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冲刺训练之让作文充满文化气息“筷子”作文讲评 课件 (共36张)
- 格式:pptx
- 大小:32.55 MB
- 文档页数:35
“筷子”讲评作者:夏云陶来源:《新高考·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2019年第08期[作文题]材料一:筷子,发明于中国。
中国人都会用筷子,中国人都要用筷子,小小的一双筷子,它是习惯,是传统,是文化,也是我们表达情感的工具。
材料二:每年的世界语大会上,各国参会者都会带来各国美食、各国餐具,大家融合碰撞,学习互鉴,敞开心扉交流,不会带着成见去指责另一个国家为何没有和自己一样吃相同的食物,使用相同的餐具。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用两则材料构建起一个作文题,这是有一定难度的。
首先,考生要对每则材料的内涵作细致的剖析。
其次,要在两则材料中发现具有对立性的或者具有共性的问题。
还可以用自己的逻辑对材料中提炼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排序,从而升华出核心问题。
写材料作文既要钻得精准,又要放得开;既要扣住材料,又不可拘泥于眼前的事物;然而,讨论的问题还得集中。
像这道作文题,材料一提到的事物是筷子,而且强调了其“原产地”,具有“能体现国人的习惯”“是传统文化之一”“是表达情感的工具”等作用。
考生如果能阐述筷子为什么可以成为国人习惯、为什么可以表达感情,应该已经可以证明筷子为什么可以成为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某种载体了,但是往往会写得比较拘束,似乎在写关于筷子的说明文。
有了第二则材料,考生便不应该将问题只局限于筷子本身的意义了,而应该早一点从对筷子内涵的咀嚼中“跳出来”。
衣、食、住、行,直到各国方方面面的生活习惯,无不蕴含着每个国家的文化传统,無不体现着各个国家的人民的情感世界、生活习惯。
第二则材料比第一则材料多了一点思考的方向,那就是考生要阐述各国传统融合碰撞、各国之间借此相互学习借鉴背后包含的相互尊重的谦逊的品质对于世界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总而言之,这道作文题与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内涵相似,是一道促人陶冶情操、放飞思想、拓宽视野的大气的好题目。
[作文示例]绽放文化之花梅好文化是传统,是习惯,是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世界人民的沟通元素。
江苏省2020届高三语文考前冲刺作文审题辅导一、【原创试题】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筷子,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餐具。
它功能多样,可夹、可挑、可戳;它传承千年,从远古至于今日;它承载亲情,又发人深思。
可以说,一双小筷子,生活大天地。
我的思考:这是一则关系型新材料作文题,可简要概括为“筷子与人生社会”,命题思路类似于2017年江苏卷“人与车”,涉及领域由“行”转到“吃”,皆与考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第一句话指出筷子的日常性、普遍性,第二句话指出了筷子的功能、历史及关联的情感、蕴含的哲理,第三句话是进一步引导考生思考筷子背后深义。
写记叙文,可叙写与筷子有关的生活场景、亲情故事,注意写作时切不可将筷子当成可有可无道具,而必须是文中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即少了筷子故事就无法展开。
写作议论文,显然不可只谈筷子,而应由筷子而言及其他。
立意时,应思考筷子有哪些特征可资为人生的借鉴,或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不可贪多求全,应立足一点深入开掘,更不可肤浅简单的图解材料。
必须注意的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立意,都不能脱离筷子这个前提条件,即筷子是文章说理分析的必要前提或由头。
行文时,也不应只在首尾提及筷子,而应把筷子这个关键词贯穿始终。
参考立意:1、千年筷子——弘扬传统文化2、居家常备——寄托浓浓乡情3、上方下圆——处事当外圆内方4、两根配合——团结协作5、大用而默然——为人当低调不张扬以第5种立意为例,深挖一层为什么,简要思路参考如下:由筷子引出观点“为人当低调”,追问“为什么”,①提升自我修养。
低调是一种真正的成熟和沉稳,是一种宠辱不惊的大气和从容。
②赢得他人尊重③利于事业成功再谈筷子对人生的启示,收束全文。
【参考例文】传承筷子文明某一考生近日,杜嘉班纳的一段视频将一双小小的筷子推至风口浪尖。
视频中一女子用筷子食用西方食物却故作夹不起的为难之状。
对此人们褒贬不一。
有人说,使用筷子确实不雅观,而且看着有点俗气。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谈筷子和刀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餐要用筷子,西餐要用刀叉。
有人说,用筷子好,上方下圆,灵活轻便。
有人说,用刀叉优雅,刀割叉进,分工协作。
也有人说,小小木棍,怎可用于美食?还有人说,叉子进食,颇为怪诞,农事拾粪之具而已。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将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为材料作文。
