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安全保护裁定适用指引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7
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最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23〕17号为正确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及时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依照反家庭暴力法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不以提起离婚等民事诉讼为条件。
第二条当事人因年老、残疾、重病等原因无法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其近亲属、公安机关、民政部门、妇女联合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残疾人联合会、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救助管理机构等,根据当事人意愿,依照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代为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第三条家庭成员之间以冻饿或者经常性侮辱、诽谤、威胁、跟踪、骚扰等方式实施的身体或者精神侵害行为,应当认定为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规定的“家庭暴力”。
第四条反家庭暴力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的“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一般包括共同生活的儿媳、女婿、公婆、岳父母以及其他有监护、扶养、寄养等关系的人。
第五条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对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情形的,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办理案件需要的证据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六条规定的,应当调查收集。
第六条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中,人民法院根据相关证据,认为申请人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现实危险的事实存在较大可能性的,可以依法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
前款所称“相关证据”包括:(一)当事人的陈述;(二)公安机关出具的家庭暴力告诫书、行政处罚决定书;(三)公安机关的出警记录、讯问笔录、询问笔录、接警记录、报警回执等;(四)被申请人曾出具的悔过书或者保证书等;(五)记录家庭暴力发生或者解决过程等的视听资料;(七)医疗机构的诊疗记录;(八)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所在单位、民政部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未成年人保护组织、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救助管理机构、反家暴社会公益机构等单位收到投诉、反映或者求助的记录;(九)未成年子女提供的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证言或者亲友、邻居等其他证人证言;(十)伤情鉴定意见;(十一)其他能够证明申请人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现实危险的证据。
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法律适用家庭暴力已经成为一个严峻而普遍的社会问题。
据悉,中国约有二到三成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妇女、儿童和老人是主要的受害者;有近10%的青少年罪犯从小生活在家庭暴力之中,最高人民法院复核的故意杀人案件中,有近10%的案件起因涉及家庭暴力。
201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专门法律。
一是以法律形式明确家庭暴力范畴。
“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均属家庭暴力,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精神侵害行为也纳入家庭暴力范畴。
二是凸显对弱势群体特殊保护。
未成年人、老人、残疾人、孕期和哺乳期的妇女、重病患者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给予特殊保护。
三是建立了强制报告制度。
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四是创设了告诫书制度。
对家庭暴力情节较轻,依法不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对加害人出具告诫书。
告诫书可以作为认定家庭暴力事实的证据。
五是建立完善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
当事人受到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现实危险时,可以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此外,反家暴法还将适用范围扩大到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规定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反家暴法规定执行。
笔者主要就人民法院办理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进行探讨。
人身安全保护令即人身安全保护裁定,是为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特定亲属的人身安全,防止家庭暴力继续发生,根据申请人申请,由人民法院作出的具有强制力的裁定。
也就是说,在遭受家庭暴力的情况下,受害人可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
符合申请的,人民法院将作出民事裁定书,根据申请内容作出一定期限内被申请人禁止殴打、威胁、骚扰、跟踪申请人或者禁止被申请人与申请人在一定范围内的接触或活动的裁定。
