一些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论语》等。
技巧一:结合上下文理解虚词文言虚词的具体含义往往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周围的句子和段落,推测虚词的含义。
同时,可以结合字典查询相关释义和例句,提高理解的准确性。
技巧二:比较现代汉语的对应语法结构虽然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但它们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通过比较文言虚词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可以更快地理解虚词的功能和用法。
总结学习文言虚词需要通过熟悉常见虚词、学习虚词的固定搭配、阅读经典作品等方法来提高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上下文和比较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以更准确地理解虚词的含义。
文言文答题技巧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2.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3.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4.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2文意理解题型(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文言文虚词语义辨析全解析文言文中存在许多虚词,它们在句子中起着连接、修饰、衔接等作用。
然而,由于虚词的语义较为模糊,使用不当会导致句子意思不明,表达不准确。
因此,对于文言文虚词的语义辨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虚词的用法和义项进行全面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虚词。
一、强调句中名词的程度:甚、极、余甚:表示程度深或次于所限;用于形容词、副词、量词之前。
例如:“甚远”、“甚微”。
极:表示程度极深,用于形容词之前。
例如:“极善”、“极微”。
余:表示程度稍微高于所限,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前。
例如:“余寿”、“余昼”。
二、表示程度的虚词:尤、渐、稍、稍微尤:表示某种情况比其他情况更突出、更显著,通常用在“尤其”之后。
例如:“尤以主谓相同者难辨”。
渐:表示趋向程度的逐渐增加或减少,通常用于“渐渐”或“渐至”之后。
例如:“渐渐消失”、“渐至极大”。
稍:表示程度较轻微,稍微。
例如:“稍纵即逝”。
稍微:与稍义同,表示程度较轻微,稍微。
例如:“稍微马虎”。
三、表示方式或状态的虚词:如、苟、但、乃如:表示比喻、似乎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同”、“似的”。
例如:“年如棠岁如梦”。
苟:表示假设、随便,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不论什么”。
例如:“苟利国家生死以”。
但:表示转折,常放在句首,意为“却”、“可是”。
例如:“但吾从未见其人”。
乃:表示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是”、“才”、“着实”。
例如:“乃古之成事者”。
四、表示推测或假设的虚词:其、恐怕、所、即其:表示推测、揣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的”、“那个的”。
例如:“狗其已先吠”。
恐怕:表示担心、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怕是”。
例如:“恐怕难以如愿”。
所:表示推测、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所谓”的意思。
例如:“所诵作无用也”。
即:表示推测、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许”、“大概”。
例如:“即令能够决一死生”。
五、表示语气或感叹的虚词:乎、且、何、哉乎:表示疑问、反问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1.分清是成套使用还是单独使用。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
在辨析虚词时,结合例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
一些虚词有几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比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只能与“反而”搭配。
“无论”只能和表选择的词语“或、还是”等搭配,不能和表并列的词语(如“和”)搭配。
【训练1】判断关联词语使用的正误,如错误则加以改正。
(1)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天亮后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
(“而且”应改为“反而”)(2)现在,无论城市和农村,都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和”应改为“还是”)有些虚词一般单独使用,不和其它词语构成搭配关系。
比如,“进而”、“从而”、“因而”等。
常用成套关联词语有:表并列的:“不是…而是…、是…不是…、既(又)…又…”;表选择的:“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表递进的:“不但…而且…、尚且…何况…”;表转折的:“虽然…但是…、即使…不过…”;表条件的:“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都…、不管…总是…”;表假设的:“如果…那么…、即使…也…”;表因果的:“因为…所以…、既然…就…”。
常见单独使用的关联词语有:表并列的:“同时、同样”,表递进的:“并且、况且、进而、甚至”,表转折的:“不过、却、仅仅、不过”,表因果的:“因而、从而、所以”等。
2.分清是假设口气还是既成事实。
关联词语中有些表示的是假设语气,比如,“即使、不管”;有些表示的是既成事实,比如,“虽然、即使”。
如果辨别不清,就可能出错。
(3)即使路途遥远,他还是坚持要去。
(“路途遥远”是事实。
)(4)不管路途有多远,我都要去。
(“路途有多远”是假设)3.分清是用于前一分句还是后一分句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比如,“因为”;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比如,“却、不过、至于、以致”。
文言文虚词用法推断妙招一、看语法结构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先*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
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二、对应位置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陶潜《归去来兮辞》)“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
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三、看特殊标志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
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
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苏洵《六国论》)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之推断技巧点拨“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
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句意推断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即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代入推断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几乎所有的意义和用法,但不知道它在某个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那么我们可以把它的每个意义和用法都带入到这个句子中来试一试,如果某个用法和意义讲的通,那么它就可能是这个意义和用法。
3.语法推断法文言文中讲究句子对称,在一些文言文尤其是骈体文中,一般来说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大致相同。
我们可以由上一个句子中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下一句话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看是否讲得通,如果讲的通,那么他们的意义和用法可能相同。