审题材料主要讲中餐用筷子,西餐用刀叉。
不同的人对筷子和刀叉有不同的认识。
全球范围内,筷子跟刀叉,是两种文化的代表,也是最具代表的象征。
用来进食的筷子和刀叉,就好像人类的一双手,灵活地把食物送进我们的嘴中。
我们人类的饮食文化大概可以分为中西方,中也就是我们中国,以筷子为代表。
大部分用刀叉的地方,完全可以归纳为西方,当然也不能说是全部。
这种竹筷其形相若,大小相等,无论是饭前饭后,都要紧密、平和地站在一起,的确有一种合作的精神。
左手持刀,右手拿叉,面抹餐巾,于盆碟之中取得佳肴,其动作的自如,其神态的绝对从容,的确有种绅士的风度。
这刀与叉作用、形状的不同,倒较适合于西方人所追求的个性的自由。
主要从“文化”“开放包容”“平等”“公正”等角度分析立意。
立意(1)开放包容,学会欣赏。
(2)平等对待不同的文化,既不抬高他人贬低自己,也不高估自己低视他人。
(3)摒弃偏见,公正对待每一种文化。
(4)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5)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不可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人等。
素材1.用餐工具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我们中国最常用的用餐工具是筷子,但是根据考古研究发现,其实古代的民众是最先使用刀叉的,那为什么这种工具后来被放弃了呢?其实我国的用餐工具还算是世界比较领先的水平,当我们国家开始使用餐具用餐的时候,西方国家其实还都在徒手抓食,我们最早的餐具就是刀叉和勺子,根据考古研究发现,处在我国范围之内的河姆渡文化,在四千年以前就已经有用餐工具遗存,这或许就是我国餐具发展的最直接证据。
材料作文“筷子论”构思演练【文题展示】国家总理李克强出席第八届东亚峰会时,在演讲中提出“筷子论”。
他说,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架构众多,建立一个符合地区实际,满足各方需要的区域安全架构势在必行。
“东亚许多国家都使用筷子,用筷子的人都知道,一根筷子很难吃着东西,两根筷子一起用才能夹到食物,一把筷子捆在一起就不易折断。
每个峰会成员国对地区的安全稳定都负有责任,希望和平之光永远普照东亚大地,让东亚永享稳定安宁。
”读了上述材料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作指导】这则材料取材于时事新闻,极具时代特色,同时材料以李克强的演讲内容“筷子论”为中心,又极具哲理色彩,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材都具有指导意义。
写作此文,可从如下两个方面来立意:1.合作——成功路上的良师益友由材料中的“一根筷子很难吃着东西,两根筷子一起用才能夹到食物”可知,其暗含之意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就像一根筷子一样,力量有限,要想取得成功,就需要与他人(他国)合作。
结合时下的现实,放眼大局,人类社会共同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经济,维护世界和平,保护人类生活空间等义务,这需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每个国家都承担着繁荣本国经济,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等责任,这就需要全国上下各级政府、机构部门的合作。
具体到个人而言,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工作、学习、生活都需要彼此合作,独自作战是不现实的,且很难获得成功。
由此我们可以“合作——成功路上的良师益友”来构思立意。
2.团结——战胜困难的有力保障由材料中的“一把筷子捆在一起就不易折断”可知,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难折断,意在强调“团结”的重要性。
如同一个人(一个国家)一样,势单力薄,遇到困难,容易被压垮打弯,而很多人(很多国家)团结在一起,群策群力,就会增加战胜困难的几率。
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第131期)主题:筷子文化【作文指导】【文题在线】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筷子,发明于中国。
中国人都会用筷子,中国人都要用筷子,小小的一双筷子,它是习惯,是传统,是文化,也是我们表达情感的工具。
材料二:每年的世界语大会上,各国参会者会带来各国美食、各国餐具,大家融合碰撞,学习互鉴,敞开心扉交流,不会带着成见去指责另一个国家为何没有和自己一样吃相同的食物,使用相同的餐具。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很明确,“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即先概括材料中的内容,然后对此深入思考,明确感悟表明观点。
本题材料共两个,材料一是说筷子既是达情感的文化工具餐具,也是传统文化。
材料二是说世界语大会的各国的文化融合交流。
考生围绕“筷子文化”“文化、传统”“交流与融合”等方面进行立意。