目录前言----汽车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7)历史 (7)目标 (7)有关认证的说明 (8)引言 (9)0.1总则 (9)0.2质量管理原则 (9)0.3过程方法 (9)0.3.1总则 (9)0.3.2计划-执行-检查-处置循环 (10)0.3.3基于风险的思维 (11)0.4与其他管理体系标准的关系 (1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11)1范围 (11)1.1范围—汽车行业对ISO9001:2015的补充 (12)2规范性引用文件 (12)2.1规范性引用标准和参考性引用标准 (12)3术语和定义 (12)3.1汽车行业的术语和定义 (12)4组织环境 (14)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 (14)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14)4.3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 (14)4.3.1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补充 (15)4.3.2顾客特定要求 (15)4.4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15)4.4.1组织应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所需过程及其相互作用。
(15)4.4.1.1产品和过程的符合性 (15)4.4.1.2产品安全 (15)4.4.2在必要的范围和程度上,组织应: (16)5领导作用 (16)5.1领导作用和承诺 (16)5.1.1总则 (16)5.1.1.1公司责任 (16)5.1.1.2过程有效性和效率 (16)5.1.1.3过程拥有者 (16)5.1.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16)5.2方针 (17)5.2.1建立质量方针 (17)5.2.2沟通质量方针 (17)5.3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17)5.3.1组织的作用、职责和权限-补充 (17)5.3.2产品要求和纠正措施的职责和权限 (17)6策划 (18)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18)6.1.1在策划质量管理体系时,组织应考虑到4.1所提及的因素和4.2所提及的要求,并确定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以: (18)6.1.2组织应策划: (18)6.1.2.1风险分析 (18)6.1.2.2预防措施 (18)6.1.2.3应急计划 (18)6.2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19)6.2.1组织应针对相关职能、层次和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建立质量目标。
摘 要在我国,家庭暴力已经成为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家庭暴力不仅侵犯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危害家庭稳定、不利于社会和谐,在一定情况下还可能会诱发违法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必须亟待解决。
通过借鉴域外的先进经验及我国自身的司法实践,人身安全保护令被认为是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我国在反家庭暴力立法方面起步较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身安全保护令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使得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第一次有了明确的法律身份,对于推动我国反对家庭暴力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中有关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内容来看,规定的过于简单和笼统,对保护令在适用中可能出现的众多细节问题并未涉及。
为了具体研究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运行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着重对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有关人身安全保护令的427份案例进行全样本分析。
从人身安全保护令裁定的法律依据,申请人数量、地域分布、性别比例,申请事由、审理结果及其影响因素,保护措施及有效期等五大方面描述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在实践中的具体运行状态,并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对样本案例的分析,得出了当前我国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存在着法律依据不足,申请率偏低、地区差异较大,家暴证明方式和证明标准模糊不清,保护令执行方式不明以及对违反保护令的惩处薄弱五大问题。
最后,针对我国人身安全保护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完善与细化现行法律规定,加强制度宣传、破除陈旧观念,明确家暴证明方式和证明标准,承办审判庭主导保护令执行以及加大违反保护令的处罚力度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 家庭暴力,《反家庭暴力法》,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IAbstractIn our country, domestic violence has become a serious social problem which not only encroaches upon victim's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does harm to stable family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harmony, but also probably induces the illegal crime. The harm to society is so serious that the action must be urgently taken. By profiting from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our own judicial practice, personal safety protection orders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and means of preventing and combating domestic violence. In our country, legislation against domestic violence started relatively late, and in