4.标志推断法有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具有特殊的标志。
比如判断句中的标志“者”“也”“乃”等。
被动句中的“见”“于”“见……于”等“也”常在居中表停顿等。
其意义和用法是固定的,只要找出它的标志,就能知道它的意义和用法了。
【例释】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文言虚词的解答技巧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文言虚词。
这些虚词与汉语的实词不同,它们不像汉语中的语气词、副词等,有明确的实际用途,而是起到了一种衔接句子、表达语气、增强修辞效果的作用。
如果不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含义,就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本文将介绍几种解答文言虚词的技巧,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些虚词。
一、看上下文在解答文言虚词的含义时,考虑到上下文是十分重要的。
简单的虚词,如“乎”“之”“者”“耳”等,它们的含义常常会因上下文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比如,“乎”在句中可以起到疑问的语气作用,也可以是用来衔接句子的虚词。
在襄阳太守的檄文中,“若夫人能以贤士之德御百姓,廉明宽惠,慎于受赂,则人人骨肉,皆愿为之,天不绝其后者乎?”中,“乎”就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表达的是一种自问自答的语气。
二、分析句子结构对于较为复杂的句子中的虚词,需要我们根据句子结构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其含义。
比如,“兴之所至,情之所向,人自不觉。
”中的“之”字,就是典型的文言虚词。
在这里,它们的作用是指示前面的“兴”和“情”,使得这两个词可以作为名词使用。
三、考虑语气文言虚词中有些虚词,如“兮”“啻”“焉”等,主要起到表达语气的作用。
在解答这类虚词时,我们要注意句子的语气,从而推知这些虚词所蕴含的含义。
例如,“吾衰矣,兮其可知也!”中“兮”的作用是强调前面的话语所表达的情感,表现出一种感慨的语气。
四、了解常用结构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结构是特别常见的,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这些常用结构,而进一步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
例如,在“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句话中,“奈何”和“之”都是典型的虚词,但是由于其出现在常见的“奈何……之”这一结构中,我们可以大概推测其含义,表达出一种“如何、怎么”的意思。
综上所述,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不仅需要对虚词本身的含义有所了解,同时也需要考虑上下文、分析句子结构、注意语气及了解常用结构这几个方面。
对于文言虚词,我们需要多加练习,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提高理解能力,从而完成对文言文的理解。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而”,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例】“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推断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题型,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
1.上下文关系法:虚词往往是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的作用,通过观察
前后文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的意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表示转
折的前后关系,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转折的连词,如然而、而、却等。
2.经验总结法:阅读大量的文言文,积累虚词的使用场景和用法,对
于理解和推断虚词的含义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观察惯用搭配和常用句式,可以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意义。
3.句子结构法:虚词在句子中往往有一定的固定位置和搭配,根据句
子结构也可以推断出虚词的含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一个表示结果
的状语从句,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结果的连词,如故、以致等。
4.对比法:如果一段文言文中有多个虚词出现,可以通过对比它们的
用法和含义,进一步推断出它们的意义。
虚词之间往往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比可以找出这种关系。
5.词语解释法:文言文中的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往往有一定的对
应关系,可以通过解释现代汉语的含义来推断虚词的意义。
但要注意虚词
的意义可能有一定的变化,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词语。
通过以上几种答题技巧的灵活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推断文言
文中虚词的含义。
实践中需要多读多练,积累经验,逐渐提高理解和推断
虚词的能力。
文言文虚词答题方法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⑴虚实意识: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05高考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⑵结构意识: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 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 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2朝野服焉 3尤且择师而问焉 4咸私哂其矫饰焉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 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 3幸先以我名告之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 2所谓因人成事也⑶句位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05高考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 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4呼应意识: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此则国人之最也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 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5语气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其一人大叫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也? 2能设而不能动也 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05高考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掌握文言虚词的方法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
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3、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的虚词的用法。
4、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如“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
5、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二、复习方法1、重视课内虚词积累。
分类记忆理解。
如表限定范围副词,有许多:只、止、特、但、徒、惟、仅、直、啻,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