从文体来看,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取自己删除的文体作文,如写议论文,可以从材料引入,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然后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些现象折射出的东西,接着联系现实,最后回扣开头和标题;如写作记叙文,可以选取一件或几件能展现新时代青少年风采的事件来写,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从行文思路来看,考生可以先评材料,即对事件做出评论,引出自己的观点态度,然后从不同角度分析,接着联系现实,最后回扣标题和开头。
【立意参考】1、筷子文化;2、学习借鉴;3、交流融合;4、求同存异;5、传统与传承等。
【佳作赏析】筷子文化每一个独立的民族,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传统文化。
作文:民以食为天,筷子与刀叉之争你向着谁?cailiao xi du民以食为天。
吃饭对于整个人类都是重要的事情。
日前, 关于餐具的文化和区域差异引发讨论。
有人说:用筷子好;上方下圆,灵活轻便。
有人说:用刀叉优雅;刀割叉进,分工协作。
也有人说:小小木棍怎可用于美食? 还有人说:叉子进食,颇为怪诞,农事拾粪之具而已。
对此,你怎么看?读细料材 21.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 人之大患,在是己而非人!3. 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当的工具,便是明智之举。
4. 是己而非人,是一种病。
5. 筷叉之争,文化溯源。
6.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 世界本洁净,偏见生尘埃。
聚汇点观8. 每一种美食,都有对应的餐具。
每一种餐具,都有对应的文化。
9. 车马异路,殊途同归。
10. 文化,不该带有偏见和误解。
11. 筷子文化。
12. 文化无贵贱,格局有大小——当筷子遇上刀叉 13. “己所欲,要施于人”不可取!坚守初心,创造别样人生! 14. 适合自己,方是最好聚汇点观名师争鸣天下大同。
筷子和刀叉本质上都是进餐的工具。
中人与西人各因习俗使用之、欣赏之、赞美之,所谓“各美其美”。
而对他人进餐工具和饮食习惯,最好的态度当是“美人之美”,即,开放包容,学会欣赏。
这种胸襟首先有对本民族的自知、自信和自主。
没有自知之明、自信之格,自主之能者对于异己之物往往是贬斥的、低看的,鄙夷的,因为自大、自负的心理来源于深层次的自卑。
譬如,中国戏剧种类颇多。
如若京剧、黄梅戏、豫剧、花鼓戏、梆子、秦腔、川剧互相鄙夷、互相攻讦,何来中华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春色满园?因此,在文化交流中,不仅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还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这就是费老所说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6 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高中扩展语段专题训练1.筷子,不光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常用的餐具,它还是中国人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
如送朋友,寓意“平等友爱、和睦相处”。
请根据筷子的外形、功用等特点分别写出筷子“送新婚夫妇”“送合作伙伴”的寓意并说明理由。
①送新婚夫妇②送合作伙伴【答案】①送新婚夫妇,寓意“筷子筷子,快生贵子”。
理由:“筷子”谐音“快子”,送新人有早生贵子之意。
或寓意“成双成对,不离不弃”,理由:筷子外形成双成对。
②送合作伙伴,寓意“互利双赢,不可缺一”。
理由:使用筷子必须同时使用两根,才能成功夹起菜肴。
【解析】【分析】本题围绕筷子,来理解其寓意。
举的例子是,筷子送朋友,寓意“平等友爱、和睦相处”。
因为两根筷子一样长,所以送友人可寓意“平等友爱、和睦相处”。
如果送给新婚夫妇,因为“筷子”谐音“快子”,所以送新人可寓意早生贵子之。
又因为筷子外形成双成对,还可以寓意“成双成对,不离不弃”。
送合作伙伴,寓意“互利双赢,不可缺一”。
理由:使用筷子必须同时使用两根,才能成功夹起菜肴。
故答案为:①送新婚夫妇,寓意“筷子筷子,快生贵子”。
理由:“筷子”谐音“快子”,送新人有早生贵子之意。
或寓意“成双成对,不离不弃”,理由:筷子外形成双成对。
②送合作伙伴,寓意“互利双赢,不可缺一”。
理由:使用筷子必须同时使用两根,才能成功夹起菜肴。
【点评】根据筷子的外形功用等特点,写出相应的寓意并说明理由,首先要明确和“送新婚夫妇”“送合作伙伴”相关的筷子特点,可以从外形、谐音、用法等方面来考虑;然后用语准确,表达注意逻辑。
2.“洪荒之力”指如天地初开之时这种足以毁灭世界的力量。
该词源于电视剧《花千骨》,即妖神之力,后泛指强大之力。
经游泳运动员傅园慧之口快速走红网络,并入选《咬文嚼字》公布的“十大流行语”。
请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写出洪荒之力的强大。
不超过80字。
【答案】洪荒之力是足以毁灭世界的力量,它不是吹灰之力而是拔山超海之力;它不是缚鸡之力而是扭转乾坤的神力;它不是绵薄之力而是开天辟地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