quite a long time, there was no clear legal basis on personal safety protection orders. The introduction of laws against domestic violence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de personal safety protection system of formal legal status effective for the first tim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for against domestic violence in our country. However, the content relating to personal safety protection orders is simplistic and general, thus many issues that may arise in the application were not covered.In order to study the present situation as well as the inadequacy of the personal safety protection,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technique and the case study approach, focuses on analyzing 427 cases relating to personal safety protection orders. It is planning to describ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personal safety protection in five aspects, including the legal basis, the number of applicant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gender balance, and reasons for applying, outcome and impact factors,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validity.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on our analysis of the sample,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is a lack of legal basis, low application rate, regional differences, domestic violence evidence, punishment and standard of proof blur in the current personal security protec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Finally, due to the problems of personal safety protection orders in China, the article proposes to improve and refine the existing legal provisions, strengthen the institutional publicity, break stereotypes, clear the evidence and standard of proof for domestic violence, host the Chamber-led protection orderIexecution and increase the punishment of violation of protection order suggestions.Keywords: domestic violence, the laws on domestic violence, personal safety protection ordersII目 录导 论 (1)(一)研究背景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三)研究方法 (5)(四)研究意义 (5)一、我国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概述 (7)(一)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概念及发展 (7)(二)我国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发展历程 (8)(三)我国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主要内容 (11)(四)我国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特征 (13)二、我国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现状分析 (16)(一)我国人身保护令裁定的法律依据 (16)(二)人身安全保护令民事裁定的申请人 (16)(三)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事由 (20)(四)人身安全保护令裁定的审理结果及其影响因素 (22)(五)人身安全保护令裁定的保护措施和期限 (24)三、我国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问题分析 (27)(一)保护令法律依据不足 (27)(二)申请率偏低且地区差异较大 (28)(三)家暴证明方式及标准模糊不清 (28)(四)保护令执行方式不明 (31)(五)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惩处薄弱 (32)四、我国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完善建议 (34)(一)完善与细化现行法律规定 (34)(二)加强人身安全保护令法律宣传 (36)(三)确定家暴证明方式和证明标准 (36)I(四)承办审判庭主导保护令执行 (37)(五)加大违反保护令的处罚力度 (38)结 论 (39)参考文献 (40)个人简介 (42)致 谢 (43)II导 论(一)研究背景家庭暴力是家庭不稳定、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如何申请人身保护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是我们国家首部关于家庭暴力的反家暴法,反家庭暴力法也首次建立了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制度。
那么如何申请人身保护令?下面律伴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方面的知识,欢迎阅读!(一)申请1、人身安全保护措施的管辖。
人身安全保护措施的申请由受害人经常居住地、加害人经常居住地或家庭暴力行为发生地的人民法院受理。
两个以上同级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管辖。
2、人身安全保护措施申请的提出时间。
人身安全保护裁定的申请,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紧急情况下,可以口头申请。
口头申请应当记录在案,并由申请人以签名、摁手印等方式确认。
人身安全保护裁定的申请,可以在离婚诉讼提起之前、诉讼过程中或者诉讼终结后的6个月内提出。
诉前提出申请的,当事人应当在人民法院签发人身保护裁定之后15日之内提出离婚诉讼。
逾期没有提出离婚诉讼的,人身安全保护裁定自动失效。
3、申请人身安全保护裁定,应当符合下列条件:申请人是受害人;有明确的被申请人姓名、通讯住址或单位;有具体的请求和事实、理由;有一定证据表明曾遭受家庭暴力或正面临家庭暴力威胁。
受害人因客观原因无法自行申请的,由受害人近亲属或其他相关组织代为申请。
相关组织和国家机关包括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村)委会、庇护所、妇联组织、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等。
申请人身安全保护措施的证据,可以是伤照、报警证明、证人证言、社会机构的相关记录或证明、加害人保证书、加害人带有威胁内容的手机短信等。
申请人身安全保护措施的裁定,无需交纳任何费用。
(二)审查人民法院收到人身安全保护措施的申请后,应当迅速对申请的形式要件及是否存在家庭暴力危险的证据进行审查。
人民法院在审查是否存在家庭暴力危险的证据时,可以根据家庭暴力案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本着灵活、便捷的原则适当简化。
对于是否存在家庭暴力危险,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均可以提交证明自己主张的证据,必要时人民法院也可以依职权调取证据予以核实或者举行听证。
第1篇引言家庭暴力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保护家庭成员的人身安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简称《反家庭暴力法》)。
其中,人身安全保护令作为一种民事强制措施,对于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子女或特定亲属的人身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法律规定的人身安全保护令进行详细解读。
一、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定义及法律依据1. 定义人身安全保护令,又称人身安全保护裁定,是指人民法院根据申请人提供的证据,依法对家庭暴力行为人作出的禁止其实施特定行为的民事裁定。
2. 法律依据《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也对人身安全保护令作出了规定。
二、人身安全保护令的适用范围1. 家庭暴力《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对家庭暴力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即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伤害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2. 遭受家庭暴力或面临家庭暴力现实危险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当事人,应当证明自己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
三、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条件1. 明确的被申请人申请人应当明确指出被申请人是谁,以便人民法院进行调查和裁定。
2. 具体的请求申请人应当提出具体的请求,如禁止被申请人接近、骚扰、跟踪申请人及其子女等。
3. 遭受家庭暴力或面临家庭暴力现实危险的情形申请人应当提供证据证明自己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
四、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受理与裁定1. 受理人民法院受理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后,应当在七十二小时内作出裁定;情况紧急的,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作出。
2. 裁定内容人身安全保护令可以包括以下措施:(1)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2)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申请人及其子女;(3)禁止被申请人接触申请人及其子女;(4)禁止被申请人进入申请人住所地;(5)其他保护措施。
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人身安全保护令适用规则(试行)(2020年4月26日)为进一步规范全市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的审理,有效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促进家庭和谐稳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相关程序问题的批复》等相关规定,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制订本适用规则。
第一章立案受理第一条【申请主体】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现实危险的家庭成员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家庭成员指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近亲属,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公婆、岳父母、儿媳、女婿等。
家庭成员以外具有监护、抚养、扶养、寄养、同居等关系且共同生活的人,以及婚姻关系终止、解除或者监护关系终止后仍共同生活的人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可以参照本细则执行。
当事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因受到强制、威吓等原因无法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由其近亲属或者其他相关组织、国家机关代为申请。
相关组织和国家机构包括受害人所在单位、学校、医疗机构、公安机关、妇女联合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等。
第二条【申请条件】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申请人有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现实危险的情形;(二)有明确的被申请人姓名、地址或单位;(三)有具体的请求和事实、理由。
第三条【申请方式】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应当以书面方式提出,书面申请确有困难或情况紧急的,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应当记录在案,并交由申请人签名、捺印。
第四条【管辖】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由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居住地、家庭暴力发生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家事案件诉讼中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由审理该案的法院管辖;家事案件二审期间申请的,应当告知其另行向一审法院提出。
第五条【立案期限及案号】人民法院对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在四十八小时内立案受理,情况紧急的,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立案受理;受理后及时通知申请人。
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流程遭受家庭暴力是很多当事人提起离婚诉讼的原因之一。
人身安全保护令,法律术语为人身安全保护裁定,是一种民事强制措施,即法院为了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子女和特定亲属的人身安全、确保婚姻案件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而作出的民事裁定。
人身安全保护令是为了预防、禁止家暴行为而做出的一种预防性措施。
然而,实践中,各地法院出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审查标准尚未达成统一。
就深圳区域而言,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需要准备如下材料:一、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书;二、申请人、被申请人身份证明;三、遭受家庭暴力证据[包括但不限于报警回执、行政处罚决定书、告诫书、验伤报告、遭受家暴视频、录音、受伤照片、通话记录、加害人保证书、加害人带有威胁内容的手机短信)];四、在法院领取地址确认书填写申请人、被申请人地址信息。
备齐好上述材料后,可直接到法院申请立案,咨询导诉台询问是哪些法官团队进行审核,联系法官审核同意后可直接到立案窗口立案,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不需要诉讼费,且大部分法院可以走绿色通道立案,不需要预约取号,立案快速便捷。
司法实践中,大部分当事人选择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快速高效地离婚,但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出具是预防性措施,并不必然能加速诉讼离婚的进程,关键还是对家暴证据的认定。
很多人自以为申请下来保护令,诉讼离婚成功就是铁板钉钉的事,实则不然。
毕竟法律不能冤枉无辜的人,取证难确实也是受害人的无奈之处。
曾经接触过一个案件,当事人提供一张图片,图片内容是一把刀放在客厅沙发上,扬言是对方把刀放在客厅威胁恐吓她。
这实在很难认定为与加害方有关联性,当时受害者很痛苦难过,但作为理性的第三方,只能不偏不倚的告诉当事人法院认定家暴的标准,寻找其他更直接的证据。
流程讲完,我们再来具体说下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其它方面,不管男或女,符合要求都可以申请:一、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主体(1)家暴受害者可以自行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安全保障义务⼈责任的归责原则我们国家实施的《侵权责任法司法解释》其中规定了安全保障义务⼈的补充责任适⽤过错责任原则。
在实务中,判断是否存在过错⼀般是看是否尽到了安全保障的义务,那么安全保障义务⼈责任的归责原则?接下来由店铺的⼩编为⼤家整理了⼀些关于这⽅⾯的知识,欢迎⼤家阅读!安全保障义务⼈责任的归责原则 《⼈⾝损害赔偿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规定,经营者未尽安全保障义务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责任的承担以义务违反为要件。
1、责任的性质 此种责任的性质是过错责任,即安全保障义务⼈承担过错责任,承担责任的条件是⼀定要对损害的发⽣具有过错,没有过错则不承担责任。
对于过错的举证责任原则上应当由受害⼈⼀⽅承担,只有在法律法规有规定应由被告对⾃⼰⽆过错承担举证责任时,被告才负责举证,例如在被告主张存在受害⼈过错、受害⼈同意、以及其他免责事由等情形下。
欧盟有⽐较严格的产品责任体系,在完成产品责任指令之后,⼀些⼈试图起草⼀份关于服务⾏业的责任指令并引⼊严格责任,但是这样的努⼒没有成功,这说明即使是在市场经济⾼度发达的欧盟,主流观点也不赞成在服务领域引⼊⽆过错责任。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发⽣受害⼈⼈⾝、财产损害的,经营者仅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承担责任,没有过错则不承担责任,之所以制度上要作这样的设计,不使经营者承担⽆过错责任,主要是为了平衡社会利益。
法律制度平衡当事⼈的利益关系,会影响⼀个⾏业或产业(如第三产业)的兴衰存亡。
因此,我们应当正确地把握法律制度对社会利益的平衡作⽤,⼀⽅⾯要给予受害⼈必要的充分保护,以使其受到损害的法定财产权或⼈⾝权得到补偿;另⼀⽅⾯,⼜必须考虑到⼤量的经常性的巨额赔偿对社会经济所产⽣的可能的消极作⽤。
就我国⽬前⽽⾔,⼀⽅⾯要保护受害⼈(消费者)的利益,给予合理的补偿,另⼀⽅⾯⼜要考虑⽬前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考虑到被告经营者(如企业、商家)的经济赔偿的承受限度。
权衡的结果就是让经营者仅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赔偿责任,⽽不使经营者承担⽆过错责任。
反家暴中人身保护令的适用及其改进作者:霍菁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21期摘要家庭暴力的预防和制止,离不开多元化的防治体系和救助网络。
人身保护令制度,作为反家暴的司法干预模式,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各国司法实践证实,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家暴受害者的人身权益。
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落后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人身保护令制度在实践中遭遇了诸多尴尬。
本文基于实证,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人身保护令”在我国适用的反思及其改进。
关键词反家暴人身保护令司法适用中图分类号:D9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7-193-02一、反家暴中传统救济模式的困境家庭暴力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但是由于其具有复杂性、隐蔽性的特点,这一普遍性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
从我国的社会实践上来看,家庭暴力的现象非常的普遍。
对于家暴受害者来说,寻求救济的方式往往是社会救助和法律救济。
一方面,现有的社会救助在反家暴中力量不够强大,未形成体系化,依靠道德感化,缺乏强制约束力,发挥的救济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法律救济方面,尽管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可通过人身损害赔偿、诉讼离婚、刑事自诉等方式进行救济,但是这些救济途径往往是事后的救济。
由于传统司法救济途径在反家暴中的滞后性,受害人往往是在人身、精神等方面遭受了严重伤害和巨大痛苦之后才能得到救济,而对于家庭暴力的防治,关键是要保护受害人的人身安全免受伤害,因此反家暴中事前的预防、事中的及时制止显得尤为重要。
二、人身保护令制度在反家暴中的司法适用“人身保护令”是指“对被害人采取保护性措施,包括以裁定的形式采取民事强制措施,保护被害人的人身安全”。
具体来讲,是指曾遭受家庭暴力或正面临家庭暴力的当事人可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裁定,由法院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禁止施暴者与受害者在一定时空内接触。
人身保护令制度作为一项事先法律救济机制,能够更为直接有效地保障家暴中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具有家暴受害者保护和施暴者行为纠错的双重作用。
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书怎么写一、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条件申请人身安全保护裁定,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申请人是受害人;(二)有明确的被申请人姓名、通讯住址或者单位;(三)有具体的请求和事实、理由;(四)有证据表明曾经遭受、正在遭受家庭暴力或者正面临家庭暴力的可能。
受害人因客观原因无法自行申请的,可以由受害人近亲属、其他相关组织、国家机关代为申请。
相关组织和国家机关包括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村)委会、庇护所、妇联组织、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等。
二、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书怎么写人身保护令申请书申请人:某某,女,某年某月某日生,汉族,身份证号码XXX,户籍XXX,暂住XXX,联系方式XXX(写清基本信息,包括户籍地址和暂住地址)。
被申请人:同申请人信息的格式申请事项:请求人民法院依法签发人身保护令1、禁止被申请人殴打、威胁申请人及申请人的亲属;2、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申请人及申请人的亲属。
3、禁止被申请人XXX。
事实与理由:申请人诉被申请人离婚纠纷一案,已经为贵院受理。
起诉前,被申请人多次殴打申请人。
后,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开始分居,现在,被申请人多次到申请人单位无辜吵闹。
且晚上下班后,到申请人居住处纠缠,严重到影响到申请人及父母的正常生活。
上次开庭后,被申请人依然五行我素,对于法院的警告不予理睬,继续发短信威胁及恐吓申请人。
(其他理由可以罗列XXX)申请人故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上述人身保护令。
请依法审查批准! 此致XXX人民法院申请人:XXXX年XX月XX日附:病历、出警记录、证人证言一份或者多份。
什么情况下可以申请⼈⾝安全保护令⼈⾝安全保护令对于很多⼈来说,是⼀个相对陌⽣的名词,最早出现在《中华⼈民共和国反暴⼒法》中,主要是保护遭受家庭暴⼒的弱势群体。
如果⾃⼰想要向⼈民法院申请⼈⾝保护令,是需要符合法定的条件,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申请⼈⾝安全保护令?店铺⼩编就这个问题给⼤家整理如下,欢迎⼤家阅读。
什么情况下可以申请⼈⾝安全保护令⼀、申请⼈⾝安全保护令的情况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0条的规定,⼈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的⾏为或者其他原因,造成当事⼈财产损害以外的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当事⼈的申请,可以裁定责令其作出⼀定⾏为或者禁⽌其作出⼀定⾏为。
在婚姻家庭案件诉讼过程中,法院为了保护家庭暴⼒受害⼈及其⼦⼥和特定亲属的⼈⾝安全、确保婚姻案件诉讼程序正常进⾏,可以做出⼈⾝安全保护裁定。
参考《涉及家庭暴⼒婚姻案件审理指南》和各地法院的司法实践,申请⼈⾝安全保护裁定应当符合下列条件:1.申请⼈是受害⼈;2.有明确的被申请⼈姓名、通讯住址、或单位;3.有具体的请求和实施、理由;4.有⼀定证据表明曾遭受家庭暴⼒或正⾯临家庭暴⼒威胁。
申请⼈⾝安全保护令的证据,可以是伤照、报警证明、证⼈证⾔、社会机构的相关记录、加害⼈保证书、加害⼈带有威胁内容的⼿机短信等。
⼈民法院收到申请后,应当在48⼩时内作出是否批准的裁定。
⼆、⼈⾝保护令的意义实施⼈⾝安全保护令是⼈民法院依法、适时、适度⼲预家庭暴⼒的做法,不仅达到了预防家庭暴⼒再次发⽣的效果,还因有效制⽌家庭暴⼒⽽使其中⼀些当事⼈的婚姻关系得以维持,家庭和睦促进了社会和谐。
1、“保护令”是申请⼈的“护⾝符”。
在形形⾊⾊的离婚案中,难以承受的家庭暴⼒已成⼥性主动提出离婚的要因,⽽⿎起勇⽓到法院离婚后⼜往往因“同在屋檐下”⽽难免受到对⽅报复。
⽽有了可申请⼈⾝司法保护的权利,便使得平⽇被丈夫当作情绪宣泄⼯具的受害⼈有了依法维护⾃⾝⼈权不受侵害的“护⾝符”。
2、“保护令”是被申请⼈的“紧箍咒”。
律伴网( )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人身保护令的适用范围、期限限制“现实生活中,因家庭暴力而起诉离婚案件中,心理暴力及不作为的冷暴力形式和性暴力形式占家庭暴力的比例越来越大,甚至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人身保护令这一创新措施不仅仅是对家暴受害人的一个保护,而且也对其他的暴力行为起到威慑和教育的作用。
那么对于人身保护令什么时候生效,能不能撤回呢?律伴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欢迎阅读。
人身保护令的适用范围、期限限制1.人身保护令的适用范围限制司法实践表明,人身保护令的发布仅限于离婚诉讼案件中,这无疑使得人身保护令的适用范围范围过窄,对人身保护令的申请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不利于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而社会生活中,往往不乏除了夫妻之外的其他家庭成员之间亦存在一定的暴力行为。
例如子女殴打父母、养子女与养父母之间的暴力情形等。
对于人身保护令的适用范围应作进一步的扩充,逐渐扩展至收养、赡养、抚养、继承等家事案件,刑事自诉案件同样会依据相关程序进行处理,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
2.人身保护令的期限限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对外颁布实行《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的审理指南》,对人身保护令的申请时间与期限等进行明确规定,受害者尚未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诉讼期间以及诉讼之后的六个月;长期保护裁定的有效期与紧急保护裁定的有效期是不同的,前者最少为三个月,最多为六个月,而后者仅仅只有十五天。
这一期限的限定无疑使得人身保护令的申请受到限制,并不利于保护那些长期遭受偶然性家庭暴力的受害人,而且有效期的设置容易使人产生有效期过后就能继续实施家庭暴力的误解,对于禁止暴力及暴力威胁的需要加害人长期遵守的裁定内容,则需要长期有效执行,设置有效期必然会最终导致人身保护令的内容形同虚设。
文章来源:律伴网 /。
《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理解与适用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分类】司法解释解读正文《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作者:郑学林吴景丽王丹作者单位:最高人民法院目次一、《规定》制定的背景二、《规定》制定的原则三、《规定》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一)关于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的程序独立性问题(二)家庭暴力的行为种类(三)关于代为申请的问题(四)关于证据形式及证明标准问题(五)人身安全保护令适用的人员范围(六)被申请人辩称受害人有过错如何处理的问题(七)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与离婚等案件中对家庭暴力事实认定的关系问题(八)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家庭和谐稳定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繁荣的基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家庭文明建设作出重要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民法典关于“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和“禁止家庭暴力”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现就其制定背景和相关重要问题介绍如下。
一、《规定》制定的背景2016年实施的反家庭暴力法表明了国家禁止任何形式家庭暴力的鲜明态度。
其中,人身安全保护令是反家庭暴力法创设的重要制度,也是该法的核心内容。
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反家庭暴力法实施6年来,各级人民法院积极履职尽责,人身安全保护令作出数量逐年上升。
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法院共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10917份,有效预防和制止了家庭暴力的发生或者再次发生,依法保护了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
个人信息保护法条文精解与适用指引个人信息保护法条文精解与适用指引1. 引言个人信息保护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我们的个人信息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潜在风险。
为了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很多国家都纷纷通过了个人信息保护法。
在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于2021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本文将对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条文进行解读,并给出适用指引。
2. 个人信息保护法条文精解2.1 第一章总则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第一章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其中,第一条规定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适用范围,明确了法律适用的主体、对象和范围。
第二条强调了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并明确了公民、法人和组织对其个人信息享有的权利。
2.2 第二章个人信息处理个人信息保护的核心内容在于个人信息的处理。
第二章详细规定了个人信息的处理规则和要求。
其中,第五条规定了个人信息的采集原则,明确了个人信息采集需要满足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
在第六条中,规定了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和责任,包括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和保密。
第九条还明确了敏感个人信息的特殊保护要求,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处理敏感个人信息时采取额外的保护措施。
2.3 第三章个人信息处理授权和同意个人信息的处理需要个人的授权和同意。
第三章对个人信息的授权和同意进行了详细规定。
第十二条规定了个人信息处理者在采集个人信息前要及时告知被采集信息的主体,并明确了告知的内容和方式。
在第十四条和第十五条中,明确规定了个人信息处理者需要征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在没有明示同意的情况下,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处理个人信息。
2.4 第四章个人信息处理的权利保障与救济个人信息保护法为个人信息主体提供了相应的权利保障和救济措施。
第四章规定了个人信息主体的权利和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
其中,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了个人信息主体的权利,包括了随时获取、更正、删除、注销自己的个人信息的权利。